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版

合集下载

43 外科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3 外科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何清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版)。

下肢局部见一溃疡,大小不等,多表浅,疮面肉色灰白、淡红或紫暗,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脓水清稀,呈灰黑或带绿色,带腥味。

溃疡周围可伴有湿疮、静脉曲张、色素沉着。

疮口难愈,愈后易溃,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现代创伤修复学》(付小兵,王德文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年版)。

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肢溃疡、经常规治疗1个月以上未愈合者。

(二)证候诊断1.湿热毒蕴证:局部痒痛兼作,疮面腐肉较多,脓水浸淫,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漫肿灼热。

可伴恶寒发热,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2.湿热瘀阻证:局部破溃,疮面腐肉未脱,脓水淋漓。

可伴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腻,脉数。

3.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尽,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新肌难生或不生。

可伴神疲乏力,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湿热毒蕴证治法:清热利湿,和营解毒(1)推荐方药:三妙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苍术、黄柏、薏苡仁、土茯苓、半枝莲、紫花地丁、蒲公英、当归、赤芍、丹参、皂角刺、生黄芪、牛膝、生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疗法①外用药物疗法:疮面牢固覆盖较多黑色、干性坏死组织或焦痂,宜选用贴敷疗法,或配合中药化腐清创治疗。

可用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厚敷以煨脓祛腐,促使疮面基底部暴露,或再行蚕食疗法清除。

在腐多而难去之际,先短期选用八二丹掺布疮面,外盖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提脓祛腐,促使腐肉迅速脱落,出现新生肉芽组织;若局部疮周红肿灼热明显者,用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盖贴;若局部疮周红肿灼热不甚或疮口周围发湿疹者,则用油膏(由清热利湿解毒类中药制成)盖贴;若疮面渗出多者,可用青黛散、三石散外敷。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下肢慢性溃疡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下肢慢性溃疡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下肢慢性溃疡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下肢慢性溃疡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下肢慢性溃疡人群的诊断和防治,不包括下肢癌性溃疡与结核性溃疡。

本指南适合中医外科及其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下肢慢性溃疡chroniclegulcer卜肢慢性溃疡主要是指静脉性溃疡,因下肢静脉性疾病引起的血液瘀积而致病,主要包括原发性下肢深、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浅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

古代医籍本病属中医学“腺疮”、“裙边疮”、“老烂腿”等范畴。

3诊断1.1西医诊断[1-2]病史一为下肢静脉性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下肢深、浅静脉瓣膜疾病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征;二为下肢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下肢动脉供血不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亦可两类疾病相互夹杂、同时并见。

3.1.2临床表现下肢慢性溃疡多发生于小腿下1/3的内侧或外侧,以内侧较为多见,且多伴有周围组织肿胀、色素沉着等。

局部初起常先痒后痛,色红,糜烂,迅速转为锯齿样溃疡。

溃疡大小不等,呈发白或暗红色,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脓水秽臭难闻。

病久溃疡边缘变厚高起,四周皮色黯X,漫肿或伴有湿疹。

收口后易反复发作。

1.1.3体格检查双下肢溃疡面的外观、范围、创面面积、深度、温度、分泌物颜色、气味以及肉芽的状况疼痛等级记录;患肢有无浮肿、溃疡及窦道等。

1.1.4实验室检查溃疡创面分泌物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和耐药试验。

为必要时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提供依据。

血常规检查,血糖、肾功能检查。

重症病例可予及时末梢血糖、血生化检查、血气分析、心肌酶等监测。

1.1.5 1.5辅助检查静脉造影、多普勒(DoPPIer)肢体血流图、下肢静脉功能试验:①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②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BrOdie-TrendeIenbUrg试验)③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等,心电图,胸部X线或CT检查,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者给予脑脊液、头颅磁共振或CT检查。

谈谈慢性小腿溃疡(臁疮)的中医治疗

谈谈慢性小腿溃疡(臁疮)的中医治疗

谈谈慢性小腿溃疡(臁疮)的中医治疗谈谈慢性小腿溃疡(臁疮)的中医治疗:陈博士按,这种毛病了,我以前在乡下见得比较多;其实现在临床也不少这样的患者;这里结合70年代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的相关案例予以说明,案例:韩xx,男40岁,两小腿溃疡及皮肤搔痒已20多年。

1962年12月在某医院作静脉抽剥术。

1963年9月间右小腿碰伤,又起溃疡,至今未愈。

检查:右小腿中部有两处溃疡面,分别为2x1和1x1.5厘米左右,四周皮肤色褐,并有疤痕多处,溃疡肉芽不新鲜,脓水色黄稀薄。

诊断:慢性小腿溃疡。

初诊(1964年1月4日):右小腿中部溃疡,四周皮色褐,肉芽不新鲜,脓水色黄而稀薄。

舌苔薄黄腻,脉滑。

证属湿热下注,气滞血凝。

治宜清热利湿佐以凉血。

处方:生地、赤小豆、制大黄、赤芍、苦参片、丹皮、萆薢、苍术、防己、黄柏、生甘草;外治:疮面清洁后,用青黛膏、生肌散敷之并以绷带缠缚足踝至膝下。

每日换药一次。

经上药治疗半个月后,脓水已净,但肉芽仍不新鲜,胃纳差,神疲乏力。

故于前方去制大黄、萆薢、苦参片,加党参、黄芪、山药、茯苓,连服一个多月而愈。

本例为慢性小腿溃疡,中医叫做臁疮,证属湿热下注,气血凝滞,故治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凉血。

药用黄柏、赤小豆、制大黄、甘草、苦参、萆薢、防己清热利湿,生地、丹皮、赤芍凉血。

药后脓水已净,而症见食少,神疲乏力、肉芽不新鲜,知其湿热渐清,脾阳不健,气血无以生化,故于前方中去苦参、大黄、萆薢,加党参、黄芪、茯苓、山药健脾益气,以助其滋长运化的机能。

(免责声明:文中如有涉及到治疗或者保健方法仅供参考,若有朋友需要使用,请咨询专业医师后使用,本人不承担相关责任)。

本人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及其他渠道所发相关帖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外治法在臁疮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在臁疮治疗中的应用

处, 因其 病 程长 、 效 差 , 疗 故严 重 影 响 患 者 的生 活 和
身体健 康 。 由于本病 的病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浅 . 部用 药 可直达 病 局
疮 、 瘀 补 虚 , 合 药 物 熏洗 ( 参 、 花 、 芪 、 祛 配 丹 红 黄 鸡
血 藤 ) 以 活 血 通 络 , 养新 生 。③ 疮 面 愈 合 期 : , 助 此
水 不 多 , 围 皮 肤 色 暗 , 缘 整 齐 , 底 部 是 较 硬 周 边 基 的瘢痕 , 有 一层脓膜 , 秽 之气渐 消 , 苔 薄 白 覆 臭 舌
或 薄 腻 。 则 以 活 血 化 瘀 通 络 为 主 , 以 清 热 利湿 治 辅
之 法 。外 敷 丹 参 注 射 液 纱 条 , 盖 以 生 肌 橡 皮 膏 。 再
维普资讯
北 京 中医 2 o o 7年 1 O月 第 2 6卷 第 1 O期
B in o r a o C O tb r 0 7 V 1 2 , o 1 ei  ̄J u n l f M。 co e, 0 . o. 6N .O i T 2






证理 论 为指导 .按 本病 的一 般 发展 规律 进行 分 期 治
疗, 充分 体现 了 中医外 治法 的优 势 。 奚 九 一川认 为 本 病 的 病 因 病 机 为 瘀 血 生 湿 , 湿 郁化热 . 热甚 生 风 , 热 损 络 。 湿 风湿 热胶 结 不 解 , 加
渐 虚 , 不 胜 邪 。证 见 患 肢 增 粗 , 脚 下 部 肤 色 呈 正 小 褐 色 或 黑 褐 色 溃 疡 , 四周 有 灼 热 感 ,脓 痂 不 易 脱
落 , 水 臭昧异 常 , 脓 四周 红 热 , 干 而 渴 , 红 , 口 舌 苔 黄 或 腻 , 多 滑 数 , 以 清 热 解 毒 。 面撒 生 肌 散 , 脉 治 创

神奇中医---如何治疗臁疮腿

神奇中医---如何治疗臁疮腿

神奇中医---如何治疗臁疮腿
明天要出门,钟总和几位弟子要为我饯行。

我给弟子们订了一条规矩,初一十五不允许吃荤菜,众弟子及几位晚辈好友都遵守我订的规矩。

本来我给弟子们也订了一条规矩,到我这里吃饭,不允许弟子们买单。

唯有钟总,每次抢着买单。

(他不是我的弟子)。

在这里也对这位忠诚的晚辈表示感谢。

今晚点的素菜里有尖椒干豆腐这盘菜,看见干豆腐,我又想起了一个干豆腐可以治疗一种特殊的疑难杂症的秘方。

(我教学和传授知识给徒弟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的。


这种病叫臁疮腿(民间称老烂腿),就是在小腿内侧长满苔癣样病变的一种皮肤病(在中国可以见到好多公众场合露着这种病乞讨的人。


老烂腿,慢性小腿溃疡,大都是静脉性溃疡,中医称为臁疮腿,因久不愈合又称老烂腿;其特点是经久难以收口,或虽收口,都易因损伤而复发,是多发病。

发作时先痒后红肿热痛,继则破溃形成创面;少数多年不愈的溃疡,创口呈菜花状时,多为癌变征象。

这种病西医往往通过口服药物或压迫治疗法,使用弹性袜,利用外在的压力来减少运动时产生的水肿,或外科抽除手术,或血管内烧灼治疗等等,但其治愈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这种病,中医有极好的治疗方法,用干豆腐直接敷在疮面上,一周左右就可治愈,想像不到的简单有效。

我经常告诉我的弟子们,中医特别复杂,人体在活着的时候,谁也看不清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但中医特别有规律,只要你掌握了它的生理功能和病例变化,就是一层窗户纸,一点就透。

只要你有悟性,会在无意间发现中医的很多诀窍,有些简单到一个穴位,一味药就可治疗多种疑难病,且当场见效。

祈求世间人无病,但愿人皆健!。

臁疮的中医药治疗

臁疮的中医药治疗

臁疮的中医药治疗臁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而又难愈的疾患。

生于下肢膝以下、踝以上,两胫内外,臁骨部位,故名臁疮,因其病情缠绵,经久难愈,甚至至死仍未愈,故俗称“老烂脚”,视为顽固疾患。

本病主要由于湿、瘀阻络,气血循行障碍,局部新陈代谢机能减弱,因外伤破损而诱发,或因中土运滞,湿浊气瘀交阻,也有因皮肉外伤,未及时治疗,迁延时日而成。

久行久立,负重劳作,静脉曲张,或高年体弱,气血运化不旺者,比较容易患此病。

臁疮分为内臁外臁两种。

外臁生于臁骨外侧,为足之阳经所属,多因湿热下注积聚而成,早治易于见效,晚治则较困难;内臁生于臁骨内侧,为足之阴经所属,多由湿毒凝滞兼血分虚热而成,不论早晚,治之较困难,又臁骨部位皮肤较薄,气血运行差,故不易显效收口,营运仍不十分通畅,每因外遇刺激破伤而致复发。

本病初起,患部多先痒后痛,红肿成块成片,继则破溃,流出脓水,形成溃疡,久之四周皮肤乌黑僵硬,疮口下陷,形成缸口状,疮面肉色灰白或暗红,四周多起白沿,并流出黄水或黑绿水,臭秽难闻。

夏季为蚊蝇追逐,患者不胜烦恼。

疮口或痒或痛,或麻木不仁,小腿因运营不畅,湿热结聚故呈晨消暮肿之侯,甚者疮口越腐越深,腐肉脱尽,可见胫骨外露,更有甚者疮口起菜花样,此为转至恶侯,预后不佳。

此类溃疡不论生于外臁或内臁,其基本病机是一致的,根据溃疡的部位,结合该部所循行经络的特点,选用适当的药物,对增强疗效是有益的。

补益之法,用于瘀消络通,气血流畅之时,以为善后则有益,若以为“生于内臁者,由于三阴经虚热”而滥用补益,易致瘀浊不消,不利于愈合。

臁疮,现代医学称之为“慢性下肢溃疡”,病情缠绵,易复发,历来被视为疑难顽症。

《疮疡经验全书》谓“里外臁疮,三里之旁,阴交之侧生之者,因肾经寒气攻于下焦,内因风邪所致,外有冷气之所搏,或因撞伤所致,渐然溃烂,脓水不干……盖因湿热风毒相搏而致然也。

”鉴于下肢溃疡以瘀阻络闭,气血不畅为特点,所以治疗应着眼于消、通、和。

消者,消其瘀滞湿浊;通者,通其经脉之阻塞;和者,调和气血,恢复其运行之常度。

下肢溃疡中医治

下肢溃疡中医治

下肢溃疡中医治下肢溃疡俗称老烂腿。

慢性下肢溃疡更属于疑难病症,这种溃疡长期不能愈合、或愈合后仍反复发作,有些溃疡甚至会“癌变”或需要“截肢”。

在所有的下肢溃疡中,静脉性疾病导致的溃疡所占比例为90%以上,其余不足10%者为动脉性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阻塞以及神经性疾病、新陈代谢失调、血液系统紊乱和脂膜炎等所致。

可见,下肢溃疡主要由周围血管疾病所致,它可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为瘀血性溃疡,即静脉性溃疡,主因下肢静脉血液瘀积而致;一为缺血性溃疡,也可称为动脉性溃疡,主因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所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导致的溃疡也归于此类。

以上两类溃疡也可相互夹杂、同时并见。

下肢溃疡属中医“脉痹”“脱疽”范畴。

早在《内经痈疽篇》即有:“发手足趾名曰脱疽。

下肢溃疡是发生于小腿下三分之一胫骨婚两旁(膝部)肌肤之间的慢性溃疡,俗称“老烂脚”,现代医学称“小腿慢性溃疡”,其疮口凹陷,脓水淋漓,久不愈合,臭秽不堪,症属顽疾。

多因久立负重,气陷血痕,肌肤失养所致。

1 .止血定痛生肌散治下肢溃疡[方剂] 乳香、没药(去油)、龙骨各10克,血竭6 克,七三丹30克,香白芷8克,冰片3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罗筛,瓷器盛放。

以棉签蘸之,均匀地洒于疮口之:上以覆盖疮面为度,2-3日换药l次。

换药时见黄褐色药末:已化为灰白色脓液,无重腥臭为佳,中医称为“偎脓长肉”。

以后脓液渐尽,肌肉红活,疮周见嫩红色上皮生长,平均每天可达1.5厘米。

当疮面缩小至1平方厘米时,可1次结痴愈合。

[疗效] 本方出自《伤科汇篡》。

作者用以治疗溃疡经久不愈及手指外伤25 例,收效显著。

其中17例久溃不愈者,大多糜烂恶臭或脓水清稀,肌肉灰白不生,经长期清洁换药不效,改用本散外敷2-3次后,化脓腐肉脱尽,渐而肌肉红活,四周长皮,直至结痴收口,7例指端外伤,起因均为切割、冲压,致手指末节断离或伴开放性骨折,经用本散外敷2-6次,疮口全部结痴愈合。

随访结果,功能感觉均良好。

慢性下肢溃疡诊疗规范

慢性下肢溃疡诊疗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慢性下肢溃疡诊疗规范慢性下肢溃疡诊疗规范【诊断】一、诊断标准:《实用中医外科学》顾伯华主编;《中医病证治法术语》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编。

发生在小腿下胫骨嵴两旁、踝部皮肤和肌肉之间的慢性溃疡即可诊断。

(一)本病好发于长期站立或担负重物,并伴有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

多有局部皮肤损伤、虫咬、湿疹等诱发因素。

(二)发病部位:小腿下三分之一处,踝骨上端、内外侧。

(三)溃疡表面:表面组织有污秽的伪膜,其分泌物常伴有恶臭气味;或表面组织呈颗粒状肉芽,渗出脓性或浆液性粘液;或表面组织呈淡白色,疮口凹陷,边缘如缸口。

(四)溃疡基底:呈坏死、坚硬的基底,复以枯萎或紫蓝色的肉芽,严重者可溃至胫骨。

(五)溃疡形态:呈圆形、椭圆形、斜形、边缘整齐或破损样,基底深凹或胬肉突出。

1/ 5二、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分期(一)初期湿热下注,气血瘀滞型临床病象:一般起始时多先痒后痛、或痛痒相兼、红肿弥漫、继则破烂、滋水淋漓、形成溃疡。

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力,疮面扩展,疮口肉色鲜红,或上复秽腐,脓水臭秽,边缘或厚或薄,周围皮肤红赤或红紫,有不同程度的灼热感,舌质暗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症候分析:多因经久站立或担负重物,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络脉瘀滞,肌肤遂失所养,复因湿热下注所致本病,血虚生风,因此作痒;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故而先痒后痛,或痛痒相兼。

红肿弥漫,滋水淋漓、形成溃疡,为湿热下注之症;瘀久化腐,疮面上复秽腐;周围皮肤红赤或红紫,舌质暗红,为瘀血夹热之象;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为湿热之侯。

(二)后期气虚血瘀型临床病象:溃疡日久不愈,疮口下陷,边缘形如缸口,疮面肉色灰白或暗红或灰黄,疮口周围皮肤成片的紫黯或灰黑,僵硬不活,患者常伴有青筋暴露,早消暮肿,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饮食护理
要点一
饮食调理
多食用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鱼、 蛋类等。
要点二
忌食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咖 啡等。
03
西医治疗与护理方法
清创处理
01
02
03
保持创面清洁
及时清理创面的分泌物和 坏死组织,保持创面清洁 ,防止感染。
定期换药
根据创面情况,定期更换 敷料,以保持创面干燥和 湿润适中。
感染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损伤和摩擦,及 时处理皮肤破损,加强营养支持。
处理方法
如发生感染,应立即使用抗生素治疗,同 时进行伤口清洁和换药处理。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加强营养支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长 时间卧床休息。
处理方法
如发生其他并发症,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 理,如进行特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趋势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长期站立或行走的人群数量增加,臁疮下肢溃疡的发病率 呈上升趋势。同时,因气血亏虚、寒凝血瘀所致的慢性溃疡在临床上也日益增多 。
02
中医护理原则和方法
中医护理原则
清热解毒
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促进炎症消退 。
祛腐生肌
清除坏死组织,促进新组织生长。
活血化瘀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
背景
臁疮下肢溃疡多见于长期站立或行走的人群,如军人、警察、环卫工人等。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气血亏虚、寒凝血瘀所致。
发病机制
气血亏虚
患者多有气血不足,难以濡养肌肤,导致局部气血不畅,脉 络阻滞。
寒凝血瘀
长期站立或行走于寒冷环境,寒邪侵入肌肤,导致气血凝滞 ,形成溃疡。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020/11/14
9
❖ (二)饮食指导 ❖ 1.指导患者健康、合理饮食。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
富纤维素、低脂饮食。忌食辛辣、油炸、烧烤、高脂肪食物及海腥鲜发物。 ❖ 2.糖尿病患者饮食宜少食多餐,忌食碳水化合物高、纤维素低的食物。忌食高脂
肪、高胆固醇食物,如牛油、肥肉、动物内脏等。大便干结时,可适量增加坚果 类食物和膳食纤维素,如燕麦、芝麻、红薯、芹菜、杏仁等,但忌食花生米、核 桃、杏仁、松子等坚果类食物。 ❖ 3.湿热毒蕴证:便秘患者可多食香蕉、蜂蜜、芝麻等润肠通便之品,养成定时排 便的习惯。宜食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芹菜、土豆、马齿苋等。食疗方:玉 米赤豆粥,绿豆银花汤等。 ❖ 4.湿热瘀阻证:予新鲜马齿苋、绿豆煎汤服用,以助清热利湿。食疗方: 冬瓜 排骨汤等。 ❖ 5.气虚血瘀证:宜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材,如瘦肉、山楂、大枣、 莲子、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食疗方:薏苡仁黄豆汁、黄鳝粥等。
2020/11/14
2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一)发热 ❖ 1.发热者限制患者活动,宜卧床休息。病室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出汗较多者及时擦干皮肤,保持皮肤和床单
位清洁、干燥。 ❖ 3.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ml/天,可用菊花、金银花泡水代茶饮,以清热解毒。饮食易消化,
❖ 5.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脘、足三里、 内关、合谷、曲池等穴位。
2020/11/14
5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一)特色技术 ❖ 1.中药外敷:适用于疮周红肿、痒痛者。药物涂抹薄厚均匀,约0.1~
0.2mm,部位准确,固定松紧适宜(详见附录2)。 ❖ 2.中药湿敷:适用于疮周皮肤瘙痒、渗出者。六层纱布浸透药液,以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
疗方案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何清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版)。

下肢局部见一溃疡,大小不等,多表浅,疮面肉色灰白、淡红或紫暗,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脓水清稀,呈灰黑或带绿色,带腥味。

溃疡周围可伴有湿疮、静脉曲张、色素沉着。

疮口难愈,愈后易溃,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现代创伤修复学》(付小兵,王德文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年版)。

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肢溃疡、经常规治疗1个月以上未愈合者。

(二)证候诊断
1.湿热毒蕴证:局部痒痛兼作,疮面腐肉较多,脓水浸淫,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漫肿灼热。

可伴恶寒发热,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2.湿热瘀阻证:局部破溃,疮面腐肉未脱,脓水淋漓。

可伴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腻,脉数。

3.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尽,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新肌难生或不生。

可伴神疲乏力,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湿热毒蕴证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解毒
(1)推荐方药:三妙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苍术、黄柏、薏苡仁、土茯苓、半枝莲、紫花地丁、蒲公英、当归、赤芍、丹参、皂角刺、生黄芪、牛膝、生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疗法
①外用药物疗法:疮面牢固覆盖较多黑色、干性坏死组织或焦痂,宜选用贴敷疗法,或配合中药化腐清创治疗。

可用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
成)厚敷以煨脓祛腐,促使疮面基底部暴露,或再行蚕食疗法清除。

在腐多而难去之际,先短期选用八二丹掺布疮面,外盖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提脓祛腐,促使腐肉迅速脱落,出现新生肉芽组织;若局部疮周红肿灼热明显者,用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盖贴;若局部疮周红肿灼热不甚或疮口周围发湿疹者,则用油膏(由清热利湿解毒类中药制成)盖贴;若疮面渗出多者,可用青黛散、三石散外敷。

在腐肉将脱尽,脓水已少时,或局部溃疡色泽较暗滞,可外掺九一丹。

②湿敷疗法: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清热解毒利湿类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用6~8层纱布浸湿中药药液,以不滴水为度贴敷患处、每隔数分钟取下重复浸湿药液,继续敷贴。

再外敷药膏。

每日1次。

③熏洗疗法: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清热解毒利湿类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用中药煎剂熏洗或蒸气浴治疗等。

2.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1)推荐方药:三妙丸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苍术、黄柏、薏苡仁、粉萆薢、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葛根、忍冬藤、皂角刺、生黄芪、牛膝、生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
①外用药物疗法
同湿热毒蕴证。

②湿敷疗法
同湿热毒蕴证。

③熏洗疗法
同湿热毒蕴证。

3.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化瘀,托里生肌
(1)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合四君子汤等加减。

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葛根、牛膝、炙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
①外用药物疗法:
在腐肉已净,新肌未生之际,宜选用贴敷疗法,配合中药生肌敛疮收口治疗,可外掺生肌散,外用油膏(由生肌敛疮类中药制成)盖贴,促进疮面愈合。

若疮面较干性,可用中药油膏(由补虚活血生肌类中药制成)盖贴。

②湿敷疗法:
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补虚活血生肌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用6~8层纱布浸湿中药药液,以不滴水为度贴敷患处,每隔数分钟取下重复浸湿药液,继续敷贴。

或用外敷黄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

外敷药膏。

每日1次。

③熏洗疗法:
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补虚活血生肌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用中药煎剂熏洗或蒸气浴治疗等。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溻渍疗法:适用于局部脓水多而臭秽重,或疮周流滋多者。

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清热利湿解毒收敛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用中药煎剂浸泡足部,或将药液频频滴于纱布上,使疮面保持一定的湿度。

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小于40°C。

(2)缠缚疗法:适用于下肢青筋显露者。

溃疡疮面用药外敷后,再用阔绷带缠缚患处和整个小腿。

(3)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艾灸治疗、针刺治疗、耳穴治疗:
1.艾灸治疗:艾灸治疗皮肤溃疡,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活血化瘀,消瘀散结,消肿镇痛的功能。

用艾条在局部作温和回旋灸,或雀啄灸法50~60分钟,灸至疮面干燥,无渗出液,周围皮肤红润、灼热,病人感觉舒服;若正气较弱者,重灸大椎、足三里(双)30分钟,激发经气、增强抗病力。

每日1次。

艾灸可以温通疮面局部经络,促使阴消阳回。

适用于溃疡表面组织清冷,呈淡白色或灰白色纤维样而渗出稀脓水者。

2.体针治疗
选穴:合谷、内关、足三里、中脘、内关、曲池等为主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1日1次,10次为1疗程。

3.耳穴疗法
选穴: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

方法:每次选4~5穴,用王不留籽贴耳穴,轻刺激。

(三)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植皮术、以及微波治疗、半导体激光、高压氧舱以及肢体循环驱动治疗仪、红光照射仪、腿浴治疗器、磁振热治疗仪等治疗措施。

(四)积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

(五)护理调摄要点
1.一般护理:根据伤口大小及愈合情况,适当安排休息和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操等。

2.情志护理:主动与患者谈心,详细介绍病情,说明治疗方法,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饮食护理:湿热毒蕴证、湿热瘀阻证,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及海腥发物。

气虚血瘀证,宜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如瘦肉、猪肝、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加速疮面的愈合。

4.疾病护理:嘱患者注意休息,减少走动,卧床时适当抬高患肢15℃-30℃;对采用缠缚疗法或用弹性护套固定患肢的患者,应注意松紧程度,检查趾端血液循环是否正常。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溃疡创面面积的变化作为主要观察指标来全面客观评价中医药治疗下肢溃疡的疗效。

临床痊愈:溃疡创面完全愈合。

显效:溃疡创面面积明显缩小、≥75%。

有效:溃疡创面面积缩小,<75%,或≥25%。

无效:溃疡创面面积缩小,<25%,甚至扩大。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制定。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l00%。

(二)评价方法
1.疾病疗效评价:按照创面面积的变化结果进行评价。

2.中医证候评价: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