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经济的经验与教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泡沫经济的经验与教训

(根据日文资料整理)

一、泡沫的形成(80年代后期)

(一)由「广场协议」引发的快速日元升值和「内需扩大」

●「日元升值经济衰退」、「产业空洞化」对策 + 美国施加的「条件放宽」、「内需扩大」的要求(「日美构造问题协议」)→财政扩大、金融缓和政策。

●大幅度的金融缓和政策(低利率、货币供给同比超过10% )→股市投资、地产投资成为了资金的流向地。

●由金融自由化(特别是大额存款的自由化)引起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上升→企业的「资金管理」。

●快速日元升值引发的错觉→对美元过度评价(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元将升值)、

对日元过低评价(缺乏「富裕」的生活实感,日元将贬值)。

(二)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

●剩余钱财+资产价格上升→企业、个人的「资金管理」、土地投机→资产价格进一步上升。

●企业的资金调集转移到「直接金融」[←平衡金融(=伴随新股发行的资金调集)变得容易]→大企业的「脱离银行」进行→银行需要发展新的融资对象→向中小企业、房地产融资倾斜。●「双边建立交易」(B/S表上的资产、负债两边扩大):把土地A作为担保进行融资(期待土地A的升值)→买入土地B→(期待土地B的升值)→买入土地C→。

●资产价格的上升不是泡沫,而是为了从资产中获得收益的上升(例如:「国际金融中心—TOKYO」)。

●沉迷于「资产效果」的有利之处→造成对勤劳的观念,对企业伦理等的不良影响。

●批发物价(←日元升值)、消费者物价安定→否定了对通胀的担忧,政策性的疏忽。

二、泡沫的破裂和归结(90年代=「失去的十年」)

(一)泡沫破裂的经过

●股价1989年末达到顶峰,进入1990年后下落。

●1990年,大蔵省作为地价对策引入了房地产关联融资的总量限制机制→地价下落的诱因

→1992年更是引入了地价税(1998年实际废止)

●1992年泡沫破裂明朗化→不良债权问题被意识到了(宫沢首相说到对金融机构的公开援助)

→结果被推后了(地价反转的期待,经营责任行政责任的回避,不充分的情报公开,政治领导人不采用等原因)

●1995年房屋贷款公司处理问题(房屋贷款公司的不良债权问题)→围绕着母行,一般银行,农林系金融机构的损失承担(债权放弃)以及引进公有资金的混乱局面的处理。

●1997年金融危机再燃(拓银证券山一证券等破产)然而财政政策紧缩(消费税率上调,财政构造改革法)。

●1998年金融危机持续(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等破产)→破产前对金融机构

的资本注入,公有资金额度扩大等新的方案作出了决定。

(二)泡沫破裂的归结

●单纯的乐观的假设被完全背离。

地价↓→投资需求↑(×)

公有需求↑→民间需求↑(×)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资产↓→利益保留、资本↓→进一步资产↓的话「资产〈负债」(资不抵债)。

●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股价↓(资产↓)→自有资本↓→贷出↓(「贷款停滞」=贷款紧缩),自有资本比率(=自有资本/风险债权)维持在〉8%(BIS限制)。

●不良债权的处罚:即使有产生收益的新项目,背负着不良债权的投资主体不被借款的可能

性(为了既存债务的返还能够被优先)。反之,承认「既存债务的劣后性」的话,会有引发债务者的道德风险的可能性。

●由信用制约引发的信用收缩:如果有信用制约(把担保价值作为融资上限)的话,资产价格↓→担保价值↓→贷款↓。

●不良债权处理推后(「追讨贷款」等)的影响:资不抵债的企业(随时被银行判断为破产)

的存续→其他企业和此类企业缔结长期的交易关系的踌躇(专业化企业间关系的破坏,不合作)→经济全体的分工网络缩小。

●通货紧缩经济的定型:由技术革新,生产力提升,低价的进口商品等不能传导到个别价格的下降的宏观现象→对背负着「负债」的经济主体(宏观上是「企业」和「政府」)造成损害。

三、政策对应的方向性

(1)传统的宏观政策的界限

●财政政策:财政支出扩大的界限←没有效果(←从对将来的加税预期开始的储蓄),或是

判定为即便有效果也只是一时的。超过GDP增速的公有债余额→国债价格下降(长期利率上升)的危险。

●金融政策:名义短期利率≠0→一部分「调整通货膨胀理论」(由于通货膨胀,实际利率〈0)

→缩小均衡论。还有通货膨胀课税(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的问题。

(2)构造改革政策

●限制缓和理论(废除限制的话,新的资产服务会创造出来,被抑制的民间需求会增大)→作为一种连接创造需求有效果吗?废除限制的负面效果没有吗?

●把需求不足的「构造因素」去除。

→为了顺利的迅速的推进不良债权处理的环境整备—金融检查●会计监察的严格化,作为预防用的公有资金的注入,破产处理,破产后的企业再建的顺利进行,不良债权市场的活性化,企业金融手法的多样化等等(小林●加藤)。

→为了可持续增长,要持续的需求增长,那么去除其需求制约的改革(「创造需求型改革」)是很重要的(吉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