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1.2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1.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著作1.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实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2.2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3.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规律3.3 剩余价值理论3.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4.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4.2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程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宝贵经验4.4 实现共产主义的展望和任务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价值意义5.1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5.2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5.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5.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6.1 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和问题6.2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问题的分析6.3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6.4 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当代世界问题中的指导作用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7.1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背景7.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7.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指导作用7.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宝贵经验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发展8.1 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8.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的关系8.3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贡献8.4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第九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艺术9.1 当代文化艺术的现状与发展9.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艺术的关联9.3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文化艺术的影响与启示9.4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文化艺术创作与批评中的应用第十章: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发展10.1 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使命10.2 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新要求10.3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现状与挑战10.4 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机遇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需要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1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
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可能的空间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在这当中,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解使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根本方法,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教学时间12学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
”(《列宁选集》第2卷,第79页)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物质世界进一步分化的前提,是人和自然、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论,它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以物质为本原、以意识为最高产物、以实践为中介的多样性的统一,它坚持对世界的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把握。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世界究竟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的词源哲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原始社会还只是思想的萌芽,只是到了奴隶社会,才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
哲学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对哲学的统一理解。
对于哲学的含义,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
就词意而言,哲学一词最初是来自古希腊,古希腊文由“爱(philein)”和“智(sophia)”两个字组成,合在一起就是爱智慧的意思,现代英语philosophy就是起源于这个词。
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
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慧给人聪明的学问。
但是了解词意并不是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2020/3/16
否认矛盾的观点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法
联系 发展
三条基本规律 对 立 统
五对基本范畴 一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2、对立统一是事物
方
界
法
观
论
2020/3/16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为什么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系统、理论、自觉 一般世界观 零散、经验、自发
2020/3/16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怎样被明确的
③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一,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
盾 的 普
从空间上看 无处不在 从时间上看 无时不有
事物的共性 绝对
遍
性
2020/3/16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矛
事物
盾 从空间上看 矛盾
的
方面 事物的个性 相对
特
事物
殊 从时间上看 过程
性
阶段
2020/3/16
2020/3/16
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思维——文化
人
社会——政治
自然——经济
2020/3/16
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1.2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2.1 辩证唯物主义2.2 历史唯物主义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价值第三章:剩余价值理论3.1 剩余价值的发现3.2 剩余价值的实现3.3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第四章: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革命4.1 阶级斗争的作用4.2 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4.3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策略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5.1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运用5.2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和经验5.3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未来发展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6.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6.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6.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构建第七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7.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7.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8.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8.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指导地位第九章: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9.1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9.2 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9.3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价值第十章: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意义10.1 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10.2 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全球问题中的指导地位10.3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未来的启示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11.1 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挑战与机遇11.2 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11.3 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事业的互动关系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12.1 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2.2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生态环境保护12.3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第十三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发展13.1 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与挑战13.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的运用与发展13.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14.1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格局变化14.2 马克思主义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分析1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与责任担当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15.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15.2 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指导作用15.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全球化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2. 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的作用;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4.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和当代世界中的指导作用;5.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背景阐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2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讲解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欧洲社会的历史背景概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1.3 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介绍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发展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1 唯物论与唯心论比较两种对立的哲学观点:唯物论与唯心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论的观点2.2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讲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历史发展的观点阐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3.1 剩余价值理论讲解剩余价值的含义和产生分析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3.2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阐述资本积累的过程及其规律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3.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4.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介绍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4.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与发展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特点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5.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讲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发展5.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5.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创新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6.1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阐述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分析国家利益、国际竞争和全球治理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解读6.2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介绍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特点和趋势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于理解和发展国际关系的指导作用6.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愿景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及其内涵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于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贡献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7.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阐述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7.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介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强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重要性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8.1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探讨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挑战和机遇分析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科技革命的社会实践8.2 当代科技革命的主要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介绍信息科技、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最新发展阐述马克思主义对这些科技革命的理论解读和指导意义8.3 马克思主义与科技创新的社会责任探讨科技创新在促进社会进步中的责任和挑战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于科技创新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指导作用第九章: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9.1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内涵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作用9.2 生态环境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指导意义9.3 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介绍生态文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分析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第十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10.1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与挑战阐述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面临的挑战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10.2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探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贡献10.3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艺创作介绍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文艺创作中的指导作用强调文艺工作者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重点和难点解析六、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重点环节:6.2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难点解析: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对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理解和分析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具体方法感到困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1.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1.2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论1.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与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世界观与方法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个人成长与实践中的应用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3.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剩余价值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2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3.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意义与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个人成长与实践中的应用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4.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9世纪欧洲的社会变革与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4.2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与体系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建设与共产主义理想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3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意义与应用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价值科学社会主义在个人成长与实践中的应用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5.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5.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应用中国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5.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6.1 当代世界经济的特征与挑战全球化的影响与局限性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差距问题6.2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超级大国的竞争与多极化趋势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兴起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6.3 马克思主义在分析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与当代世界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视角与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与社会7.1 当代文化的多元化与冲突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挑战文化产业的崛起与意识形态斗争网络文化与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7.2 当代社会的问题与挑战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公正问题人口老龄化与城乡差距问题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与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发展8.1 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与影响信息技术的革命与的应用生物科技的发展与伦理挑战能源科技与气候变化问题8.2 科技革命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智能制造与产业结构的升级科技创新与经济全球化8.3 马克思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与科技革命的理论联系马克思主义在科技政策与科技伦理中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科技发展的未来展望第九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想理论斗争9.1 当代思想理论的多元与斗争意识形态对立与思想观念的碰撞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等理论的对抗当代思想理论斗争的实质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与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与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思想理论斗争中的指导地位9.3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加强与创新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斗争能力与水平第十章: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与要求10.1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个人的世界观塑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与途径1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方法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实践与时代特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讨论10.3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与评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评价马克思主义学习成果的标准与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六、当代世界经济的特征与挑战:在这一章节中,理解全球化的影响与局限性、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差距问题是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生教学时间:8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懂得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明确世界物本质和辩证本性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的基础,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唯物辩证法及其基本规律。
坚持辩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学会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树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包括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时间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等。
本章的难点在于哲学基本问题与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等。
课外阅读文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有关章节,《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分课时教学安排:第1课时: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第2课时:哲学基本问题与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第3课时: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第4课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5课时:辩证法的总特征第6课时: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7课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辩证思维方法第8课时: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本章的教学内容可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展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是什么?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表现形态及本质区别是什么?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是什么?如何掌握与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怎么理解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本章的教学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前,先要对哲学及其基本问题进行讲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实践
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涵义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猫、田鼠、熊蜂和三 色堇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 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1)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 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2)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人不能两次踏进 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 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2、时间、空间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客观实在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 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二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的代表:笛卡儿
(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反映论 可知论
哲学史上,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精神才 是运动的主体。
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3)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 范围内所处的暂时稳 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 范畴,静止是运动的 特殊状态。
(4)静止的表现形式
第一、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第二、没有发生质变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 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 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教案第一节:主要论述唯物主义一、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1、物质概念2、物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3、物质根本属性——运动4、物质存在方式——时空三、实践是物质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社会生活也是物质的——历史唯物主义(一)为什么说实践是物质的?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3、实践的形式(二)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社会生活的存在靠物质生产实践3、社会的发展靠实践推动4、社会生活存在的世界是与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二节:主要论述辩证法一、辩证法的总特征(逻辑前提)——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一)联系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2、特点1) 客观性2) 普遍性3) 多样性(二)发展1、运动、变化与发展的概念2、新事物与旧事物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三大规律(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联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意义: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的问题。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2)意义:如何认识我国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意义: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及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2)意义:如何认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系列两手抓的建设方针。
(二)质量互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的否定观1)概念:事物自身包含着相互依存、彼此渗透的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事物通过自我否定,实现在扬弃中发展。
2)意义:如何对待中国五千年文化和世界文化?批判的继承,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2、前进行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意义1)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概念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2)意义: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五大环节(辩证法的五大环节)(一)原因与结果1、概念2、意义3、错误观点: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二)必然性和偶然性1、概念2、意义3、错误观点:机械决定论(宿命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三)可能性与现实性1、概念2、意义(四)内容与形式1、概念2、意义3、错误观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五)本质与现象1、概念2、意义第三节主要论述可知论一、规律的概念和特点二、意识的起源于本质三、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福建警察学院思政部刘妙玉【教情分析】教材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辩证法的主要观点,本章内容多,理论性强,学好本章内容对后面几章的学习起到指导性作用。
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其重要内容,加深理解,只能借助于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因此在充分发挥有限时间的课堂讲授作用外,还要发挥课堂外延伸作用,用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引伸方式,加深对相关原理的理解,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学员情况分析:对于我们学院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专业理论课程在很多方面与本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如何在教学中突出本课程的科学性以及和专业课程的联系,把理论和方法结合,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方法论指导意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也将原理转换为实际工作的指导方法,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事半功倍。
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很多都从事公安一线工作,工作中需要的是他们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如何学会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方法对他们而言也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方法应用:为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贯彻十八大报告的有关精神,将党中央的最新要求和精神实质贯彻于教学过程;联系实际,展开课堂内和课外结合,通过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十八大报告,联系教学内容加以把握;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客观评价公安工作的成效基础上利用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引入一些具体的典型案例,通过例举、比较、讨论,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加强实践教育的作用,再以此指导分析案件,由此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案例、视频、分析讨论以加强本部分的教学,同时还要做到和兼顾到本章节和其他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本章教学内容】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1.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2.规律及其特点3.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5.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自在世界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有两层含义:1、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2、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二)》(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对物质的常识性理解:一个大学生的一天,早起……物质概念的历史演进: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是“个性”。
“物质”最早由希腊文“母亲”变化而来,即创造者,它是天地之母。
中国的五行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印度的“地水火风”。
王充的元气论:天地,含气之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也。
天覆于上,地偃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气中间矣。
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
周易:八卦象征八种实物,这八种东西交互配合,演化出万事万物。
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原子的属性是物质的属性。
特征: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克服了直观朴素性。
局限性在于:把特殊的物质层次(原子)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当成物质的共性,不理解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历史意义1.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分析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的矛盾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理论探索1.2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唯物史观等1.3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评价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指导作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1 唯物论与唯心论比较两种对立的哲学观点:唯物论与唯心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2.2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探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2.3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批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阐述辩证法的本质、规律和核心观点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3.1 剩余价值理论解读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剩余价值规律分析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普遍存在3.2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发展阐述资本积累的过程及其矛盾探讨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3.3 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与启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和基本矛盾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4.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回顾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和实践基础4.2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探讨社会主义在我国的探索和实践4.3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5.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指导地位5.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和伟大成就评价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作用5.3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6.1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特点分析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6.2 国际关系中的马克思主义视角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的理论观点评价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分析中的应用6.3 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与实践分析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探讨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7.1 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阐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7.2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指导作用评价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应用7.3 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问题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争议阐述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伦理问题的立场和观点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发展8.1 当代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和交融趋势探讨网络文化、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形态的出现8.2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发展的关系阐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发展的理论指引作用评价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创作和批评中的应用8.3 当代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分析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探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发展方向和路径第九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9.1 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全球性贫困、生态危机、社会不公等问题探讨马克思主义对这些问题的理论解释和解决方案9.2 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阐述马克思主义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支持分析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9.3 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评价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探讨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十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使命10.1 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阐述当代青年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分析当代青年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0.2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的启示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问题的理论观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成长和发展的指导作用10.3 当代青年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代青年如何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鼓励当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重点解析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案,共分为十个章节。
大学思修课第一章优秀教案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图片,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2. 提问: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二、讲授新课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 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发展历程和重要人物。
-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背景和时代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 辩证法: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的必然性。
- 剩余价值理论:分析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探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4.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主义革命:揭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 社会主义建设: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 社会主义发展:展望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
三、课堂讨论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指导意义?2.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课堂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洛克
斯宾若莎
培根 四假象说、科学归纳 法、朴素唯物主义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 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
你的购买行为与你的消费历史、在线习惯、支付方式以及社会 交往人群相关。数据能从这些因素中预测出消费者的行为。
你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生命选择和环境有关,因此数据能通过小 区以及家庭规模等信息来预测你的健康状态。
·你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与你的工资水平、表现评定以及升职情况 相关,而数据则能反映这些现实。
·经济行为与人类情感相关,因此正如下文所述,数据也将反映 这种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
多元论
物质
精神 物质 精神 物质 精神 客观知识世界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为唐玄奘法师及弟子窥基(632~682)。经古印度传到中国。其学说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了阿赖耶识,在唯识家看来,无量的世界似乎是一块,实际上各是各的, 这就是唯识的道理,一句话,就是"心外无境",即通常说的"万法唯识"。此宗条理谨严,分析 周密,非常接近科学,但法相词汇很多,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代表作有《俱舍论》(小乘法相 的总结)和《瑜伽师地论》(大乘法相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三)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
(三)世界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一)物质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别和统一的基础
二、物质与意识到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意识统一于物质
(二)、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三)、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授课效果分析总结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有一时的指导作用,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xx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授课人:
(一)复习提问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新课引入:视频《生命起源》
(三)新课内容: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使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数李科学的世界观,就该学会哲学思考。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
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自然科学证明了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总是想方设法抽掉运动的物质主体,把运动归结为精神的运动。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不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看作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地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课题
物质世界和实践
课时
2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
与
难 点
1、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2、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教
学
过
程
主 要 内 容 及 步 骤
备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意识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其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性问题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意识起源于物质,意识的本质是它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出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应形式,经历了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
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1、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二)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