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曼的解释
新教教义影响到个人的价值观,个人价值 观又影响到个人的经济行为,这些个人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次的经济行为导致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 因此这形成了三个解释环节: 第一个环节从宏观到微观的环节; 第二个环节从微观到微观的环节; 第三个环节从微观到宏观的环节。
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微观的角度去解释问题? 社会网络理论从社会网络关系或人际关系 的网络结构出发来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提 供了一个结构主义的微观基础。 但在这里面存在两个思路。
第七节 社会网络学派
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许多人的能力差别不大,但他们的生活机 遇却大相径庭:有些人可以找到好工作, 而另外一些人却找不到好工作;在工作单 位,同样能力的人中,有些人可以很快得 到晋升,而另外有人却按部就班。 造成这些个人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学家的一些研究表明,这些生活机遇 与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有着密切关系。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和“关系”有关。 即使在市场条件下,关系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很规范的,但 花旗银行鼓励它的员工介绍他们熟悉的人 到花旗银行工作,如果被介绍的人能够在 花旗银行工作半年或者更久,那么介绍人 好会的到一笔奖金。
格兰诺维特的“内嵌性理论”
格氏认为人的关系的强弱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测量: 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 个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 络两种。 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 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 系。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关系很铁。 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 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也 就是我们所谓的泛泛之交。
齐美尔的基本思路
齐美尔是社会网络理论的鼻祖。 齐美尔(Simmel Georg 1858~1918),德 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出生于犹太家庭, 父亲是位成功的商人,父亲去世时年方 16,受家庭的一位朋友的监护,并从那 里继承了一笔可观的遗产,这使得他得 以在以后的岁月里潜心追求一种自在的 学术生活。一生交友甚广,如马克思· 韦 伯等人都是他家中举办的沙龙的常客。 1881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该校 任副教授、编制外教授。1914年转任斯 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卒于1918年9月26日。
网络关系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不同,从而导 致不同的行为。 网络关系的强弱、重复性会影响人的行为, 网络的位置、结构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内 化过程,从而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产生 不同的行为。 例如:买豆腐:在家附近的小作坊、跨地 区的大食品公司,你买谁家的?
原因? 两种解释: 1、功利性机制:火灾撤离——血缘关系基础上的 激励机制。 2、网络可能限制一个人的信息:两个人在同一个 网络中,但他们的网络位置不同,所处的关系联 结也不同,他们的信息流通就会不同,所受到的 影响也相应不同。这样,不同的网络或不同的网 络位置为两个人提供了不同的信息,对他们的思 维判断产生了不同的限制和影响。从结构角度讲, 网络限制了一个人的信息,而信息决定了人的思 考和行为。
Getting a job
格兰诺维特采访了波士顿郊区几百名职业工作者的技术工 作者,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就业经历。他发现有56%的受采 访者都是通过个人关系来谋得工作的。另外18.8%的人是 利用正规渠道——招聘广告、猎头公司——找到工作的, 大约20%的被采访者是自己直接去申请求职的。最好的牵 线办法是通过个人关系,这一点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是, 格兰诺维特尔感到意外的是,他发现这些人利用的个人关 系大多数属于‘微弱关系’。那些利用个人关系找工作的 人中,只有16.7%与自己的求助者(如果此人是自己的好 友)“经常”来往,有55.6%的人只不过是“偶尔”见到 求助者。还有28%的人“很少”见到帮自己牵线的人。而 且,通过朋友介绍通常都找不到工作,一般都是靠有一二 面之交的人找到了新工作
博特将这个思想进一步发挥,把网络和个 人的双重性问题加以模式化。他提出,如 果说自由是个人特性发展的话,那么这个 概念的还以不是说缺乏与他人的关系,不 是指与他人毫无关系,而是指与他人有独 特、具体的关系。
因此,从社会网络理论角度来看,我们的研究任 务就是要通过具体的社会关系结构来认识人的社 会行为。 人们的关系网络所涉及的是有名有姓的人。 1)要涉及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或网络结构; 2)要描绘个人在网络中的地位,他在网络中的位 置是怎样的; 3)网络中不同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为什么很多大公司高薪雇佣一些政府退休 官员?
低度社会化过分强调人的喜爱偏好,使其凌驾于 群体规范以及社会结构之上,其思路主要是指经 济学特别是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学派的研究逻辑。
“过度社会化”的观点否定了人的喜爱偏好以及 主观能动性,人的行为完全被社会环境及所扮演 的社会角色所决定,而不关注人的主观意愿和心 理态度,这一思路主要是指制度学派在解释组织 趋同时的研究逻辑。 人们的行为因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同而异。
从“嵌入性”到“结构洞”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发展
社会网络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 来有了一个大的发展,格兰诺维特促 成了这一学派的再次兴起。 马克· 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 与科学学院琼‧巴特勒‧福特(Joan Butler Ford)教授,曾任该校社会学 系主任,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 最知名的社会学家之一,主要研究领 域为社会网络和经济社会学。曾获得 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斯德哥尔摩大学 名誉博士学位,在社会学刊物上发表 过多篇文章,论述社会网络、不平等 与经济社会学,现为斯坦福大学 Bechtel创新计划「硅谷社会网络」项 目负责人。
这一思路使得人们花费大量力气发展描述 网络的技术手段,但是当研究非常技术化 后,能够理解和使用这种技术和操作方法 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研究者成了一个很少 的群体,只能在自己内部进行对话。 总之,齐美尔是从结构、网络角度去解释 行为和关系,即研究结构对行为的影响。
另一个思路:社会网络功利性的思 路
强调个人利用社会网络争取社会资源以获 得地位的意义。 代表人物科尔曼。 他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可以通 过理性选择而建立社会关系。从这一角度 看,人是关系网络的中心,我们可以从个 人出发来研究他们如何利用、发展和得利 于这个关系网络。 社会资本理论。
这是为什么?格兰诺维特认为,要想了解新工作 的有关情况,或者有关工作的新信息或新想法, “微弱关系”总是比牢固关系发挥的作用更大。 毕竟,朋友与你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差不多。…… 而另一方面,相识,顾名思义,与你的生活圈子 就大不一样了。他们很可能知道一些你不了解的 情况。为了捕捉这一明显矛盾说法的准确含义, 格兰诺维特生造了一个精辟的短语:弱链接的威 力。简而言之,相识人数的多少代表一个人的社 交能力,相识越多,你的社交能力就越强。
结构洞
所谓结构洞,“即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和 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 接联系。无直接或关系间断(Disconnection) 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 穴。” 简单的说,结构洞就是指不重复的信息源,两个 接触个体或多个个体之间的非多余关系,也即并 不是网络中的所有都进行直接的联系,在此基础 上形成的信息传递模式,也即结构洞,使得连接 其它两者、处于两者信息传递网络中间的第三者 形成了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而为了维持这种优 势的存在,第三者则极力的控制着另外两者之间 的信息传递,不让其轻易的联系起来。
博特由于受到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他把社会网络 看作为一种可以谋取利益的工具和一种投资行为, 而其实际效果便是产出,在此基础上,博特从效 率的角度提出了结构洞的效率与绩效的问题。 如果关系网络具有重复性,那得到的信息就会雷 同,因此其效率也就不高; 另外,个体不需要建立和所有个体之间的联系而 只需要建立关键的网络,打通主信息通道即可, 这样便可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节省了资源,提 高了网络的绩效。 博特还特别强调网络结构自主性,个体在网络中 的位置越自主越好,这样便可以控制其它人的信 息传递而使自身信息在最大程度上的不重复,从 而使网络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博特的“结构洞理论”
博特的中心命题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地运用 网络的话,他的生活机遇就会大大改善。
社会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特别强调关系网络的 功利性和工具性。博特提出了社会网络的重要功 能:(1)有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和没网络的人得 到的信息差异是很大的;(2)传递信息的时间性、 内容丰富性也与网络有关;(3)网络还具有推荐 的作用,网络中的关系伙伴可以帮你说话,此外, 网络可以帮你控制局势,提高讨价还价的地位。
齐美尔的基本思路(第一个思路)
1、个人和群体的两重性。
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时候,受到群体的约束, 建立起了个人与群体的基本关系,这就是所谓的 社会网络关系,因此,研究个人时不能从单个孤 立的人出发,而应该从他所处的社会网络角度入 手。 当个人进入网络时,他不仅仅是这个网络中的一 个点,而且将其他网络关系带入现在的网络。 这就产生了个人和群体关系的两重性。
总结
社会网络学派从关系的视角来探讨社会行为,研 究人的经济行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解释个 体行为的微观基础,网络学派认为个人生活和行 动都是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解释人的行为应 当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入手。与此同时社会网络分 析也为我们提供诸多操作性很强的命题及概念, 并且在后期工作中发展了准确的描述、测量和分 析技术,而同样也极为关心网络研究的制度学派 在其研究过程中遇到了技术性的困难,诸如趋同 性、制度环境等一些关键性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测 量非常浅薄,难以标准化
因此,一个人和另一个建立的关系不是点 与点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而是网络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 个人和关系式不可分解的,一个人是带着 其他群体的关系印迹来和其他人发生关系 的,所以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具有双重 性。
2、进入网络的每个人的归属感是什么? 自由和约束之间的关系 人们行为受到网络的约束。人是生活在社 会关系中的人,他的很多行为受到关系网 络的影响,这是约束。人们进入群体,意 味着个人受到的约束越来越多。但当一个 人主动参与很多群体的时候,实际上是在 表现自己的个性。参加的群体越多,人们 的个性越得到充分的表述。
举例:一家电影院失火和一个家庭失火, 人们的撤离行为是否是一样的?为什么? 激励? 一般的道德规范?
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是具体的社会关系。 经济活动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 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才能理解 具体的经济活动、它们的内容和形式。 那么什么机制导致了不同网络中的人的不 同行为?
在组织间关系上,社会网络也起着重要作 用。 例如银行贷款业务,贷款人获得贷款的可 能性与他们和银行人员的熟悉程度有很大 关系 一家公司寻找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的经济往 来,也通常是使用社会网络中的过去交往 过得伙伴。
科尔曼的问题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加尔文教 的教义导致了资本主义精神,促进了资本 主义的兴趣。 科尔曼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中认为:加 尔文教和资本主义精神都是宏观层次的现 象,这种用宏观现象解释宏观现象的逻辑 忽略了违规层次上人们的行为,对加尔文 教义究竟是怎样促成资本主义精神没有提 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格氏认为强关系是群体内部的纽带,弱关 系是群体之间的纽带。这个很有新意的思 路成为社会网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过去社会网络研究过多关注的是强关系, 自格氏提出弱关系的概念后就引起了诸多 学者对弱关系的大量研究,这与中国传统 的“熟人社会”里抑或“差序格局”视野 中注重强关系作用则有着很大的不同。
《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问题》 (1985年)
强调了社会网络结构对人们行为的制约作 用 在文章中,格氏批判了“低度社会化”和 “过度社会化”两种理论倾向,他指出, 行动者既不可能脱离社会背景采取行动、 做出决策,也不可能是规则的奴隶,变成 社会的编码,相反,行动者在具体的动态 的社会关系制度中追求目标的实现。
齐美尔认为人的自由一定体现在具体的社 会关系上;如果一个人不参加任何群体, 那么他是没有任何个性的。 自由体现在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上。当你 自愿加入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的时候,你 就扩大了自己的自由,因为群体成员的归 属感表达个人自愿。 所以说:束缚本身成为自由的一个条件。 举例:中世纪丹麦的行会与王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