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6

合集下载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课件6第六章社会组织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课件6第六章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运行
决策机制
管理方式
社会组织通常采用民主集中制、委员会制 等决策机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
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多样,包括项目管理 、职能管理等,旨在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使 命。
资源整合
风险管理
社会组织需要有效地整合内外部资源,包 括资金、人才、物资等,以支持组织的运 行和发展。
社会组织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和管理 ,以确保组织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法规限制
一些社会组织的活动可能受到法律法规的 限制,这使得它们在开展工作时面临诸多 困难和不对挑战,社会组织需要不 断创新,探索新的服务模式 和项目,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并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可持续发展
社会组织应关注自身的可持 续发展,通过有效的资源管 理和战略规划来实现长期稳 定的发展。
03
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
历史背景
社会组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行会、商会到近代的同 乡会、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会组织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社会组织多以行会、商会等形式存在,而在现代社会 中,社会组织则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文化功能
社会组织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 文化交流和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用(提供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等)
提供服务
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各种服务满足 社会需求,如教育、医疗、养老 、环保等,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组织参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如贫困、失业、环境污染等, 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组织社会学_于显洋_教学大纲

组织社会学_于显洋_教学大纲

《组织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二部分组织系统的要素分析课程编号:组织社会学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或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全校公共课等)授课对象: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开课学期:第4学期学分:3学分主讲教师:于显洋指定教材:于显洋,《组织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教学目的:《组织社会学》为社会学系本科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组织理论及组织运行的状况,掌握企业诊断的方法、领导方式与理论、商业伦理道德、商业组织原理等等。

培养学生如下能力:1.把握整体思考的方法,能够从矛盾对立的群体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能够制定一种策略,以使组织采取有效行动、从而使组织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学时分配: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组织社会学是指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

在这一定义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客体;二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三是研究的基本变项。

1.研究客体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客体是指专业组织形式,一般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行政组织(包括企业和机关)和一般的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又可以分为两类,即有章程的、联合的组织形式和没有章程的、自愿的组织形式。

在这里,组织社会学重点研究前一类组织形式,即各类企业(机关)等专业组织形式。

这类组织形式既是一种正式组织,也是社会系统中最活跃、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一种组织形式。

2.研究的内容(1)基本结构形式组织现象作为社会结构最复杂的现象之一,有其确定的结构。

在分析组织现象时,一方面要了解组织的内部结构形式,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组织内外环境系统之间的交换关系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组织现象。

(2)组织结构的功能问题无论组织设计出怎样的结构,都包含四种功能,即正功能与反功能,隐功能与显功能。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组织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方法:采用更加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如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等 研究领域:拓展研究领域,关注组织与社会、组织与环境、组织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理论创新:结合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和概念 实践应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组织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Prt 05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应用
组织社会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结构:分析企业的组织结构,了解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职责 组织文化:研究企业的组织文化,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等 组织变革:分析企业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的组织变革过程 组织发展:探讨企业如何通过组织发展来提高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组织社会学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社会学理论 在公共管理中的 重要性
了巨大变化
社会学家们开 始关注社会现 象,试图解释 社会变迁的原
因和规律
社会学理论的 形成受到了哲学家们通 过观察、实验、 统计等方法, 对社会现象进 行研究,形成 了社会学理论
早期组织理论的发展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效率 和标准化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人与 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组织社会学的未 来:21世纪以 来,以复杂性科 学、网络科学等 为代表的新兴组 织理论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创新
组织社会学的起源: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中汲取营养 组织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结构功能主义到冲突理论、再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过程 组织社会学的创新: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如网络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 组织社会学的未来:将继续关注组织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探索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工 具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和演 变历程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功能主义:强调组织的功能、结构和过程 冲突理论:关注组织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冲突 交换理论:研究组织内部的资源交换和权力分配 网络理论:关注组织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制度理论:研究组织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的关系 演化理论:探讨组织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第六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六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六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六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古人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又于我哉?H.H a l l:?°只要拿起一张报纸,你就能看到各种组织的影子渗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无所不在,现代人想要不食人间烟火,成为遗世独立的隐士可不容易。

?±a?a我们已经无法逃脱社会组织的控制。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学校是各种社会组织中的一种。

早在1932年,华勒在《教学社会学》中研究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学特点。

学校组织的研究仍然是教育社会学中最薄弱的领域之一。

英国学者鲍尔指出,迄今为止仍没有学校组织的社会学理论。

同时他认为,学校组织研究缺乏理论逻辑和社会学活力是阻碍教育社会学发展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一)什么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执行一定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社会目标的一种单位或社会机构。

“执行某种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工作目标,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机关、企业、团体”,“它体现一种社会关系,表现为稳定的关系网络。

”——《社会学简明辞典》美国组织社会学家给组织的定义:为了寻求特定的目的而特殊构成的或再构成的社会单位(或人际团体)我国社会学者一般定义为: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或社会群体。

科温认为正规组织应具备四种特征:1、稳定的交互作用型态;2、群体之间一致的认同;3、追求共同利益,完成特定任务;4、权力与权威结构的协调作用。

巴纳德认为,组织的产生和存续,必须通过三种要素结合才能实现:1、共同的组织目的2、协作的愿望3、信息的沟通构成一个社会组织,需要以下几个要素:群体、固定的目标、规范性组织章程、权威的领导体系、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设备。

学校符合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1、有特殊的目的存在2、由一定数量的教职工所构成的,这些成员按照一定的手续加入到组织中来,具有稳定的交互作用;3、学校有一套规章制度,办学治校的方针和办法,要求成员执行和遵守,同时还有合理的权利结构;4、学校有校舍,教室、图书、实验室等物质条件。

社会学课件 06社会组织

社会学课件 06社会组织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1 0时22 分35秒 上午10 时22分1 0:22:3 520.11 .15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1 .1520. 11.151 0:2210 :22:35 10:22: 35Nov- 20

相信命运,让自己成长,慢慢的长大 。2020 年11月1 5日星 期日10 时22分3 5秒Sun day, November 15, 2020

安全放在第一位,防微杜渐。20.11.1 520.11 .1510: 22:351 0:22:3 5Novem ber 15, 2020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 0年11 月15日 上午10 时22分2 0.11.1 520.11 .15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因为相信而伟 大。202 0年11 月15日 星期日 上午10 时22分3 5秒10: 22:352 0.11.1 5
特征
➢ 其提供的主要是私人物品
➢ 由私人作为投资主体,其权益归私人所有,其组织资源 亦属于私人资源;
➢ 组织目标在于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 追求企业主的利己主义动机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 市场是私人部门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活动领域,也是私人 部门的主要调节机制——“市场部门”。
第三部门——在政府和营利组织之外,它们
麦当劳化
• 1、极其强调效率; • 2、讲求速度(快餐)的定
量配餐(巨无霸) • 3、可预见性(所有麦当劳
都用同样的菜单) • 4、非人格化(麦当劳的机
械化程度极高,他的员工在 行为上没有自由支配权)
中国的单位组织
• 单位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 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 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执行这种

社会学概论(六)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社会学概论(六)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 (一)西方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 • 追溯社会保障的历史进程,我们大体可以把它划分为古代
的社会保障和现代社会保障两个时期。早期或古代的社会 保障制度又经历了“慈善”和“济贫”两个阶段。 • 1.古代的“慈善”活动 : • 在古代欧洲,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慈善”活动,始见于 公元6世纪兴起的罗马城邦社会。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 城邦社会里,市政当局曾用公款和捐款购买谷物,通过廉 价出售以压低市场价格,或将谷物无偿地分发给丧失劳动 能力的人和阵亡将士的遗属,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
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 a.广义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
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 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 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 b.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偏差)行为 者实行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 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 念。
“福利改革”与济贫制度
• 在“黑暗的中世纪”,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保障是 以教区领地或氏族地主对农奴的“保护”面目出现的。
• 2. “福利改革”与济贫制度: • 中世纪末期,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
开始解体。面对社会上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传统的以慈 善为特征的社会保障机制只是杯水车薪,显得力不从心, 迫切需要由国家出面介入,使救助行为成为政府的一项社 会政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引发了欧洲最早的“福利改 革”。 • 16世纪30年代,法国开始“福利改革”。这场改革适应 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宗教团体掌握的“慈善”事业逐 步由世俗政权接管,由非神职人员主持的社会福利事业应 运而生。社会保障机构也由乡村转向城市,由分散走向统 一。

《社会学》笔记六

《社会学》笔记六

第六章:群体与组织本章指导:一、本章目的:二、学习建议:3、课后观看影片《荒岛余生》(汤姆·汉克斯主演),观看时体会在远离群体的时候,孤独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以及人在困境中所具有的求生存的勇气、策略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4、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社会群体②科层制③正式结构④群体意见⑤风险转移⑥制度化⑦目标置换四、学习重点:1、群体结构及群体运作。

2、科层制及组织变迁。

重要概念:在没有介绍社会群体之前,先把几个概念说明一下。

社会类属(social categories)。

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类集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原因在于它们不具有社会结构。

例如,那些仅仅是共同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们:比如男人或女人,大学生或高中生,已婚者或未婚者,自由主义者或保守主义者等等。

社会学家把这些集体叫做社会类属。

社会类属中的成员并不一定要相互交往、彼此认识、共享某种社会结构,或者说有某种共同之处,但不具有共享特征。

尽管社会类属是非结构化的,但同属于某一类别则有可能在成员中激发起共同的兴趣和目标,从而导致了一个真正的社会群体的形成。

集合(aggregate)。

另一类也不被社会学家当作真正的群体的集体就是集合,它是指在某个特定场合中面对面相处的人群,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互动,也缺乏最基本的社会结构。

例如,同乘一辆公交车的乘客,候诊的患者,车站的旅客。

虽然他们也存在一些最基本的共识--乘客遵循先下后上,残疾人、老年人或孕妇可以得到特殊的关照,但总体看来,集合中的人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社会互动,也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团结和普遍认同,更没有任何共同的目标和期望。

与社会类属一样,如果集合中的成员因某种原因而开始发生互动,社会结构就可能由此而发展起来,一个真正的社会群体就可能得以产生。

比如,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合力去救助一个发病的老人,这样的集合就可能转变为一个群体。

集群(crowd)。

除集合外,还有一些结构松散、更具自发性和临时性的集群此类集群中所发生的行动被称为“集合行为”。

社会学 第6章 社会群体

社会学 第6章 社会群体

2、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冲突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群体内成员彼此之间 的吸引力。影响群体凝聚力强弱的主要因素有:
(1)群体与成员的利益关系。当成员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具有互惠
性或一致性利益关系时,群体凝聚力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削弱。
(2)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而紧
2022/1/9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组织程度、群体目标、控制手段、满足需
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1)在组织程度方面,非正式群 体较低,而正式群体较高;(2)在群体目标方面,非正式 群体是不明确的,是泛目标,而正式群体是明确而专一的; (3)在控制手段方面,非正式群体依靠的道德、习俗的力 量,而正式群体则主要是依靠纪律、制度的力量;(4)非 正式群体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而正式群体则只能满 足人们的部分需要。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五、基本群体的功能(《教程》p127)
1、社会化功能。 2、经济功能。 3、人类自身的再生产。 4、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的功能。
2200222/1/9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第三节 婚姻与家庭概述
一、家庭的形态 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最早的原始人没有 家庭,没有婚姻制度。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 一群女子互为所有,是一种血亲杂交。
份和边界线。 (2)冲突具有群体保护功能,或者说具有“安全阀”作用。
(3)群体内成员的关系亲密程度与冲突的后果有密切联系。 群体成员关系越紧密,群体内的冲突破坏性后果可能会越 强烈。
(4)与外群体的冲突会增强内部的团聚力。因此,寻找敌 人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手段。

《组织社会学》整理版

《组织社会学》整理版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2.研究对象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3.研究问题(1)研究的基本概念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

(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

(3)研究的变项: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

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社会组织培训讲义(PPT 35张)

社会组织培训讲义(PPT 35张)
第六章 13
3、组织目标的结构
( 1 )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
( 2 )整体目标与部门目标。
( 3 )组织目标的系统结构:
对外目标和对内目标。
社会学 第六章 14
二、组织的运行

1 、组织过程:是将组织要素组合成一个 整体并使其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化:将独立的个体组合成一个共同 活动的整体的过程。 组织化的机制:组织结构优先、个人主 义的合同制度、管理和技术的角度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生产制造
生产制造
社会学 第六章
生产制造
9
5、组织结构类型的发展

横向公司。扁平结构,减少中间管理层。

网络化组织。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灵活 的组织形式。生产外包。
社会学 第六章
10
第二节 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
组织的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组织的运行
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3、中国单位制度的改革:政企分开 。
社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学 第六章 32
两个问题


1、中国国营企业 单位依附:工人依附单位获得资源;国 家依附单位组织进行再分配;政党依附 单位组织进行政治控制。 2 、行政单位的级别:中央、省、市(地 区)、区(县)、街(乡)
社会学 第六章
33
麦当劳化

世界银行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 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 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 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社会学 第六章 28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

社会学概论PPT教学课件 第六章 社会组织

社会学概论PPT教学课件 第六章 社会组织

你可能属于基督教或犹太教堂,属
于某个联合会或者兄弟会。你可能 会到一家大银行的分支机构去存钱, 到超市连锁店买东西,或者在某一 所大学上课。然而你成天接触的社
会组织,你是否经常思考它的结构
和特征呢?
阅读与思考:
公园15世纪,一位智勇双全的船长哥伦布直接得到了西 班牙国王与王后的支持,指挥着三条小船一直向西航行, 到达了他预想中的“东印度群岛”,后来实际证明这是一 块未被发现的新大陆——美洲大陆。
31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第三节 组织管理
一、家长制
(一)含义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
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封建家庭制度相似的管理制度,是前资 本主义阶段比较特征
①组织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组织最上层,不向下分权。
②最高领导人和管理者基本上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
一点感悟
试想在当今社会,哥伦布的船队是否能够驶出港口都是个问 题。首先他要填写好各种申请表格,等待造船公司准备好他的 航船,他和船员们要接受航海技术和知识方面的考核,领取官 方的护照,船上的货物要具备海关证明文件,更甚者他们还要 具备已经注射各种疫苗的证明,缺少任何一项,远航都是不可 能的。
本章内容
③管理行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④组织的领导人把组织当做自己的私人领地,不容别人侵犯。 ⑤组织中缺乏严格的办事规则,没有明确的组织规范,即使有 组织规范也形同虚设,采用的是人治而非法治。
一、家长制
(三)家长制存在的条件
①根本条件: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
②组织规模小,内部分工粗放,技术单一,外部环境稳定。 ③组织的建立与最高领导人的努力有关,最高领导人在组织 中处于绝对权威。 ④组织成员的臣民思想。
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社会学 第六章 社会角色

社会学 第六章  社会角色
❖ 米德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 2、结构角色理论
❖ [美】林顿提出角色是地位的动态体现。
❖ 3、拟剧论,或角色表演理论
❖ 戈夫曼 ❖ 这一理论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
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社会是一个大 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 二、地位与角色
❖ 四、角色距离
❖ 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 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 戈夫曼以游乐场上的电动旋转木马为观察对象,阐 述了角色距离的思想。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 一、社会角色失调
❖ 1、角色冲突 ❖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
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 的顺利进行。
❖ 6、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
❖ 根据角色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期待,将社会角色划 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
❖ 正式角色是指符合一定的社会期待的角色
❖ 非正式角色:偏离或违反一定的社会期待的角色, 或出现新的社会地位而发展了一种新的角色,但这 类新角色在一定时间内还未被社会接受和承认。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 5、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根据社会角色追求的不同目标可将社会角色分为功 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 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 的社会角色。
❖ 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 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 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 它有两类: ❖ (1)角色间的冲突 ;(2)角色内冲突 。
❖ 2、角色不清
❖ 所谓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着对于某 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 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6组织社会学

6组织社会学

6.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 与趣缘群体
• 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来划分。 • 基于成员间血统或者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血 缘群体,家庭,家族,氏族,部落。历史最悠久, 是个体学习,参与社会活动的出发点。 • 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臵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叫 地缘群体,邻里,老乡,民族社区。 • 基于成员间劳动职业间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业缘
群体行为
从众行为
顺从行为
暗示
模仿
感染
6
(一)从众行为
• 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 现出来的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行为 。 • 日常生活中的从众,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景中对占优势 的行为方式的采纳 ; • ‚托‛ • 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 • 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
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 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
•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
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 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
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 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成文的)规定。成员 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 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4.内群体和外群体
• 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 • 内群体,之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 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 属于其中的群体。 •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别人’的结合。 内群体中的成员对外群体及其成员普遍抱有怀疑 和偏见。
5.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组织社会学6

组织社会学6

格兰诺维特的“内嵌性理论”
格氏认为人的关系的强弱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测量: 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 个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 络两种。 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 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 系。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关系很铁。 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 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也 就是我们所谓的泛泛之交。
格氏认为强关系是群体内部的纽带,弱关 系是群体之间的纽带。这个很有新意的思 路成为社会网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过去社会网络研究过多关注的是强关系, 自格氏提出弱关系的概念后就引起了诸多 学者对弱关系的大量研究,这与中国传统 的“熟人社会”里抑或“差序格局”视野 中注重强关系作用则有着很大的不同。
简单的说结构洞就是指不重复的信息源简单的说结构洞就是指不重复的信息源两个接触个体或多个个体之间的非多余关系也即并不是网络中的所有都进行直接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息传递模式也即结构洞使得连接其它两者处于两者信息传递网络中间的第三者形成了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而为了维持这种优势的存在第三者则极力的控制着另外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不让其轻易的联系起来
因此,一个人和另一个建立的关系不是点 与点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而是网络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 个人和关系式不可分解的,一个人是带着 其他群体的关系印迹来和其他人发生关系 的,所以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具有双重 性。
2、进入网络的每个人的归属感是什么? 自由和约束之间的关系 人们行为受到网络的约束。人是生活在社 会关系中的人,他的很多行为受到关系网 络的影响,这是约束。人们进入群体,意 味着个人受到的约束越来越多。但当一个 人主动参与很多群体的时候,实际上是在 表现自己的个性。参加的群体越多,人们 的个性越得到充分的表述。

第六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六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六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古人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又于我哉?▪H.H a l l:¡°只要拿起一张报纸,你就能看到各种组织的影子渗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无所不在,现代人想要不食人间烟火,成为遗世独立的隐士可不容易。

¡±¡ª¡ª我们已经无法逃脱社会组织的控制。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学校是各种社会组织中的一种。

▪早在1932年,华勒在《教学社会学》中研究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学特点。

▪学校组织的研究仍然是教育社会学中最薄弱的领域之一。

▪英国学者鲍尔指出,迄今为止仍没有学校组织的社会学理论。

同时他认为,学校组织研究缺乏理论逻辑和社会学活力是阻碍教育社会学发展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一)什么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执行一定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社会目标的一种单位或社会机构。

▪“执行某种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工作目标,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机关、企业、团体”,“它体现一种社会关系,表现为稳定的关系网络。

”——《社会学简明辞典》▪美国组织社会学家给组织的定义:为了寻求特定的目的而特殊构成的或再构成的社会单位(或人际团体)▪我国社会学者一般定义为: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或社会群体。

▪科温认为正规组织应具备四种特征:▪1、稳定的交互作用型态;▪2、群体之间一致的认同;▪3、追求共同利益,完成特定任务;▪4、权力与权威结构的协调作用。

▪巴纳德认为,组织的产生和存续,必须通过三种要素结合才能实现:▪1、共同的组织目的▪2、协作的愿望▪3、信息的沟通▪构成一个社会组织,需要以下几个要素:群体、固定的目标、规范性组织章程、权威的领导体系、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设备。

▪学校符合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1、有特殊的目的存在▪2、由一定数量的教职工所构成的,这些成员按照一定的手续加入到组织中来,具有稳定的交互作用;▪3、学校有一套规章制度,办学治校的方针和办法,要求成员执行和遵守,同时还有合理的权利结构;▪4、学校有校舍,教室、图书、实验室等物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一个人和另一个建立的关系不是点 与点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而是网络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 个人和关系式不可分解的,一个人是带着 其他群体的关系印迹来和其他人发生关系 的,所以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具有双重 性。
2、进入网络的每个人的归属感是什么? 自由和约束之间的关系 人们行为受到网络的约束。人是生活在社 会关系中的人,他的很多行为受到关系网 络的影响,这是约束。人们进入群体,意 味着个人受到的约束越来越多。但当一个 人主动参与很多群体的时候,实际上是在 表现自己的个性。参加的群体越多,人们 的个性越得到充分的表述。
博特的“结构洞理论”
博特的中心命题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地运用 网络的话,他的生活机遇就会大大改善。
社会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特别强调关系网络的 功利性和工具性。博特提出了社会网络的重要功 能:(1)有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和没网络的人得 到的信息差异是很大的;(2)传递信息的时间性、 内容丰富性也与网络有关;(3)网络还具有推荐 的作用,网络中的关系伙伴可以帮你说话,此外, 网络可以帮你控制局势,提高讨价还价的地位。
科尔曼的解释
新教教义影响到个人的价值观,个人价值 观又影响到个人的经济行为,这些个人层 次的经济行为导致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 因此这形成了三个解释环节: 第一个环节从宏观到微观的环节; 第二个环节从微观到微观的环节; 第三个环节从微观到宏观的环节。
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微观的角度去解释问题? 社会网络理论从社会网络关系或人际关系 的网络结构出发来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提 供了一个结构主义的微观基础。 但在这里面存在两个思路。
齐美尔认为人的自由一定体现在具体的社 会关系上;如果一个人不参加任何群体, 那么他是没有任何个性的。 自由体现在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上。当你 自愿加入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的时候,你 就扩大了自己的自由,因为群体成员的归 属感表达个人自愿。 所以说:束缚本身成为自由的一个条件。 举例:中世纪丹麦的行会与王室。
齐美尔的基本思路(第一个思路)
1、个人和群体的两重性。
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时候,受到群体的约束, 建立起了个人与群体的基本关系,这就是所谓的 社会网络关系,因此,研究个人时不能从单个孤 立的人出发,而应该从他所处的社会网络角度入 手。 当个人进入网络时,他不仅仅是这个网络中的一 个点,而且将其他网络关系带入现在的网络。 这就产生了个人和群体关系的两重性。
Getting a job
格兰诺维特采访了波士顿郊区几百名职业工作者的技术工 作者,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就业经历。他发现有56%的受采 访者都是通过个人关系来谋得工作的。另外18.8%的人是 利用正规渠道——招聘广告、猎头公司——找到工作的, 大约20%的被采访者是自己直接去申请求职的。最好的牵 线办法是通过个人关系,这一点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是, 格兰诺维特尔感到意外的是,他发现这些人利用的个人关 系大多数属于‘微弱关系’。那些利用个人关系找工作的 人中,只有16.7%与自己的求助者(如果此人是自己的好 友)“经常”来往,有55.6%的人只不过是“偶尔”见到 求助者。还有28%的人“很少”见到帮自己牵线的人。而 且,通过朋友介绍通常都找不到工作,一般都是靠有一二 面之交的人找到了新工作
低度社会化过分强调人的喜爱偏好,使其凌驾于 群体规范以及社会结构之上,其思路主要是指经 济学特别是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学派的研究逻辑。
“过度社会化”的观点否定了人的喜爱偏好以及 主观能动性,人的行为完全被社会环境及所扮演 的社会角色所决定,而不关注人的主观意愿和心 理态度,这一思路主要是指制度学派在解释组织 趋同时的研究逻辑。 人们的行为因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同而异。
பைடு நூலகம்
这是为什么?格兰诺维特认为,要想了解新工作 的有关情况,或者有关工作的新信息或新想法, “微弱关系”总是比牢固关系发挥的作用更大。 毕竟,朋友与你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差不多。…… 而另一方面,相识,顾名思义,与你的生活圈子 就大不一样了。他们很可能知道一些你不了解的 情况。为了捕捉这一明显矛盾说法的准确含义, 格兰诺维特生造了一个精辟的短语:弱链接的威 力。简而言之,相识人数的多少代表一个人的社 交能力,相识越多,你的社交能力就越强。
从“嵌入性”到“结构洞”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发展
社会网络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 来有了一个大的发展,格兰诺维特促 成了这一学派的再次兴起。 马克· 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 与科学学院琼‧巴特勒‧福特(Joan Butler Ford)教授,曾任该校社会学 系主任,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 最知名的社会学家之一,主要研究领 域为社会网络和经济社会学。曾获得 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斯德哥尔摩大学 名誉博士学位,在社会学刊物上发表 过多篇文章,论述社会网络、不平等 与经济社会学,现为斯坦福大学 Bechtel创新计划「硅谷社会网络」项 目负责人。
结构洞
所谓结构洞,“即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和 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 接联系。无直接或关系间断(Disconnection) 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 穴。” 简单的说,结构洞就是指不重复的信息源,两个 接触个体或多个个体之间的非多余关系,也即并 不是网络中的所有都进行直接的联系,在此基础 上形成的信息传递模式,也即结构洞,使得连接 其它两者、处于两者信息传递网络中间的第三者 形成了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而为了维持这种优 势的存在,第三者则极力的控制着另外两者之间 的信息传递,不让其轻易的联系起来。
《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问题》 (1985年)
强调了社会网络结构对人们行为的制约作 用 在文章中,格氏批判了“低度社会化”和 “过度社会化”两种理论倾向,他指出, 行动者既不可能脱离社会背景采取行动、 做出决策,也不可能是规则的奴隶,变成 社会的编码,相反,行动者在具体的动态 的社会关系制度中追求目标的实现。
博特将这个思想进一步发挥,把网络和个 人的双重性问题加以模式化。他提出,如 果说自由是个人特性发展的话,那么这个 概念的还以不是说缺乏与他人的关系,不 是指与他人毫无关系,而是指与他人有独 特、具体的关系。
因此,从社会网络理论角度来看,我们的研究任 务就是要通过具体的社会关系结构来认识人的社 会行为。 人们的关系网络所涉及的是有名有姓的人。 1)要涉及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或网络结构; 2)要描绘个人在网络中的地位,他在网络中的位 置是怎样的; 3)网络中不同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为什么很多大公司高薪雇佣一些政府退休 官员?
这一思路使得人们花费大量力气发展描述 网络的技术手段,但是当研究非常技术化 后,能够理解和使用这种技术和操作方法 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研究者成了一个很少 的群体,只能在自己内部进行对话。 总之,齐美尔是从结构、网络角度去解释 行为和关系,即研究结构对行为的影响。
另一个思路:社会网络功利性的思 路
强调个人利用社会网络争取社会资源以获 得地位的意义。 代表人物科尔曼。 他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可以通 过理性选择而建立社会关系。从这一角度 看,人是关系网络的中心,我们可以从个 人出发来研究他们如何利用、发展和得利 于这个关系网络。 社会资本理论。
博特由于受到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他把社会网络 看作为一种可以谋取利益的工具和一种投资行为, 而其实际效果便是产出,在此基础上,博特从效 率的角度提出了结构洞的效率与绩效的问题。 如果关系网络具有重复性,那得到的信息就会雷 同,因此其效率也就不高; 另外,个体不需要建立和所有个体之间的联系而 只需要建立关键的网络,打通主信息通道即可, 这样便可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节省了资源,提 高了网络的绩效。 博特还特别强调网络结构自主性,个体在网络中 的位置越自主越好,这样便可以控制其它人的信 息传递而使自身信息在最大程度上的不重复,从 而使网络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总结
社会网络学派从关系的视角来探讨社会行为,研 究人的经济行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解释个 体行为的微观基础,网络学派认为个人生活和行 动都是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解释人的行为应 当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入手。与此同时社会网络分 析也为我们提供诸多操作性很强的命题及概念, 并且在后期工作中发展了准确的描述、测量和分 析技术,而同样也极为关心网络研究的制度学派 在其研究过程中遇到了技术性的困难,诸如趋同 性、制度环境等一些关键性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测 量非常浅薄,难以标准化
网络关系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不同,从而导 致不同的行为。 网络关系的强弱、重复性会影响人的行为, 网络的位置、结构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内 化过程,从而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产生 不同的行为。 例如:买豆腐:在家附近的小作坊、跨地 区的大食品公司,你买谁家的?
原因? 两种解释: 1、功利性机制:火灾撤离——血缘关系基础上的 激励机制。 2、网络可能限制一个人的信息:两个人在同一个 网络中,但他们的网络位置不同,所处的关系联 结也不同,他们的信息流通就会不同,所受到的 影响也相应不同。这样,不同的网络或不同的网 络位置为两个人提供了不同的信息,对他们的思 维判断产生了不同的限制和影响。从结构角度讲, 网络限制了一个人的信息,而信息决定了人的思 考和行为。
格兰诺维特的“内嵌性理论”
格氏认为人的关系的强弱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测量: 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 个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 络两种。 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 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 系。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关系很铁。 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 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也 就是我们所谓的泛泛之交。
在组织间关系上,社会网络也起着重要作 用。 例如银行贷款业务,贷款人获得贷款的可 能性与他们和银行人员的熟悉程度有很大 关系 一家公司寻找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的经济往 来,也通常是使用社会网络中的过去交往 过得伙伴。
科尔曼的问题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加尔文教 的教义导致了资本主义精神,促进了资本 主义的兴趣。 科尔曼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中认为:加 尔文教和资本主义精神都是宏观层次的现 象,这种用宏观现象解释宏观现象的逻辑 忽略了违规层次上人们的行为,对加尔文 教义究竟是怎样促成资本主义精神没有提 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