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朗读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

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

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

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

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44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

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22 太空一日课件(共43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22 太空一日课件(共43张PPT)

仙女座星系与银河系40亿年后相撞
世界最大射电天文望远镜--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第一宇宙速度7.9 km/s 第二宇宙速度11.2km/s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采用改装的P-7洲际导弹把世界 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首先将载有世界上第一名宇航 员尤里·加加林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送入离地面181~327 千米的空间轨道。
思考与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杨利伟在太空中都看到了什么? 课后习题
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
是一段弧;在太空中,我们可以准确判断地球上
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他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在太空中,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神舟五号”飞船及“神舟”系列飞 船的有关情况;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 描写;了解“神舟五号”飞船升空、遨游太空、回归地球的不 凡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航天事业、热爱科学、热爱 祖国的情感,学习作者沉着果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关注祖国 的航天事业,增强民族白豪感,激发对科学、对祖国的热爱。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叙述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 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一日”的经历,表现 了作者沉着果断、不怕牺牲、勇于克服困难 的精神品质,说明了航天员工作的危险性、 艰巨性,抒发了作者热爱航天事业、热爱祖 国的感情及胜利归来的自豪之情。
思考与探究
1.从课文中找出杨利伟在太空中都看到了什么? 2.找出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3.“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我”的心理有哪 些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4.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 学的态度。 5.试分析15段运用的描写方式及其作用。 6.为什么要写在飞船上看不到长城?写这表现了 杨利伟的什么精神品质? 7. 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返回对我 国有怎样的重大的意义?

教学课件_太空一日1

教学课件_太空一日1

积累拓展
四、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 了吧。假如杨利伟到你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 题呢?
示例:杨利伟叔叔,您是我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航天英 雄,您的文章《太空一日》令我震撼。假如有第二次登太空 的机会,您还会去吗?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杨利伟叙述自己在太空一日 所见所感的过程,表现了我国宇航员为了 祖国的航天事业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勇 于牺牲的精神。
精读细研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 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心理活动或举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 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 心理活动或举动:靠意志克服错觉,最终身体适应这种情况。
精读细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心理活动或举动: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心理活动或举动: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 心理活动或举动: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精读细研
2、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 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分辨不清的灰白,以及夜晚的红晕,是祖国的首都,是 自己的战友和亲人所在的地方,是自己登上太空后非常挂念 的地方。作者深沉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合作探究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 了!
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 头终于落地了。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中。中国培养 的第一代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少将,特级航天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精美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精美ppt课件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1.根• 单据击各此部处分编的辑小母版标文题本,样把式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 第文•二章第级三语级言,把握人物感情。 3.了解我国• 宇第四•航级第五员级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 的崇高精神。
讲授新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五级
时间精确到“秒”,并且飞行回来 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 程,可见杨利伟是多么的严谨。
讲授新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我没看到长城 。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杨级利伟以实事求是、 认真•负第•责三第级的四级科学态度作出 了否定回答• 第,五也级 许会泼灭
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
受着很大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身
体上能应付自如,心理上也不会为之紧张。
讲授新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精• 第读五级课文 细节探究
讲授新课
单1.杨击利伟此在处文中编说辑“对母航天版员标最基题本样的要式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 •学单的击态此度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1)在• 第“•二第我级三以级为自己要牺牲了”中有,“共振持续26 秒后慢慢• 减第四轻级。”
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
,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讲授新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3)我在太空碰到另外一个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
•就单是击时此不处时编出辑现母的版敲文击本声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太空⼀⽇》是⼈教版七年级下册语⽂书(2017年春季修订版)新选⼊的课⽂,这篇课⽂选⾃杨利伟的《天地九重》,讲述了作者对于进⼊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地作了迄今为⽌最为全⾯和详尽的描述。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2课《太空⼀⽇》课⽂原⽂ 我以为⾃⼰要牺牲了 9时整,⽕箭尾部发出巨⼤的轰鸣声,数百吨⾼能燃料开始燃烧,⼋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焰,⾼温⾼速的⽓体,⼏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化为蒸⽓。

⽕箭起飞了。

我全⾝⽤⼒,肌⾁紧张,整个⼈收缩得像⼀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常平稳,甚⾄⽐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稍觉释然,全⾝绷紧的肌⾁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训练时还⼩些,所以我的⾝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箭上升到三四⼗公⾥的⾼度时,⽕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常痛苦。

⼈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常敏感,它会让⼈的内脏产⽣共振。

⽽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约6G的⼀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乎难以承受,觉得⾃⼰快不⾏了。

当时,我的脑⼦⾮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的共振并⾮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重负,如同⼀次重⽣,我甚⾄觉得这个过程很耐⼈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刹那,我真的以为⾃⼰要牺牲了。

飞⾏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作⼈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箭的振动。

第22课《太空一日》 知识点

第22课《太空一日》 知识点

第22课《太空一日》1.文学常识《太空一日》是选自杨利伟的《天地九重》,讲述了作者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

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2.文章写作思路作者写了杨利伟飞天、在天空、归途的优异表现,主要表现了杨利伟作为一名英雄,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有无坚不摧的毅力,也正是因为这种境界、这种毅力,他才能在飞天的险境中,顺畅地调动意志力。

3.重点词语炽热(chÌ)轮廓(kuò) 模拟遨游(áo) 严谨(jĭn) 稠密(chóu) 概率(gàilǜ)烧灼(zhuó) 五脏六腑( fǔ) 千钧重负(jūn) 耐人寻味惊心动魄(pò)4.重点句子(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答: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答: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在太空思家、爱国之情。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

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答:表达了“我”回到地面、想从返回舱出来的急切心情。

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1.文学常识(1)作者名片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

(2)文体知识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

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2课《太空一日游》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2课《太空一日游》教案

《太空一日》《太空一日》虽然篇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

本文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

浏览时注意找出作者在太空中遇到的意外情况,以及他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知识与能力目标】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2. 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

课外阅读有关太空探索的文章。

第一课时一、导入:杨利伟是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9时,他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经过21个小时的太空飞行,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5分安全返回地面,自主出舱,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同年11月7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课文写他在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既惊险又真切动人。

今天我们阅读文章,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二、初读:第一步,浏览课文。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

阅读课文,找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呢?(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横线划出重要信息,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用波浪线标出表现作者科学精神的语句。

引导学生对浏览的内容能够及时归类整理,把握课文内容。

)讨论: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

心理或举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六单元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六单元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太空一日》教学设计瑞昌早期教育学校罗秀兰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和科幻方面的文章,《太空一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杨利伟的亲身经历。

语言亲切真实,能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学情分析:现在的初中生,习惯于接受,而缺少亲身探索的精神。

学习《太空一日》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还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去探索,追求真知。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相关情况及作者杨利伟的事迹;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如“无虞”“炽热”“耐人寻味”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准备1.教师:参考资料,准备教学设计,制作ppt课件2.学生:了解关于中国航天和杨利伟的信息,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3.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1.教法:情境熏陶法问题引导法2.学法:阅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个短片。

(师播放《神舟五号发射升空》视频)师:谁来简要介绍这个短片的内容?生:略师:是的,飞天啊,一直是人类的终极梦想之一。

这种梦幻般的渴望积压着,直到2003年10月15日9点,“轰”的一声巨响,炽热的焰火从地平面冲出,中国人第一次将自己的身影留在了神秘的太空!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师板书课题《太空一日》杨利伟)二、作者简介: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

10.作者为什么用单独的一段将飞船停住的时间详细地写出来? 【答案】这个时间是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这是人类探 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神舟五号”成功的发射 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 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同时表明我国航天技术已 经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作者来 说,也是值得骄傲和纪念的时刻。
1.本文用四个小标题,来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答案】 四个小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读 者迅速了 解全文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作者写作的目是什么? 【答案】 抒发自己作为中国航天员的自豪之情。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作的? 【答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间顺序。
1.品析“几秒钟”“上千吨”的表达效果。 【答案】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几秒钟”表明时间 之快,“上千吨”写出了数量之多,细腻传神地刻画 出了火箭起飞时的温度之高。
8.为什么作者认为自己在太空听到的“敲击声”是神秘 的?
【答案】因为这个敲击声没有规律,不知从何处传 来,也很难描述出它准确的声音,所以作者说这个 敲击声是神秘的。
9.第51段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心理描写作用分析法。运用心理描 写,细腻地刻画了“我”在飞船返回过程中遇到各种 复杂情况时的心理状况。
一 读一读字音
chì

kuò

炽热
逃逸
轮廓 模拟
xián 舷窗
kàn 俯瞰
yú 无虞
chóu shén 稠密 什么
shí 什物
魔法记忆:因义辨音法,表示同“十”或“多种的;杂样的” 意思时读“shí”;表示疑问代词时读“shén”。)
二 写一写字形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2.《太空一日》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2.《太空一日》导学案及答案

22.太空一日杨利伟【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学习目标】1.快速默读,概括课文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重点·难点】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预习·交流】1.走近作家作品杨利伟,特级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天地九重》,讲述了杨利伟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2.背景资料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截至到2016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16日(乘组)杨利伟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17日(乘组)费俊龙、聂海胜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28日(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17日(乘组)搭载模拟人神舟九号 2012年06月16—29日(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神舟十号 2013年06月11—26日(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乘组)景海鹏、陈冬3.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 第22课《太空一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 第22课《太空一日》

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目标】1.借助小标题,了解我国宇航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

2.学习运用小标题的写法,理解其层次清晰的作用。

3.感悟航天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重点:掌握浏览的学习方法。

难点:赏析重点语句,体会航天员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情境导入】杨利伟,“中国首飞航天员”,当代中国与民族精神的标志性英雄人物。

对于进入太空的经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

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他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以负责和揭秘的态度亲自描写了中国人的太空之旅,所有读者将跟随他的经历感受到真实的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今天,我们学习杨利伟的《太空一日》。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扫清字词障碍。

(1)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模拟.(nǐ)炽.热(chì)俯瞰.(kàn)严谨.(jǐn)逃逸.(yì)稠.密(chóu)遨.游(áo)瞬.间(shùn)烧灼.(zhuó)(2)解释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烧灼:指高温炙烫。

瞬间:一眨眼之间。

形容极短的时间。

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人教新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2课《太空一日》

人教新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2课《太空一日》

校正读音,积累字词
弧 hú 炽热 chì 轮廓 kuò 俯瞰 fǔ kàn 模拟 mó nǐ 遨游 áo 严谨 jǐn 稠密 chóu 概率 gài lǜ 烧灼 zhuó 五脏六腑 fǔ 千钧重负 jūn 耐人寻味 nài 惊心动魄 pò
屏息凝神 bǐng níng 确凿 záo 倒悬 dào xuán
中国北京
整体感知
(6)在飞船上能看到长城吗? 不能
(7)飞船绕地飞行 14 圈后,准备返回。
(8)作为首飞航天员,突发原因不明、没有预案 的情况会遇上许多。如当飞船进入轨道时。会产 几十 分钟后, 生“本末倒置 ”的错觉, “我”终于调整过来。
(9)飞船上时不时出现敲击声,是什么声音? 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的四个部分. 然后概括每部分内容. 升空 一、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1-17): (火箭发射升空时“我”的复杂感受 ——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 二、我看到了什么(18-29): 所见 (太空中的真实所见——强调没有看到长城) 三、神秘的敲击声(29-39):所闻 飞船上的声音探究—①克服“本末倒置”的错觉 ②听到神秘的敲击声 四、归途如此惊心动魄(40-67):落地 (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及作者的心路历程 ——飞船舷窗出现裂纹)
从古时“万户飞天”,到“神 五”将航天英雄杨利伟送上太空, 再到如今“逐梦天宫”,中国人从 未停止过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不 懈追求航天梦的背后,是无数航天 人的默默坚守和付出。探险过程中 的任何艰难险阻,都抑制不了人们 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 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让我们一 起走进航天英雄的世界,感悟他们 光环背后的那份责任与奉献。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利伟具有什么 样的性格特点让他成为了航天英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基础知识巩固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基础知识巩固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基础知识巩固训练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炽.热(____)轮kuò(____)俯瞰.(____)稠.密(____)遨.游(____)严jǐn(____)烧zhuó(____)hú形(____)2.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引起人的内脏_________(共振振动)。

(2)飞行回来后我详细_______(描绘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3)________(由于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

(4)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_____(但是虽然)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

3.在下面句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_________神舟五号___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____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_____。

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紧绷.(bēng) 概率五脏六腑.(fǔ) 黑嶂B.负荷(hè) 摩擦忧心忡.忡(zhǒng) 确凿C.红晕.(yùn) 瞬间屏.息凝神(bǐng) 释然D.燕.山(yàn) 舷窗惊心动魄.(pò) 叮瞩5.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B.雨果说:“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D.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高山、沙漠……六大元素。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大火和消防隐患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B.这一航线的开辟,意味着从我市到西安的航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2课 《太空一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2课 《太空一日》

22《太空一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理解、积累重点词语,并理解文章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3.学习杨利伟英勇无畏、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中国航天事业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走近作者杨利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2014年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二)写作背景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三)检查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炽.热()轮廓.()模拟.()遨.游()稠.密()烧灼.()俯瞰.()无虞.()千钧.重负()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⑴俯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太空一日》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太空一日》课件(共29张PPT)
(1)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 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 (2)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在太空思家、爱国之情。 (3)表达了“我”回到地面、想从返回舱出来的急切心情。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2.太空一日
文章结构探究
2.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什么特点?
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箭发射、在 太空中、飞船返回的时间顺序组织全篇。
1.字音字形
负荷( ) hè
载人( ) 屏息凝神( ) 无虞( )
zài
bǐng

炽热( ) 弧度( ) 轮廓( )
chì

kuò
俯瞰( ) kàn
模拟( ) 遨游( ) 稠密( )

áo
chóu
烧灼( ) zhuó
千钧重负( )( )

) jūn

舷窗( ) xián
赫兹 hè zī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2.太空一日
意外情况
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 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第二次意外 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 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第三次意外 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次意外 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紧张、担心,通过观察 判断应该没事。
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 最终得以适应。
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 观察。
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 应该没事。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2.太空一日
英雄形象探究
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 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 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 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文本解读(部编本)

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文本解读(部编本)

《太空一日》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中国航天梦的发展史:①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

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

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

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②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③载人航天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④深空探测-嫦娥奔月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文题诠释从题目的“太空”一词里,这是一篇探险的文章,在这短短的“一日”,杨利伟干了什么?他在太空里遇见了什么?很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主旨本文是杨利伟的亲身经历,对“神州”五号的发射,太空工作、生活、归途的所见所感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航天科技强大的自豪,也倒出了一个中国航天人面对艰难的太空探险时的乐观、镇静的情怀。

(4)内容解读这一篇带有科技说明文印迹的文本,四千多字,内容特大,不过作者采小标题的形式,一下子就将“长文”变“短”了,变得更具操作性了。

在快速浏览文本的过程里,其主要信息较容易提取:以为自己要牺牲,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惊心动魄的归途。

再进一步提取,为何“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原来是非正常现象的共振让“我”“极度难受”、“痛苦”、“漫长”;“我看到了什么”,到底在太空里看到了哪些?“我”看到了地球只是一段弧,能准确判断各大洲、各个国的方位,没看见长城,有棉絮状的不明物飘过;在天空中克服了“本末倒置”的错觉,遇到了不明原因的神秘敲击声;归途里舷窗现裂纹、抛伞受折磨让“我”惊心动魄。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精品习题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精品习题课件

9.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结合这部分内容分析惊心动魄表现在哪些方面? _①__左__右__舷__窗__出__现__裂__纹__;__②__抛__伞__时__七__七__八__八__地__被__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杨利伟的回答,让许多人在兴奋中感到一丝遗憾与失望,因为,据说外 国宇航员都看到了,为什么咱们中国宇航员却看不到呢?
④杨利伟说的是实话,因为,长城的平均宽度不到10米,据计算,如果在 月球上看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之外看一根头发丝,如果不借助于现代化 的观测仪器,肉眼是很难分辨的。
⑤杨利伟发现了真理,同时也发现了谬误。但是,实话要实说,却需要勇 气。因为,有些被传闻认定的神圣的东西,虽是谬误的,但在人们心目中却 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其实早就有一些亲历太空的宇航员已经实事求是 地纠正,说在太空用肉眼其实是看不到长城的。但是,有些媒体却抱着“宁 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未予报道和纠正。
1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利伟与长城
______
13.阅读第⑤段,根据上下文行文思路,在“……”处补充一个你所熟知 的典太型阳事围例绕,着注地意球前转后。连贯。
10.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唯一”“明确而肯定”在文中的 表达作用。
(1)唯一: 不仅起强调作用,而且更能表现人们的自豪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2课《太空一日》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2课《太空一日》课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 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 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 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 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次 “太空之旅”标志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 用。 继“神五”后,我国在航天航空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2)对后来者的鼓励及心理建设。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过这种 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杨利伟跟他们仔细说过。 包括他告诉后来的宇航员,那神秘的敲击声出现的时候别害 怕,属于正常现象等。
(3)对祖国的热爱及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比如杨利伟特地俯瞰长城。 非常客观地说“我没有看到长城”。 而且为了验证他几次努力寻找长城,曾叮嘱后来者仔细看看。 再如他对神秘的声音的来源,尽管技术人员用各种办法模拟, 但他觉得不像的时候,哪忙断断续续听了年多, 不能确定就不 签字。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 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体会句子所蕴含的 情感)
预设:这里展现了地面指挥大厅的紧张气氛,表现了大家看到杨 利伟安然无恙时激动、兴奋之情,真实再现了杨利伟脱险后人 们如释重负的心情,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 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2、词语解释
五脏六腑 千钧重负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比喻很重大的责任。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耐人寻味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空一日》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炽热()确凿()逃逸()
舷窗()燕山()烧灼()
无虞()遨游()轮廓()
答案:chìzáo yìxián yān zhuóyúáo lún
解析:解题思路:注意拼音的平翘舌,地名拼音的规范写法。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重hè()山mài()
zhuài()住niè()海胜
答案:荷脉拽聂
解析:解题思路:多音字的识记,“拽”字注意不要多写一横。

3.结合文章,解释下列加线的的词语。

A.投影到地球上是哪一点,有图可依,一目了然。

B.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

答案:A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B指生命没有忧患,太平无事。

解析:解题思路:这两个成语可以用“分词法”来解释,“分词法”就是把词语分成字来解释,然后连在一起说;例如,“生命无虞”,只要抓住了“虞”就是“忧患”之意,再将所有字的意思串联起来,就很容易得到“指生命没有忧患,太平无事”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