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共21页
乱世重才:看刘备、曹操、孙权的用人态度及差异
乱世重才:看刘备、曹操、孙权的用人态度及差异任用人才到底应该看重道德还是看重才能,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
有道德没能力的人,办不出什么业绩;有能力没道德的人会影响社会风气,有可能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小编以为,在平世当中看重道德,在乱世当中就应该看重才能,这一点在三国时期的乱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刘备、曹操、孙权的才能大于道德的用人态度。
曹操:唯才是举、容忍小过曹操的一个比较著名的举措,就是唯才是举。
曹操发布过一篇《举贤勿拘品行令》,其中明确表示,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哪怕他有不仁不孝这样巨大的人格缺陷,也要把他们举荐上来,为自己所用。
可以说曹操是深知特殊时期,特殊情况的道理。
在东汉末年这样的分裂的乱世当中,如果想要打败别人,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权,必须要用到才能,道德不但无济于事,有的时候反而会成为曹操的掣肘。
要知道曹操行的是篡位之事,滥杀官僚的事情不在少数,为筹集军费还有过大规模盗墓的行为。
如果是一个道德水准很高的人,肯定要阻止曹操做这些事情的。
《举贤勿拘品行令》:“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也是贯彻了这种用人态度。
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丁斐。
丁斐是曹操的老乡,可能与长期与曹家联姻的丁家有关。
丁斐很有能力,在“潼关之战”的时候还救了曹操一次。
不过这个人很贪财,经常触犯法律。
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叫做毛玠,做丞相东曹掾,是负责人事迁除的官员。
毛玠很有道德标准,看不得丁斐犯经济错误,频频检举他。
曹操则认为,丁斐有如自己偷吃,又善于捕鼠的忠犬,他的才能带来的收益要高于他贪污的亏空,所以曹操一直对丁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魏略》:“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太祖笑,顾谓左右曰:'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
’”刘备:人尽其用、网开一面刘备身为一个军阀,虽然不能达到纯粹的君子的范畴,但道德标准比曹操是要高上不少。
刘备用人之道
刘备用人之道
刘备用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人才的品德和忠诚度。
他认为一个人才的品德和忠诚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才没有良好的品德和忠诚度,那么即使他有再大的才能,也不能得到刘备的信任和重用。
刘备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他认为一个团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之间需要相互补充和协作,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因此,刘备在选拔人才时,不仅注重人才的才能和能力,还注重人才的性格、兴趣和特长等方面的互补性。
此外,刘备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提拔。
他认为一个人才的成长需要不断的培养和提拔,只有不断地给予机会和挑战,才能让人才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因此,刘备在用人时,不仅注重人才的才能和能力,还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提拔。
总的来说,刘备的用人之道是注重人才的品德和忠诚度,注重人才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同时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提拔。
这些用人策略不仅为刘备的政治和军事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也对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煮酒论英雄”——以刘备与曹操为例浅析领导用人艺术
“煮酒论英雄”——以刘备与曹操为例浅析领导用人艺术发布时间:2021-03-03T02:50:09.68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3期作者:胡青[导读] 行政领导处于组织中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地位。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中提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更加证实从古至今无数学者都认为领导者能否科学用人,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也说明了领导者掌握科学的用人艺术的重要性。
胡青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850000一、绪论(一)研究背景行政领导处于组织中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地位。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中提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更加证实从古至今无数学者都认为领导者能否科学用人,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也说明了领导者掌握科学的用人艺术的重要性。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星河中,有不少善于用人的杰出领导人物。
本文以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刘备与曹操为例,试分析其二者在领导用人艺术方面的可取之处,以供现代行政领导借鉴。
(二)理论基础1.领导权变理论领导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领导权变理论是领导理论的一种,主要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潜在影响。
该理论认为,不同的环境适合于不同的领导风格,欲实现领导的最佳效能,需将领导者个人风格与相应情境合理匹配,因此它没有提出有关最佳领导方式的主张,代之以领导方式与实际情境相搭配的模式。
1.1费德勒模型费德勒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费德勒提出的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主要依靠改变领导者自身特质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行为方式或者影响和控制领导者的情境。
因此,该模型指出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三种情境因素:职位权力、任务结构以及上下级关系。
职位权力: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所掌握的实际权力,决定了该领导者的职位权力。
明确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有利于领导者更好的管理下属,使被领导者顺从领导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刘备用人(转帖)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豪,他们为了谋求祖国的统一,都极其重视用人,并且,事实上他们也很善于用人。
但人才来源和用人条件,刘备最差。
论出身,刘备虽为皇族后裔,但世数悠远,“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甚乐读书。
曹操孙权都出身宦族世家。
孙权自少博览群书,精习经史,“才秀明达,始有知名”(《三国志·吴主传》);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从文学至兵书,无所不窥,年青时编了一本《兵法提要》,又注《孙武十三篇》。
论基业,刘备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凭藉;孙权凭借父兄二世余荫,“割据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曹操雄才大略,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
因而曹营和江东人才济济;而刘备则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权籍,屡挫屡奔;而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分荆据益、蜀所得收罗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与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
归纳起来,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一、从政治上看,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人们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
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
”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级的人才。
从曹、刘的用人浅谈人才工程
从曹、刘的用人观浅谈人才工程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成千上万的杰出人物,而大家传颂得最多的英雄人物一般都发生在动荡年代,最主要可能是这样的时代,英雄才有用武之地--所谓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
“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重要性,他们在争夺人才中争夺天下,在争夺天下中争夺人才。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军事较量,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
先看看曹操的用人:出榜招贤,因贤求贤:曹操的用人尺度是很宽的,所以他招贤的人才也特别多。
他一共三次求贤令,甚至提出对那些"贵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各州郡长官,名举所知,勿有所遗;礼贤下士是对待贤才的基本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人都渴望被别人理解、尊重,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为强烈。
例如,著名的官渡之战,公元210年,袁绍七十万大军与曹操七万人马对峙官渡,两个月后,曹操兵力渐乏,粮食不足,陷入进退不能的困境。
正在忧愁不已时,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深夜来访,曹操喜出望外,连衣服、鞋子都没穿好,跌足出迎,远远望见许攸,就抚掌大笑,然后携手共入,并先拜于地,许攸本来是在袁绍处受了委屈才连夜投奔曹操的,心中还顾虑曹操是否能收录自己,今见曹操以大礼相待,深受感动,遂向曹操献上火烧袁军粮食的计策,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惜才如命:曹操善于用真情招揽贤才为己所用,曹操两哭典韦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全军都引起震动。
容人之量,宽人大度:曹操在用人上,不计较个人恩怨。
官渡之战后,清理战场时缴获一批信,皆是曹操营中有人暗通袁绍之信,这些人心里终日惴惴不安,而有谋士建议"可遂一点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对这批书信,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曹操用人之道
人力资源话题-曹操用人之道三国用人之道曹操用人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
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
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
曹操和刘备的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名:***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级层次:本科学习中心:云南学习中心完成时间:2013年 5 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提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刘备,他们俩的性格和用人之道都存在异同,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人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心胸狭窄,这使他成为极富个性的历史人物。
而刘备的忠义形象更反映了一种民族的集体文化心理。
在用人上,曹操霸气,刘备义气。
[关键词]:爱才志向狡猾仁义用人艺术一、曹、刘二人性格中相似之处好结交天下智能之士,有理想远大,做事讲究谋略,常能吸取他人建议为己所用。
勇谋兼备,赏识忠勇之士,善用人心,故能赢得众人拥随,人气很旺。
(一)关于曹操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人是创业之本,“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一直把人才建设放在一切的首位,千方百计地广揽天下英杰。
起事之初,他以宗族子弟组成核心力量;然后他多次下“求贤令”,并且“推心以待天下贤士”。
荀攸、程昱、郭嘉等先后弃袁绍投奔前来,曹操视之如心腹,委之以重任,言听计从,信而不疑。
曹操思贤若渴,爱才成癖,每得一英杰之士,便欣喜异常,如获至宝。
他见典伟力大无朋,赞曰:“此古之恶来也!”他昵称许诸为“虎痴”,并说“子真樊哙也!”后得谋士贾诩,喜称“真我子房、陈平也!”其心喜意爱,溢于言表,形诸声色。
他闻知袁绍谋士许攸夜半投奔,不及穿鞋,跣足出迎,屈身示敬,而纳“火烧乌巢”之计。
他为了使贤士为己用,甚至不择手段。
当他得知徐庶为刘备军师时,感叹道:“惜乎贤士归于刘备!”便以徐母为人质,硬是把徐庶弄到手;他多次征聘司马懿而不出,竟派刺客以刺杀相胁迫,司马懿不得不出仕。
曹操对敌方的英杰也非常景慕,必欲得之为己用。
他见杨奉部将徐晃威风凛凛,是一虎将,不愿以力拼之,派人将其说降。
曹操_刘备_孙权的用人之道
国人才辈出的历史现象作了这样的精辟论述
和高度概括。
三国之主用人,个个有其特色.曹操在革
新吏制中选贤任能;刘备在彬彬有礼中招贤
纳士;而孙权则在休戚与共中推心厚待。他们
都临起在动乱的时代,占据了一方的“地利”,
都施展了“人和”的绝招。
蔺操用人不管出身贵践,不计与己亲硫,
多方面的:一是敢于让人们直言。上下直言不
讳,下级均说真话,即使不合孙权心意,他也
不怪罪部下,保证了在大的决策上没有发生
失误。二是敢于在下级面前承认自己的过错。
三是敢于放权、放手。关键时刻,孙权一旦确
定了合适人选,就放心大胆地将权力授下去,
任凭其去指挥、行事,充分发挥其才智,从不
攀肘。终于造成吴主孙权与下级之间生死与
.管理艺术
冯世斌
翻开人类历史,人们不难发现:有的时
候,群星灿烂,人才辈出,有的时候却“世无英
雄”,硫星蜜落,呈现人才出现的波峰与波谷。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代堪称是一次
人才辈出的波峰。
东汉末,天下大乱,在黄巾农民大起义的
同时,封建军阀、反动紊强也乘势蜂起,一股
股割据势力的混战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了极大
臣,但从人才整体上看,都少于和弱于曹操集
团。刘备和孙权,在选人和用人上,也都打破
了不少世俗偏见,但论改革的胆略和措施,则
远逊于曹操。得人才者得夭下,由于曹操得人
多,所以在三分夭立均晚,一
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得到诸葛亮的时
间太晚了.蜀国灭亡又比另外两国均早,一个
共的局面,君与臣的关系既有名份上的“义”,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品读《三国演义》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探讨,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用人之道。
在这部文学经典中,不同的人物通过不同的用人策略来实现各自的目标。
本文将以几位著名的人物为例,探讨他们的用人之道,以及他们的成功或失败。
首先,我们来看看刘备的用人之道。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他所用的人能否胜任其工作,直接决定了他的成功或失败。
刘备非常重视人才,他注重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
他往往能够看到一个人的潜力,并给予其一定的发挥空间,同时他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升迁,从而造就了一支强大的队伍。
其次,我们来看看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被称为“世之奇士”,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善于用人的人。
曹操用人之道不仅在于能够发现人才,更在于将人才合理地分配,运用到适当的位置。
他将贾诩、荀彧等文臣和张辽、郭嘉等武将组成了一支有文化和军事素质的团队。
他还习惯于利用人之长、去其短,以其长补其短,最终使得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发挥出最佳表现。
很显然,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不同,但是却都非常成功。
但是,也有一些人物的用人之道不够成功,比如袁绍。
袁绍虽然是北方的重要势力之一,但是因为用人不当,最终失败了。
他虽然拥有谋士沮授、逢纪、许攸等人,但他却轻视他们的建议,纠葛于田丰等人的争执中,最终导致他的集团内部无法协调,被曹操等人击败。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用人之道在《三国演义》中非常重要。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往往需要善于发现人才,以及根据人才的特点和优势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个人发挥出最佳表现,同时实现自己的目标。
反之,如果对人才的使用不当,或者对人才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扬,就会失去重要的机会,最终导致失败。
因此,我们需要在品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加深我们对用人之道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曹操和刘备谁更会当老板
曹操和刘备谁更会当老板从古至今但凡贤明的君主都知道礼贤下士,广纳贤才。
如果国内没有人才,国力必衰。
然而,虽有人才,却不能做到知人善用,亦不足以强国兴邦。
广纳贤才,且能够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自古以来都是判断一个君主有能力的标准。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刘备在招贤纳才方面都显示出了他们作为领导者卓越的才能。
但是他们二人对人才意义的理解和招揽方式都大大不同。
曹操和刘备谁更会当老板从古至今但凡贤明的君主都知道礼贤下士,广纳贤才。
如果国内没有人才,国力必衰。
然而,虽有人才,却不能做到知人善用,亦不足以强国兴邦。
广纳贤才,且能够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自古以来都是判断一个君主有能力的标准。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刘备在招贤纳才方面都显示出了他们作为领导者卓越的才能。
但是他们二人对人才意义的理解和招揽方式都大大不同。
刘备算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心目中的人才一定要忠孝仁义样样俱全,甚至长相也要过关(要是长得跟庞统似的,就只能当个小县尉了)。
也可以说刘备看重的首先是德,然后才是才能,最好是德才兼备。
吕布来投时,刘备虽说没有像其他诸侯一样拒之门外,但是从内心里讲他是不喜欢吕布的。
原因就在于吕布曾前后三次背叛了他的领导者。
这大大违反了刘备内心中人才“忠”的标准,因此即使吕布有万夫莫当之勇,后来要被曹操所杀时刘备不仅不替吕布求情,还说了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使吕布魂断白门楼。
但是当以孝著称的徐庶被迫要离开时,刘备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山一程水一程的送,就是视线被林木挡住了,也望向徐庶离开的方向。
甚至徐庶回马时,他还天真的认为是徐庶要回来了,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足见刘备的人才观偏重于德,而且是无德不取。
刘备很看重,也很尊敬德才兼备的人才。
实际上他麾下也确实有一批重义轻生的文臣武将,例如诸葛亮、孙乾、糜竺、关羽、张飞、赵云等等。
那么为什么这些旷世奇才对刘备十分忠心?这就和刘备的招贤之道密不可分了。
刘备的招贤之道可简洁的概括为以情动人,以德感化。
曹操与刘备领导艺术比较
曹操与刘备领导艺术比较刘备与曹操的领导艺术比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读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吟着杨慎的《临江仙》一词,我仿佛置身于那烽烟滚滚、金戈铁马的乱世中,看到了那些被人们备受推崇的英雄们。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群雄逐鹿的时代。
各路诸侯为了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成就一番霸业,对人才、土地、人口等有限的资源进行了几番争夺……。
其中,从领导知识、才能、经验、风格、气质等综合反映,有能力吸引人才,拥有出色的领袖气质的最为突出的两个人物就是魏国的曹操和蜀国的刘备。
下面, 本人结合课程所学知识,以自己有限的水平对曹操和刘备的领导艺术做几点简单的比较。
一、领导才能对比(一)出生背景与才智能力曹操出生官宦世家,其父曹嵩为宦官曹腾(费亭侯)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应该来说,其出生背景对其早期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这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曹操自幼兴趣广泛、涉猎甚广,是个难得的全才,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学一流,围棋、音乐、书法顶尖。
其突出的政治和军事才干,连刘备对他都是心服口服,经常在诸葛亮面前称赞他。
试想这样一个才干突出的人物就算是想要在人群中默默无闻也是不能的,毕竟他身上的闪光点太多了,就像一个发光体一样,吸引着人向他靠近,更何况人本来就有一种向优秀人才靠近的本能。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其父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颠沛流离,备尝艰辛,生活非常艰苦。
因为家庭不富裕,刘备的学习经费经常都由其同学刘德然的父亲资助完成。
应该说,早年刘备的生活条件与曹操相比虽不至天壤之别,但也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是锦衣玉食,一个是为温饱奔波;一个是博览群书,一个是基础教育。
但在那个烽火连天和讲究正本根源的年代,其汉氏后裔的身份为其加分不少,为其称雄一方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依据。
从人才战略试论三国演义里的用人之道 图
从人才战略试论三国演义里的用人之道图三国演义里的人才战略一部《三国演义》,也是一部人才战略学。
“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人才战略,才用其长,不求全责备,故战将千员,谋士如云,一统北方。
“求贤若渴”,是刘备的人才战略,以情动人,以信用人,故诸葛孔明鞠躬尽瘁,辅佐开创蜀汉基业。
“得人者昌”,是孙权的人才战略,举贤成风,人才辈出,故能雄踞江东。
单说东吴,“得人”最出色的有两位,一个是周瑜,一个是鲁肃。
当初,孙策带着三千兵马打天下之始,周瑜就向他推荐江东“二张”,靠着这批人才,孙策得以在江东迅速站稳了脚跟。
后来,孙权接班后,周瑜又向孙权力荐鲁肃。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鲁肃力排众议,主张迎战,并联合刘备,协助周瑜大破曹兵。
周瑜临终前,又推荐鲁肃接自己的班,出任三军统帅。
可以说,周瑜知人善任,对东吴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周瑜千好万好,可就一样要命,气量不够大,对比他能耐大的人,就难相容了。
比如对诸葛亮,当发现此人比自己更有才,第一反应就是除掉。
又比如对庞统,此公在赤壁之战中功劳不小,周瑜却从未推荐过这位奇才。
“既生瑜,何生亮”,容不得比自己高的人才,这是周瑜的致命弱点。
反观鲁肃,当周瑜要杀诸葛亮的时候,鲁肃坚决反对。
刚刚接任大都督,鲁肃就立刻向孙权力荐比自己强的庞统。
哪知孙权以貌取人,没看上。
鲁肃见自己单位不用,马上就推荐给刘备,为的是以联蜀抗曹大局为重,不使大才埋没。
比较鲁肃与周瑜的人才观,高下立判。
鲁肃没有周瑜的雄才,但在用人上,“大略”却高出一筹。
其区别,表面上看是胸怀的大小,胸襟的宽窄,而实质上是战略思维的比拼,大局观念的考量。
鲁肃的高明处,就在于识大体,虑长远,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识别人才,保护人才,推荐人才。
历史小说的演绎如此,社会现实的道理亦然。
世间人为最贵,人才为国宝。
重视人才,是古往今来创业者、执政者的一等要务。
不过,人才的重要性一般都能知晓,任用人才一般也能做到,难的是将人才资源作为战略资源来谋划,将人才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建设,尤其是培养、重用创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
从三国演义看刘备曹操的用人思维
从三国演义看刘备曹操的用人思维壹、总论:人才是成功的根本。
奇迹是人创造的。
历史和未来都要人来书写。
越是纷争激烈之际越是人才脱颖而出的时期。
三国时代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古人称:“人才莫盛于三国。
”(赵翼《二十史答(右加刀旁)记校正》,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亦有“以古今人才之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的评说。
纵观三国史,有没有人才,如何运用好人才是各国实力的对比关键。
用一人则兴国,失一人则丧邦。
有些决定事实上分分钟就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进程。
鲁肃为孙权推荐庞统。
孙权以貌取人,见其:“浓眉掀鼻,黑面短鬓,形容古怪。
”已经心中不喜。
后闻庞统出言不逊,轻视他平生最喜的周瑜。
便出了“狂士也,用之何益。
”的结论。
将庞统拒之门外。
后庞统被“人才收购狂”刘备录用,为刘备取西川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不是孙权心有成见,三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必将产生极大的根本性的改观,卧龙和凤雏于各得明主的情况下,龙凤争斗的格局也必将为中国战争史增添无数新的华彩。
谈到用人的时候,刘备和曹操都是个中名家。
两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虽说心怀大志,但从投靠公孙瓒到结陶谦,归曹操,顺袁绍,依刘表,处境一直非常的狼狈。
半身漂泊,却无处立身。
从三顾之后,刘备请出了孔明,其事业有了正确的方向,随后,在一系列的征战之中,又得庞统,法正等有术之士。
西蜀政权建立之后,文有孔明,法正,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五虎上将,事业达到了顶峰。
随后,丢荆州,失关羽,战东吴而败,自己壮志未酬身先死。
而后孔明虽六出祁山,实多以攻为守。
星陨五原之后,蜀国后继无人,姜维等虽努力维持,但终于走上了政息人亡的灭亡之路。
曹操当权之时,推心以待智谋之士,身边有荀或(三),郭嘉,荀攸,程昱等人,形成一个智囊团。
武将之中也不乏高人(有不少人是从敌对阵营中投奔而来,如张绣,张辽等)。
曹操死后,又出现了司马懿,邓艾,钟会等韬略之士,曹魏集团当时是三国最有实力的一方。
最后以曹魏集团的人才班底为基础的晋终于一统了中原。
刘备与曹操形象比较分析
刘备与曹操形象比较分析1. 引言1.1 概述刘备和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政治家与军事家,他们活跃于三国时期,分别代表着蜀汉和曹魏两个重要的政权。
刘备是一个仁德之君,被誉为“仁者君子”,而曹操则被人视为一个权谋之雄,“智勇双全”。
本文将通过对刘备与曹操的背景、成就、领导风格以及人格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他们的异同点,并最终评价其形象。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论述,首先介绍了引言部分。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将重点比较刘备与曹操的背景及成就,包括他们出身背景、事业发展以及在政治军事方面取得的成就。
第三部分将聚焦于刘备与曹操的领导风格,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接着,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研究刘备和曹操两位人物的不同的人格特征,并探讨这些特质对他们所采取的行动和决策产生的影响。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对刘备与曹操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评价。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刘备与曹操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更好地理解他们在三国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探究他们背景、成就、领导风格和人格特征之间的异同点,我们可以揭示出他们作为政治家与军事家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和不足之处。
总之,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客观的视角,来评估刘备与曹操两位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中塑造的形象。
2. 刘备与曹操的背景及成就比较2.1 刘备的背景及成就:刘备,字玄德,出生于公元161年的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代人物之一。
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但通过不断奋斗和努力,最终成为了有影响力且备受尊敬的领袖。
刘备在青年时期曾游学四方,广交朋友并从中汲取知识,对文化艺术也有浓厚的兴趣。
他后来加入了黄巾起义,并在战斗中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勇气。
他在战乱中坚持正义和仁爱的原则,并成功地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刘备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建立了蜀汉政权,在自己被封为汉中王后,积极发展经济、实行改革,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政权和社会秩序。
HR看三国刘备如何笼络人才?
HR看三国:刘备如何笼络人才?假如三国是三家不同的企业,那刘备、曹操、孙权就是三种风格迥然不同的领导者。
曹操表现出纵横天下的超人之才和非凡之能,但是他残忍冷酷又诡谲多诈,崇尚独夫哲学,宣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孙权生性多疑,乱加猜忌,杀戮了不少无辜臣下,使得朝臣人人自危。
反观刘备,从他举事之初到称帝之后,始终重百姓、讲仁德、守信义,把握好处世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从中,我们到底可以借鉴到什么?吸引精英刘备过招:宽仁有度,信诚待人可以说“仁”字和“义”字就是众多人才归顺刘备并为他效忠不渝的主要原因。
刘备体恤下属,更体恤天下的百姓。
在三国时代的乱世混战中,刘备对百姓和下属的体恤和关爱,无疑让长年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和有识之士感到了温暖。
在曹操大军紧追其后的紧急情况下,他更是坚决不放弃跟随他们大军的十万余民众。
其“仁”和“义”的信念始终保持一致。
从角逐争雄的需要出发,虽然曹操、孙权与刘备一样十分注意礼贤敬士、广揽人才,但不同的是:刘备在用人、待人上显得尤为心诚、情真,君臣之间肝胆相照、相互信任、始终不渝,有一种同命运、共呼吸的真挚情谊。
在对待手下人的时候,刘备宽仁有度,以信诚待人,在君臣关系方面,要比曹操、孙权集团和谐得多。
无论对前期跟随他的人还是在荆州跟随他的人、入川后归附他的人,刘备都量才使用、一视同仁、不存偏见、处事公正。
纵观刘备的一生,他以其自身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批的人才。
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个个都能独当一面,而且都对刘备死心塌地、终身不渝。
比如关羽,坚决拒绝了当时实力远大于刘备的曹操的力挽,毅然离开,千里走单骑,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再比如诸葛亮,从刘备三顾茅庐后他就忠心不二地跟随刘备征战南北,甚至在刘备过世后还捍卫昏庸的刘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二人,武的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无人能当,文的有诸葛亮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满腹经纶。
他们不但是业务精英,而且具有极高的忠诚度和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做出不凡的业绩。
《三国》孙曹刘的用人策略,教你如何挖掘并留住人才(高管必读)
《三国》孙曹刘的用人策略,教你如何挖掘并留住人才(高管必读)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人才的社会。
如何留住,使用人才始终是每个企业管理者所重点考虑的问题。
作为企业管理者,在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观念的同时,还应参考前人的好的用人理念。
合理的利用前人的用人理念,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而作为现今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该以前人为模板,综合考虑自身的长处与短板所在。
通过对比自身的长处与短处,从而确定自己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用人策略或者自身在企业中的定位。
这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孙权的用人策略孙权雄驻江东,承父兄伟业,基础条件最好,但创业难,守业更难。
孙权在用人方面别具一格、高人一筹。
正是由于他能够知人善任,才使得其麾下人才济济。
孙权用人策略的主要如下:•一是勇于打破常规,不搞论资排辈,破格选拔新人。
如他“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任陆逊于“未有远名”时,放手让他们在实战中发挥自己的才干。
周瑜三万劲卒破曹军十余万大军,鲁肃一直为江东战略上的主心骨,吕蒙奇袭荆州,取回了孙权一直梦寐以求的南郡,陆逊火烧连营,同时击破曹魏多次进攻。
•二是巧妙引导和培养人才。
如他认为鲁肃有“二长一短”,而“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于是便对他提拔重用;吕蒙勇猛果敢但学识不足,孙权就引导他勤奋读书,使得吕蒙长进很快,“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千古流传。
•三是重视人才培养。
他听取鲁肃的建议,建立了大学社,面向全社会广纳贤才,使吴国后继人才源源不断,出现“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的人才新老接替局面。
(二)曹操的用人策略曹操起兵时,员工不足四千,后来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借壳上市”,不断进行兼并、重组,逐渐做大做强起来。
他是三国时期最具领导才华的老板,因此对人才的依靠程度也最低,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人才的重视。
曹操用人策略的主要如下:•一是用才宽宏大度、不计前嫌。
在加入曹氏集团之前,许褚曾是山贼,抢劫过曹操的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