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全国名师联盟高三上学期入学测试考试卷(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全国名师联盟高三上学期入学测试考试卷
历 史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A .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B .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C .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 .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2.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3.汉朝在出现灾异时,帝王常常发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极多。这表明当时 A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 .儒学影响治国理政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4.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5.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
B.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C.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
D.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
6.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役,将工入专门的“匠藉”,称为匠户。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这种变化A.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巩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C.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7.《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这说明
A.军机大臣参与决策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军机处、内阁的相互制约
D.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
8.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这表明
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
9.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间门外南滚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开始形成一批繁荣的商业市镇
B.苏州成为徽商晋商主要活动区域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为繁荣
D.苏州居当时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
10.167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购运南京布(即江南棉布)。乾隆末年,欧美各国购买的南京布已突破百万匹。从乾隆五十一年至道光十三年的48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46余万匹。这表明当时中国
A.棉布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B.欧洲工业产品受到抵制
C.开始了与西方贸易往来
D.棉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
11.19世纪70年代,一位旅居上海的洋人发现,上海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下列现象中,他能看到的有
①上海周边乡村妇女进城从事缫丝、卷烟等工作
②上海一份杂志的封面人物是南通工商巨子张謇
③上海与伦敦之间商业讯息可通过有线电报传递
④上海轮船招商局开拓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事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
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
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
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
13.1897年《知新报》记载,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言之有理即可己扩充,制造火药弹炮、钢铁诸器……
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湖北机器织布局在(1896年)“极力整顿”
后,“竟盈余十八万金,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这反映了甲午战后
A.洋务企业有了显著发展
B.民族工业取得了技术独立
C.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化
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新动向
1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B.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D.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
15.1970年1月,中国驻波兰临时代办雷阳会见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表示奉命原则上同意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同日,美国国务院在宣布该消息时,首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称。1月和2月,雷阳与斯托塞尔先后进行了两次中美大使级会谈。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A.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
B.中美共同谋求两国关系改善
C.中国对美采取灵活外交原则
D.美国承认了新中国合法地位
16.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1979年至1987年为第一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国企自主权;1987年至1992年为第二阶段,核心内容是实行国企承包制;从1992年起,国企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体制改革从城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