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 第四章 人口与环境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情况科学的主要义务:①探究全球规模内情况演化的规律,相识人类情况变化的过程、情况的基本特性、情况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情况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举动同自然情况之间的干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情况保护的干系,令人类社会和情况协调发展;③探究情况变化对人类保存的影响,发挥情况科学的社会功用,探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情况毒理学研究,为人类一般、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情况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情况科学的基本义务:揭示人类-情况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情况系统之间的协调干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情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情况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情况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学概论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 放标准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等,为环境保护 提供了技术依据。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70s-1980s)
01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开始起步,主要关注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
境改善。
发展阶段(1990s-2000s)
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政策逐渐完善,开始关注生态
04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要点一
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能够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利 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自然要素和自然条件。
要点二
自然资源的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的属性、用途和可更新性,可将其分为生物 资源、非生物资源、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等。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定义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 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 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 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VS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采用清洁能源和技术、植树造林等。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水体污染定义
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 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
05
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概述
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
环境保护基本法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 资源的职责,以及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 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 境保护的基本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 原则、制度、法律责任等。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学1、如何理解环境的含义?从哲学上讲: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因中心事物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与人类有关的周围事物,即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2、环境要素的含义及其特点?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中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即环境组成的最小单位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②等值性③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④环境诸要素出现有先后,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3、环境的功能特性有哪些?一、整体性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四、隐显性五、持续反应性六、灾害放大性七、可塑性4、何谓环境本底值、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1)、环境的本底值环境在未受污染影响时,环境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的正常值,称为环境的本底值。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称为环境容量(3)、环境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由于环境对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而逐步被转化为无害物质,此种作用称为环境的自净能力。
5、举例说明环境的隐显性、持续反应性和灾害放大性。
❖隐显性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其危害的后果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显露出来,这便是环境的隐显性。
除了某些重大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事件(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其它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类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例如,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需要经过20年的时间才显现出来;又如DDT农药,目前各国均已停止使用,但已进入生物圈和人体中的还要经过几十年,才能从生物中彻底排除。
❖持续反应性环境的持续反应性,表现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止危害一次,往往多次危害。
例如:有些污染物、污染因素侵犯人体或其它生物体,不仅危害受害者本身而且会产生遗传变异,造成对一代乃至后世几代的危害。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适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科学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
他是一个有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的标志,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进一步升华的表现。
环境科学诞生的时间不久,并正在发展之中,因此对于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给以确切完备的答复尚有一定困难。
但是,学科的发展异常迅速,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20年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其研究领域之广,出版书刊之多,资料积累之丰富,在科学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在这种情况下,对它的研究对象`任新的学科发展更是有益的。
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务`内容`分科和发展动向进行概括的总结和探讨是十分必要和可能的,对于促进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骤增,堆放和处置场地却日益减少,处置费用也越来越高],以及有害废弃物处置不当所造成的对大气、水士的严重污染,加恶化着环境,危害人体。
另一方面,全球范围的天然资源的渐减少,迫使大家重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增加会的物质财富。
因此,固体废物的处和利用已日成环境科学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一章绪论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适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五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
环境学基础
环境学基础第一章概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以人类世界社会主体的外部世界的主体。
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环境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基本规律,它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3、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影响。
4、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的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5.环境质量:环境要素(水体、大气、土壤、生物)受到污染影响的程度5.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破坏了环境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环境质量,对人类或者环境系统本身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环境破坏(生态破坏):生态系统和结构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7.污染物:进入环境系统,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恶化的各种物质。
6.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成。
5、环境保护:是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填空1、环境多样性:自然环境多样性(物质多样性、过程多样性、形态多样性、功能多样性)、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人类创造本身多样性、人类创造结果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作用界面多样性、作用方式多样性、作用的过程多样性)。
2、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限制律、等值性、相互依赖性、环境整体大于诸要素之和。
3、五大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能源短缺、资源缺乏、人口问题、环境问题。
4、环境的功能特性:灾害放大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现性、持续反应。
5、人类与环境和谐程度包括: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人与人工环境和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
三、解答题1、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与过去的环境问题有什么不同?答:1影响的范围不同②危害结果不同③污染源不同④突发事件多,严重污染广,经济损失大⑤人们关心的重点和重视环境问题的国家不同⑥解决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2.环境问题的特性:1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2.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3.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和地域化4.环境问题对人类行为具有反作用5环境问题可控性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有何特点?答:发达国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仍有许多环境问题有待解决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 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
2、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现代湖 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 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 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 .生物入侵: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 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8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 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 .电磁污染: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
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 磁辐射。
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 .环境评价: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 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答:要点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O2、CO 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 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 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②氧化型(汽车尾气型):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
2 .食品污染的途径和类别有哪些?答:要点(1)污染途径:①作为食品原料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进入其 内部并积累起来;②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玷污。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绪 论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大气环境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 水体环境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 土壤环境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章 环境规划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 能源与环境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 资源与环境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 持续发展与环境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章 绪 论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环境学概论试卷
第一章绪论1.简述“三次浪潮”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2.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3.简述人类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第二章大气环境1.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将大气圈分为哪几层,各有什么特征。
2.什么叫做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有哪些?3.什么叫做气溶胶,可以分为那几类?4.光化学烟雾有什么特征,其主要污染物的日变化有什么规律?5.什么叫做温度层结,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6.如何判断大气的稳定度?第三章水体环境1.简述水体污染和水体自净。
2.常用的有机物污染指标有哪几类?3.水体中非保守物质如何衰减?4.向一条河流稳定排放污水,污水量q=0.15m3/s,BOD5浓度为30mg/L,河流流量Q=5.5 m3/s,流速ux=0.3m/s, BOD5本底浓度为0.5mg/L, BOD5衰减速度常数K=0.2d-1,纵向弥散系数Dx=10 m2/s,试求排放点下游10km出的BOD5浓度。
5.写出氧垂公式,并说明每个参数的含义。
6.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对环境造成危害。
7.简述重金属在水体中的污染特征。
8.论述一般废水的处理方法。
第四章土壤环境1.简述土壤的吸附作用。
2.什么是土壤的潜在酸度。
3.土壤的净化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4.什么是环境背景值?5.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残留的因素有哪些?6.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有哪些?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1.简述固体废物的危害。
2.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概念与意义。
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1.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分为哪些类型?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哪些主要内容?3.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作用?第七章环境规划1.环境规划制定需要遵循哪些原则?2.什么叫做环境承载力?3.清洁生产的目标是什么?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2.臭氧层有什么作用?其受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3.臭氧层出现空洞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了哪些危害?如何防治其继续受到破坏?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有哪些?第九章人口与环境1.简述中国人口现状。
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及环境要素第二节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第三节环境学及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要素环——周围境——事物及其状态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发生关系的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
中心事物是环境的主体周围相关事物是环境的客体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生态学研究的环境,是生物周围与生物发生关系的相关事物的集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有一定范围,其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影响力,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辐射半径”。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
包括空间、物质(大气、土壤、水体)、能量(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现象人工环境——通过人类活动形成的物质(汽车)、能量(电)、精神产品(影视)1)物质多样性生命物质、非生命物质(2)形态多样性陆地:高山、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水域:江、河、湖、海……(3)过程多样性过程性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过程时间:短期过程、中期过程、长期过程(4)功能多样性生态功能、资源功能、废物消纳功能……人类需求与创造的多样性1)人类的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服务需求……(2)人类的创造创造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具有多样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1)界面多样性城市、乡村、陆海空……(2)方式多样性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废物排放、城市建设……(3)过程多样性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4)效应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效应: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产生的效应:生理、社会、经济、技术……指构成人类环境系统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科学概论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一)自学内容 了解生态学的发展,掌握生态学、生态系统的内涵,熟练掌握生态平衡基
本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可归纳为:
(1)生态学概述 (2)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 (3)生态平衡
学习中应熟练掌握资源保护的基本内涵,理解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 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及意义,能够应用理论知识理解我国资源保护的有效措 施。
第五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一)自学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可归纳为:
4
(1)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2)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3)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本章重点:环境污染的特征,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以及对人体的作用;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三)本章难点:明确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四)本章考点:基本概念;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污染对人体的作用。 (五)学习指导
学习中要掌握土壤的基本结构与特性,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 了解土壤在地球表层环境系统中的地位;掌握土壤环境污染及污染的修复;认 识土壤生态系统,以及土壤退化的成因及防治;明确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区域 土壤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九章 声学环境保护
(一)自学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可归纳为:
(1)环境噪声基本知识 (2)环境噪声评价 (3)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4)声学环境综合整治对策 (二)本章重点:基本概念;环境噪声评价方法;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三)本章难点:环境噪声评价方法;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四)本章考点:基本概念;环境噪声的主要特征和影响;环境噪声评价方法; 噪声标准与立法,城市噪声功能区域划分和达标区建设;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五)学习指导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
依赖的。
Company Logo
3、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 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 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 概念。
1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 种描述 ;
2
环境状况的形成由来自自然的原因,也有 来自人为的 原因, 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
Company Logo
三、我国的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生态 功能较弱
水旱灾害 日益严重
水资源短缺
我
国
主
草原退化与
要
减少的状况
的
难以根本改变
生
态
环 境 问
水土流失、 土壤沙化、
题
耕地被占森
林生态功能
较弱Company Logo
2、环境污染严重
1.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
2.水污染状况远未根本解决
从整体观点出发,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 展的原则,协调各 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以寻求高效能的优 化结构
Company Logo
四、环境科学的分科
1.环境学
环境科学 的核心, 研究环境 科学基本 理论和方 法论
2.基础环境学
3.应用环境学
环境科学发 展中形成的 基础学科; (环境数学 、环境物理 学、环境化 学等)
Company Logo
三、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称 环境基质,是 指构成人类环 境整体的各个 独立的、性质 不同的而又服 从整体演化规 律的基本物质
组分。
通常包括:水,大 气,生物,阳光,
岩石,土壤等
环境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环境: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名词解释)自然环境: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
(选择或填空)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环境的分类(按其范围由近及远):环境的功能特性:(大题+上解释答)(一)整体性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或破坏,总会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
(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能量流动的不可逆。
(四)隐显性除了事故性的污染与破坏(如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日常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对人们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五)持续反应性环境污染不但影响当代人的健康,而且还会造成世世代代的遗传隐患。
(六)灾害放大性某方面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经过环境的作用以后,其危害性或灾害性,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会明显放大。
环境问题的分类:(选择)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其表现形式为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与干扰。
环境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书P9)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目录《环境保护概论》部分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9)第三章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17)第四章环境与人体健康 (22)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26)第六章水体污染及防治 (35)第七章土壤污染及防治 (42)第八章固体废物污染及防治 (49)第九章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54)第十章环境管理 (59)《环境监测》部分第一章绪论 (66)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69)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 (75)第四章固废和土壤监测 (80)第十章噪声监测 (82)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自然环境: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3、聚落环境:人类进行聚居生活的场所。
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生存环境。
4、人工环境: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5、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6、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特定的环境或一个环境单元所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7、环境自净:正常情况下,受污染的环境,经一些自然过程及在生物参与下,都具有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称此能力为环境的自净作用。
8、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9、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10、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
二、单项选择题1、A2、B3、B4、D5、A6、B7、B8、C9、A 10、C11、A 12、A 13、D 14、C 15、B16、B 17、A 18、D 19、D 20、A三、简答题1、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一)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1.环境:就是围绕于中心事物的东西(客观事物的整体)(1)自然因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法律、宗教、道德2.环境的类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环境3.环境的特性:(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变化性:地域分异;内部结构、外在状态不断变化。
(3)开放性:指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4)有限性: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的资源都不是用之不竭的;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量也不是无限的。
(5)综合性:自然环境已不是纯粹的天然环境,而是综合了一定的社会因素。
(6)可调节性:自然环境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当人类行为作用引起的环境结构与状态的改变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环境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可以使这些改变逐渐消失使结构和状态恢复原有的面貌。
(二)研究任务1.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2.主要任务:(1)环境的背景知识:演化规律、基本特征、环境结构(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机理,为人类健康是生活服务(4)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三)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和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人类和环境之间的消极影响就构成环境问题)(1)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对环境起改善和美化作用消极——>对环境起退化和破坏作用(2)自然环境限制和破坏人类的生产和活动2.不同社会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3.八大公害事件第二节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一)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1).理论地理学:环境科学的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环境规划原理与方法(2).综合环境学:①宏观:全球环境学②中观:区域环境学③微观:聚落环境学(3).部门环境学:①与自然科学过渡:物理、化学、大气、水文、土壤环境学等②与技术科学过渡:工程环境学③与社会科学过渡(二)环境科学的分科:1.环境科学:①环境生物学②环境物理系③环境化学④环境生态型⑤环境医学⑥环境地学2.环境技术学:①环境控制学②环境工程学(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环境系统工程…)3.环境社会学:①环境法学②环境经济学③环境管理学④环境规划学⑤环境教育学⑥环境美学⑦环境心理学⑧环境理论学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1.探索阶段:(1)大约在公元前5000多年,中国在烧制陶瓷时就在柴窑中采用了烟囱排烟。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第⼀章绪论⼀、环境与环境要素1. 环境的概念(哲学、科学和⼯作定义)★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它是⼀个相对于主体⽽⾔的客体。
★以⼈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体。
外部世界主要指:⼈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类⽣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
2. 环境要素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的⽽⼜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然环境要素(⽓、⽔、⼟、⽣物和阳光)和⼈⼯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后者⼜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如⼤⽓——⼤⽓层——⼤⽓圈;⽣物体——⽣物群落——⽣物圈。
3. 环境质量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群的⽣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们常⽤“环境质量”的好坏来表⽰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
从质量评价形成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包括⼤⽓、⽔、⼟壤、⽣产、⽂化、城市环境质量。
⼆、环境分类 1. ⼈类环境的组成以⼈类为主的外部世界。
它可分为⾃然环境和⼈⼯环境两种(图)。
2. 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可分为院落环境(西南地区的⽵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村落环境(农村、渔村、⼭村)和城市环境。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圈、⼟圈、⽔圈、⼤⽓圈和⽣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
现在演化为是⾃然地理环境(森林、草地、⼟地、⽔、野⽣动植物等⾃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队、社会⾏为等许多成分)的统⼀体。
地理环境,是环境科学的重点研究对象。
★地质环境指地理环境中除⽣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
它能为⼈类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
★宇宙环境⾃然现象包括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构造运动,⼈类的环境能量包括⽓温、阳光、引⼒、⼟磁⼒物质包括空⽓、⽔、岩⽯、⼟壤、动物、植物、微⽣物⾃然环境⼈⼯环境⼈⼯构筑物、⼈⼯产品和能量、科学技术、综合⽣产⼒、政治体制、社会⾏为、宗教信仰、⽂化与地域因素等指地球⼤⽓圈以外的环境。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课程中文名称: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Science Generality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坏境科学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环境理念、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方而的问题有一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环境科学方而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农内容学时绪论6学时|勺然环境3学时社会环境3学时环境污染与防治9学时环境价值与经济6学时环境管理3学时环境理念与伦理观3学时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3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的基木概念•、环境的定义二、环境的纽成与分类三、环境要素与环境质景四、环境的功能与特征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三、全球环境问题第三节环境科学一、环境科学的定义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三、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四、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五、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六、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七、环境科学的未来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二章白然环境第一节地球环境一、地球的形成二、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纽成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性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四、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平衡第三节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二、水资源三、土地资源四、矿产资源五、生物资源六、能源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三章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一、史前文明二、农业文明三、工业文明四、生态文明第二节人口与环境一、人口与人口过程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三、中国人口发展状况四、人口增长対环境的影响五、地球人口环境容量第三节城市环境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二、城市化及英进程三、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四、城市生态系统五、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措施六、生态城市及英建设第四节经济与环境一、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方程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艸、工业发展模式第五节社会环境一、政治与环境二、国际关系与环境三、法律与环境四、军事行动与环境五、贸易与环境第六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二、人与白然协调发展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环境污染一、水体污染二、大气污染三、土壤污染四、固体废弃物污染五、有毒化学品污染六、环境噪声污染第二节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一、水污染治理与控制二、大气污染治理与控制三、土壤污染治理与控制四、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与控制五、有毒化学殆污染治理与控制六、环境噪声污染的治理与控制第三节环境污染预防一、环境污染预防概述二、工业污染预防技术三、污染预防计划四、污染预防的法律法规与策略五、污染预防的教育与研究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五章环境价值与经济第一节环境介质理论一、环境价值的构成二、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环境价值的评估方法一、克接市场评价法二、揭示偏好评价法三、意愿调查评价法四、评价方法的选择第三节环境价值评估的应用一、费用效益分析二、环境经济核算三、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第四节环境经济手段一、环境经济手段的界定和分类二、排污收费三、排污权交易四、环境税五、生态补偿第五节循环经济一、循环经济的含义与特征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三、循环经济的层次四、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六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一、环境管理的概念二、环境管理的特点三、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四、环境管理的主耍方法和于-段第二节环境规划管理一、环境规划的概念二、环境规划的类型及内容三、环境规划的作用第三节环境政策管理一、环境政策的概念二、环境管理政策工具三、中国环境政策体系第四节中国环境管理制度一、基本框架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三同吋”制度四、排污收费制度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六、限期治理制度七、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八、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第五节环境法制管理一、环境法及环境法制二、环境法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三、中国环境法律体系四、环境法律责任第六节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一、污染控制模式的转变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七节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一、国际环境会议二、国际环保机构和纽织三、国际环保活动四、环境日五、环境教育六、环境保护公约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七章环境理念与伦理观第一节人类的环境观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及其发展二、传统环境观三、现代环境观第二节环境伦理观一、环境伦理观的概念二、环境伦理学第三节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耍道徳规范一、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二、环境道徳的主要规范三、环境道徳范畴四、环境道徳行为评价与教育第四节环境伦理观的实践一、决策和管理中的环境伦理二、经济活动中的环境伦理三、社会发展中的环境伦理以、法制中的环境伦理五、科学发展观中的环境伦理本章主要讲授: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流派;环境伦理学的发生发展;环境伦理在社会经济等活动中应用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
1、人口环境容量概念
❖人口环境容量也称为人口承载力。 ❖在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随 着生活水平的标准而异。
2、人口变化与环境
人口总量变化与环境 人口分布变化与环境
人口总量变化与环境
人口总量变化与资源 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
2001-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预测
2001-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预测
2、中国人口现状与特点
c)分布不均匀
东部地区人口稠密集中,西部少而分散。 1999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2.59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1%。 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 43%的东南部。
3、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技术因素 ❖环境因素
自然因素
对人口总量的影响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自然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气候因素 地形因素
中国降水分布图
干旱与半干 旱区
200毫米等降 水量线
湿润与半湿 润区
中国地形图
第二级阶梯,以 高原、盆地为主
第一级阶梯,以 高原山地为主
环境学概论
第四章 人口与环境
一、人口变迁 二、人口现状与特点 三、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 四、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
一、人口变迁
一、人口变迁
渔猎文明阶段(100万年—公元前8000年)
农业文明阶段(公元前8000年—公元1800 年) 工业文明阶段(公元1800年—20世纪90年 代) 后工业文明 阶段 (20世纪90年代—)
本
人
口
和
城
市
聚
集
示 意
40%的人口
图
加
拿
大
人
口
和
城
埃德门顿
市
渥太华
聚
集 示
温哥华
温尼伯
蒙特利尔
意
多伦多
图
社会因素
对人口总量的影响
文化、宗教、政策、战争等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政治、军事、文化、历史等
技术因素
对人口总量的影响
第三级阶梯,以 平原、丘陵为主
中国人口分布图
面积占全国的 57%
人口只占全国人 口的6%
腾冲
黑河
面积占全国的 43%人口占Leabharlann 国人口 的94%世界人口分布图
经济因素
对人口总量的影响
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等 对人口总量的影响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经济区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 业空间等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日
2、中国人口现状与特点
a)基数大,增长迅速
1651年(满清王朝建立后8年) 5300万
1834年(鸦片战争前6年)
4亿
1949年(解放初
5.4 亿
1990年 (第四次人口普查)
11.6亿
2001年
12.76亿
b)年令结构属年轻型
1990年调查,老年人占5.6%,成年人占64.7%,少年人占 27.7%。 2001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76亿人。0-14岁人口比重为 22.5%,15-64岁人口比重为70.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比重为7.1%,老年人口达到9062万人。
渔猎文明
➢人口数量没有超过1千万 ➢和谐程度处于安全与生存阶段
农业文明
➢人口开始缓慢增长 ➢人口增长起伏较大 ➢人口年增长率为0. 06% ➢人口由500万增长到8亿左右 ➢和谐程度处于基本生存阶段
工业文明
➢人口开始高速增长 ➢人口年增长率为0.76% ➢人口由8亿增长到50亿 ➢和谐程度处于环境健康阶段
水土流失
缺
人口总量变化与资源
人口总量的变化与水资源
生产用水
水 资
生活用水
源
水体污染
缺
乏
人口总量变化与资源
人口总量的变化与矿产资源
对矿产能源过度 开采与利用
对矿产资源不合 理开采与利用
环境污染 资源耗竭
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 自然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结构 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遭到 破坏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 受人类活动的阈值。
100图 50图
10图 5图
公元前8000年 公元1800年
渔猎文明
农业文明
1图 5图图
1图图
5图图
1图图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明
500,000 10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图1 图图图图自40公图元00前04图0图0图0图0图年图开图始图图的图世图界图图 人口发展估计
1930 20亿
―――――――――――――30 年
1960 30亿 45年
―――――――――――――15 年
1975 40亿
―――――――――――――12 年
1987 50亿
1、世界人口增长现状与特点
b)分布极不均匀 世界人口问题,实质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目前世界人口约60亿人,发展中国家占43亿,占73 %。 •倍增期:发达国家(欧洲、北美)70-100年人口增一 倍; 发展中国家仅25-30年增一倍。
d)农业人口为主
1999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2.59亿,乡村人口70.63%,城 市化水平较低。 2001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76亿人。其中,城镇人口 48064万人,占37.7%;乡村人口79563万人,占62.3%。
3、世界各国人口增长率和城市人口 几何级数法
• 工业国家: 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成比例变化,从19世纪 以来,出生率与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
人口总量的变化与气候资源
改变地面状况
改变气温 改变降雨
例:修水库、围湖造田
释放大量气体
改变气温 改变降雨
例:温室效应、酸雨
人口总量变化与资源
人口总量的变化与生物资源
物种灭绝 森林减少 草原退化
生态破坏 气候变化 多样性锐减
人口总量变化与资源
人口总量的变化与土地资源
荒漠化
土 地
盐渍化
资
土壤退化
源
紧
人口总量变化与资源
人口总量 剧增
对资源 需求增 长过快
对资源的 不合理开 采使用
气候变化 生态破坏 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 土地退化 物种灭绝
······
人口总量变化与资源
人口总量的变化与气候资源 人口总量的变化与生物资源 人口总量的变化与土地资源
人口总量的变化与水资源 人口总量的变化与矿产资源
人口总量变化与资源
后工业文明
➢人口继续增长 ➢人口增长速度变缓 ➢和谐程度向舒适、欣赏发展
二、人口现状与特点
1.世界人口增长现状与特点 2.中国人口现状与特点 3.世界各国人口增长率和城市人口
1、世界人口增长现状与特点
a) 增长迅速
时间 人口数 倍增期 每增10亿的时间
1801 10亿
―――
130年―――――1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