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用)窦娥冤导学案(带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窦娥冤》学案..

《窦娥冤》学案..

《窦娥冤》学案..《窦娥冤》学案..一、学习目的1.知识目的:理解作家作品;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2.才能目的: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对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大的艺术手法3.情感目的: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对抗精神二、重点难点1.品味戏曲的语言2.现实和浪漫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三、预习点拨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第一课时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群众。

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稳固统治地位。

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统治者和地主阶级严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藏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代表作品有、、、等。

《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的和王实甫的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

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白朴的,郑光祖的。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

剧本构造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局部组成。

每折用同一宫调的假设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或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5.课文出现个曲牌,都属于宫调。

二、理清构造〔本折戏由三局部组成〕第一局部:第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导学案(3)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导学案(3)及答案

《窦娥冤》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四执笔:巩义五中韩江涛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重点难点: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学法指导:比较阅读能力提升 (D)一、阅读《滚绣球》,完成文后题目。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滚绣球]是()A词牌 B宫调 C曲目 D曲牌2.解释文中加点词A合 B糊突 C错勘 D怎生3.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二、《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三、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

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

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四、关汉卿 [ 南宫·一枝花 ] 不伏老[ 尾 ]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棋,会蹴鞠。

会打圈,会插秧,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窦娥冤导学案

窦娥冤导学案

《窦娥冤》导学案【诗海拾贝】【双调】沉醉东风关汉卿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叫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这是一支为表现离愁别绪而作的小令,描写饯行话别之际的两情依依,可以说一首声情并茂的用散曲写就的“长亭送别”。

起首两句从时空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

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

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极其本色地表达出不能自持的痛苦情态。

整个曲子在真切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刻画出一个声泪俱下,依依不舍的痴情女子形象。

此曲写送别,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真挚动人。

它入手即总摄离别时的感受,首两句对偶句,很能表现离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

跟着写送行的场面,饯行的女子,手上端着酒杯,眼里盈盈珠泪。

“阁着”两字,刻画出强忍眼泪的神态。

后几句着重写临别赠言的场面:她刚刚对离人说了声保重将息,便心如刀割,再也说不下去了。

毕竟,她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不愿意让所爱的人在离别的时刻增加痛苦,于是,她显得很爽朗,很自然,用一句美好的祝愿代替千言万语。

而写她强颜欢笑,很能深一步揭示她内心的痛苦。

我国写恋人送别的诗词,如韦庄的《女冠子》“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皆刻画入微。

这首《沉醉东风·咫尺的天南地北》在刻画入微处,与上面两词相埒,而真率透彻则过之。

【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2.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3.梳理课文结构4.分析并把握主人公窦娥形象,概括本文的主题。

【教学难重点】分析并把握主人公窦娥形象,概括本文的主题。

【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窦 娥 冤》导学案

《窦 娥 冤》导学案

《窦娥冤》导学案《窦娥冤》导学案窦娥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的基本知识;理解古白话跟现代汉语在词法上的一些异同。

2.整体感知全剧,把握故事情节和结构。

3.理清《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知识导学】一.及其作品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我国最早的也是古代伟大的,的奠基人,被誉为、,195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

当时由于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不愿做官而进入社会底层。

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仅存十八种;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流传较广的有《》《》《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

关汉卿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

在他笔下,被压迫的人民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着智慧;而上层统治阶级总是如此卑劣、低下和贪婪。

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人民喜爱。

关汉卿剧作之所以有生命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他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朴实自然的本色,又有艺术韵味,也被历代评论家称为本色派之首。

二.文学和文化常识1.元曲的分类。

元曲,一般包括和。

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是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

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2.元杂剧: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高一语文下期人教版第一单元第1课 《窦娥冤》优秀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语文下期人教版第一单元第1课 《窦娥冤》优秀导学案(含答案)

《窦娥冤》优秀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重点难点: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学法指导:比较阅读能力提升(D)一、阅读《滚绣球》,完成文后题目。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滚绣球]是()A词牌B宫调C曲目D曲牌2.解释文中加点词A合B糊突C错勘D怎生3.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二、《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三、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

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

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四、关汉卿[南宫·一枝花]不伏老[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棋,会蹴鞠。

会打圈,会插秧,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从这"自叙"中,可以看出关汉卿是怎样一个人?熟悉当时市井的多种技艺,性格坚强,追究人性的解放。

4《窦娥冤》(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4《窦娥冤》(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赏本色语言,解窦娥形象——《窦娥冤》导学案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悲剧的社会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鉴赏品味,领略戏剧语言艺术。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

1.学习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2.学习难点: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

第一课时:析矛盾冲突解窦娥形象课前学习任务一:自主完成以下任务,课上分享:1.查阅书籍、网络等资料,了解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文化常识;2.深入阅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①的全剧剧情简介,分析该折戏中存在哪些矛盾冲突。

课中学习任务一解读连环画,梳理杂剧情节结合注释①和《窦娥冤》第三折,给下列连环画取小标题。

课中学习任务二寻戏剧冲突,聚焦曲词矛盾课中学习任务三改窦娥结局,明确悲剧命运建国后周总理看了《窦娥冤》后说,“观众看到窦娥死了,太压抑了,能不能让窦娥不死?”你能为窦娥改写一个结局吗?请试一试。

课后作业(二选一)①假如给窦娥一个临刑前申辩的机会,她会对现场的官吏百姓说什么?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篇一段话,展示窦娥的内心世界。

②以临刑前窦娥的口吻,写一封给父亲的信。

第二课时:识“本色”之妙赏“当行”之美课中学习任务一看连环画,察曲词之异对比连环画“二月飞雪”脚本与曲词【二煞】,寻找其二者语言上的区别。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连环画脚本窦娥说:战国时邹衍遭诬陷,五月天降严霜。

我窦娥的冤比邹衍大,老天啊,六月飞大雪。

课中学习任务二对读散曲,识“本色”之妙关汉卿是元代戏剧大师。

他的戏剧语言除了以上那些一般戏曲语言的共性之外,还有他自己的特色。

下面,我们以【叨叨令】曲词为例,一起来探究。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关汉卿及元杂剧的特点;2、诵读感知,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3.感知窦娥悲剧的一生;4、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5、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6、鉴赏第三折【滚绣球】,把握人物情感,体会语言特色;7、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元杂剧作家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市)人,()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生卒年不详。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等。

其中《》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

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予班头。

”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

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最实用)窦娥冤导学案(带详细答案)

(最实用)窦娥冤导学案(带详细答案)

课题《窦娥冤》学科语文审核人年级一年级时间2015年课时三课时主备人班级姓名教学目的 1.了解元杂剧的一些基本知识;2.分析窦娥的性格特征;3.注意戏曲曲词的抒情美与音韵美的和谐统一,以及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当时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知识。

教学难点: 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一.自学关汉卿和元杂剧: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元代人说他:“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窦娥冤》导学案2

《窦娥冤》导学案2

《窦娥冤》导学案2科目:语文班级:14升学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备课人:苏大丽、李华君备课时间:9.6 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2、把握人物情感,体会语言特色;3、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探究案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3、鉴赏【滚绣球】⑴概括主要内容⑵分析人物感情⑶分析写作手法⑷讨论: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4、诀别婆婆⑴你认为这一场景写窦娥与婆婆诀别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⑵这一场景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点呢?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帮助?5、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

⑴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

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

)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分别说明三桩誓愿的目的是什么?⑶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

⑷对她的三桩誓愿与前文对天地的指责,你怎样理解?⑸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6.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7.课堂小结。

8.布置作业。

《窦娥冤》导学案答案探究案(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10个曲牌有3个层次:第1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窦娥在刑场上发下三大誓愿6、请相同的字数和结构概括第三折的三个情节及结构(一) 概括第三折的三个情节结构情节结构⎪⎩⎪⎨⎧)( )( )(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誓愿在型场窦娥告别婆婆遗嘱见蔡婆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怨天赴法场 或:1.不分好歹一.指天斥地 (怨) 2.欺软怕硬 (对封建统治者的否定) 3.错勘贤愚1.避见婆婆二.决别婆婆 (悲) 2.倾诉真相 (淳朴、善良的心灵) 3.微薄要求1.血溅白练三.三桩誓愿 (愤) 2.六月飞霜 (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3.亢旱三年誓愿 内容 典故 涉及的人物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 苌弘、杜宇 希望刑场上人 望帝啼鹃 了解她的冤屈 ; 第二桩 六月飞雪 六月飞霜 邹衍 希望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桩 亢旱三年 东海孝妇 东海孝妇 不仅证明冤屈更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4.1 窦娥冤——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 导学案

4.1 窦娥冤——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 导学案

4.1窦娥冤—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导学案重难点:(一)写作背景:《窦城冤》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

《汉书・于定国传》记载:“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

姑谓邻人日:‘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

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

' 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

吏验治,孝妇自诬服。

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

太守竟论杀孝妇。

那中枯旱三年。

”关汉卿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创作了《窦娥冤》这部著名的悲剧。

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东海孝妇”的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著名悲剧。

(二)作者简介: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

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刷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A.罪愆(yan)B.错勘(kan)C.盗跖(zhi)D.嗟怨(j4)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罪愆(yan)B.错勘(kan)C.盗跖(zhi)D.嗟怨(j4) 衔冤(xidn)装弘(chGng)尸骸(h6)埋怨(mdi)花簪(zan)湛湛(zhan)腼腆(tidn)古陌(玳)泪涟涟(lidn)刽子手(gui)哥哥行(hdng)暑气暄(xuan)2.对下列戏曲知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末”即角色名,扮演男子,“外”即“外末”,扮演老年男子。

【免费下载】窦娥冤导学案及答案

【免费下载】窦娥冤导学案及答案
④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不是 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一 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冤》 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德阳外国语学校高 2013 级高二下《语文学科》新授课导学案 编写:贺玫 审核:黄翠英
课题:《窦娥冤》 框题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 ,梳理课文结构 。 3.情感目标:重点阅读课文第三折,同情窦娥的遭遇,同情她不幸的一生。
【合作探究】 窦娥曾指天骂地,为什么在临死前还将平冤昭雪的希望寄托于上天?
【过手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楔子(xiē) 盗跖(zhí) 嗟怨(jiē) 应验(yìng) 前合后偃(yǎn) B.罪愆(qiān) 亲家(qìn) 衔冤(xián) 连累(lèi) 湛湛青天(zhàn) C.恓惶(qī) 错勘(kān) 亢旱(kànɡ) 主角(jué) 鳏寡孤独(ɡuān) D.埋怨(mán) 尸骸(hǎi) 提防(tí) 变徵(zhǐ) 哥哥行(há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忤逆 昭障 披枷带锁 意兴阑珊 B.痊济 寒喧 当垆涤器 插科打诨 C.嫡亲 顷刻 燕侣莺畴 金榜提名 D.症候 造孽 苌弘化碧 杳无音信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生今日一径的将女孩儿送来与婆婆(直接) 当骂呵,则处分几句(处罚) B. 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炒哄我(岂敢) 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真的、确实) C.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连,介词) 你老人家放精细些(聪明) D.只合把清浊分辨(会,应当) 不提防遭刑宪(料想,想到) 4.关于元杂剧的一些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优秀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优秀导学案

《窦娥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1.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资料链接:(一)有关元杂剧: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

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3、元杂剧的角色: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

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

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4、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二)有关作者,吴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

姑欲嫁之,终于肯。

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

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

《窦娥冤》导学案参考答案

《窦娥冤》导学案参考答案

《窦娥冤》导学案参考答案一、戏剧家元杂剧梨园领袖杂剧班头窦娥冤救风尘二、1、杂剧散曲杂剧散曲2、一本四折末、旦、净、丑唱、科、白唱词科白3、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

【基础演练】明确:xiēdòu díqìng piēqùbózhēn zhuóyúbólēi tàzhōng chǎnzhèng chuài juàn dǔqìzhèng xī huáng zhīǒu tùnièkàng guìmán yǎnqiān zhíqiān【合作探究】1.《感天动地窦娥冤》楔子(序幕),苦命女偿父债卖蔡家,无奈父抛孤女应京试;第一折(开端),蔡婆婆索债险遭害,张驴儿救人生歹念;第二折(发展),张驴儿药死老驴儿,昏县官乱判葫芦案;第三折(高潮),窦娥临刑发誓愿,完美女子遭刑斩;第四折(结局),窦娥冤魂诉实情,千古奇冤得申雪;2、明确:“天”“地”比喻封建法制和封建秩序。

这段唱词对当时的黑暗社会作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是对封建法制与封建秩序的坚决否定。

3、(1)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主)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主)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2)明确:①这些矛盾冲突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也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窦娥冤(节选)》导学案

《窦娥冤(节选)》导学案

《窦娥冤(节选)》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关汉卿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大都(今北京)人,元代。

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并位于“”之首。

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60多种,但大都佚失,现仅存18种。

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调风月》《单刀会》等。

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四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被誉为“曲家圣人”,简称“曲圣”。

此外,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享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1958年还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2.了解元杂剧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分别称为“末本戏”或“旦本戏”。

3.了解《窦娥冤》故事梗概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序幕)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

(开端)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

(发展)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

《窦娥冤》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窦娥冤》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窦娥冤》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窦娥冤》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一、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二、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三、梳理课文结构四、重点阅读课文第三折【知识链接】一、元曲的分类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散曲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多的可达二三十支曲子。

全套押同一个韵脚。

套曲标题之前标明它所属的曲宫调以及它的第一支曲子的曲牌。

杂剧:宋金时期,在诸宫调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艺术样式。

结构上一般分四折一楔子。

二、元杂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

且由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1、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窦娥冤学案及答案

窦娥冤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知识,领会戏剧通过唱词、科白刻画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2.阅读课文,把握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体味作品的浪漫主义手法。

3. 了解元代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黑暗的反封建主题。

【学习重点】同目标2【学习难点】同目标3【知识链接】一、作者:,号,代大都人,约生于十三世纪初叶,卒于十三世纪末,比莎士比亚早出生三个世纪。

他一生共创作了60多个剧本。

比莎士比亚多出将近一倍。

关汉卿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悲剧,写得一腔怨气喷如火,感天动地惊鬼神;他的喜剧,写得嘻笑怒骂多辛辣,妙趣横生满屋春;他的历史剧,写得历史人物如再现,豪气逼人真雄健。

郭沫若说过,关汉卿能够“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

他的杂剧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又关于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赋予他所肯定的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表达出人民的美好愿望。

他的代表作除《窦娥冤》外,还有、等。

他是元杂剧代表作家,与、、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1956年,他被列入。

二、元杂剧知识:1.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3.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了解元杂剧的一些基本知识;2.分析窦娥的性格特征;3.注意戏曲曲词的抒情美与音韵美的和谐统一,以及想象夸的浪漫主义手法教学重点: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当时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知识。

教学难点: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元代人说他:“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飞、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lái)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4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

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

近人吴梅曾解释说:“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

”我国历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声,是乐律之本。

○5曲牌名:俗称“牌子”。

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就象一首很长的歌里的部分小节的名字),古代的曲很长,所写的曲牌都是一个很长的一首曲的部分小节的名字。

例如本篇文章里面的赏花时、点绛唇、滚绣球等【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罪愆.(qiān)看觑.(qù)提.防(dī)蓦.过隅头(mò)无捱.无靠(ái)孛.老(bó)秀闼.(tà)田畴.(chóu)鳏.寡孤独(guān)燕侣莺俦.(chóu)浣.纱(huàn)红鸾.天喜(luán)前合后偃.(yǎn)恓.惶(xī)讼庭..(sòng)错勘.(kān)杳.无音信(yǎo)苌.弘化碧(cháng)盗跖.(zhí)勒.死(lēi)邹衍..(zōu yǎn)古陌荒阡.(qiān)亢.旱三年(kàng)缥.缃(piǎo xiāng)亲.家(qìng)当垆.卖酒(lú)刽.子手(guì)2.词语解释(1)惫赖:泼赖,凶狠泼辣。

(2)嗟怨:叹息埋怨_(3)恓惶:烦恼不安的样子(4)燕侣莺俦:比喻年轻的女伴,也比喻相爱的青年男女(5)浪荡乾坤:本义指天下太平,文中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意思(6)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7)负屈衔冤:含冤,承受委屈(8)杳无音信: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9)举案齐眉: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把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表示尊敬。

后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第二课时(一)阅读讨论“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

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第二折窦娥与驴儿对簿公堂,楚州太守梼杌在一出场时的独白透露出什么信息?这一段在剧中有什么作用?这一段在元杂剧中是插科打挥的套语,但我们不能把它当成闲笔,这是作者有意为之:(1)从侧面写出了当时官吏的受贿现象,以旁敲侧击的手法来揭露官员的贪污腐化,也透露出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愤恨之情。

(2)为窦娥的蒙冤加上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使剧情自然地发展下去。

(二)合作探究第三折1、根据第三折的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2○1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与抗议,对当时社会法制和统治秩序的否定。

总之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抒情性。

○2找出该层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等的运用,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3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窦娥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却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就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愈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也就愈发令人同情。

4○1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不行,第一桩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第二桩让白雪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桩是要楚地抗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这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2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一桩比一桩强烈。

为的是把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揭露官吏腐败,百姓蒙冤,呼告无门的现实,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凭借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或实现的事在舞台上民生并得以应验。

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人间正义、惩治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坚强意志与美好愿望。

(三)结合课文,请简要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1、善良、孝顺、安分守己(侍养婆婆、为夫守丧、不忍心婆婆受苦自己招认、从后街走以免婆婆看到伤心)2、有主见、刚强(坚决抵制驴儿的婚事、面对驴儿的要挟,请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被打的昏死多次仍辩白自己的冤屈)3、有反抗精神(她誓死不放过驴儿,被判处死刑的唱词、前往法场质疑天地、临行发三桩(四)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反映了什么?请试着填表第三课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窦娥冤》第四折(节选)【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

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1,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旱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

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强伏罪名儿改。

【注】这是《窦娥冤》第四折后部分,也就是全剧结尾部分。

这是窦娥向其父窦天章——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诉说冤情后的三段唱词,它带有总结全剧、揭示主旨的意味。

○1覆勘:对已经判定的司法案件的进一步审核。

1.收江南曲中“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由俗语“衙门从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改造而成的,前者比后者反映的当时现实更深刻,结合《窦娥冤》简析之。

答:后者仅揭露贪赃枉法的现象,而前者进一步揭露了贪赃枉法造成的严重后果,指出元代黑暗社会无官不贪、无案不冤的社会现象,《窦娥冤》就是贪赃枉法造成草菅人命的典型一例,用前者更符合文章的故事情节,同时它进一步对封建吏治进行鞭挞谴责。

2.鸳鸯煞尾曲中“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

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一次展示了窦娥善良的心灵,请联系窦娥悲剧简析之。

答:1、进一步表明了窦娥那一颗金子般的心。

她孝顺婆婆至死不变。

除了平反冤案外,她想的不是自己的父亲,也不是自己,而是无依无靠的婆婆。

这样使窦娥孝顺、善良的品格再一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一个具有为他人而甘愿做出自我牺牲的弱妇,却无端地为黑暗势力所吞噬,它加重了窦娥悲剧的悲剧性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量。

巩固与提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A.错勘(kān)斟酌(zhēn)湛湛青天(zhàn) 难堪(kān)B.前合后偃(yǎn)暑气喧(xuān)喧闹(xuān) 邹衍(zhóu yàn)C.甘霖(gān lín) 变徵(huī)埋怨(mái yuàn)冤枉(yuān wang)D.提防(tífǎng)殡葬(bīn zàng)正旦(dān)罪愆(yǎn)答案:A解析:B.“喧”应写作“暄”,“邹衍”应读“zōu yǎn”;C.“徵”应读“zhǐ”,“埋怨”应读“m án yuàn”;D.“提防”应读“dīfáng”,“殡葬”应读“bìn zàng”,“旦”应读“dàn”,“愆”应读“qiān”,2、下列戏剧术语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C )①外(外末)②端正好③云④正宫⑤滚绣球⑥一煞⑦唱⑧正旦⑨科(介)⑩倘秀才⑾花脸⑿耍孩儿⒀鲍老儿⒁卜儿⒂快活三⒃净⒄白A、角色名①⑧⑾⒁⒃B、角色表演指示③⑦⑨⒄C、宫调名②④D、曲牌名⑤⑥⑩⑿⒀⒂3、《窦娥冤》中有的词语其字形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意义则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