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发展史
民国时期中华女子美术学校办学过程及其贡献
164 民国时期中华女子美术学校办学过程及其贡献民国时期中华女子美术学校办学过程及其贡献①龙 圣(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 ]中华女子美术学校由1912年唐家伟等人创办的中华女子美术公司发展而来,正式形成于1920年底,1932年左右停办。
该校以教授国画和湘绣为主,师资力量雄厚,得到众多社会名流的赞助,在培养女子美术人才、推动美术教育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均有突出的贡献。
[ 关键词 ]中华女子美术学校;唐家伟;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1)02-0164-06收稿日期:2020-12-07作者简介:龙 圣(1983-),男,湖南花垣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史。
①基金项目:本文获得“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资助。
②相关著作主要有:沈福伟.西方文化与中国:1793—2000[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中国艺术编年史:1900—2010[M].吕澎,主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1900-2000[M].王震,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王琪森.海派书画:百年辉煌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经济形态[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马琳.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面向二十一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M].华泽,主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上海高等教育志[M].《上海高等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刘普娟.清末民初女子学校美术教育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2013;赵翊岑.民国时期女子美术教育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中华女子美术学校是民国时期上海地区一所专门培养女子美术人才的职业教育机构。
不少有关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以及上海美术史、教育史的研究著作都曾论及这所学校,为学界了解该校奠定了基础。
我国百年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近代篇万竹青
我国百年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近代篇万竹青万竹青,华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史、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等。
各位老师晚上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博士生万竹青。
非常感谢中国中小学美术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啊,也非常感谢加主编的邀请。
让我有机会把我的研究一起呢,与大家分享啊,也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题内容是。
我国百年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近代篇。
在晚清至建国前这一段历史当中呢,学校美术教育呈现了不同四特征的四个阶段,分别是二十世纪初图画课程呢,进入学校教育系统的呃,肇事起。
民国建立以后已普及美感教育为特征的发展期。
那到三十年代以后呢,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的他的呃,一个不断扩大化时期。
抗日战争暴发以后呢,阿谀抗战相结合的啊,学校美术教育呢,非常气,那这四个阶段呢,在特征上是呈现了阿一定程度上的因袭关系和递进关系。
先从照时期开始。
晚清,中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体制变革,以鸦片战争为手呢,中国在对外战争当中的连连败退。
那这战败的结果呢,就是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一连串的。
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这样呢中华民族呢,在国家主权疆土经济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
等各个方面吧,都面临着重重的矛盾与危机,那么救国图强呢,就是摆在面前的最大问题。
到时哪位缘呢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就是说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来抵制西方的侵略。
学习西方呢,就成为公认的救国路线。
维新派呢,以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为代表主张呢,一吸血取代中学对封建八股学制彻底革新。
洋务派,作为废除封建八股制和提倡吸血的折中派。
张之洞就提出吸血围棋中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这样的一个思想。
向西方学习的一大创举呢,就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病情的建立了很多的羊肉学堂。
1866年左宗棠呢,在福州市马尾船政局。
那是船政学堂里面呢,就有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是画法。
第二年呢,他设立了马尾会师院专门的培。
培养这种制图人才之后呢,开设的这个洋务学堂,有天津电报学堂。
第八章 中国近代美术史
第十章民国与新中国初期的美术概述20 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以及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都在这短短的五六十年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1919 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它对西方近现代文艺思潮的开放性、对中国古代思想道德的激烈批判性,给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巨大影响。
从20 年代至30 年代前期,西方哲学、政治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美术、音乐被广泛引人,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也成为美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意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引入有所冷却,那些学习西方写实手法,适宜抗战宣传的写实美术和大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受到空前重视。
1949 年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以及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对西方文化采取了抵制和批判的态度。
在当时形势下,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主要是俄苏的写实主义美术。
在50 一60 年代,为中国革命服务、向大众普及的美术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20 世纪美术的发展中,观念与思潮的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初,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的美术主张颇具号召力和影响力。
他抨击元以来的写意画传统,推崇以宋代院画为代表的工笔画传统,提出了“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
维新派的另一个思想家,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提出“真美合一”的美术主张,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
同康、梁美术思想相近的是陈独秀、鲁迅、吕徵等。
陈独秀说:“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
”并猛烈抨击清代以王石谷为代表的摹古风气,号召进行“美术革命”。
鲁迅亲自倡导和扶植了新木刻运动,晚年为介绍外国美术和培育中国新美术,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20 年代末到30 年代初,一批到外国学习艺术的留学生陆续回国。
他们办学校、搞创作、著文立说,参与美术运动,他们的艺术实践造成很大影响。
其中的校校者如林风眠、徐悲鸿、丰子恺等。
在现代美术史上,新型美术教育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高等美术教育是指在高等学校中进行的艺术教育和教学活动。
它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艺术创作才能和综合素质的优秀艺术家、设计师和美术教育家。
高等美术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民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自清末民初开始,中国逐渐进入了现代化进程,传统的美术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改革。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民国时期的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美术教育改革,其中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是重要的方面。
中国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在这个时期,西方现代艺术进入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方画法的交汇使中国艺术发生了巨大变革。
民国时期的中央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高等美术教育机构的成立,不仅为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推动了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民国时期许多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如林风眠、许广平、潘天寿等人也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所倡导的新艺术观念和教育理念对于当时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今天,对于中国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对于了解民国时期的艺术教育史和推进当今艺术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历程入手,探讨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变迁和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教育理念,以期加深对民国时期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促进中国当今艺术教育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历程:(1)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的背景和历史脉络,包括教育制度、政治环境及社会背景等;(2)民国时期各大高等美术教育机构开设的课程和课程设置的演变,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3)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变革和影响,包括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材等。
2. 研究方法本文将主要采取历史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分析。
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艺术教育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自先秦时期起,中国艺术教育在中国文明发展长河中不断演进,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发展模式。
先秦时期,中国艺术教育以齐太史的“礼仪”、淳于髡的“乐谱”为主,以传播礼仪文化、培养宫廷文艺演出为主要目的,并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原始的艺术教育体系。
秦汉时期,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传播国学文化、培养官吏文艺素养为主要目的,依托于贵族教育制度,以礼记、书经、形考、国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开始出现一些综合性的文化学府,为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时期,中国艺术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以传播现代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为主要目的。
自清朝末期开始,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中国艺术教育组织和艺术学校不断形成,同时,抒发民族思想和文化的艺术创作繁荣兴起。
20世纪初,随着民国时期艺术教育的迅速发展,艺术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中华民国政府制订《国立美术专科学校章程》,正式批准中国的美术专业教育走上正轨。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艺术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政府鼓励和支持着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艺术学校和专业艺术教育机构。
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迅猛,尤其是大学艺术教育,深刻影响了整个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艺术教育进一步健全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教育机构和艺术专业。
政府出台了系统的教育政策,鼓励和支持艺术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以人文思想理念为核心,充分发挥艺术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完善国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历史
用 多种教 学形式 , 充分 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由以上 2 世 纪我 国学校美 术教 育 的历 史发展 过程 , 0 我
们 可 以得 出 以下 结 论 :
二、 中华 民 国时期 ( 9 2 1 1 ) 1 1 ~ 9 9
这 一时期的核心人 物是蔡元 培 , 于 l 1 年 任教育 总 他 92
术教 育 思潮 ; 第二 , 以艾斯 纳为代表 的全 面综合 的美术教 育 思潮。这两大思潮影响 了我 国美 术教 育改革 , 促使 学校美术
教 学发生 了重大转变。 19年《 92 九年 义 务教 育全 日制 小 学美 术教 学大 纲 ( 试
用 ) 与《 年义 务教 育 全 日制初 级 中学美 术教 学大 纲 ( 》 九 试
“ 文革” 中国的美术教 育造成 了极大破坏 。这 一时期 的教 对
材 内容大 多是 大批判 的报 头 、 语等 , 标 美术教 育 的功 用变成 了阶级斗争的工具 。
[] 5徐建 融, 初熹 , 知凡 . 钱 胡 美术教 育展望 . 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
社 . 0 2 20 .
( 者单 位 : 东师 范 大学 艺 术 学 院) 作 华
教 育思想, 将西方美术 中的色彩 学、 明暗等 画法 以及设计 、 工 艺制作 中一 些新 的理念 引进 中小 学美术教 育。 l 2 年 6 93 月 4日, 当时的教 育部公布 了《 小学形象 艺术纲要》 《 级 中学 、初
图画课程纲 要》 。其主要 内容包括 : 第一 , 注重技能训练的 从 图画教 学, 向注 重儿 童天性 、 造 力的美 术教 育方 向; 转 创 第 二, 首次提 出“ 学 方法 以联 络各 科设 计发表 等 为主” 教 的方 法, 强调 图画教 学和其他 学科教 学的联 系。
民国时期小学美术教育状况研究
民国时期小学美术教育状况研究作者:张鑫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08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状况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的新式教育处于萌芽阶段,本文研究的正是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
关键词:民国小学美术教育中圖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153-03小学教育,不仅是在当代,在中国最初的小学教育里,许多学者和教育家们都强调了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概括来说,就是主张在教育上实施“美育”。
美育的意义是十分丰富的,美育的任务在能补救当时的理智教育、道德教育、军国注意教育等的偏失。
进一步来讲,就是拿艺术的态度、美化的态度、贯彻人生的一种方案,在近代已为世界上的教育家和学者们所公认。
民国时期我国教育界也逐渐有注意这一点的趋势,民国时期的学者们想应用这种方案贯彻实施在教育的各个方面,首先开始了注意小学的美育。
“小学教育是训练做人的基础。
假如基础不稳固,就不能担负一切的责任,成一个完全有用的人。
若以小学的美术教育是一个关键,他的方针目标假如有些微谬误,对于国家的前途就有非常恶劣的影响。
”可见就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而论国家的方针是相当正确的(参阅教育部颁定小学课程标准美术课目标),但是就部分资料观察当时南京各个小学美术教育的实施可以说十之八九是和国家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这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师资缺乏良好的美术修养;二是当局不注重美术教育;三是良好教科书的缺乏。
谈到民国初期小学美术教育实施的问题,多数学校都随意敷衍,并没有很切实的计划教学,“学校设备因陋就简,没有建设美的环境,以供学生欣赏;训育标准,侧重骸骨的道德,而不与艺术相适应;一切教育方法,不能应用美学的规范,影响到学生生活的根底。
”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与美术专门学校的教学意义是不同的,小学美术,不是早就天才的美术家,而是对于一般儿童,给予接近美术的机会,培养他们对于美的感性,启发他们对于美的要求,“目的在于养成同时代的‘国民’都有均等美化的机会,使其能欣赏宇宙间的美,从而得到美的陶溶,以提高一般人的品格,至于创造少数创造的天才,产生社会上需要的美术品,虽然说不是小学校美术科的任务,但是只可以当作美术科的副目的罢了。
美术教育发展史
美术教育发展史一、清末期美术教育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摧残了中国人的肉体,也重创了中国人保守的思想。
当人们从民族落后的反醒中寻求解答时,人们开始重视经世致用,以物质生产为目的实用知识,重视科学,重视以美术教育的形式培养为洋务实用的美术人才。
应科学与实业的需求近代学校教育应运而生。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
其教学科目除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外,还包括画法。
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
随后,开设有图画(制图)科的新式学堂日渐增多。
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1904年正式开学)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
图画成为所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
1906年,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1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
“学科以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科,兹单以图画言之,西洋画(铅笔、木炭、水彩油画),中国画(山水、花卉),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等。
”图画手工科的设立采用了资本主义国家美术教育体制,所设课程全面而完备,并且注意突出美术师范教育的特点。
图画手工科开设的课程为:教育为总主科;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主科;国文、英文、日文、历史、地理、数学、体操为副科。
学生须通过预科文理普修方可进入图画手工科学习。
自此,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设有图画手工科(班)。
辛亥革命后,一些已建的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通州师范相继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
1852年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内开始附设“土山弯画馆”。
画馆属工艺工场的一部分,但主要是为天主教培养宗教画人才。
学生是中国的天主教徒,教师是法国传教士。
教学采取工徒制,内容包括擦笔画、木炭画、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和油画等技法,课堂作业主要是范画临摹。
民国时期的美术与设计
民国时期的美术与设计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它的文化艺术氛围深受历史潮流和政治形势的影响,同时也与国内现代化进程和外来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美术和设计成为了国家文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当时文化人士探索和创新的重要领域。
一、国内美术画派的兴起早在民国初年,京派、海派、洛派等美术画派便开始蓬勃发展。
其中,京派的代表人物是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等,他们注重表达民族精神,融合传统技法,形成了极具东方韵味的绘画风格。
海派则是由上海图象派发展而来,以画笔刻画日常生活为主要特点,著名画家有吴湖帆、张大千等。
而洛派则强调抽象手法和笔墨的寓意,代表人物为李可染、张大千等。
这些美术画派的兴起,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和技法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对国家民族自信和文化自强的体现。
这些画家的作品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也成为了今天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设计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之一,因此设计也成为了国家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民国初年,西方的艺术和设计思潮逐渐引入中国,学生运动的兴起和艺术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推动了中国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各个领域的运动和发展,如工业化、农业改良、城市规划等,使得设计成为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设计师们开始探索本土化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将西方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各种新的设计形态。
为了创造更具中国特色的设计,不少设计师还进行了深入的民俗学和文化研究工作,从而使得这些设计更加的富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三、美术与设计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民国时期的美术和设计不仅是当时社会众多领域和行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也对当今中国文化和艺术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美术发展史上,京派、海派、洛派的影响力至今仍然深远,不少当代艺术家也深受这些画家的影响。
在设计领域,民国时期的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等也对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简论民国初期美术教育的特点
简论民国初期美术教育的特点民国时期,尤其是初期,是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与过去封建时代以及西方文化的介入相比,民国初期的美术教育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民国初期美术教育的特点。
1. 唯物主义思想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斗争目标的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此时,唯物主义思想得到普及,成为社会主导思想。
在美术教育领域,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美术教育开始重视实践经验、注重技能、弱化理论学习,强调美术实践的社会性和生产性。
这种思想对后来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民国初期,美术教育的教育思想开始多元化。
美术教育被赋予了扶持民族文化、促进国家繁荣、增进人民福利的使命。
与此同时,一些外国教育家也来中国参与美术教育事业,他们带来的教育思想和风格各异,使美术教育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
3. 国际化格局民国初期,中国的美术教育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
由于20世纪初西方艺术大力进入中国,使得中国美术教育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本土文化与西方艺术的交融,促使中国美术教育进入到国际化的格局中。
4. 研究型教学取代传统教学民国初期,美术教育开始起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因此,研究型教学思想逐渐兴起,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以中国画的传统为基础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初期的美术教育就是以中国画的传统为基础,要求学生深入研究中国画的传统技艺及艺术思想,从而提高传统文化自信心,并借助传统文化创新出具有时代性和艺术性的新作品。
民国初期的美术教育虽然只是起步阶段,但是其标志性特点却十分明显。
唯物主义思想、多元化的教育思想、国际化的格局、研究型教学和以中国画的传统为基础等特点,都为后来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八章___中国近代美术史
第十章民国与新中国初期的美术概述20 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以及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都在这短短的五六十年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1919 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它对西方近现代文艺思潮的开放性、对中国古代思想道德的激烈批判性,给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巨大影响。
从 20 年代至 30 年代前期,西方哲学、政治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美术、音乐被广泛引人,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也成为美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意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引入有所冷却,那些学习西方写实手法,适宜抗战宣传的写实美术和大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受到空前重视。
1949 年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以及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对西方文化采取了抵制和批判的态度。
在当时形势下,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主要是俄苏的写实主义美术。
在 50 一 60 年代,为中国革命服务、向大众普及的美术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 20 世纪美术的发展中,观念与思潮的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初,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的美术主张颇具号召力和影响力。
他抨击元以来的写意画传统,推崇以宋代院画为代表的工笔画传统,提出了“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
维新派的另一个思想家,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提出“真美合一”的美术主张,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
同康、梁美术思想相近的是陈独秀、鲁迅、吕徵等。
陈独秀说:“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
”并猛烈抨击清代以王石谷为代表的摹古风气,号召进行“美术革命”。
鲁迅亲自倡导和扶植了新木刻运动,晚年为介绍外国美术和培育中国新美术,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20 年代末到 30 年代初,一批到外国学习艺术的留学生陆续回国。
他们办学校、搞创作、著文立说,参与美术运动,他们的艺术实践造成很大影响。
其中的校校者如林风眠、徐悲鸿、丰子恺等。
在现代美术史上,新型美术教育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从1947年《美术年鉴》看民国美术界
从1947年《美术年鉴》看民国美术界助编:戚叔玉、陈在新;校对:郑孝廉、汪灏、王小摩、倪左黄、姚乃震。
编审委员会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主任委员:潘公展、虞文委员:丁念先、丁健行、王柳影、王扆昌、王进珊、王福厂、汪亚尘、汪声远、吴青霞、吴待秋、吴湖帆、李仲乾、李秋君、李祖韩、李熙谋、李詠森、周錬霞、姜丹書、俞剑华、施翀鹏、郎静山、孙雪泥、马公愚、徐蔚南、唐冠玉、陈小翠、陈定山、陈巨来、陈景烈、陈树人、陆元鼎、陆丹林、屠诗聘、张大千、张充仁、商笙伯、梁俊青、许士琪、贺天健、冯文凤、冯超然、郑午昌、蒋孝游、蒋锡颐、刘狮、刘海粟、庞左玉、严独鹤、顾飞、顾青瑶。
从以上委员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美术界大佬尽在其中,像张大千、吴湖帆、贺天健、张充仁、刘海粟、冯超然、郑午昌、李秋君、姜丹书、俞剑华、陈树人、陆丹林、马公愚、王福厂、汪亚尘、郎静山等都是民国美术界叱咤风云的人物,由他们来撑面门自然为《年鉴》增添光彩。
也许当下人会问,齐白石、黄宾虹这样的大家为何不在其中,实际上他们俩在民国美术界影响力一般,尽管齐白石、黄宾虹年龄大、资格老,艺术上也已有自己的面目,但作品在圈内的认可度普遍不高,能欣赏他画的人更少,记得民国时郑午昌曾写信给黄宾虹,认为所见他的画,觉黑尚嫌不足,请他画一幅黑到无可黑的山水画,给其欣赏,宾虹非常高兴,引为知音,立即挥毫,邮寄相赠。
那时,对黄宾虹最为看好的莫过于翻译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傅雷(1908—1966年)先生,傅雷曾说:“黄宾虹是集大成者,几百年来无人可比,是古今中外第一大家。
黄宾虹先生如果在70岁去逝,他在中国绘画史上会是一个章节;如果80岁去逝,他会是一部书,如果90岁去逝,他就是一部大辞典。
”遗憾的是:傅雷如此高的评价却没有被当时美术界所接受和认可,原因是傅雷美术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当时根本无法与精通书画、擅长美术评论的陆丹林相比。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年鉴》中看出陆丹林在民国时期画坛的影响。
浅谈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较 大规模 地将 美术课程 引入 了学校教 育体 系。 由此 , 西方 的美 术 观念及 其教 育形态也 或 多或 少地传 入 中国, 西式美术 基础教 育 由此在 清末 出现 。至此 , 中国在半封建 半殖 民地 的环境下掀 开 了近 代美术教育 的篇章。
西方 艺术 的蕴奥 ” 的办学 宗 旨, 在传 播西 洋美术 的同时, 致 力于
沟通 中西 , 力 图创造 出具 有民族性 的现代 艺术 。该 校在 教学实
践 中逐步 引入 了石膏模 型写 生、 静物写生和人体写 生, 还力聘 当 时的名家 、 名师和著名学者进行技 法教 学和讲座。在此 时期, 各
方的科学技术增 强 国力 的背景下认识 到西式美术教育对促进社 会生产力发展 所具有的工具性价值和 基础教育价值。 当时社会
、
清末 西式 美 术教 育 出现 的历史 社会 背景
1 8 4 0 年鸦片战争 以来 , 闭关锁 国、 腐朽 没落的晚清王朝处于 内忧 外患 的泥 潭之 中难 以 自拔 , 帝 国主义列 强对 中国的任 意宰 割和瓜分 激起 了无数有 识之士的忧愤和 民众的抗争。在抵 抗帝
海粟 、 徐 悲鸿、 汪亚尘 、 张秉光等著名 画家早年 均在 此接 受过美 术教 育。之后 , 周湘又创 办 了“ 上海油 画院” 和“ 中西 图画 函授学 堂” 。他在从教 的2 O 余年 中, 先后在上述 学堂培养 了近五千名学 生。l 9 l 2 年, 刘海 粟等人在上海创建 了“ 上 海 图画美术院” 。办
中国古代 的美 术教 育是 以师徒 传授 的传 统方 式开展 的 , 这 样相 对封 闭的传授 方式具 有 因循 守 旧的特征 , 在 一定程度 上扼 制 了传统 美术 的革新 与艺术家 的创造 性。清末 , 社会急剧 变化 , 新 旧思想 激烈碰撞 , 中国开始 了学 习西方 和 E l本 实行社会 改 良 和发展 实业 的进程 。随着 “ 西学东渐 ” 之风 的兴起 , 近代 西方教 育模 式被 引入 中国, 并逐渐取代 封建教育 , 近代新 式学校逐 渐取 代 传 统的封建 学 堂。此 时, 美 术教育 普及化和 教育模 式 学校 化 也随之 成 为中 国近代 教育 发展 的主要趋势 , 中国美 术教育 的新
《晚清民国时期艺术教育期刊志(1900—1949)》评介
类 期 刊 的 具 体 篇 目信 息 , 早 现 了相 关 刊 物 的 主 要 内 容 而在该志的第二 编“ 晚 清 民 时 } } } I 艺 术 教 育 史 料辑 录 ” 中 , 同 样 按 照 美 术 、 音 乐 、 戏 剧 分 为 二 类 , 以时 问 为 顺序 ,每 类 下 收录 该 类 期刊 的发 刊 、卷 头 词 、哗 苦、 复刊词等重要史料信启 、 。 值 得 指 出 的 是 , 该忠 第 二 编
以时 间 为 轴 线 ,分 别 介绍 美 术 类 、 乐类 、戏 剧 类 t
T h e P e r i o d i c a l s o f A r t E d u c a t i o n i n t h e L a t e Qi n g
a n dt h eRe p u b l i cof Ch i n a( 1 9 0 0— 1 9 4 9 )
志为构建 更为丰 富全面 的艺 术教 育史提 供 ,重要文献 依据 ,并为 了解艺术教 育历 史演 变的机制和动 能提 供
新 鲜 多元 的视 野 :最 后 ,为 艺术 教 育 史 的 深 入 研 究 提
授有感于这种现象, 历时 五年 纂述 的一部专业期刊志 。
该志 分 为 卜 下 两 卷 ,凡 四编 , 2 0 0余 万 字 。 收
的 浙 江 地 区的 艺术 教 育 ,是 如何 一 步 步 发 展 的 历 史进 程 。 在第 四 编 中, 通 过 对 当时 艺 术 教 育 期 刊 的 研 究 , 使 我 们 重 新 回剑 历 史 现 场 , 以客 观 的 眼 光 分析 其 发 展 相 对 成 熟 的 原 因 和 优 辨 , 同时 以此 为基 点 把 握 【 } l 圜 艺 闺 的 艺 术教 育观 念可 以追 溯 到 古 代 ,西 删 时 以 “ 丰 l L 、 乐 、 射 、 御 、 书 、 数 ”作 为 六 艺 , 后 来 孔 f) 己 确 “ 兴于诗, 立。 二 礼, 成 r乐 ” 的思想, 发 扬 了“ 乐教 ” 的 传 统 。而 艺术 敦 育 的提 法 却 足 一 个 晚近 的 概 念 , 是 伴 随 着 中 围近 现 代 教 育 的确 与发 展 而逐 渐 被 人 们 所 熟 知 的 。但 是 关 于 中 国近 现 代 艺 术教 育 史 的研 究 仍 相 当 薄 弱 .其 中重 要 的原 因在 于 对 相 关 史料 缺 乏 全 面 的 发 掘 与整 理 。《 晚 清 民 囝 时 期 艺 术教 育 期刊 志 ( 1 9 0 0 — 1 9 4 9 )》 就 是 杭 州 师 范 大 学 艺 术 教 育 研 究 院 的 刘晨 教 术 敦 育 的 发 展 脉络 。 通观 《 晚清 民国 时 期艺 术 教 育期 刊 I 志 ( 1 9 0 0 — 9 4 9 )》 , 该志 对 于艺 术 教 育 史 的 意 义 是 我 们 无 法 忽 视 的 : 首 先 ,作 者 从 々 文 献 学 和 艺 术 敦 育 l 史的 的 度 “ 双管 齐 下 ”,填 补 了近 现代 艺 术 教 育 史 领 域 史 料 系统 梳 理 的 空 白; 其 次 , 该 志 以 材 料 为 线 索 , 追 溯 中 国近 现 代 艺术 教 育 史 萌 发 、 兴起 的过 程 , 又 为 我 们 重 现 艺 术 与 艺术 教 育 的 历 史语 境 提 供 r可 能 : 再 次 , 该
民国江苏省立乡村师范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民国江苏省立乡村师范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收稿日期:2018-01-12作者简介:洪 霞(1970-),女,江苏句容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艺术教育。
洪 霞(华东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上海 200062)[ 摘 要 ]民国时期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是为了国民素质的培养,在乡村实施师范教育,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师资。
在乡村师范学校的发展进程中,江苏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无疑是走在全国的前列。
乡村师范美术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在当时的社会趋势下逐步发展起来,在民国美术教育普及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 关键词 ]民国;江苏省立乡村师范;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8)02-0180-04民国时期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是为了国民素质的培养,在乡村实施师范教育,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师资。
在乡村师范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江苏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无疑是走在全国的前列。
一、乡村师范学校的起源乡村师范学校的开创始于陶行知,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安徽省歡县人,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教育家,著名的民主革命战士。
1910年,考入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秋赴美留学,1915年,获伊利诺斯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秋,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1917年,获该校学务总监资格凭证书,同年秋回国,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任教。
1921年,在《师范教育之新趋势》一文中,具体提出了乡村教育问题。
他说:“乡村教育不发达,可说已到极点。
我国人民,乡村占百分之八十五,城市占百分之十五。
就是有六千万人居城,三万万四千万人居乡。
然而乡村的学校只有百分之十。
” 因为平民之中绝大多数是农民,他们给人们提供了衣食,却过着最为痛苦的生活。
为改变这种状况,他认为教育必须下乡,知识必须给予农民;而教育下乡首先应该倡导师范教育下乡。
简论民国初期美术教育的特点
简论民国初期美术教育的特点背景和意义民国初期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转折点。
由于西方现代化思潮的介入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中国的社会、文化和艺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美术教育作为国家艺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革。
因此,研究民国初期美术教育的特点,不仅可以深入探讨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历程,还可以为今后的美术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思考的依据。
西方现代化思潮的影响民国初期的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现代化思潮的影响。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许多反对旧体制的青年开始呼吁“科学”、“民主”和“自由”,他们认识到了西方的现代思潮对中国的启示和重要性。
其中,日本的美术教育最为先进,不少中国的美术师生开始向日本学习,逐渐融合了西方的艺术观和技术体系。
这为中国美术教育的革新和发展提供了缘由。
美术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在西方现代化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美术教育开始尝试进行改革和探索。
为了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针对旧时期的教育体制进行了调整。
一方面,国师制度被废除,许多著名的美术师从国子监和皇家画院逸出,加入了各类美术机构,传授新的美术知识和技术。
另一方面,新的美术院校和学校也相继成立。
首先成立的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其次是南京艺术专科学校、北京美术专科学校等。
这些新的学校和机构开展了多种类型的美术教育,包括素描、平面设计、书法、印刷、雕塑、绘画等。
教育内容和方法在民国初期,美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从教学内容来看,传统的绘画技法和造型语言逐渐被新的西方绘画技法和造型语言所代替。
素描和色彩理论开始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同时,学习实践技能,如印刷、工艺美术等也被视为重要的教育环节。
从教学方法来看,受到西方美术教育的影响,“实验教育”开始成为主流。
艺术教育注重培养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非以往的机械式的技能训练,着重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和自由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教师培养为了能够开展新式的美术教育,需要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工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发展史一、清末期美术教育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摧残了中国人的肉体,也重创了中国人保守的思想。
当人们从民族落后的反醒中寻求解答时,人们开始重视经世致用,以物质生产为目的实用知识,重视科学,重视以美术教育的形式培养为洋务实用的美术人才。
应科学与实业的需求近代学校教育应运而生。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
其教学科目除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外,还包括画法。
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
随后,开设有图画(制图)科的新式学堂日渐增多。
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1904年正式开学)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
图画成为所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
1906年,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1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
“学科以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科,兹单以图画言之,西洋画(铅笔、木炭、水彩油画),中国画(山水、花卉),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等。
”图画手工科的设立采用了资本主义国家美术教育体制,所设课程全面而完备,并且注意突出美术师范教育的特点。
图画手工科开设的课程为:教育为总主科;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主科;国文、英文、日文、历史、地理、数学、体操为副科。
学生须通过预科文理普修方可进入图画手工科学习。
自此,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设有图画手工科(班)。
辛亥革命后,一些已建的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通州师范相继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
1852年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内开始附设“土山弯画馆”。
画馆属工艺工场的一部分,但主要是为天主教培养宗教画人才。
学生是中国的天主教徒,教师是法国传教士。
教学采取工徒制,内容包括擦笔画、木炭画、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和油画等技法,课堂作业主要是范画临摹。
该画馆还于1907年出版了《绘事浅说》、《铅笔画贴》等书,影响较大,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对西画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推动作用,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西画画家,徐悲鸿先生称之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清末,一些有志于美术教育的知识分子,模仿日本和欧美的美术教育体制,开始尝试新的美术教学方法,编写出版“美术教科书”。
俞复创办的“文明书局”1902年印发了一套学堂蒙学课本,其中就有丁宝书编写的《新习画帖》5种、《铅笔画帖》4种,《高小铅笔画帖》3种。
商务印书馆也出版了徐永清编绘的《中学用铅笔画帖》8册,这些教材对我国新式美术教育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以吴汝纶等人到日本的考察报告为基础,草拟了《学堂章程》,同年8月15日奏准颁布,也就是《钦定学堂章程》,也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近代学校系统,虽已公布,但并未执行。
1904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合作对《钦定学堂章程》修改,,于1904年1月(农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它是我国经法令公布,正式在全国实行的第一个完整的近代学校体系。
它对整个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癸卯学制”将学前教育的“蒙养院”划出学校系统之外,将小学到大学分为三等六段。
其中,第一为初等教育,内分为初等小学堂(学制为5年)和高等小学堂(学制4年)二段;第二为中等教育,设中等学堂一段(学制为5年);第三为高等教育,内分三段,初步构筑了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为三条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
《奏定学堂章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思想下,决定:初等小学“图画”、“手工”列为加授科目,作为“随意科目”。
其中,初小图画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练习手眼,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之性情”。
手工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练习手眼,使能制作简易之物品,以养成好勤耐劳之习”。
高等小学“图画”为必修课,每周2课时,“手工”列为兼授科目。
其中,高等小学图画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观察实物形体及临本”,通过教学“练成可应用之技能,并令其心思于精细,助其愉悦”。
手工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制作简易之物品,养成其用心思耐劳烦之习”。
中等学堂“图画”为必修课,每周1课时,共计4学年。
中等学堂图画教学目的是“习画者,当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
从《奏定学堂章程》的规定中可看出,设置图画、手工课的目的是“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养成好勤耐劳”,“练成可应实用之技能”。
培养毕业后“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
应学制改革的需要,1906年,李瑞清呈准学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添设图画手工科,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美术系科。
图画手工科以教育、图画、手工为主课,音乐、文化为副科。
图画包括中西绘画及几何、投影等用器画;手工包括纸细工、黏土细工、石膏、竹、木等工艺美术。
为我国培了第一批美术教师,其中汪耒白、吕凤子、沈溪桥、姜丹书、李促乾、吴溉亭等人成了中国第一批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清末的“癸卯学制”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使中国教育开始全面摆脱自我封闭,融入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潮,奠定了图画和手工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清末的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由于对科学和物质文化的重视,原本被我们忽视的属于“技”的那部分美术教育借助于这一时机在我国各级教育组织中迅速出现,形成了与“艺”的教育并举的局面。
至此,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格局正式形成。
也奠定了现代美院与工艺美院并存、基础教育中的绘画与工艺并存、社会中画家与工艺美术大师并存的基础。
二、民国初期美术教育1911年,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史所未有的重大进步,不仅标志着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向新兴民主共和体制的转变,也极大的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活力。
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中国首倡美育,并且提出在中国要以美育取代宗教的缺位,所谓“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
1907年,蔡元培先生大声疾呼:“以美育代宗教”。
鲁迅先生也在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以及1912年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极力推崇美育,将美育主张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希望通过艺术提倡美育,传播宗教。
1912年1月9日成立了中央教育部,蔡元培任第一任教育总长。
1月19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
7月1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召开了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教育会议,确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框架。
9月3日,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系统令》公布,因1912年为农历壬子年,史称“壬子学制”。
其后至1913年间又颁布了不少法令,合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新学制将整个学校系统分为三等五段,其中普通教育,初等小学校学制4年,儿童6岁入学,为国家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升入高等小学或实业学校;高等小学校学制3年,毕业后可升入中学、师范学校;中学校学制4年,毕业后可升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
该学制沿用了10年,在中国学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其中规定:“初等小学校之教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子加课缝纫。
”“高等小学校之教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男子加课农业,女子加课缝纫。
”1912年11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其中规定:“中学校之学科目,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并认为图画课的要旨:“在使祥审物体,能自由绘画,兼练习意匠,涵养美感。
”手工课的要旨:“在练习技能,使制简易物品,养成工作之趣味、勤劳之习惯。
”并规定,图画课第1-3学年,每周为1课时,第4学年每周为2课时,所学内容:自在画、用器画。
自在画以写生为主,并授临画之法;用器画当授以几何画。
手工课4学年每周均为1课时,所学内容:以天然物之模造及简易日用器具、各种细工,并示以材料之性质及工具之保存法。
女子中学校手工以编物、刺绣、摘棉造花等为主。
民国初期的美术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养其美感”、“涵养美感”的审美能力。
可见,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功能在民国初期的学校教育中已经得到了重视。
在蔡元培先生等人的倡导下,美术教育思想已由过分的看重“技”的培养,又向“艺”的方向略略倾斜的一下。
蔡元培先生不仅从理论上全面和深刻地提出了将美育与世界观教育结合起来的国民教育思想,而且身体力行,精心呵护美育团体及学校。
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私立美术学校蓬勃发展。
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传授西洋绘画技法。
丁悚、乌始光、刘海粟、张眉荪等人曾在此学画。
后来中西美术学校改名为中华美术学校,这是中国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这是我国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
1910年中国人自行编写的《各科教法》正式出版。
1911年,乌始光、刘海粟、丁悚、汪亚尘兴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2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学校,1921年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是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第一所正规美术专门院校。
1912年4月1日,浙江两级师范(现为浙江大学)开学复课,同年秋,增设高师图画手工专科,学制3年。
当时的教师有李淑同、樊羲臣、姜丹书等人。
在之后的几年间,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或者开有美术教育课程的学校大量涌现。
1915年,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开设3年制手工图画科,教师有李毅士、陈师曾、郑锦、丁荫(美国人)等;1915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开设3年制图画手工科;1918年4月15日,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成立,郑锦为首任校长,这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院校。
三、“五四”至抗战前的美术教育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义革命阶段。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教育进行了较多改革。
教育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学习对象由原来的日本、德国转向美国。
1919年5月1日,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
在中国两年多,他在胡适、陶行知等人陪同下,当时11个省举行了70场演讲。
杜威宣传实用主义的哲学与教育主张,为中国打开了通向实验科学和现代文明的窗户。
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通过了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的学制改革方案,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壬戌学制几乎是美国学制的翻版,规定小学学制6年,分初高两级,初级4年,高级2年;中学校学制6年,分初高两级,初级3年,高级3年,这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基本形成。
同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聘请各学科专家开始草拟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