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案.doc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2课时(2)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教学目标: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法建议: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
(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
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
第二节食物消化和养分摄取教案
第二节食物消化和养分摄取教案简介这节课主要介绍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的,以及养分如何被摄取和利用的过程。
通过理解消化和吸收的原理,学生将更好地了解食物如何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教学目标- 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包括咀嚼、胃消化、肠消化等环节。
- 了解养分的摄取方式,包括淀粉的消化吸收、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脂肪的消化吸收等。
- 掌握食物消化和养分摄取的一般规律,以及与健康饮食和生活惯的关系。
教学内容1. 食物消化的过程- 咀嚼:食物在口腔内经过咀嚼,被牙齿磨碎,同时混合唾液,开始消化。
- 胃消化:食物经过食道进入胃,胃分泌胃酸和胃液,将食物进一步消化成小颗粒。
- 肠消化:食物从胃进入小肠,小肠分泌消化酶,将食物中的营养分解成可吸收的形式。
2. 养分的摄取方式- 淀粉的消化吸收:淀粉主要在口腔内通过唾液中的淀粉酶开始消化,然后在小肠内进一步消化成葡萄糖,通过小肠壁被吸收。
-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蛋白质在胃内被胃酸和胃液分解成氨基酸,然后在小肠内被吸收。
- 脂肪的消化吸收:脂肪在小肠内经过胆汁的作用,被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然后被吸收。
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图示和实例,详细介绍食物消化和养分摄取的过程。
2. 实验演示:进行模拟实验,展示食物在不同环节的消化和养分摄取过程。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食物的消化和养分摄取方式,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对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养分摄取有更深入的理解。
了解食物消化和养分摄取的原理,是促进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惯的基础。
(字数:800字)。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第2课时(24页教案学案)
4.2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教案质液、胰液甘油小肠小肠胆汁、肠液、胰液甘油和脂肪酸2.营养物质的吸收经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和一些不需消化的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通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注意营养物质大部分被吸收进入血液,少量的甘油和脂肪酸被吸收进入毛细淋巴管,因此,营养物质被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但不仅仅是血液循环系统。
3.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1)口腔内的消化:食物在口腔内经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并与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混合形成食团,可进行对淀粉的初步分解。
食团经咽、食管的蠕动进入胃。
平时吃饭要做到细嚼慢咽,可减轻胃、肠的消化负担。
(2)胃内的消化吸收①当食物由食管进入胃后,可在胃里进行暂时贮藏。
胃壁可进行有节律地收缩,并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
胃腺分泌的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②胃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很少,只吸收少量水分、酒精和无机盐。
(3)小肠内的消化吸收①食糜进入小肠后进行更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小肠的长度长,用于消化和吸收的内表面积大,流入小肠的消化液种类多,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可在小肠内得到充分的消化,分别形成葡萄糖、氨基酸及甘油和脂肪酸等小分子营养物质。
②人体可吸收的大多数营养物质也是通过小肠壁被吸收的。
(4)大肠内的吸收:未被小肠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最后进入大肠,人类的大肠没有重要的消化功能,主要是吸收少量的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最后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4.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消化: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能被机体利用的小分子物质。
(2)吸收:将小分子物质吸收到循环系统中。
(3)排遗:将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概括起来就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曲线1、2、3分别代表哪种物质在消化道的消化过程?【淀粉、蛋白质、脂肪】B、C、D代表哪些器官?【咽和食管、胃、小肠】。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案15
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消化道及消化腺的结构及其功能3、能说出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消化过程4、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点:小肠结构如何适应消化和吸收【教学过程】引入:人体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能量,而蛋白质这些大分子化合物,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需先被消化后才能被吸收。
教学设计:一、消化系统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是由消化系统来完成的。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一条消化道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组成。
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肝脏、肠腺3、消化系统的功能:(1)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2)将小分子化合物吸收到血液中(3)将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排除体外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设疑:我们每天吃进大量的食物,但只排出少量的粪便,减少的那部分到哪儿去了?1、消化:人体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消化。
包括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
2、读图:三类营养物质的消化淀粉是怎样被消化的?(1)淀粉最初在哪里开始化学消化?(2)有几种消化液在作用?(3)消化的最终产物是什么?蛋白质怎样被消化的?(1)蛋白质最初在哪里开始化学消化?(2)有几种消化液在作用?(3)消化的最终产物是什么?脂肪是怎样被消化的?(1)脂肪最初在哪里开始化学消化?(2)有几种消化液在作用?(3)消化的最终产物是什么?3、思考(1)口腔中的牙在消化食物时有什么作用?如果把米饭在口腔内慢慢地咀嚼,会有什么味道?答:通过口腔的消化改变食物的大小和形状,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
口腔中牙齿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属于物理性消化。
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有甜的味道,属于化学性消化。
(2)胃壁很厚的肌肉层起什么作用?胃壁中与食物消化有关的消化腺及分泌的消化液是什么?主要消化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答:胃壁很厚的肌肉层对胃的蠕动有一定的作用。
(完整版)《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2・通过对“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难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教材分析作变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要不断地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以进行各项生命活,本章教材就围绕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进行了阐述,并对膳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介绍。
学IW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学生知道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不同,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质不同,明确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能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提前把步骤方法看明白,然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突破方法七年级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消化系统和日常生活尖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都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对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法及学法指导首先复习上节课知识,由营养物质逐步过渡到如何消化吸收进入人体•导入新课时,通过联想引入,这样导入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求知欲望•由消化系统的组成入手,渐进式了解消化道、消化腺及各自的生习消化系统・识别并记出示模型和消化系统构成图,明晰几个问题:1 •依次说出食物进入人体后所经过的消化器官的名称・2・指出自己的胃、小肠、肝脏的位置・3•找出最膨大和最长的消化器官各是谁?忆,明晰问题,区别消化道和消化腺归纳:食物进入消化系统的过程学生归纳:消化腺及功能让学生明确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自功识记并归纳消化道与消化腺的联系识图并讨探究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论得出学生按要求实验进行表达与交流:⑴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37°C的温水为试管保温?结合实验,⑵1号试管和2号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纳小结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逢适应的归纳Array食物的消化重点分析讨论:胃阅读书中材料自学研读小肠归纳小肠的特点及作用演示实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播放胆汁乳化视频讨论:胆汁对油起了什么作用?这种作用有何意义?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读书总结出三在营养素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什么?过渡:食物进行消化,那么是在什么场所吸收的呢?观察书中 或多媒体图片知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总结出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进行实验并读书知小肠结构与消化和吸收的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消化系统小总结构建知识 网络1⅛AMM)小归纳能 力观察得出 并找出最 主要的吸收场所营养物 质的吸分组实验观察小肠的结构・ 讨论:观察到了什么结构? 动手、思考 收集与动手能力培养这些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1・淀粉初步消化的部位在()2•糖类物质尝起来是否都是甜的?()3•蛋白质初步消化的部位在() 练一练 4・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在()5・下列结构与小肠吸收功能无尖的是()A ・小肠内壁上的皱嬖和小肠绒毛B ・小肠内的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液C ・有大量的小肠绒毛且壁薄D ・小 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1 •细嚼馒头,口腔内感觉有甜味,这是由于( )A ・牙齿咀嚼的缘故B ・舌搅拌的缘故C ・口腔分泌'消化酶的缘故D •与以上三条都有尖2・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 )A •唾液B •胃液C •胆汁D •肠液3・各类营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开始被消化的顺序是(课堂反①蛋白质②淀粉③脂肪④无机盐⑤纤维素馈 A •①②③B ∙ φθ⑤C •彩①D •②①③4・肝炎患者怕吃油腻食物的原因是() A •唾液分泌过少B •胃液分泌过少小总结: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构建知识 网络小试牛刀思考解题 反馈情况)C・胆汁分泌过少D・肠液分泌过少5・消化系统中,能消化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液,含消化酶最板书设计: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道:口腔f咽―食道―胃-小肠-大肠f肛门2・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二・食物的消化淀粉f麦芽糖-葡萄糖脂肪f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三・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物营养成分的种类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经过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因为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本节课通过实验,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有了直观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结构和功能是互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反应热烈,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化学知识,所以理解起一些化学反应有一定难度,所以学生真正完全掌握,还需一定的时间・本节课内容多,难度大,时间把握就比较难,这是本节课很大的不足•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尖注学生的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并且自己也应细研教材,不断创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讲解详略得当・[7Z-L ■尺床∕~≠Γ7附・参考苔案练一练:1 •口腔2 •不是3 •胃4 •小肠5・B课时反馈:1・D2∙C3∙D 4・C5・C6 •消化道消化腺7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8 •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
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案
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明确消化系统的功能。
(2)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了解酶的概念及酶的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明确消化面积的大小与消化速度的关系;学会开展模拟实验的方式和方法。
(2)完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催化分解作用的操作,学会通过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3、德育目标:(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消化系统的组成2、酶的特点难点: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掌握控制变量和设计“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实验三.实验器材:2烧杯、方糖、水、试管、1%淀粉溶液、碘液、温度计、酒精灯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引言【问题】平时我们所持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水、无机盐等【问题】吃进去的多,而排泄出来的少,那么它们都到哪去了呢?消化吸收【讲述】并不是所有营养物质都需要消化后才能吸收。
(举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已有知识引出心内容,便于学生接受。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是怎样工作的呢?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
【读图】:结合多媒体图片以及课本中人的消化系统图片,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a.构成消化系统的消化器官有哪些?b.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c.人体有哪些消化腺各自分泌什么消化液d.它们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在哪里?(完成课本上的表格),教师总结。
通过观察图片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识图能力。
新概念学习1.基本知识学习:由学生自学看书后,回答:a.消化系统的功能:将食物分解成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消化)将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吸收到血液;(吸收)将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
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消化的概念、过程和消化系统的组成。
2. 掌握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2. 消化系统的组成。
3.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1.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2. 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八年级上册。
2. PPT课件。
3. 教学挂图。
4. 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第一节:消化和消化系统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课件展示食物在口腔、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如何进行的?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消化的概念、过程和消化系统的组成。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消化的概念、过程和消化系统的组成。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2. 教师点评并补充。
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课件展示食物在口腔、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食物在消化过程中是如何被分解的?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2. 教师点评并补充。
六、营养物质的吸收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课件展示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吸收的?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2. 教师点评并补充。
七、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实例分析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课件展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实例。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是如何展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例中的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消化和吸收》教案(第一课时).docx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消化系统及其功能,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它是本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重点。
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消化和吸收。
因为内容较多,所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围绕食物的消化原理进行探究教学, 安排了一个示意图“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学牛对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食物消化过程的整体认识;一个动画,即“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淀粉、蛋白质、脂肪开始消化和最终消化的位置;两个实验,即“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在探究屮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唾液浓度、温度等都有关的牛物学基木知识。
为第二课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问题,及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好铺塑,同时为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奠定基础。
二、课程标准要求1. 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方而1・概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食物的消化过程。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学会设计、改进和完善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二)能力方面1. 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改进和完善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的快乐,形成团队精神。
2. 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关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的消化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难点:实验的设计、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五、学情分析1・学生的基础:初一学生在生活中虽然对人体的各个系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上有所欠缺。
完整版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2.通过对“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难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教材分析作变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要不断地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以进行各项生命活,本章教材就围绕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进行了阐述,并对膳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介绍。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学生知道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不同,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质不同,明确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能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提前把步骤方法看明白,然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突破方法七年级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消化系统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都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对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法及学法指导首先复习上节课知识,由营养物质逐步过渡到如何消化吸收进入人体.导入新课时,通过联想引入,这样导入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求知欲望.由消化系统的组成入手,渐进式了解消化道、消化腺及各自的生理功能,同时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逢适应的的生物学观点.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然后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及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归纳形成统一认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模型.书中所涉及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学生准备:收集动物的小肠.教学过程:教师活设计意学生活教学环节思考复习多媒体出示复习问题知识过渡复习巩固引发求知导入联想导入联想感受“密宇深房小火炉,饭香鱼熟近中厨.体会诗句:”欲知消化和结合教材进入概括新知:读教材吸收的物质知是什引出消么,总述化系统.下面我们就来学能将食物消化和吸收靠的是消化系统,过渡:让学生明确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归纳及各自功消化系识记:消化腺及功能能.统组成识记并归纳消化道与消化腺的联系识图并讨论得出探究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学生按要积极思考、求实验主动参与.进行表达与交流:结合实验,⑴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37℃的温水为试管保温?读教材,归号试管和⑵ 12树立结构号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与功能相么问题?纳小结逢适应的重点分析讨论:胃自学研读阅读书中材料观察、观看总结得出自主学习,让学生多归纳整理方位体会自学研读小肠归纳小肠的特点及作用主动学习演示实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归纳能力播放胆汁乳化视频培养讨论:胆汁对油起了什么作用?这种作用有何意义?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读书总结出三在营养素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什么?消化系统小总结过渡:食物进行消化,那么是在什么场所吸收的呢?观察得出小归纳能并找出最观察书中或多媒体图片知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力主要的吸收场所总结出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进行实验并读书知小肠结构与消化和吸收的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收集与动动手、思考分组实验营养物观察小肠的结构.手能力培讨论:观察到了什么结构?质的吸养这些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收1.淀粉初步消化的部位在())小试牛刀2.糖类物质尝起来是否都是甜的?()3.蛋白质初步消化的部位在()4.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在(练一练)5.下列结构与小肠吸收功能无关的是(.小肠内壁上的皱襞和小肠绒毛A .小肠内的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液B .有大量的小肠绒毛且壁薄C .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D .细嚼馒头,口腔内感觉有甜味,这是由于() 1 .牙齿咀嚼的缘故A B .舌搅拌的缘故 C.口腔分泌消化酶的缘故 D.与以上三条都有关2.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反馈情况 D BA.唾液.胃液 C.胆汁.肠液思考解题3).各类营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开始被消化的顺序是(③脂肪②淀粉课堂反⑤纤维素④无机盐①蛋白质 D C B馈A.①②③.①③⑤.③②①.②①③).肝炎患者怕吃油腻食物的原因是(4 .胃液分泌过少 B.唾液分泌过少A D.胆汁分泌过少C.肠液分泌过少.消化系统中,能消化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液,含消化酶最5.板书设计: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 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2.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二.食物的消化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三.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物营养成分的种类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经过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因为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本节课通过实验,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有了直观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结构和功能是互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反应热烈,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化学知识,所以理解起一些化学反应有一定难度,所以学生真正完全掌握,还需一定的时间.本节课内容多,难度大,时间把握就比较难,这是本节课很大的不足.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并且自己也应细研教材,不断创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讲解详略得当.附:参考答案练一练:1.口腔 2.不是 3.胃 4.小肠 5.B课时反馈:1.D 2.C 3.D 4.C 5.C 6.消化道消化腺 7.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8.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
《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概述食物在胃中的消化。
2做探究实验,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概述食物在小肠中的消化,并能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3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进行探究实验,能够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概述食物在胃中和小肠中的消化,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难点: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准备探究实验活动所用材料,制作、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
一、食物在胃中和小肠中的消化
物理性消化:研磨和搅拌食物
食物在胃中的消化
化学性消化: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实验分析)
物理性消化:小肠的蠕动、胆汁乳化脂肪
食物在小肠的消化
淀粉、麦芽糖被消化成葡萄糖
化学性消化: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
(酶参与)脂肪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有大量的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小肠绒毛的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8.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word教案
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三课时)营养物质的吸收【学习目标】1、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说明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重点与难点】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解释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使用说明&学法指导材助读中问题提示,思考并回答,遇有疑难,再查阅教材,加深理解,最后完成预习自测中的题目2.完成时间15分钟。
小组长要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认真、高质量自学。
教材助读1、吸收是指。
2、吸收部分水和酒精的是;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的是,吸收大部分营养的是;消化道中具有吸收功能的结构有、和。
其中是吸收营养成分的主要场所。
预习自测1、下列营养成分中,能被小肠直接吸收的是()A蛋白质 B葡萄糖 C脂肪 D麦芽糖2、下列食物成分中,不经消化即可被人体吸收的是( )①淀粉 ②脂肪 ③蛋白质 ④葡萄糖 ⑤维生素 ⑥无机盐 ⑦水A ④⑥B ⑥C ④⑤⑥⑦D ④⑤⑥3、下列结构中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的是( )A 小肠绒毛壁薄,上有微绒毛B 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C 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 小肠内有肠液、胆汁、胰液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学习建议:请同学们用1分钟时间认真思考,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置疑探究——置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1、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阅读P15一段并读图8-10概括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①小肠细长,是消化管中最 的一段。
②小肠内表面有 ,皱襞上有 ,其上还有 ,这可以增大消化吸收的面积。
③小肠绒毛上有丰富的 ,且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 ,便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通过。
④小肠内有 、 、 ,其中 、 含有多种消化酶。
当堂检测1、下列哪一项不是小肠作为主要吸收部位的主要原因?A 小肠内表面积大B 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C 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D 小肠长约5~6米2、下列有关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肠炎患者通过消化道排出过多水分,和小肠吸收功能减弱有关B 脂肪的消化和肝脏分泌的胆汁有关系C 口腔和大肠都不具有吸收作用D 营养物质被吸收后,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3、下列营养成分中,能被小肠直接吸收的是()A蛋白质 B葡萄糖 C脂肪 D麦芽糖4、下列食物成分中,不经消化即可被人体吸收的是()①淀粉②脂肪③蛋白质④葡萄糖⑤维生素⑥无机盐⑦水A ④⑥B ⑥C ④⑤⑥⑦D ④⑤⑥我的收获《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训练题1、能分泌胆汁的器官是A 唾液腺B 胆囊C 肝脏D 胰腺2、在人体内与蛋白质消化有关的消化腺是()A、唾液腺、胰腺、肠腺B、唾液腺、胃腺、肠腺C、胃腺、胰腺、肠腺D、肝脏、胰腺、肠腺3、为避免对胃产生刺激,制药厂常把一些药物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给人服用。
(完整版)《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2.通过对“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难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教材分析作变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要不断地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以进行各项生命活,本章教材就围绕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进行了阐述,并对膳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介绍。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学生知道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不同,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质不同,明确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能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提前把步骤方法看明白,然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突破方法七年级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消化系统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都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对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法及学法指导首先复习上节课知识,由营养物质逐步过渡到如何消化吸收进入人体.导入新课时,通过联想引入,这样导入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求知欲望.由消化系统的组成入手,渐进式了解消化道、消化腺及各自的生理功能,同时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逢适应的的生物学观点.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然后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及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归纳形成统一认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模型.书中所涉及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学生准备:收集动物的小肠.教学过程:多媒体出示复习问题结合教材进入概括习消化系统.出示模型和消化系统构成图,明晰几个问题:1.依次说出食物进入人体后所经过的消化器官的名称.2.指出自己的胃、小肠、肝脏的位置.3.找出最膨大和最长的消化器官各是谁?归纳:食物进入消化系统的过程识记:消化腺及功能消化道与消化腺的联系归纳重点分析讨论:胃阅读书中材料自学研读小肠归纳小肠的特点及作用演示实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播放胆汁乳化视频讨论:胆汁对油起了什么作用?这种作用有何意义?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读书总结出三在营养素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什么?消化系统小总结过渡:食物进行消化,那么是在什么场所吸收的呢?观察书中或多媒体图片知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总结出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进行实验并读书知小肠结构与消化和吸收的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分组实验观察小肠的结构.讨论:观察到了什么结构?这些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小总结: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板书设计: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 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2.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二.食物的消化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三.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物营养成分的种类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经过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因为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本节课通过实验,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有了直观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结构和功能是互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反应热烈,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化学知识,所以理解起一些化学反应有一定难度,所以学生真正完全掌握,还需一定的时间.本节课内容多,难度大,时间把握就比较难,这是本节课很大的不足.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并且自己也应细研教材,不断创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讲解详略得当.附:参考答案练一练:1.口腔 2.不是 3.胃 4.小肠 5.B课时反馈:1.D 2.C 3.D 4.C 5.C 6.消化道消化腺 7.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8.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案 (2)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1、了解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2、了解消化系统中各消化腺的种类、分布及主要功能3、了解口腔内牙、舌和唾液腺的形态二、教学重点:1、消化系统的各器官的位置2、消化腺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3、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三、教学难点1、消化腺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2、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四、教学过程: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份早餐:二块蛋糕,一盒牛奶和一个苹果,(实物展示)大家觉得这份早餐有营养吗?生:有。
师:那你们知道在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生:糖类,脂肪,蛋白质,水,矿物质,维生素和粗纤维。
(PPT)师:那食物中的这些营养成分是否都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生:不是都能。
师:很好,不是都能。
那是不是有几种是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生:有。
师:那是哪几种呢?生:水,矿物质和维生素。
师:非常好。
而剩下的四种营养成分在人体内又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像糖类中的淀粉以及脂肪,蛋白质这些大分子物质,必须在消化道中经过消化,分解成能溶解于水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简单地说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必须消化后才能吸收的。
现在我们已经分出了两类,同学们现在能否想想粗纤维在人体内的情况?(学生通过思考对前面六种营养成分分成两类的依据,得出了粗纤维在体内的情形。
)生:粗纤维是不被消化,也不被吸收的。
师:很好。
它有助于肠道的蠕动,防止便秘。
看到这些营养成分在体内的不同情形,大家能否再来自己归纳说说那什么是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会变成哪些物质?生: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过程称为消化。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句话也道出了消化的概念。
(板书:一、消化的概念)师: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东西,它们也都会在体内经过消化后被吸收,利用。
从今天这堂课开始我们就来了解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
(板书:7.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师:来执行这个功能就是人体八大系统中的哪个系统?生:消化系统。
第二节食物消化和营养摄取教案
第二节食物消化和营养摄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物消化过程和营养摄取的基本概念;2. 掌握食物消化的主要过程和相关器官;3. 了解人体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和摄取方法;4. 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意识和良好的营养摄取惯。
二、教学内容2.1 食物消化过程1. 摄取和摄入2. 粉碎和混合3. 消化和吸收2.2 食物消化器官1. 口腔2. 食道3. 胃4. 肠道2.3 营养物质的需求和摄取方法1. 碳水化合物- 需求:提供能量- 摄取方法:主要来自谷类、米类、面类、蔬菜、水果等2. 蛋白质- 需求:促进生长和修复组织- 摄取方法:主要来自肉类、鱼类、蛋类、奶类等3. 脂肪- 需求:提供能量和维持机体功能- 摄取方法:主要来自植物油、动物脂肪等4. 维生素和矿物质- 需求:维持生理功能和健康- 摄取方法:主要来自新鲜蔬菜、水果、奶制品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食物消化过程和营养摄取的基本知识;2. 图片展示:使用图片和图表展示食物消化器官和营养物质的需求;3. 示范:示范正确的进食方法和健康的饮食惯;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和营养摄取方法。
四、教学评估1. 口头回答问题:课后向学生提问,检查他们对食物消化和营养摄取的理解;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健康饮食计划。
五、教学资源1. 幻灯片:包含食物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需求的幻灯片;2. 图片:展示食物消化器官和不同食物的图片;3. 讲义:课堂讲解所用的教材讲义。
六、教学扩展1. 观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食物消化相关的实验;2. 参观活动:安排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或健康食品展览;3. 项目展示:组织学生设计并展示自己的健康饮食项目。
七、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食物消化过程和营养摄取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并学会了设计一份健康饮食计划。
同时,通过讨论和参观等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得到提高。
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能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明确小肠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二)能力目标: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学会设置变量,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并得出合理的结论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营养方面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在学生了解自身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明确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三、教学难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四、教学方法: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平台互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五、课前准备:
1、预习卡片、“人体的消化和吸收”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2、探究“唾液的作用”有关的仪器和材料。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设计实施探究实验→汇报探究结果→讨论探究收获→设问练习→简结转新。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计3课时)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取》教学设计〔共计3 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运用试验确认消化面积的大小与消化速度的关系,学会模拟试验的方式、方法3、尝试解读养分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取的图解,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养分物质的吸取过程4、完成“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试验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仿照试验变量和设计比照试验的方法重点难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酶在陈代谢中的作用试验器材:烧杯、方糖、水、试管、1%淀粉溶液、碘液、温度计、酒精灯教学过程:第1 课时简案引入:在吃饭正常的状况下,患有慢性肠胃病的人,大都比较瘦,而有的则人比较胖,这是为什么?一、消化系统组成:由消化道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组成读图,并思考:⑴构成消化系统的消化器官有哪些?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⑵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在哪里?1、消化道:画消化道的示意图同时让学生画在纸上,让学生比照课本146 页图并与教师一道填写各局部名称,并了解其中几个局部的主要功能。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分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的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胰腺。
它们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另一类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
它们数量甚多,都直接开口于消化道,如胃腺、肠腺等。
△功能:消化腺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肝脏肠腺流入的部位口腔胃十二指肠胆囊小肠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二、食物的消化和吸取设疑:我们每天吃进大量的食物,但只排出少量的粪便,削减的那局部到哪儿去了?演示试验:哪一个溶解的更快。
结论:在人体消化道中,等量的一样类型的食物,外形、体积大小不同对消化速度有影响。
读图:看图4-20,并思考1、口腔中的牙在消化食物时有什么作用?假设把米饭在口腔内渐渐地咀嚼,你会觉得有甜味吗?――切割、磨碎食物;米饭会有甜味由于唾液中含消化酶。
2、胃壁很厚的肌肉层起什么作用?胃壁中,与食物消化有关的消化腺及分泌的消化液有哪些?主要消化的养分物质是什么?――研磨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明确消化系统的功能。
(2)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了解酶的概念及酶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明确消化面积的大小与消化速度的关系;学会开
展模拟实验的方式和方法。
(2)完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催化分解作用的操作,学会通过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3、德育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消化系统的组成
2、酶的特点
难点: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掌握控制变量和设计“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实验三.实验器材:
烧杯、方糖、水、试管、1%淀粉溶液、碘液、温度计、酒精灯
四、教学过程
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环节
【问题】平时我们所持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蛋白质、糖类、脂肪、水、无机盐等
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已有【问题】吃进去的多,而排泄出来的少,那么它们都到哪去了呢
引言知识引出心内容,便于消化吸收
学生接受。
【讲述】并不是所有营养物质都需要消化后才能吸收。
(举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系统是怎样工作的呢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
【读图】:结合多媒体图片以及课本中人的消化系统图片,要求学
消化系统的组成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观察图片解决相关
问题,提高学生识图能
力。
a.构成消化系统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b.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c.人体有哪些消化腺各自分泌什么消化液
d.它们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在哪里
(完成课本上的表格),教师总结。
新
1.基本知识学习:
概由学生自学看书后,回答:
a.消化系统的功能:
念
将食物分解成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消化)
学
将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吸收到血液;(吸收)
习
将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排泄)
b.消化的概念
人体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c.吸收的概念
当食物消化后,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的管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讲述】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食物的消化过程。
动画依次播放:蛋白质、淀粉、脂肪的消化过程。
【讲述】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图片,分组讨
论以下问题:
a..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消化过程需要哪些消化腺及分
泌的消化液参与
食b.. 它们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什么
【教师总结】
物
【设问】人体内与消化吸收相适应的器官在形态结构上有什么特的
点呢
消
【分组讨论】由各组代表发言。
化1、口腔中的牙——将食物切割、磨碎成效碎块
与【设问】这也是消化吗
【讲述】消化类型:
吸
a.物理性消化:食物逐渐被软化和细化,只改变食物的形状和大收通过学生自已看书学习,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动画演示更有利于学生清楚的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提高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能力。
自然过渡,引出下文。
通过事实得出相应结论,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小但不改变食物的分子结构。
b.化学性消化:在各种消化液作用下,改变了食物的分子结构。
【设问】那么这样的物理性消化有意义吗
【探究实验】等量的相同类型的食物,形状、体积大小不同队消化速度是否有影响(由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⑴实验现象: 2 块方糖,一块整块,另一块弄碎,分别放入两
个相同的装有等量水的瓶子中,轻轻摇动。
可见,方糖弄碎后溶
解得快一些。
⑵现象解释:方糖弄碎后,表面积增大了。
⑶在人体消化道中,等量的相同食物,若是经过牙齿咀嚼和胃肠
蠕动等物理性消化,颗粒变小且与消化液充分接触,则消化速率
提高。
因此,日常进食时我们应该细嚼慢咽,以提高消化和吸收
的效率,减轻胃肠负担。
结论:在人体消化道中,等量的相同类型的食物,形状、体积大
小不同对消化速度有影响。
2、胃——胃主要消化的营养物质是蛋白质,胃可以吸收无机盐、
酶
水和少量酒精。
胃的结构特点:胃壁很厚的肌肉层——对胃的蠕动有一定的作用。
3、小肠——吸收的主要场所
图片展示:小肠内的皱襞和小肠绒毛
由学生总结回答:
a.小肠表面皱壁和小肠绒毛,可以大大增加小肠的吸收面积;
b.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可加快物质的运
输。
拓展练习:
淀粉、蛋白质、脂肪消化的起始部位分别是_口腔、胃、小肠。
使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项适应的“的科学观点。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加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讲述】保护消化器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课堂小结【活动】嚼馒头,说出自己的感受。
(会有甜味)
【设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不具有甜味,为什么多嚼
几下会有甜味了呢
【讲述】这主要是酶在起作用。
唾液淀粉酶
淀粉麦芽糖
在消化液中存在各种酶:
消化液所含酶的种类
唾液唾液淀粉酶
胃液胃蛋白酶
肠液肠蛋白酶、肠脂肪酶、肠淀粉酶
胰液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
【设问】酶是什么到底它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在课本中寻找答
案。
总结:
酶是生物体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
它能使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变成可吸收的物质,我
们称它为生物催化剂。
唾液——唾液淀粉酶
【分组实验】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记录实验现象:
得出实验结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具有分解(催化)作用。
【讨论】唾液淀粉酶除对淀粉有催化作用外,会对蛋白质、脂肪
有催化作用吗酶会有什么特点呢
【讲述】酶的特性:
a.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反应。
如唾液淀粉
酶只能催化淀粉的分解,对蛋白质、脂肪不起作用。
通过分组学生实验,提
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学会实验中控制变量方
法。
在新课学习的基础上,
课后给予学生思考的空
间,让学生逐渐养成善
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习
惯。
巩固所学知识;
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提
高学习积极性。
【设问】酶还具有其他什么特点呢
【分组实验】酶的高效性实验
得出结论: b.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很高,远远高于非生物
催化剂,可以使人体细胞内的各种反应迅速进行。
【讲述】 c.酶的作用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那么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会有哪些呢(讨论)
【探究】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假设:温度可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
实验变量确定:
实验方案:
实验过程:(学生分组实验)
结论:在最适宜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课后思考】除了温度高低之外,影响酶的催化作用的因素还有哪些呢能否设计一个实验
1.由学生总结新课内容
2.习题巩固
3.联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