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整理

合集下载

中草药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总表

中草药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总表

解表药
清热药
3清热解毒药
泻下药


祛风湿药
1祛风湿散寒药
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2利尿通淋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驱虫药
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安神药
1重镇安神药
1养心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1补气药
收涩药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2发散风热药
清热药
泻下药
1润下药


祛风湿药
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驱虫药
止血药
1温经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1温化寒痰药
3止咳平喘药
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
1补阳药
收涩药

3固精缩尿止带药。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引言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学科,在中医药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药学包括中药基础理论、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药材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文将对中药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药学的视角。

概述中药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中草药及其制剂以及药物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中药的源流、性味归经、功效与毒性、配制工艺和药材质量控制等内容。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中草药资源、推动中草药产业的发展以及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一、中药的分类与性味归经1. 药用植物分类:中草药可以根据植物的分类进行划分,如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藤本植物等。

不同植物的性质和药效也有所区别。

2. 药性与药味:中草药的性味是指草药的药性和滋味。

草药的性味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等,药味则包括苦、甘、辛、酸、咸等。

3. 归经与作用:中草药根据其性味特点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经络,如归心经、肺经、脾经等。

不同归经的中草药对人体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舒肝解郁、健脾益气等。

二、中药的功效与毒性1. 中药的功效:中草药有多种功效,如调理气血、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

这些功效可以通过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发挥作用。

2. 中药的毒性:由于中草药中含有一些有毒成分,所以在使用中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

一些有毒中草药在制剂过程中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解毒。

三、中药的配制与炮制工艺1. 配制:中药配制是指将多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使用,以增强疗效。

配制可以采用煎煮、浸泡、蒸馏等不同的方法。

2. 炮制工艺:中草药在炮制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加工,如晒干、炙烤、蒸煮等。

这些工艺既可以提高中草药的疗效,也可以去除一些有毒成分。

四、中药药材质量控制1. 药材的采集与鉴别:中草药的质量控制从采集开始,包括采集的时间、地点以及对草药进行鉴别的方法。

2. 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中草药的质量评价可以从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和功效

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和功效

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和功效中药饮片作为传统中医药的一种剂型,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而对于中药饮片的选择和使用,了解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以及其功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和常见的功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药饮片。

一、性味归经的概念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质特点、味道属性以及其对应的归属经络。

性味归经是中药的重要分类标准,对中药的功效和应用有着重要影响。

下面将对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一一进行介绍。

二、寒性中药饮片1.性味:寒性中药饮片通常具有凉、寒的性质,能够降低体温、清热解毒。

2.归经:寒性中药饮片常归属于肺、胃、大肠和心经,常用于治疗火热病症、发热等。

3.功效:寒性中药饮片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退烧镇痛等。

三、凉性中药饮片1.性味:凉性中药饮片的性质较为温和,能够清热解毒。

2.归经:凉性中药饮片常归属于肺、胃、肝和心经,常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发热等。

3.功效:凉性中药饮片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润燥、降火等。

四、温性中药饮片1.性味:温性中药饮片具有温热的性质,能够暖阳、散寒。

2.归经:温性中药饮片常归属于肺、脾、肾和胃经,常用于治疗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等病症。

3.功效:温性中药饮片可散寒温阳、补中益气、驱寒除湿等。

五、热性中药饮片1.性味:热性中药饮片具有燥热的性质,能够温热阳气。

2.归经:热性中药饮片常归属于心、肺、肝和胃经,常用于治疗寒湿内阻、阳虚等病症。

3.功效:热性中药饮片可散寒温阳、驱寒除湿、补虚病等。

六、五味归经1.辛味:归属肺经,具有发散、宣肺、行气的功效。

2.酸味:归属肝经,具有收敛、固涩、收敛的功效。

3.甘味:归属脾经,具有缓急、润燥、补中的功效。

4.苦味:归属心经,具有泄热、解毒、排脓的功效。

5.咸味:归属肾经,具有软坚、润喉、收敛病症的功效。

总结: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了解中药饮片的属性和功效具有重要意义。

熟悉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有助于我们在使用中药饮片时更加准确地选择和使用中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之二:各种中草药的应用2)

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之二:各种中草药的应用2)

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之二:各种中草药的应用2)第五节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症候,如心烦口苦、小便短赤、泄泻、痢疾、黄疸、关节肿痛、耳肿疼痛流脓等病症。

本节中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等,亦为常用的泻火解毒药,宜互相参证。

清热燥湿药一般不适用于津液亏耗或脾胃虚弱等症,如须使用,亦应分别配伍养阴或益胃药同用。

黄连【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或同属植物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寒。

入心、肝、胆、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内蕴、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黄疸,以及肠胃湿热留恋、呕吐、泻痢、痔疮等症。

黄连清热燥湿的作用很强,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症。

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以止呕,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

2.用于热病高热、口渴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心火亢盛、失眠、心烦、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以及热毒疮疡等症。

黄连为泻火解毒要药,对热病高热、心火亢盛,有良好疗效,常配合山栀、连翘等同用;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丹皮等药同用。

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

外用以黄连汁点眼,可治火盛目赤;涂口。

可治口舌生疮。

【处方用名】川连、川雅莲、细川连、小川连(生用,清热泻火)、炒川连(炒用,减低寒性)、姜川连(姜汁拌炒,用于止呕)、酒炒川连(酒拌炒,上行,清上焦火)【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研粉吞服,每次三至五分,每日服二至三次。

【按语】1.黄连性寒,味甚苦,功能泻心火、解热毒,为治痢止呕的要药。

2.本品配以黄芩、山栀等,则泻火而解热毒;配以大黄、黄芩,则泻火而止吐衄,且可治目赤口疮;配木香,则清热止痢而除腹痛;配竹茹,则清胃热而止呕吐;配吴茱萸,则和肝胃而治胃痛泛酸;配天花粉、知母、生地,则清胃火而治消渴;配朱砂,则泻心火而安神。

一些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主治0

一些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主治0

以下为七版教材摘录昆明山海棠药性:苦、辛、温,有大毒。

归肝、脾肾经功效:祛风湿,祛瘀通络,续筋接骨应用:1、风湿痹证;2、跌打损伤,骨折;此外能够止血、解毒杀虫。

用量:煎服,根6-15克,茎枝20-30克,宜先煎。

或酒浸服。

外用适量。

注意: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珍珠草药性:甘、苦、凉。

归肝、肺经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

应用:1、湿热黄疸,泄痢,淋证;2、疮疡肿毒,蛇犬咬伤;3、目赤肿痛;4、小儿疳积用量:煎服,15-30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

注意:苦凉之品,阳虚体弱者慎用。

夏天无药性:苦、微辛、温,归肝经功效:活血止痛,舒筋通络,祛风除湿应用:1、中风半身不遂,跌扑损伤,肝阳头痛;2、风湿痹痛,关节拘挛用量:煎服5-15克,研末1-3克,亦可入丸剂。

刺五加药性:甘、微苦、温,归脾、肺、心、肾经功效:益气健脾,补肾安神应用:1、脾肺气虚证;2、肾虚腰膝酸痛;3、心脾不足,失眠、健忘用量:煎服9-27克。

目前多做片剂、颗粒剂、口服液及注射液。

绞股蓝药性:甘、苦、寒,归脾、肺经功效: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应用:1、脾虚证;2、肥虚咳嗽证;此外本品略有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肿瘤而有热毒者。

用量:煎服10-20克。

亦可泡服。

红景天药性:甘寒,归脾、肺经功效:健脾益气,清肺止咳,活血化瘀应用:1、脾气虚证;2、肺阴虚、肺热咳嗽用量:煎服6-12克。

沙棘(果实)药性:甘酸温,归脾胃肺心经功效: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祛瘀应用:1、脾虚食少;2、咳嗽痰多;3、瘀血证用量:煎服3-9克。

灵芝药性:甘平,归心、肺、肝、肾经功效:补气安神,止咳平喘应用:1、心神不宁,失眠,惊悸;2、咳喘痰多;3、虚劳证用量:煎服6-12克,研末吞服1.5-3克。

蟾酥药性:辛、温,有毒,归心经功效:解毒,止痛,开窍,醒神应用:1、痈疽疔疮,瘰疠,咽喉肿痛,牙痛;2、痧胀腹痛,神昏吐泻用量:内服0.015-0.03克,研细。

17 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17 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17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丁香辛、温,脾、胃、肾经1、温中降逆:主治胃寒呕吐呃逆;或中焦虚寒,吐泻食少,每与温中止呕药同用。

2、温肾助阳:适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男子阳痿尿频,女子寒湿带下等。

2~5克畏郁金;热症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2八角茴香辛、甘、温。

归肝、肾、脾经。

1、具有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2、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呕吐,脘腹疼痛,寒湿脚气。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3刀豆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1、具有温中下气,益肾补元的功效。

2、主治虚寒呃逆,肾虚腰痛。

内服:煎汤,9-15g;或烧存性研末。

4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膀胱、胃经1、具有温肾暖肝,行气止痛,和胃的功效。

2、主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脘腹冷痛,食少吐泻,胁痛,肾虚腰痛,痛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炒热温熨。

5小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

主治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或捣汁。

外用:捣敷。

6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倦怠乏力,便溏泄泻,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内热消渴等。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25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

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甘遂。

与海螵蛸、龙骨、牡蛎、瓦楞子等碱性药物合用降低药效。

2、中西药配伍禁忌:(1)慎与维生素C及烟酸、谷氨酸、胃酶合剂等酸性较强的药物联用,可使上述药物分解,药效降低。

(2)慎与降糖药同用。

7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

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的功效。

主治饮食积滞,泻痢腹痛,疝气痛,瘀阻胸腹痛,痛经。

195种中药性味归经功能表

195种中药性味归经功能表

195种中药性味归经功能表1、缬草——【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有微毒。

入心、肝二经。

【功效禁忌】洽心神不安,胃弱,腰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体弱阴虚者用。

2、艾叶——【性味归经】苦辛,温。

入脾、肝、肾经。

【功效】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B3、巴戟天——【性味归经】味辛,甘; 性微温。

归肾,肝经。

【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强筋健骨。

4、白花蛇——【性味归经】甘、咸,温;有毒。

归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5、白蒺藜——【性昧归经】苦辛乎,入肝经。

【功用】平肝解郁,祛风明目。

6、白石英——【性味】甘、微温。

【功效】益气、安神、止咳、降逆、除湿痹、补五脏、利尿。

7、白术——【性味归经】苦、甘,温。

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8、白芍——【性味归经】苦酸,凉。

入肝、脾经。

【功效】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

9、白鲜皮——【性味归经】苦,寒。

归脾、胃、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10、白芷——【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胃经。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11、百部——【性味归经】甘、苦,微温。

归肺经。

【功效】润肺下气止咳,杀虫。

12、白蔹——【性味归经】苦,微寒。

归心、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疠,水火烫伤。

13、斑蝥——【性味归经】辛,热;有大毒。

归肝、胃、肾经。

【功效】破血逐瘀消漱,攻毒散结。

14、半夏——【性味归经】辛,温,有毒。

入脾、胃经。

【功效】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

15、萆薢——【功效】利水药,渗湿利尿。

【性味归经】苦,平。

归肝、胃、膀胱经16、扁豆——【性味归经】味甘、性平。

归、胃经。

【功效】健脾、和中、益气、化湿、消暑。

17、冰片——【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心、脾,肺烃。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18、槟榔——【性味归经】气微,味涩而苦。

入脾、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与功效

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与功效

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中药饮片是中医药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理论体系。

在中药理论中,性味归经是对中药药性的描述,也是确定其功效和应用范围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探讨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饮片。

一、性味中药饮片的性味是指中药在人体内产生的味觉感觉和性态作用。

中药的性味分为五味和四性。

1.五味中药的五味分别为酸、苦、甘、辛、咸。

每一味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

- 酸味:具有收敛作用,能够固涩,止泻,收敛出血等。

例如酸枣仁、酸棗仁等。

- 苦味:具有寒凉、泄热的作用,能够清热解毒、干燥湿气等。

例如黄连、黄芩等。

- 甘味:具有润燥作用,能够滋阴、和胃、养肺等。

例如黄耆、百合等。

- 辛味:具有发散作用,能够开窍、散寒、祛风等。

例如葱、姜等。

- 咸味: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能够软坚散结、润滑肠道等。

例如海藻、海带等。

2.四性中药的四性分别为寒、凉、温、热。

每种性质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

- 寒性:降温祛热,清热解毒。

适用于热症,如高热、口渴、便秘等。

例如薄荷、栀子等。

- 凉性:清热除湿,生津止渴。

适用于湿热症,如湿热泻痢、湿疹等。

例如绿豆、黄瓜等。

- 温性:温暖中焦,助阳补气。

适用于阳虚寒症,如寒性腹痛、阳痿等。

例如肉桂、干姜等。

- 热性:温阳散寒,破瘀止血。

适用于寒湿症、症瘕等。

例如干姜、附子等。

二、归经中药饮片的归经是指中药性味所归属的经脉系统。

中医药学认为,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药理特点和对应的经脉归属,通过调理经脉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饮片的归经分为十二经脉,即手太阳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阳经、手太阴经、手少阴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手少阳经、手厥阴经、足少阳经、足厥阴经。

每一经脉都与人体的特定器官和经络相连,通过调理经络的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不同的药物对应不同的经脉,通过服用中药饮片来调理人体的经脉,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药归纳方法总结

中药归纳方法总结

中药归纳方法总结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疗效和绿色、天然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然而,中药品种繁多,归纳整理中药常常会面临一些困难。

本文旨在总结中药归纳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

一、基于药性归纳法中药的药性是指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根据中医药理论,药物可以分为热性、寒性、温性、凉性等不同药性。

基于药性归纳法可以将中药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对药物的辨析和应用。

例如,可将石斛、玄参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材归纳为“清热类药物”,将木瓜、陈皮等具有理气行滞作用的药材归纳为“理气类药物”。

二、基于功效归纳法中药的功效是指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不同的中药可以具有不同的功效,例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

基于功效归纳法可以根据药物的主要作用对中药进行分类整理。

例如,可将黄连、金银花等具有消炎解毒功效的药材归纳为“抗菌消炎类药物”,将当归、白芍等具有补血滋阴功效的药材归纳为“滋补类药物”。

三、基于归经归纳法根据中医药理论,中药可以根据其性味、归经归纳为不同的类别。

性味是指药物的性质和味道,如寒热、苦甜等;归经是指药物对应的经络与脏腑。

基于归经归纳法可以将中药进行系统整理。

例如,可将黄连、黄芩等具有清热泻火功效的药材归纳为“心经类药物”,将柴胡、赤芍等具有解郁理气功效的药材归纳为“肝经类药物”。

四、基于来源归纳法中药的来源不同,可以根据药材的种类、部位、生长环境等进行归纳整理。

基于来源归纳法有利于对药材的辨识和应用。

例如,可将葛根、当归等来自于根的药材归纳为“根部类药物”,将桑叶、菊花等来自于叶的药材归纳为“叶部类药物”。

五、基于制剂归纳法中药制剂是中药的常见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制剂特点对中药进行归纳整理。

例如,可将颗粒剂、丸剂、煎剂等按照制剂形式进行归纳整理,便于人们的选择和使用。

综上所述,中药的归纳方法有多种多样,既可以基于药性、功效、归经,也可以基于来源、制剂等进行归纳整理。

常用中药功效性味归经快查表

常用中药功效性味归经快查表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止呕。
砂仁:辛温,归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安胎。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果:辛温,归脾胃经。燥湿、温中、截疟。
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
利水渗湿药: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乌药: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荔枝核:辛微苦,温。归肝胃经。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佛手: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白: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青木香:辛苦微寒,归肝胃经。行气止痛,解毒辟秽,消肿。
柿蒂:苦平,归胃经。降气止呃。
消食药: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辛平,归肺经。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苦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 疣。
细辛:辛温。归肺肾心经。温肺化饮,祛风散寒,止痛,宣通鼻窍。

本草纲目全书药材

本草纲目全书药材

本草纲目全书药材一、引言《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药物学著作,由明代李时中所撰写。

该书以全面系统地整理和归纳了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各种草药,被誉为“本草之祖”。

本文将介绍《本草纲目》中所收录的一些重要的药材,包括其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与用途等方面的内容。

二、常见药材1. 阿胶•来源:阿胶是由驴皮经过炖煮、熬制等工艺而成。

主要产地有山东、河南等地。

•性味归经:甘,平。

归肝、肺经。

•功效与用途:滋补养颜,润肺止咳。

2. 人参•来源:人参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主要产于东北地区。

其中高丽参和长白山人参品质最好。

•性味归经:甘苦微温。

归脾、肺经。

•功效与用途:补气养血,益精明目。

3. 当归•来源: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主要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其中川芎和陕西当归品质最佳。

•性味归经:辛,温。

归肝、心、脾经。

•功效与用途:活血调经,补血养颜。

4. 甘草•来源: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主要产于山西、河北等地。

•性味归经:甘,平。

归脾、肺、胃经。

•功效与用途:益气养阴,解毒止痛。

5. 黄芪•来源: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主要产于内蒙古、山西等地。

•性味归经:甘,微温。

归脾、肺经。

•功效与用途: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

6. 白术•来源:白术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主要产于湖北、湖南等地。

•性味归经:甘苦,平。

归脾、胃经。

•功效与用途:健脾利湿,止泻固肾。

7. 熟地黄•来源:熟地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主要产于山东、河南等地。

•性味归经:甘,平。

归肝、心、肾经。

•功效与用途:补血养阴,滋补肝肾。

三、结语本文介绍了《本草纲目》中所收录的一些重要的药材及其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与用途。

这些药材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领域。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些药材,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它们的药理作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注:此文本是根据任务名称编写的示例内容,并非真实数据或事实,请勿当作参考依据。

古代医者是怎么准确的判断中草药的性、味、归经的?

古代医者是怎么准确的判断中草药的性、味、归经的?

古代医者是怎么准确的判断中草药的性、味、归经的?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古代医生判断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多人抛开中医的理论,以单纯的医疗实践来解释药物的性味是不确切的。

简单的理解为“入口知味,入腹知性”,必然有失偏颇。

实际上,药物的理论支点还是根于中医阴阳理论和中医整体观念,现将收集到的资料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参考:一.气味是判断药性的主要依据这里的气和味是分开谈的,气可以理解为鼻子闻到的气味;味是口中尝到味道,鼻与口上下之间也要分阴阳,中医认为鼻吸天之清气,属阳,口尝地之五谷,属阴,所以,《内经》说“鼻通天气,口通地气”。

气为阳,味为阴~《黄帝内经》气味偏盛的药物,多属阳,升浮发散而走表,走阳经,走六腑,药性多性温或微寒味道偏盛的药物,沉降收敛而有里,走阴经,走五脏。

药性多性寒或微温气味俱盛的药物,升降兼备,表里通入。

气味俱薄的药物,多轻浮走上,走而不守。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黄元御1.气属阳,阳主动①气味清香柔和,为气之薄,属阳之阳,可作用于体表上部,升浮发散以驱邪。

药性多微寒或微热,例如荆芥,防风,羌活,菊花,陈皮,柴胡。

作用到体表的药物,因肺主皮毛多入肺,发散走窜的药物,有疏泄之作用,多入肝。

②气味臭浊浓厚,为气之厚,属阳之阴,可作用于体内下部,沉降运动。

药性多大寒或者大热。

例如大黄,芦荟臭浊通下,附子,肉桂,气味辛辣,入下焦温阳。

作用于体内的药物,因脾肾为先后天,多入脾肾。

气薄则发泄,气厚则发热~《黄帝内经》③气味辛辣者,属发散走窜,振奋阳气,例如生姜解表,细辛通经;气味甘香者,如炙黄芪,炒白术,炒扁豆,均能补气,补脾胃中焦。

辛甘发散为阳气味酸者,有收敛之性,山茱萸,五味子,石榴皮均可收敛。

气味苦者,有涌泄之性,例如黄连。

酸苦涌泄为阴黄芪2.味属阴,阴主静①味道属阴,以五味配地之五行,味辛辣者,禀赋金气可收敛下降,例如生姜止呕,薄荷疏肝是以辛辣味行金以制木。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汇总中药鉴定学是执业药师考试中的重要一门科目,它主要内容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毒性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整理了中药鉴定学中常考的知识点,供广大执业药师考生参考。

1.中药的鉴别方法中药的鉴别方法主要包括:外观鉴别、显微鉴别、生药鉴别和炮制鉴别等。

其中外观鉴别是中药的基本鉴别方法,包括外貌、大小、形状、组织结构等方面。

显微鉴别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的微观结构,包括细胞、纤维束、细胞外结构等方面。

生药鉴别是通过对中药材的生长环境、产地、外貌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是否为正品。

炮制鉴别是通过对中药材的炮制工艺、特性、质地等进行观察和比较,判断是否按规定炮制。

2.中药材的性味与归经中药材的性味包括寒、凉、平、温、热等,是中药材的特性之一、其中寒性药材具有清热、凉血、利湿等作用;凉性药材具有清热、滋阴、解毒等作用;平性药材具有调和阴阳、益气血、健脾胃等作用;温性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活血等作用;热性药材具有热病、散寒、活血等作用。

中药材的归经是指其作用的主要功效和作用部位,如归肝经、归心经等。

3.中药的功效与适应症中药的功效是指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和效果,包括清热、祛风、活血、化痰等多种作用。

适应症是指中药用于治疗的疾病和症状,如感冒、咳嗽、腹痛等。

在执业药师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考生需要掌握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

4.中药的毒性与禁忌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包括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禁忌是指中药在一些人或一些情况下禁止使用的情况,如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禁用一些中药;同时,一些中药与一些药物有相互作用时也可能会禁用。

5.中药的贮藏与鉴别中药的贮藏是指中药材的保存和保鲜方法,包括干燥贮存、通风保鲜、防潮防蛀等。

中药的鉴别是指对中药材的真伪进行鉴定和评价,包括外观鉴别、药材组织结构鉴别、显微鉴别等。

以上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的简要汇总。

中药重点知识归纳归纳总结(超详细)2024

中药重点知识归纳归纳总结(超详细)2024

引言: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中药的重点知识对于中医学乃至整个医药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配伍禁忌、质量控制等五个方面,对中药的重点知识进行详细归纳总结。

概述:中药的分类是中医学的基础,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常用的中药可以分为草药、矿物药、动物药和化学药四大类。

草药是指采用植物的各种部位作为原料的中药,矿物药是指采用矿物或矿石加工而成的中药,动物药是指采用动物组织或分泌物作为原料的中药,化学药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中药。

正文内容:一、性味归经1.性味的含义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所具有的药物性质和味道,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类,其中寒、凉为寒性,平为中性,温、热为热性。

2.归经的概念归经是指中药进入人体后,对于人体经络的作用和影响。

根据中药对经络的归属,中药可以归纳为12经药。

3.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常用的中药如黄芪、人参、麻黄等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归经归属。

黄芪为温甘平归脾经,人参为温甘平归肺经,麻黄为温辛平归肺经。

4.性味归经的应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具有特定性味和归经归属的中药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恢复机体功能的目的。

二、功效1.中药的功效分类中药的功效可以分为补益、清热、宣发、化痰、攻下、安神、活血和止血等多种分类。

2.常见中药的功效常见中药如黄芪具有补益脾胃、提升免疫力的功效;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舒经止痛的功效等。

3.中药功效的应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以达到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

三、配伍禁忌1.中药的配伍原则中药的配伍原则是指中药在配伍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定,包括合法搭配、相近药物不宜同用、反应性药物不宜同用等。

2.常见的配伍禁忌常见的配伍禁忌包括朱砂与丹参同用、制川乌与醋同用、生地与大黄同用等。

3.配伍禁忌的应用在中药配伍时,应注意禁忌的存在,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治疗效果。

400味中药速记歌诀,功效归经一次记牢!(1)

400味中药速记歌诀,功效归经一次记牢!(1)

400味中药速记歌诀,功效归经一次记牢!(1)1、麻黄麻黄发表辛苦温,宣肺平喘太阴经,利水消肿归膀胱,风寒感冒功效强。

【性能】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用】1.发汗解表——风寒表实证。

发汗力强,常与桂枝相须同用。

2.宣肺平喘——咳嗽气喘。

尤常用于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可配杏仁、甘草;热邪壅肺,配石膏、杏仁等。

3.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水肿兼有表证者,配甘草同用。

4.散寒通滞——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用法】2~10g。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制用。

【注意】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2、桂枝桂枝发汗辛甘温,温通经脉心和肺,助阳化气功膀胱,解肌解表不可少。

【性能】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用】1.发汗解肌——风寒感冒。

表实无汗者,配麻黄;表虚有汗者,配白芍;素体阳虚者,配麻黄、附子、细辛。

2.温通经脉——寒凝血滞诸痛证。

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配枳实、薤白;中焦虚寒,脘腹冷痛,配白芍、饴糖;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配当归、吴茱萸;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配附子。

3.助阳化气——痰饮、蓄水证、心悸。

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有眩晕、心悸、咳嗽者,配茯苓、白术;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配茯苓、猪苓、泽泻;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配甘草、人参、麦冬;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

【用法】煎服,3~10g。

【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3、紫苏紫苏辛温能发汗,解表行气肺脾经,宽中能解胸闷吐,煎汤专解鱼蟹毒。

【性能】辛,温。

归肺、脾经。

【功用】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

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配香附、陈皮;咳喘痰多者,配杏仁、桔梗。

2.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偏寒者,配砂仁、丁香;偏热者,配黄连、芦根;梅核气证,配半夏、厚朴、茯苓。

中药记忆方法

中药记忆方法

中药记忆方法中药记忆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中草药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记忆方法:1.联想记忆法:将中药的名称与形状、颜色、味道等特征进行联想。

例如,将黄芩与它的黄色花朵进行关联,或将丹参与它的红色根茎联系在一起。

2.故事串联法:将中药的名称串联成一个故事,使得这些中草药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

这有助于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容易记忆。

3.汉字拆解法:利用中药名称中的汉字进行拆解,了解每个汉字的含义、发音和写法。

这有助于理解中草药名称的来源,提高记忆效果。

4.制作卡片或表格:制作中药卡片或表格,将中草药的名称、性味、归经、功能等信息整理成表格,通过反复阅读和填写,加深记忆。

5.使用音韵联想:将中药的名称与其他容易记忆的音韵进行联想,使得记忆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将黄连联想成“黄色的连衣裙”。

6.按归经分类记忆:将中草药按归经分类记忆,把具有相似属性或功能的中药放在一起记忆,有助于系统性地学习。

7.口诀记忆法:制作中药的记忆口诀,将中草药的名称、属性、功效等内容编成有韵律感的歌谣或口诀,便于记忆。

8.实地学习与实践:到中药材市场或草药园实地学习,亲身接触中草药,观察它们的外形、气味等特征,有助于形成更为直观的记忆。

9.制作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中草药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等信息进行图形化呈现,形成一幅整体的结构图,方便记忆和回顾。

10.小组讨论与交流:与学习伙伴组成小组,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分享记忆方法和经验,互帮互助提高记忆效果。

记忆中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积累,因此要保持耐心,并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方法。

结合多种记忆方法,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记忆,有助于更牢固地记住中药的相关信息。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
5-10g
祛风解表,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防风
辛、甘,微温。归肺、肝、脾经。
5-10g
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羌活
辛、苦,温。归肺(膀胱)经。
3-10g
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
薄荷
辛、凉。归肺、肝经。
3-6g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
辛、苦、寒。归肺、胃经。
6-12g
苏子
辛,温。归肺、大肠经。
3-9g
止咳平喘,降气化痰,润肠通便。
百部
苦、甘,微温。归肺经。
3-9g
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桑白皮
甘,寒。归肺、膀胱经。
6-12g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
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3-9g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安神药
1.重镇安神药
磁石
咸,寒。归心、肝、肾经。
15-30g
镇心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
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3-10g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活血化瘀药
1.活血止痛药
川芎
辛,温。归肝、心经。
3-10g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
辛、苦,温。归肝、脾、心经。
3-10g
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
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5-12g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2.活血调经药
祛风湿药
1.祛风湿散寒药
独活
辛、苦,微温。归肝、肾、肺经。
6-12g
祛风湿,止痛,解表。
木瓜
辛、酸,温。归肝、脾、胃经。

501个中草药图谱(附主治功效)值得珍藏

501个中草药图谱(附主治功效)值得珍藏

501个中草药图谱(附主治功效)值得珍藏前言:常用的中草药图谱全集来了,最值得您永久收藏!以下是整理的常用中草药图谱及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介绍,供大家欣赏、参考。

另外,这次特意给每一种中药都附上了别名,便于大家平时灵活运用。

解表类1、发散风寒药生姜别名:大肉姜、鲜生姜白芷别名:芳香、泽芬防风别名:铜芸、茴草、百枝、屏风苍耳别名:常思菜、地葵、道人头、猪耳、刺儿棵羌活别名:羌青、护羌使者、羌滑、退风使者细辛别名:小辛、细草、少辛、独叶草、山人参荆芥别名:香荆芥、假苏、姜芥、四棱杆蒿、稳齿菜桂枝别名:柳桂麻黄别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2、发散风热药牛蒡子别名:鼠粘子、大力子、恶实升麻别名: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柴胡别名:地薰、茹草、柴草、茈胡葛根别名:甘葛、干葛、粉葛、葛条根桑叶别名:铁扇子、蚕叶菊花别名:甘菊、金蕊、真菊、药菊薄荷别名:蕃荷菜、土薄荷、南薄荷、人丹草、野薄荷泻火药1、清热泻火药天花粉别名:栝楼根、花粉、白药、瑞雪决明子别名:草决明、马蹄决明、千里光、假绿豆知母别名:连母、水须、穿地龙、羊胡子栀子别名:木丹、越桃、山栀子、黄鸡子、黄栀子莲子心别名:苦薏、莲薏、莲心夏枯草别名:铁色草、棒柱头花、榔头草、棒槌草、牛枯草2、清热燥湿药龙胆别名:陵游、草龙胆、苦地胆、山龙胆、水龙胆白鲜皮别名:野花椒皮、白羊鲜、北鲜皮、臭根皮、八股牛、八挂牛、好汉拔苦参别名:地槐、苦骨、穿参、牛参、地参、野槐、山槐鸦胆子别名:老鸦胆、鸦蛋子、小苦楝、苦参子黄芩别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黄柏别名:黄檗、圆柏、檗木、川黄柏黄连别名:川连、川黄连、姜黄连、吴萸黄连、酒连3、清热泻火药大青叶别名:大青、北板根、大靛山豆根别名:豆根、北豆根、广豆根、苦豆根北豆根别名:蝙蝠葛根、北山豆根、山地瓜秧、蝙蝠藤白头翁别名:野丈人、头公、毛姑朵花、老公花白蔹别名:白根、山地瓜、鹅抱蛋、地老鼠、猫儿卵连翘别名:旱莲子、空翘、空壳、落翅板蓝根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金银花别名:忍冬花、银花、双花、二宝花鱼腥草别名:紫背鱼腥草、紫蕺蒲公英别名:蒲公草、黄花地丁、黄花草、蒲公丁4、清热凉血药地黄别名:生地、生地黄赤芍别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牡丹皮别名:丹皮、丹根、牡丹根皮5、清虚热药银柴胡别名:银夏柴胡、银胡、牛肚根、土参胡黄连别名:割孤露泽、胡连、西藏胡黄连泻下药1、攻下药大黄别名:将军、锦纹、锦纹大黄、川军2、润下药火麻仁别名:大麻仁、麻子仁、麻子线麻、山麻郁李仁别名:郁子、郁里仁、李仁肉、小李仁3、峻下逐水药千金子别名:千两金、菩萨豆、续随子巴豆别名:巴仁、巴米、红子仁、泻果、猛子仁、巴仁甘遂别名:甘泽、陵泽肿、手花根、猫儿眼、胜于花芫花别名:赤芫、杜芫、头痛花、南芫花、药鱼草、九龙花、闹鱼花京大戟别名:大戟、红芽大戟、紫大戟、将军草商陆别名:章陆、章柳根、见肿消、当陆祛风湿药3、祛风散寒药别名:鹅儿花、五毒、铁毒木瓜别名:木瓜实、铁脚梨草乌别名:乌头、独白草、土附子别名:铁脚威灵仙、酒草阶、黑骨头、老虎须、七寸草、牛闲草独活别名:独摇草、独滑、长生路路通别名:枫实、枫草、九空子、枫草2、祛风湿清热药防己别名:粉防己、汉防己、石解马钱子别名:番木鳖、苦实把豆儿、苦实、马前秦艽别名:秦胶、秦纠、左秦艽桑枝别名:桑条3、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别名:南五加皮、五谷皮、红五加皮狗脊别名:金毛狗脊、金毛狗、金狗脊桑寄生别名:桃树寄生、苦楝寄生、广寄生化湿药广藿香别名:土藿香、大叶薄荷、猫尾巴香、山茴香苍术别名:赤术、仙术、茅术、华苍术豆蔻别名:白豆蔻、草果、草豆蔻佩兰别名:兰草、木香、大泽兰、女兰、香草、杭佩兰草豆蔻别名:豆蔻、草蔻、草蔻仁、草果、扣仁草果别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厚朴别名:川朴、厚皮、重皮、烈朴利水渗湿药1、利水消肿药冬瓜皮别名:白瓜皮、白冬瓜皮赤小豆别名:红豆、小豆、野赤豆泽泻别名:水泻、芒芋、泽芝、天鹅蛋、水泽、如意菜、水白菜、及泻茯苓别名:茯菟、茯灵、松薯、松苓薏苡仁别名:薏仁、薏米、草珠子、回回米、六谷子、尿珠子2、利水通淋药川木通别名:淮木通、山木通、花木通、白木通车前草别名:当道、蛤蚂草、车轮草、铁贯草石韦别名:石皮、金星草、石兰、石剑、石背柳灯心草别名:虎须草、赤须、灯心、灯草3、利湿退黄药垂盆草别名:半枝莲、佛指甲、狗牙半支、豆瓣子菜、狗牙齿、鼠牙半支、白蜈蚣金钱草别名:神仙对坐草、蜈蚣草、黄疸草茵陈别名:茵陈蒿、绵茵陈、绒蒿虎杖别名:苦杖、斑杖、花斑杖、紫金龙、酸汤杆、山大黄、阴阳莲温里药丁香别名:母丁香、公丁香、雄丁香八角茴香别名:大料、大茴香、舶上茴香、八角珠、八角香小茴香别名:土茴香、谷茴香、草茴香、谷香、小茴、小香、香丝菜花椒别名:秦椒、蜀椒、巴椒、川椒肉桂别名:桂树、牡桂、玉桂、紫桂、大桂、桂皮干姜别名:白姜、干生姜、均姜、药姜吴茱萸别名:食茱萸、吴萸、气辣子、曲药子附子别名: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高良姜别名:良姜、小良姜、海良姜、膏良姜理气药刀豆别名:刀豆子、关刀豆、刀巴、马刀豆土木香别名:青木香、祁木香、玛奴、新疆木香大腹皮别名:槟榔皮、大腹毛、槟榔衣、茯毛川楝子别名:金铃子、仁枣木香别名: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云木香、广木香乌药别名:台乌药、香叶子树、白叶柴、青竹香、铜钱树、白背树佛手别名:佛手柑、密罗柑、五指柑、手柑陈皮别名:橘皮、橘子皮、广橘皮、红皮枳壳别名:川枳壳、江枳壳、湘枳壳枳实别名:鹅眼枳实香附香橼薤白别名:薤根、薤白头消食药山楂别名:鼠查、棠球子、赤爪实、山里红果麦芽莱菔子驱虫药苦楝皮别名:楝木皮、楝树枝皮、楝皮、楝根皮南鹤虱别名:野胡萝卜子、鹤虱、窃衣子使君子别名:留求子、史君子、五棱子、君子仁、索子果槟榔别名:大腹槟榔、大腹子、槟榔子、橄榄子、槟榔玉止血药地榆侧柏叶别名:柏叶、丛柏叶槐花别名:槐蕊、槐米2、化瘀止血药三七别名:山漆、金不换、参三七、田三七、田七茜草别名:茹芦、茜根、活血丹、小活血。

中药性味归经功能表

中药性味归经功能表

A缬草——【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有微毒。

入心、肝二经。

【功效禁忌】洽心神不安,胃弱,腰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体弱阴虚者慎用。

艾叶——【性味归经】苦辛,温。

入脾、肝、肾经。

【功效】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B巴戟天——【性味归经】味辛,甘; 性微温。

归肾,肝经。

【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强筋健骨。

白花蛇——【性味归经】甘、咸,温;有毒。

归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白蒺藜——【性昧归经】苦辛乎,入肝经。

【功用】平肝解郁,祛风明目。

白石英——【性味】甘、微温。

【功效】益气、安神、止咳、降逆、除湿痹、补五脏、利尿。

白术——【性味归经】苦、甘,温。

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白芍——【性味归经】苦酸,凉。

入肝、脾经。

【功效】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

白鲜皮——【性味归经】苦,寒。

归脾、胃、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白芷——【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胃经。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百部——【性味归经】甘、苦,微温。

归肺经。

【功效】润肺下气止咳,杀虫。

白蔹——【性味归经】苦,微寒。

归心、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疠,水火烫伤。

斑蝥——【性味归经】辛,热;有大毒。

归肝、胃、肾经。

【功效】破血逐瘀消漱,攻毒散结。

半夏——【性味归经】辛,温,有毒。

入脾、胃经。

【功效】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

萆薢——【功效】利水药,渗湿利尿。

【性味归经】苦,平。

归肝、胃、膀胱经扁豆——【性味归经】味甘、性平。

归、胃经。

【功效】健脾、和中、益气、化湿、消暑。

冰片——【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心、脾,肺烃。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槟榔——【性味归经】气微,味涩而苦。

入脾、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薄荷——【性味归经】辛,凉。

入肺、肝经。

【功效】疏风,散热,辟秽,解毒。

柏子仁——【性味归经】甘,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淡豆豉: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解表除烦。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苦、微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栀子: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

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清热除烦,利尿。

决明子:甘、苦、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竹叶:甘、辛、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胃经,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

清热、凉血、解毒。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甘,寒。

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

归肺、心胆经。

清热解母肖痈散结,疏散风热。

大青叶:苦,大寒。

归心、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苦,寒。

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咸,寒。

归肝、肺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

贯众:苦,微寒;有小毒。

归肝、脾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蒲公英:苦、甘,寒。

归肝、胃经。

清热解毒,利湿。

紫花地丁:苦,寒。

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野菊花:苦、辛,微寒。

归肺、肝经。

清热解毒。

鱼腥草:辛,微寒。

归肺经。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白花蛇舌草:苦、甘,寒。

归胃、大肠、小肠经。

清热解毒消痈,利湿通淋。

败酱草:辛、苦,微寒。

归肝、胃、大肠经。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土茯苓:甘、淡,平。

归肝、胃经。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白蔹:苦、辛,微寒。

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消痈敛疮。

白头翁:苦,寒。

归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

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敖疣。

射干:苦,寒。

归肺经。

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山豆根:苦,寒。

归肺、胃经。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胖大海:甘,寒。

归肺、大肠经。

清热利咽,润肺开音,清热通便。

绿豆:甘,寒。

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消暑,利尿。

清虚热药青蒿:苦、辛,寒。

归肝、胆、肾经。

清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甘,寒。

归肺、肝、肾经。

清虚热,清热凉血,清肺降火。

泻下药攻下药大黄: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芒硝:咸、苦,寒。

归胃、大肠经。

泻下,软坚,清热。

润下药火麻仁:甘,平。

归脾、大肠经。

润肠通便。

郁李仁:辛、苦、甘,平。

归大肠、小肠经。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松子仁:甘,温。

归肺、肝、大肠经。

润燥滑肠,润肺止咳。

峻下逐水药甘遂:苦,寒;有毒。

归肺、肾、大肠经。

泻下逐饮,消肿散结。

京大戟:苦、辛、寒;有毒。

归肺、肾、大肠经。

泻下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辛、苦、温。

有毒。

归肺、肾、大肠经。

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

牵牛子:苦、寒;有毒。

归肺、肾、大肠经。

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巴豆:辛,热;有大毒。

归胃、大肠、肺经。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祛风湿药独活:辛、苦,温。

归肾、膀胱经。

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防己:苦、辛、寒。

归膀胱、肾、脾经。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川乌:辛苦,热;有大毒。

归心、脾、肝、肾经。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蚕砂:甘、辛,温。

归肝、脾、胃经。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化湿和中。

威灵仙:辛、咸,温。

归膀胱经。

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秦艽:苦、辛,微寒。

归胃、肝、胆经。

祛风湿,舒筋络,退虚热,清湿热。

木瓜:酸,温。

归肝、脾经。

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蕲蛇:甘、咸,温;有毒。

归肝经。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乌梢蛇:甘,平。

归肝经。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丝瓜络:甘,平。

归肺、胃、肝经。

祛风通络,化痰解毒路路通:辛、苦,平。

归肝、胃、膀胱经。

祛风活络,利水,通经下乳。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辛、苦,温。

归肝、肾经。

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桑寄生:苦、甘,平。

归肝、肾经。

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狗脊:苦、甘,温。

归肝、肾经。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芳香化湿药广藿香:辛,微温。

归脾、胃、肺经。

化湿,解暑,止呕。

佩兰:辛,平。

归脾、胃、肺经。

化湿,解暑。

苍术:辛、苦,温。

归脾、胃经。

燥湿健脾,祛风湿,发表。

厚朴:苦、辛,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

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砂仁:辛,温。

归脾、胃经。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白豆蔻:辛,温。

归肺、脾、胃经。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豆蔻:辛,温。

归脾、胃经。

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茯苓: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透,健脾安神。

猪苓:甘、淡,平。

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透。

泽泻:甘、淡,寒。

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泄热。

薏苡仁:甘、淡,微寒。

归脾、胃、肺经。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除痹。

赤小豆:甘,平。

归心、小肠经。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利湿退黄。

冬瓜皮:甘,微寒。

归肺、小肠经。

利水消肿。

玉米须:甘,平。

归膀胱、肝、胆经。

利水消肿,利湿退黄。

利尿通淋药车前子:甘,寒。

归肾、肝、肺经。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甘、淡,寒。

归膀胱、胃经。

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

关木通:苦,寒。

归心、小肠、膀胱经。

清热利水通淋,通经下乳。

海金沙:甘,寒。

归膀胱、小肠经。

利尿通淋。

石韦:苦、甘,微寒。

归肺、膀胱经。

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萆薢:苦,平。

归肾、胃、膀胱经。

利湿浊,祛风湿。

利湿退黄药茵陈:苦,寒。

归脾、胃、肝、胆经。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金钱草:甘、淡,微寒。

归肝、胆、肾、膀胱经。

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虎杖:苦,微寒。

归肝、胆、肺经。

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

温里药附子: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肉桂:辛、甘,热。

归肾、脾、心、肝经。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干姜:辛,热。

归脾、胃、心经。

温中散寒,回了通脉,温肺化饮。

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

归肝、脾、胃、肾经。

散寒止痛,疏肝降逆,助阳止泻。

丁香:辛,温。

归脾、胃、肾经。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小茴香:辛,温。

归肝、肾、脾、胃经。

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花椒:辛,热。

归脾、胃、经。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高良姜:辛,热。

归脾、胃经。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胡椒:辛,热。

归胃、大肠经。

温中止痛,下气消痰。

荜茇:辛,热。

归胃、大肠经。

温中散寒。

理气药陈皮:辛、苦,温。

归脾、肺经。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青皮:苦、辛,温。

归肝、胆、胃经。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枳实:苦、辛,微寒。

归脾、胃、大肠经。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辛、苦,温。

归脾、胃、大肠、胆经。

行气,调中,止痛。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

归肝、三焦经。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乌药:辛,温。

归肺、脾、肾、膀胱经。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沉香:辛、苦,温。

归脾、胃、肾经。

行气止痛,降逆上呕,温肾纳气。

檀香:辛,温。

归脾、胃、肺经。

理气调中,散寒止痛。

川楝子:苦,寒;有小毒。

归肝、胃、小肠、膀胱经。

行气止痛,疏肝泄热,杀虫疗癣。

玫瑰花:甘、微苦,温。

归肝、胃经。

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薤白:辛、苦,温。

归肺、心、胃、大肠经。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消食药山楂:酸、甘,微温。

归脾、胃、肝经。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神曲:甘、辛,温。

归脾、胃经。

消食和胃。

麦芽:甘,平。

归脾、胃、肝经。

消食和中,回乳消胀。

谷芽:甘,平。

归脾、胃经。

消食健胃。

莱菔子:辛、甘,平。

归脾、胃、肺经。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鸡内金:甘,平。

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消食健办,固精止遗,化坚消石。

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大蓟:苦、甘,凉。

归心、肝经。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小蓟:苦、甘,凉。

归心、肝经。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

地榆:苦、酸,微寒。

归肝、胃、大肠经。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槐花:苦,微寒。

归肝、大肝经。

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侧柏叶:凉血止血,祛痰止咳。

白茅根:甘,寒。

归肺、胃、膀胱经。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苎麻根:甘,寒。

归心、肝经。

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

化瘀止血药三七:甘、微苦,温。

归肝、胃经。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茜草:苦,寒。

归肝经。

凉血止血,活血通经。

蒲黄:甘、微辛,平。

归肝、心经。

化瘀,止血,利尿。

五灵脂:苦、甘,温。

归肝、脾经。

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收敛止血药白及:苦、甘、涩,微寒。

归肺、胃、肝经。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苦、涩,平。

归肺、肝、脾经。

收敛止血,补虚,止痢,杀虫。

血余炭:苦、涩,平。

归肝、胃、膀胱经。

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温经止血药艾叶:辛、苦,温。

归肝、脾,肾经。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祛湿止痒。

炮姜:苦、涩,温。

归脾、肝经。

温经止血,温中上痛,温中止泻。

灶心土:辛,温。

归脾、胃,肝经。

温中止血,温胃止呕,温脾止泻。

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药川芎: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辛、苦,温。

归心、肝、脾经。

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辛、苦,寒。

归肝、心、胆经。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姜黄:辛、苦,温。

归肝、脾经。

破血行气,通络止痛。

乳香:辛、苦,温。

归心、肝、脾经。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苦、辛,平。

归心、肝、脾经。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活血调经药丹参:苦,微寒。

归心、肝经。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

红花:辛,温。

归心、肝经。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桃仁:苦、甘,平;有小毒。

归心、肝、大肠经。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苦、辛,微寒。

归肝、心、膀胱经。

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牛膝:苦、酸、甘,平。

归肝、肾经。

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火(血)下行,利尿通淋。

鸡血藤:苦、甘,温。

归肝经。

活血补血,舒筋活络。

活血疗伤药土鳖虫:咸,寒;有小毒。

归肝经。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马钱子:苦、寒,有大毒。

归肝、脾经。

消结散肿,通络止痛。

(0.3~0.6g)骨碎补:苦,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