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写具体的表达方式。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写具体的表达方式。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图片引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2.走进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是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

主要作品:童话《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介绍沿途所见美景。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浙:三部分要紧凑,中间“扌”的竖起笔要高,“斤”首撇要短稍平,下横稍长。

鹃:左窄右宽,“口”扁小,“月”要长,“鸟”横折钩要小,竖折折钩要长一些。

郁:“有”横短撇,撇的横上部分要小,“月”要窄,“阝”在右边,竖要长。

臀:上宽下窄,“殿”要紧凑、左边撇和末笔捺要外展,“月”左右两竖行笔有力。

陆:左窄右宽,“击”两横相近,下横要长,中间竖是一笔,要长,下边框要扁。

端:“立”窄小,下横变为一提,“山”要扁,靠上,“而”横稍短,下框扁宽不封闭。

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丽。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写具体的表达方式。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难点)

二、品读释疑

1.金华的双龙洞是怎样的景观?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金华双龙洞的?

作者按“一路迎着溪流上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来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

3.讨论交流:作者游双龙洞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和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突出了山上景色的美丽。

(2)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新华词典》中说,杜鹃花又名映山红,作者为何把二者分开来作比较呢?

在一些资料中,一般认为杜鹃又名映山红,在《辞源》中提到,映山红并不等于杜鹃,只有野生的杜鹃花才叫映山红。在本文中,作者把二者分开来比较,恰恰

体现了作者知识丰富,用词准确。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①“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

②两对反义词突出了溪流的样子和声音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运用排比句式,具体描写溪流的蜿蜒曲折。

4.游外洞

(1)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周围”“头上”说明作者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外洞。“一千或是八百人”写出了人数多。“一定不觉得拥挤”是说很宽敞,能坐得开。

(2)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了水?

“上源”指的是水的源头,也就是说水的源头是在内洞的深处。这里又一次写到了水,是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因为如果没有泉水,就不能形成溶洞。另外,泉水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因此,泉水也在指引路线。这是文中的第二条线索,与作者游览的顺序正好相反。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①“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

②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5.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