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社会心理学 第七讲 群体心理解析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分析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学科。
其中,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到群体或社会压力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或观点的心理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从众心理进行详细分析。
一、心理学原理1.1 社会认同从众行为往往源于个体与群体的社会认同。
人们常常希望被别人接受和认可,因此会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以获取社会认同感。
在不确定或模糊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追随大多数人的行为。
1.2 信息不确定性当个体面临新情境或缺乏信息时,他们倾向于参考群体的行为来解决信息不确定性。
群体中的成员可能具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个体会选择相信并跟随群体的决策,以便减少自身的认知负担。
1.3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个体常常感受到社会规范的压力,而追求社会认同和避免被孤立。
为了符合社会规范,个体会在行为和态度上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
二、个体动机个体从众行为的出发点是个体自身的动机。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个体动机:2.1 情感性动机个体希望被认同和接纳,因此会追随群体以获得和他人的情感共鸣。
从众行为可以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强化他们与群体的情感联系。
2.2 认知动机个体可能出于认知需求而进行从众行为。
在缺乏信息或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体追随群体是为了获取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以便更好地处理问题和做出决策。
2.3 社会动机个体有时候追随群体的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
个体希望通过从众行为来表达对社会价值和规范的支持,同时也避免与群体产生冲突。
三、影响因素3.1 群体特征群体的特征会对个体的从众行为产生影响。
同质性群体或具有共识的群体更容易引发个体的从众行为,因为这些群体能够提供更具统一性和权威性的信息。
3.2 群体规模群体规模也会影响个体的从众行为。
大规模的群体可能会导致个体感到无力和被动,因此更容易从众。
相反,小规模的群体更容易激发个体的个性和自我表达。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
当不同群体的目标不一致时,各 自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采取行动 ,可能导致冲突。
群体冲突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 价值观差异: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对同一问题 的看法不同,进而引发冲突。
群体冲突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协商和调解
通过协商和调解,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化解冲突。
建立共同目标
0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 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科学, 而群体心理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 研究领域之一。
02
03
群体心理研究丰富了社会心理学 的研究内容,揭示了群体成员在 共同目标、情感、规范等因素作 用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04
02
群体心理形成与发展
群体心理形成条件
共同的利益或目标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这是 形成群体心理的基础。
顺从行为
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符合群 体规范的行为。
群体凝聚力与向心力
01
群体凝聚力
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 互关联的程度,是维持群体存 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02
向心力
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和 忠诚度,表现为对群体目标的 认同和追求。
03
群体目标
群体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和价 值观,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 心。
影响因素
群体心理的稳定性与变化 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社会环境、文化背景、 群体规模、领导方式等。
03
群体心理内部结构与动力
群体成员角色与地位
角色认知
群体成员对自己在群体 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和
理解。
角色期待
群体成员对他人所扮演 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冲突
当个体在群体中扮演多 个角色时,可能会产生 角色间的冲突和矛盾。
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心理分析
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心理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环境下的行为和思维的学科。
个体行为是指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而群体行为则是指由一群人组成的群体在集体中所表现出的行为。
个体与群体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
本文将通过探讨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分析,来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模式。
一、个体心理分析1. 自我概念:个体的自我概念是指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价值的评判。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个体在满足自身认同和被他人接纳的需求时,会更容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展现积极的行为表现。
2. 自我评价:个体的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所做行为的评价和判断。
环境中的正反馈会增强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评价,而负面反馈则可能造成自我怀疑和自卑情绪,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
3. 情绪调节: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受到情绪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可以促使个体表现出合作、友善和奉献的行为,而消极情绪则可能导致冲动、攻击性和隔离的行为。
4. 决策行为:个体在面对决策时,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
例如,个体在做出决策时常常会受到风险规避的心理影响,倾向于选择保守稳妥的策略。
二、群体心理分析1. 社会认同:群体的行为往往受到成员之间的社会认同的影响。
群体内的成员会倾向于模仿和迎合群体中的主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并因为社会认同感而表现出团结和凝聚力。
2. 集体决策:群体在面对决策时,会通过集体决策的方式来达成共识。
集体决策过程中,个体的独立思考和意见表达对于群体最终的决策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3. 群体动力:群体内的成员会受到群体动力的激励,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群体动力包括集体目标、集体认同和集体价值感,能够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蚁群效应:类似于蚂蚁或鸟群的行为模式,群体行为中常常出现以一种集体智慧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情况。
群体内的成员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能够形成高效的行动模式。
结语社会心理学的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心理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模式以及群体行为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解读群体行为与集体行动
社会心理学解读群体行为与集体行动引言:群体行为和集体行动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往往受到群体和集体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探讨群体行为和集体行动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一、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1. 社会认同与群体归属感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而群体归属感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受。
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对群体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个体与某个群体产生共鸣和认同时,他们更容易参与群体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可以加强他们的群体归属感。
2. 社会规范与从众行为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对行为的期望和规定。
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出于与他人一致和避免社会压力的动机,而选择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
人们往往会在群体中遵循社会规范,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维持群体的和谐与稳定。
二、集体行动的心理机制1. 群体决策与集体行动群体决策是指群体成员在共同讨论和协商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
在集体行动中,群体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
群体决策可以减少个体的责任感和风险感,增加集体行动的凝聚力和效率。
2. 社会动机与集体行动社会动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动机和目标。
社会动机可以激发个体参与集体行动的意愿。
例如,个体可能出于道义、正义或社会责任感而参与集体行动,以改善社会状况或实现共同的目标。
三、群体行为与集体行动的影响因素1. 社会认知与信息传播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信息传播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播信息,个体可以获得关于群体行为和集体行动的信息,从而影响他们的参与意愿和行为选择。
2. 群体动力与领导力群体动力是指群体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力量。
领导力则是指在群体中具有影响力和指导力的个体。
群体动力和领导力对群体行为和集体行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有效的群体动力和领导力可以激发和引导群体的行动力量。
结论:群体行为和集体行动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学科,主要探索人们在群体中的思维、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现象。
群体心理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研究的是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的几个重要群体心理知识点。
一、群体动力学群体动力学是指群体力量和群体行为的变化过程。
当个体来到一个群体中时,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到群体的影响。
群体动力学主要包括凝聚力和规范压力两个方面。
1. 凝聚力: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凝聚程度。
当群体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下紧密合作时,凝聚力会增强。
例如,当一个团队中的成员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时,他们之间的凝聚力就会增加。
2. 规范压力:规范压力是指个体受到群体规范和期待的影响而改变行为。
在群体中,个体倾向于遵守群体所认同的规范。
例如,当个体置身于一个倡导环保行动的群体中,他们往往会受到群体的规范压力而采取环保的行为。
二、集体决策集体决策是指群体成员通过讨论和协商,共同制定决策的过程。
在集体决策中,群体心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思维和决策受到群体的影响。
群体思维倾向于追求一致性和协调性,个体会更加关注群体的共识和一致意见,而忽略了个人的异议和差异。
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导致团队忽略一些重要信息或者出现群体思维的偏差。
2. 群体决策的优势和劣势:群体决策有其优势和劣势。
群体决策的优势在于可以综合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经验,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然而,群体决策也有劣势,例如可能出现信息的不对称和决策的滞后等问题。
三、群体影响群体影响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其他成员言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群体影响主要包括从众行为、社会比较以及权威影响等。
1. 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行为的影响而采取相似的行为。
从众行为可以分为信息性从众和规范性从众。
信息性从众是指个体出于对他人行为的看法和认同,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群体心理原理
群体心理原理
群体心理原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到群体的影响和制约。
群体心理原理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及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群体心理原理的核心是“群体效应”,即群体中的个体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群体效应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从众效应”和“社会认同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会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使这种行为和思维方式与个体原本的想法不一致。
这种效应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出现,比如在购物、投票、游行等活动中,人们往往会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
社会认同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会接受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这种效应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出现,比如在宗教、政治、文化等领域中,人们往往会接受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除了从众效应和社会认同效应外,群体心理原理还包括了其他一些效应,比如“群体极化效应”、“群体思维效应”、“群体压力效应”等。
这些效应都表明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表明了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如何被塑造的。
群体心理原理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及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群体效应是群体心理原理的核心,它包括了从众效应、社会认同效应等多种效应,这些效应都表明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模式解析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模式解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科学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行为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群体行为模式指的是社会中大量个体共同参与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性。
本文将从群体行为的动因、群体行为的类型以及群体行为的心理效应三个方面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模式。
首先,群体行为的动因是指导致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动机。
群体行为的形成常常是由于个体的归属感、互依性和情绪传染等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归属感让人们更容易参与到一个群体中,通过群体参与得到自我认同和满足。
互依性指的是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个体在群体中感受到相互支持和互动的需求,从而更愿意参与到群体行为中。
情绪传染是指个体受到周围人情绪的影响而产生类似情绪反应的现象,当一个人情绪激动时,周围的人也容易被感染而参与到相同的行为中。
其次,群体行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集体活动、群体焦虑、集体行动和群体挤兑等。
集体活动是指大量个体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参与到某种共同活动中,比如音乐会、演唱会等。
群体焦虑是一种个体在群体中感到不安和紧张的情绪状态,这种焦虑往往可以通过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支持和接纳来缓解。
集体行动是指群体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如集体罢工、示威游行等。
群体挤兑是指在拥挤的环境中,个体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的竞争性行为。
最后,群体行为还会产生一系列心理效应,这些效应能够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其中包括集体智慧、集体思维和集体创新等。
集体智慧是指群体中的智慧和创造力能够超越个体水平,群体可以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产生更好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集体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社会规范和群体共识的影响,不再独立思考,而是遵循群体中主流观点和惯性思维。
集体创新则是指群体中个体的创造力和想法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新的创新和变革。
群体行为模式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也可以为社会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群体行为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一群人在相同情境下做出的类似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显示出一定的趋同性,且有时候会表现出极端,甚至有些刻板和暴力的表现。
群体行为乍看起来无序混乱,然而在其背后,有一些心理学原因可以解释。
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研究,旨在了解个体是如何被群体影响,这一点尤其重要,当群体的行为出现错误时,我们可以探究群体内部的因素,以找到解决方案。
人们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和其他人合作,因此为了在社会中成功,我们必须知道为什么会有群体行为,以及该如何控制它。
群体行为的形成影响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归属感。
归属感是一种人类的本能,有助于个体在一群人中自我确定,从而增强自尊感。
这种情感有时会被强化,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忠诚度。
当个体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时,很容易被相似的观念和价值观所吸引。
当人们在一起时,他们心理上相互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社会影响。
一个群体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行为有实质性的影响。
例如,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时,有时会发生扰乱,暴力等问题。
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主要是,当个体不再被单独跟踪时,他们容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
当个体行为更有“匿名性”时,他们就更可行用这种行为。
群体行为的影响归属感对群体行为有强大的影响。
认为自己和群体有紧密联系的人通常更可能参与群体行为。
这种情况下,群体会形成一种“集体认同”意识,这种意识指的是一个人成功融入群体的能力,是由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表现组成的。
另一方面,根据“被动顺从”理论,在面对压力和威胁时,个体可能会接受群体行为作为一个逃避策略,因为他们相信这可以保护他们,即人们不敢反驳,是因为他们害怕后果。
群体行为的控制群体行为的控制重点是激活人们的描述性规则,同时抑制行为规则。
描述性规则指的是如何行动的自我印象,而行为规则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构成的。
当群体行为进一步加强时,这种印象就更容易被放大。
因此,防止群体行为的最好方法可能是刺激其他群体行为模式,例如可持续消费、少量多次的行为,而不是集体灾难式的行为。
群体心理原理
群体心理原理
群体心理原理是指在群体中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受到集体影
响的现象。
群体心理原理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所提出,他认为,群体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可以使个体失去自我意识,完全融入到集体中去。
群体心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集体目标:群体中的个体通常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这些目标和利益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象征性的。
2. 集体意志:群体中的个体通常会产生共同的意志,这种意志是从个体的意志中合并出来的。
3. 匿名性:在群体中,个体通常会失去自我意识,变得匿名化。
这种匿名化会使个体获得更大的勇气和决心,从而更容易接受集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4. 导向行为:群体中的个体通常会跟随集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而不是依据自己的判断和意志行事。
群体心理原理对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学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行为方面,群体心理原理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集体中更容易转变立场和意见。
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群体心理原理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群体中会表现出不同于个体行为的行为方式。
- 1 -。
社会心理学中对群体行为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中对群体行为的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群体行为是指在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行为,它涉及到个体在群体中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几种对群体行为的解释,包括群体归因、集体自我、社会规范和群体动力等。
首先,群体归因是解释群体行为的一种方法。
群体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归因于群体内部的因素,而忽视个体的个人因素。
这种解释认为,人们往往会根据群体的特性和行为来解释个体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群体的成员参与暴力事件时,人们往往会归因于群体内部的暴力倾向,而忽视个体的个人因素。
群体归因的解释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变化,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次,集体自我是解释群体行为的另一种方法。
集体自我是指个体在参与群体行为时,会将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与群体的身份和价值观融合在一起。
这种解释认为,个体为了获得群体认同和满足自尊心的需要,会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适应群体的期望和规范。
例如,当一个人加入一个宗教团体时,他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行为,以与群体中的成员保持一致。
集体自我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人们在群体中会表现得与个体身份和价值观相悖。
此外,社会规范也是解释群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社会规范是指个体在群体中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原则。
当个体参与群体行为时,社会规范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明确的规范和隐含的规范。
明确的规范是指被明确提出的行为准则,例如法律、传统和道德规范等。
隐含的规范是指不被明确提出的行为准则,但是个体会由于群体内部的压力而遵守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人们在群体中会表现出一致性和从众性的行为。
最后,群体动力也是解释群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群体动力是指群体内部的力量和动机,推动群体成员的行为变化。
群体动力可以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内部动力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关系、归属感和合作冲动等内在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分析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而群体行为分析则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以及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从群体行为的定义、特点、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够深入探究社会心理学中群体行为的奥秘。
群体行为的定义群体行为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由多个个体组成的集合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模式。
在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彼此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从而导致整个群体呈现出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
群体行为不仅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和群体结构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群体行为的特点情绪传染性强:在群体中,情绪可以通过言语、肢体语言等方式在个体之间传播,导致情绪在整个群体中迅速蔓延。
集体决策: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相互交流意见,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做出决策,这种决策可能比单个个体做出的更加全面和准确。
随从效应:在群体中,个体可能会受到他人观点或行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原有的看法或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随从效应。
集体认同:在群体中,个体往往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愿意与群体保持一致,这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群体行为的形成机制群体行为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传递:在群体中,信息可以通过口头传播、媒体传播等方式快速传递给所有成员,从而影响他们的看法和决策。
社会规范:群体中存在着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个体往往会受到这些规范的约束和影响,在行为上趋同于群体。
领导力:在群体中,领导者往往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能够引导整个群体朝着特定方向发展。
共同目标:当群体成员都朝着实现共同目标努力时,他们之间会产生一种团结合作的氛围,促进群体行为的形成。
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人际关系: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密切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群体行为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性。
权威性:权威性领导者或专家在群体中具有较大影响力,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往往能够左右整个群体的决策和行动。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群体事件分析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群体事件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情感、思想、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群体事件指的是由一群人引发的社会事件,比如群体暴力、抢购、狂欢、跳楼等。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群体事件产生的原因与动机,以及最终的影响。
一、群体事件的定义与特点群体事件是指一群人在相同情境下,集体表现出超越个人行为的行为特点,比如服从、情绪激动、冲动等。
群体事件有以下特点:1.群体效应:在群体中,个体会因受到集体行为的影响,做出与平时不同的行为。
2.自我感知降低:在群体中,个体比平时更容易失去对自己的判断能力。
3.互动影响:群体中的个体彼此之间会相互影响,导致行为更加冲动和激进。
二、群体事件的原因和动机1.群体心理:在群体中,个体常常会因为自认为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潜在的经济利益等因素而加入群体,因此群体事件中往往有一些人加入群体是出于个人的利益考虑。
2.社会心理:群体事件往往与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有关。
比如,浪费、暴力有时被视为一种“荣耀”,因此群体事件中常有人为了“显摆”自己而参与其中。
3.情绪感染:在群体中,个体常常会受到情绪感染,而做出追随他人的行为。
比如,当一个人开始哭泣时,其他人也会被情绪感染而开始哭泣。
4.对权威的服从:群体事件中的个体往往会出于对某个权威的服从而加入群体。
因此,群体事件中常有一些由政治或宗教组织发起的事件。
三、群体事件的影响群体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首先,群体事件会破坏社会的公序良俗,扰乱社会的和谐。
其次,群体事件可能会对个体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死亡,比如在抢购活动中,人们在争抢商品时可能会导致踩踏事故的发生。
最后,群体事件会对参与者产生心理影响。
参与者往往会因为参与过激行为,而后悔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和内疚。
综上所述,群体事件是一个多方面影响的复杂问题,在群体事件发生之前,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群体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以及后果,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社会心理学7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 没有特别引导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 选择竞争(敏茨窄口瓶中圆锥体“逃 生”、鲁斯囚犯两难问题、多倚奇卡车 游戏)
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 奖励:
– 不同动机(合作、个人利益、竞争)的引导 影响人们的策略选择
• 沟通:
– 参与者之间进行很好的沟通,可以明显提高 合作比例
群体的概念
• 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 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 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 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 群体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是
– 交往 – 共同活动 – 目标一致
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 共同目的: • 隶属需要 : • 共同兴趣 : • 压力情境 :沙赫特实验 • 群体的工具作用:另有所图
– 正式群体:具有显著的表面结构
• (地位、角色、权利、义务)
– 非正式群体:情感
• 参照群体:群体的目标、规范成为个人行为的动机
群体的沟通结构
• 不同群体沟通结构,适合于不同性质的 群体(A.Bavalas, et al.,1965)
– 等级型网络:适于组织分层明确的群体 – 专制型网络:适于需权力集中的群体 – 全通道式的网络:适于非任务定向群体
群体的凝聚力
• 群体成员发生作用的所有力量的汇合
• 群体的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上
– 认同感 – 归属感 – 力量感
群体压力发生的阶段(黎维特)
• 辩论阶段:
– 各抒己见,分化为少数派、多数派
• 规劝阶段: • 攻击阶段: • 心理隔离阶段:
• 群体对成员的特有约束力,心理上难以违抗
案例分析
• 电子工程师,已婚,有一个孩子,五年 前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大型电子公司 任职,工作很稳定,收入中等,将来退 休后有一大笔退休金,但退休前工资不 可能有大幅增长。现有一小型电子公司 要人,工资很高,但工作不稳定
社会心理学 群体心理
第二节 社会影响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
研究发现是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重要 取决于工作的性质。查荣克由学习理论中的动机 原则想到,一个人在动机很强烈的时候,他的有 时反应能够很轻易地表现出来,而较若的反应受 到抑制。所谓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 握得相当熟练的、成为不假思索就可以必须出来 的习惯动作。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活动是相当熟练 的,或者是很简单的机械动作,则他人在场使之 动机增强,活动更加出色。相反,如果他所从事 的活动是正在学习的、不熟练的或者需要费脑筋 的,他人在场会使其动机增强,反而会产生干扰 作用。
一、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 二、群体心理效应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 1、群体的定义 群体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在一定的时 间和空间内相互作用,直接或者间接地 使有效的相互作用在持续性、广泛性和 融合性上达到密切的程度,并自身形成 了内部的准则、指导价值的实现。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 2、群体的特征 (1)群体必须首先是一群人,家庭、小组、 公司、国家、民族都可以是一个群体; (2)群体在这一个结构,比如角色分工 (3)有一定的目标; (4)群体成员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个 群体,以及群体的界限; (5)要有共同的价值
社会促进的生理机制是,别人的工作表现和动 机可以转化为自己的外界刺激,从而引起自己 的同样的或者相似的心理反应和动作表现。比 如看到别人动手很灵巧,会立即想到自己的动 作。
第二节 社会影响
一、社会促进
他人在场既可以是促进作用也可能是干 扰,这种相互矛盾的作用曾经使许多研 究者大惑不解,甚至丧失了探讨这一 问 题的勇气。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齐,查 荣克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才找到了 一条协调上述矛盾的道路。
群体心理
什么是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所有复杂的管理活动都涉及群体,没有群体成员的协同努力,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群体心理的显著特征是共有性、界限性和动态性。
群体心理分为小群体心理和大众心理。
作为社会的人,彼此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定的关系,进行社会交往,从而产生交往心理。
交往心理既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之间,也存在于群体之间,群体心理包括三大类型,即交往心理、小群体心理、大众心理。
群体心理主要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如管理心理学)也研究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心理具有四个特征:(一)认同意识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认同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不否认自己是该群体的成员。
他们对自己群体的目标有一致的认识,认同群体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并且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
当然,每个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大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要相对低一些,而小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相对要高一些。
(二)归属意识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归属于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具有依赖群体的要求。
但是,归属意识里面有个自愿感和被迫感的问题。
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归属意识是自愿的归属意识,而正式群体成员的归属意识则不确定,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个人的优势在正式群体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可能对归属于该群体产生被迫感。
这是一种和被迫感并存的归属意识。
在这种情况下,该成员首先考虑的不是我应该为群体做些什么,而是考虑我归属于这个群体了,群体应该为我负责。
所以同样是归属意识,自愿的归属增强凝聚,而被迫的归属增强离散。
(三)整体意识由于认同群体,归属于群体,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都有或深、或浅、或强、或弱的整体意识,即意识到群体有其群体的整体性。
但是这种整体意识程度不同,行为表现不同。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群体的解析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群体的解析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理过程,还特别关注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群体行为以及社会影响对个体心理的作用。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对于社会群体的解析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
本文将就社会心理学对社会群体的解析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群体形成与归属感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天生具有成为社会群体的倾向。
群体形成是指个体在一起时形成集体身份和认同感。
当个体与其他人产生互动时,他们往往会寻求相似之处,并与其他人建立联系。
这种形成集体感的过程既可以是因为共同的目标、利益或价值观,也可以是因为共享相似的特征、身份或经历。
归属感是个体在群体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它使个体感到被接纳、安全和有归属感。
第二部分:群体行为与集体决策社会群体的形成不仅影响个体的情感和认同,还对集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受到群体动力和规范的制约。
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即出现所谓的“从众行为”。
此外,群体决策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发现,群体决策可能会受到群体智慧的影响,即群体的决策结果往往会比个体的决策更好。
第三部分:社会规范与群体影响在群体中,社会规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指群体成员所共同认同并遵守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描述性规范和规范性规范。
描述性规范是指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产生的对于现实行为的认知,规范性规范则是指个体所认同和遵守的期望行为。
群体影响是指群体的观点、信念和行为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研究发现,社会规范和群体影响对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具有重要影响。
第四部分:群体间的关系与冲突社会心理学也研究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群体间的关系可以是合作和友好的,也可以是竞争和敌对的。
在群体间的冲突中,社会认同、偏见和歧视等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不同群体的认同程度和归属感,而偏见和歧视则是对于某些群体的负面评价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群体心理
整理ppt
15
定型
一、群体规范的形成
整理ppt
16
(一)群体压力 不具有强制性,但个体在心理上难以
违抗。 偏离群体规范的后果 条文措施 个人的疏远和孤立
群体压力发生的不同阶段(黎维特):
辩论、规劝、攻击、心理隔离
二、群体压力与规范
整理ppt
17
产生群体一致性行为,有助于完成群体的 任务,维护群体的存在和延续;
整理ppt
42
冲突产生的过程: (1)个体和群体间存在对立的利益冲突; (2)双方都意识到了对立关系; (3)各方都相信对方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4)单方或双方采取行动触发冲突。
三、冲突
整理ppt
43
(一)冲突如何产生
泰菲尔的最简群体范式(Minimail-Group paradigm)
三个阶段:
整理ppt
33
减少偏见; 获得决策者们的支持; 满足成员自尊心,增强成员的责任感; 提高成员执行决策的效率。
(二)群体决策的意义:
整理ppt
34
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差异:
三、群体决策的局限性
整理ppt
35
1.解决问题方法的数量和创造性方面 解决问题办法的数量:群体决策 < 个人决策 创造性:个人决策高于群体决策
次属群体 特指区别于首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
二、有群明体确社的会类结别构的群体。
整理ppt
5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 永久性正式群体 非永久性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特征 派别主义:小团体
整理ppt
6
(三)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 所在的班级、球队
参照群体 心目中的先进班级、优秀球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群体凝聚力产生的条件
(一)目标整合 1.目标整合 2.个人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关系: (1)完全重合; (2)基本一致,但不完全重合; (3)各成员间的基本目标一致,但与群体目标 不一致; (4)各成员间无统一目标。 群体凝聚力:(1)> (2)>(3)和(4)
(二)志趣相投 指成员在动机、理想、志向、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基本 一致。
谢里夫的实验
第一阶段:各自形成群体; 第二阶段:群体间形成相互竞争; 第三阶段:加强群体间合作。
(二)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1.共同目标
是群体形成的直接原因
2.归属需要
社会性的欲求 安全感的欲求
3. 共同兴趣 兴趣小组 4.压力情景 高压力情景容易促进群体的形成 5.群体的工具作用 加入群体的功利性目的
3.解决步骤和方法
解决步骤少、解决办法单一时:群体决策 > 个人决策 解决步骤多、解决办法不确定时:群体决策 < 个人决策 4.解决问题的逻辑:群体决策 < 个人决策
5.连续性和非连续性问题 非连续性的工作:群体决策 < 个人决策
四、极端性转变—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 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具有更大的冒险性, 即群体往往容易铤而走险,或极端保守。
有关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的研究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的研究
优势 反应强化说
注意力转 移说
从事复杂或生疏的工作时,有他人在场会 使注意力分散和转移,影响正常工作的进行 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 成为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
第四节 群体决策与问题的解决
群体决策 群体成员对所面临的问题,人人出主意,个 个想办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
(二)布莱克和蒙顿的研究
按领导人是工作取向还是人情取向区分 出五种领导方式。 图9-6
(三)三隅二不二的研究
工作取向(P) 人情取向(M) 四种类型: PM;Pm;pM;pm
(四)费德勒的研究
影响领导效果的好坏的三个决定性因素: 领导与成员的关系; 任务的结构; 职位的权力
群体成员: “出主意者” “批评者”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出主意者”首先讨论,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阶段: “批评者”对提出来的各种建议进行分类,把不能用的去 掉,把有争议的放在一边,采纳合理的建议,然后再讨论那些有争 议的建议,在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其中可能有用的建议,目 的是为下一步的决议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 永久性正式群体 非永久性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特征 派别主义:小团体
(三)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 所在的班级、球队 参照群体 心目中的先进班级、优秀球队
(四)松散群体和联合群体、集体
松散群体 联合群体
集体
如:由输血引起的血友病受害者群体(日本) 松散群体→联合群体
如:911事件
原因:
1.责任分散; 2.群体偏向; 3.强调社会比较和自我展示的过程; 4.文化价值
去极化
第五节 群体互动:合作与竞争
一、关于合作与竞争的实验研究
鲁斯的实验:“囚犯困境”
卡车运输游戏实验——多依奇(1960)
甲起点 甲终点
甲控制门
乙控制门
乙终点
乙起点
二、影响因素
一、什么因素促使群体决策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越高,群体成员越 愿意群体决策。 2.问题的重要性 当某一问题对该群体产生重大 影响时容易导致群体决策。
二、群体决策的类型与意义
(一)类型 1.集体讨论法 奥斯鲍尔提出,又叫“头脑风暴法” 指运用人的智慧去冲击问题。通过采取开会形式组织 人们对某种问题进行讨论,目标是在短时间里产生解 决某一问题的好办法。
群体的特征
各成员间具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 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 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群体要满足成员的归属感 群体之间要有交流
二、群体的类别
(一)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
首属群体 初级群体,指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 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
次属群体 特指区别于首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 来,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体。
三、领导者在团队中应该发挥哪些功能
克来奇: 14项,可分为两类:组织功能与激励功能 海姆菲尔 贝尔斯
领导功能: 组织、建构和工作; 激励、体恤和人情。
四、以何种方式领导团体
(一)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研究 团体心理气氛 三种领导方式: 专制的 民主的 放任的 民主的领导方式最好
三、理论解释
1.优势反应强化说: 扎伊翁瓷 他人在场提高了动机水平,强化了优 势反应,抑制了劣势反应。
2.干扰—冲突模型: a.两种相互冲突的注意趋向 关注观众 关注任务 b.冲突能增加唤醒水平,而唤醒是增加绩效还是降低绩效取 决于该任务所要求的反应是否是优势反应。 简单任务:社会促进 生疏或复杂的任务:社会抑制
(五)假设群体和实在群体
假设群体 心脏病患者、高级职称者 实在群体 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群体
三、群体与个人
个人:只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以独特 方式行动的单个的人。 群体:由个体组成,群体心理通过个体心理反映出来。
四、群体的形成
(一)群体是怎样形成的?
交往、共同活动和目标一 致,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 件。
第三阶段:对他们全面评价,弥合极端,采取大家都满 意的决定。
(二)群体决策的意义:
减少偏见; 获得决策者们的支持; 满足成员自尊心,增强成员的责任感; 提高成员执行决策的效率。
三、群体决策的局限性
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差异:
1.解决问题方法的数量和创造性方面 解决问题办法的数量:群体决策 < 个人决策 创造性:个人决策高于群体决策 2.解决问题方法的精确性和决策速度 解决问题方法的精确性:群体决策 > 个人决策 决策速度:个人决策 > 群体决策
(一)动机 成就动机:高、低 (二)威胁 (三)沟通 “囚犯困境” 信息的沟通 对方意图的了解
三、冲突
冲突产生的过程: (1)个体和群体间存在对立的利益冲突; (2)双方都意识到了对立关系; (3)各方都相信对方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4)单方或双方采取行动触发冲突。
产生群体一致性行为,有助于完成群体的 任务,维护群体的存在和延续; 群体压力下所产生的一致性行为有助于建 立社会真实性和增加个人的安全感。
(三)群体规范的分类和功能
分类: 正式、非正式 所属、参照 专制型、民主型 一般的、反社会的
群体规范的功能: 维系群体的支柱 统一认识的标尺 引导行为的指南
第七讲 群体心理
第一节 群体概述
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 群体的研究较多 焦点在于群体的组织规范
西方的社会心理学: 群体的研究较少 焦点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群体
一、群体
群体的含义 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 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 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个以上的人群。
第三阶段:对剩下来的不同方案优选,这就是群体的最后决策。
四个原则:
取消批评;
鼓励创新,欢迎随心所欲; 求数量,要求尽可能多的主意,对质量暂不考虑; 寻求组合改进,与会者应当对其他人的建议提出改 进建议。
训练中的要点:
形成无限制的自由讨论,其出发点是反对完善倾向, 打破思想束缚。
2.综合法
(三)心理相容 团体成员间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四)互补 群体成员在智力、性格、气质、性别和年龄等方面的互补。 (五)外界的压力与威胁 抗日战争
三、凝聚力的作用
(一)群体的控制力增强 容易产生从众和服从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沙赫特(1951)的研究
ESTJ和ISTJ是企业管理者典型的人格特征。 ESTJ指外倾—感觉—思维—判断型;ISTJ指内倾—感 觉—思维—判断型。 STJ即感觉—思维—判断结构是这两种人格类型的共同 特征,说明企业管理者注意力多定向于现实,关注事 实和细节,对实际经验感兴趣;在判断和决策过程中, 以逻辑、分析的方式看待事物,受客观价值驱动,寻 求普遍性的标准和原则;在生活、工作风格上,强调 计划、秩序、结构化,重视规划和调整。
(二)群体成员的自信心与安全感增强 群体称为“靠山” (三)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协调一致 人际关系融洽
第七节 领导者——团体中的重要角色
一、领导者是如何产生的
选举 指定
二、你会成为群体中的领导者吗
伟人领导理论 有些人因其人格或其独特的特点而 注定成为领导者。
杨惠芳(2004)的研究:
第三节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一、社会促进 结伴效应 观众效应 二、社会抑制
相关研究:单独一人与一起写批驳某哲学观点的社会干扰作用
短文水平
最好的 工作条件 个人单独写
在一起写
中等的
最差的
6 3
4 4
3 6
在上述阿尔波特的实验中,发现大学生做复杂作 业——批驳某一哲学观点的论文时,集中一起写比单独 一个写质量差,其结果见表3—2。 阿尔波特的研究
五、领导者的综合品质
吉色列 能力类;个性品质类;激励类 俞文钊 领导人的心理品质可分为四个维度: 能力;知识;智力;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