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2年和常年值比较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3年和常年值比较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4年常年值比较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5年常年值比较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6年常年值比较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7年和常年值比较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3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8年常年值比较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9年常年值比较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
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1 概述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入海河流众多,流域范围广阔,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
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记录的海洋生物22 629种,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工作,推进了全海域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专项监测工作。
2010年,各级海洋环境监测业务机构完成了全海域约9 800个监测站位的现场监测工作,共获得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250余万个。
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海洋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但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加,溢油等突发事故灾害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严重。
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海洋环境灾害频发和海岸带生境破坏是影响我国海洋环境状况的突出问题。
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但尚有4.8万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各项监测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1%以上。
我国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总体处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
90%监控区域的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态服务功能能够正常发挥;局部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较大,生态服务功能受损。
海洋保护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
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娱乐用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12-04-2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2010年宁波市水资源公报
2010年宁波市水资源公报一、概述2010年宁波市平均降水量1733.4毫米,比多年平均多14.3%。
地表水资源量88.4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多20.6%,水资源总量90.6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多20.4%,属丰水年份。
全市30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7.16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总量减少0.63亿立方米。
全市总供水量21.2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20.94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0.10亿立方米,污水处理回用0.22亿立方米。
全市总用水量21.2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5%,其中生活用水4.44亿立方米,生产用水14.44亿立方米,环境用水2.38亿立方米。
全市有饮用水功能的大中型水库水质良好,与上年相比,总体情况是稳中略有提高,其中水质为Ⅱ类的占参评总数的77.8%,水质为Ⅲ类的占参评总数的14.8%。
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及平原河网水质仍然较差,主要为Ⅳ~劣Ⅴ类水。
二、降水量(一)分区降水量2010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733.4毫米(折合水量153.15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1517.1毫米)多14.3%,比2009年降水量(1641.0毫米)多5.6%。
2010年全市行政分区年降水量与2009年及多年平均比较2010年全市流域分区年降水量与2009年及多年平均比较(二)降水量年内分配2010年全市汛前(1月1日~4月14日)平均降水量为557.8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多71%,其中2月份降水比多年平均偏多近1倍,3月份偏多8成。
梅汛期(4月15日~7月15日)平均降水量为546.6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多13%,梅雨期(6月17日~7月17日)平均降水量为293.0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多17%。
台汛期(7月16日~10月15日)平均降水量为449.8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少17%,其中8月份、9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分别偏少50%、25%;汛后(10月16日~12月31日)平均降水量为179.2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多9%。
201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污染防治司 > 水污染控制 > 水环境质量201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2011-06-03状况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
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浙闽区河流和西南诸河水质良好,西北诸河水质为优,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
204条河流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其中,长江、珠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2010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长江水系 水质总体良好。
105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88.6%、6.6%、1.0%和3.8%。
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长江支流水质总体良好。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十大支流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和汉江水质为优;大渡河、沱江、湘江和赣江水质良好。
但岷江眉山段、湘江衡阳段和赣江南昌段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均为氨氮。
省界河段水质为优。
20个断面中,Ⅰ~Ⅲ类和Ⅳ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95.0%和5.0%,无Ⅴ类和劣Ⅴ类水质。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2010年长江水系水质状况黄河水系 总体为中度污染。
44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8.2%、4.5%、6.8%和20.5%。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氨氮。
黄河干流水质总体为优。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黄河支流总体为重度污染。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氨氮。
伊河、洛河和沁河水质为优,伊洛河为轻度污染,湟水河、大黑河、北洛河为中度污染,其余支流为重度污染。
渭河西安段和渭南段,湟水河西宁下游段,汾河太原段、临汾段和运城段,涑水河运城段污染严重。
2010黄河流域(片)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公报
水利部水保函[2005]156号
2010.7.30
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已完成,水土保持设施通过验收。
15
宁夏石嘴山发电厂(2×330MW)技改工程
宁夏石嘴山第一发电有限公司
水利部水函[2004]311号
2010.1.30
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已完成,水土保持设施通过验收。
16
华电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二期扩建工程
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鸳鸯湖矿区清水营煤矿建设工程
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水利部水保函[2006]37号
2010.8.1
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已完成,水土保持设施通过验收。
24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槽村煤矿建设工程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水利部水保函[2008]92号
2010.5.13
主体工程已完成80%,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完成40%,植物措施完成40%,开展了水土保持设计、监测、监理工作。应进一步规范排矸方式,及时对排放矸石进行整治,并加快植物措施实施进度,做好边坡防护。
9பைடு நூலகம்
连霍国道主干线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工程
甘肃省交通厅
水利部水保函[2008]16号
2010.5.25
主体工程已完成86%,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完成98%,植物措施完成24%,开展了水土保持设计、监测和监理工作。项目建设过程中随意变更取土场和弃渣场的位置和数量,且防治措施不到位,存在向河道弃渣现象。正在开展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评估工作。
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已完成,水土保持设施通过验收。
22
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梅花井煤矿
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水利部水保函[2005]426号
2010.5.12
中国2001年—2010年水资源量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中国2001年—2010年水资源量变化及其影响分析作者:陈华鑫等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年第06期摘要:根据2001年-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的水资源量与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的45年系列成果,分析了中国近10年水资源的变化情况,认为:通过论证全国一级区的45年的天然径流量及其延长系列,表明45年系列成果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全国水资源一级区上看,大部分区域偏枯,仅有淮河区和西北诸河区偏丰,地表水资源量的丰枯分布情况决定了水资源总量的丰枯分布;近10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使北方地区水资源情势进一步恶化,枯水时段进一步延长,北少南多的水资源分布格局进一步加剧。
关键词:地表水资源;水资源总量;二级区;气候变化中图分类号:TV213.4;P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全国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万亿m3(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67万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8.07万亿m3。
按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已经不足2 100 m3,亩均水资源量约为1 400 m3,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时空分布不平衡[13]。
因此,本文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和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表1),分析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量的变化情势,对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行、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有着现实意义。
1 代表性论证目前大部分规划采用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的1956年-2000年的45年系列成果作为其代表年,但是对于近10年的水资源变化情况,45年系列成果是否具有代表性[47],尚需论证。
如果45年系列成果与延长系列资料的结果基本一致或相差不大,则说明具有代表性。
1.1 计算方法根据现有水资源分区,选择10个水资源一级区进行分析比较。
将研究单元的二次评价成果的45年资料系列表1 近10年中国水资源量注:本表2001年-2010年及10年平均值均来自《中国水资源公报》,45年平均指标来自《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2010 年对全国 532 座大型水库和 3044 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 3404.6 亿 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增加 484.1 亿 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 3054.8 亿 m3,比年初增加 417.7 亿 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 349.8 亿 m3, 比年初增加 66.4 亿 m3。北方 6 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 98.1 亿 m3,其中黄河区减少 11.8 亿 m3;南方 4 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 年初共增加 386.0 亿 m3,其中长江区和珠江区分别增加 220.4 亿 m3 和 115.6 亿 m3。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湖北、 贵州、吉林、广西、广东、湖南、四川等 2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 534.6 亿 m3;青海、江苏、陕 西、海南、甘肃、山西等 8 个省(自治区)水库蓄水量减少,共减少蓄水量 50.5 亿 m3;宁夏、西藏 2 个自治区水库蓄水量没有变化。
太湖:若总磷、总氮不参加水质评价,则Ⅱ类水面积占 60.1%,Ⅲ类水面积占 28.4%,IV 类水面积占 11.5%,全湖总体水质为Ⅲ类。 若总磷、总氮参加水质评价,Ⅳ类、Ⅴ类、劣Ⅴ类水面积分别占评价面积的 0.3%、18.8%和 80.9%,全湖总体水质为劣Ⅴ类。除贡湖、 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区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外,其他湖区均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 2010 年全国总供水量 6022.0 亿 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 19.5%。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 81.1%,地下水源供水量占 18.4%, 其他水源供水量占 0.5%。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占 32.3%,引水工程占 33.9%,提水工程占 30.8%,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占 3.0%。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 81.7%,深层承压水占 17.9%,微咸水占 0.4%。 北方 6 区供水量 2704.9 亿 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 44.9%;南方 4 区供水量 3317.1 亿 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 55.1%。南方各省级行 政区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大多占其总供水量的 90%以上;北方各省级行政区地下水源供水占有较大比例,河北、北京、河南和山西 4 个省(直辖市)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一半以上。
2010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2 2010
2010 中 国 国 土 资 源 公 报
土地资源
批准建设用地
全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 48.45 万公顷。其中转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 33.77 万公顷,耕地 21.19 万公顷。
万公�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8.32 25.89 26.95 30.21 12.28 2006 15.39 2007 12.93 2008 2009 20.42 2010 年
出��面� 出��价款
招拍挂出�面� 招拍挂出�价款
图1-6 2006-2010年国有建设用地出让面积及成交价款情况
重点城市地价
全国 105 个主要城市年末综合地价为 2881 元/平方米,同比增长 8.6%, 环比增长 2.5%;其中商业、住宅、工业用地分别为 5181 元/平方米、4244
��率 (%) 14.0 �合 商� 居住 工�
图2-1 基础地质调查情况
地质矿产勘查
地质矿产勘查投入快速增长,全年投资 953.0 亿元,同比增长 14.7%, 其中油气矿产投资增长 6.7%,非油气投资增长 21.5%。 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 202 处,其中非油气矿产地 172 处。石油、天然
图1-2 2006-2010年农村土地整治新增农用地和新增耕地情况
“农村土地整治” : 为促进耕地保护,增加高产稳产基 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在 全国重点划定的 15.6 亿亩基本农田范围内,有计划地对 田、水、路、林、村进行土地综合整治。 “十一五” 期间, 全国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 150 万公顷,超过同期建设占 用耕地的面积,保持了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对坚守 18 亿 亩耕地红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 2008 年以来, 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部署实施了黑龙江三江平原东部土 地整理等 10 个重大工程和湖北仙洪等 10 个农村土地整治 示范建设,今后每年还将安排 3-5 个示范省份的土地整治 重大工程和项目。
2010 2011 国家环境状况公报 中 淡水环境状况
2010 2011 国家环境状况公报中淡水环境状况2010年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2010年,对全国182个城市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水质监测点总数为4110个。
分析结果表明,水质为优良级的监测点为418个,占全部监测点的10.2%;水质为良好级的监测点为1135个,占27.6%;水质为较好级的监测点为206个,占5.0%;水质为较差级的监测点为1662个,占40.4%;水质为极差级的监测点为689个,占16.8%。
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水质为优良-良好-较好级的监测点总计为1759个,占全部监测点的42.8%, 2351个监测点的水质为较差-极差级,占全部监测点的57.2%。
全国主要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状况与上年比较以稳定为主。
其中,水质变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仅有少数城市水质变好;水质变差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华东及中南、华南地区仅有少量城市水质变差。
全国重点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2010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共监测39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源地245个,地下水源地150个。
监测结果表明,重点城市年取水总量为220.3亿吨,达标水量为168.5亿吨,占76.5%;不达标水量为51.8亿吨,占23.5%。
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17.3亿吨,比上年增加4.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238.1万吨,比上年下降3.1%;氨氮排放量为120.3万吨,比上年下降1.9%。
2011年【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部门历时八年共同编制完成《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地下水规划》),国务院于2011年10月10日正式批复。
《地下水规划》首次对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依据。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主要问题分析环境与资源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五班万罕立64120527摘要:本文从水资源分布,水量及水体水质三方面对中国的水资源状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水质水量问题建议1.水资源含义及主要特点1.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与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总成部分。
其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1】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之源,是关系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和最广泛的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无法替代的资源。
【2】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存在于河流湖泊湿地和含水层系统内以现有手段和经济合理的条件可被人们所开发利用的那部分资源量,由大气降水不断补给的自然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所称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为:水资源为可利用或有可能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3】1.2水资源主要特点1.水资源的循环再生性: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
正是由于降水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淡水可以进行永不停歇的水文循环,不断得到更新。
因此,睡资源具有循环再生的特点。
2.水资源的有限性: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为14.6×1017m3,其中97.5%为咸水,淡水仅占2.5%,而其中大部分又储存在冰川当中,或是为土壤水、深层地下水难以被人类利用。
事实上易于人类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全球淡水资源的1%。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是有限的。
3.水资源的区域性:淡水资源虽然具有循环再生特点,可利用量尽管有限但仍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但是淡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并不是均衡的,其常常与人口的地区分布不相协调。
体现了水资源的区域性特点。
2.中国水资源状况2.1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受到中国西高东低地势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分布有明显的空间、时间差异。
中国城镇供水状况公报 2006-2010
中国城镇供水状况公报2006-201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〇一二年目录一、综述 (1)二、供水设施 (2)(一)供水综合生产能力 (2)(二)供水管道长度 (4)三、供水服务 (5)(一)供水量 (5)(二)用水量 (8)(三)用水人口 (11)(四)用水普及率 (12)(五)人均日综合用水量 (15)(六)人均日生活用水量 (18)四、技术水平 (19)(一)管网漏损率 (19)(二)水质净化技术 (23)五、重要事项 (23)(一)修订后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颁布实施 (23)(二)修订实施《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 (24)(三)城乡统筹,以城带乡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成效显著 (25)(四)城市节水工作深入开展 (26)(五)城市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规划全面启动 (27)(六)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28)注:1.本公报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2.本公报的东、中、西部地区划分是: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一、综述供水产能持续增长,公共供水增长相对较快。
2010年全国城镇(含设市城市、县城和建制镇,下同)供水综合生产能力为38542.3万立方米/日,其中公共供水的综合生产能力为28939.4万立方米/日,占全国城镇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的75.1%。
与“十一五”初期相比,全国城镇供水综合生产能力增长了7.7%,公共供水的综合生产能力增长了17%。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城镇公共供水综合生产能力增长幅度最大,达到21%,中部和西部的城镇公共供水综合生产能力增长幅度基本相当,分别为11.6%和12.4%。
供水总量持续增长,公共供水的供水量仍居主导地位。
2010年全国城镇供水总量为713.9亿立方米,其中设市城市的供水量507.9亿立方米,县城供水量92.5亿立方米、建制镇供水量113.5亿立方米,分占全国城镇总供水量的71.1%、13%和15.9%;在设市城市和县城的供水总量中,公共供水的供水量居主导地位,分占供水量的80.6%和81.5%;与“十一五”初期相比,2010年设市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的供水量分别增长了6.7%和25.1%。
水利部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水利部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正文:---------------------------------------------------------------------------------------------------------------------------------------------------- 水利部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2011年4月)一、概述2010年,水利部深入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大执行力度,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水利部将推进政务公开作为工作的基本准则之一。
印发《水利部2010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对2010年水利政务公开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在《中共水利部党组2010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水利部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水利部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分工》、《2010年水利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工作安排意见》等文件中,对贯彻落实《条例》、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全国水利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部领导在讲话中对推行政务公开都予以强调。
召开水利系统政务公开座谈会,总结、交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以来水利系统各单位开展政务公开工作情况,研究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入做好水利政务公开工作。
安排有关专家就“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进行专题讲解。
水利部网站“政务公开”专栏正式改版上线。
“外网受理,内网办理”的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软件上线试运行。
同时依据《水利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组织对已公开政府信息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充实,进一步规范和丰富了水利部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内容。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一)公开的主要内容2010年,水利部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1217条。
其中,政策法规类信息7条,水政执法类信息47条,人事管理类信息63条,工程招投标类信息29条,水利简报类信息 67条,水利公报类信息21条,其他业务工作类信息983条。
2010北京水资源公报
(2010)北京市水务局目录一、概述二、水资源三、水资源利用四、水质北京市水资源公报《北京市水资源公报》编委会主办单位:北京市水务局编制单位:北京市水文总站审定:毕小刚审核:丁跃元戴育华审查:杨忠山赵志新技术负责:赵学丽窦艳兵黄振芳公报编制:范庆莲参加人员:戴岚刘文光焦忠志姜体胜白国营刘波一、概述2010年全市平均降水量524mm,比2009年降水量448mm多17%,比多年平均值585mm少10%。
为偏枯水年。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7.22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5.86亿m3,水资源总量为23.08亿m3,比多年平均37.39亿m3少38%。
全市入境水量为4.33亿m3(未包括南水北调河北应急调水2.6亿m3),出境水量为8.29亿m3(其中包含污水和再生水6.6亿m3)。
全市18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4.31亿m3,可利用来水量为5.22亿m3。
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2.36亿m3,可利用来水量为4.07亿m3(包括密云水库收白河堡、遥桥峪水库补水0.40亿m3,官厅水库收河北、山西补水0.14亿m3)。
全市平原区年末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4.92m,地下水位比2009年末下降0.85m,地下水储量减少4.4亿m3,比1980年末减少90.5亿m3,比1960年减少111.3亿m3。
2010年全市总供水量35.2亿m3,比2009年的35.5亿m3减少0.3亿m3。
全市总用水量为35.2亿m3,其中生活用水14.7亿m3,环境用水4.0亿m3,工业用水5.1亿m3,农业用水11.4亿m3。
2010年监测水质总河长2545.6km,其中有水河长2201.6km。
符合Ⅱ类水质标准河长948.1km;符合Ⅲ类水质标准河长105.8km;符合Ⅳ类水质标准河长104.4km;符合Ⅴ类水质标准河长75.7km;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河长967.6km。
达标河长1053.4km。
大中型水库除官厅水库水质为Ⅳ类外,其它均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
2010水资源公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年水资源公报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目录综述 (2)一、水资源量 (3)(一)降水量 (3)(二)地表水资源量 (6)(三)出入境、入海水量 (9)(四)浅层地下水资源量 (10)(五)水资源总量 (10)二、蓄水动态 (13)三、供用耗排水量 (14)(一)供水量 (14)(二)用水量 (14)(三)耗水量 (16)(四)废污水排放量 (16)四、用水指标 (17)五、江河水库水质 (18)(一)主要水系水质状况 (18)(二)水库水质状况 (21)(三)国际(界)、省际(界)和地级市交接断面水质状况 (21)(四)主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22)(五)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25)(六)设区市河流交界断面的水资源质量达标考核状况 (25)(七)主要水污染事件 (28)六、重要水事 (29)- 1综述2010年,广西平均降水量1580.3mm,降水总量3740.0亿m3,比多年均值偏多2.82%;水资源总量1823.6亿m3,比多年均值偏少3.62%,为平水年份。
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44.4亿m3,比年初增加49.4亿m3。
2010年广西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多发突发重发,出现了历史罕见的秋冬春持续特大干旱灾害和频繁的洪涝灾害。
1~4月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各地降雨严重偏少,部分江河来水量减少,水库蓄水量不足。
2010年广西共发生了10次洪涝灾害。
由于降雨集中、来势猛、强度大,一些地方发生严重内涝,并引发了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蒙江、洛清江支流石榴河、盘阳河、贝江等中小河流发生超过10年一遇以上的较大洪水。
2010年广西总供水量301.58亿m3,比上年减少1.76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289.32亿m3;地下水供水量11.15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1.11亿m3。
2010年广西总用水量为301.58亿m3,其中生产用水量267.02亿m3,生活用水量29.24亿m3,生态环境用水量5.32亿m3。
2010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2010年1月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发布单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编制单位: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资料提供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青海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甘肃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陕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山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目录前言一、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二、省界水体水质状况三、黄河干流水源地水质状况附表1: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质状况一览表附表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附图: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评价断面图前言黄委水质监测工作始于1958年,主要监测水化学项目。
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水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增加了对污染项目的监测。
根据新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1998年又开展了省界水体水质监测。
目前水利部门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黄河流域水质监测体系,基本覆盖了流域地表水体。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80年代初期开始发布黄河水质信息。
目前发布的《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每月一期。
《通报》综合反映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质状况。
《通报》根据流域内干支流重点河段及黄委所属省界水体91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成果,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水资源质量评价,评价项目为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氰化物、砷、挥发酚、六价铬、氟化物、汞、镉、铅、铜、锌和石油类共18项,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
一、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本月评价黄河流域重点断面86个,其中黄河干流35个,支流51个。
Ⅰ~Ⅲ类标准的断面33个,占38.4%;Ⅳ~Ⅴ类标准的断面有19个,占22.1%,劣Ⅴ类标准的断面34个,占39.5%。
评价断面的水质类别比例见图1。
图1黄河流域1月份水质类别比例图黄河干流 本月评价35个断面,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占17.1%,符合Ⅲ类标准的占40.0%,符合Ⅳ类标准的占25.7%,Ⅴ类标准的占5.7%,符合劣Ⅴ类标准的占11.4%。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一、综述201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偏多8.2%。
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比常年值偏多11.6%;地下水资源量8417.0亿m^3,比常年值偏多4.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1108.8亿m^3,水资源总量30906.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1.5%。
【总页数】18页(P24-41)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1
【相关文献】
1.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公报(2010年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J], 无
2.2018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发布 [J],
3.水利部发布2019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4.水利部发布2019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5.2020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水资源公报
金华市水资源公报[2010年度]金华市水利局二○一一年三月《金华市水资源公报》编制领导小组和编辑组成员名单领导小组:组长:包晓华副组长:潘炉生贾跃俊成员:邵英豪余土福唐献力陈中平编辑组:组长:邵英豪副组长:余土福严树明成员:杜国平王勇明曹樱婴何胜弟张忠成叶竹梅施晓琴芮伟成楼斌史雪峰马娟娟郭松华目录1 综述 (1)2 水资源量 (3)2.1降水量 (3)2.1.1年降水量 (3)2.1.2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3)2.1.3 降水量的年内分布 (3)2.1.4 洪水 (4)2.2 地表水资源量 (4)2.2.1空间分布 (4)2.2.2 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及常年值比较 (5)2.2.3 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及常年值比较 (5)2.3 地下水资源量 (5)2.3.1 流域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常年值比较 (5)2.3.2 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常年值比较 (6)2.4 各水系出入境水量 (6)2.5 水资源总量 (7)2.5.1 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 (7)2.5.2 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 (7)2.6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7)3 供用耗水量现状 (8)3.1 供水量 (8)3.1.1 行政分区供水量 (8)3.1.2 流域分区供水量 (8)3.2 用水量 (8)3.2.1 行政分区用水量 (9)3.2.2 流域分区用水量 (9)3.3 耗水量 (10)4 水质 (12)4.1 水质监测断面情况 (12)4.2 评价方法及依据 (12)4.3 评价参数 (13)4.4 评价成果 (13)4.4.1 按监测站点评价 (13)4.4.2 按评价河长评价 (14)4.4.3 主要河流水体的水质状况 (14)4.4.4 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15)4.4.5 县市交界水质状况 (16)4.4.6 评价结论 (16)5 重要水事 (17)5.1 洪涝台旱灾情 (17)5.2 水利工程建设状况 (17)5.3其他重要水事活动 (19)第一章综述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9°14′~120°47′、北纬28°32′~29°41′,东邻台州市,南毗丽水市,西连衢州市,北与杭州市、绍兴市接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12-04-2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
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2010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07.0亿m3;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47.3亿m3,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335.6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8494.4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417.0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852.9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903.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339.3亿m3。
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545.2亿m3。
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0.7%、36.4%、8.3%和4.6%。
水资源总量 2010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0906.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1.5%。
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08.8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2%,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6.8%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
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6049.5亿m3,比常年值偏多15.0%,占全国的19.6%;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4856.9亿m3,比常年值偏多10.7%,占全国的80.4%。
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9%,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32.6万m3。
二、蓄水动态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2010年对全国532座大型水库和3044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3404.6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484.1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054.8亿m3,比年初增加417.7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49.8亿m3,比年初增加66.4亿m3。
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98.1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11.8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386.0亿m3,其中长江区和珠江区分别增加220.4亿m3和115.6亿m3。
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湖北、贵州、吉林、广西、广东、湖南、四川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534.6亿m3;青海、江苏、陕西、海南、甘肃、山西等8个省(自治区)水库蓄水量减少,共减少蓄水量50.5亿m3;宁夏、西藏2个自治区水库蓄水量没有变化。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2010年,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对79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减少29.2亿m3。
6个水资源一级区中,除辽河区地下水储存量增加27.3亿m3外,其他水资源一级区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海河区和淮河区分别减少27.6亿m3和17.6亿m3。
按省级行政区统计,地下水储存量增加的仅有5个省级行政区,其中辽宁和吉林分别增加23.5亿m3和6.8亿m3;储存量减少的有11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河北减少最多,为25.3亿m3,安徽、江苏、甘肃、黑龙江和北京的减少量在4亿~9亿m3之间。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10年,20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76个,漏斗总面积6.1万km2。
在36个浅层(潜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km2的有11个,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于20m的有21个。
在40个深层(承压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km2的有16个,年末漏斗中心水头埋深大于50m的有11个。
2010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2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 19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8个,中心水头下降的有18个。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供水量 2010年全国总供水量6022.0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9.5%。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1.1%,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4%,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5%。
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占32.3%,引水工程占33.9%,提水工程占30.8%,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占3.0%。
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81.7%,深层承压水占17.9%,微咸水占0.4%。
北方6区供水量2704.9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44.9%;南方4区供水量3317.1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55.1%。
南方各省级行政区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大多占其总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级行政区地下水源供水占有较大比例,河北、北京、河南和山西4个省(直辖市)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一半以上。
另外,全国直接利用海水共计488.0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
其中广东、浙江和山东利用海水较多,分别为201.9亿m3、131.3亿m3和52.0亿m3。
用水量 2010年全国总用水量6022.0亿m3,其中生活用水占12.7%,工业用水占24.0%,农业用水占61.3%,生态与环境补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2.0%。
与2009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56.8亿m3,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7.7亿m3,工业用水增加56.4亿m3,农业用水减少34.1亿m3,生态与环境补水增加16.8亿m3。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m3的有江苏、新疆、广东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少于50亿m3的有天津、青海、北京、西藏、海南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西藏、宁夏、新疆、甘肃、黑龙江、海南、青海7个省(自治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福建、湖北4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天津、重庆和广东4个省(直辖市)。
用水消耗量 2010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182.2亿m3,其中农业耗水占73.6%,工业耗水占11.2%,生活耗水占12.4%,生态与环境补水耗水占2.8%。
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3%,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
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3%,工业为25%,城镇生活为30%,农村生活为86%。
废污水排放量废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
2010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92亿t。
用水指标 2010年,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50m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150m3。
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每日193L,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83L,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21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90m3。
按可比价计算,201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09年下降了9%和7%。
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
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m3的有新疆、西藏、宁夏、黑龙江、内蒙古、江苏、广西7个省(自治区),其中新疆、西藏、宁夏分别达2464m3、1178m3、1150m3;小于300m3的有天津、北京、山西和陕西等10个省(直辖市),其中天津最低,仅178m3。
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新疆最高,为984m3;小于100m3的有天津、北京、山东和山西等10个省(直辖市),其中天津、北京分别为24m3和25m3。
四、水体水质河流水质 2010年,对全国17.6万km的河流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8%,Ⅱ类水河长占30.0%,Ⅲ类水河长占26.6%,Ⅳ类水河长占13.1%,Ⅴ类水河长占7.8%,劣Ⅴ类水河长占17.7%。
全国全年Ⅰ~Ⅲ类水河长比例为61.4%,比2009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全国10个水资源一级区Ⅰ~Ⅲ类水河长比例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西北诸河区95.8%、西南诸河区86.9%、东南诸河区75.7%、珠江区70.8%、长江区67.4%、松花江区50.8%、黄河区42.5%、辽河区41.7%、淮河区38.9%、海河区37.2%。
湖泊水质对99个湖泊的2.5万km2水面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面积占58.9%,Ⅳ类和Ⅴ类水的面积共占27.9%,劣Ⅴ类水的面积占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