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长江大桥
——万里长江第三桥
工程总投资:2.87亿元
工程期限:1960年——1968年
有位哲人说,“桥是凝固的历史,它记录了民族的精神。”秦代造的蒲津桥,隋
代造的赵州桥,南宋泉州的万安桥显出中国古代文明“俯视六合”的那份辉煌与自信。而清代那种囿于情韵、小巧琦丽的桥却成了帝王公侯后园独享的玩物,虽风光依旧,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桥文明”走入了一个“死胡同”。而中国桥梁的辉煌时代却重现在新中国的60年历史里,这笔“浓墨重彩”就绘于滔滔的长江上。
长江天堑,历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6300公里的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各拉丹东雪山的沱沱河,流经11个省市。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被刘邦所困,突围向南,可到了江北的卸甲甸,无法过江,折往江西,在安徽乌江镇走投无路,只好拔剑自尽。至今在南京长江大桥北面的大厂镇还保留着卸甲甸、霸王山的地名!国民党也曾幻想着凭借长江天险,继续负隅顽抗,但是在1949年4月23日,英勇的解放大军凭借木船,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胜利渡江,解放了南京。然而,滔滔江水依然阻隔了南北交通,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南京这个交通要塞城北的长江上架桥成了人民的迫切愿望。
在桥梁建设之前,是如何解决长江南北交通的呢?以前,南岸的下关到北岸的浦口,一直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渡口。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枢就是由浦口码头过江,在下关码头登岸的。1938年,下关和浦口修建了两座栈桥,用两条900马力的轮渡,运送火车车皮过江。货运列车的中转时间至少要3个多小时。
早在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曾多次有在南京、浦口之间架桥之议。为此曾邀请美国桥梁专家来此考察,终因水文复杂、地质条件差,而得出无法建桥的结论。1927年,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来南京实地勘察后,留下一句话:在南京造桥,不可能。1936年与1946年两度计划建桥,均因技术难度大、财政无力负担而作罢。
然而就是在这个“不可能”的地方,新中国的第一代桥梁工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起了一座争气的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西北面长江上,连通市区与浦口区。1956年,国务院批准铁道部进行南京长江大桥的勘测设计,1959年6月完成定测。9月,国务院通过建桥设计方案,设计者是已故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1960年1月大桥正式开工,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建成通车。桥长6772米,铺设长钢轨双线,最大坡度为4‟。同年12月29日公路桥通车,桥长4588米,路面宽15米。全桥造价2.87亿元,耗用10多万吨钢材,100多万吨水泥(1968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2015.3亿元,钢产量904万吨)。为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其建桥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大桥通车后,铁路桥每天南来北往对开的列车多达100多列,每列火车通过“天堑”只需几分钟的时间,货运列车的中转时间比过去缩短了3个小时。从此“天堑变通途”,使大江南北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大桥结构
南京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之后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大桥,也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上层的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还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下层的铁路桥长6772米,宽14米,铺有双轨,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其中江面上的正桥长1577米,其余为引桥,是我国桥梁之最。正桥的路栏上,公路引桥采用富有中国特色的双孔双曲拱桥形式。公路正桥两边的栏杆上嵌着200幅铸铁浮雕,人行道旁还有150对白玉兰花形的路灯,洁白雅致。南北两端各有两座高70米的桥头堡,堡内有电梯可通铁路桥、公路桥及桥头堡上的了望台。堡前还各有一座高达10余米的工农兵雕塑。南堡下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公园。
南京长江大桥共有262孔,其中正桥10孔,引桥252孔;共有9个桥墩,最高的桥墩从基础到顶部高85米,底面积约400平方米,比一个篮球场还大。正桥的桥孔跨度达160米,桥下可行万吨巨轮。整座大桥如彩虹凌空江上,十分壮观。尤其是晚上,桥栏杆上的1048盏泛光灯齐放,桥墩上的540盏金属卤素灯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昼,加上公路桥上的150对玉兰花灯齐明,桥头堡和大型雕塑上的228盏钠灯使大桥像一串夜明珠横跨江上。每当夜幕降临,华灯齐放,绵延十余里,乘船从江面远眺,似一道银练飞落人间。
这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力更生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经过
1958年8月,铁道部决定由大桥工程局负责建造大桥。10月11日,铁道部、江苏省及南京市领导机关共同组成“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由江苏省省长惠浴宇任主任委员兼总指挥,彭冲(南京市委第一书记)等三人为副主任委员。1959年11月15日,成立“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任总指挥,梅旸春任总工程师。
早在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铁道部即开始进行大桥的勘测设计。铁道部一级工程师胡竟铭率领两个勘探队和一个设计组南下现场,于一年之内,即初定了下三山,煤炭港,宝塔桥三个桥址方案。1957年8月,铁道路邀请有关省市部门商讨,议决三条原则:(1)同意采用宝塔桥桥址方案;(2)按公路、铁路两用桥设计,桥下通航万吨海轮;(3)根据多快好省的原则建桥,适当考虑城市规划及美观。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周恩来总理一再指示,一切建设,必须自力更生。据此,胡竟铭同志带领设计组,为大桥这一永久性建筑选择了最佳设计方案。大桥局据此进行了初步设计。1959年12月,大桥局重编初步设计方案报铁道部后经国务院审批。
1960年1月18日,大桥正式施工。正桥桥梁由十孔钢梁组成,其中浦口岸第一钢梁跨度为128米,其余九孔每孔跨度为160米。所用钢材为我国自己试制成功的鞍钢16锰
桥梁钢。这是我国桥梁工程首次使用高强度低合金钢。大桥还首次使用了无缝线路;首次使用高强度螺栓代替铆丁;大桥的公路行车道板,首次采用粉煤灰陶粒轻质混凝土,减少了钢梁的用钢量。
南京长江大桥桥址的自然地理条件非常复杂:江面开阔,比武汉大桥桥址处还要宽400米;最大水深是60米;流速每秒约3米;地质复杂,不仅岩层有破碎地带,而且强度相差很悬殊,如何把九座高七八十米,每座面积比篮球场还要大的江中桥墩确保能稳如磐石?彭敏局长到铁道部、最后向邓小平副总理汇报,拟延聘苏联专家来作顾问。邓副总理问:“苏联有这样大的江河吗?”大家都说:“没有。”邓副总理又问:“苏联专家造过这样大的桥吗?’’大家说:“没有。”邓副总理接着说:“你们没有造过这样大的桥,是外行。苏联也没有造过这样大的桥,同样是外行。外行对外行。何必一定要请他们来呢?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实践摸出经验来!”后来,大桥工程局工程师陈新等综合了各种基础结构的长处,创造性地采用了重型混凝土沉井、钢板桩围堰管柱、钢沉井加管柱、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四种方式,使九个桥墩牢牢地固定在江底的岩层上。其中一号墩的重型混凝土沉井下沉入土深达54.87米,至今仍是中国桥梁工程中下沉最深的沉井。大桥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设计与施工,震动了国际桥梁界。
大桥的铁路引桥桥墩为双柱式框架结构,采用跨度31.7米予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在国内亦为首创。基础采用直径55厘米旋制钢筋混凝土管柱,最大入土深度为3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