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案例分析
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如何冲破旧教材的束缚,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将新课程理念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完成学习过程。
“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开拓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下面就教学中的实践谈点自己的体会: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动”的欲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一节数学课,教师首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使他们产生一种“蠢蠢欲动”的感觉。
教材《丰富的图形世界》一章中提供了很多好的素材,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自由发挥和创设教学情景的空间,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为学生创设一种气氛,使学生产生兴趣,萌生“动”的欲望。
如《展开与折叠》一节教学,首先给学生放一段包装盒的生产过程录像,然后提出如何做一个五棱柱形状的包装盒?由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十分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边看边用纸试做起来,一个个都跃跃欲试。
我们也可以借助课本内容开展游戏。
新教材中有许多好材料,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让数学的趣味性体现出来,给学生创造一种充满情趣、可接受的学习氛围,学生定会产生探究欲望。
二、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画图或实验等活动获得具体、直观、感性的经验。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挂有这么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这就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本中充满了实践性的材料,比如“做一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学生都爱动手操作、爱自己发现、爱探索,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操作,不仅能对相关知识有一定感性认识,而且通过实验对有关知识进一步探索,又可达到理性认识。
如“展开与折叠”中,“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能得到那些图形?” (第11页)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几个正方形模型(纸做),上课时让大家自己动手用不同方法剪开,通过实践操作、分析讨论,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平面图形,并且按规律一一列出,懂得了原理,印象十分深刻。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摩擦力》的教学案例分析

张 小 洪
重 庆 市 北 碚 区西 南 大 学 附 中 , 庆 市 北 碚 区 4 0 0 重 0 70
摘 要 : 文 以人 教 版 必修 1第 三章 第 3节《 本 摩擦 力 》 的教 学设 计 为例 , 明 在 物 理 课 堂教 学 中通 过 问题 及 任 务 的 设 计 说 来 引 导 学 生 . 出 学 生 的主 体 地 位 。 突 关键 词 : 擦 ; 学 设 计 ; 摩 教 主体 地 位
一
试。 这个其实 是我们 平时在讲 的“ 千人 震” 实验 。 在 演示 实验 的引导 下 , 由浅入 深 , 念 重生 , 悬
前 ,学生 对什 么 是理 想 变压 器 肯定会 有 所感 触 , 如果 每一 届 学生 我们 都 做过 这个 动 态实 验 的话 ,
那开 头考 题答 案 A 是很 显然 了 这个 演 示实 验 的要 点是 要 学生 看 清楚 二点 。 其 一是 要 学 生 在 动 态演 示 中看 清 灯 泡 亮 暗 与所
下左上 图)放上铁芯 , ; 小灯 泡由微亮变 的较亮 ( 如下
附加值二 : 在让学 生感知铁损 时 , 即可取下原 线 圈让另 外学生 触摸 , 可感知原线 圈是 热 的 , 也 这
右上图)闭合铁芯 , ; 小灯泡 由较亮变 的很亮 ( 如下右
下图)拿掉铁芯 , ; 小灯泡亮 度复原 , 在此基础上再增 加线 圈匝数 , 小灯泡亮度增加 ( 如下左下图) 。
绕 匝数 间的 关 系 : 二 是要 学生 在 动态 演示 中看 其
V 10 o. NO4 9 3 . 3
物 理 教 学 探 讨 o ra o P yis ecig un l f h s T ahn c
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案例研究

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案例研究一、案例描述一节初中地理课上,老师正在讲解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
老师首先利用PPT进行知识讲解,详细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和特点,并通过一些案例和实验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然后老师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们以真实场景来感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案例分析1.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优点教师在知识讲解环节采用了PPT,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直观地向学生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度。
教师还通过一些案例和实验进行了解释和说明,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学生主体学习的重要性在小组讨论环节,老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一些学生可能会出现参与不积极、思维局限或者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等问题。
这就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三、案例启示1.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3. 学生主体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四、教学方法探讨学生主体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生主体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语文课堂教育学生的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课堂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
本案例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背影》一文为例,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背影》一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朱自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亲情、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关于亲情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背影》一课。
(2)自主学习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问题:①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②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③你认为“背影”这个词语在文章中有什么特殊含义?(3)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并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5)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亲情与友情、爱情有何区别?(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3.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以下是教学反思:(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本节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参与者。
(2)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和讨论问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注重情感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亲情、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三、案例评价本案例在语文课堂教育中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策略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
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原则呢?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认知心理学有布鲁纳认为:“认知的活动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现代教学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在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必须转变传的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中了生应有的权力还给学生。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一、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十分严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个问题提出后,都教师不等学生思考出结果就急不可待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回答问题不能答到点子上,教师也会急匆匆地打断学生的思路,迫不及待地抛出答案,使教学回到“正轨”。
结果使学生的思维造成极大的依赖性:“这题我不会做,老师总会讲的!”课堂上别人回答问题,学生常常是在一边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在一天天地懈怠,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学生思考的权利实际上是被剥夺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应该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尽量多给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1.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2.避免提出过于简单和琐碎的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需要动脑后才能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3.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要把问题分解为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系列,让学生通过思考,把认识活动逐步引向深入;4.教师要示范并要求学生通过“出声的思维”,即:用语言将思考的过程展示给大家;5.训练学生学会反思,以区分“行不行”、“好不好”两个不同的思维层次。
课堂教学案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案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正是实施这一理念的重要阶段,而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实施这一点呢?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习题,锻炼学生主体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自己通过看、听、说、议等环节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
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如:我在教学《数的认识》整理复习一课,转换出题角色,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小数501.340。
“请你做小老师,根据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组间或全班内交换解答,看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经过学生积极互动,出现这样的结果:小数读作:读作五百零一点三四零,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各是:501和0.340,小数以小数点分界;小数中各个数字分别在十分位、百分位和千分位上;改写两位小数是501.34;小数中间的“0”可以去掉吗?小数中各个数字里各有几个计数单位;501.340米=501米3分米4厘米0毫米;501.340小数点先向左移三位后是0.50134,再向右移两位是50.134……。
在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研究、主动学,形成了反思性的学习过程。
通过同桌互动,小组互动,个体与全班的互动形式,满足了学生好表现的心理需求,学生成了思维的主体,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认知活动中又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积极性与实效性,从而这一课的知识巩固性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自然也就达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老师。
如何在教案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教案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案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编写好的教案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文将从教案编写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教案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的本质内容和发展对象。
编写教案时,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参与和发展。
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学生在学习中具有独特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
在编写教案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对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环境应该是积极向上、轻松愉悦的。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教室环境、激发学生合作意识、关注学生情感需求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参与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探究最后,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探究。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和促进学习的作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
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充分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如何在教案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是一个较为深刻的话题。
学生这一主体地位应该成为教师进行教案编写时需要充分考虑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设计最为适合的教学方案,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导者,让教学更具有活力和魅力。
1初中数学课堂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与案例研讨与思考

能。
➢ 案例2 ➢ 出示情境:某文具店一天上午卖出3支铅笔,下午又卖出6支铅笔,
下班回家不会记帐,你能帮他把这一天卖铅笔的收入记住吗? ➢ 学生思考、讨论。 ➢ 生1:我觉得可以列表式记帐。 ➢ 铅笔(支) 上午:3支 ,下午6支。 ➢ 生2:我觉得这样只是记住了铅笔的支数,不能表示出总收入是多少,
3.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情 感关系。
103 102 (101010) (1010) 105 a2 a4 (a a)(a a a a) a6 am an
4.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案例5: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利用多 媒体,在和谐的音乐下向学生展示了 一幅幅对称的图片,有中国的古建筑 ,有中国的国粹京剧的脸谱,有美丽 的蝴蝶,还有漂亮雪花 ……(用实际 的PPT课件)
三.课堂上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几点 深刻之感。
1、 创设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案例6: 我在讲“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这
节内容时,内容简单,但为了避免枯 燥,同时为后面学习“直线圆的位置 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埋下伏 笔、激发起兴趣来,我这样设计的:
2、 调动参与,让学生“动”起来。
案例7: 在教学“展开与折叠”一课时,
➢ 案例3
➢ 《一百万有多大》,教材上的知识就是感受自己 100万步有多长;一百万张纸有多厚;一百万颗 绿豆有多重。(我换成的玉米)我就是把学生分 组合作想办法来感受的 ,有的组是先量出自己的
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春》一课为例,讲述了一位教师如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春》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朱自清以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适合低年级学生朗读和欣赏。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芽”“破”等生字,会写“草”“花”等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观察、想象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
2.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观察、想象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春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看到的春天景象。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课文——《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停顿。
(三)细读课文,品析语言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春天的词语,如“春雨”“春花”“春草”等。
2. 教师提问:“这些词语给你怎样的感觉?”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4.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鸟的天堂》教学案例【背景描述】传统的语文教学本质上是教师单向、独白式的权威教学,即承认并维护教师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弱势群体地位,教师成为了话语霸权的拥有者,学生的个性、潜能遭到遏制甚至抹杀。
“教育已经成了一种储蓄行为,学生是储蓄所,教师是储蓄者。
”在这种观点下,教师是“权威”,学生是语文知识灌输的“容器”,强调“授人以鱼”。
其实质是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迷失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丧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赤裸裸的奴性教育。
那种机械式的教学,追求教学同一性和规范性,塑造一个个“标准件”,坚决摈弃不符合标准的“次品”的做法完全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当代教育学指出:我们的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有潜能的、发展的、完整的生命体。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案例描述】师:大家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说一说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生:我感觉大榕树非常的高大,以至于作者都看不出它的主干在什么地方。
师:通过哪些语句和词语能够体会到榕树的高大,生长旺盛呢?生1: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生2:枝上又生根,有很多根直垂到地上生3:我觉得“逼近”一词更能体现出榕树生长旺盛,长得十分高大。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3:我在书中以前看到作者在面对高大的山崖和巨石时,把它们说成是“逼人而来”,同样这么高大的大榕树也就能够说成“逼近”了。
师:有道理。
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思考问题,说明你已经掌握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读书方法。
谁还能说说自己的理由或看法?生4:我有不同的意见。
据我了解,只有当人遇到压力或者有紧迫、速度快的意思时,才用“逼近”。
平常讲距离越来越近时,也习惯用“靠近”、“接近”。
这里没有前两种意思也就应该用“靠近”、“接近”呀!生5:我觉得“逼近”一词更能体现榕树生长旺盛,长得十分高大。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3篇)

第1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现知识的内化。
3.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4.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龟兔赛跑》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2. 引导探究,培养能力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授《光的传播》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传播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光的传播规律。
3. 互动交流,共同进步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共同进步。
例如,在教授《植物的生长》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植物生长现象,交流学习心得。
4. 拓展延伸,提高素养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课的分析莘县职业中专赵保英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本中第二章第二节为《通过激素的调节》,这一节内容与初中课本关系密切,也与学生自身密切相连。
我教了十几年的生物,对于“通过激素的调节”这一节上过多次,但在实施新课标之前,我们的教学一直都是按部就班。
教师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整理,学生被动地吸收、记忆,满足于对知识的记忆,缺少了对知识的探索、拓延,也很少去主动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要求培养现代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我们就注意在教学中尝试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生物课堂一扫过去沉闷的气氛而变得活泼起来,学生学起来轻松而有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激素调节中血糖平衡的调节是本节的重、难点,按照新的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新内容。
首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糖尿病的饮食、病因、现象等问题,体现生物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跃气氛,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预料,其中有一组的一个同学回答说“糖吃太多了,导致尿中都含糖。
”其他同学都笑起来,这位同学的回答也有他的道理,能从字面上去理解,于是我启发他们:如果摄入的糖和正常人一样,会不会出现糖尿现象?为什么?下面就有同学大声的回答:“会!胰岛素分泌不足,前面我们讲了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这个同学的回答给了满意的答案,于是我接着启发:“糖尿现象是否都是糖尿病?”就这样不断激发学生思考,以致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合作探究方面不断提升,被动系统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兴趣地去寻找知识。
接着,血糖平衡调节时,以课本天平秤的特点让学生先了解平衡的重要性,然后讲述机体的代谢特点,导出调节的重要性。
讲述调节的过程时,请三大组分别派出3个同学,模拟建立血糖平衡的动态模型,血糖升高时及血糖降低时分别是如何调节的。
2初中数学课堂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与案例研讨与思考

剖 析:
1.漠视了学生主体存在的价值,教师主宰了 课堂,教 师一问,学生一答,学生跟着教师跑,缺乏主动性.
2.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没有足够的了解和重视, 对用字母表示数量的应用情境没有恰当的创设,使学生 对新知的探索没有充分的空间.
3.课堂失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性特点,掩盖了学习 过程中的矛盾和思维碰撞,僵化了鲜活的学情.
A
E O
F B
(1) 设计活动,创设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 (2) 设计“陷阱”, 创设主动质疑的问题情境. (3)直观展示,创设揭示问题本质的情境. (4)开放探究,创设发散思维的问题情境.
(5)新旧联系,创设类比迁移的问题情境. (6)联系生活,创设体验建模的问题情境. (7)提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问题情境.
谢谢各位老师!再见
(1) 设计活动,创设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 2) 设计“陷阱”, 创设主动质疑的问题情境.
“一次式的加减”
在复习一次式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后, 师:3x和1-2x是同类项吗? 生1:不是同类项.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同类项是针对单项式而言,而1-2x是多项式. 师:不是同类项,不能够直接合并,你们有没有办法
C
O
D
A
C
B
O
D
A
C
A
O1
D
B
O2
B
方法2:阴雨天时利用标杆
如图,要注意观测的眼睛C必须与标杆的顶端E和旗杆 的顶端A“三点共线”;需要测量的数据:观测者的脚D 到旗杆底部B的距离,B到标杆底部F的距离,EF的高.作 CG⊥AB于G,构造相似三角形.
A
E
C
G
D
F
B
心理学课程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案例

心理学课程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案例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变“讲堂”为“学堂”,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但目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还有许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即“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不可冒犯等正统思想在教师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案例:
去年学区组织了校际之间听课学习活动。
自己听了好多老师的课,学习了好多好的教学方法。
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切不少教师的表情严肃,整堂课没有一丝笑容,只有教师的一言堂。
二、低年级课上,教师在上课时则一直要求学生把手背过去,还不时的一口令统一步调:一、二、三,看谁坐得端。
”学生是坐端正了,但效果又如何呢?
三、还有部分教师顿不顿要求学生:“学生就得有学生的样子。
就要听老师的话,不听老师的话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老师教什么,你就要学什么”等等。
分析:
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还有许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即“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不可冒犯等传统教育思想在教师心目中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坐端正
了,课堂纪律好了,可是学生心在课堂吗?更何况这样长时间的背手端坐,“捆绑式”的教学。
带给学生的是疲劳、禁锢和压抑。
试想:有些学生连转转头,做做手势,举手提问的自由都没有,学生还有什么主体地位可言呢?。
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案例研究

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案例研究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地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以某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为例,来探讨教师如何主导学生主体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案例背景:某初中地理老师在“气候与天气”单元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在引入本课时主题时,教师提出“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调查问卷、实验观察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1. 确定学生主体学习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即培养学生对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的认识,了解其成因和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减少其危害。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 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和资源:教师收集了大量与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相关的资料,包括图表、实例、新闻报道等,并结合地理教材进行整合。
教师还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具体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现象。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通过提问、思考、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教师提出“你们知道气候变暖会对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吗?”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合作,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4. 友好的学习氛围和互动环境:教师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和人际交往,创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结合实践与实验教学:教师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探究和实践,加深对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的理解。
教案设计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案设计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和促进者。
而教案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和蓝图,其设计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那么,在教案设计中,我们应该如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目标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目标,应该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应涵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以及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设定这样的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这样的目标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能力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教学内容不应仅仅是教材上的知识罗列,而应该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和整合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素材。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择,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成长经历相关或者能够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能够联系自身进行思考和感悟。
此外,教学内容的组织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再者,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更多地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
例如,在科学实验课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共同交流和总结实验结果。
教学实践中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通过一个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在进行《狼和小羊》一课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沉闷。
课后,教师进行了反思,认为问题可能出在教学方法上。
2. 案例过程(1)问题分析教师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不高的原因:①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
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②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学生难以产生共鸣。
③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2)解决策略针对以上问题,教师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互动性。
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共鸣。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③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能力培养。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
(3)实施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①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气氛活跃。
②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生活能力。
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更加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三、案例分析1. 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
(2)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2. 解决策略的有效性(1)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互动性。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共鸣。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实施

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实施刘奇峰1 钱江2(1.宜兴市宜兴中学,江苏无锡214200;2.宜兴市官林中学,江苏无锡21425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日益突出。
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要想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要考虑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角色转变。
只有当教师转变了课堂教学上的主宰角色,才能有效的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
一、实行因材施教策略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在这方面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将促进其独特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将不同的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或类型,实行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
例如,教师在教学“遗传规律”一课时,有的教师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问题,了解遗传规律基本的概念;让学习中等的学生能够运用遗传规律来解释一些遗传现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能够根据遗传的基本规律来设计出预防遗传病的发生方案。
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练习、分层评价,基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学,顾名思义就是指自己学习或独立学习。
一个人通过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智力,培养品德和个性,形成世界观,实现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以及由经验引起的其他行为变化都是自学。
自学具有独立性和综合性特点。
观察力是基础,记忆力是桥梁,思维力是核心,操作力是检验能力掌握与否的客观标准。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还要不断地纠正自己头脑中陈旧的“以教为主,以讲为主”的教学观点,并通过种种有效的办法纠正学生头脑中的依赖思想和怕动脑子的坏习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
以学生为主体的“我的课堂”教学案例及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以学⽣为主体的“我的课堂”教学案例及分析-最新教育⽂档以学⽣为主体的“我的课堂”教学案例及分析新课程改⾰提倡⾃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强调教学是师⽣互动的过程,让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式,把课堂“还给”学⽣,让课堂成为学⽣发挥聪明才智、体现个性发展的舞台,这就是学⽣⼝中所说的“我的课堂我做主”。
在江苏省的学业⽔平考试中,⽆机框图推断题是必考题,该题不仅考查学⽣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量及熟练程度,还考查学⽣的逻辑思维能⼒。
以往的教学就是把所有元素化合物知识统统“灌”给学⽣,让他们花时间去记、去背,但最后的结果是学⽣错误频出,能⼒也没得到提⾼。
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符合学⽣的⾝⼼发展,要从提⾼学⽣能⼒的长远⾓度去考虑。
本⽂就以“⽆机框图推断”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将“我的课堂”理念落实到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过程1.课前积极参与所谓的课前参与其实就是课前⾃学并完成相关试题,这是本堂课能否顺利并成功进⾏的⾸要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已有的化学知识和他们所具备的相关能⼒。
精选试题,不仅要让学⽣在复习和回忆中完成框图推断题,还要让他们在完成试题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在解题上的困惑和⼼得。
2.课堂反馈总结进⼊课堂后,学⽣以⼩组的形式将课前完成的推断进⾏展⽰,并由⼩组进⾏相互评价是否正确。
学⽣课前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每个学⽣都存在的疑惑,所以当部分学⽣把在推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呈现出来后,马上就会有学⽣进⾏解答并提出⾃⼰在推断过程中的⼼得体会。
有学⽣所不能的解答的,教师在⼀旁做好引导和解答,及时化解学⽣的学习困难。
在学⽣进⾏展⽰交流时,教师适时进⾏反馈总结,并对学⽣的观点和⼩结进⾏合理的评价。
通过这样的⽣⽣互动、师⽣互动,学⽣对于⽆机框图推断题的特点、解题关键、解题“突破⼝”以及正向、逆向和统摄等多种推理形式都有了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教学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案例分析作者新庄小学邵生明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变“讲堂”为“学堂”,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但目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还有许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即“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不可冒犯等正统思想在教师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案例一:去年学区组织了校际之间听课学习活动。
自己听了好多老师的课,学习了好多好的教学方法。
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切不少教师的表情严肃,整堂课没有一丝笑容,只有教师的一言堂。
二、低年级课上,教师在上课时则一直要求学生把手背过去,还不时的一口令统一步调:“一、二、三,看谁坐得端。
”学生是坐端正了,但效果又如何呢?三、还有部分教师顿不顿要求学生:“学生就得有学生的样子。
就要听老师的话,不听老师的话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老师教什么,你就要学什么”等等。
分析: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还有许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即“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不可冒犯等传统教育思想在教师心目中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坐端正了,课堂纪律好了,可是学生心在课堂吗?更何况这样长时间的背手端坐,“捆绑式”的教学。
带给学生的是疲劳、禁锢和压抑。
试想:有些学生连转转头,做做手势,举手提问的自由都没有,学生还有什么主体地位可言呢?再者,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传统教学一般都是静止不动的“秧田式”排座形式,学生几乎没有在一起交流、讨论的机会。
表面看,俨然一种静读深思的情景,课堂秩序似乎控制的很好,但由于学生缺乏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往往固守自己有限的视野和见解,不能从更广的范围内吸收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还由于缺少外界信息的良性刺激,学生创新的火花难以迸发。
这就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就不仅仅是“禁”住了学生的嘴,还“禁”住了学生思考研究的兴趣和可贵的创新萌芽。
这种陈旧的观念我们必须转变。
这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应该得到转变。
因此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
案例二:本学期,在听一位五年级教师讲读《燕子》一课中,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的课堂实录:教师提问:燕子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学生(齐答):乌黑光亮的。
教师提问:燕子的翅膀呢?学生(齐答):俊俏轻快的。
教师又提问:燕子的尾巴又是怎样的呢?学生(齐答):燕子的尾巴象剪刀似的。
接着教师最后又问:合起来凑成了什么样的燕子呢?学生(齐答):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教师小结这段: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大家说燕子可爱吗?学生齐答:可爱。
分析:这位教师的课,初看课堂气氛热烈,充满了师生互动的浓烈气氛。
《新课标》倡导对话,则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中去与作者和文中的人物进行情感的沟通,心灵的对话;走出文本去和老师、同学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而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知识。
这才是对话的本质。
本案例中,师生虽在对话,学生虽在表述,但无情感的沟通,缺乏心灵的交流,除能把课文读一遍外,其余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阅读《燕子》第一节,必须具体感悟燕子的外形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品析作者的语言描述美,要给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是学生经历、认识、感悟阅读材料的必由之路,也是磨练学生语感能力的不可逾越的一步。
在文本情景中逐步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疑问的化解,并使学生在经历读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智的启迪,知的构建,能的迁移,把握阅读策略,掌握阅读过程。
实践证明,书让学生自己读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和必经遵循的基本教学规律。
问题让学生自己提。
读而能问,即使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
这也是阅读教学必须充分体现的特征。
教师要把握时机,放飞学生,给他们提供置疑的时间和空间。
敢于提问,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意识,他是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的重要策略,是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最成功的一步。
因此,应让学生提问,并将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话让学生自己说。
说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主体的理解结果,或者说对事物认识过程的陈述。
更是一种及强的言语教际活动。
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由不敢开口说到敢开口说即要经历一个心理反复冲突的过程,又要经历一个经验不断积累的实践过程。
而学生要实现这一跨越。
教师必须抓住阅读教学主整地,给每个学生创造出公平合理的机会,人人参与的机会,说往往构成激活课堂思维的灵魂,构成学生主动发展的关键。
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话的源泉。
提供说话的时空,营造说话的氛围。
只有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想讲就讲,学生说才会体现个性化。
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
即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学生则是自身学习与生活活动的主体,师生双主体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
案例三:上学年听了一位六年级语文教师讲《买火柴的小女孩》一课。
当时他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小女孩在大年夜买火柴的事说明了什么?2、你学了这一课后受到了什么教育?随后他提问,只有两三个学生作了很含混的回答。
这位老师很生气的扫视了全班学生几眼说:“真笨,简直是一群笨蛋”,接着又批评了部分回答问题不积极的学生。
分析:这位老师以生硬的批评、挖苦、讽刺的方式指责一时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其用意好像是好的,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致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因而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和创新,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
教师的活动也不再是依据既有模式灌注现成知识。
而是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不断营造出有创意的教育策略。
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更为充实的现实生活。
但就上述案例及目前课堂教学而言,师生关系在人格上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
教师批评和惩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当教师感到学生“不听话”或冒犯了自己时,轻则“批评教育”,重则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以此作为维护自身权威的一种手段。
从教师的出发点来说,这样做一般是出于教育的目的,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负责。
但问题在于教师们没有意识到,要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人,必须把尊重学生人格作为热爱学生的前提。
否则,这种严厉的爱的结果只能是造就了一批“听话的孩子,学习的机器”。
而未必是具有主体精神,创新意识的主人。
为此,作为教师,就应着力营造课堂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合作、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过程中要认可每个学生的认知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能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而不是强求一律。
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并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方式。
主体精神的培育和解放,需要有一个宽松的、个性化的、富有激励性的环境,要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这一空间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
这种氛围,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只有这样,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才能得到保障。
案例四:自己在近一年的听课活动中,收获不小。
但也为一些老师的“讲”“问”式教学而担忧,好多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一“讲”到底就是一“问”到底。
要么是“对不对”?要么是“是不是”?学生只能回答;“是”、“对”。
整堂课就在“是”与“对”中结束了。
分析: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灌硬铸进去的,学生的能力,也是自己练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
象上述案例中的“讲”“问”式课堂教学,表面看热热闹闹,气氛很浓,但其教学效果未必好,因为教师的这种一讲到底、一问到底或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未必真正具有启发性,学生的回答也未必建立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这种满堂吼或一言堂的教学活动完全是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进行。
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教师自己说了算,还有些教师自己就好像开的是“零售铺”。
学生得到的是“散装货”,知识是零打碎敲,能力是机械重复。
教师非要把那点知识掰开揉碎了再“喂”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几乎用不着去思考,用不着去动脑筋,学生的思维和自学能力怎么能提高呢?新课标,新课程倡导发挥教师的教学特长,展示教师教学个性。
更注重遵循教学规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原则。
要合理科学的安排和精心设计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主动读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动手操作。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选择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有选择地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作业。
同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干自己最想干的事。
教师还要因势利导,利用课堂尽有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会,会中创。
在会学中成长,这样的课堂应是开放的,民主的,自由平等的,课堂始终属于学生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利于学生发展和创造的,是我们每个教师要达到的境界。
实践证明,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于学生,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返朴归真的本质所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展示人人主动学习的机会。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只要我们弃旧求新,勇于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断创新,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着力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就一定能落在实处。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