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合集下载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江发世板块学说是关于地壳运动的一个假说。

板块学说的前身是大陆漂移学说,进一步发展为海底扩张学说,最后成为板块构造学说。

1. 大陆漂移学说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患病在床上,他发现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因此在他的脑海里就形成了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在地质时期里曾经是在一起的,大西洋是后来从这两个大陆中间形成的,发生了大陆漂移。

后来,魏格纳又从古生物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在大西洋两岸大陆相对应的一些位置,有相同的古生物群分布。

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之前,有人提出陆桥学说来解释这些古生物群相似或相同的现象。

除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存在的古生物上获得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外,魏格纳又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对应的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从所搜集到的这些资料,对大陆漂移学说起到了一定的有利证明作用。

在古冰川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冰川资料,也有的学者用来证明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通过系统搜集地理、地层、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等资料。

于1915年发表了《海陆的起源》一书,从此大陆漂移学说就诞生了。

魏格纳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个大陆叫做泛古陆,这个大陆在古生代前是连在一起的,如图1-1。

到了中生代南美洲、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已分离,如图1-2。

到了新生代陆地、海洋分离成为现在的格局,如图1-3。

图1-1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古生代时的泛古陆示意图图1-2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中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图1-3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新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后来又有人提出和魏格纳不同的见解,认为在原来的地球上存在两个古老大陆,在北半球的叫做劳亚古陆,在南半球的叫做冈瓦纳古陆,见图1-4。

图1-4 大陆漂移学说所划分的南北两个古老大陆图大陆漂移的方向,是向赤道和向西。

向赤道的漂移是由于地球自转时的离心作用而形成的。

大陆向西漂移的作用力来源,魏格纳认为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引起的。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对于解释地球表面现象和地质结构变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陆漂移理论是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他发现地球上的大陆形状相互契合,如南美洲的东岸与非洲的西岸形状相似。

同时,他还发现了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南美洲和非洲之间出现的情况。

这些观察使得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设,即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壳上漂浮移动的。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由一个超大陆分裂形成的,这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了现在的各个大陆。

大陆漂移理论后来得到了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成为现代地质学的基础。

海底扩张理论是由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在这个时期,科学家开始利用声纳技术对海底地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们发现,海底脊是地球表面最长的山脉,它们从大洋中央延伸,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蛇形结构。

在海底脊的两侧,地壳表面呈现出一系列的断层和裂谷。

通过对这些断层和裂谷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海底脊是由地壳从中间裂开,新的地壳不断从裂隙中涌出,使得海底地壳不断扩张。

这个过程被称为海底扩张,它是地球表面构造变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是由一系列的地质构造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的发生。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地壳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海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以海底扩张区和板块边界为界,通过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等运动方式相互作用。

这些板块构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总结起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解释了大陆形状的契合和相似性,海底扩张理论解释了海底脊的形成和海底地壳的扩张,而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前两者的观点,并提出了地壳板块运动的概念。

详细解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快运动三大学说

详细解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快运动三大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dà lù piāo yí shuō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一、引言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于解释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和地质现象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进行介绍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构造。

二、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也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 1912 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块体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上漂移和移动的。

根据魏格纳的观点,地球上的大陆是通过“漂移”现象从一个原始大陆分裂而来的。

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个概念,认为地球上的大陆类似于巨大的浮冰,漂浮在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上。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有:大陆形状的拟合、植物和动物化石的分布、岩石和地层的对比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大陆在过去的地质时期曾经存在过相对位置的变动,并且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陆分布格局。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 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球科学理论,它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为多个板块,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是“板块”,它是指地球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块体,由地壳和上部的岩石圈组成。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板块分为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洋壳板块则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进行相互作用: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垂直运动。

转换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水平运动。

扩张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扩张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证据有:地震活动的分布、地表形变、磁性条带和地热活动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并且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和地壳形变等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解释地球的地质历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又称“海底扩张说”或“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该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魏格纳在对比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时,发现它们可以拼合在一起,于是他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包括地球自转的离极力和潮汐力,以及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的热对流。

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和机制解释,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质疑。

然而,随着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这一学说。

例如,古生物化石、岩石地层和古地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不同大陆之间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陆漂移学说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的认识,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

同时,该学说也推动了地球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地球科学体系的完善。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全面地解释了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为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被称为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可以相互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和其他小板块,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分离等,这些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还解释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消亡过程,以及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主要来自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三大地壳运动理论概述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三大地壳运动理论概述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三大地壳运动理论概述一.首先了解什么是地壳这里说的地壳,其实指的是岩石圈。

地球半径平均6370千米。

1.地壳平均深处17km以上部分为地壳,陆地平均33km厚度,海洋平均7km厚度,最薄处是深度为11km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地壳1.6km。

2.地幔,软流层和岩石圈平均深度2900km到地壳之间的部分叫地幔。

其中平均80km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叫岩石圈。

400km到80km部分叫软流层。

3.地核地心到地幔之间叫地核。

二.三种理论概述1.大陆漂移1.发现原因:人们发现巴西东部和几内亚湾很契合,而且两地的生物化石也有一定亲缘性。

2.提出:大陆本来是一块,后来飘开了。

3.对象:陆地。

4.动力:地转偏向力和万有引力。

5.界面:大陆在岩石层漂移。

6.优点:打破了大陆固定不动的传统观点。

7.缺点:陆地漂移界面太粗糙,阻力过大,地转偏向力和天体间万有引力不足以推动大陆分离和移动。

2.海底扩张1.发现原因:人们发现海地山脉处地质最年轻,距离海地山脉越远处地质越老,而且两边呈现对称分布,而且整个大西洋地质年轻都不超过2亿年。

2.提出:地壳在海地山脉处由地幔对流产生,新地壳的产生推动两边地壳的运动,最远端的地壳遇到密度较低的地壳会没入其下,由于大西洋地壳运动速度是4cm,差不多两亿年能够运动完一个单程,所以地质年龄不超过2亿年。

3.对象:岩石圈。

4.动力:地幔对流。

5.界面:地壳(岩石圈)在软流层运动。

6.优点:给大陆运动提供了动力来源,以及运动界面相比较而言阻力降低很多。

7.缺点:还不能解释山脉等地质现象。

3.板块构造1.发现原因:人们综合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理论,同时考虑山脉,地震带,火山带等地质现象。

2.提出:地球大陆本来是一个整体,岩石圈是很多板块构成,大陆在板块之上,板块在地幔上升处分离,导致其上的陆地也会分开,在远端处密度较大的板块没入较小的板块下,其上的陆地也会慢慢靠近,挤压形成了山脉。

详细解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快运动三大学说

详细解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快运动三大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dà lù piāo yí shuō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海洋科学导论简答题

海洋科学导论简答题

***23、简述科氏力的基本性质?a.只有当物体相对地球运动时才会产生;b.如果人们沿物体运动的方向看,在北半球它垂直指向物体运动的右方,在南半球恰恰相反,即指向左方;c.科氏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而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d.水平科氏力的量值与物体运动的速率及地理纬度的正弦(sinφ)成比例,在赤道上为零。

***6、用八分算潮法列出农历二十二日厦门和大连的高低潮时(地方时)。

八分算潮法:高潮时=0.8h×[农历日期-1 或 16]+高潮间隔(农历十五前减 1,后减 16)高潮间隔:月中天时至下一个高潮发生时刻的时间间隔厦门的高潮间隔为 0002,大连为 1055厦门:0.8×(22-16)+0002=04500450+0612=11020450+1224=17141714+0012=2326故厦门高潮时为 04:50,17:14,低潮时为 11:02,23:26大连:0.8×(22-16)+1055=15431543+0612=21551543-0612=09311543-1224=0319故大连高潮时为 03:19,15:43,低潮时为 09:31,21:55***39、简要介绍ENSO及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SST)与SOI之间的关系?ENSO是埃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合称。

(埃尔尼诺一直是指每年圣诞节前后,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出现一弱的暖洋流,它代替了通常对应的冷水。

不过,近年来埃尔尼诺的名称已倾向于用来指一种更大尺度的海洋异常现象,它不是每年而是3~7年发生一次。

埃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整个赤道东太平洋表现出振幅达几摄氏度的增暖。

南方涛动,用以描述热带东太平洋地区与热带印度洋地区气压场反相变化的跷跷板现象。

)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异常事件(埃尔尼诺)同南方涛动指数(SOI)之间有非常好的相关关系。

当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SST)出现正(负)距平时,南方涛动指数往往是负(正)值,两者的负相关系数在-0.57到-0.75之间。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
一、大陆漂移论
大陆漂移论是指大陆陆块在地球表面随时间移动的观点。

该观点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地壳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不可感知的速度在地球表面上移动。

这一观点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被认为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先驱。

大陆漂移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陆块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超大陆,后来逐渐分裂成现在的各个大陆,并在地球表面上漂移。

通过对地球表面地质构造、动物、植物的分布以及地球表面地壳的形状等研究,大陆漂移论提供了一种解释地球地质问题的新的视角。

二、海洋底部扩张论
海洋底部扩张论是指海洋底部在洋脊处通过火成岩的喷发与冷却形成新的洋壳,并在洋脊两侧逐渐向外扩张的观点。

该观点由美国地质学家哈里·哈斯提出,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

海洋底部扩张论认为,地球上的洋壳是在海洋洋脊处通过火山活动形成,并在洋脊两侧不断向外扩张,推动了地球地壳的运动。

该观点通过对洋壳的地质构造、地磁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为解释地球表面地壳运动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三、地壳理论
地壳理论是指地球表面的固体地壳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运动和交互作用的观点。

该观点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板块构造学说。

地壳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地壳并非是统一的整体,而是由若干个大、小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可以是大陆板块,也可以是洋壳板块,它们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相对运动,形成了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等。

地壳理论通过对地球地壳运动的观测、地壳构造的研究以及板块交界带的分析等,为解释地球地质学问题提供了深刻的认识。

大陆漂移理论、海底扩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理论、海底扩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理论、海底扩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08级地理科学邢婉 1256408067一、大陆漂移理论大陆漂移的观点可追溯至几个世纪以前,现在一般认为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他主张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水平运动,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格局处在永恒的变化过程中。

魏格纳起初从大西洋两岸的弯曲形态受到启发,于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见解,1915年著成《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大陆漂移问题。

大陆漂移说立足于陆块漂浮的地壳均衡理论。

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联合古陆(Pangaea),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

中生代以后,较轻的花岗岩质大陆(硅铝层)在较重的玄武岩质海底(硅镁层)上漂移,联合古陆解体、分裂。

大陆的解体有两个明显的方向性:一是在地球自转离心力作用下由两极向赤道(南北向)做离极运动,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大陆壳受到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的后果;二是在日月对地球的引潮力作用下从东往西运动,美洲西岸的安第斯山脉就是美洲大陆向西漂移受硅镁层阻挡被挤压褶皱形成的。

大陆解体以后的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亚洲大陆东缘的岛弧群就是当时大陆向西漂移留下来的碎块。

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图一)图1当时有两点引起人们的兴趣,一是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水平运动对地壳构造形成的主导作用,二是大陆和大洋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但由于人们对大陆漂移的驱动力——离心力和引潮力抱有疑问,同时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前缘褶皱不同,较硬的硅铝层前缘褶皱成山而较软的硅镁层边缘却没有褶皱而只是拗陷为海沟的疑问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加上固定论者的坚决反对,到20世纪30年代,此学说便慢慢消沉下去了。

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海洋科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找到了更多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布拉德·EC对大陆壳边缘的重新界定使大陆拼接图更加严密,磁极迁移曲线强有力地反驳了固定论,在南方各大陆的冰川活动证据也支持了大陆漂移理论,大陆漂移理论开始重获生机。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第⼀章绪论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圈、岩⽯圈、⽣物圈。

它们⾄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

⾸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次,作为⼀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汽—冰三态的转化⽆时⽆刻不在进⾏,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

第三,海洋作为⼀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其作⽤。

第三,学科分⽀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趋明显。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新中国建⽴后不到1年,1950年8⽉就在青岛设⽴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

1952年厦门⼤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东⼤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了⼭东⼤学海洋系。

1959年在青岛建⽴⼭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学。

1964年建⽴了国家海洋局。

此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陆续建⽴了⼀⼤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的科研技术队伍。

⽬前国内主要研究⽅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

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物学、海洋化学、海洋⼯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都取得了巨⼤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且在某些⽅⾯已跻⾝于世界先进之列。

第⼆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地表海陆分布:地球表⾯总⾯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的世界⼤洋;⽽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故没有统⼀的世界⼤陆。

海洋科学导论题目+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题目+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题⽬+答案⼀、填空题1、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据此则东海属于边缘海,渤海属于内海,地中海属于陆间海海。

2、⼀只船在极地融冰区通过时, 船只不能前进或进速甚为缓慢,这就是”死⽔”现象.其原因是在淡咸⽔的界⾯上产⽣内波。

3、海⽔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盐度的增⼤,沸点升⾼⽽冰点下降。

4、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物特征及⼤体⼀致的变化趋势,⽽与周围海⽔存在明显差异的宏⼤⽔体称为⽔团,温-盐特性作为分析⽔团的主要指标。

5、根据经典性观点,现代陆架上主要分布着三种沉积物:现代沉积、残留沉积、准残留沉积。

6、海⽔中由氮、磷、硅等元素组成的某些盐类,是海洋植物⽣长必需的营养盐,通常称为植物营养盐。

7、地球绕地⽉公共质⼼公转所产⽣的公转惯性离⼼⼒与⽉球引⼒的合⼒称为引潮⼒。

8、海洋⽣物通过同化作⽤⽣产有机物的能⼒称为海洋⽣产⼒。

9、海洋中⽔的收⼊主要靠降⽔、径流和融冰;⽀出主要有蒸发和结冰10、⼤洋西岸流线密集、流速⼤;⽽⼤洋东岸稀疏、流速⼩,这种现象被称为洋流西向强化。

11、深⽔波的群速为波速的⼀半;浅⽔波的群速与波速相等,群速也可视为波动能量的传递速度。

12、根据潮汐静⼒理论,在⾚道上永远出现正规半⽇潮;当⽉⾚纬不等于0时,两极⾼纬地区出现正规⽇潮;当⽉⾚纬不等于0时,在其他纬度上出现⽇不等现象,越靠近⾚道,半⽇潮的成分越⼤,反之,越靠近南、北极⽇潮的成分越显著。

⼆、名词解释1、饱和⽔汽压: ⽔分⼦由⽔⾯逃出和同时回到⽔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上⽔汽所具有的压⼒称为饱和⽔汽压2、两极同源:主要是指同⼀属中两个极为相近的种类分别分布在南、北半球⾼纬度海域,⽽不出现于低纬度海域。

3、地转流:在不考虑海⽔的湍应⼒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流动的因素时,在⽔平压强梯度⼒作⽤下运动的海⽔,当其⽔平压强梯度⼒与科⽒⼒⼤⼩相等⽅向相反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4、科⽒⼒:由于地球⾃转所产⽣的作⽤于运动物体的⼒称为地转偏向⼒或科⽒⼒5、⽣物多样性:⽣物多样性是所有⽣物种类,种内遗产变异和它们的⽣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存环境所组成的⽣态系统。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引言: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核心理论,它们对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展开探讨,旨在深入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他通过对地球表面地质现象和地貌特征的研究发现,地球上的大陆似乎在远古时期曾经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超大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超大陆分裂成了现在的多个大陆,并且不断漂移着。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引起了当时地质学界的广泛争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的证据的出现,大陆漂移学说逐渐得到了认可。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地球的外部壳层由若干个相对稳定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运动和碰撞。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利用新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发现地球表面上存在着不断运动的地震带和火山带,这些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地质学理论解释。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地球表面的运动机制,并逐渐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

三、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陆是在地球表面上不断漂移的,而板块构造学说则进一步解释了大陆漂移的机制和原因,即地球表面的板块不断运动和碰撞导致了大陆的漂移。

因此,可以说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支持。

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完善了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大陆的漂移现象,而没有给出明确的机制和原因。

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研究地球的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现象,提出了地球表面板块的存在和运动,从而更加全面地解释了大陆漂移的原因和过程。

大陆漂移学说与海底扩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学说与海底扩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学说与海底扩张学说的关系以大陆漂移学说与海底扩张学说的关系为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的。

他认为地球的陆地表面是由几个大陆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像巨大的拼图一样,漂浮在地球的表层上,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移动。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为理解地球上的地质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被视为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之作。

而海底扩张学说是由美国地质学家哈里·黑斯特和他的同事们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他们通过对大洋底部的地形测量和地震数据的分析,发现大洋底部存在着一条长达数万公里的海脊系统,这些海脊系统上的岩石正在不断地从中央海脊向两侧扩张。

基于这一观察结果,他们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球的海洋底部是在不断扩张的,新的岩石从中央海脊上升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科学界对这两种学说的正确性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的证据的出现,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逐渐得到了证实。

在20世纪60年代,地球物理学家们发现了地球上的板块边界处存在着地震带,这些地震带与大陆漂移学说中的板块边界位置一致。

这一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同时,通过对海洋地壳的取样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海洋地壳的年龄随着距离中央海脊的远离而逐渐增大,这与海底扩张学说中的新地壳形成机制相吻合。

因此,可以说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是相辅相成的。

大陆漂移学说解释了地球上大陆板块的移动和地质现象的分布,而海底扩张学说则揭示了海洋地壳的形成机制。

两种学说共同构成了现代地质学的基础,为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还为我们解释了一些地质现象和自然灾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往往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这与大陆漂移学说中板块碰撞和分离的过程密切相关。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这篇文章将重点介绍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这两个学说对地球科学和地质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将对这两种学说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探讨它们对地质科学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会探讨这两种学说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内涵和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首先介绍大陆漂移学说及其相关内容,包括其提出背景、证据和支持该理论的科学观点。

随后将介绍海底扩张学说,包括其提出背景、证据和支持该理论的科学观点。

在学说比较与影响部分,将对两种学说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以及对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意义,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这两种地质学说,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和影响,进一步探讨这些学说对地质学和科学研究的意义,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这两种学说的全面分析和比较,以期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理论,并对相关研究有所启发和指导。

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漂移。

魏格纳认为各大陆原本是相互连接的一个超大陆,他将其命名为“潘古大陆”。

随着时间的推移,潘古大陆分裂成各个现代大陆,并且它们继续向各自的方向漂移。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包括各大陆沿海线形状的相似性、同一地质时代的化石、地质构造和岩石的相似性,以及地震和火山分布的规律性等。

这些证据表明,大陆板块确实在漂移。

然而,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遭到了当时地球科学界的强烈反对,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力的动力机制来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

有关地球运动的三大地质构造学说

有关地球运动的三大地质构造学说

【考题示例】例1、如图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 图。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 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 多人丧生。 这次火山喷 发后,火山 露出海面, 其后又多次 喷发。现今 该火山海拔 813米。根 据材料,回 答下列问题。
(1)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是 ________米。图中A城市名称是________,它是 ________(国家)的首都。
一、三大地质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 (二)海底扩张学说
1.观点: (1)洋壳从海岭处不断生长并向两侧扩张; (2)老的洋壳在海沟处俯冲入地幔而消失; (3)海底扩张的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海岭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 下降处。 2.创造性思维:研究视角从大陆转向海洋; 总结了地壳水 平运动的动力
• 地幔物质从海岭处喷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 (这是造成大洋中海岭处较高的原因), 新形成的大洋地壳推着老的地壳向两边移 动,老的大洋地壳在海沟处俯冲到大陆地 壳之下(这是造成海洋边缘形成海沟的原 因),回到地幔而熔融成地幔物质(这是 海洋底层年龄不超过2亿年的原因)。 • 海洋地壳运动的动力是什么? • 地幔物质的对流是海底地壳运动的动力
有关地球运动的 三大地质构造学说
2012-10-18
一、三大地质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 (二)海底扩张学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 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如大西洋两岸 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 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 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 形成的煤层等等。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动力。 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 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再 根据硅铝质岩石(花岗岩层)与硅镁质岩石(玄 武岩层)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 要多么大的力量。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 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分析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的联系与区别

分析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的联系与区别

分析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的联系与区别摘要: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是岩石圈的动力学研究“三部曲”,相互补充,一脉相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又相对独立存在着区别。

关键字: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扩张说内在联系区别三大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1.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在较重的硅镁质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2.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围绕联合古陆的广阔海洋叫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二、海底扩张说的主要内容1.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2.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分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3.海底扩张说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的热对流;4.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分裂与大洋开启。

三、板块构造说的主要内容1.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多个巨大的块体——板块2.板块驮在软流圈上大规模水平运动3.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4.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动力低至作用及沉积作用的进程●三大学说的内在联系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是岩石圈的动力学研究“三部曲”,其中板块构造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中关于大陆漂移动力机制的合理解释引起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

板块构造说是新的大陆漂移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

对三大学说的详细分析,它们的一个共同点都是地壳与地核不是一个整体结构,地核与地壳转速有差距,从而解开地球一切难题。

三大学说一脉相承,均与固定论对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
和主要区别
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1、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大洋壳俯冲带,由于其下部逐渐熔化、混合而消亡,所以贝尼奥夫带又称为大洋壳消亡带。

海底扩张说对于许多海底地形、地质和地球物理的特征,都能做出很好的解释。

特别是它提出一种崭新的思想,即大洋壳不是固定的和永恒不变的,而是经历着“新陈代谢”的过程。

地表总面积基本上是一个常数,既然有一部分洋壳不断新生和扩张,那就必然有一部分洋壳逐渐消亡。

这一过程大约需2亿年。

这就是在洋底未发现年龄比这更老的岩石的缘故。

3、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理论,是从海底研究得出的,是了解地球形态的一把钥匙。

地球表层是由一些板块合并而成.这些板块就像浮在海面的冰山,在熔融的地幔岩浆上漂浮运动。

所谓板块构造,讲的就是这些坚硬的岩石板块以及它们的运动体系。

地球表层主要有六个基本板块,板块是坚如磐石,其内部是稳定的,地壳处于比较宁静之中,而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激烈的地带,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岩层的挤压褶皱及断裂。

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完全由大洋岩石圈组成,而大西洋由洋中央海底山脉分开,一半属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一半属于美洲板块。

印度洋,也由人字形的海底山脉分开,使印度洋洋底分别属于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

所以,这些板块是由大洋岩石圈及大陆岩石圈组成,它包含了海洋与大陆。

板块为什么会运动,它的动力来自何处?目前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主要是地幔深处的热对流作用。

地球深部的核心称地核,它是高温熔融的。

它使地核外围的地幔加温,地幔温度很高,靠近地核的岩层也熔化。

地幔下部的导热性不能有效地将地核的热量散发出去,使热量积聚,致使地幔逐渐升高温度,地幔物质成为塑性状态,形成对流形式的运动。

地幔的热对流是在大洋中的海底山脉(又称洋中脊)处上升。

沿着海底水平运动,到大洋边缘的海沟岛弧带,随着水平长距离运动而冷却,而沿海沟带下沉,又回到高温的地幔层中消失。

由于地幔的对流运动,使得漂浮在它上面的板块也被带动做水平运动。

所以,地幔的热对流是带动板块运动的传送带。

板块从大洋中脊两侧各自做分离的运动。

这运动的板块最终总会有相遇的,相遇相互碰撞,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大洋板块密度大而重,就插到大陆板块之下,在碰撞向下插入处就形成大洋边缘的深海沟。

假使是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则互相挤压,使两个板块的接触带挤压变形,形成巨大的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挤压而形成的。

因此,大洋底部的运动,形成大洋边缘岛弧海沟复杂的地貌,也构成大陆上巨大的山系,板块构造控制了整个地球的地表形态。

二、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1、联系:
海底扩张说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

哈里·赫斯在阐述他的海底扩张说时,很清楚他的理论“与大陆漂移说并不完全相同”(1962,617)。

按照大陆漂移说的思想,“大陆受某种未知力的驱动,在海底壳层上漂移”,但他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大陆“被动地浮在地幔之上,当地幔物质从海底海丘上流出时,大陆便横向移动开来。


海底扩张说的诞生,可以解释一些大陆漂移说无法解释的问题。

当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被赫斯教授的“海底扩张”学说所代替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海底扩张说”的出现才为“大陆漂移说”的确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动力支持,加上新的证据(古地磁研究等)支持大陆确实很可能发生过漂移,从而使复活的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也称新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形成。

直到60年代后,被人们一度冷落的“大陆漂移”学说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海底扩张说较好地解释了一系列海底地质地球物理现象。

它的确立,使大陆漂移说由衰而兴,主张地壳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的活动论取得胜利,为板块构造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但扩张说在扩张机理方面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难题。

继“海洋扩张说”之后,又诞生了“板块构造学说”,更加丰富和深化了“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又使一些地理和地质现象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解释,虽然有些理论还没有得到最终的证实。

2、区别: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在全球尺度上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

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粘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

它是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而却不同于大陆漂移说。

它们的差别主要为:
(1)魏格纳等把大陆只包含大陆硅铝层;而板块学说中岩石圈板块包含地壳与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

(2)魏格纳等把大陆看成是主动的单元,而板块学说中大陆是被动的。

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是穿过壳下硅镁层而漂移的;而板块学说引入了像在传送带上被携带的被动大陆的概念。

由于它们在组成上密度较低,通常较有浮力并能逃脱被消减的命运,成为输送带上稳定的被动浮性块。

(3)魏格纳等把大陆硅铝层看成是与地幔硅镁层互相独立的、完全不同的东西;而板块学说认为陆地是地幔分异产生而上浮的化学产物,陆地与其下伏的部分地幔是联系在一起的。

板块构造为地幔对流说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岩石圈包括地壳与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

从热力学观点来看,它相当于岩石固相线之上的部分。

从力学观点看,它是能承受长期应力的地球表壳。

板块学说逐渐在地学界取得了普遍的承认,它看似简单,其实有深刻的道理。

板块构造,也可以说是缝块构造,在地球表面各种尺度的构造中都有表现,甚至在变形最剧烈的台湾碰撞带上,陡立的褶皱也是由一系列相对完整的灰岩块体和它们之间的断裂所组成。

从构造物理观点来看,由于岩石流变性质的非线性,地壳变形主要集中在一些狭长的带上,而这些活动带之间的广阔区域则只承担很小的变形。

这些广阔区域就是块体,而狭长的活动带则是块体间的边界。

流变学本构关系的非线性主要表现为应变速率与应力关系中应力项的指数n上,n越大则非线性越强烈,活动带越窄。

正是这种流变学基础决定的板块构造的几何学在各种不同尺度的构造中都有所表现。

题目: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姓名:葛禹彤
学号:1256408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