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传播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 16岁时,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主修经 济学,并且是一位出色的辩论家。1922 年,进入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博士课程 的学习。 • 但实际上,他的兴趣涉及到很多学科, 诸如社会学、精神分析、历史、社会心 理学和传播等等。这种多学科的特性给 他的一生带来了问题。
• • • • • • •
1922-1938年在芝加哥大学教授政治学。 1939年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执教。 1952年任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 1954年受聘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 究员。 1955年当选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1978年12月18日逝世。 终身未婚。
• 而作为宣传机构,在更大范围内的国家决策过 程中,是执行决策的部门。 • 但是一战结束后,却不能马上通过调查研究来 考察宣传在政策制定中的影响,也就不能考察 政策决策者是如何控制宣传的,而这两点,都 是与《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的几个主要 要素相关的。由于现实的局限,拉斯韦尔不能 考虑到这两方面。
• 除《世界大战中德宣传技巧》外,他还编著有《宣传 与独裁》(Propaganda and Dictatorship,1936)《世界 革命宣传:芝加哥研究》(World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A Chicago Study,与D.布卢门斯托克合作, 1939)、《宣传、传播与公众舆论》 (Propaganda,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1946)、 《世界传播的未来:生活的质量与方式》(The Future of World Communication:Quality and Style of Life,1972) 和《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Propaganda and Communication in World History,与勒纳和H.斯佩尔合作, 3卷本,1979-1980)等。
传播学概论(1)
0984]《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的兴起和发展[论述题]题目:传播学为什么在美国产生参考答案:1.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力美国政治家向来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其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选民的支持。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国家也充分利用了大战传媒进行战争宣传,也使民众看到了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大战1917年,美国成立"公共信息委员会”,负责美国的战时宣传,宣传了战争的意义,协调协约国之间的关系。
战后,人们对宣传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宣传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有了相当的认识。
代表的研究成果是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小结:从严格的学科范畴来说,二战之前美国的宣传研究并不属于传播学,但是宣传研究使民众认识到大众传媒对于战争、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战二战期间,参战各国有意识地普遍重视战时的宣传工作。
1942年美国成立军事情报局,监督国内宣传,负责对国外的官方宣传。
美国陆军部新闻与教育署聘请专家卡尔・霍夫兰,研究部队为士兵精心制作的电影是否影响士兵对战争的认识、鼓舞士兵参战的士气。
以霍夫兰为代表的耶鲁学派对传播技巧、传播与态度改变等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
小结:二战间,美国军队空前广泛地利用电影和其他大众传播媒介,客观上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研究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实践基础。
(3)和平时期美国政治家非常重视传媒,总统大选期间,候选人往往通过广告、演讲、公关、活动等,在所有媒介上展开竞选攻势。
肯尼迪被称为"电视总统”,他非常善于利用传播媒介塑造公共形象。
2.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力两次大战,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能力2\3集中在美国手中。
经济的发展使得美国的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1)经济发展需要资本进行国际市场的拓展,因此,原材料和消费市场的拓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重要环节,营销行为也就前所未有活跃。
为了判断大众媒介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消费心理的影响,广告商、公关专家、民意调查人员、新闻工作者和学者等在垄断财团和企业的资助下不断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
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法西斯轴心国的新闻管制
1、强化管理机构,成立内阁情报局
1936年日本成立了“内阁情报委员会”,以后又改 组为“内阁情报部”(1937)、“内阁情报局” (1940)。职权步步强化,严密控制各类大众传播 工具。1941年又将报界全部组织到“新闻联盟” (1942年改称“日本新闻会”)中,通过这一御用 团体督促报界根据当局的意图行事,全力进行战争 的宣传和鼓动。 该机构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首相, 是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利机关
各报为了争取读者,扩大销售,充分利用当 时科学技术所能提供的一切快速传递手段 1923年6月,《大阪朝日新闻》、《大阪每 日新闻》、《时事新报》经与邮政部交涉, 获准在大阪和东京之间架设专用电话线,使 得中央消息只用数分钟就可以传到地方
战时报业
从30年代起,日本报业便受到越来越严格的 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势力左右,失去了原 有的独立性 1938年3月,日本颁布了“国家总动员法”, 全面实行战时体制。解散一切政党,把全国 的政治和经济完全推上战争轨道。在此过程 中,日本报业越来越被置于军国主义的控制 之下,成为其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
1933年7月,纳粹政府在反犹太人运动中, 强行低价收购犹太人控制的莫斯报团和乌尔 斯泰因报团,交给纳粹党的埃耶出版公司经 营 埃耶出版社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了许多出版社, 成为一家庞大的纳粹报业康采恩 原三大报团之一的胡根贝格报团因属雅利安 人所有兵支持希特勒政府而被保留下来,经 过改造后,成为纳粹党的御用工具
经营方式的变化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报纸开始大量 刊登广告。与先前零散的、少量的广告相比, 此时报纸广告的内容和范围都有了明显的扩 大,所占的篇幅更多了,表现形式也日益多 元化 与此相应,广告费也在不断增加,各报为争 夺广告生意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同盟国的战时新闻政策 共34页
1939年9月,法国正式对德宣战。
1940年5月以后,法国政府加强了对新闻界 的控制
5月24日,政府建立了出版许可证制,并对 各个报社实行统一的物资管理,新闻界进入 战时新闻轨道
维希政府控制下的报刊
1940年6月,法国战 败求和,贝当元帅建 立维希政府,“法兰西 国家”宣告成立。
1895年,到西班牙任军官,为《每日写真 报》写特稿
1897年,到印度任驻白沙瓦野战部队军官, 兼《每日电讯报》军事记者
1898年,改任《晨邮报》驻白沙瓦兼职记 者,同年调往苏丹
不久英国发动对苏丹的战争,他将自己参加 的几次战役情况写成连续报道,在《晨邮报》 发表
1899年,英布战争中,丘吉尔被派往南非作 战,仍兼《晨邮报》记者,报社每月付给他 250英镑。
以英国为中心的西方国家是当时法西斯国家 争夺的主要力量。但是这些国家从20世纪30 年代起就开始采取绥靖主义政策,同法西斯 国家妥协
二战爆发后,英、法等国对德宣战,反法西 斯国家普遍进行了新闻政策上的调整,加强 了新闻的控制与检查
一、英国的战时新闻政策
加强新闻控制与检查——“粗暴而严厉” 设立宣传部,统一管理战时新闻宣传,发表
第四章 “二战”期间的 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节 同盟国的战时新闻政策
线索梳理
英国的战时新闻政策 法国的战时新闻政策 美国的战时新闻政策
二战期间,各国在新闻传播领域也展开一场 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形成一个“杀声震天 ”的空间战场(宣传战、心理战),希特勒歇 斯底里的咆哮、丘吉尔英勇不屈的演说、戴 高乐大义凛然的号召、斯大林沉着坚定的讲 话……无不通过无线电波传遍天涯海角。
官方新闻,并对邮电和新闻实行检查 这种检查,开始阶段颇为严厉,因而受到议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传媒和战时宣传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传媒和战时宣传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成为了东亚战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作为一个与日本帝国主义冲突的主要国家,中国政府积极利用战争传媒和战时宣传来动员国内民众,提振士气,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抵抗侵略的决心与勇气。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争传媒和战时宣传的主要特点与贡献,以及对于战争局势和国内民众的影响。
一. 战争传媒的重要作用战争传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中国政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宣传平台,传达出抵抗侵略的信息,加强国内民众的战斗意志。
战争新闻报纸、广播、电影等媒体成为了中国政府宣传战争胜利与爱国情感的重要渠道。
1.1 战争新闻报纸的传播力战争新闻报纸成为了报道战争消息,宣扬爱国主义的主要媒体之一。
它们通过报道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的抵抗和胜利,激发了国内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战争新闻报纸不仅提供了最新的战斗消息,也向读者传递战时政府的指示和动员令,支持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1.2 战争广播的动员力量在战时,广播成为了中国政府动员国内民众的有效工具。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等机构组成了广播组织,通过广播发表重要战斗指示、宣传影视音乐作品,以及士兵的故事和英雄事迹等内容,增强国内民众的斗志和团结意识。
广播节目还包括政府领导人的讲话,鼓舞人心,提醒人们坚持战斗,并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解放做贡献。
1.3 战争电影的视觉冲击战争电影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宣传媒体,通过视觉冲击力和戏剧化的叙事方式,生动地展示战争的残酷和抗日战争中英雄的形象。
电影《飞虎队》等作品塑造了中国战士的英勇形象,激励国内民众投身于战斗。
此外,战争电影还通过爱情、友情等情感元素,加强观众对于国家利益和国家抗日胜利的认同感。
二. 战时宣传的主要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政府在战时宣传中采取了多种手段,以加强国内民众的抗战意志并提振士气。
战时宣传的主要特点包括制定宣传计划、塑造英雄形象、讲述士兵故事以及发动群众运动等。
第四章 “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德国
阿道夫· 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4.20—1945.4.30 ) 奥地利裔德国人,海关文职人 员家庭 1921年成为纳粹党党魁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发动 “啤酒店暴动”而入狱 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1934年成为德国元首。
被群众崇拜的希特勒
(一)纳粹独裁与新闻管制
1 建立法西斯的国家垄断报业
1933.2.28,颁布“保护人民和国家法令”,宣布停止 执行魏玛宪法规定的出版自由条款 封闭共产党报纸和社会民主党人的报纸 强行低价收购犹太人控制的莫斯报团和乌尔斯泰因报 团,交给纳粹党的埃耶出版公司经营(首屈一指)
改造胡根贝格报团(雅利安人),纳粹党的御用工具
纳粹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成为全国头号大报
1、西方文明的摇篮 2、现代新闻事业的发祥地 1566年,系统的、定期的手抄新闻—— 世界上最早的新闻传播样式
(二)早期近代报纸
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1636年出版,无报名
1645年开始特许制
1646年路萨斯· 阿萨林诺在热那亚出版《诚实 报》,成为“意大利第一报人” 1714年在罗马创刊的《罗马新闻》是首份近代 报纸
1796年,拿破仑在米兰创办了《意大利军事邮 报》客观上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
(三)政党报纸的兴起
19世纪,奥地利当局在意大利主办官方报纸《米兰报》, 与之抗衡的革命党人报纸也随之出现 《意大利周报》,1820年,烧炭党机关报 《意大利青年报》,1831,马志尼,青年意大利机关报 《黎明报· 政治和文学性报纸》,1847,拉法林 《现代人报》,1846,民主派报刊 《协和报》,1848,复兴运动,1847,自由派报刊 《人民公报》,1860,意大利立宪党的机关报
日本一战二战时期新闻传播史
4
白虹贯日
《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记者会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 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革命胜 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舆论。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日本最终确立了军国主义体制时, 报业很快就被纳入专制统治下的“战时体制”,其仅有的一点自由 主义色彩也被剥夺殆尽。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报业
一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时报业 战后报业
二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后报业
一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早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报业
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特征: ✓与政府联系密切。(“国权皇张”“举国一致”“奔赴国难”) ✓无论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在技术手段方面都取得了
1939年: 1942年: 848家 54家
总结
通过以上措施,日本将新闻业全面统制起来。
实现了所谓“国家统一指导”的体制。为争取言论自由 和生存、发展的权力,日本的报纸也曾表示过一定程度 的反抗,但是在军国主义的淫威之下,很快就被镇压下 去。
总之,这一时期的日本报纸在制造战争舆论、使日本民 众滋生盲目的战争意识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成为日本 军国主义战车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总之,这一时期杂志取代了报纸原有的地位,在思想领域发挥着 主导作本报业便受到了 越来越严格的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 势力所左右,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二战时期,政府更是将报业纳入“战时体制”,使它成为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
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法西斯轴心国的新闻管制
新闻传播事业应该坚持客观、公 正、真实的原则,不受任何政治 或经济利益的影响,为人类社会
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对新闻自由的维护和保障
在法西斯轴心国的新闻管制下,新闻 自由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新闻自由是人类的普遍权利,应该得 到尊重和保护,任何形式的新闻管制 都会对人类的自由权利造成侵害。
1923年,希特勒在 德国掌权,建立纳 粹主义政权。
新闻传播事业在法西斯轴心国的发展历程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新闻传播 事业的全面控制。
德国纳粹主义政权对新闻传播 事业的严格监管。
日本军国主义政权对新闻传播 事业的严格管控。
新闻传播事业在法西斯轴心国的地位和作用
为法西斯政权宣传和造势。 严格控制和审查新闻信息。
倡导国际合作,促进不同国家和地 区之间的新闻交流与合作,共同应 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法西斯 轴心国的新闻管制
2023-10-31
目 录
• 引言 • 新闻传播事业在法西斯轴心国的历史背景 • 法西斯轴心国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管制措施 • 法西斯轴心国对新闻传播事业管制的影响 • 结论与启示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轴心国为了控制舆论和宣传战争,实行了严格的新 闻管制措施。
04
法西斯轴心国对新闻传播 事业管制的影响
对新闻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剥夺
新闻自由被限制
法西斯轴心国通过审查制度、出版许可证制度等手段,对新闻传播进行严格控制,限制了新闻自由和公众获取 信息的权利。
民主权利被剥夺
通过宣传和舆论控制,法西斯轴心国削弱了公众的民主意识,剥夺了公民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民主权利。
日本 一战二战时期 新闻传播史
地方版:
随着地方版的增设,大报地方通讯网更趋完备,通讯员遍布全国。 (明治末期,《国民》首出地方版,大正时期扩展到其他各报。)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技术手段的变化:
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的改进、提高,专用电话线的开通, 为报纸的大量发行,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 1923年6月,《大阪朝日新 1920年,《大阪每日新闻》 闻》、《大阪每日新闻》、《时 首先从美国进口高速轮转印刷机。 一战前,日本各报普遍使用 事新报》以及“电通”经与邮政 而后,各报也竞相从国外购入先 的是马里诺尼轮转印刷机。但速 进的印刷设备。从20年代起,日 部交涉,获准在大阪和东京质检 度已经日渐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 架设专用电话线。与此同时,许 本已经能大批量的生产新闻用纸, 社会需求。 并铸造各种型号的铅字。 多报社还安排专人培训信鸽,利 用信鸽快速传递信息也获得成功。
为了加强对新闻言论的统一管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于1936年 成立了“内阁情报委员会”,1937年更名“内阁情报部”,1940年 改名“内阁情报局”。该局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 首相,是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利机关。
职责:
(1)处理有关推行国策方面的事项,统一收集情报、监督报道及组 织宣传 (2)根据“国家动员法”对报纸及其他出版物进行管制 (3)指导或取缔广播事项。
《时事新报》财力有限,不能用电报同其他报社竞争。 其他大多数报社更无力派遣驻外记者,只能依靠路透社的电报。 《朝日新闻》同路透社、英国《伦敦泰晤士报》还有特别合同; 《大阪每日新闻》同合众社也有特别合同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1
一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与联军统帅共同
签订停战协定为标志而告结束。 人民要求“不干涉俄国”“立即撤军”,再加上“米骚动”,国民反战 运动如火如荼展开。在此期间,日本报界普遍表示“日本出兵西伯利亚 没有明确理由”。为此,先后有56家报纸被内阁勒令停刊。同时,内阁 还禁止报纸报纸报道有关”米骚动”的任何消息。
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战”期间的舆论战
⑥避免英国口音,以外国人为对象进行报道, 使用谁都能听懂的英语 ⑦用各种“短新闻”编辑成“广播新闻专辑” ⑧注重新闻来源和新闻背景 ⑨讲求英国风度,体面、客观、有分寸 如:‚海军部遗憾地宣布,今天下午在马来 半岛海面上,‘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 被日本轰炸机击沉
1、及时报道战争进程: 翔实报道了战争的战况 广泛使用通栏大标题,在报眼处刊登口号, 大量使用新闻图片 配合军事报道大量刊发诗歌、评论、战地特 写和前线来信
2、揭露法西斯的侵略本性和罪行: 批判法西斯的种族主义理论 指出德国入侵苏联是蓄谋已久的 报道德国的战争罪行
3、大力宣传英雄业迹,为苏联人民树立楷模 在报道卫国战争的主要战事的同时,报纸还 以大量笔墨介绍为国捐躯的苏联英雄事迹, 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爱德华.默罗(1908——1965)
1935年进CBS 1937年任驻欧洲新闻办首 席记者主任,主持《现在请 听》、《这里是伦敦》广播 节目,被誉为“现场报道的 鼻祖”。 50年代主持电视专栏《现 在请看》、《面对面》。 1960年任新闻属署长。
富兰克林· 罗斯福 (1882-1945)
(二)充实军事记者队伍,加强军事报道: 党报记者转到军报或走上前线从事军事报道 作家以军事记者身份奔赴前线
(三)全力进行抗击侵略、保卫祖国的宣传 鼓动 《真理报》 一面旗帜,“最先进的前线报刊” 每日不断号召人民投入战斗,打击敌人,介 绍和推广人民斗争的各种形式
第十一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传播
• 第一节 一战时期的新闻宣传 • 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新 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是由于战争 搅乱了欧洲各国新闻事业的正常进程,而且还因 为,通过这场大战,充分地显示了新闻宣传在历 史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 以前,自由主义思想在世界上到处流行,报刊的 宣传功能很少为人们所注意。此时,各国政治家 们愈来愈自觉地将新闻媒介运用于自己的政治目 的,作为制造舆论、鼓舞士气、推进战争的重要 工具。为此,各国政府加紧了对新闻传播事业的 控制。
• 其一,查封民主力量的报刊、建立法西斯垄断报业。 • 1933年2月28日,希特勒颁布了“保护人民和国家 法令,”停止执行威玛共和国保障个人和公民自由 的7项条款。没收共产党报刊50余家和社会民主党 报纸130余家。从言论界清除共产党、社会民主党 进步势力的影响。 • 同时,纳粹党还在反犹太人运动中,强行低价收购 了由犹太人控制的两大报团,从而使纳粹党的埃耶 出版公司成为当时德国首屈一指的报业垄断公司。 • 在纳粹垄断报业激剧扩张的同时,民营报刊却日渐 萎缩。 • 在这种情况下,纳粹党已从所有权上控制了全国的 新闻传播事业。
• 美国的参战虽然很迟,但在宣传上颇为主动、 积极。宣战才一星期,威尔逊总统就成立了 公共新闻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 发布关于战争的实况。 • 威尔逊提名记者乔治· 克里尔为总负责人。克 里尔解释说:“这是一个单纯的宣传机构, 一个做推销生意的大企业,也是世界上最大 的广告业。”战争期间,克里尔动员国内15 万人来参加委员会的工作。人们普遍认为, 该委员会曾“动员了全世界的舆论。”
• 基于这种认识,北岩勋爵非常重视传单战 术。 • 在战争结束前的6个月里,英国发起了传单 总决战。在德军的前方和后方,用飞机和 汽球投下的英国制作的传单总数,有1830 万张之多。雪片般的传单终于摧毁了德军 的士气。德军纷纷叛乱。其政治家也意识 到他们的敌人“已经建立了一个‘德国自 信心破坏部’,它的头目便是协约国中最 大的流氓——北岩勋爵。”
日本 一战二战时期 新闻传播史
发行量大增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编辑制度的变化:
综合编辑制:
各报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设立了总编辑部,实行综合 编辑制度,对新闻的报道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安排。 (最早:《东京朝日新闻》)
社会版变化:
战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人、妇女、官员等都成了该版的报道对象。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也被屡屡涉及,使社会版的地位不断提高。
4
白虹贯日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日本最终确立了军国主义体制时, 报业很快就被纳入专制统治下的“战时体制”,其仅有的一点自由 主义色彩也被剥夺殆尽。 言论自由的理想破灭后,报纸加速了向企业化发展的进程。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日本报业发生了以下重大变化: ☆组织结构的变化: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报业
战前报业
一战与报业
战时报业 战后报业 战前报业
二战与报业
战后报业
一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早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报业 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特征: 与政府联系密切。(“国权皇张”“举国一致”“奔赴国难”) 无论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在技术手段方面都取得了 长足的进步,各报发行量均有所增长。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战时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实行“一县一报”的合并措施
从1938年到1940年,政府开始对报刊进行全面整顿——合并现 有报刊,不允许创办新的报刊。
1940年5月,在内阁情报局下设立了新闻出版用纸统制委员会, 对新闻用纸及其他资材使用进行严密的控制。对不接受合并的报 纸,消减或断绝其纸张来源。
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同盟国的战时新闻政策
在9个月的时间内,政府3次更换宣传大臣 后来宣布各报社、通讯社记者可以直接向政 府及海陆空军事当局采访信息,但须接受检 查。新闻自由让位于国家安全。
取缔报刊:
勒令共产党报刊《工人日报》停刊(因 其揭露法西斯侵略和英国政府的绥靖政策) 北岩创办的《每日镜报》因抨击丘吉尔 险遭停刊
1938年9月,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 协定》签署后,该报竟于9月7日发表社论说: “捷克割让这一个日耳曼居民区对捷克有利, 因为可以使捷克成为更为纯粹的国家。” 在欧洲临近战争之际,该报军事记者强调: “在任何情况下,英国都决不能重新陷入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可怕境地。”
该报为纳粹张目的荒谬言论遭到有识之士的 严厉指责,抗议道森的言行是“鼓吹豺狼袭 击羔羊” 该报出版200年特刊时,特别承认1938年9月 7日的社论是它历史上的重大污点
1900年丘吉尔当选为议员,结束了记者生涯, 历任殖民大臣、贸易大臣、内政大臣、海军 大臣和军需大臣 1933年提出联苏制德的主张,反对绥靖政策 和慕尼黑协定 1940年5月出任战时联合内阁首相,领导英 国人民对德作战
英国政府控制新闻传播的措施,一方面源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历史传统,同时也与 首相丘吉尔对新闻传播的认识有关 丘吉尔认为,战时的新闻传播,实际是敌我 双方都想施展权谋、获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战 场,所以绝不能任凭新闻界随心所欲的行事 在国家安全利益与新闻自由之间,无疑使国 家利益优先。新闻报道自由应当服从战时的 政治经济需要,新闻传播必须置于政府与军 事当局的控制之下
战时新闻局还负责对海外的宣传工作,配合 军队进行心理战术。如出版《时事周报》、 《降落伞新闻》、《马里亚纳时报》等日文 报纸,用飞机把它们撒向日军阵地 此外还设立了美国之音电台,主要进行对外 广播
战争中的大众传播
战争传播的定义战争传播,从其定义分析,就是战争状态下的信息流动及体系。
在传播中各方面的需求是不同的,政府、媒体和受众往往会出现不同的信息需求,于是,不同的需求导致了不同的信息,这就使得战争传播本身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在战争中会因国家、民族、价值观等等因素的影响对战争发挥出各异的功能和特点。
这种体系同时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战争本身直接所需的信息流动,即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军队、军队之间等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各方对战争的把握与控制,这是需要信息流通的。
从这中间衍生出了战争的一种新形态——信息战。
第二,随着人类进入大众传媒空前发达的时代,战争已经演变成为以总体战为特征的现代战争。
当报纸和传单、广播等传媒工具在“一战”开始被广泛应用之后,战争传播的宣传作用便成为对战争影响巨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三,战争传播能成为沟通国家、民族、政治集团等之间的桥梁,向国际上传播有关国际关系的信息,将一国政府关于外交政策、军事斗争战略等问题的立场传达给有关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使国际社会主体能够了解、认知本国的政策和斗争行为,从而到达沟通与信任。
因此,有“媒体外交”一说,此为战争传播的外交形态。
战争与传播属于两种不同的行为体系,前者是政治的一种极端行为,后者则是信息流动的一种体系。
战争传播强调的是战争状态下的传播活动,战争限定了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而传播则发生在这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与直接的战争行为相并列。
在这里,无论战争传播表现为上面体系的哪一种形态,它的特殊性都主要表达在其工具性上,是战争中的一种软力量。
战争传播的媒介任何传播活动都是通过媒介来进行的,离开了媒介,传播就是一句空话。
第一代传播形态的标志是印刷媒介,第二代传播形态的标志是广播媒介,第三代传播形态的标志是电视媒介,第四代传播形态的标志是网络媒介。
从这四个阶段的发展情况看,现代战争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
第一阶段,传媒的受众属于局部性,它成为现代战争的辅助战场;在第二阶段,传媒的受众呈现地区性,成了现代战争的次要战场;在第三阶段,特别是第四阶段中,传媒受众已表现出了世界性、全球性,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中一个时刻不可缺少的重要战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法国:
也于宣战不久,便利用飞机空投 传单。初期,法国在战略上处于 被动状态,德军势如破竹、长驱 直入,法国几乎没有报道胜利的 机会,故而尽搞些“瞎扯宣传”, 直到玛恩会战阻止了德军的进攻 后,法国的宣传才有了点生气。
但法国的对外宣传材料主要是来 自外国人的作品,法国人的宣传 炸弹,并非本国所生产,这是法 国战时宣传的一个重要特色。
二、 进行破坏德国形象的宣传。 英国宣传家们还利用各种媒介、各种场 合,尽一切可能去败坏德国的形象。在必 要和可能的情况下,就捏造事实,哪怕是 “一丝一毫新闻根据都没有、百分之百靠 虚构”,也煞有介事地宣传。如“尸体榨 油厂”的宣传。
▲ 其它国家的宣传战
◎ 德国:
其对敌宣传组织比英国、法国等国还要完善、系 统。但是由于德国军队传统意识特强,特别轻视 宣传工作,所以未能进行有效的对敌宣传。 战时德国人在主动的进攻的宣传战上花的心思太 少,其精力主要用于防御敌人的宣传,方法主要 有两个:一是向自己的士兵收购英国和法国在他 们头顶上投下来的传单;二是严密地封锁边界线, 防止一些反战的、攻击德国的宣传品进入德国本 土。
指示。在这里,我首先要奉劝已公开 声称为国家的报刊,先生们,你们将 会看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况:新闻界 被组织得那么好,以至于它在政府的 手里可以说是可随意演奏的一架钢琴, 是能为政府效劳的影响群众的极为重
要、极为有意义的工具。”
——1933年3月18日,戈培尔发表 的关于新闻界任务的讲话
其三,制订“编辑人法”,限制从业人员 资格。 规定编辑部成员必须经过戈培尔接见才 能任用,一般记者必须是雅利安人种的德国 公民,凡信奉马克思主义或有其他“政治上 有害行为者”不得从事新闻工作。将犹太人 远远排除在新闻活动之外,同时将所有的新 闻记者都变成了统治当局意志的执行者。
华北事变后,情报委员会正式列入官员编制序列,直属内阁总理大臣, 对各部门有关情报的重要事物进行联络和调整。
1937年,随着中日冲突的加剧,日本政府将情报委员会扩充为内阁情报部,增 加职员,设置专职情报官,扩大权限。
其 二 , 制 订 统 制 法 令 。
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40年12月,政府撤销内阁情报 部,而把外务省情报部、陆军省情报部、海军省军事普及部、 内务省警保局图书课等合并起来,组建成内阁情报局。太平 洋战争爆发后,情报局成为政府军部独裁的言论工具。
虽然参战较迟,但是刚一宣战,就由公共新闻委员会制订了一套自动的 新闻检查制度,报纸的主编必须遵守这些规定,不登有利于敌人的消息。 美 1917年6月15日,美国颁布了惩治间谍法。 国 1917年10月,国会制定了通敌法案,授权对所有的海外通讯进行检查。 1918年,国会又通过了取缔煽动法,将前年的惩治间谍法加以修正和 扩大。这些控制措施,是美国建国以来给予新闻媒介最严厉的制约。
1918年2月,英国政府成立对敌宣传 部(克尔之家),任命著名报人北岩勋 爵为总监;同时将外交部新闻局升格为 新闻部,由另一位报人比弗布鲁克勋爵 任大臣。 北岩勋爵非常重视斯温顿中校的传单战 术,经过多次努力,协约国军总司令部 终于解除禁令。于是在战争结束前的6 个月里,英国发起了传单总决战。在德 军的前方和后方,用飞机和气球投下的 英国制做的传单总数有1830万张之多。 雪片般的传单终于摧毁了德军的士气, 德军纷纷叛变。
☆交战国的宣传战
▲ 英国成功的宣传战: 一、 传单宣传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线上,英国的表现是最为成功 的。开战不久,英国人就开始了传单宣传战,利用飞机把 印刷好的德文版4开报纸形式的《公告》散发在德军阵地 上。 但是传单宣传战中途停止,因为协约国军总司令部里发生 了分歧,多数人认为,根据国际法的规定,交战者选择害 敌手段时,不得享有无限的权利,并且,根据骑士精神来 衡量,散发传单,扰乱对方军心,也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卑 鄙怯懦的行为,因此他们决定停止散发传单。 战争长期化,双方军队长期对峙,军心士气成为胜负关键。 英国人把加强对敌宣传作为第一要务。
其三,向新闻界颁发宣传指示。 报纸必须绝对支持政府,报纸之重要性, 仅次于教育人民的学校,是政府事务的一部 分,不能由私人经营。在他执政期间,各报 总编辑或代表要经常到新闻宣传部(墨索里 尼的女婿西阿诺为部长)接受口头或书面指 示,这些指示包括每天的版面安排、标题字 号和言论基调。
其四,禁止刊登犯罪及社会新闻。 最后,实行新闻检查。
闻检查的具体情形
随军记者向军事当局出示报道文稿,各报纸向新闻检查局呈送 一份校样,新闻检查机关根据通常的禁止及每日得到的特别指令, 在校样上标明禁止刊登的文章,这部分文章随即从排字版上抽掉, 在印张上留下空白。倘若报馆不遵从检查机关的指令,那么报纸马 上就会被勒令停刊,甚至受到法庭的起诉,严重者遭到查封。 随着战争的持久化,新闻检查越来越严格,涉及面越来越广, 能够顺利通过检查机关的报纸也越来越少。新闻检查开始变成了一 种政治攻击手段,各种各样的冲突层出不穷。英国北岩勋爵和比弗 布鲁克勋爵与新闻检查机关的争执,法国克列孟梭主办的报纸与新 闻检查机关的纠纷,给当时的政局以重大的影响。在德国,新闻检 查往往是政府与总参谋部意见相左的焦点。俄国的新闻检查,迫使 公开报纸变为地下报纸,使国内报纸成为流亡报纸。当时报纸上发 布的所有军事新闻,都要经过军方的严格检查,对于记者来说,报 道战争的真实情况是非常困难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好以总 司令部发布的那些 “真实”报道为满足。于是军方的意图在报纸上 得到了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原则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这种伤害在此后历次战争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
◎ 美国:
美国战时宣传的特点就是真实、客观地报道,有人认为美
国的宣传家应该算作报道派。参战虽然很迟,但在宣传上 颇为主动、积极。宣战才一星期,威尔逊总统就成立公共 新闻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布关于战争的实 况,记者乔治· 克里尔为总负责人,他认为:“这是一个单 纯的宣传机构,一个做推销生意的大企业,也是世界上最 大的广告业”, 战争期间,他动员了国内15万人来参加 委员会的工作。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传播
☆交战国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这次大战不同于以往历次战争的显著特点,就在于 它不仅是交战双方军事力量的较量,而且是双方政治、 经济、宣传力量的全面较量。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 同时为了瓦解敌军斗志,各交战国纷纷控制并利用新闻 媒体,在另一条战线上展开了攻势。
各国控制新闻媒介的关键措施,便是实施新闻检查。
在这方面,执行得最彻底。俄国的新闻检查制度自凯瑟琳女皇创 沙 立以来,虽多有变革,时急时缓,但从未中断。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 期间,新闻检查空前严厉,许多报刊,尤其是布尔什维克的反战 报刊,或被查封,或勒令停刊。
英 新闻检查的内容和要求逐渐明确下来。 国
新 闻 检 查 各 国 情 况
德 建立新闻检查制度,该项工作由直接隶属于德军司令部的“作战 国 新闻局”负责实施的。 日 新闻检查亦由军方进行,随军记者的报道迟缓,电报等通讯工具 本 被限制使用。 法 新闻检查局是根据戒严状态设立起来的,并直接隶属于法国陆军 国 部。
纳粹对德国新闻媒介的控制 墨索里尼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日本政府对新闻媒介的控制
英国的新闻政策 法国的新闻政策 美国战时新闻政策 中国国民政府的新闻政策 前苏联的新闻政策
战时轴心国的新闻宣传 德国纳粹的新闻宣传 日本的战争宣传 意大利的战时宣传
同盟国的新闻宣传 英国战时新闻宣传 法国战时新闻传播 前苏联战时新闻宣传 战时美国新闻宣传
☆日本政府对新闻媒介的控制
从30年代起,日本报业便受到越来越 严格的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势力所左右, 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二战时期,政府 更是将报业纳入“战时体制”,使它成为日 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
其一,建立新闻统制机构。
满洲事变后,国际舆论批评的矛盾集中到日本头上,日本军部、外务省深感建立 统一机构以协商对外宣传方针的必要,于1932年9月成立了一个情报委员会。Leabharlann ☆墨索里尼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其一,实行一区一报制。 颁布《新闻法》,规定各地报纸合并,一地 区只准一家报纸发行。这一办法不仅可使言 论趋于一致,而且是消灭反对派报纸的最好 办法,二战期间,得到了德国、日本等国的 仿效。
其二,制订《新闻记者登记法》。 该法于1925年公布,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 记者法。其目的在于决定记者之资格及监督 记者。该法规定:“凡有违反国家利益之行 为者,即撤销记者之资格。”同时规定,凡 不对法西斯效忠者,均不得从事新闻事业。 根据这一法令,100多名记者被拒绝登记, 《米兰晚邮报》的主编阿尔伯蒂尼也被迫辞 职。
☆ 法国的新闻政策
在1939年9月3日正式对德宣战之前,法国政府颁布了一系 列法令,制订了大量的预防性措施,对新闻界实行高压政策。 但在战争初期,新闻界与新闻检查部门关系,远不象一战时 那样紧张。1940年5月以后,政府开始加强对新闻界的控制。 5月24日,政府又建立了出版许可证制,并对各个报馆的物 资实行统一管理。 1940年巴黎陷落后,维西政府成立,设立了新闻处,对报 刊实行严格的控制。 德国占领巴黎后,在巴黎建立了“法兰西新闻社”。哈瓦斯 社撤到了法国南部维西,1940年被肢解拆散,各分社均被 维西政府控制,隶属于国家机构“法兰西新闻局”。 此后,维西政府对报业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控制,报纸仅有的 最后一点自由也被剥夺。
★ 战争准备:法西斯对新闻媒介的控制
☆纳粹对德国新闻媒介的控制 希特勒执政后,在短短几年期间,纳粹党 便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新闻传播的具体措施: 其一,查封民主力量的报纸,建立法西斯 垄断报业。 其二。建立法西斯新闻统制机构。
“正如我早已强调指出的那样,新闻
界不仅要发布消息,而且还必须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