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文化

合集下载

竹文化调研报告

竹文化调研报告

竹文化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文化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竹子作为材料,具有独特的韧性和缠绵的美感,成为了艺术家和工匠们喜爱的素材之一。

同时,竹文化还代表了勤劳、坚韧和纯洁的精神。

为了进一步了解竹文化的现状和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次竹文化的调研。

二、竹文化的历史源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竹文化传统。

竹子在农业、建筑、工艺美术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竹作为主题,写诗、作画,表达他们心中的理想和情致。

在佛教文化中,竹子也常被视为纯洁和忍耐的象征。

三、竹文化的当代表现在现代社会,虽然竹文化的影响力相对减弱,但它仍有一定的存在和发展空间。

竹子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建筑设计、家居装饰、食品包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利用竹子的特性,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此外,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竹文化息息相关,如竹编、竹戏等。

四、竹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竹文化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当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竹文化的精神内核,如勤劳、坚韧和纯洁,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竹文化在环保意识的提升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竹子生长迅速,同时也是可再生资源,利用竹子可以减少对其他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

最后,竹文化对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人们更加关注自然与环境,追求简约和平和的生活态度。

五、竹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竹文化有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挖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竹子作为可再生资源和环保材料的优势将得到更多重视。

同时,竹文化也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出更多的应用和艺术形式。

通过推广竹文化教育和培养竹文化艺术人才,可以进一步提升竹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力。

六、结论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生活和审美的追求。

竹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通过竹子的材质和精神内涵,对建筑、艺术、环保等方面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竹文化形态元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竹文化形态元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竹文化形态元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竹文化是指以竹子为核心元素的文化形态,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作为一种天然资源,竹子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竹子作为一种多功能材料,不仅可以用于建筑、家具、工艺品制作等实用方面,还在文学、书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竹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东方文化中,竹子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如品德高尚、节俭朴素、坚韧不拔等。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尤为重要,被誉为“四君子”之一,与梅、兰、菊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友”。

它不仅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元素,还在诗词歌赋中被赞美和歌颂。

竹文化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其作为一种自然材料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上,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竹子的柔韧性、节制性和自然姿态使其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灵感之源。

竹文化的传统技艺也包括了竹雕、竹编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工艺作品不仅展示了竹子的多样性,同时传承了历史文化的精华。

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重视和保护。

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今天,竹子在一些领域中逐渐被其他替代材料所取代,竹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缺失的风险。

为了传承和弘扬竹文化,我们应当加强研究和推广竹文化的形态元素,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将围绕竹的历史背景和竹在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并重点探讨竹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与发展的方法。

通过对竹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宣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态,为保护和传承竹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竹文化形态元素。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包括竹文化的概念和相关背景知识。

然后,在正文部分将分两个小节详细介绍竹的历史背景和竹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竹的历史发展和日常应用的探讨,可以深入了解竹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竹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传承与发展的方向,指出竹文化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竹文化范文

中国的竹文化范文

中国的竹文化范文中国的竹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竹子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被誉为“中国之魂”,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从竹子的历史、竹子在建筑、工艺品、文学艺术和饮食等方面进行阐述,展示中国竹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竹子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竹子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丰收后可以作为食物、建筑材料、工具和器皿等多种用途。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被誉为“君子之德”。

竹子的环形节节相连的特点被视为坚强和延续的象征,也被视为道德和人格的表征。

同时,竹子具有竹青、竹体、竹节、竹沫和竹法等五种品质,既可以用来树立道德榜样,也可以作为各个领域的模范。

在建筑方面,竹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传统的竹楼和竹桥是中国建筑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造型和优雅的艺术风格。

竹子的轻巧和坚实使得它成为建筑中的理想材料,竹质结构可以承受重量并且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在南方农村,许多房屋的墙壁和屋顶都是用竹子搭建,这种建筑方式既节省成本,又符合当地气候和环境特点。

竹子也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品的重要原材料。

竹篮、竹席、竹器等工艺品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被广泛使用。

竹篮和竹席可以用来存放和运输物品,具有坚固和耐用的特点。

竹器则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品,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工匠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才能制作出精美的竹编艺术品。

竹编手工艺代代相传,其中不乏一些已经有数百年历史的作品。

中国的文学艺术中也体现了对竹子的热爱和赞美。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竹子被称为“雅素之选”,被赞美为高雅和清贞的象征。

竹子常用来比喻高尚的品质,如节操、正直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在作品中用竹子来寓意自身的追求和理想,表达了对自由、无私和坚定的向往。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竹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竹子可以作为食材,其笋尤为有名。

竹笋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口感鲜嫩可口。

此外,竹叶也常用来包裹食品,如粽子和饺子,增添食物的香气和口感。

中国的竹文化

中国的竹文化

中国的竹文化中国的竹文化,是指咱们的祖先在对竹子进行培植、应用以及欣赏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前面讲过的兰文化有所不同的就是,它的物质文化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两个属性都非常强,它可以分为两大范畴,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它们依托于竹子而产生,又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与咱们中国人携手已有数千年之久,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一、竹,人之挚友竹子是人非常真挚的朋友。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竹子属于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它的根茎和躯干皆以木质化,变得非常硬,还有明显的节。

咱们中国人过去把这个节给予升华比附于气节,竹子为什么受欣赏跟它有这个节有相当重要的关系。

据统计咱们中国有250多种竹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竹子也逐渐开始向北进军。

在北京现在也有很多竹子,过去北方竹子是活不下来的,一到冬天就冻死了,现在气温提高了,所以竹子已经开始向北方扩展了。

但是它的原生主要是在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

竹子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而且适应性非常强。

山野路旁,庭院庙宇,皆可随遇而安。

它有很多非常美好的品德,是咱们古人观察出来的。

“栉疾风而扬其劲节,沐冷雨而秀其英姿。

映月色而显其窈窕,偎瘦石而衬其轻盈。

依窗而立疏影婆娑增静谧。

临池而长柔身映水更清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育竹和用竹的国家。

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当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竹子的实物。

竹子长得非常快,它光滑柔韧,坚固轻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先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古代有多种用途。

在洪荒满目,文明初启之时,即原始社会的狩猎期、采集期,竹子曾经作为武器协助人类与野兽搏斗。

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竹弓、竹箭到抛石机,之所以弃木用竹,是因为竹子韧性非常强,轻易拉不断。

有许多箭也是竹子做的,尤其是南方。

北方人喜欢用木,南方人特别习惯于用竹。

发展到宋代,有火药箭、竹管火枪等,都离不开竹子的协助。

竹子对咱们中国人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竹子曾经作为建筑材料帮助人类抵御风雨。

中国吉祥文化—竹的吉祥寓意

中国吉祥文化—竹的吉祥寓意

中国吉祥文化—竹的吉祥寓意竹子四季青翠、潇洒自若,古人有“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之说,比喻人的气节,象征“正直虚心”“虚心向上”的精神,被誉为植物“四君子”之一,还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是纯洁、友爱、正直、有气节的君子之风的代表。

竹有节,即节节高升,又有竹报平安;佩带翡翠玉竹,小孩读书聪明,大人事业有成,升官发财。

竹,按现代植物分类学,竹属禾本植物。

中国古人却对竹有特殊评论,加入人文观点。

在晋戴凯的《竹谱》上说:竹“不柔不刚,非草非木”。

历代对竹的诗词歌赋,佳颂迭出。

竹与民生关系密切,竹材可资用于建屋、制笔、造纸、家具、雕绘。

《花镜》认为:“值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颇无妖冶,雅俗共赏。

”文人将竹视为贤人君子。

白居易在其《养竹记》中说:“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见不拔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号君子。

”竹的高风亮节,令人愿与贤者居,故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词。

在中国竹文化中,把竹比作君子,国画中,常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

而“五清图”是松、竹、梅、月、水,“五瑞图”是松、竹、萱、兰、寿石,常显于画家笔端。

竹种浩繁,类别上百。

许多竹,都已寓有文化意蕴。

如:斑竹(湘妃竹)、慈竹(亦称孝竹、子母竹)、罗汉竹、金锒玉竹、天竹(天竺、南大竹)等等。

如将天竹加南瓜、长春花合成图案,谐音取意可构成“天地长春”、“天长地久”的寓意。

竹又谐音“祝”,有美好祝福的习俗意蕴。

竹子:平安竹,富贵竹。

竹报平安或节节高,竹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四时常茂,寓蓬勃向上,志高万丈,步步高升。

也是“君子”美誉。

“竹子节节高”的说法象征人生事业发展顺利,一步比一步高。

“竹报平安”则把对家人平安、生活安详,无病无灾的美好祝愿赋予了竹子。

竹子在中国传统的玉器构图中很常用,这个习惯被传承下来,在现代的对戒、戒指、吊坠、耳饰的造型中都能看到竹子的身影。

中国竹文化

中国竹文化
中国

文化

——简介
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 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 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 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 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竹枝 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 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 竹菊” 四君子之一,“梅松竹” 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中国古今 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青 衣
竹雕
竹屏

——观赏功能
竹子四季长青,在庭院中,是不可 缺少的点缀假山水榭的植物。桂林漓江 旁广植凤尾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蜀南竹海与赣南竹海是中国最大的两处 竹海。
蜀南竹海
青 衣
桂林漓江凤尾竹竹海

——文化艺术功能
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 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竹,秀逸有神韵, 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 轻;春天(春山)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 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 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 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
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必 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 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
当谁羞耻徒无梢竹 为人入染自人云生 吐制上湘抱赏耸空 龙长宫妃贞高百野 吟笛琴泪心节寻外 。,。,。,。,
竹 ( 梁 刘 孝 先 ) ·
国画
——
青 衣
竹欣赏
青 衣
青 衣
青 衣
青 衣
竹筏
竹水车

——美术工艺功能
竹子光滑坚硬,纹理通直,是 制造乐器、工艺美术品、文化体育 用品的重要材料。竹竿和竹制工艺 品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例如著 名的茶秆已有100多年的出口历史, 主要用于钓鱼竿和滑雪杖;竹簧雕 刻、竹席、竹屏、竹瓶都是驰名海 内外的工艺美术品。

生活与竹文化论文

生活与竹文化论文

生活与竹文化论文引言:竹是一种常见的植物,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艺制作中。

中国是竹的故乡,在中国的生活中,竹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竹文化不仅体现在中国的传统建筑和艺术中,也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将探讨生活与竹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竹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竹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在古代中国,竹被广泛用于建筑和手工艺品的制作,如竹楼、竹架和竹编等。

竹也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如竹笛和竹琴等。

竹艺品和竹制乐器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环境的热爱和敬畏。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文化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现代社会,竹的运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建筑和艺术,还扩展到家居装饰、生活用品和食品包装等领域。

竹编、竹制品和竹饰品成为许多人喜爱的时尚品牌和潮流产品。

二、竹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竹是一种天然材料,具有快速生长和可再生的特点。

相比于木材和塑料等传统材料,竹的生态环境影响更小。

竹材在建筑、家居装饰和生活用品制作中的应用,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2.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竹具有良好的保温、透气和防菌性能。

竹制品的运用,如竹地板、竹纤维的床品和竹制的餐具等,可以改善室内环境,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

此外,竹制品还有助于调节湿度、防止静电和过敏等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弘扬文化传统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推广竹文化,可以弘扬中国传统的美德和价值观念,如朴实、无私和团结等。

人们通过制作和欣赏竹编、竹艺品和竹制乐器等,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也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艺术。

4.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竹业作为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已经成为了许多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竹制品生产和销售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竹材种植、加工和销售等。

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竹文化》课件

《中国竹文化》课件
《中国竹文化》PPT课件
中国竹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门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本课件将介绍竹文化 的起源、竹的种类与特点、竹的艺术价值、竹的生态价值以及竹文化的现代 价值。
竹文化的起源
重要地位
竹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承与起源
我们将探索竹文化的起源,并了解它是如何传承至今的。
竹的种类与特点
种类与分布
了解各种竹子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特点和用途
探索竹的独特特点以及它在生活和工艺中的广泛 应用。
竹的艺术价值
表现形式
发现竹在艺术中的独特表 现形式,如竹编、竹雕等。
发展历程
了解竹艺术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至今。
竹艺术家
介绍一些有名的竹艺术家 及其创作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竹的生态价值
1 生态功能和作用
2 竹林保护
探索竹林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方面的重 要功能。
了解如何保护竹林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性。
竹文化的现代价值
1
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探讨竹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相关性和互动关系。
2
传承与发展
如何传承和发展竹文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3
应用和推广
探索竹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为社会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对中国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国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国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无论是在诗词歌赋中,还是在书画艺术中,竹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中国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可以从竹子的特点、象征意义、艺术表现等方面来探讨,还可以从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等角度来加以阐述。

竹子作为中国特有的植物,具有独特的特点。

竹子生长迅速,具有很高的耐寒抗旱能力,适应性强,因此在中国的山区、水边等地广泛分布。

竹子的茎秆中空而坚实,具有韧性和弹性,是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

竹子的纹理清晰、质地细腻,让人爱不释手。

此外,竹子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用来制作竹编、竹纸、竹筷等各种工艺品,也可以作为食材、药材使用。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竹子成为中国人喜爱的材料之一。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竹子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竹子生长在崎岖山地、水边湿地等恶劣环境中,但它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成为中国人崇尚的精神品质之一。

其次,竹子象征着谦逊和纯洁。

竹子虽然高大挺拔,但不骄不躁,它的茎秆中空,意味着虚怀若谷,虚心接受外界的养分。

这种谦逊和纯洁的品质也是中国人所崇尚的。

此外,竹子还象征着忍耐和奋斗。

竹子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才能变得高大挺拔。

这种忍耐和奋斗的精神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

竹子在中国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诗词歌赋中,竹子常常被用来描绘清雅、高洁的意境。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的“更上一层楼”就是用竹子来比喻人的追求和进步。

在书画艺术中,竹子常常被用作题材,通过描绘竹子的形态、姿态和意境,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竹子在艺术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竹子的喜爱,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在文化艺术中的应用,竹子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竹子可以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如竹筷、竹篮、竹席等。

中国竹文化概述范文

中国竹文化概述范文

中国竹文化概述范文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植物之王”。

中国竹文化源远流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就中国竹文化的由来、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行概述。

一、竹文化的由来中国的竹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中国的神农氏和伏羲氏两位传说中的远古文化英雄,都有关于竹子的故事。

神农氏是中国农业文化的祖师,传说他教人们使用竹子做箭、针和篮子等生活用具。

而伏羲氏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几位部落首领之一,也善于利用竹子制作工具和生活用品。

这些古代传说和英雄故事使得竹文化在中国落地生根。

二、竹文化的特点1.虚而实:竹子的茎空心、中空,而且高大笔直,形态美观,但又坚韧有力。

这种虚而实的特点使得人们把竹子视为高尚、纯洁的象征。

2.耐寒抗旱:竹子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能承受严寒和干旱的环境,生命力顽强。

这种耐寒抗旱的特点被人们赋予了勇敢和顽强的精神象征。

3.谦虚谨慎:竹子弯腰屈体,不留枝叶相互遮盖,象征谦虚、谨慎,为人处事不骄傲,遵循自然规律。

4.多样性:竹子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在中国各地都有种植。

并且竹子还可以制成很多实用的器具和艺术品,展现了其多样化的用途和表现形式。

三、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生活用品:竹子是中国传统生活用品的重要材料之一,比如竹篮、竹笛、竹席、竹筷等。

它们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2.艺术表现:竹子是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形式中常见的题材之一、画家常用竹子来表现高尚的品性和才华横溢的境界。

竹子也常被用于制作中国传统园林的构架和装饰,给人一种优雅、自然的美感。

3.文人情怀: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竹子有着特殊的情怀。

竹子象征高洁、淡泊、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与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清静之气”相契合,因此成为他们仰慕的对象和意象。

4.精神寄托:竹子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代表自然之美的象征,也是表现中国人民精神特质的象征。

中国竹文化

中国竹文化

中国竹文化一)中国竹文化的核心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总结竹的品性“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将之比作贤人君子。

刘岩夫在《植竹记》中赋予竹子“刚”、“柔”、“忠”、“义”、“谦”、“贤”、“德”等品格。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把竹的特性拟人化,如人们极易由竹的不畏严寒联想到人的坚贞不屈的人格品质,由竹的清风瘦骨联想到一种“超然脱俗”的人生境界。

这种竹的自然属性同人的人格特点发生契合是中国竹文化的核心所在。

郑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诗句都是借竹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或表现自己的人格理想。

而湘妃的斑竹泪更是使竹成为女子对于爱情坚贞不渝的写照。

享有诗佛之誉的王维最擅长以竹来传达自己的禅悟体验:“独坐幽徨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生产生活的资料到具有自然观赏价值的景物再到表现人类精神追求的审美载体,竹在人们的生活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自然到“人化的自然”再到“自然的人化”,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转变标示出人们对同自己息息相关的自然的终极关照。

(二)中国竹文化的特征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竹文化具有浓重的文学和美学、宗教和民俗、生活和乡土气息特点。

它既有道德人格的比附意义,又有理想爱情的象征意义,同时又是禅宗禅趣的载体。

中国竹文化具有突出的伦理主义特征。

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丛,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整体光彩,竹文化的伦理性特征正是中华文化伦理性的反映。

竹文化渗透的领域之所以如此广泛、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之所以如此深厚,是因为竹的某些特征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异质同构性”,竹文化兼收并蓄地融合了中国古代诸家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伦理精神对竹提出了文化的需要并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则使竹与人及其文化相结合。

竹文化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识。

无论是竹文化的构筑材料、形制特征还是它所体现出的文化氛围,无论是竹文化的能指还是它所象征与表现的意指,均能非常鲜明而突出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特色,透露出深厚的中华内涵。

竹文化的内容

竹文化的内容

竹文化的内容
竹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具有悠久历史。

竹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在农耕文明、礼仪文化、宗教文化、工艺文化、生活文化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竹的文化可以从用途、形态、艺术入手来认识。

它有可能当作仪器、文件或器具来使用,也可以作为建筑材料,用来造桥,也可以用来装饰新婚嫁妆。

形态上,竹有许多不同的款式,根据用途可以制作成桶、杯、箱、篮子等,可以装满礼品。

另外,表演艺术的传统也是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竿可以用来制作戏剧、歌舞、舞狮、火把舞等等。

竹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拥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文化的内在组织内容,也是各种活动和实践的重要载体,承继历史价值,传播文化传统更是重要的功能。

中国竹文化浅析范文

中国竹文化浅析范文

中国竹文化浅析范文中国的竹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历史。

竹子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象征和精神的体现。

本文将从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人们对竹子的喜爱以及竹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浅析中国竹文化。

首先,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代表着中国人的气质和品质。

竹子生长在高山和深谷中,不论是风吹雨打还是严寒酷暑,始终保持强健的生命力。

这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品质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崇尚的精神。

另外,竹子的节节向上、坚韧挺拔的形态也象征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坚定的意志。

因此,中国人常常以竹子作为力量和精神的象征。

另外,竹文化在中国一直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竹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每代人之间传承流传。

中国人喜欢以竹子作为文人雅士的象征,因此各个时代涌现出了许多以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诗歌和绘画。

同时,竹子也是中国园林中最常见的植物之一、古代的园林中常常布置竹林,用竹子来装饰亭台楼阁,使园林更加朴素、雅致。

竹子还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如编竹器、竹简、竹制艺术品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竹文化的重视和热爱。

总之,中国竹文化既是中国人精神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中国人的坚韧不拔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中国人对竹子的喜爱可以追溯到古代,通过对竹子的观察和学习,中国人认识到简朴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美德。

竹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通过对竹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和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竹文化

中国传统竹文化

中国传统竹文化中国传统竹文化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瑰宝,它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对竹子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竹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中国造纸、建筑、工艺品等众多方面的主要材料,还与哲学、文学、诗词等文化领域相互交融。

首先,竹子在中国建筑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会使用到竹子,如悬挑式木结构的建筑,由竹子构成的屋檐架构能够承受重物,且具有优秀的抗震性能。

另外,竹子还有良好的保温、隔音等特点,使得室内环境更加舒适。

除此之外,竹子还被用于制作园林、桥梁、亭台等等,给中国传统建筑添加了独特的风貌。

其次,竹文化在中国工艺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国的工艺品中大量使用竹子作为原材料,如竹编、竹篮、竹帘、竹笛等等。

竹编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将竹子编织成不同的形状,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竹篮、竹帘则具有通风、透光、环保等特点,同时也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

此外,竹文化还与中国的纸张制作密不可分。

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源地,而竹子是制作纸张的关键材料之一、竹纤维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张材料之一,其特点是质地坚韧、透气性好、耐久性强,一度被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印刷等领域。

除了在实用方面的应用外,竹文化还与中国哲学、文学、诗词等文化形态相结合。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竹子为题材来创作诗词,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清幽的心境。

竹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寓意,如它的坚韧和灵活代表了道家哲学中的“刚柔相济”之道,竹子的笔直和不染尘污的特点则被视为高尚品质的象征。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竹文化是中国人民多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既作为实用的材料,也作为艺术和文化的载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

竹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实用性,更在于它所传递出的生态环保和节约资源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希望竹文化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让世人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的瑰宝。

竹文化

竹文化

竹文化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春山)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

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

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郎咏竹》)。

淡泊、清高、正直,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元杨载《题墨竹》:“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

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

”林黛玉代表着中国文化历史上一种很重要的审美流派,黛玉的傲骨是流淌在真正的中国文人血脉当中的一种历久弥坚的精神,自己虽然弱但是绝不依附于谁,也绝不轻易妥协。

林黛玉是个“人间有一,天上无双”的才女,曹雪芹给林黛玉的八字定评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由于自幼读书,她身上也具有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特质──傲骨。

传统中国文人,惯守的便是寂寞,屈原、陶渊明、贾谊、李清照、纳兰性德,以至于后来的曹雪芹本人,还有张爱玲、徐志摩……要么与寂寞相伴一生,要么寻觅了一生,结果还是寂寞。

他们涌动的诗情,却只凭一叶孤舟颠簸于黄汤漫漫里,没有可以停靠的港湾,没有慰藉心灵的绿洲。

但是,尽管如此,也绝没有宝钗的“安分随时”。

留一副残骨,纵不能乘鹤羽化,也须与净土相拥。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用多种意向表现了黛玉的传统中国文人的共性,最主要的便是竹子与菊花,这也是历代中国文人惯有的特征。

一、竹子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一进院子,“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后院墙下得泉一派”,“一派”就是泉水是很小,“开沟”,开一条小沟,“仅尺许”,那沟很窄,就一尺多一点宽。

贾政曾对景叹道:“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潇湘馆里面的竹子是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竹子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表示文人刚直不阿、有节气、有骨气。

中国独特的竹文化,之三

中国独特的竹文化,之三

基于同样的技术因素,中国先民吃饭的用具,也是竹材比木料容易获得一双平直整齐的“饭攲”(《说文》语),用筷子吃饭是中国人最显著的民族习俗之一;而“筷”字或“箸”字或“筯”字等表示吃饭食具“饭敧”的汉字,都带着竹子头的字形表记。

基于这样的工程技术分析,笔者认为,凡是居住环境里有竹子生长的地方,中国先民们都会优先采用竹简来记录文字。

竹简与中国的文字存在着很深的关系,并对纸前文字形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是作这种讨论的尝试。

二、竹与中国古代的信息表达和记录方式2.1 竹简是中国最早的文书记录载体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汉字形态,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绝大多数属于卜辞性质,仅有极少数为占卜以外的记事性质,因此,有学者把甲骨文卜辞称作“与神祗的对话”[1]。

但是,文字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除了与神祗对话交流之外,大量的是人与人的对话交流,用文字记录和传承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知识。

甲骨卜辞所未能记录下来的殷代国家的政令、典章制度、贝货税赋,必然还要用另外的、较甲骨更普通更易得而且更易干书写的载体材料来作文字记录,只不过另外的载体埋在地下易腐烂,不可能象甲骨那样遗存至今。

在甲骨文里出现了“册”字,其字形就象编连在一起的竹简,这显示殷代除用甲骨来承记文字外,确实也用简来作文字的载体;《尚书.多士》中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可证。

“典”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双手捧着册(录760,后上21.3)。

“册”字和“典”字的甲骨文字形:典録760后上册乙207甲对于中国古代最早的文书形态的探讨,还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先周时代教育儿童识字的教科书、习字的材料,是怎么样的形态?显然,教科书一类应用书籍不会是用现在所能见到的甲骨文书或彝器铭文书等特殊形式的“书籍”。

笔者以为,殷商时代(甚至夏或夏以前)采用竹简作为记录文字的主要载体,竹简与龟甲兽骨并用的可能性远比只单纯采用甲骨材料的可能性大,这是受到下述客观环境及主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①.殷代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适于竹木生长,大自然为中国先民提供了以竹木记载文字的丰富的客观物质条件。

中国竹文化概述

中国竹文化概述

中国竹文化概述——资料选自辉朝茂编著《竹类培育和利用》(中国林业出版社)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中国竹文化概述(1):竹子与中国历史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一、甲骨文及竹部文字我国古代对竹子利用的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

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辩认出“竹”字符号,说明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

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

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

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

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

从形态上认识开始,把竹子进行加工,制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

随着人类对竹子的认识不断提高,竹类利用日益广泛。

而竹部文字也必然随之增加。

我国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等。

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就更为可观。

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一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有趣典故。

这些竹部文字和成语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了竹子日益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反映了竹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在工农业生产、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竹文化与竹艺发展

中国的竹文化与竹艺发展

中国的竹文化与竹艺发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其诗词中,不时描绘竹林清幽和竹笋嫩脆,表现了人们对竹这种天然材料的热爱和赞美。

而在竹艺方面,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掌握了许多制作、利用竹材的技艺,不少品种的竹制品更是成为了中华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

一、竹文化的历史源流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竹开始渐渐地被人们所认知和使用。

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竹制品的存在,其中以箭、弓、笛等兵器、乐器类制品最为先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竹制品的种类逐渐增多,竹编篮子、竹片编织的衣帽鞋袜、竹制食具等就成为了那个时候的生活用品。

在传统的竹编技艺中,以广东潮汕、浙江宁波、江西玉山等地最为有名。

这些地方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其传承者从古至今,以技艺传带卫续。

在竹编技艺传承中,家族传承和手艺传承是两大方式。

家族传承常常在某个频繁使用竹编技艺的行业中出现,既保证了技艺传承不断,也使技艺得到相应的市场。

二、竹艺作为国家文化遗产的发展作为中国民间工艺的代表,竹编技艺自古就为各地人民所喜爱。

由于其传承的独特性和市场需求的增长,竹编技艺也日渐成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有些以根雕技艺为主,有些则重在小型雕塑制作,还有些重在家居用品。

都纷纷试图将工艺美术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以适应客户需求、创造新的市场。

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竹艺制品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除了传统的竹编琴、竹笛、食具、草席等,现代人们还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如竹立体构造体光影等艺术品。

竹艺作品在城市家庭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家居装饰用品,家具,建筑材料等的用途日益广泛。

三、竹艺的未来展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竹文化和竹艺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显着的一点便是竹材资源的不足。

由于种植、保护、利用竹林的科学技术还没有达到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竹材市场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和行业标准。

此外,在全球市场中,中国的竹艺制品的产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当今的需求,竹制品的竞争力有待于更加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竹文化浅析李世东颜容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

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

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

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一、中国竹文化的地位与作用(一)中国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依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产生之后,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

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独特风土基础之上。

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二)竹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英国著名学者,研究东亚文明的权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甲骨文中竹子符号的出现到竹部文字的创造和发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中国竹子文明的历史演进。

著名竹子专家熊文愈教授详细统计了甲骨文竹部文字的数量。

根据出土文物和有关典籍记载,论述了竹子与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武器、文化艺术、音乐以及人们日常生活诸方面的密切关系。

中华文化浸透了竹子的痕迹,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繁荣,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和发展的诗篇,由此可见,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是名不虚传的。

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就拿“书者竹纸”来说,从殷商时期出现在竹简上的刻字,到六朝时期发明的竹纸,竹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积累的载体,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三)中国竹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雅、鞭根发达,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在绿化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竹文化的发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更在精神层面上熏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品格的象征。

二、中国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中国竹文化就是以竹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竹文化景观和竹文化符号。

竹笋、竹制书写工具、工艺品、乐器、舞蹈道具、日用器物、生产工具、建筑、交通工具等是构成器物的物质材料,文化内涵的显示不是竹本身而是竹所构成的器物及其使用规范,它能显示出文化性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特定的实践需要而有意识地用竹所创造的景象,此为竹文化景观。

而宗教、文学绘画、伦理规范中的“竹”本身即直接表现与象征着人的情感、思维、观念、价值、理想等精神世界,此为竹文化符号。

(一)竹文化景观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竹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的景象。

竹文化景观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特点,又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化的程度。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竹密切联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用。

衣——竹服饰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一。

从服饰方面看,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的竹鞋、竹斗笠,并沿用至今。

古代人使用的竹簪、竹蓖箕、竹箍等,都是用竹制成的容饰器,震惊中外的马王堆出土文物,发髻上就插有竹笄、角笄、玳瑁各一件,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现在运用高科技还可以将竹纤维与纯棉、真丝合成纤维或交织制成服装、毛巾和床上用品等。

食——竹饮食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二。

从饮食方面看,根据《诗经》、《禹贡》等文献记载,竹笋在西周时期已成为餐上佳肴,此后相沿不衰,直至今日竹笋仍不失为中华民族的桌上名菜。

竹不仅可以充饥裹腹,满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倾注了生长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对于植物格外厚爱的感情。

住——竹建筑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三。

从住宅方面看,竹被中华民族用作房屋各个部分的建筑材料,甚至到了“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

其余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的地步。

中国竹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生活观念、尚俭归朴的生活情趣、优美和谐和空灵飘逸的审美理想。

行——竹交通工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四。

从交通运输方面看,竹是一种重要的营造材料,人们用竹来开路架桥、制舟做车。

在需要与条件制约之下发明创造的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代代承传,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质点。

竹制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一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和极富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禁严的等级观念和追求平等的文化心态。

用——竹生产生活用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五。

竹制生活器物。

竹材被中华民族大量用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器物,如:炊饮器具、消暑用具、家具等。

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的制作工艺、形制、大小及使用制度,构成一副别致的中华民族生活风俗图和中华文化景观,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强烈理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化的情趣。

竹制生产工具。

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产业都有竹制生产工具。

在中国古代生产中,无论是简单工具还是复杂工具,竹都是生产工具的一种重要制作材料。

竹制生产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性和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与利用自然的智慧、勇气和理想,显示着中华文化对待自然因地制宜、轻视永恒、肯定已然的现实精神。

竹制书写用具。

中国的书写工具别具一格,书写材料亦颇有特色并富创造性,而竹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竹笔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书写工具,作为创作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工具,历久不衰,宣笔、湖笔、湘笔等名笔的笔杆均由竹制成。

早在中华文化的发轫时期商朝末年周朝初年,竹即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的书写材料——竹简。

至春秋时期,竹简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材料。

直至南朝时期,流行了约两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才被纸所完全取代。

然而,竹与书写材料的密切联系并未由此中断,竹不再作为直接的书写材料,但至迟在唐朝中叶却作为书写材料之上品竹纸的加工原料而成为书写材料的重要因素。

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尤其是竹制书写工具是使汉字的书写艺术化而形成书法艺术,以及形成中国画画法的一个重要动因。

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

娱——竹娱乐品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六。

工艺品是器物由实用走向审美、人类精神需求增加的结果,兼具实用与审美两种功能,既是物质生产技能的集中体现,又显现出文化性格与审美追求。

这两方面的表现均需借助于其构成物质材料的形状、色彩、造型的变化,因而体悟与分析工艺品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不能忽视其构造材料。

在蔚为大观的中国艺术品中,竹制工艺品是颇具特色且种类繁多的一类,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娟秀细腻、清新淡雅、柔和婉约的审美趣味。

竹制乐器。

竹是中华民族乐器的重要制作材料。

被列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分类“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乐,用“丝竹”代称音乐。

竹制乐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自然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协调”的态度,亦显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简明、灵活的特征。

竹生活环境。

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

竹子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决定其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用其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二)竹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用于较稳固地象征某种特定意义的事象。

竹被中华文化赋予象征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能,中华民族的内在情感、观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征与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

竹宗教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一。

中华文化在战国时期开始把竹神圣化和非凡化,对之加以崇拜。

天师道把竹视为具有送子和延寿神秘力量的“灵草”,人们常崇拜竹以祈求得子或求子健康成长,以驱病延寿。

彝族、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视竹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或搭救其祖先性命之物,作为本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进行祭祀,竹成为一种图腾。

竹宗教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虔诚的宗教情感、对现实的态度及对未来的热望。

竹民俗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二。

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游乐活动和民间习俗;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群文化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竹诗歌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三。

早在远古时期,竹就被当作原始歌谣的描绘内容,其后《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先秦两汉的文学作品对竹和竹制器物均有大量描绘,但竹或竹制器物仅只是意境的一个构成要件,尚未成为中心意象。

至南朝时期,伴随着山水诗的出现,以竹为中心意象的咏竹文学诞生了,其代表就是谢跳的《秋竹曲》和《咏竹》。

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吟咏不断,创造出大量咏竹文学作品。

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尽入诗怀,并借以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坚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构成情志依附于竹意象、情志贯注于竹意象、情志超越于竹意象几种文学符号类型,显示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

竹书画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四。

中国绘画画竹始于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画的重要一科——墨竹画已问世,北宋文同、苏轼等人开始大量画竹,完善了画竹艺术。

清朝涌现出倾毕生精力于竹的画家——郑燮,他不仅留给我们大量写竹画,而且在画竹艺术上多有创新、理论上颇多总结。

从正直、高洁、孤傲、坚贞、抗争到直爽达观、体恤民情等,画家们都借画竹得以象征与表现,并构成别具一格的简淡逸远的绘画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