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立体构成教案

合集下载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精选)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精选)
体形态。
木材
质地坚硬,纹理自然,易于加 工。适用于制作结构稳定的立 体作品,如小雕塑、模型等。
塑料
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具有良 好的可塑性。可用于制作复杂 的立体形态,如模型、装置艺 术等。
金属
质地坚硬,光泽度好,具有现 代感。适用于制作精细、小巧 的立体作品,如首饰、小雕塑
等。
材料选择原则与方法
根据作品主题和风格选择材料
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 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的方式进行教学。
时间分配
每周4课时,共16周,总计64课时。 其中,前8周进行理论讲授和实践训 练,后8周进行作品制作、展示与评 析。
02
立体构成基本概念与原理
立体构成定义及特点
立体构成定义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 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 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 。
根据作品的加工需求,选择易于加工的材 料,以降低制作难度和成本。
表现技巧指导与实践
色彩运用
合理运用色彩对比、调和等手法,增强作 品的视觉冲击力。同时,注意色彩与作品
主题的协调性。
形态塑造
通过切割、折叠、弯曲等手段,将 材料塑造出所需的立体形态。注意
保持形态的准确性和美观性。
A
B
C
D
空间感营造
利用透视原理、光影效果等手段,营造出 作品的空间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立体。
质感表现
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表现出 不同的质感效果,如光滑、粗糙、柔软等 ,增加作品的层次感。
05
立体形态空间组合与变化规

空间组合方式探讨
线性空间组合
通过线性元素(如线条、杆件) 的排列、交错、叠加等方式,形 成空间感。这种组合方式简洁明

《立体构成》教案2

《立体构成》教案2

《立体构成》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和排列,创造出各种形态的立体作品的过程。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对比与统一、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对比、比例与尺度等。

3. 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切割、堆积、折叠、弯曲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建筑设计、产品设计、雕塑艺术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手法。

2. 示范法:展示立体构成的实例,分析其特点和创作方法。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立体作品,培养其创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立体构成的作品,引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手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立体构成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创作方法。

4.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立体作品,培养其创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总结立体构成的知识和技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动手制作立体作品的能力和创作水平。

3. 学生对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立体构成的教材和参考书。

2. 立体构成的实例图片和视频。

3. 制作立体作品的材料和工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讲解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和应用领域。

3. 第三课时:分析立体构成的实例,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立体作品。

4. 第四课时: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大学立体构成教案

大学立体构成教案

课程性质:设计基础课程授课对象: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课时:共1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造型要素。

2. 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4. 提高学生对立体形态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及造型要素2. 立体造型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 立体形态的审美分析4. 立体构成作品的创作与评价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1. 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造型要素2. 讲解立体造型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第二周:1. 分析立体形态的审美特征2. 学生进行初步的立体构成练习第三周:1. 深入探讨立体构成作品的创作方法2. 学生进行立体构成作品的创作第四周:1. 学生展示立体构成作品,进行评价与交流2. 总结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课堂讲授:教师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造型要素、技巧和方法。

2. 视频赏析: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审美特点。

3. 学生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立体构成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评价与交流:组织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价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及造型要素- 点、线、面的概念及特点- 空间构成的基本规律- 材料与质感- 构成方法与技巧2. 立体造型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构图与布局- 形态变化与组合- 色彩与材质的运用3. 立体形态的审美分析- 美的构成要素- 审美原则- 作品的审美评价4. 立体构成作品的创作与评价- 创作思路与灵感来源- 创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作品的评价与反馈三、实践环节1. 学生进行立体构成作品的创作,教师给予指导。

2. 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价与交流。

四、总结1.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领域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立体构成作品的创作。

大学生立体构成教案模板

大学生立体构成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立体构成授课对象:大学生课时安排:共16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立体构成原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3. 立体构成的材料与工具4. 立体构成作品欣赏5. 立体构成实践项目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时)1. 介绍立体构成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2.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立体构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讲解(6课时)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讲解立体构成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在我国的应用。

- 分析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如点、线、面、体等。

2. 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 讲解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如分割、组合、变形、夸张等。

- 分析各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 立体构成的材料与工具- 介绍立体构成中常用的材料,如木材、塑料、金属、纸张等。

- 介绍立体构成中常用的工具,如锯、刨、钻、钳等。

4. 立体构成作品欣赏- 展示国内外优秀的立体构成作品,分析其设计理念、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

-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立体构成作品。

三、实践项目(9课时)1. 立体构成实践项目一:基础造型练习- 学生根据所学原理,运用点、线、面、体等元素进行基础造型练习。

-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

2. 立体构成实践项目二:创意设计- 学生根据所学原理,进行创意设计,如设计一个日常用品、装饰品等。

-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

3. 立体构成实践项目三:团队协作- 学生分组进行立体构成设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

四、总结与评价(1课时)1. 对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

2. 对学生的立体构成作品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立体构成领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

立体构成大学教案

立体构成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立体构成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立体构成的设计技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将立体构成原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立体构成相关教材3. 实物模型(可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些立体构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立体构成?它与平面构成有什么区别?二、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1. 立体构成的定义:利用一定的材料,通过组合、分割、变形等手法,创造出具有立体感的艺术作品。

2. 立体构成的特点:具有空间感、立体感、动态感等。

三、讲解立体构成的原理1. 空间原理: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形成不同的空间形态。

2. 结构原理:研究物体内部的构造关系,使作品具有稳定性。

3. 色彩原理:运用色彩对比、调和等手法,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四、讲解立体构成的设计技法1. 组合技法:将多个基本单元组合成复杂的立体结构。

2. 分割技法:将一个整体分割成多个部分,形成层次感。

3. 变形技法:对基本单元进行扭曲、拉伸等处理,增强作品的动感。

五、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立体构成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1. 提问: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法有哪些?2. 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作品。

二、讲解立体构成的运用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2. 讲解如何将立体构成原理运用到产品、建筑、环境等设计领域。

三、讲解审美观和空间想象力培养1. 分析优秀立体构成作品的审美特点。

2. 提供一些培养空间想象力的方法,如观察生活、欣赏艺术作品等。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立体构成作品。

大学生立体构成教案设计

大学生立体构成教案设计

课程名称:立体构成授课对象:大学生课时安排:共1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起源、发展、基本原理和技法,掌握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立体构成进行设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起源与发展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3. 立体构成的技法与材料4. 立体构成的创作实践5. 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时)1. 介绍立体构成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在艺术领域的重要性。

2. 展示一些立体构成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讲解(5课时)1. 立体构成的起源与发展- 讲解立体构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和艺术家。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 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如形态、空间、质感、色彩等。

3. 立体构成的技法与材料- 介绍立体构成的常用技法,如叠加、分割、变形等。

- 介绍立体构成的材料,如木材、金属、塑料、纸张等。

三、实践操作(6课时)1. 立体构成的创作实践- 分组进行立体构成作品的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立体构成技法。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如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公共艺术等。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立体构成应用于自己的设计中。

四、总结与评价(1课时)1. 对学生本次课程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展示优秀作品。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资源:1. 教材:《立体构成》2. 教学课件3. 立体构成作品图片4. 立体构成材料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立体构成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立体构成作品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立体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点、线、面、体等立体元素。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对称、平衡、对比、统一等。

3. 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切割、组合、堆积、缠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立体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作品中,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立体构成教材、图片、模型等。

2. 材料:学生用具(如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立体构成的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关注立体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

3. 实践: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如切割、组合、堆积、缠绕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意设计,完成立体作品。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学习。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立体创作,下节课进行展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学习。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拓展1.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雕塑展等,拓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

2024年《立体构成》课程教案

2024年《立体构成》课程教案
课程定义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 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在三维空间 中如何创造具有形式美感的立体
形态。
2024/2/29
课程内容
课程涵盖从立体形态的基本要素、 形式美法则、材料与工艺到立体形 态的创新设计等内容。
课程意义
通过立体构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 空间想象力、造型能力和创新思维 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 基础。
节奏与韵律在立体构成中的应用
通过形体的大小、高低、粗细、方圆、曲直等变化,以及色彩、肌理的对比与调和,形成 有规律的起伏和变化,从而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
13
对比与调和原则
要点一
对比
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要素放在 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各自的特性。 如大小对比、形状对比、色彩对比等 。
要点二
调和
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或不同要 素放在一起进行协调,使之和谐统一 。如色彩的调和、肌理的调和等。
评价流程
首先由教师进行初步筛选,选出具有 代表性的作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互 评,根据评价标准给出分数;最后由 教师给出综合评价和建议。
2024/2/29
25
优秀案例分享及启示
2024/2/29
优秀案例
选择历届学生中的优秀作品或知名设计师的经典案例进行分 享。
案例启示
通过分析优秀案例的设计思路、技术手法和创新点,引导学 生汲取灵感和经验,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同时,鼓励学生 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运用立体构成中的点、线、面、体等要素,塑造 出具有独特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外形。
3
建筑结构的优化
立体构成原理有助于实现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和稳 定性,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2024版年完整版《立体构成》教案x

2024版年完整版《立体构成》教案x

15
折纸艺术表现技法
01
02
03
基础折纸技法
学习基本的折纸技巧,如 山峰折、山谷折、内折、 外折等,掌握纸张的基础 变形方法。
2024/1/30
复杂折纸造型
通过组合基础折纸技法, 学习制作复杂的折纸造型, 如动物、植物、人物等。
创意折纸设计
鼓励学员发挥想象力,自 主设计具有创意的折纸作 品,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 能力。
29
鼓励创新和探索精神
鼓励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立体构成知识和技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作出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提倡探索精神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造型手段和技术,探索立体构成的新领域和 新应用,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提供实践机会
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参与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和锻炼能 力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动力。
• 线:线在立体构成中具有长度、方向和位置等属性。线的形态多样,包括直线、曲线、折线等,可以表达不同 的情感和动感。线的运用可以丰富立体构成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 面:面是立体构成中二维的形态,具有长度和宽度。面的形态可以是平面或曲面,可以通过不同的切割、折叠、 弯曲等手法形成丰富的立体形态。面的运用可以增强立体构成的视觉冲击技法
拼贴材料选择
介绍适合拼贴的各种材料,如彩纸、 布片、树叶、金属片等,让学员了解 不同材料的特性和表现效果。
创意拼贴设计
鼓励学员运用所学拼贴技法和构图技 巧,自主设计并制作具有创意的拼贴 作品,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拼贴构图技巧
学习拼贴的构图方法,如对称、均衡、 对比等,掌握如何运用不同材料和色 彩进行构图。
2024/1/30
透视原理

《立体构成》教案2

《立体构成》教案2

《立体构成》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立体空间的认识,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和变化,创造出各种形态的立体作品的过程。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称、平衡、对比、层次感等。

3. 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包括切割、堆积、弯曲、缠绕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包括建筑设计、雕塑创作、产品设计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2. 演示法: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和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说。

3. 实践法:学生进行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立体构成的样品或实例。

3. 学生进行立体构成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3. 演示:展示立体构成的样品或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说。

4. 练习:学生进行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立体构成练习中的作品,包括创意性、技巧运用、设计完整性等。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建筑设计、雕塑展览等,增强对立体构成的直观理解。

2.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 开展立体构成竞赛或展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八、教学资源1. 立体构成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立体构成的参考书籍和杂志。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立体构成网站、视频教程等,丰富教学内容。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则。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定义和意义。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体。

3.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则: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层次与序列。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立体物体,感知立体构成的存在。

2.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则。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构立体物体。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立体物体进行分析和解构,写成小论文。

2. 评估学生的论文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分析深度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教学目标:1.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立体创作。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切割、拼接、弯曲、缠绕等。

2. 介绍常用的工具和材料:刀具、胶水、电线、纸张等。

3. 示范立体创作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和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

2. 示范立体创作的步骤和技巧,并进行演示。

3.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立体创作的技巧。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根据所学技巧和材料,进行一个小型的立体创作作品。

2. 评估学生的作品质量,包括技巧运用准确性、创意性和完成度等方面。

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学会将立体构成原理应用于实际设计和创作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雕塑艺术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 学会将立体构成原理应用于实际设计和创作中的方法和步骤。

3. 介绍一些成功的立体构成应用案例。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九年级美术上册《立体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美术上册《立体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4.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体的定义及其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
2.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如组合、叠加、切割、旋转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方法的应用。
3.针对不同方法,教师进行现场示范,讲解操作技巧,引导学生注意细节和注意事项。
4.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补充,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课堂练习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立体构成方法进行创作。
2.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鼓励和指导。
3.学生完成练习后,组织作品展示,让学生互相评价、提建议,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4.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找到不足,提高创作水平。
1.空间想象力:学生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创作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力,而这方面能力的发展程度不一,需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技巧掌握:立体构成涉及到多种技巧和方法,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耐心讲解和示范。
3.创新能力: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难以突破传统框架,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合课本内容,讲解立体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立体构成的实际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立体构成方法,讨论其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和优缺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创作心得,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指导。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第一篇:《立体构成》课程教案《立体构成》课程教案第一单元(理论4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1.教学目的:了解立体构成的定义、内容以及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了解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掌握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2.教学重点:掌握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3.教学难点:将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合理运用到具体的构成制作之中。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空间中的各种形态1、自然形态2、人为形态3、偶发形态4、抽象形态第二节什么是立体构成第三节立体构成的内容1、形态要素2、材料要素3、形式美法则4、“重力”和“移动”问题第四节立体构成的意义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第一节立体构成的点、线、面、体1、立体构成中的点2、立体构成中的线3、立体构成中的面4、立体构成中的体第二节立体构成的空间、色彩、肌理1、空间2、色彩3、肌理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第一节对称与均衡第二节对比与调和第三节节奏与韵律第四节比例与尺度第五节联想与意境第六节多样与统一第七节动感与量感第二单元(理论2学时):第四章二点五维的构成1.教学目的:在平面材料(尤其是纸张)上进行立体造型的加工,使之具有立体感、秩序感、美感。

2.教学重点:纸的二点五维形态制作。

3.教学难点:二点五维各种形态的制作。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二点五维的构成第一节材料运用和加工方法1、二点五维构成的材料运用2、纸张常用的工具和加工方法(1)折屈(2)压屈(3)弯曲(4)切割(5)随意加工第二节纸的二点五维形态制作1、切折构成(1)一切多折(2)多切多折2、板式折叠构成3、概括夸张造型4、创造肌理效果第三单元(理论2学时):第五章线材的立体构成1.教学目的:了解立体构成中线材的分类,了解硬质线材和软质线材的加工方法,掌握线材不同的构成形式。

《立体构成教案》课件

《立体构成教案》课件

《立体构成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的立体作品。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通过各种组合方式,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立体形态。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包括对比与统一、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对比等。

3. 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包括切割、堆叠、穿插、变形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包括建筑设计、产品设计、雕塑艺术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创作方法。

2. 教学难点: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和创作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创作方法。

2. 演示法: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立体作品,培养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件:立体构成的图片、案例、教学视频等。

2. 材料: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

3. 工具:剪刀、胶水、画笔等。

教案示例:第一节: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1. 导入:展示一组立体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立体构成。

2. 讲解:介绍立体构成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立体作品,引导学生理解立体构成的原理。

4. 练习: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立体作品,体会立体构成的乐趣。

第二节: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1. 讲解:介绍对比与统一、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对比等基本原理。

2.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立体作品,引导学生运用原理进行分析。

3. 练习:让学生动手制作具有对比与统一、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对比效果的立体作品。

第三节: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1. 讲解:介绍切割、堆叠、穿插、变形等创作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立体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创作方法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动手制作运用创作方法创作的立体作品。

第四节: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1. 讲解:介绍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雕塑艺术等领域的应用。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理;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定义和意义;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3. 立体构成的原理:空间、形态、材质。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立体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详细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练习:学生通过绘制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立体作品,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生能够运用立体构成的原理,创作出一些简单的立体作品。

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2. 掌握点、线、面的特点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2. 点、线、面的运用和组合;3. 点、线、面在立体构成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点、线、面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详细讲解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3. 练习:学生通过绘制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点、线、面的作品,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2. 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创作出一些简单的立体作品。

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原理;2. 掌握空间、形态、材质的特点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空间的定义和特点;2. 形态的定义和特点;3. 材质的定义和特点;4. 空间、形态、材质在立体构成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空间、形态、材质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详细讲解空间、形态、材质的定义和特点;3. 练习:学生通过绘制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空间、形态、材质的作品,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

立体构成课课程设计

立体构成课课程设计

立体构成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则和方法,了解各种立体造型的特点和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提高空间造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立体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介绍立体构成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原则。

2.立体构成的方法:讲解各种立体构成方法,如切割、组合、堆积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立体造型要素:探讨立体构成中的点、线、面、体等要素的运用和组合。

4.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分析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雕塑艺术、产品设计等领域的应用。

5.创意实践:学生进行立体创作实践,锻炼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创作经验。

4.实验法:学生进行立体创作实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5.作品展示法: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立体构成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收集各类立体艺术作品的图片和视频,便于学生欣赏和分析。

4.实验设备:准备各种立体创作的工具和材料,如纸张、塑料、木材等,保障学生的实践需求。

5.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拓宽视野。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大学生立体构成教案

大学生立体构成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立体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和实践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立体构成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将立体构成原理应用于实际设计。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立体构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立体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立体构成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介绍立体构成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在我国的应用。

2. 立体构成的原理: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如比例、平衡、节奏、对比、统一等。

3. 立体构成的方法和技巧:介绍立体构成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如点、线、面的运用、空间关系处理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立体构成练习,运用所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设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优缺点。

2.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立体构成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学生举例说明立体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1. 立体构成的实践应用:讲解立体构成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如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

2. 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培养:介绍如何通过立体构成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三、实践操作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个立体构成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创新性和审美性。

2.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立体构成在实际设计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感知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概念与分类。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与组合方式。

3. 立体构成的方法与步骤。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

5. 立体构成的案例分析与实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理和分类。

2. 演示法:展示立体构成的案例和实践操作。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和创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和教学素材。

2. 立体构成的模型或图片。

3. 学生练习用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立体物体,激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理和分类。

3. 演示:展示立体构成的案例和实践操作。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与组合方式。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和创意方法。

第三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两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方法与步骤。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互相评价。

第四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三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案例分析与实践。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互相评价。

第五课时:1. 复习:回顾本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立体构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立体形态构成 教案

立体形态构成 教案

立体形态构成教案教案标题:立体形态构成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形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常见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立体形态构成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立体形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常见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立体形态构成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立体模型和示意图;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立体形态构成的概念,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立体形态(如立方体、圆柱体、金字塔等),激发学生对立体形态的兴趣。

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介绍立体形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面、棱、顶点等要素,并通过实际示例进行解释。

Step 3:构成方法探究(15分钟)3.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例如通过将平面图形进行叠加、旋转、剖切等操作得到立体形态。

3.2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给定的平面图形,尝试构成相应的立体形态,并记录下构成方法和过程。

3.3 学生展示并交流各自的构成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Step 4:练习与巩固(15分钟)4.1 学生个人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2 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Step 5:拓展应用(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立体形态构成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建筑设计、工程制图等领域。

Step 6: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课后的复习重点。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完成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概念讲解、探究活动、练习巩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掌握立体形态构成的基本方法。

同时,通过拓展应用的环节,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立体构成立体构成的概念除开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

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

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既然共属于空间艺术。

那么无论各自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们必有共通的规律可循。

近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以立体构成作为空间艺术基础的经验(类似绘画中的基础是素描、色彩一样),并已由实践证明,它直接有助于创作与设计,是用于基础教学的新学科。

了解和研究立体构成,并通过训练,掌握其原理及构成形式、过程和方法,对每一位艺术家或设计家所从事的创作而言,便如同医生熟知了各种药的药性,只待在医疗实践中对症下药了。

一、立体--三次元(一)、立体的概念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

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平面中表现的空间深度和层次,是单纯视觉的,它运用透视法来表现立体的效果。

而立体,则是在空间实际占有位置的实体,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变换成任意角度,前后左右地观看。

小的立体形态,我们还可以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观赏,盲人还可以靠手的触摸体会到它的形象,所以立体的形与面的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它的形不是绘画平面中的轮廓的概念,而是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产生的不同形态。

如果根据以前的定义推测,立体应该是面所移动的轨迹。

面在移动时,不只是顺着自身长或宽的方向滑动,而是必须朝着和面成角度的方向移动。

另外,通过面的旋转也能产生立体。

这种动的定义是理念的、概念的,有助于我们对立体形态的理解。

立体的类别及性格1、立体的类别立体是有形的实体,而这实体的表面形象均是由线和面组成的(或者说,可以分解成线和面)。

如果把各种二次元的形三次元化,就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立体形,所以,立体形与线、面的形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因此与线和面一样,立体也可划分为直线系、中间系、和曲线系三大类。

进而立体又可分为几何形立体和自由形立体两大类。

综合起来,立体的类别可分为: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如果从基本形态而论,又可将立体分成块立体、线立体和面立体三大类。

2、立体的性格直线系立体具有直线的性格,如刚直、强硬、明朗、爽快,具有男子气慨。

曲线系立体具有曲线的性格,如柔和、秀丽、变化丰富,含蓄和活泼兼而有之。

中间系立体的性格介于直线系立体和曲线立体之间,表现出的性格特点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我们在分析立体的性格时,要针对每件作品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与深入体会,并看它们主要接近于哪类立体。

而各类立体还可进一步细分类,如直线系立体,从方向感而论,还可有垂直向立体和横向立体之分,前者给人以伟大、庄严、进取、坚强的心理感受,后者给人以舒展、宁静、平凡、亲近的心理感受。

立体的构成特点(三)立体的构成特点1、无框架这里所说的框架是指造型的外框界限,如一幅画的边框、一件浮雕的外缘,一件工艺品的玻璃罩等等。

立体造型是没有框架限制的,如雕塑、产品造型、建筑等。

所以立体的构成也不必考虑受任何框架的限制,在空间中根据设计意图的需要和环境的允许情况,可任意舒展,无拘无束。

2、力感在雕塑艺术中,历来很注意量感的表现,那么在立体的构成中,把量感的表现理解为力感的表现更为确切。

这里所谓的力,与自然科学中所论及的力学有所不同,这是人们的心理所产生的感受。

因为人们生活在自然之力、人为之力所支配的环境中,所以有关力的心理作用,是自然形成的。

只要立体的造型摆在面前,人们肯定会因它们的体积大小不一、形状变化各异而产生很沉重、很坚固;或是很轻、有速度感;或是紧张(内在的力)、萌动欲发、或是松弛、懒散等感受。

就是说,立体的量和形,肯定会给人以心理上的力感,而这种力感,是二次元空间所不能全然表现得了的。

3、有光影立体造型在有光源的情况下才能看得到。

而在光的照射下,必产生阴影,这阴影包括自影和落影,这一特点只有立体形态才具有。

在立体的构成中,除了立体本身的形体外,还应考虑到它们在一定光源环境中产生的阴影效果,阴影利用得好,能使整个立体造型的明暗关系更加丰富,立体感更加强烈。

有的构成设计还特意下功夫,利用阴影产生迷离、变幻的效果。

4、四次元性(亦可谓四维性)四次元性是在三次元空间中加入了时间与运动的因素。

因为立体的造型,特别是大体积的造型(纪念碑、建筑等),在一个固定的视点上是看不到全貌的,况且在每个视点上看到的立体景观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必须移动视点,即你需要边走边看,才能看到其全貌(小体积的造型则相反,只要移动形体本身就可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断在你眼前展现着不同的景观(如前所叙,即产生了不同的型限)。

如果是观赏建筑物,你在看完了整个外观后,肯定还将从外面进里面,看看室内装饰、房间布局等等,有的形体自身为可动的,即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变化位置或形态。

因此,当一件立体造型在向你展示全貌时,已加入了时间与运动性。

的因素,我们称这种时空关系为立体的四次元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立体的构成要素---逻辑要素三、立体的构成要素----六大要素每一件成功的立体构成作品,都要经过艰苦创作而得到的。

在整个创作程序中,必须经过几个主要环节,或者说,必遇到几个主要问题。

本节将它们归纳成立体构成的六个要素,逐一进行阐述。

(一)逻辑要素逻辑一词的主要含义是:1、思维的规律;2、客观的规律性。

谁都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思维首先应该是清晰的,有计划、有条理和有目的,并尊重客观规律。

这样才能使所做的事尽善尽美。

立体构成从构思到实现,都需要讲求逻辑性,因它有着明确的目的和价值;或作为基础训练,或实际应用;所以绝不应有所谓下意识的或漫无目的的构成活动出现。

否则,立体构成将会失去自身的价值。

逻辑要素是怎样体现在立体构成之中的呢?让我们以一件立体构成作业从构思到实现的过程为例,加以说明。

作业课题为:创造单纯而充满活力的构成。

面对课题,首先会想到:这是去掉了时代性、地方性、社会性、生产行性等附加条件的纯粹造型活动,是要求我们创造出能给人以某种抽象的心理感受的形体。

接着,思维进行到课题的展开,什么样的形体会给人以充满活力的感受呢?活力,就是富有生命力,蓬勃而充沛,而富有生命力的生命体,马上会使人联想到植物的种子,破土而出的幼芽、丰硕的果实、敏捷的动物、健美的人体---再归纳这些具体形象的共性,我们可以得出:生命体可以使人感到由内向外的生长,饱满而结实,充满着内在的力量。

所以,充满活力的形体无论如何不会是干瘪的、平面的、生硬的,它应是膨胀的、有量感有动势的造型。

现在,再加上单纯二字,就限定了我们要创造的形体。

思维活动进行到此,朦胧的形态开始在脑海中出现了;可以取某种简单的几何形体进行构成,虽然这些几何形体给人以生硬的机械感,但它最符合单纯的课题要求,只要组织得当,就会构成象植物或动物等生命体一样的有机形体,给人以充满活力的感受。

经过比较分析,几何体中的球体最终被选作此构成的主要形象。

接下来在制作过程中又会遇到种种问题,诸如形体构成过于复杂会失去紧张的力感;构成过于单纯会显得乏味、无魅力;以及用什么材料、采取什么工艺、选用什么色彩、确定大小规模等等,这些都需理智地去思考,直到最终作业完成。

逻辑要素都始终贯穿其中,尽管它从不抛头露面。

逻辑要素在所有的设计与创作中,都有起着最明智的总导演作用。

立体的构成要素---形式美要素(二)形式美的要素美的概念,在美学中的含义很广。

既指事物的内容,又指事物的表现形式。

人们评定和鉴赏一件构成作品的优劣,往往习惯以它给人的美感来反映。

美在立体构成中,成为一种实体的、感性的东西存在,是一个具有特殊规律性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在这个统一体中美的内容处处表现于具体的形式之中,这种具体的形式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称它为形式美。

它的基本内容是:1、统一与变化统一与变化是艺术造型中应用于最多,也是最基本的形式规律。

完美的造型必须具有统一性,统一可以增强造型的条理及和谐的美感,特别是对立体构成而言,失去了统一,作品会象一堆废墟,杂乱无章地堆积在那儿,是无艺术美而言的。

但只有统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一而无变化,又会造成单调、呆板、无情趣的效果,因此须在统一中加以变化,以求得生动的美感,或者说:统一就是要统一那些过份变化的混乱;变就是要变化那些过份统一的呆板。

统一与变化-----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为完全采用单纯的长方体构成的公园水池中的跌水立体造型,效果统一而富变化以等腰三角形为统一因素,三角形大小加以变化的构成。

均采取若干相似的形体进行构成。

而相似本身就包含了统一和变化的双重因素。

以强烈的指向感造成统一。

2、对称与平衡对称,也叫作均齐。

在建筑,图案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最常见的对称形式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和放射对称。

左右对称又称线对称,即以中心线为对称轴,线的两边形象完全一样。

放射对称的形式为有一个中心点,所有的开支都从点的中央向一定的发射角排列造型。

它有较强的向心力。

盛开的花心、雨伞架、风车等,都属放射对称形体。

对称的造型具有安静、庄严的美,在视觉上很容易判断和认识,记忆率也高。

平衡与对称不同,它不是从物理的条件出发,而是指在视觉上达到一种力的平衡状态,虽然形体的组合并不是对称的,但却能给人以均衡,稳定的心理感受。

或者说,此处的平衡是指形体各部分的体积给人在心理上感到的相互间达到稳定的份量关系。

对称与平衡的区别是:平衡较对称更显得活泼、多变化;对称则较平衡更显得肃穆、端庄。

3、对比与调和对比,是强调表现各种不同形体之间彼此不同性质的对照,是充分表现形体间相异性的一种方法。

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使造型产生生动活泼或亢奋的效果。

对比构成形式对人的感观刺激有较高的强度。

对比的形式是怎样在立体构成中表现的呢?例如大的与小的形体构成在一起会形成对比,大小显得更大、小显得更小;方的与圆的形体组织在一起,会充分地显示直线体的端庄和曲线体的丰满、生机勃勃;曲面体与直线体在一起,直线体显得更加纤细、尖锐而敏捷,曲面体则更显膨胀、柔和而稳重;垂直的立体与水平的立体放在一处会显得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此外,自然形体与人造型体相对而言比;粗壮的与纤细的形体相对比;黑色块体与白色块体的对比,无疑,对比的内容与形式是十分丰富的。

如果重点考虑空间与时间对它的影响对比的形式还有如下三种状况:(1)并置对比--所占的空间较小,即相互呈对比状态的形体较集中地放置,使人的视域中心一下子就能包容。

这样的对比效果较强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常常成为造型的焦点所在和趣味中心。

(2)间隔对比--是一种较调和的对比形式,是指将相互呈对比形式的形体之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这种形式一般不易产生构成焦点,而只能是重点间的响应。

运用得当,易创造良好的装饰效果,并起到平衡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