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导学案正课

合集下载

《行路难》导学案

《行路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

2、理解诗的内容与主题。

3、交流反馈,巩固知识。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流程一:自主学习这首诗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1、字音形:差直箸顾塞钓歧挂帆济2、理解词语: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冰塞川雪满山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边歧路长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2、熟读,背诵,默写流程二:合作探究1、内容:每两句为一层。

一层:写饯别。

清酒珍羞。

二层:写悲愤激烈之情。

停、投、拔、顾,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动作。

三层:点明行路难主题.比喻形象贴切.四层:诗情上升,希望终遇明主,以施展宏图.五层:诗情反跌,以四个短句突出世路艰难引起的思想苦闷。

六层:又以强烈自信作结,相信自己的理想终会实现,充满昂扬豪气。

这首诗在抒情上腾挪跌宕,富于变化.诗人的悲愤和乐观,失望和希望,忧郁和自信始终交织在一起,但这首诗的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特别是9——10句,诗人唱出的最强音,千古传诵,表达了诗人坚信抱负终会实现的万丈豪情。

2、主题: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时,在朋友为他举行的上所发生的人生感悟,抒发了的情怀。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行路难》中,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请结合具体诗句,描述一下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流程三:检测反馈:1、金樽清酒斗十千,2、,忽复乘舟梦日边。

3、长风破浪会有时,4、李白《行路难》中用典故表达“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5、读李白《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1)诗中采用“”和“"(各限四个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宁诗歌创作背景;2. 理解诗歌《行路难(其一)》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4.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1. 李白简介2. 《行路难(其一)》赏析3. 诗歌的主题与意境4. 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分析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学生观看一段介绍李白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成就和诗歌创作风格。

二、进修李白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1. 请学生阅读李白的简介,了解他的生平宁诗歌创作时期;2. 讨论李白的成就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

三、赏析《行路难(其一)》1. 请学生朗读《行路难(其一)》,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2.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享各自的理解;3.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抒情情感,探讨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诗歌的主题与意境1. 引导学生总结《行路难(其一)》的主题,探讨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五、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分析1.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 讨论诗歌的艺术特点,了解李白在诗歌创作中的奇特风格和技巧;3. 分享学生对诗歌的个人感悟和评判,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六、教室小结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李白的诗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和意义,鼓励学生多加欣赏和阅读古典诗歌。

七、课后作业1. 完成《行路难(其一)》的赏析和感悟;2. 阅读其他李白的诗歌,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和奇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提升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行路难》(其一)导学案

《行路难》(其一)导学案

《行路难》(其一)导学案《行路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重点)2、我会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难点)3、我会从情感、写法、修辞等角度赏析名句,并学会运用。

(重难点)4、学习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一.创设情境二、预习展示:走近李白李白,字________,号_________,盛唐诗人,有_______之称。

少年抱负宏大。

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

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作品集___________题解与背景《行路难》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

李白于天宝三(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是一首乐府体诗。

他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生字词:金樽珍羞投箸歧路三、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诵读小贴士:朗诵诗歌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气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行路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行路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行路难》导学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
2.背景: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子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大业。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其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蜀,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受诏入京(做供奉翰林),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被迫出京。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二、朗读并感知诗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三、理解品析
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书上批注)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
4.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四、理解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1.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和坚定自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路难》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行路难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行路难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 姓名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的作品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

代表作:《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

著有《李太白全集》。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内容与思想感情1.诗歌大意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价值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价值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哪里?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赏析1.赏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2.有人说诗歌中“听”“投”“拔”“顾”这几个动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3.请欣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句的妙处?日期: 主备人:4.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5.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行路难》这首诗歌诗人的情感激荡起伏,请简要分析。

四、拓展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行路难》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行路难》导学案

30.诗五首《行路难》导学案撰稿人:黄珊班级:姓名:【导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资料链接】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川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并且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

2.背景介绍(1)《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学法指导】1.朗读法2.联想想象法3.讨论点拨法【预习准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 zūn )箸.(zhù)冰塞.川( sè)太行.(háng)三重.茅(chóng)挂罥.( juàn)沉塘坳.(ào )俄顷.(qǐng)布衾.( qīn)庇.( bì)突兀.( wù)狐裘.(qiú)冷难着.(zhuó)瀚.海(hàn)阑.干(lán)羌.笛(qiāng)辕.门(yuán)风掣.红旗(chè)己亥.杂诗(hài)【课堂导学】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

行路难三首导学案

行路难三首导学案

行路难三首导学案尊敬的学生们:欢迎大家参加本次的文学导学案,我们将一起探讨李白的诗作《行路难》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本次导学案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介绍和讨论。

1.《行路难》的背景和主题李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行路难》写于他流亡期间。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行路难》这首诗的背景。

请读一读下面的赏析部分:《行路难》道路崎岖难行,与人生苦难的境遇相似。

诗中的山川、河流、阳光等元素隐喻着人生中的各种艰辛和困难。

不同的景色与情境揭示了诗人对人生征途的思考与感悟。

2.诗的抒发情感和思考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行路难》中的情感表达和诗人的思考。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分析内容:《行路难》通过对人生道路的描绘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世事的忧虑。

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景象,揭示了诗人在他的荒凉往事中的孤独感受和对人生困境的痛苦抱怨。

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描绘,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3.诗歌的哲理和意义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行路难》中蕴含的哲理和意义。

请选择下面的内容进一步了解:《行路难》以自然景物为比喻,直接表达出人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无力。

诗人通过对自身境况和命运的思考,透过诗歌,寄托了对人生的反思,以及对苦难中追求自由与坚持的理解。

通过对《行路难》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的情感表达和思考,也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诗歌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这些困境。

希望本次导学案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行路难》,也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到启发,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追求真理与自由。

谢谢大家的参与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收获满满的知识和体验。

如果你对这首诗还有其他的理解和感悟,欢迎在下方的评论中分享。

祝愿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注意:此文仅为范例,实际撰写时请根据具体题目和要求进行内容编写。

九年级行路难导学案

九年级行路难导学案

九年级行路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

2、品味诗歌中的名句,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写作手法。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

(2)赏析诗歌中的名句,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难点(1)理解诗人用典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感情抒发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2、写作背景《行路难》三首是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

公元742 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这组《行路难》。

五、预习导航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金樽(zūn)珍羞(xiū)直万钱投箸(zhù)歧路(qí)长风破浪济沧海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六、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当面对这些困境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看看他在困境中是如何抉择的。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学生齐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意1、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行路难》导学案

《行路难》导学案

《行路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背诵诗歌。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理解背诵诗歌内容。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复习检测,落实基础1、知识链接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给生字注音樽()箸()塞()歧()济()3、解释下列加点词义金樽()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今安.在()济()沧海4、走近诗人及作品李白,字,号,盛唐诗人,有“”之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主义诗人。

【探究活动二】初读课文,读准节奏(学法指导:读诗要注重重音、节奏、情感、意境。

朗读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吟读,吟读就是要求读的味道更足,情感更浓,意境更美,慢而有拖音。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听录音朗读示范后,学生自由朗读。

【探究活动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学法指导: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注释,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要求说得尽量有诗意,有文采,有想象。

)教师示范第一句: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了金杯,酒香诱人。

价值名贵的美味佳肴盛满了玉盘,菜香弥漫。

樽,酒杯。

清酒,名贵的酒。

珍馐,美味佳肴。

第二幅画面,学生译读。

第三幅画面:第四幅画面:第五幅画面:第六副画面:【探究活动四】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学法指导:抓修辞,抓关键词,抓重点句子进行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行路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7篇)

《行路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7篇)

《行路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7篇)《行路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篇1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2 3学习难点:学习目标2学习方法:研读和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体运用:多媒体课时支配: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提起唐朝,不能不说唐诗,说起唐诗,不能不说李白,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

板书课题。

出示大屏幕。

我们来瞧一瞧这首诗的背景。

大家齐读。

1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经伴侣举荐来到长安,预备大显身手,但是没有得到施展理想的机会,不久李白患病谗言排挤,不得不离开了长安。

此时李白写了三首诗,表达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简单心情。

2释题“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

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二、自学指导一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比一竞赛一赛,看谁读的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准下列字的音樽箸塞歧理解两个通假字的意思《行路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篇2《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同学的古诗鉴赏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盼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简单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乐观追求抱负的坚韧精神。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盼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1、老师课件展现下列诗句,引导同学复习旧知,过渡到新学问:(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行路难》导学案(正课).docx

《行路难》导学案(正课).docx

《行路难》导学案(正课).docx《行路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诵背、默写全诗。

(重点)3、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难点)4、运用典故的作用(难点)二、预习交流展示学案:(一)作品及作者简介:1、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写作背景: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朗读两遍诗词,完成以下题目:---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力争达到背诵。

(C)2、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解和写作背景,融入自己的联想及想象,翻译诗词到课本上。

(B)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 ,不能下咽。

我拔出剑来,四处看着 , 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 ,想登上太行 , 却被满山的大雪阻拦。

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我将挂起高高的船帆渡过茫茫大海。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及其代表作《行路难(其一)》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3. 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感悟能力。

导学内容:1. 了解李白及其代表作《行路难(其一)》的背景;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3. 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学生回顾一下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步:诗歌背景1. 请学生阅读《行路难(其一)》,了解这首诗是李白在何时何地创作的;2. 介绍《行路难(其一)》的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逃离长安时写下的,表达了他身处逆境时的无奈和苦闷。

第三步:诗歌分析1. 分析《行路难(其一)》的结构,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等;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了解李白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步:情感与主题1. 探讨《行路难(其一)》中所表达的情感,包括无奈、苦闷、孤独等;2. 分析诗歌的主题,探讨李白通过这首诗歌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念。

第五步:诗歌鉴赏1. 让学生朗读《行路难(其一)》,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2. 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步: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化学生对李白及其代表作《行路难(其一)》的理解;2. 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感悟能力。

拓展延伸:1. 让学生了解其他李白的代表作品,比如《将进酒》、《静夜思》等;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这样一份1300字以上的《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歌及其背景,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行路难 导学案

行路难 导学案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3. 感悟情感提问: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吗?明确:“愁”。

鲍照这位才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请你围绕这个最能代表诗人情感的词,回答下面的问题:(1)、愁什么?明确: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span>心怀平静压抑>。

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如何解“愁”?明确: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span>心情悲愤难抑>(3)、愁的结果?明确:吞声踯躅不敢言。

心非木石岂无感?反问句,情感达到高潮。

不敢言:无可奈何,诗人精神上极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负重。

<</span>心情激昂抗争,但又无奈压抑>(4)、请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明确:平静压抑——悲愤难抑——激昂抗争——无奈压抑四、分析鉴赏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找出诗中的两句反问句,这两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表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

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表现了诗人激昂抗争的思想情感。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旅行?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看待旅行的呢?2. 引用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两句诗,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解析这首诗的内涵。

二、整体理解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进行整体感悟。

请学生首先通读全诗,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简述这首诗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2. 了解作者背景:介绍李白的生平及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

三、细节解读1. 行路难:请学生仔细阅读第一句“行路难”,思考李白为何使用“行路难”这个开头,这句话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2. 多歧路,今安在:这两句诗中的“多歧路”和“今安在”有何特殊意义?请学生进行思考,并尝试解读这里的隐含含义。

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哲理?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思考诗人想要表达的意义。

四、诗歌赏析1. 请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尝试解读诗中含义,体会诗歌之美。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音韵、意象、韵律等方面,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该诗的内涵。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进行诠释,展现个性化的诗歌理解。

五、拓展延伸1. 请学生选择一两首与《行路难(其一)》主题相关的诗歌进行阅读,并进行比较分析,扩展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鼓励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智慧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六、总结反思1.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李白这首诗以及诗歌的看法和感悟。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如何像诗中所述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样勇敢前行?七、作业布置1. 布置写作业: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行路难(其一)》的读后感或解读文章,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行路难》导学案新部编版(学生用)

《行路难》导学案新部编版(学生用)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行路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学法指导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相关链接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便是《行路难》的写作背景。

这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一般认为是天宝三载(744年)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一、导(一)导入课题:(二)导入目标二、学(一)自学:1.学生对照注释,疏通字词,理解诗的大意。

2.读准字音和节奏。

(二)互学:小组合作探究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3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4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此句中隐含的典故。

5、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显然不同于其他的诗句,分析其独特之处及其表达效果。

6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怎样的志向?这句中哪两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三)赛学:畅所欲言我从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 理解《行路难(其一)》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4. 提升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1. 李白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介绍;2. 《行路难(其一)》全文赏析;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4.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探讨。

导学步骤: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思考一下,你们对于古代诗人李白有什么了解?他的诗歌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2. 展示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文学创作背景。

二、进修诗歌原文1. 请学生阅读《行路难(其一)》的全文,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2. 学生可以自己朗读或者分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三、诗歌赏析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比如“大漠沙如雪”、“黄云万里动风色”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2. 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行路难(其一)》中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感悟。

四、诗歌主题探讨1. 引导学生讨论《行路难(其一)》的主题是什么?诗人通过怎样的描写和抒发来表达这一主题?2.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对于现实生活的启迪和意义。

五、诗歌欣赏1. 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行路难(其一)》朗读音频或视频,感受不同朗读者的诠释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自己朗读或表演《行路难(其一)》,体会诗歌的魅力和表现力。

六、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让学生回顾诗歌赏析和主题探讨的重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李白的诗歌对于当代青年的启迪和影响,激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七、作业安置1.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于《行路难(其一)》的理解和感悟。

2. 鼓励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或背诵,并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行路难(其一)》这首杰作,同时也能够在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理解古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的背景和意境。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体会诗歌中的孤独、无奈和坚韧精神。

二、导学内容1.背景介绍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豪迈和浪漫主义色彩。

《行路难(其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在途中所遭遇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诗歌赏析《行路难(其一)》描写了诗人在旅途中所遇到的险阻和困难,表现出一种豪迈而坚韧的精神。

诗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句,展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对未来的憧憬。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如“路曼曼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表达了诗人在遥方求学求仙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和挫折。

3.情感体会通过进修和赏析《行路难(其一)》,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豪迈和坚韧精神,同时也能体会到他的孤独和无奈。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三、导学任务1.背诵《行路难(其一)》。

2.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拓展延伸1.了解李白的其他代表作品,比较其风格和主题。

2.进修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尝试用摩登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重新诠释《行路难(其一)》,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摩登意义。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同砚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意蕴,同时也能够启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希望同砚们在进修和生活中能够像李白一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2、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
雪满山”, 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 Nhomakorabea限的悲愤。
3、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
(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
(四)小组探讨、交流、展示:难句理解 过度:其实我们刚才已经涉及到了几个难句,这里我提出两个难句需要大家来阐释,这两个难句弄懂了,这首诗也就懂了。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ﻫ‬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请自选一句阐释它的含义和作用。第一个层面,要阐释它的含义;第二个层面,要阐释它的作用。好,开始思考。 我想说第三句,它有两层意思。作者想渡过黄河,但黄河结冰不能通过;他想登上太行山,但因为雪满他不能登山。这两句给我的深层感受是,作者有 自己的一番理想和抱负,但是因为社会上、官场上的阻扰,不能让作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 ﻫ‬生 6:我选第四句。 作者引用吕尚和伊尹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希望有识人才的人发掘他,让他有一番作为。 师:第二句说得特别好,希望有人给他机会,使他得到重用,让他实现自己从政的理想。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基本上把这两个句子解释清楚了。我再 来阐释一下。第三句是用喻,就是用比喻。连续用喻,来描绘自己现实的困境,这里用自然界中道路的艰险,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险和困难;用比喻来表 达自己的心情。第四句是用典,就是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希望、憧憬、梦想,同样也是写心情。 ‫ﻫ‬
2、检查学生朗读预习情况,纠正读音节奏(采用听读、自读、齐读、分男女生读、个别读、比赛读等形式进行)
3、学生融入自己的联想及想象,翻译诗词 (三) 小组探讨、交流、展示:朗读古诗,请大家以下面句式为依托,品读这首诗。
我从“
”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
的李白。 因为

1、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
(一)导入: 讲一个和李白有关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唐玄宗时期,李白经朋友引荐到京城长安做了小官,这让李白很是郁闷,要知道他原想是辅佐帝王,成就伟业的。于是李白便常和朋友饮酒作乐,杜甫 曾写诗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不幸的是他得罪了当时权重一时的太监高力士,被迫离开长 安,离开长安前,李白写下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抑郁不平的心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展示作者简介、历史背景、文体知识
5、拓展讲座——用典,传情达意的生花妙笔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委婉曲折地表达“今”义。
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4、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
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行路难》导学案(正课)
———————————————————————————————— 作者: ———————————————————————————————— 日期:
‫ﻩ‬
《行路难》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诵背、默写全诗。(重点)
3、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难点)
4、运用典故的作用(难点) 二、 预习交流展示学案: (一)作品及作者简介: 1、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 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 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 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写作背景: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 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 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 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朗读两遍诗词,完成以下题目: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力争达到背诵。(C) 2、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解和写作背景,融入自己的联想及想象,翻译诗词到课本上。(B)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我拔出剑来,四处看着,心中一片茫然。想 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大雪阻拦。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 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我将挂起高高的船帆渡过茫茫大海。 三、课堂交流展示学案
5、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
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学生每说完一句,让学生用体会到情感去读相关的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