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总结
37《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37《交往与空间》读后感话题:交往与空间,心理学家《交往与空间》一书出版于1971年,作者杨·盖尔(Jan Gehl)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多年来一直担任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
全书共四章,首先分析户外活动的种类和需求动因,其次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剖析场地规划的原则,最后提出一些关于场地设计的见解。
1.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户外活动的类型: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1.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2.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
3.社会性活动——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不同程度的接触强度:高强度亲密的朋友必然性朋友↓熟人随机性偶然的接触↓低强度被动式接触(“视听”接触)组织性结论:1. 户外活动主要是位于强度列表下面的低强度接触,也就是说很多接触都是浅层次的。
2. 低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这种发展不是事先计划好的,而是自然发生的,难以预测。
3. 关注这些低强度接触,是为了可以深化人们的交往方式,使得城市空间更加有活力,是我们的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点。
户外活动的定量研究参考书目,得到墨尔本街头生活研究数据活动与行为的习惯:1. 举例:马路上画家在地面上作画的过程中,总是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一旦画家离开了这个区域,人们便毫不犹豫地从画上面踏过。
音乐也是如此,从唱片商店门口的音箱中飘出的音乐毫不引起人的注意,而手舞足蹈的街头艺人总会赢得过人的浓厚兴趣。
2. 《交往的天性》——人们不只是去看建筑,更主要的是去看别的人。
人们天生就是彼此面向的人的。
结论:1.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越长,他们邂逅的频率就越高,交谈也越多。
2.低强度的接触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3.通过规划决策可以影响活动的类型。
既可以通过改善户外活动的条件创造出富有活力的城市,也可能破坏户外活动的环境,使城市变得毫无生气。
2. 规划的先决条件社会关系与建筑布局1. 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如果找不到这些因素,就没有互相的交往的基础。
[读书笔记大全]读书笔记《交往与空间》
[读书笔记大全]读书笔记《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交往与空间》这本书的主题是我们的城市、建筑及规划设计是如何影响户外生活乃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提到户外生活,突然有点落寞了,好像越长大,我们的户外生活好像越少了,不知道是时代变了,还是我们变了的缘故。
想想小时候,印象中外面的世界总是比家里精彩,可以走几步,拐个弯随意地去朋友家串串门不用预约时间;可以和附近的朋友在家门口玩一下午的烤地瓜都觉得趣味无穷;可以在路边玩耍,新奇路上发生的有趣的活动,随时的加入他们;可以跟父母晚上出去散步看热闹,吃吃糖葫芦,舔舔糖人,把玩面人,看看耍猴,听听唱戏,街不宽,人潮涌动,串来串去,好不热闹。
我会陶醉在老爷爷耐心地捏可爱的面人时他的一举一动里;会紧张糖人转盘上自己能不能中一条龙,这样就又可以看老爷爷给我用糖水给画条龙;会耐心地在一旁蹲着等待熟悉的一声爆炸,然后去美美地品尝期待已久的爆米花;会带一袋子毛豆跟母亲去河边乘凉,看着母亲和邻居们边吃毛豆边聊天,我们小孩子则去滑草地,玩累了躺着草地上去仰望星星。
可以说,记忆里的家门外总是有各种富有人情味的色彩,味道,声音,熟悉的自然和人文关怀,还有各种的新奇和未知的美好。
现在随着工业化进程里的城市里,我们依然有交往的需求和激情的需求,但好像是时代变了,大环境变了,我们困在了方方正正的水泥盒子里,也困在了四四方方的电子盒子里(手机),我们离不开手机,不断地刷微信,我们自己都控制不了,也许只是变相地满足了我们交往的需求。
书上提到了斯堪的纳维亚的一句古老的谚语:“人往人处走”,说的太好了,我们确实要走出盒子,走向人群。
『户外生活比任何建筑构思的组合都更丰富、更激动人心,也更有价值。
P15』『户外空间活动——城市中最吸引人的因素。
P23』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有足够的适宜的公共空间,但『随着功能主义的到来,街道和广场被认为是多余的,代之以公路、行人道和无际的草地。
P37』其次,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公共空间,提高公共空间质量,从而为更广泛的交往机会创造条件,使人们『能够方便而自信地出入;能在城市和建筑群中流连;能从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对于人与城市的认知又加深了一些,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逐渐摒弃功能主义,让每个区域的功能趋于综合化,使得空间更有生气和活力,也减少了时间性单向的交通压力。
但我们的城市规划还是喜欢搞单一的商务区,高科技园,大学城。
联系现实,我们生活中的高新科技园、大学城以及产业园仅仅提供了工作、经济、部分休闲等功能,而其他包括住宿、饮食等功能都由城中村来实现。
相反,而一些郊区大盘楼盘算是有些公共空间,但还不是有活力的空间。
因为开发的思路是纯住宅区,要买点东西都要跑到外头去。
适当的商业其实是有益的。
为什么老城区会让人感觉亲切,因为公共空间尺度合适,不是宏大而单,空间没有被宽阔的机动车道割裂,联系紧密,空间功能多元化,各种人群各种活动融合在一起更有生机。
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
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
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
⒈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交往是我们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互动的方式。
而空间则是我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本文旨在探讨交往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并分享我在阅读相关文献时的心得体会。
⒉交往的意义与类型
⑴交往的重要性
⑵人际交往的类型:面对面交往、网络交往、非言语交往等
⑶有效的交往技巧:倾听、表达、沟通技巧等
⒊空间的影响与设计
⑴空间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⑵空间设计的原则: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等
⑶空间组织与布局:开放式空间、分区、色彩搭配等
⒋交往与空间的关系
⑴空间对交往的影响:环境氛围、隐私保护等
⑵交往对空间的影响:共享空间、交流需求等
⑶如何在设计中兼顾交往与空间的需求:合理规划、灵活布局
等
⒌心得与体会
⑴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我对交往与空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⑵在实践中,我发现充分考虑交往需求和空间设计能够提升人
际关系和空间舒适度。
⑶建议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加强对交往与空间关系的深入探讨。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交往:指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互动的过程。
⒉空间:指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⒊面对面交流:指人们在同一空间内进行直接的面对面交往。
⒋网络交流:指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的交流与互动。
⒌非言语交往:指通过非语言方式(如身体语言、声音、符号等)进行的交往活动。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总结
戈登库伦所称的"荒漠规划"
a)可交往空间的属性 b)基于交往的设计原则 c)设计中的博弈与调和 d)细部空间的设计方法
SM
本书结构
-----〉认识论&
•〉
价值观层面
-----〉方法论层面
-----〉技术层面
第一部分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 1)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 必要性活动 • ——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 自发性活动 • ——在适宜的条件下发生
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 (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第四版)
交往与空间
——JAN GEHL
作者简介
扬·盖尔(JAN GEHL)
• 1936年生,建筑师、丹麦皇家艺 术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 曾在爱丁堡、多伦多,墨尔本、伯 克莱等多所大学讲学,同时在欧洲 、美洲、澳大利亚和远东的许多城 市工作过。
• 功能主义的理论主要基于从19 世纪到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医 学知识。大约在1930年形成 了一系列从健康和生理学角度来 评价建筑和规划的准则。
• 功能主义者忽视了建筑与公共空 间设计中的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因 素,没有考虑到建筑设计对游戏 活动、交往类型及聚会的可能性 诸多方面潜在的影响,完全一种 着眼于功利和物质的规划思想。 这种思想最明显的后果之一,就 是街道和广场从新城和新区中消 失了!
• 工业文明 ——理性至上 ——功能主义
设计机理
•模仿自然 的城市
•模仿宇宙 的城市
• 在更早一些的时期就有规划 和规划师,许多希腊、罗马 城市就是实际的例子。
B作者对中古城市的态度
• 除了少数中世纪晚期的殖民城 市外,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 5世纪形成的城市都没有规划 过。他们是在需要城市的地方 开始发展,由市民们自己直接 建设而成的。得益于这种长期 演化的进程,这些城市和城市 空间具有后来的城市中非常罕 见的内在品质。许多中世纪自 然形成的城市正在受到人们的 重视,并成为学术和旅游的热 点。
(全)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街道与广场的感悟——《交往与空间》读书分享1空间源自于生活空间活动的关注街道与广场的设计注重的是室外空间的活动,室外空间的生活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性,规划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街道与广场上的户外活动和其空间的质量的联系。
街道和广场的出现,其目的是为人驻足交谈、饮食、游憩、参与各类公共活动等提供一个开放的交往空间,使城市富于生气,人生富于激情。
可以发现,拥有好的户外质量的广场与街道的设计,各种活动的频率也会相应增加,导致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延长,邂逅的频率增加,交谈也增多,才能够达到交往的目的。
环境质量吸引所谓的好的户外质量不仅仅在于周围体型优美的建筑效果,就像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人往人处走”,在场地内部花心思,规划出一个能够尽可能吸引和聚集足够多的人流参与活动的场地。
比如街道或广场中的设施布置和装饰,应当考虑内部怎么样的布局结构和绿化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号召更多过往人流愿意停留驻足和观赏,合理规划适宜或别致的活动场地,将整个空间连接在一起,而不是零零散散的布局,强调空间布局的紧凑性,能够让整个空间内活动的所有人都能够关注到所发生的事情。
2规划的先决条件创造交往机会注意尺度感受活动群体具有“一加一大于二”的规律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3集中和分散——论不同尺度视角下的街道与广场集中程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大多数人每次步行的活动半径通常为400—500m;根据不同情况,人们可能看清别人和活动的距离在20—100m范围之内。
大、中、小尺度上的集中与分散:大尺度上(城市):经常性地集中人和活动这种类型的城市,街道和广场重新成了主要因素,其他功能设施都围绕他们布置。
(这种结构在所有老城可以发现,目前是功能分区的结构)例子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斯卡普纳克。
中等尺度上(小区规划):例子一个广场的城镇:现代类似的布局有组团式住宅小区。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广场布局的住宅组团住户不能太多。
如果人口过多,就无法使所有的住宅绕广场布置,否则就难于使广场保持合理的尺度,满足活动在视觉上集中的要求。
《交往与空间》阅读心得和感悟
Page 21
空间上的集中或分散
在小尺度上,通过为少量的人和活动提供超尺寸的区域,就能从空间上把活动分散开来。在规模不大的住宅区中,采用20、30到 40m宽的步行街,或者40、50到60m见方的广场,就是这种超尺寸的例子。在这类空间中,不仅两侧的人相距过远,而且对穿行 的人来说,同时经历两侧的活动景象也是不太可能的。
物质环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社会状态,可以设计来为更加广泛的交往机会创造条件
Page 14
知觉、交流与尺度 知觉——规划必须考虑的因素
视觉与听觉与最广泛的户外社会活动——视听接触——密切相关
向前和水平的知觉器官 人类自然的运动主要限于水平方向上的行走,其速度大约是每小时5km。人类的知觉器官很好地适应了这一条件,它们基本上都
Page 12
第二章 规划的先决条件
户外活动的范围与邻里间交往的频率直接有关。在 户外的居民越多,他们见面也越多,就会产生更多的 相互搭话和交谈。仅有建筑设计是不够的,但通过设 计创造适宜的条件,就能鼓励交往。
Page 13
许多实例表明,户外活动的范围与邻里间交往的频率直接有关。在户外的居民越多,他们见面也越多,就会产生更多的相互搭话 和交谈。活动与交往的先决条件是是否存在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兴趣或共同的问题等。
是面向前方的,其中发展得最完善,也是最有用的是视觉,它显然是水平向的。
水平视域比竖向视域要宽广得多。如果一个人向前看,可以观察到两侧各自近90°水平范围内正在发生的事情。向下的视域比 水平视域要窄得多,向上的视域也很有限,而且还会减少得更多一些。为了看清行走路线,人们行走时的视轴线向下偏了10°左右 。人们在街上行走时,实际上只看见建筑物的底层、路面以及街道空间本身当时发生的事情。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读《交往与空间》有感——人的行为与公共空间设计的相互影响曾有位评论家评论该书说:“幸运的是,这本书他用了25年才写完,而你只用3个小时就能看完。
不幸的是,这本3小时就能看完的书,你也许要花上一辈子才能真正理解并为你所用;或者,你花上一辈子也不能把你认为正确的东西付诸实践;又或者,在这3小时之后,你甚至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你应该为之奋斗而真正的设计思想。
”在静静地读过这本书之后,对于人与环境的认知又加深了一些,但却并不能理解很多,只能从其中提炼到一点点的信息,或许正如古语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每读一次才会加深一些体会吧!本书从四大章来对交往与空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一,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第二,规划的先决条件;第三,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第四,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
以下就以读完本书的读者身份谈谈本书所引发的思考与自己的见解:正如书名所表达的一样,本书所阐述的是户外空间规划设计对人的各种户外活动(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以及社会性活动)的影响。
书中指出,户外空间中的生活是应精心考虑的一种建筑学要素。
以人为本是本书从一而终所强调的观点。
从仅仅满足遮风避雨到开始进行规划设计到形式主义再到功能主义以及现在的各种综合性空间的设计无一不是以人为中心的。
我们评价一个空间设计的好与坏很多时候的标准都是是否有较多的人使用,但书中也有提到:是否有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是空间好坏的唯一标准?从本人角度来说是并不完全赞同的:从书中所提到的户外活动分类角度来看,必要性活动的存在反驳了这种观点。
人们需要上班、需要购物、需要候车……不可能由于某条街道沙层太重而不去上班,因为某个站牌太过老旧而不去候车。
在必要性活动中这些都是排在次位的,因为人们没有更好的选择。
然而通过书中的多个实例分析发现,除开必要性活动,在质量不理想的户外空间中,只有零星的极少数活动发生,人们都匆匆赶路回家。
正如书中第一大章所主要表现的一样,户外空间的质量好坏决定着人们户外活动的形式与时间-----户外空间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当我翻开《交往与空间》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城市与社区生活本质的大门。
作者扬·盖尔以其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为我们揭示了交往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空间如何影响着我们的交往行为。
在书中,作者开篇就指出了人类交往的必要性。
交往不仅是信息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传递和关系的建立。
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予我们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空间,作为交往发生的场所,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交往的质量和频率。
作者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让我深刻认识到现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许多城市的空间设计过于注重功能分区,将居住、工作、休闲等区域严格划分,导致人们的生活轨迹变得单一和孤立。
街道变得仅仅是交通的通道,而失去了其作为社交场所的功能。
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匆匆而过,很少有机会停留和交流。
与此相反,那些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空间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比如,它们具有良好的步行可达性,人们能够轻松地到达并在其中自由活动;它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且,这些空间往往有适宜的尺度和人性化的细节设计,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
书中提到的“慢速交通”的概念让我深受启发。
当我们过于依赖汽车等快速交通工具时,城市空间被道路所占据,人们的步行空间受到挤压,交往的机会也随之减少。
而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不仅能够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更多人与人相遇和交流的可能。
另外,公共空间的质量对于交往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
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安全、舒适、美观且具有吸引力的。
它需要有足够的座椅供人们休息,有良好的遮阳和遮雨设施,有丰富的绿化和景观元素。
同时,公共空间的管理和维护也至关重要,只有保持其整洁和有序,才能让人们愿意在此停留和交往。
在思考如何创造促进交往的空间时,我们不能仅仅从物质空间的角度出发,还需要考虑社会和文化因素。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交往需求和习惯,因此空间的设计应该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的需求。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总解析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扬。
盖尔的《交往与空间》,是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入门教程,本书内容并不深奥,却可以教会我们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去理解设计,书中的研究方法——行为心里学和问卷调查分析也是我们以后进行地形调查,创作设计的必要手段。
书中首先是区分了几种户外活动行为。
必要性活动,自主性活动,社会性活动。
必要性活动指那些不得不发生的室外行为,包括上班的路上,接见朋友,出行等,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不受室外环境质量的影响,但好的室外环境可以延长人们在室外的停留时间。
自发性活动主要指个人的室外行为,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等,强调的是个人的自主行为,行为的发生并以与别人的交往为目的,但是这种自发性行为可以诱发社会性活动,这个自发性活动受室外空间环境影响,因为面对混乱的交通,相信你也没有室外散步的心情。
社会性活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获得信息,较低一级的交流主要就是看与被看的这样一种关系,可以获得简单的信息,高级的交流,包括具有各种活动内容的语言交流。
书中涉及的是社会性活动。
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有三个层次,宏观城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在城市尺度上,解决办法主要是通过城市功能的混合,提倡完善的步行交通和广场设计.在现在一个车型的城市尺度下,似乎步行的交通更被人们遗忘,因为人们见到的往往是为了建设快速的交通,不停的修着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把人赶得上天入地,而恰恰从人类发生行为的角度,水平的交通是人们最爱行走的。
另一方面就是城市的广场,在欧洲,一直以来,城市的广场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广场是各种生活的集散地,那里有教堂、市政厅、市场、小憩的茶座等等。
而我们面临的实际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是否有严格意义上的广场,我们所称作的广场更多的是单一功能的地方,本身不具有吸引人们活动的内容。
可能现有城市中更多的是城市公园,但这里还是要区分广场与公园之间关系。
从形式的角度讲,公园拥有更多的绿地,是一个城市的氧吧,但正是这样公园并没有吸引更多的人,往往是一对对的小情侣,公园内部缺少开阔的视野,缺少足够的人气发生人看人的活动。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
国内外住区案例
PART THREE
佛罗里达州Seaside小镇
风景与道路最有 益于所有居民
街道与步行道可通向 海滩和城镇中心
社区服务半径 0.4—0.6KM
规划设计原则
鼓励社区间相互联系, 明确社区中心
城镇格局,遵循”五 分钟“步行原则
优先布置公共空间 和文化教育机构
道路交通体系的综合,看似杂乱但是能够 和谐共处,为人们得到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的街道。 同时道路系统鼓励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规划的先决条件
公共关系建立的触发点寻找一种或多种有意义的共同点,如共同经历,共同兴趣,共同活动。
住宅、组团、居住区、居住小区不同层级建立起来,是希望加强社区感,和整个组团的各项
自主活动; 由不同的心理感受、个人基本需求,形成不同的建筑布局; 因此,不同领域安全、从属感的建立: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2016-03-07汇报
1
《交往与空间》节选
C
ONTENTS
2
《交往与空间》启示
目 录
3
国内外住区案例
《交往与空间》节选
PART ONE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必要性活动 自发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包括了那些不由自主地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递送邮件等。日常 工作和生活事务属于这一类型。
社区主干道实行人车分行,车辆可从入 口处直接进入地下车库,社区内部商业 街区次要道路采取人车混行与步行两种 形式。 人车混行街道布置与可移动景观盆栽相 结合,在满足人行车行的前提下,控制 街道尺寸,约18m。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位丹麦的建筑师杨盖伊着重从人的活动来研究公共空间的质量,详尽地分析了怎样的公共空间才吸引人们产生交往,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曾经以为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需要休息空间就只是随意安排一把椅子这么简单,然而面向或背对活动空间的椅子对人群都具有不同的吸引效果。
《交往与空间》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讲解室外空间活动的类型和人与活动的关系,城市规划的发展和现状。
第二章讲规划的历史发展,第三章从宏观上讲如何规划城市和小区。
第四章从细部提出了一些提升城市活力的建议。
作者把户外活动的类型分为三类:必要性,自发性和社会性。
前两种类型很好理解,而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游戏,交谈、各类公共活动。
前两种活动类型会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展。
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有不同。
如图1(15)。
只要有人存在,无论是在建筑物内还是在城市中心,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聚集在他们周围,寻找最靠近的位置。
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
在欧洲,数千年来各个时期都有一些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市。
自由形成和经过规划的中世纪城市很多,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式的城市、工业革命早期的城市、受浪漫主义启发的花园城市以及过去50年来以机动交通为主的功能主义城市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由于这些城市迄今仍在运转,所以就在同一时间存在两种极端室外空间的例子,一个极端是建筑层数较低,高密度路网,适于步行交通的镇,城中沿街处以及住宅、公共建筑和工作单位周围都有供户外逗留的良好场所。
在这里可以见到建筑物和活动其间的人群。
这是一种充满活力与生气的城镇,建筑物的室内空间与宜人的室外环境相辅相成,公共空间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另一个极端是由高楼大厦、地下停车场和繁忙的机动交通构成的城市。
在这种城市中,只见房屋和汽车而很少见人,因为步行交通很困难而且建筑物外公共空间供户外活动的条件差。
室外空间大而无当,失去了人的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然性
随机性
组织性
2)户外活动的定量研究
物质环境质量对 交往活动的影响
逗留时间与交往 频率之间的关系
3)交往对象与交往的程度
--“知己 ” --“常客 ” --“过客 ”
低强度的接触是 社会交往的基础
4)处与动态中的交往模式
• • • • •
必做而且重要之事
获得启发、受到激励 了解外界的各种信息 保持业已建立起来的接触 进一步建立其他程度的接触 轻度的接触
第三部分 城市与社区规划
• 1)集中或者分散?
• 如果活动和人能够集中起来,单个的活动就可 以相互激发。在场的参与者就有机会体验和投 入别人的活动 ,自我强化的过程便由此产生。 • 我们要集中的不是建 筑物,而是人和活动 居住建筑密度面积和 建筑密度之类的概念 与人得活动能够集中 与否并无关系。
• 洛杉矶分散的混乱与斯德哥尔摩南 部新城集中的秩序形成鲜明的对比 。街道个广场成为空间的主角。 • 传统郊区的独户住宅和功能主义的 点式公寓楼区是导致分散的原因, 相反通过建筑物和功能设施的布局 ,尽可能形成紧凑的公共空间体系 ,尽可能便捷的步行交通及感受经 历,就可以将人和活动集中起来。 • 在户外空间和毗邻立面的设计上, 必须对诱发和支持户外活动的各种 因素进行详尽、细致的筹划。例如 在大空间中营造小空间、在街道立 面上尝试集中与分散等等。
D 一种独立的质量和一种可能的开端
• 综合性的、大规模的节目并不是研究的重点。相 反日常生活的一般状况以及日常生活所依赖的空 间才是应当受到重视和关心的焦点。 • 对公共空间有三条基本要求: • ——为必要性的户外活动提供适宜的条件; • ——为自发的、娱乐性的活动提供合适的条件; • ——为社会性活动提供合适的条件。 • 从而达到这样的目的: • 能方便而自信的进出,能在城市与建筑之间 留连,能从空间、建筑和城市中得到愉悦,能与 人见面和聚会。 RE
• 交通公共化或私有化? • 在步行街中,人们在自己的城市里来往自如 ,而在汽车城市中街上只有汽车。车中虽然 也有人和活动,但从人行道上看,这已景象 非常凌乱和短暂,使人无法看清车内的人和 事, 人的运动变成了汽车的交通。 • 新建成的一些住宅把停车安排在距离住宅 100-200米处,这对于改善公共交通是很有 价值的。在这些地区,街道上的行人和娱乐 活动都有增加,为接到平添了魅力,也为邻 里间的经常性的、非正式的见面创造了条件 。采用开放式的交通而不是将交通封闭于汽 车中,或者隐匿于分散的道路系统以及地下 通道和停车场中,还可以达到破坏公共设施 和犯罪危险的积极效果。
4) 细 部 规 划
a)可交往空间的属性 b)基于交往的设计原则 c)设计中的博弈与调和 d)细部空间的设计方法 SM
本书结构
• 〉
-----〉认识论&
价值观层面
-----〉方法论层 面 -----〉技术层 面
第一部分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 1)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 必要性活动 • ——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 自发性活动 • ——在适宜的条件下发生 • 社会性活动 • ——有前两种活动的“连锁作用” 下发生
——大尺度
——中尺度
——小尺度
结论:让街道和广场再次成为城市空间的 主角
大城市需要更多的街 道与广场,后成了一 种更加多样化的结构 ,包括主要街道、小 巷、中心和附属的广 场等——就像许多老 城市一样。
• 2)综合或者分解?
• 综合意味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类型的人能够 相互融会或并行不悖,而分散则意味着将各种不 同的功能或群体分离开来。 • 综合并不是建筑物和主要的城市功能在形式上的 综合,而是在非常细小的尺度上各种活动和人在 实际上的综合。它决定了接触面试单调乏味还是 丰富有趣的。重要的不是工厂、住宅、服务设施 之类的功能是否按照建筑师的图纸紧密地布置在 一起,而是工作、生活在不同建筑中的人能否使 用相同公共空间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关系。
哥本哈根大学vs丹麦广播技术大学
交通的综合与分解——快与慢? 分与合?
看似规整却没有 人情味、割裂交 往的汽车主导的 交通模式。
看似杂乱却能和 谐共处、为人们 的起居生活提供 便利的街道。
从中世纪到现代文明
• 在传统的中世纪城市中,步行街控制了城市的结 构。商人和手工艺人、富人和穷人,年轻人和老 人都在街上共同生活和工作。这种城市体现了综 合型城市结构的优缺点。 • 功能主义城市结构则反映了分区的规划,其目标 是将不同的功能分离开来。他的代价是减少了与 外界的接触以及更单调乏味的环境。
A作者对远古城市的态度
• 在更早一些的时期就有规划 和规划师,许多希腊、罗马 城市就是实际的例子。
B作者对中古城市的态度
• 除了少数中世纪晚期的殖民城 市外,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 5世纪形成的城市都没有规划 过。他们是在需要城市的地方 开始发展,由市民们自己直接 建设而成的。得益于这种长期 演化的进程,这些城市和城市 空间具有后来的城市中非常罕 见的内在品质。许多中世纪自 然形成的城市正在受到人们的 重视,并成为学术和旅游的热 点。
交往的天性——“人们 不只是去看建筑,更主要的是 去看别的人。人们天生就是彼 此面向的。”
人往人处走!
5)空间质量对交往活动的影响 • “通过规划决策可以影响活动 的类型。既可以通过改善户外 活动的条件创造出富有活力的 城市,也可能破坏户外活动的 环境,使城市变得毫无生气。 ”
• 现实的规划设计是一把双刃剑
C作者对文艺复兴城市的态度
• 文艺复兴时期,自由发展的发展转向了有规划的城市,一 些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师和建筑师负责城建工作,并且形成 了有关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 这一时期对于城市规划的视觉形式方面的追求,以及由此 而形成的美学对后来几个世纪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D作者对工业文明时代城市的态度
纽约办公楼入口处公共空间计划(1976)
环境质量改善前与改 善后的行为活动变化。
积极的案例
美国旧金山一条街道上户外活动发 生的频率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纪录。
上:少量交通量
中:中量交通量
下:大量的交通
消极的案例
•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户外生活要比形形色色 扭捏作态的建筑形式更加切合实际,也更加引 人入胜。 • 规划设计必须基于人的交往习惯,尊重人 的交往需求,“激发潜在的可能性”。只有满 足人的交往需求的公共空间设计才是成功的设 计。
• 功能主义的理论主要基于从19 世纪到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医 学知识。大约在1930年形成 了一系列从健康和生理学角度来 评价建筑和规划的准则。 • 功能主义者忽视了建筑与公共空 间设计中的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因 素,没有考虑到建筑设计对游戏 活动、交往类型及聚会的可能性 诸多方面潜在的影响,完全一种 着眼于功利和物质的规划思想。 这种思想最明显的后果之一,就 是街道和广场从新城和新区中消 失了!
结论:综合的城市规划——按照不同的 时期而不是按照不同的功能来确定发展 方向或者扩展的地区。
• 3)吸引或者排斥?
• 城市和住宅区的公共空间可以是富于吸引力并 且易于接近的,以鼓励人和活动从私密环境走 向公共环境。相反,公共空间也可以设计成生 理上和心理上都难以出入其中的场所。 • 柔性边界是一种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 的过渡区。它们常常能够起到承传连接的作用 ,使居民和活动在私密与公共空间回旋时生理 和心理上都能够更加轻松自如。
研究对象
•
•
本文针对“城市中五光十色的人类活动”展开 调查和研究。
具体而言有两方面:•空间的 Nhomakorabea性• 日常生活和人们身边的各种室外空间
•设计的依 据 • 日常生活和室外活动对人造环境的要求。
本书内容
• 本书以创造城市和社区活力及人居性 为核心目标。具体而言:
1)建筑室外的生活 2)规划的先决条件
3)城市与小区规划
评 价
• 《交往与空间》一书被公认为城市设计的经典
学术名著。该书于1971年第一次出版后,对斯 堪的纳维亚及欧美其他地区的城市及居住区的 规划设计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先后被翻 译成十余种语言,并在许多国家被列为建筑学 和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著名建 筑师拉尔夫〃厄斯金(Ralph Ersking)称这 本书为“有特殊重要性的著作”。
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 (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第四版)
交往与空间
——JAN GEHL
作者简介
扬〃盖尔(JAN GEHL) • 1936年生,建筑师、丹麦皇家艺 术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 曾在爱丁堡、多伦多,墨尔本、伯 克莱等多所大学讲学,同时在欧洲 、美洲、澳大利亚和远东的许多城 市工作过。 • 他以其在城市设计领域里的杰出贡 献而荣获国际建筑师协会颁发的帕 特里克〃阿伯克罗姆比(Sir Patrick Abercrombie)奖。并被 爱丁堡的HERIOT-WATT大学授 予名誉博士学位。
因为大多数人不仅满足于做被动的“观者”,而 是积极的“参与者”,不仅满足于“虚拟的故事”, 而是“亲身的体验”。
B现代社会生活的趋势
• 在斯坎德纳亚国家,平均每户人 口降到2.2人。 • 许多工业化国家,老龄人口达到 20%。 • 技术和效率的提高,使得工作负 担和时间减少。
——家庭核心化
——人口老龄化
如何做到吸引?
能看到正在发生的一切— • 短捷而方便的道路—
• 有地方可去——
• 有事情可做——
• 4)开放或者封闭?
RE
仔细权衡封闭或者开放常常是必要的!
• 公共生活的私有化! • 在私有建筑群和商业区等处设 立似是而非的公共间已经成为 了一种明显的趋势,例如横穿 都市街区的私有购物拱廊、地 下街系统以及旅馆中巨大的室 内广场等。 • 这样可能会导致有趣的景观, 但是它会导致人群的分散,把 人和活动有效的封闭起来。公 共空间由于无人光顾而失去其 诱人的魅力。城市因而变得冷 清、乏味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