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3.1 构成物质的微粒》学案 湘教版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请大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题,通过做题检验自己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家庭小实验:设计一项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家庭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同学们可以尝试在家中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如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思考这是如何发生的。”
3.案例分析:搜集日常生活中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寻找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分子、原子和离子作用,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4.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分组讨论分子、原子和离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小组报告,并在下节课分享。
“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分子、原子和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将你们的发现整理成报告,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介绍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通过实物模型、动画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微观粒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它们在化学变化中保持稳定;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组成;而离子则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5.强化练习与反馈,针对教学重难点设置梯度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6.开展课后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网络搜索等,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3物质的构成单元1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新版)湘教版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三第一单元,根据新课标本单元可以分3至4课时,结合学生实际,将本单元分为4课时,第一课时是《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第二课时是〈〈原子〉〉,第三课为〈〈分子〉〉,第四课时为〈〈离子〉〉。
现在就第一课时《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进行说课,本节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考虑到知识的抽象性,教材编排了一些宏观物质的图片和三组实验,从三组实验产生的宏观实验现象入手,让学生根据现象进行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起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并明确微粒所具有的基本性质,并且在实验中教会学生“比较法”这种科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标准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将能得到一定提高,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学生将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树立“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并初步对“宏微观结合的辨证统一”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在分析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重点:微粒概念的建立和微粒所具有的基本性质。
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难点:微粒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能学会运用微观知识对宏观现象进行想象、解释和推理。
二、学情、学法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微粒特征的认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和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实验导入: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然后逐渐加入食盐,让学生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它们在微观层面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1.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较高,教师可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限,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微粒的概念。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交流、协作能力,以提高学习效果。
4.部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场景认识不足,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拓展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推荐相关书籍、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外了解化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化学实验室、开展环保项目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注重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如观察分子的扩散、原子的颜色反应等,让学生在实验中验证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创新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设计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多方面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5.学会使用显微镜、光谱仪等实验仪器,观察和检测基本微粒的存在和性质。
仁爱湘教版九年级化学 3.1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案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授课内容:专题3 物质的构成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知道原子、分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会用相对原子质量;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5.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化方法;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微粒的运动、微粒间有空隙的微观想象的形成;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导入课题:通过看一组图片,引入新课,这组图片告诉大家,宏观物质不管有多么遥远,他们的体积有多么的巨大,他最终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由此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虽然很小,但真实存在,仍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那么,这些微粒又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探究实验:1、白花变红花(浓氨水与酚酞试液反应)教师用自制教具进行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
实验现象:集气瓶中的白花变成了红花实验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现象进行分析:校园内的桂花香讨论:微粒运动的快慢又跟什么有关呢?举例分析:夏天洗的衣服和冬天洗的衣服,晾晒在外,哪种情况下衣服干得快些?分析其原因。
从而得出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越快。
生活实例:一箩马铃薯和一箩大米混合,是否还有两箩筐?从而引出探究活动: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等于100ml吗?(1)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教师用自制教具演示实验(同时请几个学生一起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
【提出问题】分子可以再分吗?什么情况下会分解?分成什么微粒呢?
1、水变成水蒸气
2、电解水时,水分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演示】动图演示电解水微观示意
【提出问题】由电解水的微观动画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物质结构和变化的哪些规律或结论?
1.水分子、氧分子是有什么构成的?
水分子是有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分子还是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比较,完成表格
【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三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的关系教来自准备多媒体教学步骤
教学活动过程
复备
【引入】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那干冰、金刚石、铜、氯化钠分别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呢?
2.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可再分?原子是否可再分?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4.为什么水与氢气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呢?
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化学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是否发生改变?
【回答】
【提出问题】观看图片,回答问题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能助燃,氢气自身能燃烧,水能灭火,它们各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湘教版化学九年单元3《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1
、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区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一般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等分。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也是用化讨论: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检测题一、选选试试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B.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C.分子间有间隙,原子间无间隙D.分子体积大,原子体积小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主要看构成物质的()A.分子中原子的种类是否相同B.分子种类是否相同C.分子大小是否相同D.分子质量是否相同4.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不显电性,说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B. 同种原子内的质子数相同C. 含有相同中子数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原子D. 原子是最小的微粒5.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①通常是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正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跟原子比较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原子的主要质量。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②④⑥B . ②③⑥C .①③⑤D .①④⑤ 6.据中央电视台2001年6月3日在云南抚仙湖底古城考古现场报道,科学家曾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中的碳-14含量来推断古城年代。
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中子数为6 B. 质子数为6 C .电子数为6 D .中子数为8 7.下列符号表示阳离子的是( )8.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粒子是 ( ) A .质子数和中子数B .中子数和电子数 C .质子数和电子数D .核电荷数和电子数 9.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是 (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B.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D. 海绵能吸水10.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10-15s )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测到的是( )A. 氧分子的不规则运动B. 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的过程C. 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的过程 D . 氧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电子的运动11.”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氧气的是( )12.美英联军在伊拉克战场上,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使用了后患无穷的贫铀炸弹. 其中含有23892U ,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质子数为92,则23892U 中含有的中子数为 ( )A. 238 B. 92 C. 146 D. 33013.核电荷数取决于 ( )A.原子核的大小 B .原子核内质子数C.原子核内中子数D.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14.关于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子还能再分 B .原子均有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C.原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15.有两种不同的原子,一种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另一种原子核内有7个中子和6个质子,它们不相等的是 ( )A.核电荷数B.核外电子数 C .原子的质量 D.原子所带电量 二、填填试试1.右图为某种原子的结构模型图。
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3物质的构成单元1构成物质的微粒第2课时原子教案湘教版(new)
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结构2.理解相对原子质量概念3.认识物质可分的观点及构建模型的方法【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教学手段】指导阅读、事例引导、类比想象、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具】塑料水芯笔、碎纸屑、媒体【教学流程】自学导航→课内探究→解疑释难→课堂小结→反馈运用→评价反思【板书设计】构成物质的微粒学习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2。
理解相对原子质量3。
认识物质可分的观点及构建模型的方法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九年级化学上册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重点认识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正确求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课前准备复习: 1、完成下表内容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区别 核电荷数__核外电子数 (—带电) 核电荷数__核外电子数 带____电 核电荷数__核外电子数 (带____电)联系 1同种元素原子、阳离子、阴离子都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它们同属一种元素 ( )2相互转化: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举例2、指出下列化学符号中阿拉伯数字的含义 SO 42- 、3H 、 2S 2- 、 4CO 32- 、 2OH - 、 3N 23.(原子结构示意图)日本科学家在细小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镓Ga ,发明了 “碳纳米管温度计”。
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镓原子核内有31个质B .镓属于金属元素C .镓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D 镓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为稳定结构新授课:由于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很小,使用不方便,提出一个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1、概念: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
2、表达式:Ar (原子)=12/1 (某碳原子)(某原子)m m 3、单位:“一”或“1”(讨论)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
(教师归纳)(讲解)已知:碳原子的质量为×10-26Kg ,而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10-26Kg ,根据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定义计算一下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验证推算)在数值上: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巩固练习:1.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铕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63B 铕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为63C 铕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52D 铕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1522.若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的质量为mg ,则相对原子质量为n 的碘原子的质。
(九年级化学教案)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通过学习知道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的性质知识后,我们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回忆:前面我们已学过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教师用多媒体或小黑板列出几种原子的构成。(见附录)
引导学生归纳有关规律。
指导学生看书P36,通过阅读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并看照片,认识科学家汤姆生。
[思考]构成原子的微粒中有的带着电荷,那么原子是否显电性呢?
[板书]质子(+)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
带电)
(不显电性)
电子(-)
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分子的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Mr)=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看书P36及图2-12,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
看照片,认识科学家汤姆生
思考
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二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极小,但却是原子质量的集中之处。
看书P38"拓宽视野",得出: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通过复习,引导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湘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期3-1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板书]五、用原子—分子的观 应用原 子和分子的观点解释: 使学生的思维从
点认识 理解某些概念。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
通过学习知道了构成物质的微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 变化相互对比的
粒分子、原子等的性质知识后, 变化。
角度深入到微观
课→学生 是由原子构成的。
⑤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 促进学生思维的
明确学习 [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和质量 等。
发展。
目标→学 很小,那它的内部可以再分吗? ⑥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 发展思维能力与
生看书讨 [板书]2.原子的结构
质量。
想 象力
论→教师 [提示]教师用多媒体或小黑板 ⑦构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质 进一步学习理
(不 显电性)
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 找到指定的元
电子(-)
=原子序数
素。
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
电子数
指导学生看书P38“拓宽视野”
[设问]在“几种原子的构成”的表格中,有一项“相对原子质
B.教师提 量”,请问,什么是“相对原子 看书P36-P37,理解相对原子
示→学生 质量”?
质量的意思,以及求相对原子
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 种类
核电荷数
原子核 质子数
中子数
最外层 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1
0
1
1
碳
6
6
6
6
12
氧
8
8
8
8
16
钠
11
11
12
11
23
铁
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型互动课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2.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课前准备实验器材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答:不能。
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
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
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单元三 构成物质的微粒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教案专题二[整理四单元]新课标 湘教版
单元三构成物质的微粒一、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2、知道原子、分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了解原子的结构;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4、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用相对原子质量;5、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学会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6、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7、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二、课时:3课时。
三、重点难点:重点内容是: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知道原子的结构,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学会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而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空间想象,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是本单元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阅读课文]知道物质构成的基础---微粒。
[补充实验]品红扩散,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升高,水会减少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度加快)?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联系实际再举例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的事实。
微粒的性质1、微粒质量和体积非常小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3、微粒之间有间隔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这些现象::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指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由讨论后回答。
⑴用其他方法能否将原子继续分下去?若能,它可以分为哪几部分?⑵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所占空间有多大?⑶原了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⑷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⑸不同类的原了内部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从表2--1中的数据,能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阅读、思考、讨论,都是巡视辅导答疑,并安排适当时间板书再提出以下问题检查自学效果。
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案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目标】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知识结构】开门见山,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结构。
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结构的示意图,真实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以及原子的结构等。
由原子的质量描述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有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基本设想】第1课时分子、原子分子、原子内容比较抽象,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者用球棍模型展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刚石、氯化钠的结构等,让学生感受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
第2课时原子的构成、离子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和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联想与启示。
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原子的质量建议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X10-26 Kg,m (氧)=2.657X10-26 Kg,m(碳)/12=1.993X10-26 Kg/12= 1.66X10-27 K 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1.993X10-26Kg/1.66X10-27 Kg=16。
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巩固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教学过程】第1课时分子、原子〖引入〗投影展示干冰、金属铜、氯化钠、金刚石等物质的微粒构成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3.1 构成物质的微粒》学案 湘教版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课前预习]
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 和 。
铁、金刚石、稀有气体等都是由 构成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是由 构成的;氯化钠、氧化镁等是由
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 ;构成物 质的微粒之间有 。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气体微粒之间的 ,所以,气体比固体和液体容易压缩。
3.分子、原子、离子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当物质有分子构成时,分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当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时,原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当物质由离子直接构成时,离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保持金属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4.分子是由 构成的,例如每个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 ,而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 。
5.用分子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有不同分子构成,则该物质是 ;如果只由一种分子构成,则该物质是 。
6.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本身没有 。
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是一切分子、离子的“源头”。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原子,原子 新分子。
7.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 和带负电荷的 构成的。
原子核一般由 和 构成。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
8.在原子中核电荷数与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是 。
9.离子是原子 的产物。
带正电荷的离子叫 ;带负电荷的离子叫 。
10.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和离子之间有下列转化关系: ( ) 原子 ( ) 11.以一种碳原子(碳—12)的质量的1/12为1个原子质量单位,其他1个原子的质量与原子质量单位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 。
12.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叫 。
例如:H 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13.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
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 ,弧线表示 ,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该层的 。
例如:右图是钠元素的原子结构
示意图,该原子核电荷数为 ,核外有 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 个电
得电子 失电子 得电子 失电子
子,最外层上有个电子。
[课堂练习]
1.分子和原子的最主要区别是()
A、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B、分子大,原子小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D、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2.氧化汞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个数都不变
C、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3.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叙述:①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个原子的质量;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③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是一个比值;④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千克”;⑤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⑥一般化学计算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其中正确的是()
A、③④⑤
B、④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4.下图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钠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易得到一个电子
B、钠跟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C、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D、钠离子与钠原子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对该粒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核内有10个质子
B、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C、具有稳定结构
D、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或稀有气体原子
6.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在不断地运动
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C、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分子间将不存在间隔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7. “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
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D、原子比分子一定小
8.下图是构成纯净物的粒子间的关系图。
请在A、B处填入物质的化学式,C、D处填入粒子
名称(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1) A、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
(2) C、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应用]
1.据《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制的一种以锶原子做钟摆的钟
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
锶元素(元素符号为Sr)原子结构示意图如
右图所示。
锶元素属于__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锶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________________,原子核外有__________个电
子层,锶离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_____,锶离子与锶原子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下表是几种原子结构的有
选填写完整表格中的数字,然后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根据上表提供的构成各种不同原子的有关数据,还能总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来水消毒过程中通常会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表示
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一个D分子由_________________构成。
A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分析以上微观过程模拟图,你能总结出的三条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
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上述现象,你还能提出什么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最简单的
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