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一篇全掌握!建议收藏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一篇全掌握!建议收藏

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往往在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意思,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

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 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 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 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18个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一览表附:文言虚词知识简介所谓文言虚词,指的是以下几种词:一、代词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见的代词有——之、其、何。

二、介词: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有——于、以、为、因、与。

三、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包括:并列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则、以、而、若、且。

四、副词对动作行为、性质状态在语气、程度、时间、范围等方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

一般只能修饰形容词、副词等,不能修饰名词,常在句中作状语。

副词包括语气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连接副词等。

常见的副词有——其、乃、且、则。

五、助词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包括结构助词、语气助词、音节助词、语缀助词。

常见的助词有——所、也、者、之、乎。

六、兼词指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词性。

最常见的兼词有——“焉”(相当于“于是”“于之”等)、“诸”(相当于“之于”)、盍(相当于“何不”)。

“诸”、“盍”也称合音词。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文言文副词用法

文言文副词用法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 动词或形容词前,译为“他”“它” (包括复数)。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五、且 1.作连词。 ⑴表递进关系,译为:①而且,并且 。②况且,再说。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 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 》) ③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之 1.作代词 ⑴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 。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
⑵作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译为:这, 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 氏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 将伐颛臾》
2.作助词 ⑴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 之间,译 为“的”。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 过与?《季氏》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
• ⑷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 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 • • • • • • •
2.作代词 ⑴你,你的。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⑵他们的 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呼应风从。 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
3.作动词。 ⑴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 何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 足,又顾而之他。(《齐人》
再见!!
文言文虚词 用法
1.作连词⑴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是”“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③惑而不从师

文言文虚词用法

文言文虚词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文言文虚词13个用法(整理超全)

文言文虚词13个用法(整理超全)

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01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常考)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常考)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用作动词:(常考)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常考)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常考)例:其真无马邪?(《马说》)(一)用作疑问代词。

(常考)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常用文言虚词(25个)(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文言文虚词用法

文言文虚词用法

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一、连词1、表并列:劳苦而功高若此,……2、表承接:图穷而匕首见3、表转折: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表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6、表假设: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7、表因果: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表目的: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二、代词而翁长铨……(你,你的)何一、疑问代词:1、豫州今欲何至?2、何以战?(哪里,什么)二、疑问副词: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徐公何能及君也?(为什么,怎么)乎1、句末语气词,可以根据语气翻译成“呢”“了”“吗”等儿寒乎?欲食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放在句中,相当于“于”,翻译为“在”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形容词尾,译为“……的样子”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乃一、副词:1、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就)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竟然,却)3、臣乃敢上璧。

(仅仅,才)二、判断动词: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是,就是)三、代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你的)其一、代词: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他的,他们的)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指示代词,这,这些,那,那些)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词,其中的)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的,我)二、语气副词1、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大概”)2、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译为“难道”)3、尔其勿忘乃父之志!(表期望,译为“一定”)4、吾其还也。

(表婉商,译为“还是”)三、连词1、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表选择,译为“是……还是……”)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表假设,译为“假如,如果”)且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况且)2、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并且,而且)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于】(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文言文虚词+例句

文言文虚词+例句

文言文虚词例句文言文虚词例句都有哪些?答:文言文虚词例句如下:常考的且较为复杂的虚词就以下这6个:而、之、其、以、于、为。

1、.而而一般在文言文中起连接作用。

①表示并列关系时,译为:又、和,也可以不做翻译。

例句:蟹六跪而二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表示承接关系时,译为:就、然后、接着,或者不做翻译。

例句: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③表示递进关系时,译为:并且、而且,或者不做翻译。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④表示转折关系时,译为:然而、却、但是、可是。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⑤表示因果关系时,译为:因而、所以。

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⑥表示修饰关系时,连接状语,可不做翻译。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⑦表示假设关系时,译为:如果。

例句: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当而不作连词的时候,也有别的意思。

①通“尔”,译为:你、你的。

例句: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②语气助词,译为:啊、吧。

例句: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常出现的词语搭配:而已、而后、继而、而或等。

2、之之一般在文言文中用作代词或者助词。

①作为指示代词时,译为:这个、这、这种、此。

例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时,译为:他、它、它们、他们。

例句: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③作为指代说话人本人或者听话者时,译为:我。

例句: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时,译为:的,或者不做翻译。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⑤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一般不做翻译。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⑥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⑦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何陋之有?(《陋室铭》)⑧作为音节助词,常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没有实际意思。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1. 哎呀,“之”字那用法可多啦!比如说“渔人甚异之”,这里的“之”就是指代前面提到的事物呀。

它可以作代词、助词,还能当动词呢,是不是很神奇呀?
2. 嘿,“而”字也不简单哟!像“敏而好学”,这儿的“而”就表示递进关系。

它还能表示并列、转折等好多关系呢,这就像人生的路一样,变化多端呀!
3. 哇塞,“以”字的作用也很重要呢!“以其境过清”,这里的“以”表示因为的意思。

它可以表示凭借、用、因为等,就如同一个多面手!
4. 呀,“于”字也有很多门道啊!“苟全性命于乱世”,这个“于”就是在的意思。

在不同的句子里,它可有不同的含义哟,是不是很有趣?
5. 哼,“其”字可得好好琢磨!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就是那些的意思。

它的用法复杂多样,需要我们仔细去体会呢。

6. 哈哈,“为”字也不甘示弱呀!“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为”表示对、向。

它有时是动词,有时是介词,真的很特别呀!
7. 哎哟喂,“乃”字也有它的精彩呢!“乃不知有汉”,这里的“乃”竟然是竟然的意思呢。

它的用法虽然不多,但是很关键呀!
总之,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真是丰富多彩,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和归纳呀!。

初中生必收藏: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初中生必收藏: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初中⽣必收藏:18个常见⽂⾔虚词⽤法归类昨天在头条上发布了我这么多年以来整理的⽂⾔⽂虚词⽤法归类,很多⼈在私信我有没有虚词。

现经过整理,把初中阶段最常见的⽂⾔虚词和⽤法归类发出来,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提升有所帮助。

⼀、⽽1.连词。

(1)表并列:⼀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例①:蟹六跪⽽⼆螯。

例②:北救赵⽽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且”。

例:君⼦博学⽽⽇参省乎⼰。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动欲还,⽽⼤声发于⽔上。

例②:图穷⽽⼔⾸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有意,瞻予马⾸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思矣。

例②:吾恂恂⽽起。

例③徐⽽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

例:诸⼈徒见操书⾔⽔步⼋⼗万⽽各慑恐。

2.代词。

只⽤作第⼆⼈称,⼀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侍母。

例②:⽽翁归,⾃与汝复算尔。

3.⾳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虚词”。

如:“⽽已”,放在句末,表⽰限⽌的语⽓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桌、⼀椅、⼀扇、⼀抚尺⽽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已⽽”、“俄⽽”⼀般⽤来表⽰时间不久。

⼆、何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常有语⽓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 例②:⼤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猿哀鸣。

2.副词。

(1)⽤在句⾸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归纳一、介词介词是一种虚词,主要用来连接名词、代词或诗句中的成分。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需要我们了解。

1.以:表示目标、标志,例如“以德报怨”、“以冬日之北”;2.若:表示条件、假设,例如“若故而动”、“如若乃尔”;3.因:表示原因,例如“因其疾于东道,参人所不入也”、“非辨於事者以因人也”;4.为:表示目的、结果,例如“为民请命”、“遂为丞相”。

二、连词连词是一种虚词,主要用于连接句子或句子内部的成分。

1.并且:表示递进关系,强调两个事项同时存在,“予发愤图强,并且自立于江湖之上”;2.但是:表示一个转折关系,“我知与汝友好已久,但是今日为僵局所困,情形难保”。

三、助词助词在文言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能够表明语法关系,在修饰谓语动词时还能够体现主谓一致。

1.之: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起到形容、代替的作用,“汝辩之高也”、“贤之人也”;2.乎:与疑问词结合使用,用来构成疑问句,“何事乎?”、“焉视天下人乎?”;3.以:可以表示手段、原因等,“以巧力而知荣辱者”。

此外,它还可以引导结果状语从句,“星罗棋布,靡有不至者以德运之”。

四、副词副词是一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虚词。

1.已: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夫子年已老矣”、“吾闻已久”;2.甚至:表达程度之深,“众勉而奋甚至于危难时刻”、“真可谓孔道所尽也矣”。

五、叹词叹词是用来表达感慨、惊讶等情绪的虚词。

1.咳/呜呼/唉:表示悲伤、不快或遗憾,“世亦远矣哀咳歌了”、“唉我心愁苦欲绝!”;2.哇:表示赞美或惊讶,“哇!花开得真美啊!”。

六、时语气助词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用于表示推测、猜测等含义的虚词。

1.或:表示不确定性或提出选择,“或是准备充分,或是不思考后果”;2.庶几/免则:表示假设或推测,“庶几以理投之,则天道将上佑我”。

七、语气词在表达感情和语气方面,文言文还使用一些特定的虚词。

1.然而:表示转折关系,“吾即位之年,然而朏笑者甚众”;2.遽然:表示动作突然发生,“遽然号古堡前而屈膝礼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用法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
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

(《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
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