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题2014解读
2014全国高考地理真题整理——自然灾害(有答案)
专题九 自然灾害特训一.选择题1.【2014高考天津卷】在图2所反映的季节里,造成我国华北地区旱灾的原因( )A.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B.水资源短缺,农田需水量大C.降水量较少,土壤干燥 C.植被稀少,涵养的水源少 解析:图中所示的月份是5月份,此时正值华北地区春耕时节以及冬小麦生长旺盛季节,对水需求量大。
从雨带移动规律看,春季雨带还在华南地区,正在逐步北进,而华北尚未进入雨季。
水源短缺,容易造成旱灾,对农业生产不利,故B 项正确。
华北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春季增温快,蒸发量较大,春季华北尚未进入雨季,降水量较少,土壤干燥,但这些并不一定会造成旱灾,故A 、C 项错误。
植被的多少对旱灾的影响较小,故D 项错误。
2.【2014高考天津卷】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A.震级B.震中距C.烈度D.震源深度[解析]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建筑物等影响的强弱程度。
一个地区的烈度,与该次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有关,因此,城市制定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烈度,【2014高考重庆卷】图1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
读图l ,完成3~4题。
3. 图1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A .年降水量少B .夏季降水多C .冬季降水少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4.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A .流速减小B .流速加大C .水位涨落D .水位稳定此题需要发挥联想,水位的涨落会加速库岸的风化,同时涨水时水体对库岸有支撑作用,而退水是这个作用消失,从而引起库岸滑坡。
【2013高考重庆卷】图1是47°N 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1回答问题 月均降水量 滑坡频月均降水量滑坡频率图1 2520151050 0 60 50 40 30 20 10 0100 200300400500600 700 800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800 125 127 129131 133 135 东经(°) 年降水量(m m ) 海拔(m )降水量 海 拔 图1 甲 乙 5.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 )A .虫害B .冻害C .滑坡D .洪水 乙地纬度高春季北方冷空气活动依然频繁,受冷空气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而冬季的积雪不足以产生洪水的危害;纬度高 气温低 病虫害少;春季降水少,平原地形更不会发生滑坡。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专题16 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4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6 自然灾害与防治(2014广东卷)2.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出现“填海造房风”,所建“海景房”将吸引居民居住在海岸线附近。
“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A.台风引发风暴潮B.寒潮造成冰冻C.海岸受侵蚀后退D.地表下沉塌陷【答案】B(2014新课标I卷)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图9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图9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X K B 1.C O M【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石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2014重庆卷)图1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
读图1,完成5-7题。
5.图1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C.冬季降水少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答案】B6.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A.流速减小B.流速增大C.水位涨落D.水位稳定【答案】C7.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A.水生植物增加B.水体富营养化C.鱼的种类增加D.水面面积扩大X K B 1.C O Mx_k_b_1【答案】D(2014年北京卷)图4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第6、7题。
6、该河谷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7、本次洪水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答案】6、A 7、D(2014江苏卷地理)图5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
2014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5剖析
2014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14新课标I卷)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7-9题。
表1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答案】7.A 8.D 9.D【解析】7.生物量等于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之和,随着时间发展,除了地下生物灌木植物略有减少,其他都是增加,简单计算可知,生物量为增加,即①对。
柱物密度即植株数量,从表中可知,数量呈递增趋势,即密度增加,即③对。
8.从表直接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发展,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减少,但是草本植物增加,符合了题目此消彼长的设问。
9.从表中可以看出,地上和地下的灌木植被相加呈减少趋势,草本植被呈增加趋势。
(2014广东卷)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答案】D【解析】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减弱风速,拦截风沙流中的沙尘。
风速降低,则拦截风沙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2014重庆卷)图1示意三峡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
2014高考地理及解析(全国卷Ⅱ地理)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地理)[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图1)。
据此完成1~2题。
图1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1.D[解析]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农业用地规模缩小,土地价格上涨;人口增多,住房紧张,房租上涨,农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建楼房以供出租。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B.城区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再扩大2.B[解析]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住房紧张,房租上涨,地理位臵优越、交通通达度好的中心城市的房租尤其昂贵,城市周边地区房租相对廉价,较适合低收入人群的需求。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图2)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
据此完成3~5题。
图23.甲国位于()A.欧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3.D[解析] 从图中可知,甲国西部的经线是70°,东部的经线是60°,经度由东向西增大,为西经;北部的纬线是10°,南部的纬线是0°,纬度由南向北增大,为北纬。
60°W~70°W、0°~10°N属于南美洲的范围。
4.2011年6月21日,该订单的首批产品从徐州发货。
这一日,徐州与甲国首都相比()A.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B.徐州的白昼较短C.两地正午物影方向相同D.两地日出方位角相同4.A[解析] 徐州经纬度大约为34°N、117°E,位于甲国首都偏北方向;6月21日是夏至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大约位于23.5°N,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9.5°,甲国首都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6.5°,故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选项A正确。
2014年全国二卷高考地理部分试题解析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据此完成6~7题6.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A )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7.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C )A.水田改旱田B.植树造林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解析】材料信息显示:降水落地面后,一部分形成径流(蓝水),另一部分蒸发(绿水)。
蒸发分为植物蒸腾(生产性绿水)和蒸发(非生产性绿水)两部分。
6、绿水比例是指(蒸发量)除以(径流量+蒸发量)的数值,绿水比例最大是指蒸发量大、径流量小,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塔里木河蒸发比例最大。
A正确。
7、生产性绿水比重是指(植物蒸腾)除以(植物蒸腾+蒸发),覆盖地膜可以保湿、保温、保土,减少蒸发,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作用显著,因此C正确。
而且ABD均不符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
【考察能力】获取信息并将其分类的能力比例数值的计算能力【地理原理】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河流的水文特征农业生产技术(覆盖地膜)对区位因素(水源、气候)的改良。
【答案】6. A、7.C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钱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图8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答: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答: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答: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
2014年高考地理(江苏)试题解析与答案
2014年高考地理(江苏)试题解析与答案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陈禄春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据此回答1-2题。
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解析:本组题考查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1题沿着行进路线有:山-小口-平旷等,可知为盆地。
第2题自然环境有溪-桃花-山-桑树-竹子;人文环境有路-屋舍-良田,这些地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地理环境。
答案:1 C 2A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
图l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
读图回答3 -4题。
3.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A.甲 B.乙 C.丙 D.丁4.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解析:考查读图能力和地球运动知识。
第3题6月初因处于春分日和夏至日之间,即丁处。
第4题甲乙两点处于冬至点前后,位于同一纬度上。
公转速度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冬至日前甲小于冬至日后的乙。
甲地南半球昼渐长,乙地,相反。
日地距离,甲较乙是远(1月初最最近)。
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南方。
答案:3 D 于4 D图3是2014年4月30日20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回答5 -6题。
5.图中虚线范围内出现沙尘天气,其中最易发生沙尘暴的地点是A.甲 B.乙 C.丙 D.丁6.锋面过境时,M地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是A.气温升高,出现降水B.气温降低,天气转晴C.风力增强,出现降水D.风力减弱,天气转阴解析:本组题考查冷锋过境时带来的影响。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详解 世界区域地理
2014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2 以世界区域为背景综合题
湖南常德市七中 罗22分)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1)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使地表积水;河流因水位上涨,使两岸积水;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导致河水泛滥。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解析:本题考查鱼类资源的差异性原因,受当地气候、温度、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影响。 点评: 难度系数中等。
(2014浙江卷)36、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4)题(26分)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的相关知识。可以比照三江平原成为中国最大沼泽地的原因来答题。 点评: 难度系数中等。
(2)答案: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的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相关知识。河流的水文特征中有一点是关于河流含沙量的,河流的含沙量取决于河流流经地区的土质情况,植被覆盖状况,侵蚀作用强弱,流速快慢等。 点评: 难度系数中等。
2014年高考地理部分解析版(安徽卷)
2014年高考地理部分解析版(安徽卷)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抓哟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图7)。
完成23~24题。
图723.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A.ⅠⅡⅢB.ⅠⅢⅡC.ⅡⅢⅠD.ⅢⅠⅡ【答案】D【解析】III区域位于南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多环境问题,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I分布范围较小,位于河流和平原区,经济较为发达,应为城市化地区;II分布空间大,地形以平原为主,应为农产品主产区。
选D正确。
24.三类区域中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答案】A【解析】II区为城市化地区,经济发达,I区为农产品主产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II区迁到I区,选项A正确。
欧洲鳗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
读图8,完成25 ~ 26题。
图825. 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③寒流④暖流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从图中马尾藻海和欧洲的位置可知,必须通过北大西洋暖流从北美东海岸到达欧洲西海岸,选项B正确。
26. 甲地自然环境深受海洋影响,在河流水文特征方面变现为A. 含沙量小、冰短期B. 流量稳定、水量丰富C. 水量丰富、落差小D. 流速缓慢、流量稳定【答案】B【解析】受海洋影响,该地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均匀,导致的河流水文特征为流量稳定、水量丰富。
选项B正确。
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 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13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13D涵: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
学生要将这三项内容与具体的中药材加工业建立联系。
生态方面促进中药材种植,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经济上,延长产业链,带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最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4福建卷)37.(37分)图13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1世纪海洋经济、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
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1)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6分)(2)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
(11分)(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
(12分)(4)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点”进行销售。
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8分)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答案】:(1)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
(2)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3)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4)观点A:有利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答四点即可。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观点B:不利论据:易对传统商业造成冲击;产业、人口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压力;山区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竞争力较低;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2014全国2卷地理(真题、解析)
【答案】1.D 2.B 【解析】1.城市化过程中,地价上涨;外来人口 增多,住房紧张,房租上涨,当地农民为了增加 经济收入,建楼房以供出租。 2.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住房 紧张,房租上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达度好 的中心城市的房租尤其昂贵,城市周边地区房租 相对廉价,较适合低收入人群的需求。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 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祸动物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 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 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 的宣传工作等。 【解析】野生动物数量减少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 因。自然原因有气候异常、缺少食物、环境的变化等,人 为原因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野生动物的直接猎杀等。 措施则可以从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了解动物的生长习 性、恶劣环境时提供食物、建立相关保护站、完善相关法 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分析。
36.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 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示的西西 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1)分析 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2)分析叶尼塞河泥 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3)通常, 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 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37.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日前 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 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 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 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示建三江的 位置和范围。(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3) 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 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 的理由。
2014地理真题(大纲版)(含答案解析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大纲版)一、选择题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产品的价格构成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1.(4分)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主要是因为()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B.产品技术要求高,需要多国合作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国际市场2.(4分)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A.市场广阔B.劳动力价格低C.交通运输方便D.原材料丰富3.(4分)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A.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B.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C.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D.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三、标题4.(4分)如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4~6题.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4分)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6.(4分)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四、标题7.(4分)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5时40分和6时20分同时看到日出.据此完成7~8题.甲地位于乙地的()A.东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8.(4分)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5时40分和6时20分同时看到日出.据此完成7~8题.这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暴风雪席卷欧洲北部B.澳大利亚东南部容易发森林火灾C.好望角附近炎热干燥D.墨西哥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五、标题如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9~11题.9.(4分)该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A.土地资源B.水资源C.生物资源D.太阳能资源10.(4分)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D.港口11.(4分)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位置适中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D.经济中心九、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66分)12.(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示意某国南部沿海地区.该地区河流含沙量大,沿海水浅.18世纪,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该地区交通运输需求大增,于是开凿了几乎与海岸平行的沿海运河.M河自北向南纵贯该国中部,是该国重要的航道,H港为该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1)分析图示地区沿海运河开凿前的水运条件.(2)分析沿海运河开凿工程量较小的原因.(3)简述沿海运河航道航运优势.(4)说明H港发展成为该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的地理条件.13.(3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分类汇编)Word版含解析
2014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2 地球上的大气(2014·安徽卷)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
完成27-28题。
27.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地形C.季风D.海陆位置28.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2014·北京卷)气候舒适度主要与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相关。
图2示意中国4个城市气候舒适度的月变化。
读图,回答第3题。
3、甲、乙、丙分别是A、贵阳、西安、长春B、昆明、海口、哈尔滨C、兰州、上海、沈阳D、南宁、武汉、石家庄(2014·安徽卷)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
图Ⅱ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维度的变化。
读图完成33题。
33.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A.Q4、Q1、Q3、Q2 B.Q3、Q4、Q2、Q1 C.Q3、Q1、Q2、Q4 D.Q2、Q3、Q1、Q4(2014·福建卷)图5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A.气温分布B.降水分布C.地势起伏D.洋流分布(2014·北京卷)图3示意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第4、5题。
4、气旋A、①给南亚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B、②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C、③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D、④生成于太平洋热带洋面5、影响气旋④移动路径的主要是A、东南信风B、副热带高压C、极地东风D、北赤道暖流(2014·江苏卷)图3是2014年4月30日20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2014年地理高考试题解析
2014年地理高考试题解析2014年地理高考试题是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考试。
本文通过对2014年地理高考试题的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答题能力。
一、自然地理板块1. 解析考点:地理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题目内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是()。
A.地球自转的速度比公转的速度快B.地球自转的速度比公转的速度慢C.地球自转的速度与公转的速度一样D.地球自转的速度与公转的速度无关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而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07000公里。
因此,地球自转的速度比公转的速度慢,答案选B。
2. 解析考点:地理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题目内容:我国面积最小的直辖市是()。
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解析:直辖市是指行政地位相当于省级的城市,我国面积最小的直辖市是上海市,答案选C。
二、人文地理板块1. 解析考点:地理与生产活动的关系题目内容: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中,属于冶金工业主产区的是()。
A.山西省B.吉林省C.河南省D.湖南省解析:冶金工业主要是指金属冶炼、加工和制造业。
在给定的选项中,山西省以其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而闻名,被誉为“冶金重地”,因此答案选A。
2. 解析考点:地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题目内容:以下能够有效防止沙漠化扩展的措施是()。
A.大规模植树造林B.大规模沙漠固沙治理工程C.人为刺激沙漠生态恢复D.人工降水措施解析:沙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沙地扩展的过程。
有效防止沙漠化扩展的措施包括大规模植树造林、大规模沙漠固沙治理工程等。
因此,答案选A、B。
三、经济地理板块1. 解析考点:地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题目内容:我国地处亚洲东部,临近太平洋,地缘位置优越,可以通过渤海湾、黄海和东海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这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是()。
A.有利B.不利C.有利也不利D.无法确定解析:我国的地缘位置优越,方便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对我国经济建设有利。
2014年地理高考解析地貌题型
2014年地理高考解析地貌题型地貌是地球表面上自然形成的各种地形,它是地壳运动和地表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2014年的地理高考中,地貌题型是考察学生对地球地貌形成机制和地形特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对2014年地理高考的地貌题型进行解析。
一、地貌题型概述地理高考的地貌题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地形发育类型和形态特征、地貌形成机制、地貌分类与划分以及地貌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这些题目,考生需要掌握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2014年地貌题型解析1. 第一题:下图是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请根据图示信息,简要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的地貌制约因素。
解析:该题考察了地貌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学生需要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结合地貌特征来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制约因素。
例如,山地地貌可能导致土地利用受限,而平原地貌则更适合农业发展。
2. 第二题:相比于金属矿床,石英脉型矿床形成的地貌因素更为多样,请简要说明石英脉型矿床形成的地貌因素。
解析:该题考察了不同矿床类型的地貌因素。
学生需要简要说明石英脉型矿床的形成与地貌的关系。
例如,石英脉型矿床的形成与岩浆侵入、岩石变质等地貌过程密切相关。
3. 第三题: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请简要说明气候对低纬度地区、高海拔地区地貌形成的影响。
解析:该题考察了气候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学生需要简要说明在低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气候对地貌形成的不同影响。
例如,低纬度地区热带气候下的长期侵蚀作用可能导致丰富的水力侵蚀地貌,而高海拔地区的寒冷气候则主要通过冻融作用和冰川作用塑造地貌。
4. 第四题:下图是某地区的地层剖面图,请根据图示信息,简要分析地层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解析:该题考察了地层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学生需要根据地层剖面图,分析地层对地貌的控制作用。
例如,不同地层的岩性及其不同的抗侵蚀能力,会导致地貌的形态差异。
三、总结2014年地理高考的地貌题型主要考察了对地貌形成机制和地形特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14高考地理试题
2014高考地理试题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是考生们备战高考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本文将为读者整理和解析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
希望通过对这些试题的分析,为读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多项选择题1. 下列地貌中,属于火山地貌的是:A. 峡谷B. 冰川C. 环礁D. 火山口答案:D解析:火山口是火山喷发时喷出岩浆的出口,一般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凹地,属于火山地貌的典型特征。
2. 下图最可能代表的环境是:(插入题图)A. 亚热带潮湿气候区B. 森林火灾区C. 寒温带草原D. 热带雨林答案:B解析:题图中呈现出大量熄灭的火焰和黑烟,这是森林火灾后的典型景象。
二、填空题1. 中国的最高峰是________。
答案:珠穆朗玛峰解析: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的边界线上,是中国的最高峰。
2. 不同年降水量的气候类型,其气候分期图形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经纬度、山脉和洋流的影响解析:经纬度、山脉和洋流是决定不同地区气候类型的主要因素,因此影响着气候分期图形的形状。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均由若干个不断移动的板块组成。
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上相对运动,造成了地球的地壳变动、地震和火山等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球上的板块是动态的,它们在地球表层上进行持续的运动,可以是相互靠近(俗称收敛)、相互远离(俗称扩张)或相互滑动(俗称走滑)。
(2)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地震、火山和大地构造的变动。
(3)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是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
(4)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地球上的许多地质现象,如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山脉形成等。
2. 请简述淡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答:淡水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分布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淡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大部分淡水集中在极地和高山地区,而人口众多的平原地区淡水资源相对较少。
2014高考地理及解析
2014 ·江卷 (地理 )2014·江卷《桃花源》中描绘:“ 溪行,忘路之近。
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忧如如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爽朗。
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据此回答1~2 。
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A.山峡谷B.山前平原C.山盆地1.C [分析]D .平高原依据资猜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以及“土地平”等有关描绘,判断“桃花源”是周高中低的山盆地。
2.“桃花源” 境与以下要素密有关的是()A.地理地点 B .灌系C.科技 D .水力源[ 分析 ]“桃花源”世外桃源式的封境与其身居深山的地理地点亲密有关。
2014·江卷在地球公程中,若以地球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转。
1 是天赤道与黄道的表示,2 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转迹。
回答3~ 4 。
123. 6 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地点是()A.甲 B .乙C.丙 D .丁3. D [ 分析 ] 6月初太阳在黄道的地点是夏至点前、春分点后,距离夏至点更近。
4.太阳于甲、乙地点()A.地球公速度同样B.同一地址昼化同样C.日地距离同样D.同一地址日出方向同样4. D [ 分析 ]太阳在甲、乙两地点,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点同样,因此地球上的同一点来,日出方向同样。
太阳在甲、乙两地点,地球公速度乙快于甲,日地距离乙近于甲,同一地址( 假在北半球) 甲地点昼短,乙地点昼。
2014·江卷 3 是 2014 年 4 月 30 日 20 海平面气形式。
回答5~6 。
35.中虚范内出沙天气,此中最易生沙暴的地址是()A.甲 B .乙C.丙 D .丁5. B [ 分析 ]乙地等密集,水平气梯度大,力,且离沙源地近,因此最易生沙暴。
6.面境,M地可能出的天气化是()A.气温高升,出降水B.气温降低,天气转晴C.风力增强,出现降水D.风力减弱,天气转阴6. C [ 分析 ] M 地冷锋过境时,气温降低,风力增强,出现阴雨天气。
2014年全国高考地理真题解析课标1卷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地理)[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题。
图1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1.A[解析] 建设太阳能光热电站应选择太阳辐射量丰富的地区。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故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宜建设太阳能电站。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经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2.C[解析] 反光板具有反射作用,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温度降低;太阳能光热电站不会产生电子辐射,故不会干扰飞机电子导航;图中显示太阳能反光板可以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加热,强光、高热会使飞鸟飞过时被灼伤,故C项正确;太阳能电站的建设对农作物没有影响,不会导致作物产量提高。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C.全年P<1 D.冬至日P>13.D[解析] 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H=90°-纬差)可以计算,北回归线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影长为0,故P=0;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为43°,此时影长大于塔高,P>1;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34′,影长小于塔高,P<1。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
读图2,完成4~6题。
图2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4.D[解析] 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铁路线大致沿1000米等高线修建,目的是减轻工程建设的难度,故主导因素是地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简答题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
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名词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力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逐渐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
原始地球的铁元素因为温度超过其熔点而以液态出现。
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入地心,首先形成地核。
压缩功转变为能量又使地球局部增温和熔化。
而物质的对流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
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
在圈层分化过程中,内部的气体经过“脱气”形成了大气圈。
地球原始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
微生物出现后,即开始破坏岩石中的含氮化合物,并将氮释放到大气中。
待到绿色植物出现,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对原始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作用,使一氧化碳变为二氧化碳,甲烷变为水汽和二氧化碳,氨变为水汽和氮。
光合作用持续进行,氧气又从二氧化碳中逐渐分离出来,最终形成了以氮和氧为主要成分的现代大气。
地球上的水主要是从大气中分化出来的。
早期大气含有大量水汽。
由于温度逐渐降低以及大气中含有大量尘埃微粒,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液态水降落到地面,然后汇聚在洼地中,形成原始水圈。
彗星的冰物质陨落在地球表面,也成为水的来源之一。
后来,由于水量增加和地表形态变化,原始水圈逐渐演变成为海洋、河流、湖泊、沼泽与冰川形成的水圈。
在原始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造就存在着碳氢化合物。
后来,原始生物出现并逐渐扩展到海洋、陆地和地层大气中,形成了生物圈。
第二章地壳名词1、地壳: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界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
2、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3、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几何而成的地质体。
4、岩浆岩: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冷凝结晶或喷出地面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5、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6、层理: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的成层性。
7、成岩过程:风化、剥蚀与搬运、沉积、成岩。
8、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域构造的变化。
9、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结构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10、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
11、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断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
12、板块构造学说:把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震与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海底扩张假说的具体引申。
13、地震: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
14、地质年代: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地壳的组成、结构、构造及外部形态不免经常发生变化。
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事件可以清晰地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
通常以地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与顺序。
简答题1、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基本特征?1)形成过程: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体隔离,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中分解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为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矿化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物经压缩、胶结作用固结为岩石。
若埋藏很深,还可产生压熔、交代与重结晶作用,使晶体变粗和岩体进一步压固。
2)基本特征: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
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均属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特征。
2、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基本方式。
1)一般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
2)基本方式:①水平运动,即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
②垂直运动,即块体的升降运动。
3、简述地质构造的类型。
1)水平构造。
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
2)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
3)褶皱构造。
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
4)断裂构造。
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断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
4、火山活动和地震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1)火山的影响:①火山喷发有时引起地震、山崩和海啸,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②一方面形成火岩浆岩,一方面还使一些元素富集形成矿床。
③熔岩流可阻塞河谷,使河水泛滥、河流改道或形成堰塞湖。
④火山灰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可发展种植业。
⑤火山喷发对气温有明显的影响。
2)地震的影响:①破坏建筑物,使房屋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②改变地表形态,使地面隆起或凹陷,并产生地裂缝,使地面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③在陡峭山区,地震可导致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并阻塞喝到,形成堰塞湖。
④发生在海底的地震可引起海啸,对沿岸产生巨大冲击,加速对海岸的侵蚀过程和对海岸建筑设施的破坏。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名词1、大气:连续包围地球的气态物质。
2、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因而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
3、水平温度梯度:在等温线图上垂直于等温线方向的单位距离内温度的变化值。
4、辐射逆温:近地面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的逆温层。
5、露点:湿空气等压降温到饱和的温度。
6、雾:漂浮在近地面层的乳白色微小水滴或冰晶。
7、霾:空气中烟尘等微粒较多导致能见度变坏的现象。
8、大气环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10、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形式。
11、季风: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
12、焚风: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
13、天气系统: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
14、气团: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垂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15、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
16、气旋: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17、气候: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18、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
简述题1、简述大气的组成。
1)干结空气。
指除水汽和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
2)水汽。
3)固、液体杂质。
指大气中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
4)大气污染物。
指由于人类活动影响而进入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
2、试论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征。
1)对流层。
大气的最底层,空气垂直运动旺盛。
平均高度11km。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此层,对人类和地球生物影响最大。
2)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随高度上升温度不便或微升,大气透明度良好。
3)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5km。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有相当强烈的空气垂直运动。
4)暖层:中间层顶到800km。
空气密度很小,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很快增加,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常出现极光。
5)散逸层。
暖层顶以上,上界为3000km左右。
空气极其稀薄,温度随高度升高,地球引力很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挣脱地球引力束缚而逃逸到宇宙空间。
3、简述季风的成因。
季风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其他因素如海陆分布的相对位置、形状和大小,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南北半球相互作用和大地形,尤其是青藏高原的作用对亚洲季风的形成均起着关键性作用。
4、局地环流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1)海陆风。
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影响范围仅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
2)山谷风。
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底吹向山坡,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
3)焚风。
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形成的相对干热的风。
无论冬夏与昼夜,山区都可出现。
5、简述什么是锋?有哪几种类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
1)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2)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3)准静止锋。
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非常缓慢的锋。
4)锢囚锋。
锋面相遇、合并后的锋。
6、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有哪几个,各有何特点?影响我国的气团多属变性气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