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合集下载

再生障碍性贫血 ppt课件

再生障碍性贫血  ppt课件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系 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碍,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 少,代以脂肪髓,造血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 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临床表现】
先天性: 先天性再障甚罕见,其主要类型为 Fanconi贫血。 获得性 以获得性居绝大多数。 获得性再障可分: 原发性: 原因不明,约占获得性再障的50%; 继发性: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
一、临床: 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 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二、血象:血红蛋白下降速度快外,须具备以下三 项之二项:①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 0.015×1012/L(<1.5万/ul); ②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0.5×109/L(<500/ul); ③血小板<20×109/L(<1-2万/ul 三、骨髓象 ①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 非造血细胞增多,如增生活跃须有淋巴细胞增多; ②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七、其他因素
【发病机理】
干细胞缺乏或机能缺陷是再障的原因多能
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能由于骨髓造血微环 境缺陷造成。 再障也可能是细胞或体液免疫对造血细胞 抑制的结果
【治疗】
一、防止与毒物接触 二、支持治疗 (一)重视个人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皮 肤清洁。 (二)控制感染 (三)止血 (四)输血 三、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 (一)雄激素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其他
慢性再生障碍贫血诊断标准
一、临床: 二、血象: 发病慢,贫血,感染、出血较轻。 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 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 值较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高。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三、临床表现及分型
贫血、出血、感染
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发病缓急,再障分为重型再障 (SAA)和非重型再障(NSAA)。
(一)重型再障: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少数可由非 重型进展而来。 贫血:进行性加重 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及内脏出血 感染:多数有发热,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常并发败血症
(二)非重型再障:起病缓慢,进展慢,部分病例 病程中可转化为重型,称重型再障Ⅱ型,表现同 重型再障。
骨髓增生低下者,原始细胞百分率也超过非 红系有核细胞成分的30%以上
4、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回顾性,4-6周恢复)
出血与感染症状相对较轻
一般有诱因:病毒或细菌感染、药物 疾病为自限性,在去除诱因后与1-3个月自然恢复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明显减少或 消失,涂片尾部可出现巨大原始红细胞;粒细胞系 有成熟停滞现象,巨核细胞大多在正常范围
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需有
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
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PNH、MDS、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
少。
5、一般抗贫血药物无效。
排他性诊断
(二)AA分型诊断标准:
重型再障Ⅰ型:
起病急,病情重,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和/或出血 (1)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9/L (2)中性粒细胞<0.5×109/L (3)血小板<20×109/L (4)骨髓多部位增生重度减低
(二)AA分型诊断标准:
国内将重型再障分为2型:急性发病者为SAAI型, 由NSAA发展成重症者为SAA Ⅱ型。
重型再障Ⅱ型
NSAA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达SAAⅠ型 标准。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功能:主要功能为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完整版ppt课件
10
红细胞
形态:成熟红细胞为双凹盘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中央较薄,边缘 较厚,其内无细胞核和细胞器。
作用:血红蛋白—结合与运输O2和CO2 寿命:120天 其他:RBC还具有变形性、渗透脆性与悬浮稳定性等特点,这些特征
变化可以提示相关的疾病。
血小板
血小板主要参与机体的止血和凝血过程,具有粘附、释放、聚集、收 缩与吸附的生理特性,与其生理功能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血小板减少、功能障碍或各种凝血因子缺乏均可导致出血。
完整版ppt课件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
完整版ppt课件
14
概念
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造 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功能障碍所引 起的一类贫血,又称骨髓造血功能衰 竭症。
完整版ppt课件
17
分型
根据病因 遗传性再障(先天性) 获得性再障(后天性):原发性再障、继发性再障
根据病情、血象、骨髓象及预后 重型再障(SAA) 非重型再障(NSAA)。
完整版ppt课件
18
病因
药物/化学 氯霉素;苯及其衍生物(剂量) 物理因素 各种电离辐射
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丙肝、乙肝;预后较差。
骨髓象:为确诊再障的主要依据。骨髓涂片肉眼观察有 较多的脂肪滴。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均匀减少,脂 肪组织增多。
其他: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相关的检查, 有助于再障发病机制的临床判断、指导选择治疗方案 及估计预后。
完整版ppt课件
24
完整版ppt课件
25
诊断要点
根据病人有:
①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无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②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数﹤0.01,淋巴细胞 比例增高;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再生障碍性贫血
3
发病机制
❖一、造血干细胞减少:60年代 ❖二、造血微环境异常:70年代 ❖三、免疫异常:70年代
再生障碍性贫血
4
分类
❖ 一、病因分类:原发性、继发性 ❖ 二、疾病严重程度分类:急性、慢性 (一)急性:临床表现
血象 骨髓 (二)慢性:临床、血象、骨髓
再生障碍性贫血
5
❖ 贫血 ❖ 出血 ❖ 感染
10
❖ 鉴别要点
AA
网织红细胞 减少
骨髓增生度 减低-重度
血清胆红素 Rou,s实验 糖水实验 酸溶血
CD55/CD59
不增高 阴性 偶阳性 阴性 正常
PNH 增高 减低、活跃、明 显活跃 轻度增高 阳性 阳性 阳性 减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
12
1.支持治疗 :输红细胞,预防、控制出血,预防、控制 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
15
❖ 中药: ❖ 骨髓移植 ❖ 造血刺激因子
再生障碍性贫血
16
免疫抑制剂
1. ATG/ALG
属于多克隆抗T细胞抗体,为马或兔免疫血清。 ATG以胸腺细胞作为抗原,ALG应用胸导管内或 外周血或脾脏内的T细胞作为抗原制备而成。二者 均可选择性的减少T细胞,有较强的免疫抑制和细 胞毒作用,对SAA病人是标准的治疗药物,其疗 效机制,主要能够解除活化的T细胞对骨髓造血细 胞的抑制,并且能诱导T细胞释放造血生长因子促 进造血,从而达到治疗AA的目的。
再生障碍性贫血
18
单用ATG/ALG的有效率约50%(40~80%)。根据 Paquet资料(1995),治疗146例AA,其6年生存 率 N-SAA 为 71%±9% ; SAA 组 为 48%±7% ; VSAA组为38%±7%。因此与病情轻重有关。国内 以ATG/ALG与雄激素合用治疗SAA124例,其有效 率为51.6%(储榆林等,2000)。

再生障碍性贫血 优质PPT课件

再生障碍性贫血 优质PPT课件
2、继发性再障
有明确诱因,如电离辐射、化学毒物等,阻扰DNA的复制而抑 制细胞的有丝分裂,干扰骨髓细胞生成。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与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鉴别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1)临床上常有血红蛋白尿、黄疸及脾大。 (2)实验室检查:酸溶血试验(Ham试验)、糖水试 验及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均为阳性。蛇毒 因子溶血试验(COF试验)和微量补体溶血敏感试验 (mCLST)阳性。骨髓或血出现CD55-、CD59-细胞。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四)感染 1、部位:以上呼吸道多见,其次为肺部及皮肤 感染。严重可致败血症。 2、致病菌:以G-杆菌最常见;其次为球菌、 真菌。 3、NSAA感染轻,易控制,SAA常合并严重感 染,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严重感染为再障死 亡的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重点)
解热镇痛药、磺胺类、杀虫剂等,与个人敏感性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明,可能的机制包括:
造血干细胞内在的缺陷(“种子学说”) 再障患者CD34+细胞为正常人的1%,体外克 隆形成实验各系集落形成减少。
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土壤学说”) 血清造血正调控因子如干细胞因子(SCF)减少 而负调控因子如IFN、IL-2、TNF、IL-8增加
免疫因素介导的造血异常(“虫子学说”) 免疫异常,T4/T8比例倒置。免疫抑制治疗有 效。
病因和发病机制
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AA的主要发病机 制是免疫异常;造血微环境 和造血干 (祖)细胞的异常均为免疫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重点)
(一)起病:重型再障(SAA)起病急, 进展迅速,非重型再障(NSAA)起病 及进展缓慢。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3
• ②和剂量关系不大,仅个别患者发生造血障碍,多系药物
的过敏反应,常导致持续性再障。这类药物种类繁多,常 见的有氯(合)霉素、有机砷、阿的平、三甲双酮、保泰 松、金制剂、氨基比林、吡罗昔康(炎痛喜康)、磺胺、 甲砜霉素、卡比马唑(甲亢平)、甲巯咪唑(他巴唑)、 氯磺丙脲等。药物性再障最常见是由氯霉素引起的。据国 内调查,半年内有服用氯霉素者发生再障的危险性为对照 组的33倍,并且有剂量-反应关系。氯霉素可发生上述二 种类型的药物性再障,氯(合)霉素的化学结构含有一个 硝基苯环,其骨髓毒性作用与亚硝基-氯霉素有关,它可 抑制骨髓细胞内线粒体DNA聚合酶,导致DNA及蛋白质合 成减少,也可抑制血红素的合成,幼红细胞浆内可出现空 泡及铁粒幼细胞增多。
精选ppt课件
9
• (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PNH和再障关系
相当密切,20%~30%FNH可伴有再障,15%再障可发生 显性PNH,两者都是造血干细胞的疾病。明确地从再障转 为PNH,而再障表现已不明显;或明确地从PNH转为再障, 而PNH表现已不明显;或PNH伴再障及再障伴PNH红细胞, 都可称谓再障-PNH综合征。(八)其他因素 罕有病例报 告,再障在妊娠期发病,分娩或人工流产后缓解,第二次 妊娠时再发,但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巧合。此外,再障尚 可继发于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的甲状腺或前(腺)脑垂
精选ppt课件
11
• 再障的分型诊断标准:重型再障,发病急,
贫血进行性加重,严重感染和出血。血象 具备下述三项中的两项:① 网织红细胞绝 对值<15X109/L 。②中性粒细胞 <0.5X109/L.。③血小板<20X109/L。骨 髓增生广泛重度减低。非重型再障指达不 到重型再障诊断标准的再障。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再障治疗的进步一方面受移植整体技术改进的影响,尤其是相合 无关移植,同时也依赖于新型更特异的能诱导对启动抗原永久耐受 的免疫抑制药物的引入。
27
重型再障的治疗策略
年轻患者
重型再障
老年患者
相合同胞供体

没有
相合同胞供体 干细胞移植
强化免疫抑制治疗
治疗反应
没有

相合无关 干细胞移植
28
复习思考题
1.再障的诊断标准及再障分型的诊断依据。 2.再障的治疗原则和措施。
11
SAA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 重度减低。
NSAA骨髓象:有核细胞增 生
减低。
12
SAA骨髓象:骨髓造血岛呈空网 状,仅见成纤维细胞(1)、 淋巴细胞和大量网状纤维,未 见造血细胞。
NSAA骨髓象:淋巴细胞较多, 可见中性晚幼粒细胞。杆状核 和分叶核粒细胞,晚幼红细胞 核高度致密,浓缩呈“炭核” 样。
18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 发作性睡眠后血红蛋白尿 • 血Ham试验阳性,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阳 性 •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阳性 • 微量补体溶血敏感试验(MCLST)阳性 • 骨髓或外周血CD55+、CD59+细胞↓
1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一)临床表现:不明原因的进行性贫血和/或伴有出血、感染。部分 患者有肝、脾、淋巴结肿大,肿大程度多不显著。
4.转变中的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 in fransformation, RAEBT)
5. 慢 性 粒 - 单 核 细 胞 白 血 病 (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CMML)
21
22
治疗
1.支持治疗 预防感染 防止出血:输注血小板制剂 纠正贫血:成份输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起病及进展缓慢,以贫血为首发和主要表现, 感染及出血较轻。
1. 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 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
2.骨髓象(穿刺和活检) 脂肪滴增多,骨髓颗粒减少
多部位骨髓穿刺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三系造血有核细胞均减少
非造血细胞增多,如淋巴细胞、浆细胞
• 其他检查 1.细胞遗传学检查:包括染色体分析和荧
(3)继发其他克隆性疾病如AML、MDS、PNH等。
(4)少数患者可有肝肾功能损害。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HDIG)
适用于以下情况: 肝炎相关性再障伴肝肾功能有损害者; SAA合并感染者; SAA伴血小板严重减少,出血重,输血小
板无效者。
治疗进展
麦考酚吗乙酯(MMF),他克莫司 (FK506)
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McAb-T): 近年来国内报告用CD3、CD8等McAb-T治疗 治疗SAA,临床治疗显著,总有效率79.2%。 临床治疗显著,总有效率79.2%。
光原位杂交(FISH) 2.骨髓核素扫描 3.流式细胞术分析 4.体外造血祖细胞培养 5.其他:T细胞亚群分析等
询问病史
既往用药史
可疑化学和物理因素接触史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
骨髓象
排除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体检如发现淋巴结或脾脏肿大,诊断宜慎重
首先要去除病因;综合早期正规治疗
支持治疗
非重型再障 重型再障的
慢性再障约70%-80%可缓解; 急性重型再障约1/3~1/2的患者在数月至一年 内死亡。
有病因可寻的继发性再障患者应避免对有 害因素的继续接触。强化劳动保护法规,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减少或杜绝暴露于有 害因素的机会。
谢 谢!!
病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教学目标
1.掌握再障的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 保健指导。
2.熟悉再障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aplastic anemia
一、定义
各种各样的原因引起造血干细胞的数量 减少和(或)功能障碍,那就会引起全血 细胞减少而导致的一种贫血,临床上主要 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
头晕
感染和出血较轻 慢性再障急性发作:称重型再障II型
急慢性再障的区别
急性再障
起病

出血、感染 严重,常发生于内脏
慢性再障
慢 轻,皮肤、粘膜
贫血
可发生败血症
出血和上呼吸道
感染多见
红细胞计数 小于3.0*1012/L
大于3.0*1012/L
血小板计数 小于20*109/L
大于20*109/L
反应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
▪ 病情监测 ▪ 预防感染:呼吸道、口腔、皮肤和肛周感染 ▪ 加强营养支持 ▪ 用药护理
自我形象紊乱
护理目标 :正确认识和理雄解激现素存身体外形的
变化,自觉坚A持ATLG遵G、医嘱服药
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
(2)用药护理
其他护理诊断
预感性悲哀 与治疗效果差、反复住院有关 知识缺乏 缺乏有关再障治疗及预防感染和
(二)发病机制
异常免疫反应损伤造血干细胞(虫子学说) 造血干细胞内在缺陷(种子学说) 造血微环境的支持功能缺陷(土壤学说)
三、临床表现
1、急性再障(重型再障1型)
起病急,发展快 以出血、感染和发热为首发表现或主
要表现
进行性贫血 颅内出血是常见的死亡原因
2、慢性再障
起病缓慢,病程长 贫血:乏力、活动后心悸、气促、
4)输血:血小板悬液、白细胞悬液
3、雄激素:治疗慢性再障的首选药物
康力龙、丙酸睾丸酮、安雄和达那唑
4、免疫抑制剂 :抗胸腺球蛋白ATG 、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ALG 环胞素
5、造血细胞因子 :重组人EPO
G-CSF、GM-CSF和IL-3
雄激素
6、骨髓移植 :移植后长期无病存活率可
达60-80%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药物:氯霉素、砷剂、抗肿瘤药物等 2、化先 后学天 天毒性 性物再 再障 障:::原苯2发.及5性%其再衍障 生物 3、物理因素 :X线、r线或其他射线 4、病毒感染继:发性肝再炎障病毒、风疹病毒等
EB病毒
5、其他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 、环境因
素遗传因素
化学毒物导致再障
白细胞计数 小于20*109/L
大于20*109/L
急慢性再障的区别
骨髓象
急性再障
多部位增生极度减低
慢性再障
增生减低或活跃 常有增生灶
病程和 预后
病程短,预后不良 多于6-12个月内死亡
病程长,预后较好 少数死亡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 2、骨髓象和骨髓活检:骨髓象和骨
髓活检是诊断再障的主要依据。
急性再障:骨髓呈增生低下或极度低
下,粒红两系均明显减少, 没有巨核细胞,淋巴细胞、
浆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
五、诊断要点
进行性贫血 伴出血和感染 脾不大 血象检查全血细胞减少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 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 巨核细胞减少
六、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支持疗法
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
1、病因治疗: 去除骨髓抑制的因素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支持和对症治疗
1)预防和控制感染:洗必泰液漱口、 眼药水滴眼和鼻、 PP粉坐浴 保护性隔离 敏感抗生素
2)输血:
3)止血:
轻度皮肤粘膜出血—维生素C和卢丁片 鼻腔出血—明胶海绵填塞或加 用激素 内脏出血—止血敏、维生素K1、凝血酶等 颅内出血出—止血药和利尿脱水剂降颅压 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具有出血倾向明 显时—可输注血小板悬液。出血的知识源自八、保健指导疾病知识
避免感染和 出血加重
用药指导
保健 指导
预防指导
病情监测 生活指导 心理指导
谢谢大家
7、胎肝细胞输注 8、脐血输注 9、其他:骨髓兴奋剂:一叶秋碱、碳酸锂、
脾切除 中医中药
七、护理
病史评估
护理评估:1、病史:
生活史 心理状态
社会支持
2、身体评估 :
一般状态
3、实验室及其他皮检肤粘查膜
心肺情况
血常规、网织红细胞、骨髓象
常用护理诊断
活动无耐力:与贫血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 与粒细胞减少有关 有损伤的危险:出血 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自我形象紊乱:与丙酸睾酮引起的不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