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各章知识点
第1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开展规律,了解城市化根本规律与中国城市开展,理解城市、城市化、城市规划的根本概念,熟悉中外主要城市规划的开展历程以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开展历程,掌握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学科体系,了解本书的结构,理解城市规划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内容1.1 城市的形成与开展规律1.2 城市化与城市开展方针1.3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开展1.4 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体系1.5 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与学习方法三、考核知识点1.城市的定义。
2.城市的本质。
3.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4.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展特点。
四、考核要求〔一〕城市的形成与开展规律识记:城市的概念领会:城市的形成与开展、城市开展的规律〔二〕城市化与城市开展方针识记:城市化的内涵领会:中国城市开展方针〔三〕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开展识记:城市规划领会:国外城市规划的产生与开展、中国城市规划的产生与开展〔四〕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体系识记:城市规划学科,三大宪章领会:城市规划学体系简单应用:古代城市规划开展过程中的城市建筑特色。
综合应用:古代城市规划与近现代城市规划化的差异。
〔五〕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与学习方法识记: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领会:城市规划学的学习方法第2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编制程序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首先了解城市规划及城乡规划的定义和划分。
了解城市规划的作用、任务。
其次着重掌握我国现行城乡规划体制及对规划所应遵循的法律法规系统,以及组织开发操纵的程序等。
二、课程内容2.1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2.2 城市规划的要素2.3 城市规划体系三、考核知识点1.城市规划的任务。
2.城市规划的体系。
3.城市规划编制程序。
四、考核要求〔一〕城市规划及城乡规划识记:城市规划、城乡规划城市规划城乡规划的划分〔二〕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识记:城市规划的作用、任务〔三〕城市规划的要素识记:城市规划的三大根本要素〔四〕城市规划体系识记:城市规划体系的演进领会:中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内容简单应用:中国现行的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第3章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城市系统与构成,理解城市用地的根本功能,掌握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熟悉城市用地的分类与根本构成,理解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根本模式,掌握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主要原则和空间结构形态。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二章2-2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二章2-22.07城市分散发展模式-有机疏散理论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
目标: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保护一切老的、新的使用价值。
把大城市这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方法:"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广亩城:赖特的主张是将城市分散发展推向极端的状态,发挥到了极致,每户一英亩用地,依靠高速公路相互联系。
根据这一理论,城市就成为地球表面均匀分布的人类聚居地2.08城市集中发展理论1.聚集经济理论经济活动的聚集是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聚集经济是城市活动集中的主要原因。
2.大都市、巨大城市、大城市带:城市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大城市现象,这是由于聚集经济的使用而使大城市的中心优势得到广泛实现所产生的结果。
大都市:即大城市地区,指由主要大城市和郊区及附近的城市群组合而成的城市区域,其中,主要城市发挥着主导经济、社会影响的作用。
巨大城市:人口达800万人以上的城市。
(《人类聚居的全球报告》)大城市带: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线不尽相同。
世界6个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东京大城市带、英国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英格兰大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大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大城市带、美国五大湖大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地区。
3.世界城市:世界城市是区域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集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巨大的人口中心、文化娱乐中心。
世界城市的指标: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度;商业部门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2013年城市规划原理要点精选(二)
2013年城市规划原理要点精选(二)掌握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一)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二)协调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应做到以下几点:1、从区域整体出发,明确城镇的职能分工,引导各类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2、统筹安排和合理布置区域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3、限制不符合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开发活动,保护资源,保护环境。
(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提高城市规划,特别是大城市的规划必须按照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增强城市的综合功能,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合理调整用地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改善城市环境的目标。
3、着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做好这方面的规划布局和用地安排。
4、适应科技、信息业迅速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加强交通、通讯工程建设。
5、加强居住区规划,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四)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要明确和强化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管制作用,确保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并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标准。
2、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尽量少占基本农田。
3、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各项建设用地,对城市边缘地区土地利用要严格管制,防止乱占滥用。
4、严格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坚决依法收回违法用地。
5、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收益。
6、重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城市规划统一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
我国也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矛盾同时存在。
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合理和节约利用水资源。
1、把保护水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做好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规划,要优先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工业用水和其他建设用水。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三、城市的定义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总结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第三节:城市化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综合发展规划: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目标和规划方案。
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布局,合理划分城市各个功能区域,比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使各功能区域相互协调、互为补充。
2. 空间布局原则:城市规划要遵循合理的空间布局原则,统筹考虑城市内部的空间利用以及城市之间的空间布局。
要推动城市紧凑化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空间的浪费。
同时,要注重合理分布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交通设施、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等,以满足市民的日常需求。
3. 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要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和水系,保持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此外,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交通规划:城市规划要合理规划交通网络,保障城市交通的顺畅和高效。
要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同时,要注重非机动车和步行交通的便利性,提供安全和舒适的步行与骑行环境。
5. 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规划要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留与城市历史和文化相联系的建筑和景观。
要合理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和保护区,保护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此外,要注重城市形象与风貌的塑造,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风格特点。
6. 参与式规划:城市规划要注重市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建立起多元化的参与机制,鼓励市民参与城市规划过程。
要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市民的权益,提高城市规划的透明度,增强市民对城市规划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的原理重点在于综合发展规划、空间布局原则、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规划、历史文化保护以及参与式规划。
这些原则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互相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二重点总结第13章总体规划第三节城市总体布局一、城市布局功能、结构与形态城市功能是主导、本质、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
城市结构是内涵、抽象的、是城市构成的主体,用经济、社会、用地、资源、基础设施表现出来。
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表现发展变化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过程,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城市布局形态的不同类型集中式布局的城市:网格状、环形放射状分散式布局的城市:组团状、星状(指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三、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1)立足区域、讲究整体:增强区域整体发展观念、把握影响城市与区域整体性发展的因素、促进城乡融合,建立合理的城乡空间体系。
2)节约紧凑、强化结构:集中紧凑,节约用地、明确重点,抓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3)远近结合、弹性生长: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旧区与新区发展的兼顾、注意弹性发展。
4)保护环境、突出特色:以生态与环境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营造和谐的城市空间、注重城市和景观的布局艺术。
四、影响城市布局结构与形态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条件(2)经济发展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4)区位与交通要素(5)政策及规划控制因素五、城市总体布局的内容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1、有利的自然条件城市规划布局的重大原则,常常是各种条件相互矛盾和相互制约;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与工程上的可行性2、尽量少占耕地农田尽量利用劣地、荒地、坡地在可能情况下,应结合工程建设造田、还田3、保护自然和历史资源城市用地选择应避开历史文物古迹、水源地、生态敏感地区、风景区及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的分布地区4、满足重大建设项目的要求对城市发展关系重大的建设项目,应优先满足其建设的要求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条件是城市合理布局的基础城市主要功能要素的布局1、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形成城市工业区2、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等组成梯级布置,形成城市生活居住区3、组织城市绿化系统和开敞空间系统,建立各级休憩与游乐场所4、组织公共设施系统,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方案比较的内容1、自然条件与环境的适宜性2、工程条件的可行性3、布局的合理性4、经济上的可行性及社会成本的比较六、总体规划的编制1、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
第一章1、城市的概念: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2、 城镇与乡村的本质特征的区别:1)产业结构:城镇以非农业生产的产业为主2)人口规模:城镇人口规模比乡村大3)物质构成:城镇具有给排水﹑电力电讯﹑供暖供热﹑街道广场﹑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4)职能:城镇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的中心 5)景观:城镇有比乡村大得多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3、城市的特征密集性:人的密集,物质和资本的密集,文化的密集 高效性:高效率,高效益多元性:多功能○1城市功能: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是城市生命力之所系。
○2城市:物质实体,经济实体,社会实体,文化实体 多类型:○1工业城市○2交通港口城市○3商贸城市○4科研﹑教育城市○5综合中心城市○6县城○7特殊职能的城市 外在性:一个人或一群人(制造者)的活动对其他人(接受者)的行为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的接受者往往无意加入制造者的活动,但却要承担坏影响(如环境污染)的代价或享受好影响的收益。
4、 城市规划学城市化(Urbanization )或城镇化是工业革命后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98)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5、 城市化的测度的方法○1单一指标法 ○2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某一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Y(PU)——城市化水平 W ——农业人口 V ——非农业人口 N ——区域总人口 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的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与深度,科学性较强○3城市用地比重指标 ○4综合指标法 NVW V V Y =+=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i.农业发展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ii.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iii.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iv.农业发展为城市提供劳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7、城市化的相关因素○1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步伐城市化过程促进了经济发展○2经济类型与城市化:工业的轻重比例与城市化经济的内﹑外向度与城市化“进口替代”战略一种内向型的工业化道路;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取代进口货,并以此来逐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缓慢“出口导向”战略一种外向型的工业化道路;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并将其产品投入国际市场,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农业和矿产等初级品的出口,以推动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化速度较快○3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4科技进步与城市化8、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两个节点30、70)a)诺瑟姆的城市化发展S曲线i.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 Northam)1979年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ii.并将城市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1.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2.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3.进入高速城市化以后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第一篇: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第一章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3.城市的特征: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1)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2)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城市布局变化;城市与环境;居住条件恶化;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交通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5.城镇化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3)“S”型曲线:三个阶段及其特征: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缓慢加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的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规划原理 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依据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来指导城市的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网络、绿化环境、土地利用以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的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以达到城市整体发展的目标。
2. 合理性原则:城市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结构和功能,使资源得到最佳利用,提高城市的效益和效率。
3.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4. 人本性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出发点,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文化场所和社会服务设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
5. 可操作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具有可操作性,即规划方案要具备可实施性和可控制性,能够在实践中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原理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空间资源利用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C 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6.25%)1 .城市的定义一一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 .现代城镇的三个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3 .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7%以上的人口型态就属于 老年型人口 ”。
4 .城镇化的含义:(1)人口职业转变: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2)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二、三产业);(3) 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4)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5 .理解城镇化的含义要从 人口、产业、空间和文化 四个方面。
6 .城镇化水平 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7 .城镇化定义: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8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9 .绘制城镇化发展的 S 形曲线: 10 .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起步阶段一一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
加速阶段一一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就达到 60%或以上。
稳定阶段一一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11 .城镇化测度方法: 人口指标法、复合指标法 12 .当前我国所处的城镇化发展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6.25%)1.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城市的产生:原始人过穴居、村居开始有了不予、狩猎集中种植植物出现可农业集中饲养动物出现了畜牧业人们聚居形成了居民地产品有剩余出现了交换形成的商业居民地的演化成为城市2 现代城市十一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3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有防御要求,最初是泛指野兽的侵袭,后来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进而加强了防御的功能4 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圈层式扩张成为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出现城市仓储用的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地区道路系统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类型增加5 城镇化含义农业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妆花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 a 人口职业的转变b产业结构的转变c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6 城镇化的进程的变现特征: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b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c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7 城市化水平测度 a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b 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 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a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b:“太阳城”方案c资本主义制度形成d城市矛盾突出2 城市发展的四大块 a田园城市:霍华德提出,写了《明天——一条引向真正的和平道路》b 《雅典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城市规划大纲》后改名《雅典宪章》c《马丘比丘宪章》d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
3.《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马丘比丘宪章》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的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4.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本质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指在城市中添加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田园城市是指城市周围的农田和原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建设、改造和管理城市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和政策的过程。
它涉及城市的发展目标、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居住规划、经济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重点资料,供参考。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合理布局原则:城市规划应科学确定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城市的功能区和各类设施。
3.公平公正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社会公平公正,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提供公共服务设施。
4.多元化原则:城市规划应鼓励城市内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发展,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互动和融合。
5.人性化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人的需求和舒适度,创造人们宜居和健康的城市环境。
6.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1.城市功能区划: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划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2.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要建立合理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区、交通节点等,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4.绿地和景观规划: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和景观,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提升人们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5.住房规划:规划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住房,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提高住房的品质和供应量。
6.公共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等,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和社交需要。
三、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工具1.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指导城市的详细规划和建设。
2.用地管制:利用土地利用管理的手段,控制土地的使用和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保护。
3.市容市貌规划:规划城市的市容和市貌,设计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布局和景观品质,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4.环境评价:进行环境评价和评估,研究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衡量城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原理2
城市规划原理21. 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建设规模、建设方式、建设朝向以及城市发展方向等进行综合考虑和科学规划的过程。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们对于城市生活品质的期望。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原理,包括城市功能分区原则、交通规划原则、环境保护原则以及社会公平原则。
2. 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城市功能分区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区域的特点,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
城市功能分区原则是城市规划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以提高城市的效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发展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功能分区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住宅区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基本的功能区域,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居住空间。
在住宅区的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居民的居住需求、生活配套设施、交通便利性等因素。
此外,住宅区的规划还应注重社区建设,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2.2 商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商业服务和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在商业区的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商业设施的布局、商业与住宅的合理组合等因素。
此外,商业区的规划还应注重商业环境的营造,提供多样化的商业选择,吸引人流、促进经济发展。
2.3 工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工业生产活动集中的区域,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工业用地和工作机会。
在工业区的规划中,需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环境保护、产业布局等因素。
此外,工业区的规划还应注重环境友好,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生产效率。
2.4 公共设施区公共设施区是城市中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区域,其主要功能是提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
在公共设施区的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居民的需求、公共设施的布局、交通便利性等因素。
此外,公共设施区的规划还应注重服务质量,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促进居民的全面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开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与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
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表达“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与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管制严格,面积大;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与寺庙。
商肆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一样,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与治安。
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那么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那么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系统根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在街巷入口处设牌坊。
商肆东京的商市成商业街形式布置,城内还有一些瓦子,集中着饭馆、旅店、杂耍、游艺等,沿着通航的河道也有商业街,还有晓市与夜市。
3〕元大都规划布局特点:〔1〕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城市的概念: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2、 城镇与乡村的本质特征的区别:1)产业结构:城镇以非农业生产的产业为主2)人口规模:城镇人口规模比乡村大3)物质构成:城镇具有给排水﹑电力电讯﹑供暖供热﹑街道广场﹑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4)职能:城镇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的中心 5)景观:城镇有比乡村大得多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3、城市的特征密集性:人的密集,物质和资本的密集,文化的密集 高效性:高效率,高效益多元性:多功能○1城市功能: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是城市生命力之所系。
○2城市:物质实体,经济实体,社会实体,文化实体 多类型:○1工业城市○2交通港口城市○3商贸城市○4科研﹑教育城市○5综合中心城市○6县城○7特殊职能的城市 外在性:一个人或一群人(制造者)的活动对其他人(接受者)的行为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的接受者往往无意加入制造者的活动,但却要承担坏影响(如环境污染)的代价或享受好影响的收益。
4、 城市规划学城市化(Urbanization )或城镇化是工业革命后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98)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5、 城市化的测度的方法○1单一指标法 ○2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某一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Y(PU)——城市化水平 W ——农业人口 V ——非农业人口 N ——区域总人口 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的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与深度,科学性较强○3城市用地比重指标 ○4综合指标法 NVW V V Y =+=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i.农业发展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ii.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iii.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iv.农业发展为城市提供劳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7、城市化的相关因素○1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步伐城市化过程促进了经济发展○2经济类型与城市化:工业的轻重比例与城市化经济的内﹑外向度与城市化“进口替代”战略一种内向型的工业化道路;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取代进口货,并以此来逐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缓慢“出口导向”战略一种外向型的工业化道路;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并将其产品投入国际市场,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农业和矿产等初级品的出口,以推动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化速度较快○3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4科技进步与城市化8、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两个节点30、70)a)诺瑟姆的城市化发展S曲线i.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 Northam)1979年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ii.并将城市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1.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2.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3.进入高速城市化以后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9、城市化发展三个阶段的主题特征a)城市化初级阶段i.发展速度1.科学技术不太发达,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2.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第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资本短缺,所以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缓慢。
3.较长时期城市化水平才达到30%。
ii.产业结构1.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50%以上,2.第二﹑第三产业各占20%左右iii.动力机制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iv.空间形态1.城市空间形态呈零星的“点”状结构b)城市化中级阶段i.发展速度1.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自下而上的推力较为坚实;2.国民经济和社会资本的增长,使工业化规模扩大,城市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化自上而下的拉力较前增强;3.城市化得到了高速发展。
ii.产业结构1.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2.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相继上升iii.动力机制1.工业化仍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2.第三产业开始显露出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iv.空间形态1.城市空间形态上的不均衡布局,2.发达地区的城市从松散的“点”发展成紧凑的“面”状或“带”状结构,即“大都市区”和“超级城市”c)城市化高级阶段i.发展速度:由于可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被城市吸收,城市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的增长(人口的出生,用地的扩大)和城市内涵的提升;1.城市化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ii.产业结构1.城市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就业比重上升到50℅以上,2.第二产业则稳定在30℅左右,第一产业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
iii.动力机制1.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后续动力iv.空间形态1.城市空间形态从分离的“面”状或“带”状结发展成十分完整严密、相互交叉渗透的“网”状结构,即“城市镇体系”,呈现城乡一体化趋势10、城市化的形式集中型城市化1、农村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
2、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集中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
分散型城市化1、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基本功能向外扩散,将其周围的非城市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2、在城市化的中级阶段乃至高级阶段,分散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
a)外延性(或连续性)城市化:1、城市从地域上逐渐向外延伸,使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将原来的郊区变为市区。
2、同时大城市周围的中小城市在地域上逐渐与大城市连为一片,形成规模不等的“城市带”或“城市群”。
b)飞地型(或跳跃型)城市化:1、大城市为了长远发展的需要,在距自己一定距离处新建一个城市或使原有居民点发展为城市。
2、它们虽然在空间上是分开的,但在经济文化行政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又是一个整体,是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就地型城市化1、原来的农村地区,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和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某种资源的发现和开发;2、或者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建立;3、或者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域进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11、“逆城市化”: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贝利于1976年首次提出这一现象。
即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
“超前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
这种城市化不是由工业化所推动的,而是由大量失去土地的乡村移民和人口高度失业所造成的,可以把它称为虚假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由于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从而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12、乡村城市化的几种模式苏南模式(苏锡常地区)——地方推动型“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以村办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系温州模式(温州和宁绍地区)——市场推动型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农村个体经济体系,在流通领域开辟专业市场,并通过个人外出经商,使生产与消费结为一体珠江三角洲模式——外资促进型集体所有制企业结合“三资”企业混合型,“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章1、我国的产业划分标准2、城市经济基础理论a)城市的两大经济部类i.基本经济部类1.满足城市外部需求、以出口为主的经济2.城市基础产业部门(或称输出产业部门)ii.从属经济部类(或称非基本经济部类)1.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2.城市非基础产业部门(或称地方产业部门)b)基本经济部类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基本经济部类带动从属经济部类。
3、城市总体规划报请核定的城市人口i.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实际居住人口:1.城市非农业人口2.居住在城市的农业人口3.暂住期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4、人口老龄化老年型人口: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属老年型人口5、劳动人口1.基本人口a)在城市的基本经济部门从业的人员。
b)它不是由城市的规模决定的,相反,它却对城市的规模起决定性的作用。
2. 服务人口a)在城市的非基本部门从业的人员。
b)它的多少是随城市规模而变动的。
非劳动人口(被抚养人口)3. 未成年的、没有劳动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
4. 它是随劳动人口而变动的。
6、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量:城市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年平均总人口数(或年期中总人口数)第三章1、城市发展方向的涵义和定位城市发展方向的涵义:城市各项建设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城市发展方向的定位:城市现状基础条件,城市发展区域条件,国家和区域的政策导向,城市发展优势与劣势,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2、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1建设现状○2基础设施○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生态环境○5文化遗存○6社会问题○7城市发展战略○8城市发展方向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概念城市性质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只能是城市主要职能的反映。
4、城市性质的时间范畴性城市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城市性质的认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时间范畴内。
一个城市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或因客观需要、或因客观条件变化等,都会促使城市的地位、作用和主导基本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城市性质;5、城市规模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用地规模:城市规模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来界定。
城市用地规模随城市人口规模而变,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均城市用地指标决定了城市用地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1000⨯-年平均总人数本年死亡人口数本年出生人口数○1劳动平衡法○2劳动比例法○3职工带眷系数法○4递推法(又分综合平衡法、人口增长趋势法)○5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水平法)相关分析法(间接推算法)○6环境容量法○7类比法6、城市环境容量:城市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现状条件、经济条件、历史文化条件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