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方山子传》导学案设计教师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四单元 5 推荐作品 篇目一 方山子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四单元 5 推荐作品 篇目一 方山子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四单元 5 推荐作品篇目一方山子传
一、通假字
1.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2.犹见.于眉间“见”通“现”,显现
3.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4.方山子傥.见之欤“傥”通“倘”,或许,可能
二、古今异义
1.环堵萧然,而妻子
..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2.因与余马上
..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古义:骑在马背上。

今义:立刻、立即。

3.使从事
..于其间,今已显闻
古义:任职。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4.然终不遇
..
古义: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

今义:没有遇到。

5.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乎
古义:遗留下来的样子。

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5《方山子传》学案设计(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5《方山子传》学案设计(含答案)

《方山子传》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2、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方山子虽身处逆境但仍超然物外的旷达精神。

从而认识到写作是排遣忧愁、抒发情志的重要工具。

二、导读(1)作者生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2)背景介绍: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怀才不遇,与方山子遭遇相似。

一个是读书没有受到赏识的陈季常,另外一个是当官不受重用的苏轼,两人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3)传记人物传记是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为自己写的传叫自传,如《五柳先生传》,为他人写的传叫别传。

本文是一篇颇具艺术匠心的别传。

三、导思1、方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看看方山子与常人不同体现在哪些地方3、由此看出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4、文中还有一处细节,在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时,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5、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资料?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6、“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7、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8、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四、导练【跟踪试题】1.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散文之都第四单元作品方山子传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散文之都第四单元作品方山子传

方山子传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透过细节描写赏析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神情风貌与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方山子的行径及精神风貌的解读,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同时体会作者隐约委婉的叙事风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教学内容、过程:一、引入。

苏轼在诗中刻画方山子“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是一个怕老婆的形象,方山子真是诗中描写的这样一个不堪的人物形象吗?让我们再从苏轼为他做的传记《方山子传》寻找答案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进入内容学习。

1.生齐读课文。

2.问题一:本文用了什么叙述方法?与一般传记相同吗?(明确:倒叙)3.问题二:用文中的一个词表明作者为方山子作传的原因。

4.(明确:异)5.问题三:方山子的“异”,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生活经历、生活态度、行为作风、精神风貌)6.问题四:作者対方山子隐逸一事及价值观持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赏识)7.问题五:文章的主旨?“不遇”的感慨。

)知人论文:介绍作者的经历。

(课件)四、艺术特色。

(1)奇妙的构思:结构概述:方山子其人,别号的由来。

叙述:他乡遇故知倒叙:一世豪士补叙:放弃富贵议论:类比光、黄异人(对方山子之赞颂)(2)隐约的折射: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的不遇,又写自己的诗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

小练习。

1.我想对方山子说(用一两句古诗词)例: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第四单元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导学案一、基础知识:1、字音:陈慥.闾.里遁.岐.亭庵.居谪.居矍.然勋阀..2、古今异义词①然终不遇..(古义: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遗留下来的样子)③余所以..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至此者(古义:……的原因)④而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⑤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古义:骑在马背上)⑥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任职)3、词类活用①庵.居蔬食(..名词作动词,庵,以庵为居;食,以……为食)②余既耸然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③见方山子从.两骑(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④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一年)⑤亦足以富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裕安乐)4、文言句式⑴判断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也”表判断)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也”表判断)自谓一世豪士(“谓”为判断词)⑵宾语前置何为而在此(“何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为何”)⑶状语后置晚乃遁于光、黄间(正常语序为:晚乃于光、黄间遁)鹊起于前(正常语序为:鹊于前起)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正常语序为:于眉间犹见)⑷省略句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后省略介词“于”)徒步往来山中(“山”前省略介词“于”)见方山子从两骑(“见”前省略主语“余”)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余”后省略“于”)亦足以富乐(“以”后省略宾语“之”)二、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借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方山子传》导学案设计 (无答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方山子传》导学案设计 (无答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

3、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导入】苏轼有一好友好宾客,喜宴饮。

其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其夫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轼就写诗嘲笑他说:“龙邱居士(是苏轼这位好友的别号)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来人们便把“河东狮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还把怕老婆的现象戏称为有“季常癖”。

“季常”便是苏轼这位好友的字。

那么,除了怕老婆,这位好友的一言一行还给苏轼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方山子传》。

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苏轼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作者,请同学们自行整理。

二、写作背景通读全文,找出文中交代写作背景的句子。

三、预习作业1、自行读熟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①前十有.九年( )②往往阳.狂垢污( )③方山子傥.见之欤()④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①欲以此驰骋..当世(古义:今义: )②方屋.而高(古义:今义: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今义: )④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今义: )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古义:今义:)(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余既耸然异.之(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 )④岁.得帛千匹( )⑥方山子怒.马独出()(4)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①方屋而高( )②何为而在此?()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方山子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方山子传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两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同时,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明确:(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4)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2、第一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导学案设计

《方山子传》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强和学习传记的特点和写法;积累文言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分析如何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学习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本文的构思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2、标题注解(1)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2)本文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在黄州时为他的好友陈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别传。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乡里)之(的)侠皆宗(尊崇)之(他,代方山子)。

稍壮,折节(改变志趣)读书,欲以(凭借)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赏识)。

晚(晚年)乃(才)遁(隐居)于光、黄间,曰(叫)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1)弃(放弃)车马,毁(毁坏)冠服,徒步(步行)往来山中,人莫(不)识(认识)也。

见其所著(戴)帽,方屋(帽顶)而高,曰:“此岂(难道,表反问语气)古(古时)方山冠之(的)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乎?”因(于是)谓(称呼)之方山子。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方山子传》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方山子传》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翻译,把握传主的事迹和品质,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方山子“异”的评价,把握苏轼的创作目的和情感。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

2、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作者对方山子“异”的评价;2、苏轼的创作目的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和黄州: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那么,在黄州时苏轼的思想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在黄州,苏轼泛舟赤壁矶下,于是有了传诵千古的“两赋一词”——《前赤壁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黄州,苏轼再一次和友人相遇……二、点学生读课文,正字音;翻译课文重点词句1)、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

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

2)、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见《史记·游侠列传》。

闾里:乡里。

3)、宗之:崇拜他,以他为首。

宗,尊奉。

4)、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

《后汉书·段颎传》:“颎少便习弓马······长乃折节好古学。

”5)、“驰骋”句:在当代施展才学抱负。

岐亭:宋时黄州的镇名,在今湖北麻城县西南。

6)、屋:帽顶。

岂:其意为“(这)难道不是······”。

7)、“余谪居”三句:苏轼《岐亭五首叙》:“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恤季常也。

为留五日,斌诗一篇而去。

”谪,降职。

8)、矍(jué)然:惊讶睁眼相视貌。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使用年级:高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强和学习传记的特点和写法;积累文言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分析如何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学习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实词和虚词。

2、学习本文的构思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号,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2、标题注解(1)方山子,即宋代,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2)本文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在黄州时为他的好友陈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别传。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乡里)之(的)侠皆宗(尊崇)之(他,代方山子)。

稍壮,折节(改变志趣)读书,欲以(凭借)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赏识)。

晚(晚年)乃(才)遁(隐居)于光、黄间,曰(叫)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1)弃(放弃)车马,毁(毁坏)冠服,徒步(步行)往来山中,人莫(不)识(认识)也。

见其所著(戴)帽,方屋(帽顶)而高,曰:“此岂(难道,表反问语气)古(古时)方山冠之(的)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乎?”因(于是)谓(称呼)之方山子。

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

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

《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2.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3.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能够准确地翻译。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苏轼写这篇文章的意图,理解作者幽微难明的内心世界。

【学习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第一二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作者与作品】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因头戴方山冠,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陈季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

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字词正音闾(lǘ)里遁(dùn)庵居(ān)谪(zhé)居矍(jué)然著(zhuó)帽奴婢(bì)岐(qí)亭挟( xié)二矢(shǐ)勋(xūn)阀(fá)垢污 (gòu) 傥(tǎng)见之与诵读并翻译课文第1、2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或句式。

(“折节”“驰骋”“环堵”等)2、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3、探讨作者的写作原因及思想感情。

学前准备(预习)1、完成导学案的练习,积累文言字、词、句。

2、自己疏通文意,尝试翻译。

3、填写表格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苏轼在黄州时的介绍:北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苏轼在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于是有了青史流芳的“东坡居士”;在黄州,苏轼泛舟赤壁矶下,于是有了传诵千古的“两赋一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黄州,苏轼再一次和友人相遇,并为友人写了这篇传——《方山子传》,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领略苏轼的文章。

二、明确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或句式。

(“折节”“驰骋”“环堵”等)2、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3、探讨作者的写作原因及思想感情。

三、预习反馈重点检查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所反馈问题,落实文言字、词、句。

四、课文解读通过朗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章大意。

五、合作探究思考讨论一:方山子到底异在何处?明确: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异对比彰显“异”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表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思考讨论二:1、苏轼为什么写方山子这个人?(补充苏轼被贬黄州前仕途不顺的历史材料,让同学们很好的体会苏轼的怀才不遇。

)1、在凤翔时与上司陈希亮不和2、在朝廷与王安石政见不和3、“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是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怀才不遇的方山子,另一个是屡遭贬谪、仕途不顺的苏轼,相似的经历使得二人惺惺相惜。

所以,苏轼写方山子,其实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2、面对挫折,苏轼和方山子展现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更倾向哪种呢?(结合现实,达到古为今用的效果)。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导学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苏轼简历及代表作见第二单元《新城道中(其一)》。

魏禧(1624—1681),清代散文家。

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

江西宁都县人。

明亡后隐居宁都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

后出游江南,人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

康熙间,举博学鸿词,不应,逝于扬州。

2.背景解读方山子,即陈糙,字季常,号方山子。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方山子的身上有某些令苏轼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钱财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为,对苏轼的触动很深。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大铁椎传》:本文有删节。

原文后面还有一段评论:“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作者是明末遗民,具有民族气节。

原来他意图反清复明,由大铁椎联想到秦始皇博浪沙遭刺客椎击的故事,把希望寄托在这样的英雄人物身上,以期有朝一日真正发挥他的作用。

因此,本文有所寄托,是很显然的。

自主学习方山子传1.通假字(1)前十有.九年( )(2)犹见.于眉间( )(3)往往阳.狂垢污( )2.一词多义(1)而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提刀而立( )使骑逐而射之(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之而岂山中之人哉( )余既耸然异之( )是二者,余未信之( ) 3.古今异义(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古义:___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

(2)环堵.萧然古义:_今义:堵塞。

(3)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_今义:男子的配偶。

(4)问余所以..至此者古义:__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使从事..于其间古义:___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4.词类活用(1)余既耸然异.之( )(2)庵居蔬食.( )(3)鹊.起于前( )(4)岁.得帛千匹( )(5)见方山子从.两骑( )5.文言句式(1)见方山子从两骑( )(2)然终不遇( )(3)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4)此吾故人陈糙季常也( )(5)何为而在此( )(6)鹊起于前( )(7)呼余宿其家( )大铁椎传1.通假字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2.古今异义(1)子灿见窗户..皆闭古义:_今义:窗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方山子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方山子传

科目语文年级高三班级时间题目方山子传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知识与技术: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概括文言知识点。

认识作者。

过程与方法:领会本文构想——“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良与奇异。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本质。

教课要点:领会本文构想——“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良与奇异。

教课难点: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本质。

时序教课操作过程设计(要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 ,含课练、作业安排)【导入语】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

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

他善于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特别看重他。

可是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此刻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挚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

他们两人的喜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爱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爱在一同饮酒。

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爱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

但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特别不满意的就是陈慥饮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

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以后,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饮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夜晚,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

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

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灰心。

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

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特别好,今夜干脆请她们给我们唱两首歌。

我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马上嘱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感觉人间也有美好的东西。

没想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连忙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气冲天。

两人只能散了。

次日,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

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夜晚不睡觉。

《方山子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方山子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方山子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班别学号姓名评价【教学重点】1、理解、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苏轼:字,号,人,宋代、、、、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

苏轼与父亲、弟弟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代、,宋代、、、、、﹚,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

二、传主简介: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

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后来人们便把“河东狮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

有人还把怕老婆的现象戏称为有“季常癖”。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闾()里谪()居陈慥()著()帽矍()然奴婢()岐()亭精悍()勋()阀()傥见之欤()四、解释加点的字、词,翻译划线的句子: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2、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3、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方山子传 大铁椎传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方山子传 大铁椎传

方山子传一、相关背景方山子,是一个当时隐居之人。

其家世代有功,为官宦之家,在洛阳也多有产业,在河北还有不少田产,然而他不慕当时的权贵,只身一人来到山中。

当时苏轼被贬来到今湖北黄冈,认识了方山子。

作者对方山子的生活态度十分赞赏,对方山子的异人之处非常佩服.又联想到自己从京城被贬到了这僻远之地,顿生感慨.于是便写下了这篇传记性散文。

二、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方山子生平的生动介绍和描写,给读者展示了一位出身富家,少年踌躇满志、威武侠义,中年舍弃豪华、自甘清贫、不慕荣华、崇尚道义、崇尚自然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喜爱之情,流露出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隐约有不平之意,流露出自己因仕途坎坷而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一、通假字1.前十有.九年通又2.往往阳.狂垢污通佯,假装3.方山子傥.见之欤通倘,或许二、古今异义1.然终不遇..古义: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今义:没有遇到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遗留下来的样子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3.问余所以..至此者古义:……原因今义:连词,表因果4.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丈夫的配偶5.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古义:骑在马背上今义:立刻,立即6.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古义:任职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三、一词多义1.慕①少时慕.朱家(《方山子传》)动词,仰慕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赤壁赋》)动词,思慕2.闻①不与世相闻.(《方山子传》)动词,来往②今已显闻.(《方山子传》)名词,名声,名望③余闻.光、黄间多异人(《方山子传》)动词,听说④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动词,听到,听见⑤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闻名,出名3.等①与公侯等.(《方山子传》)动词,等同,相类似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动词,相同,同样③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陈涉世家》)助词,类,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

3、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导入】苏轼有一好友好宾客,喜宴饮。

其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其夫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轼就写诗嘲笑他说:“龙邱居士(是苏轼这位好友的别号)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来人们便把“河东狮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还把怕老婆的现象戏称为有“季常癖”。

“季常”便是苏轼这位好友的字。

那么,除了怕老婆,这位好友的一言一行还给苏轼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方山子传》。

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见教材附录《唐宋八大家小传》。

二、写作背景通读全文,找出文中交代写作背景的句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三、预习作业1、自行读熟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①犹见于眉间(有,通“又”)②前十有九年(见,通“现”,显现)③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①欲以此驰骋..当世(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

今义:指纵马奔跑)②方屋.而高(古义:帽顶。

今义:指房屋)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④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任职。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连词)(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①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尊奉)②余既耸然异.之(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③见方山子从.两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④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⑥方山子怒.马独出(使动用法,使……愤怒)(4)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①方屋而高(和,并列连词)②何为而在此?(却)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然而,转折)④使骑逐而射之(并、接着,表承接连词)(5)指出下面句式类型并口头翻译。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判断句)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判断句、宾语前置句)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状语后置句)④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⑤庵居蔬食(宾语前置句)2、方山子何许人也?找出文中的信息句,给方山子建立档案。

3、方山子给苏轼留下的突出印象是什么(用文中的字词回答)?表现在哪些方面?4、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探究案1、方山子何许人也?找出文中的信息句,给方山子建立档案。

面?明确:“耸然而异之”(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三异:世不相闻而人莫之识】(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洒脱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四异:显闻富乐而山居隐逸】板书设计方山子传苏轼【教师小结】世道浑浊,人生不遇,方山子不甘逐其流,不屑扬其波,于是毅然弃俗世中熙熙攘攘的显闻、富乐,选择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生活,回归生命本身。

这份生命取向惊世骇俗,我认为这是方山子之“异”第一层含义。

做出一份弃富贵守清贫的选择对于通俗意义上的人生已不容易,而能在清贫中活得怡然自乐、活得通脱则更不容易。

所以我认为方山子之“异”的第二层含义是:他安贫乐道,活出了一种人生意境!3、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明确: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隐约折射,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的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寓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但方以文为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生活道路检测案1、同步练习①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崇B.往往阳.狂垢污阳:表面上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等同D.余谪.居于黄谪:贬官②下列各组加点的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C )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B.余既耸然异.之 /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C.环堵萧然. /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 使.骑逐而射之,不获③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 A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④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

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比较阅读大铁椎传(节选)魏禧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宋,怀庆青华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

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见了大铁椎。

宋将军是怀庆青华镇人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宋弟子高信之,擅长武术,七省爱好武术的人都来向他学习,人们因他长得魁梧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

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也是怀庆人,力气大,擅长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是他小时候的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

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

柄铁折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

扣其乡及姓字,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像锁上的链子,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

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像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口音。

问他家乡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

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

我们在一起睡觉,到半夜,客人说:“我走了。

”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

陈子灿见窗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

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持,而腰多白金。

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而腰带中裹着很多银子。

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

”陈子灿一觉醒来,侠客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

吾去矣!”将军有一天,侠客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名声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然而你的武艺全不顶用,我走了。

”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久居,祸且及汝。

今夜半,宋将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

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

今晚半夜,方期我决斗某所。

”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客曰:“止!贼能强盗们正约定和我到某个地方决斗。

”宋将军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

”侠客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客不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

”宋将军向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侠客的本领,就竭力请求侠客同往。

侠客没办法,得已,与偕行。

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就带他一起走。

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侠客送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你只许观看,千万别作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

客驰下,吹觱篥(bì lì)数声。

顷之,贼二十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

侠客骑马飞驰而下,吹了几声觱篥。

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聚集过来,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

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侠客,侠客大喊:“看椎。

”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马首裂。

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

宋将军屏息马头也被砸得碎裂。

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侠客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

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观之,股栗欲堕。

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

”尘滚滚东向驰去。

后遂不复至。

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

忽然听到侠客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滚滚,朝着东方飞奔而去。

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与?天生异人,必魏禧评论说:张良找到了大力士,在博浪沙用铁椎捶击秦始皇,大铁椎大概也是那种人吧?老天生下有奇异才能的人,有所用之。

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一定有用得着他的地方。

但我读陈亮的《中兴遗传》,发现那些才智出众、侠义刚烈、雄奇卓异的人,无声无息地不能在当代显露功绩声名的,又为什么这样多呢?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子灿遇大铁椎为壬是不是上天降生的人才不一定被人任用呢?还是任用他们自会有一定的时机呢?陈子灿遇见大铁椎是壬寅年,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四十耳。

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看他的相貌应当是三十岁,那么大铁椎当时已有四十岁了。

子灿又曾经看见他写买东西的单子,楷书写得非常工整漂亮。

楷书也。

①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 故尝与过.宋将军过:经过(访问,拜访)B.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寝:丑陋C. 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扣:通“叩”,询问D.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期:约会②下列全都表现大铁椎英勇神武的一项是(A)①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②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③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