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 牛病防治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 牛病防治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牛病防治牛放线菌病是牛的一种慢性化脓性传染病,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以病牛的头、颈、上下颌和舌发生放线菌肿为主要病理特征,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

本病初期不易察觉,而在牛咀嚼困难、营养不良后才被发现,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牛最为常见。

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其临诊病理特征主要为病牛头部硬组织(骨)和软组织形成放线菌肿。

该肿胀通常进展较慢,一般看到骨体增厚甚至出现咀嚼困难时才被发现,治疗不及时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一、病原本病可由多种细菌引起,主要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

其他细菌如衣氏放线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杆菌等也参与致病作用[1]。

1.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其形态和染色特性随生长环境而异,在培养基上为杆状或棒状,而在病变组织中则形成肉眼可见的大小如别针头、外观似硫磺颗粒、颜色呈黄白色的小菌块,质地柔软或坚硬。

菌块镜检呈菊花状,中心部为菌丝体,呈丝球状,革兰氏染色阳性;外围为放射状的棒状体,革兰氏染色阴性。

2.林氏放线杆菌主要侵害软组织器官,在组织中菌块的结构和牛放线菌相似,但中心不呈丝球状,而是许多细小的短杆菌,大小和巴氏杆菌接近;周围也有放射状的棒状体,但比牛放线菌的短,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

上述两种细菌虽在形态学和生物学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病变相似。

二、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2-5岁幼龄牛,呈散发。

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

病原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常存在于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或寄生于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黏膜,有时也会存在于禾本科植物(小麦、大麦、青稞等)的穗芒上,使牛在采食时因芒刺扎破口腔和齿龈黏膜而感染[2]。

因此,放牧于低湿地的动物较易感染本病,而且病变常见于口腔周围的组织器官。

三、临床症状病变常见于颌骨、口腔、头部皮肤与皮下等。

1.侵害牛颌骨时,多在第三、四臼齿处,出现硬固的、界限明显的、不能移动的肿胀,初期热痛,后期无痛感。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肉牛放线菌病(Bovine Tuberculosis)是一种由分枝杆菌属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牛类动物。

这种疾病对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一、流行病学1. 病原菌: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原菌为放线菌属细菌,主要是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bovis)。

这种细菌主要通过食物、水源、接触受感染动物等途径传播,且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在环境中存活期长,容易在牛群中传播。

2. 传播途径:肉牛放线菌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牛类、饮用受污染的水源或食用受感染的饲料而传播。

机械传播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因此对工具、设备和环境的消毒和清洁尤为重要。

3. 宿主范围:肉牛放线菌病的宿主主要是牛类动物,包括奶牛、肉牛等。

4. 流行地区:肉牛放线菌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但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

在中国,肉牛放线菌病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

5. 遗传易感性:肉牛放线菌病的遗传易感性与牛的品种、年龄、性别等有关。

一般来说,年幼的牛更容易被感染,而一些肉牛品种也有较高的易感性。

二、临床特征1. 潜伏期:感染肉牛放线菌病后,患牛有可能出现潜伏期,通常潜伏期较长,难以被及时察觉。

2. 临床症状: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慢性咳嗽、消瘦、食欲不振、发热、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等。

有时候,患牛的泪腺和乳房也可能受到感染。

3. 诊断方法:目前,肉牛放线菌病的常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皮内试验、血清学检测、牛体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测等。

三、防治措施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肉牛放线菌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使用肉牛放线菌病疫苗,以控制和预防病情的发生。

2. 动物检疫:对进出口牛只的检疫尤为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和隔离,可以有效避免疾病的传播。

牛的传染性疾病(牛病防治技术课件)

牛的传染性疾病(牛病防治技术课件)

防治
土壤处理 炭疽动物倒毙处的土壤消毒,可用5%甲醛溶液 500mL/m2消毒三次,每次2小时,间隔1小时。亦可用 氯胺或10%漂白粉乳剂浸渍2小时,处理2次,间隔1小 时。亦可先用酒精或柴油喷灯喷烧污染土地表面,然 后再用5%甲醛溶液或漂白粉乳剂浸渍消毒。
防治
及时用青霉素或抗炭疽血清治疗病畜,青霉素剂量按 每千克体重1.5万IU,每8h肌注1次,连用3天;抗血清 的剂量为:羊50 -120 ml,牛100 - 300 ml,皮下或静脉 注射均可,必要时12 h后再重复1次。
对病死动物尸体,严禁进行开放式解剖检查,采样时必须按规定 进行,防止病原污染环境,形成永久性疫源地。
防治
免疫接种
各省根据当地疫情流行情况,按农业部制定的免疫方案,确定免疫接 种对象、范围。并且使用国家批准的炭疽疫苗,并按免疫程序进行适 时免疫接种,建立免疫档案。
免疫 ◦ 对炭疽常发地区或威胁区的家畜,应每年定期免疫预防注射。我国 目前应用的有以下两种菌苗:无荚膜炭疽芽胞苗:1岁以上马、牛皮 下注射1毫升,1岁以下皮下注射0.5毫升,绵羊、猪皮下注射0.5毫升, 免疫期1年。Ⅱ号炭疽芽胞苗:各种动物均皮下注射1毫升,免疫期 山羊为6个月,其他动物为1年。
3.咽型
炭疽可见扁桃腺坏死,喉头、会咽、颈部组织发 生炎性水肿。周围淋巴结肿胀、出血、坏死。
诊断
1.疑似病例 经乡镇动物防疫办(或乡镇畜牧兽医站)确诊,符合流
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症状的。 2.确诊病例 经县动物疫控中心确诊,疑似病例符合实验室诊断之一
的。
诊断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必须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
这是因为采食或饮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草料、井水、河水, 以及在污染牧地放牧受到感染。 2、其次是通过皮肤感染 主要是由带有炭疽杆菌的吸血昆虫叮咬及创伤(如绵羊的 剪毛、断尾、去势伤口、咽粘膜创伤等)而感染。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治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治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治1. 引言1.1 肉牛放线菌病的概述肉牛放线菌病,又称为牛放线菌病或牛旋毛虫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类动物。

该病是由放线菌属细菌引起的,病原体主要寄生在牛体的皮肤和毛囊内,通过直接接触或受污染的土壤、饲料等途径传播。

肉牛放线菌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

其流行季节主要为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

牛群中一旦发生疫情,容易造成群体性传播,对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肤病变、毛发脱落、皮肤瘙痒和溃疡等症状,严重影响牛的生长发育和产奶量。

诊断方法主要通过临床症状、皮肤刮片检测和实验室培养等方式进行确诊。

针对肉牛放线菌病的防治工作,主要包括做好环境卫生、加强营养管理、定期检查和隔离患病牛只等措施。

及时发现早期病例,积极治疗,可以有效减少病害传播和减少损失。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系统总结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该疾病的识别、治疗和预防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对肉牛放线菌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对肉牛放线菌病的研究,探讨该病的防治意义,为预防和控制该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研究展望将探讨肉牛放线菌病疫苗的研发、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分析,以推动该病的防治工作向更深入、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流行病学特点肉牛放线菌病是一种由放线菌引起的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牛群密度较高的牧场和畜牧区。

在疫情暴发时,病原体可通过空气、水源或食物等途径传播,扩散速度较快。

据统计,肉牛放线菌病每年造成大量的牛只患病甚至死亡,给养殖业和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外,流行病学调查还显示,肉牛放线菌病还存在季节性高发的特点,通常在春夏季节发病率较高,可能与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有关。

此外,生长发育不良、营养不良、应激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肉牛对该病的易感性。

牛放线菌病流行特点、诊断及防治

牛放线菌病流行特点、诊断及防治

放线菌病是牛放线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为特征。

病牛常发生头骨疏松性骨炎。

本病主要侵害牛,2~5岁的牛易感。

1流行病学本病病原是牛放线菌。

在过去,放线菌病泛指牛放线菌、林氏放线杆菌或葡萄球菌感染而引起能产生硫磺颗粒的肉芽肿病[1]。

但也有人持有异议,如樊璞就认为,牛型放线菌在分类上属于放线菌科的放线菌属,主要侵害硬组织[2],而林氏放线杆菌在分类上属于布氏杆菌科的防线杆菌属,主要侵害软组织,因此前者致病称为牛放线菌病,而后者致病则称为牛放线杆菌病。

牛放线菌存在于被污染的饲料、土壤和饮水中,也是一种存在于健康牛口腔和消化道菌群中的正常菌[3]。

该菌为多形态的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侵害骨骼。

在病变组织中,该菌缠结成菌丝团,周围呈放射状排列,似菊花状。

菌丝团颗粒呈黄色或微棕色,外观似硫磺颗粒。

这种细菌的抵抗力弱,80℃下5min可杀灭此菌,常用的消毒药消毒效果均不错。

一般认为,当粗硬饲料损伤牛口腔黏膜或牛皮肤有破损时,可感染此菌致病,通常零星发病。

但也有报道称,1头牛首先患病,同槽采食的7头健康牛疫病防制牛放线菌病流行特点、诊断及防治王海军,汪鹏旭(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6)doi:10.3969/j.issn.1008-4754.2014.05.022属添加量和霉菌毒素含量;控制剪齿、断尾、阉割等强烈应激因素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

2)在宜宾规模猪场运用效果自2011年3月起,我们陆续在宜宾五个规模猪场开始了对“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和圆环病毒阳性猪场实现稳定生产”的技术研究和运用实践,通过一年的运用实践和对技术方案的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主要针对中小规模猪场(以连续进出式生产管理为主)的稳定生产技术方案,并列入宜宾市2012年度重点科技项目进行推广运用。

项目组直接指导实施技术运用的猪场10个,通过项目参与和协作单位指导运用的猪场有20个(项目推广主要针对发生过感染和临床病例、目前尚处于不稳定猪场)。

牛放线菌最好的治疗方法

牛放线菌最好的治疗方法

牛放线菌最好的治疗方法牛放线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包括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和骨骼感染等。

对于牛放线菌感染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方法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牛放线菌感染的治疗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对于皮肤感染,局部抗生素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可以选择外用抗生素药膏,如红霉素软膏或者利福平软膏,涂抹在感染部位,有助于控制感染的蔓延。

另外,局部消毒和保持伤口清洁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预防感染的扩散。

其次,对于呼吸道感染,抗生素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等,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减轻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

此外,对于骨骼感染,需要进行长期的抗生素治疗。

通常需要口服抗生素药物,治疗时间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病情,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也是牛放线菌骨骼感染的重要手段。

对于严重的骨骼感染,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清创和骨折复位,以便更好地清除感染灶,加速愈合。

总的来说,牛放线菌感染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避免自行更改治疗方案。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了解牛放线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有所帮助,如有任何疑问,建议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详细的诊断和治疗。

祝您早日康复!。

牛放线菌病的诊治及防控措施

牛放线菌病的诊治及防控措施

2020年第02期牛放线菌症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林氏放线菌主要侵害皮肤和软组织器官。

1牛放线菌病本病以头颈、颌下和舌出现放线菌肿为特征。

病主要害2~5岁牛,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

牛放线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以孢子及菌丝状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

在嗜水性或微碱性土壤中极易存活。

放线菌种类有很多,而且极易侵染入牛体,而青海省为高海拔地区,被大面积的绿草植被覆盖,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在青海省内养殖的牛羊,体内都存在一定数量的放线菌,但能致病的放线菌并不多见,我们常见的致病放线菌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患病的牛与牛群接触也不能传染。

2牛放线菌病的感染病原引发牛放线菌病的致病放线菌有两种,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

牛放线菌感染后可在体内形成布满大量硫磺颗粒的棒状菌结构,将其放在细胞培养基上进行染色,可观其菌丝中心为阳性;四周呈阴性,原因是菌丝细菌周围为棒状体结构,中心体为丝球状体结构,若牛体染上此种菌群后,主要的致病部位即是牛的骨骼;治疗药物为广谱抗生素,青、红霉素;林氏放线菌形态与牛放线菌不同,它中心结构为细小的短杆菌,革兰染色阳性,牛各种关节的软组织较易受到林氏放线菌的侵害,该菌对一般的抗生素不敏感,只能用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

3牛放线菌病的诊断方法切开脓肿和肉芽肿,可见脓液呈乳黄色,内含有硫黄样颗粒,受脶骨骼肥大,骨质疏松。

舌肉芽肿呈圆形隆起,黄褐色、蘑菇状,有的表面有溃疡。

从牛受伤的肿块中挤压出少量脓汁,再从脓汁中将致病菌提取出来,放在培养基中观察该菌结构,可观出中心体中有硫磺颗粒状结构。

4治疗方法本病以切开、切除放线菌肿,抗菌消炎为治疗原则。

牛放线菌病的药物治疗法较为简单,牛放线菌感染的疾病用青霉素和红霉素即可加以控制;林氏放线菌则可使用链霉素,然而这两种致病菌的发病状态又大致相同,青海省牛养殖业相关工作人员若想针对性的治疗此种疾病,必须将两种抗生素搭配使用,与此同时还可将碘化钾拌在饲料之中,不仅可以对牛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还可以削减链霉素对牛体带来的危害程度。

牛放线菌病怎么办 牛放线菌病的治疗方法

牛放线菌病怎么办 牛放线菌病的治疗方法

牛放线菌病怎么办牛放线菌病的治疗方法【常见问题】牛放线菌病怎么办?
【专家解答】放线菌病多产生在肉牛,肉牛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所以在养殖肉牛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预防,那一不小心牛得了放线菌病应该在呢么俄版呢?接下来就由本人来说说放线菌病的治疗。

1.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原及流行特点一
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病的特征是在头、颈、颌下和舌发生坚硬肿胀,也就是放线菌肿。

主要侵害245岁韵牛,通过损失的皮肤和El腔粘膜感染,一般呈散发。

2.肉牛放线菌病的预防措施
(1)仿止皮肤粘膜发生外伤,有外伤时要及时处理伤口。

(2)不用过硬过长的干草饲喂肉牛。

3.肉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是
(1)切开皮肤,切除肿块,然后缝合伤口。

(2)内服碘化钾,成年牛5~10克,犊牛24克,每天一次,连用2。

4周,重者可静注10%碘化钠,每次50~100毫升,隔日一次,连用3~5次,如出现中毒现象应停药。

(3)用青链霉素于患部周围作封闭注射,每日一次,连用5天
【本人总结】在养殖肉牛的时候,除了要按照科学的方式来养殖肉牛,同时还要注意肉牛的的卫生,牛舌的消毒吗,这些工作做好之后,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
过 几 个 月 才 出 现 一 个小 而 坚 实 的硬 结 .不 热 不 痛, 逐 渐增 大 , 突 出于皮 肤 表 面致 使皮 肤 增 厚 、 被
4 . 3 外 科 手术 法 : 对患 牛 肌注 静 松 灵 4 m 1 . 采 用术 部 在 上 面横 侧 卧保 定 , 畜 主 固定 头 部 。术 部 常规
根据I 临床症 状 和病 理 变化 可 作 出初 步 诊 断 : 但 确诊 必须 结 合 实 验室 检 查 的结 果 进 行 综 合 分
析后 判定
作者简介 : 阿不来提甫 . 尼亚孜 ( 1 9 8 1 一 ) , 新疆哈密 人 , 兽 医师 , 长 期 从 事 动 物 疫 病诊 疗 工 作 。 通讯作者 : 罗生金 ( 1 9 7 3 一 ) , 硕士 , 高 级 兽 医师 、 执 业 兽 医
次. 连用 3 — 5 d 。对于 牛放 线菌 出现 一个 小 而坚 实 临 的硬 结 时 .采用 硫 酸卡 那 霉 素 3 0 0万 I U分 点注 床 射。 隔 日一次 , 连用 三次 . 半 月 后硬 节 变小 扁 平骨 金
化. 取得 了 良好效 果

期肿 胀疼 痛 . 后 期 则无 痛 。病 程进 展缓 慢 . 一般 经
围墙 光 滑 . 防止损 伤牛皮 肤
5 . 3 注 意浏 观 牛群 ,发现 病 牛及 早 隔离 治 疗 . 对 于 晚 期 病 例 或 肿块 生 长速 度 特 别 快 的患 牛 疗 效
师, 长 期 从 事 畜 牧 科技 推广 和动 物 疫 病 诊 疗 , 电子邮箱 : 1 4 9 1 6 9 3 1 5 8 @q q . C O I l 1 .
消毒 , 剪毛 、 备皮 、 用2 %利多 卡 因局部麻 醉 。对 于

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 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 - 养牛技术

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 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 - 养牛技术

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养牛技术牛放线菌病也叫做牛放线菌肿,主要是感染牛放线菌、林氏放线菌和伊氏放线菌而引起。

病牛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颌下、舌以及颈部出现放线菌肿,肉牛最容易发生,尤其是2~5岁的牛只非常容易感染。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导致生产性能降低,严重时会导致采食、吞咽困难,甚至出现心衰而发生死亡。

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

1、发病特点在污染的土壤、饮水和饲料中都存在引起该病的病原体,从而容易在肉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寄生。

只要皮肤或者黏膜发生破损,就会自行出现发病。

例如,肉牛采食带刺的饲料,如禾本科植物的芒、大麦穗以及谷糠等时,往往会损伤口腔黏膜而发生感染。

一般来说,肉牛在低湿地进行放牧时,比较容易发生该病。

在肉牛损伤组织内存在的病原菌,会使寄生部位发生慢性传染性肉芽肿的炎症过程。

在肉芽的中心,会存在放线状菌芝的化脓灶,即发生脓肿。

有时炎症过程是单一的结缔组发生明显的增生,并不会出现化脓。

但由于结缔组织发生增生,会形成肿瘤样赘生物,即放线菌肿。

如果侵害到肉牛的舌组织,往往会明显增长而突破黏膜,进而形成溃疡。

2、临床症状病牛主要是领骨、口腔、头部皮肤以及皮下等部位出现症状。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牛的牙齿逐渐松动,甚至发生脱落,导致吞咽和咀嚼都比较困难,影响营养吸收,从而导致机体快速消瘦。

当病菌侵害软组织时,通常是在领下、头部以及颈部等处的组织内部形成不痛不热的硬结。

如果舌和咽部组织变硬时,就会形成“木舌”或者出现蘑菇状新生物,使其大量流涎,且咀嚼比较困难。

母牛感染后,还能够侵入乳房,使其发生弥漫性肿大或者形成局灶性硬结,导致乳汁变得黏稠,并混杂脓液。

放线菌肿中能够浸润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使其形成脓肿,并经由疹管将脓液排到外面,同时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细菌也能够经由疹管侵入组织,进而促使化脓、坏死过程明显加重。

在增生组织或者结节中,都存在灰黄色或者灰白色的软化灶,且软化灶和脓汁中还存在“硫磺颗粒”。

牛放线菌最好的治疗方法

牛放线菌最好的治疗方法

牛放线菌最好的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牛放线菌感染的治疗,抗生素疗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利福平、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物是常用的治疗药物。

这些药物需要长期服用,并且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视力等。

同时,由于牛放线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强,因此在使用抗生素疗法时需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免疫治疗也是一种治疗牛放线菌感染的方法。

免疫治疗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帮助机体更好地清除细菌。

目前,一些免疫调节剂和免疫增强剂已经被用于治疗牛放线菌感染,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是,免疫治疗也存在着一些副作用和不确定性,需要在临床上进一步验证。

此外,手术治疗也可以作为治疗牛放线菌感染的一种手段。

对于那些合并有严重病变的患者,如肺部结核球、脑膜炎等,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但是手术治疗也需要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和手术风险的基础上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并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牛放线菌感染的治疗,抗生素疗法、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严格遵守医嘱,加强营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治疗效果。

希望通过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能够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提高牛放线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是一种由放线菌引起的传染病,其病原体主要来自于土壤中的放线菌。

该病在肉牛养殖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下面就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流行病学特征:
1. 感染途径:肉牛放线菌病主要通过饮水和进食受到污染的饲料等途径传播。

放线
菌在食物和水中存活,并通过感染牛只来扩大传播范围。

2. 季节性:肉牛放线菌病在季节上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发生在湿度较高的季节,
如春季和秋季。

3. 生物学特性:放线菌是一类耐寒、耐干旱的细菌,能够在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

其潜伏期一般为30-60天。

临床特征:
1. 食欲减退:受感染的肉牛常出现食欲减退、不爱进食的症状,严重时甚至拒食。

2. 呼吸困难:部分感染牛只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呼吸急促、喘息等。

3. 乳汁异常:有些感染牛只乳汁减少、品质变差,有时甚至混有血性分泌物。

4. 体重减轻:受感染的肉牛体重常出现较快速度的减轻,严重的可能引起营养不良
甚至死亡。

防治措施:
1. 饮水消毒:对肉牛饮水的供给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放线菌的传播。

可以使用含
氯消毒剂对饮水设施进行消毒。

2. 圈舍卫生:定期清理肉牛圈舍,特别是饲料区域和粪便堆积处,以减少放线菌的
滋生和存活。

3.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安排饲料,尽量避免使用受到放线菌污染的饲料。

增加饲养
密度也是一种减少传染的方法。

牛放线菌最好的治疗方法

牛放线菌最好的治疗方法

牛放线菌最好的治疗方法牛放线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疾病,通常表现为皮肤病变。

治疗牛放线菌感染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要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并不容易。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以及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副作用等因素。

下面将介绍一些治疗牛放线菌感染的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对于轻度的牛放线菌感染,局部治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可以使用外用抗生素药膏,如红霉素软膏、庆大霉素软膏等,涂抹在患处,每天2-3次。

此外,还可以使用外用抗真菌药膏,如酮康唑、伏立康唑等,来控制感染。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注意遵医嘱使用,避免过度使用,以免引起药物耐药性。

其次,对于中度到重度的牛放线菌感染,需要采用口服抗生素治疗。

常用的口服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口服的方式,进入血液循环,对全身感染起到治疗作用。

在使用口服抗生素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不要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止使用,以免引起感染反复或者药物耐药。

除了药物治疗,还可以采用光疗法来治疗牛放线菌感染。

光疗法是一种通过照射特定波长的紫外线光线,来杀死细菌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对于一些顽固性的牛放线菌感染有很好的效果,而且不会引起药物耐药性。

但是在使用光疗法时,要注意保护好皮肤,避免光线过强引起灼伤。

最后,对于一些顽固性的牛放线菌感染,还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局部病变严重、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的患者。

手术可以通过切除病变组织,清除感染灶,达到治疗的目的。

但是手术治疗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方法,需要患者在手术后进行一定的休息和恢复。

综上所述,治疗牛放线菌感染的方法有很多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来进行综合考虑。

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避免过度使用药物或者随意更改治疗方案,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牛放线菌病的防控

牛放线菌病的防控

中国动物保健2021.01牛放线菌病的防控朱冲冲(辽宁省兴城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辽宁葫芦岛125100)牛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感染而引起,世界各地都有报道,人畜共患,感染牛以特异性的肉芽肿和慢性化脓灶为主要表现特征,对养牛业危害较大[1]。

为了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对本病进行防控,下面笔者就此为话题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1放线菌放线菌是原核生物中一类能形成分枝菌丝和分生孢子的特殊类群,染色后镜下观察,其呈菌丝状生长,且以孢子形式进行繁殖,放线菌的菌落呈线型的放射状,故而得名。

放线菌的菌丝纤细,宽度近似于杆状细菌,在0.2~1.2μm 之间,大多数菌丝呈分枝状。

自然界中放线菌种类较多,兽医临床常见的为伊氏放线菌、林氏放线菌和牛放线菌等,其中,伊氏放线菌和牛放线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不能运动,菌体呈细丝样分枝,在二氧化碳环境中可良好生长。

林氏放线菌则是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的短小杆菌。

牛放线菌病主要由牛放线菌感染而引起,病原对自然界不良因素抵抗力强,耐干燥,自然环境中可独立长期存在,对青霉素类药物以及含碘类的消毒剂敏感。

牛感染后常在口腔、咽喉、扁桃体以及皮肤表面寄生,如果寄生部位的皮肤或黏膜出现破损,则病原能乘机侵入更深层的组织[2]。

2临床表现2.1木舌型木舌型是大多数病牛发生的类型,疾病初期表现舌头肿胀,口腔流出黏液,采食困难,咀嚼速度变慢,有些严重的病例舌头肿大到充满整个口腔,形如木条。

除了肿大的舌头外,病牛的下颌部位、腮部也出现硬肿,如果肿胀蔓延至咽喉部,则会出现咳嗽和张口喘气,呼吸困难,舌头一旦肿大,要想恢复到原来的功能和状态,治疗难度非常大[3]。

2.2肿瘤型肿瘤型多发生于皮肤以及骨组织中,主要表现感染部位肿大,但无热感,病变发生的过程较为缓慢,病灶部和健康部交界处明显,肿胀的部分有疼痛感,随后疼痛感又消失,形似肿瘤。

有的皮肤可出现破口,流出脓汁,形成瘘管,长时间无法自愈。

上、下颌骨处是病灶最易出现的部位。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

2020年第11期放线菌病是牛的慢性化脓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病原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其病变主要集中在头、颈、上下颌和舌等部位。

牛群换牙或口腔黏膜和皮肤受伤是放线菌的易感时机。

感染初期很难被发现,疾病后期可见病牛采食困难,因食欲不振而出现营养不良,不利于养牛业发展。

1该病的危害放线菌病的主要病原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但也有其他细菌参与感染,例如衣氏放线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杆菌等,多种细菌混合感染使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困难。

牛放线菌在培养基上呈现杆状或棒状,肉眼能够观察到病变部位的牛放线菌为别针头的大小,属于黄白色并且与硫磺颗粒相类似的菌块。

此菌对牛群的骨骼进行侵袭时,患牛相应的骨骼部位出现硬结或硬物,导致病牛临床表现不能站立,也不能正常行走,基本丧失行动的能力。

观察病菌前期的实验室培养基,发现组织中的菌块结构与牛放线菌比较相似,但是中心是由数量很多的细小短杆菌组成,菌体大小与巴氏杆菌更加的接近;而且其周围同样会有呈现放射状的棒状体存在,但是相比较牛放线菌更短些,经过革兰氏染色处理之后都呈现阴性。

对牛软组织发生相应的侵害之后,其软组织逐渐呈现硬化状态,软关节的活动能力也会随着疾病的发展而逐渐的丧失,以至威胁牛的健康与生命。

2流行情况在临床犊牛发病比较多见,如果牛在换牙、口腔黏膜或者是皮肤受到损伤是该菌最容易感染的时机。

而放线菌是自然界的常在菌,能在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用水中存活很长时间,也可以寄生在病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黏膜表面,个别的也可以寄生在植物表面,在牛群正常的采食时口腔黏膜会被含有病毒的植物组织扎破,从而造成疾病的感染。

3患病表现此种情况多见于牛颌骨的第三、四臼齿位置,明显可见质地比较硬固的肿胀,界限也非常的明显,但是不能够进行移动。

疾病感染的最初,肿胀部位会呈现发热和疼痛,发展至疾病的后期这种现象会消失。

在发病的过程中,肿胀的发生非常缓慢很难被饲养者发现,通常是患牛颌骨不能移动时才发现。

肉牛放线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养殖与饲料2022年第04期肉牛放线菌病通常被称之为“大颌病”,是一种在牛养殖场内具有较高发病率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虽然该病发生后死亡率较低,但其能够阻碍病牛的生长发育,可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对该病的预防。

1病原简介能够引发该病的病原体分为3种,即牛放线菌、伊氏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1]。

这3种放线菌不能运动,也不能形成芽孢,外观常呈杆状,有时还可见其长有菌丝[2]。

该菌经过革兰氏染色呈紫色,为一种兼性厌氧菌,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够对干燥和日光有一定的抵抗力,在这种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

但其对高温环境抵抗力较弱,通常在60益的环境温度中存活不超过10min ,应用常规消毒剂可以轻松将其杀死。

病原在发病牛的组织中会形成肉眼可见的灰黄色颗粒。

2流行情况带菌牛及发病牛是重要的传染源,病原菌通过牛的分泌物或者排泄物向外界传播,尤其是粪便和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

当健康牛接触到被病原菌污染的环境后,就容易引起健康牛发病,特别是健康牛的皮肤和黏膜处有破损时更容易感染而发病。

通常在牛换牙、采食过于粗硬的饲料以及食槽不光滑等均可以引起皮肤和黏膜出现破溃,有可能引起发病。

牛是主要的易感动物,同时其它动物如猪、马也容易感染牛放线菌病,甚至还可以感染人。

该病的易感牛群不分品种、年龄和性别,但以处于2~5岁的青年牛的易感性最高,具有地方流行或散发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发病率在秋冬季节会明显增加。

3临床症状通常根据病牛发病后的情况,可以将该病的临床症状分为3个类型,即木舌型、肿瘤型和破溃型。

3.1木舌型病牛多发生本型,主要表现为在发病初期口腔内出现黏膜的病变,而且病牛的舌出现肿大和变硬,严重时可见口腔全部被舌所填满,病牛不仅不能够采食和饮水,还会导致病牛出现口流黏液的状况。

有的病牛在腮部和下颌等处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甚至还会波及到病牛的喉头,从而导致出现气喘和咳嗽等症状。

3.2肿瘤型有的病牛在颌骨和颈部皮肤等部位出现肿胀,这些部位有明显的波动感,温度升高,对其进行触碰时,病牛躲闪,有痛感;有的病牛还表现为咽喉等收稿日期:2021-09-10韩丹,女,1990年生,助理兽医师。

治疗牛放线菌病的新方法

治疗牛放线菌病的新方法

治疗牛放线菌病的新方法
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以牛最为常见。

牛放线菌病的病原体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以2~5岁牛最为易感。

早期治疗
本病病原体侵入初期时,局部无肿胀块,病牛没有明显的病变状态,当局部出现肿胀块时可及时诊断治疗。

治疗方法
用5 %碘酊在肿胀部位分点深部注射,每天1次,同时用青霉素钾和链霉素混合,按体重计量每天两次。

用药方法:每天早上用碘酊在肿胀部位深部分点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颈部肌肉注射;下午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在肿胀块周围分点注射,碘酊的用量可根据肿胀块大小而定,如牛放线菌肿块在拳头大时,碘酊每次20m l,肿胀块增大可适当增量。

林氏放线菌在头、颈、额间软组织局部肿胀时,因面积大,用量为每次50m l。

碘酊的用药时间一般在5天左右,肿胀块开始化脓,待要破溃前进行外科手术。

切开肿胀部位,排净脓汁,用碘酊浸纱布填入,每天换1次,连换3天即可痊愈。

小结
牛放线菌肿块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可使下颌骨软化以至牙齿松动,严重时影响采食。

林氏放线菌使下颌软组织肿胀,严重时可压迫咽喉,使咽喉吞咽和呼吸困难,可使病牛窒息而死亡,早期治疗可限制肿块的增大,病灶越小、治疗越快,效果更好。

碘酊对放线菌有抑制作用,同时又对侵害的部位起腐蚀作用,使局部加速化脓破溃,使病菌不至于大面积扩散。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也叫做沼气发酵废水中毒症。

该病主要发生在沼气池、污水处理厂等处,因此在养殖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卫生环境的管理和维护。

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包括:发病季节多发生在夏季和早秋季节;发病前主要是饮水受污染;急性期临床表现类似于感冒、发热等症状,重症者甚至会出现昏迷、失温等症状。

为了避免肉牛放线菌病的发生,应注意以下防治措施:
1. 饲养牲畜要控制数量,养殖密度要合理,避免过度密集和肛门激刺,造成养殖环境的污染避免致密饲养。

2. 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卫生检查,保持养殖场卫生状态,避免污水、废料等物质流入饮用水源。

3. 给予定期兽医保健,兽医要做到治疗及时、药物使用规范、检疫严格。

4. 适当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对沼气池、污水处理等设施做到有效的清理和管理,避免废水、污染物等物质污染养殖环境。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肉牛放线菌病(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对肉牛的生产和养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流行病学:1. 高风呢单位:肉牛放线菌病主要在高风呢单位流行,这与牛群密度高和环境条件不良有关。

在这些单位中,由于牛群聚集在一起,患病牛之间易于接触传播疾病。

2. 直接接触传播:肉牛放线菌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例如粪便和飞沫的传播。

接触患病牛或感染牛的粪便或其他分泌物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3. 季节性流行:肉牛放线菌病在冬季和春季流行较多,这与气温下降、湿度增加和牛群抵抗力下降有关。

临床特征:1. 呼吸道症状:患病牛出现持续性的咳嗽、喘息和打嗝等呼吸道症状。

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窒息和呼吸困难。

2. 弛张性肺部病变:肉牛放线菌病的主要病变是肺部弛张性炎症。

严重病例中,肺部可能出现出血、坏死和脓肿等病变。

3. 粘液性鼻液:患病牛的鼻腔可能出现粘液性分泌物。

这是炎症过程中黏膜分泌物增加的结果。

防治措施:1.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清洁、干燥和通风的饲养环境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传染风险。

定期清理牛棚、更换饲料和水等措施可以帮助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2.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肉牛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的概率。

包括合理饲料配方、适当的饮水和饲料管理等方面。

3. 疫苗接种:肉牛放线菌病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染。

在高风呢单位或常年存在肉牛放线菌病的地区,定期接种疫苗可以提高牛群的免疫力,减少患病风险。

4. 隔离患病牛:发现患病牛后,应及时隔离并进行治疗。

隔离措施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防止疫情扩大。

5. 抗生素治疗:严重的肉牛放线菌病病例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

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遵循兽药使用的规范,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问题。

总结:肉牛放线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对肉牛的生产和养殖有严重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牛放线菌病是牛的一种慢性化脓性传染病,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以病牛的头、颈、上下颌和舌发生放线菌肿为主要病理特征,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

本病初期不易察觉,而在牛咀嚼困难、营养不良后才被发现,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牛最为常见。

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其临诊病理特征主要为病牛头部硬组织(骨)和软组织形成放线菌肿。

该肿胀通常进展较慢,一般看到骨体增厚甚至出现咀嚼困难时才被发现,治疗不及时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一、病原
本病可由多种细菌引起,主要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

其他细菌如衣氏放线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杆菌等也参与致病作用[1]。

1.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其形态和染色特性随生长环境而异,在培养基上为杆状或棒状,而在病变组织中则形成肉眼可见的大小如别针头、外观似硫磺颗粒、颜色呈黄白色的小菌块,质地柔软或坚硬。

菌块镜检呈菊花状,中心部为菌丝体,呈丝球状,革兰氏染色阳性;外围为放射状的棒状体,革兰氏染色阴性。

2.林氏放线杆菌主要侵害软组织器官,在组织中菌块的结构和牛放线菌相似,但中心不呈丝球状,而是许多细小的短杆菌,大小和巴氏杆菌接近;周围也有放射状的棒状体,但比牛放线菌的短,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

上述两种细菌虽在形态学和生物学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病变相似。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2-5岁幼龄牛,呈散发。

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

病原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常存在于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或寄生于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黏膜,有时也会存在于禾本科植物(小麦、大麦、青稞等)的穗芒上,使牛在采食时因芒刺扎破口腔和齿龈黏膜而感染[2]。

因此,放牧于低湿地的动物较易感染本病,而且病变常见于口腔周围的组织器官。

三、临床症状
病变常见于颌骨、口腔、头部皮肤与皮下等。

1.侵害牛颌骨时,多在第三、四臼齿处,出现硬固的、界限明显的、不能移动的肿胀,初期热痛,后期无痛感。

肿胀通常进展较慢,一般看到上下颌骨逐渐增大,甚至头部变形、咀嚼出现困难时才被发现。

随着时间的发展,病牛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吞咽和咀嚼都感到困难,营养受到影响而迅速消瘦。

2.侵害软组织时,多见于颌下、头、颈等部位,表现为组织内部发生不热不痛的硬结。

舌和咽部组织变硬时,表现为“木舌”或形成蘑菇状新生物,病牛流涎,咀嚼困难。

乳房患病时,呈弥漫性肿大或有局灶性硬结,乳汁黏稠混有脓液。

3.放线菌肿中可发生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进一步形成脓肿,并通过瘘管向外排脓,外界各种细菌也可从瘘管入侵组织,从而使化脓、坏死过程增强。

在增生组织或结节中,均有灰白或灰黄色软化灶,软化灶和浓汁中有“硫磺颗粒”。

四、治疗方法
1.病牛的硬结较大时,可用外科手术切除,若有瘘管形成,要连同瘘管同时摘除。

切除后的新创腔,可撒入灭菌磺胺粉,并用碘酊纱布填塞,隔天更换1次。

伤口周围组织注射10%碘仿醚,同时内服碘化钾,成牛每次
4-6克,犊牛1-2克,每日两次,连服至肿胀消失为止。

重症可静注10%碘化钠,每日50-100毫升,隔日1次,共用3-5次[3]。

2.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碘中毒,即表现出皮肤发疹、脱毛、流泪、消瘦和食欲不振等现象时,应暂停用药一星期。

3.为提高本病的治愈率,也可长期应用抗生素,牛放线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林氏放线杆菌对链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在无法确切区分病原菌时,青霉素链霉素合用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五、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应避免在低湿地放牧,舍饲时坚硬饲料最好软化后再饲喂,避免皮肤、黏膜发生损伤。

一旦出现伤口要及时处置,发现病畜要立即隔离治疗,严重者及时淘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