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的矛盾

合集下载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人与自然(de)关系世界上(de)任何事物都是矛盾(de)统一体.我们面对(de)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de)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de)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de),人类(de)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de)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de)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de)能力不断增强,现在(de)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de)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de)意志印记(de)自然,即人化了(de)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de)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de)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de)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de)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de)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de)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de)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de).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de)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de)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de)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de)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二)人与自然(de)统一与历史发展马克思不仅把实践概念作为实践唯物主义(de)基石,而且将实践概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de)起点,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历史(de)统一,构成为辩证(de)、实践(de)、历史(de)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学说,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与自然环境之统一学说.因此,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de)视角来理解和把握自然界及其与人(de)辩证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理论(de)一个基本特征.对此,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是赞同肯定(de).正如施密特所说:“马克思(de)自然观与其他各种自然观(de)区别,首先在于它(de)社会历史(de)特征.”至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自然环境理论和社会历史理论是在社会实践(de)基础上统一起来,因而,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de)社会历史特征与它(de)实践特征是内在统一(de),这在理论上,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de)本质特征;在实践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de)现实基础.1、马克思在批判黑尔格等人(de)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等人(de)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de)基础上,用人与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历史(de)辩证统一(de)唯物主义自然环境理论,克服了人与自然在“绝对精神”中统一(de)唯心主义自然观,抛弃了人与自然分离与对立(de)机械(de)非历史(de)抽象(de)唯物主义自然观,使辩证(de)、实践(de)、历史(de)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统一学说登上了王座.大家知道,费尔巴哈在反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de)过程中,虽使唯物论重新登上了王座,但没有克服旧唯物主义满足于抽象(de)自然与抽象(de)人(de)对立,都主张与人分离(de)自然以及与自然分离(de)人.因此,费尔巴哈自然观(de)最根本(de)缺陷,就是与历史观(de)分离,使他(de)自然界是没有历史(de)自然界,解释自然时是唯物(de),当然是机械性、直观性(de),解释历史时是唯心(de),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de)那样,他必然“重新陷入唯心主义.”因而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必然是唯心主义(de).我们看到,在费尔巴哈(de)思想框架内,人与自然(de)关系(de)唯物主义(de)机械性、直观性和唯心历史观是一致(de).这就使得费尔巴哈自然观必然割裂了自然文化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de)统一性,认为两者是没有关系(de),这实质上是把自然界排斥于人类历史即人类(de)社会实践过程之外,把自然界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也就是把历史从自然界中排除出去.这样,费尔巴哈也就不可能看到人类(de)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对改变外部自然界(de)作用与影响以及由此出现(de)自然界(de)属人(de)变化.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de)时候,历史在他(de)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de)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de)”.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道出了费尔巴哈(de)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de)分离与对立;与之相反,马克思恩格斯(de)自然环境理论与社会历史理论是在人类(de)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中辩证统一(de),现实(de)自然界是被社会历史所中介过(de),而不是游离于人类历史即人类社会(de)生产实践之外(de)异在.社会历史是人同自然界(de)完成了(de)本质(de)统一,“是自然界(de)真正复活,是人(de)实现了(de)自然主义和自然界(de)实现了(de)人道主义.”2、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de)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社会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相互演变(de)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关系在不同(de)人类历史时代有不同(de)表现形式.在远古时代,人和其它动物一样只能拜倒在自然面前听命于大自然(de)摆布,成为自然(de)奴隶,人们用神话(de)方式来表达对自然(de)看法,形成人类童年时期(de)“自然宗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de),有无限威力(de)和不可制服(de)力量与人们对立(de),人们同它(de)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de)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de)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de)一种纯粹动物式(de)意识(自然宗教)”.这种“自然宗教”(de)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de)一种原始(de),朴素统一(de)关系.“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de)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de),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de)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de)狭隘(de)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de)狭隘(de)关系,而他们之间(de)狭隘(de)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de)狭隘(de)关系.”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对自然界低水平(de)能动作用与低水平(de)社会形态形成了一种统一,一种狭隘(de)同一性,两种狭隘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de)有机统一.马克思很重视实现(de)自然界在近代工业实践中(de)具体生成问题,认为近代工业表示了自然界被历史(de)进程所改变(de)近代水平,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de)近代水平.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对自然界近代水平(de)能动作用与近代水平(de)社会形态也是形成一种统一性,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de):“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着名(de)‘人和自然(de)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de)发展而不断改变”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de)视角确证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de)不同表现形式,是要揭露近代工业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造成(de)人与自然界(de)异化关系,向人们指明要从特定(de)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来认识与把握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关系.(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de)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de)必然选择在工业革命之前(de)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de)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de)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de)相通、相类和统一(de)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de)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de).这种朴素(de)“天人合一”(de)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de)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de)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de)作用.随着时间(de)推移,人口(de)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de)积累以及科学技术(de)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de)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de)主宰”(de)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de)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de)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de)人口,争取更多(de)空间,生产足够(de)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de)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de)目(de)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de).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de)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de)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de)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de)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de)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de)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de)追求和渴望.结语人类在改造自然(de)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de)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de)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de)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de)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de)关系.因为人与自然(de)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de)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de)一个前提.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de)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de)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de)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de)和谐,实现资源(de)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de)有效保护.。

人与自然矛盾的深度解读及现实出路

人与自然矛盾的深度解读及现实出路

人与自然矛盾的深度解读及现实出路作者:董云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09期近年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不懈探索的热点话题。

因此,重新解读人与自然的矛盾,对于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与自然矛盾的含义人与自然矛盾,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表现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表现在,人与自然在实践中逐渐分化。

“由于人的介入,自然界已丧失了它往日的地位,而成为人们的劳动对象,成为人们借以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

”二、人与自然矛盾的特征1、人与自然矛盾的普遍性(1)人与自然的矛盾无时不在,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为了维持生存,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取天然的生活资料,这时人与自然矛盾开始萌芽。

到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们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愈演愈烈。

(2)人与自然的矛盾无处不有,它遍布于全球的各个国家和地区。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公布的材料显示,地球的十大病症,如土壤遭到破坏,气候变化异常,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锐减等,正在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是某一国家、某一地域单独存在的问题,它表现为一种全球性的综合问题。

2、人与自然矛盾的特殊性(1)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点。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靠获取天然生活资料为生,人与自然矛盾处于萌芽阶段。

到了农业社会,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以及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足,致使人类对自然界形成了小规模的破坏,人与自然矛盾逐渐发展。

但是工业社会以来,生产力极大提高,人们为了物质利益,企图成为大自然的主宰,违背自然规律,最终造成了生态灾难,导致了人与自然矛盾的严重激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了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矛盾思维是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首先,人与自然是对立性的存在。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受制于自然。

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创造力,它不仅创造了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

人是具有意识和思维的能动存在物,在改造客观对象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立物,并且伴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是引发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其次,人与自然是统一性的存在。

脱离了人的自然是抽象的自然,脱离了自然的人是抽象的人。

人与自然不仅是对立性的存在,更是统一性的存在。

一方面,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离不开人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实践使自然实现了“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变,原始的自然深深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成为带有深刻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

系统思维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一体性存在。

“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元素的变化发展,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这个整体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种和谐关系的基础。

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各种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

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由此造成了生态危机。

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马克思曾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环境通常是由人来改变的一面,而且强调了人的革命实践的特征:即人改变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

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二者的一致呢?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难、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所不同的是,人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

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受到自然界的本质——自然规律——的设定,也就是说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

步入现代文明进程中,由于人类自身熟悉的发展和制造工具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树立的是单纯肯定人的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启蒙运动尤其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将自然世界看作供人任意改造、利用的资源或工具。

自然世界从一个活的有机体变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人由此也就从自然宇宙世界中分裂出来,成为与自然世界对立的存在。

笛卡尔首开先河,将人与自然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在、互不以来的实体。

斯宾诺莎反对这种对立说,但他主张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个实体,那就是上帝,而心灵和物质仅是上帝这一实体的两个属性。

这之后,康德、黑格尔等人试图努力改变这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但他们却把人看作是自然价值的显现根源。

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与根本出路

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与根本出路

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与根本出路面对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与困境,人类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重新反省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重新评价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掠夺行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未来的前景与命运。

走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困境,消除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困惑,成为20世纪中叶以来全社会的最强音,寻求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

本文就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与根本出路发表个人见解。

一、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本文认为,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1、工业文明时代自然观的误导自16—17世纪工业文明以来,人类文化倡导的是“征服自然”,“人定胜天”,并且错误地认为“自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当时流行的口号是:“我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我们的任务是向大自然索取”。

在这种以“征服自然”为主导的自然观的引导下,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为了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为了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发展,开始拼命地向大自然开战、掠夺、索取,加上过去根本谈不上回报自然,补偿自然,保护自然,只是一味地开发自然资源,掠夺自然财富,由此必然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2、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发展观的失衡在整个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指标被确定在唯一的经济指标上,即GNP 成了衡量各国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

本来,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指标应是多因素,综合性的,它包括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生活环境,人的心身健康,社会的安全系数以及公民的受教育程度等等,因此唯一经济指标的发展观是失衡的、不科学的。

在这种失衡发展观的误导下,各个国家或地区拼命地追求经济的增长,人人热衷于物质财富的创造与积累,从而制造了一个物欲横流,金钱主宰一切的病态社会。

著名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病态的社会,其特征是极其简单的,这就是它为人的生物学需要提供得太多,但同时却处于精神饥饿状态”。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实践使人类渐渐从统一中分化成为一个特殊的物种,人类产生以后,就总是对自然有着这样那样改造,虽然从生态意义上来说人类还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从本质上说,人类更像是既想脱离自然、超越自然但又不愿离开自然的自身矛盾体。

离开了自然,人类就失去了生活的原材料,必然不能生存下去,但人类又不甘心自然的生存着,想要通过改造自然达到自己高于自然的生活。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是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十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依赖走向对立,从改变环境到破坏环境,从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抑制了人类的发展。

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通过对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的阐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目前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提出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策及措施。

创新点:生态文明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有利于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生态消费方式以及公正合理的生态制度等。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创新性。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社会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相互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不同的人类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整个古代社会中,人对环境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未超出环境的容量,环境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相对的恢复,在强大的自然力的制约下,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处在一个自然的统一和相对平衡的时代。

人和其它动物一样只能拜倒在自然面前听命于大自然的摆布,成为自然的奴隶,人们用神话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看法,形成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然宗教”。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这种“自然宗教”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原始的,朴素统一的关系。

“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

试论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实现协调发展的途径

试论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实现协调发展的途径
当 前 时 代,虽 然 人 们 对 于 自 然 环 境 认 识 的 不 断 加 深,社 会发展过程中对于 自 然 环 境 的 损 害 相 对 减 小,但 是,从 全 球 范围来看,人与自然 之 间 的 矛 盾 并 没 有 解 决,甚 至 是 出 现 了 局部自然环境恶化 的 情 况,因 此,本 文 对 其 实 际 状 况 进 行 了 分析,并对其矛盾的 焦 点 进 行 了 归 类,发 现 人 与 自 然 的 矛 盾 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点: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 对 于 人 们 生 存 发 展 的重要意义,开始反 思 人 与 自 然 地 关 系,提 出 了 人 与 自 然 协 调发展的方略,但是,就其实际来看,造 成 人 与 自 然 矛 盾 问 题 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涉及经济 因 素、社 会 因 素,甚 至 还 包括一些认识论上 的 因 素,因 此,在 解 决 人 与 自 然 矛 盾 的 过 程中需要各 个 国 家、各 个 民 族 以 及 社 会 中 每 一 个 长 期 的 努 力,并非一时半刻就可以解决.本文在 对 人 与 自 然 矛 盾 进 行 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给 予 人 与 自 然 协 调 发 展 的 方 向 建 议,目 的在于指出未来发展的道路,为解决人与 自 然 的 矛 盾 问 题 作 出相应的贡献.
○ 出类拔萃
������������������������������������������������������������������������������������������������������������������������������������������������������������������������������������������������������������������������������������������������������������������������������������������������������������������

人与自然的关系该如何看待

人与自然的关系该如何看待

人与自然的关系该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该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慢慢地发生变化,但是不可改变的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似乎都是非常渺小的。

以下是店铺给大家带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介绍,以供参阅。

人与自然的关系简述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一直存在着。

随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不断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时光流逝,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寻常的时代,现代化的冲击,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正在迅速而又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方式,同时也改变着自然的面貌。

在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本世纪开始时,人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所拥有的技术方面都没有力量急剧地改变地球上的各个系统,然而现在,不仅庞大的人口规模及其活动已具有了这种能力,而且许多重要的变化正发生在大气、水体、土壤和动群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破坏力),在时空和速率上都得到强化和延伸,同时这种与日俱增的能力还不断受到来自政治、经济以及人类自身需求的正反馈激励,结果使人与自然之间原有经过长期演化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代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和众多尖锐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则突出表现为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

本世纪以来,人类不仅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且还饱尝了自身过度干预自然之苦。

五六十年代突发并持续至今的环境污染,70年代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80年代发生在非洲的触目惊心的大饥荒和不断加重的全球水土流失,90年代日益突出的全球环境变化,以及仍有占世界1/5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超过l0亿)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所有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痛的教训。

勿庸置疑,人与自然矛盾的不断扩大和激化,将可能导致经济、政治矛盾及相关危机的连锁爆发,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危机,特别是全球性危机,往往会成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和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一、概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它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依赖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同时,人类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改变自然的面貌和状态。

这种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如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因为人对自然的作用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的,而社会实践又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关系问题。

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关系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

其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即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自然又能够改造自然,但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

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但这种改变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往往会对自然界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论人与自然的矛盾

论人与自然的矛盾

论人与自然的矛盾【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已严重影响人们生活。

本文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实质是提醒人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遵守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人与自然矛盾根源自然规律利益关系随着人类社会进步,时代步伐的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加深,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能力已远超过自然环境自身调节能力,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人口急剧增长,农药的大量使用,大气污染,大量野生动植物死亡等,突出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只是矛盾的程度有所不同。

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对自然的干预能力,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起来,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威胁到人类安全,影响地球所有生物的生存发展。

追究其根源,有以下几点:一是功利主义的人类中心论和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的人对自然的盲目索取,是造成人与自然冲突的认识论原因;二是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近乎疯狂的追求,是人与自然冲突的经济根源;三是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的冲突时由于工业科技不够发达,发展不够全面,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造成的;四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所导致的战争与摩擦不断,是造成人与自然冲突的国际政治原因。

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以自然为代价。

工业文明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改变了人类和自然的存在方式,导致了自然秩序和整个生命秩序的紊乱,地球的能量失去了平衡,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完全破坏了整个人类与地球的生命循环系统,而那些最具效率和最具创新发展模式对人类的未来恰恰是最具破坏和最危险的。

由西方价值形成的现代范式不是心怀敬畏顺应自然,而是凭借理性征服自然。

现代化实质上意味着使人们占有更多的物质和更大的空间,而人类生存空间的有限性与现代价值的无限发展观和进步观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现代人类社会灾难的根源。

占世界人口20%的西方国家消耗了世界80%资源,人类现代的各种生态灾难主要是西方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而现代化意味着西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普及。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辩证法的角度瞧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实践使人类渐渐从统一中分化成为一个特殊的物种,人类产生以后,就总就是对自然有着这样那样改造,虽然从生态意义上来说人类还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但就是从本质上说,人类更像就是既想脱离自然、超越自然但又不愿离开自然的自身矛盾体。

离开了自然,人类就失去了生活的原材料,必然不能生存下去,但人类又不甘心自然的生存着,想要通过改造自然达到自己高于自然的生活。

在唯物辩证法瞧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就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就是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就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就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与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与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就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总就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就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就是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十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及出路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及出路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及出路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

虽然人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自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却一步步的走向恶化和衰退的地步。

面对环境污染、酸雨、臭氧破坏、水土流失等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人与自然环境恶化的原因,找出解决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出路,使得人和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从演进中观察人与自然恶化的原因,从中探讨出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自然观;发展观;消费观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时期会发生性质上的巨大变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展开和不断解决的循环过程。

最初,人类刚刚从动物中分化出来,还没有把自己与外在事物以及意识中的产物区分开。

人与自然是合而为一的,人类“只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与自然保持一定的距离”①。

由于这一时期地球上人口稀少,尽管人类群体采集或狩猎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但环境问题还不足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而此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并且发展缓慢,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十分微弱,因而人类只是消极适应自然,听天由命,处于“崇拜自然”的无能为力状态②。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类对于自然的既恐惧又依赖的关系。

在恐惧和依赖的生存状态中,逐步形成了朴素的宗教神学自然观,“敬畏自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畜力的使用和金属犁的发明,使得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

人类开始从事规模越来越大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人们获得了稳定可靠的食物供应,人口开始迅速增长,这时,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环境趋于恶化。

例如,人口的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这会导致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③。

人与自然的矛盾的散文

人与自然的矛盾的散文

人与自然的矛盾的散文自从人猿相揖别后,我们人类就处于种种矛盾之中,但万千矛盾概括起来,不外乎三种: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身的矛盾,这三种矛盾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我们只有逐渐认知这三大矛盾并想办法日益改善并解决它,才可能早日臻于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境界。

在此,我主要想谈谈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是人们生存上的矛盾,物质需求的矛盾,我们在享受大自然种种恩赐的同时,又不得不承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灾害和压力。

生态只能就局部而言,其实生态原本就不平衡,地球上百分之七十是水,只有百分之三十是陆地,而陆地上的生态也是有好有坏,生存环境,优劣各半。

就拿我国来说,南方多雨,北方干旱。

江浙沿海多平地少矿藏,西北西南多矿藏少平地。

南方植被多,西北多光秃,低纬度炎热难耐,高纬度寒冷而少日照。

贵州地区:“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青藏高寒缺氧,人们为了调节这种不平衡,想出了许多互补的原理,例如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这种不平衡。

野生的植物,动物早已满足不了人们的生存需要了。

兽皮,山洞难以抵御外界的严寒,人们居无定所,这是原始社会,人们只能靠打猎为生。

进入了奴隶社会,随着青铜,铁器的发明,人们的劳动工具和技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粮食开始有了结余,但出现了剥削制度。

大部分人还是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很长一段日子里,人们只是望天吃饭。

唐朝宰相李绅作《悯农》一诗,感叹百姓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千万年以来,民以食为天,填饱肚子始终是一大难题。

所以迄今为止,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吃了吗?”并称找工作为“找饭碗”,丢工作为“砸饭碗”。

直至20世纪,部分发达国家的公民可能才实现温饱,并出现了一批富翁。

但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依旧有很多人无法解决温饱问题。

据统计,全球半数人口一天靠不到二美元生活,十亿人一天的生活费不足一美元,十亿多人晚上饿着肚子睡觉,四分之一的人喝不到纯净的水,约一点三亿儿童从来没有上过学,每年约一千万儿童死于原本可以抵御的疾病。

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是人永远离不开的母体;无论人类文明有多发达,人类总怀着对大自然的向往,总有难以割舍的绿色情结;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引发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必将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经济无从发展,人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自然规律办事,科学地利用自然,使之长久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同,还严重的环境危机,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也为了后几代人也能享用到充足的资源和环境,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措施来应对这些危机,从而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我国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自然生态的恶化,这源于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偏差;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完全以自己的需要为轴心去对待自然,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个生物种,具有一定的生物属性,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伤害了自然,就是伤害人类自己;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人类又是智慧生物,应该以自己的智慧去促进和维护自然的稳定,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不能与整体冲突中得到发展;我们从歌白尼的日心说抛弃宇宙论上的“人类中心论”开始,就逐步把自身的存在展开到一个广袤无垠的时空序列中去;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出人类是镶嵌于生物进化链中的,而发端于爱因斯坦的现代宇宙学,又揭示出人类被镶嵌在一个进化的宇宙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自然对人的规定,人对自然的依赖,人被包容于自然的进化谱系中;二是时刻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是有限的;它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无限地增长,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也不能进行盲目,;在生物都享有不受污染和破坏的环境权利,享有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人类对自然界有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人类调节自己的行为,把对自然的损害减到最小,以免对生物物种造成伤害,更不能由于人类的活动使物种走向濒危或灭绝;要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物种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不能以对人类是否有利的单一标准进行益害分类,不能对人类有益的生物无节制地获取;应做到适度利用和保护;也不能对人类有害的生物斩尽杀绝,而应实施调控,使其危害降到最小限度,从而使生物都能在生态系统中发挥共、功能作用,保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总之,人类应该采取协调行动,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从时间上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社会环境,为了能够将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留给子孙后代,人类应把经济系统的运行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内,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总结从自然生态观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交融的和谐的关系; 通俗地说,一方面人类是环境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主动地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就是在这种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中求发展; 因此,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必须与自然界保持协调——不断用理性化的行为和规范,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做到三者和谐统一;只有我们能做到社会和环境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发展,才能使我们在创造与追求今世的发展和消费时,不会剥夺或破坏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和消费的权利,真正的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间关系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间关系

在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吴晓江[内容提要]在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载体和基础。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如何协调好这三重矛盾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键之举。

如何协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21世纪头二十年,我们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到21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面临着两个突出矛盾,这就是****十六大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状看,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着很大的限制性条件的压力。

以常规能源而论,我国石油储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17%,天然气储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13%,煤炭储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42%。

01-生态文明建设尤要在“实践论”中突出“矛盾论”

01-生态文明建设尤要在“实践论”中突出“矛盾论”

01-生态文明建设尤要在“实践论”中突出“矛盾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实践论”中突出“矛盾论”,深入分析和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以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类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建设要通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经济发展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任务,但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常常忽视了环境保护。

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给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威胁。

生态文明建设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良性循环。

此外,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

生态文明建设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格局。

但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常常存在利益冲突和矛盾。

国家、企业、居民、环保组织等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如何在大家的共同利益基础上协调各方的矛盾,加以解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解决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及环境条件各不相同。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同时,要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的福祉。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尤要在“实践论”中突出“矛盾论”,深入分析和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矛盾,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源与和解之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当代启示

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源与和解之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当代启示

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源与和解之路——恩格斯《自然辩
证法》的当代启示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根源和和解之路。

首先,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得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资本主义的追逐利润的逻辑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这种矛盾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

其次,恩格斯认为,唯有通过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发生了彻底的变革,社会生产将不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这样,就可以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健康的关系,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恩格斯还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生产更加高效,能源更加清洁,资源更加节约。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保证科技发展符合人类自身发展和自然的规律。

因此,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只有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保持科学的头脑和方法,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与自然的矛盾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已严重影响人们生活。

本文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实质是提醒人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遵守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人与自然矛盾根源自然规律利益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时代步伐的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加深,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能力已远超过自然环境自身调节能力,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人口急剧增长,农药的大量使用,大气污染,大量野生动植物死亡等,突出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只是矛盾的程度有所不同。

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对自然的干预能力,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起来,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威胁到人类安全,影响地球所有生物的生存发展。

追究其根源,有以下几点:一是功利主义的人类中心论和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的人对自然的盲目索取,是造成人与自然冲突的认识论原因;二是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近乎疯狂的追求,是人与自然冲突的经济根源;三是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的冲突时由于工业科技不够发达,发展不够全面,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造成的;四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
益冲突及其所导致的战争与摩擦不断,是造成人与自然冲突的国际政治原因。

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以自然为代价。

工业文明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改变了人类和自然的存在方式,导致了自然秩序和整个生命秩序的紊乱,地球的能量失去了平衡,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完全破坏了整个人类与地球的生命循环系统,而那些最具效率和最具创新发展模式对人类的未来恰恰是最具破坏和最危险的。

由西方价值形成的现代范式不是心怀敬畏顺应自然,而是凭借理性征服自然。

现代化实质上意味着使人们占有更多的物质和更大的空间,而人类生存空间的有限性与现代价值的无限发展观和进步观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现代人类社会灾难的根源。

占世界人口20%的西方国家消耗了世界80%资源,人类现代的各种生态灾难主要是西方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而现代化意味着西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普及。

人口急剧增长,是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

人口爆炸是现代化本身造成的,现代化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三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现代化增加了食物,提高了医疗卫生条件,延长了预期寿命,使许多致命疾病转变成为慢性疾病,破坏了亘古以来的生死平衡,导致人口爆炸,并带来了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后果,使所有人在生存空间上彼此都构成威胁。

而预期寿命的延长并未使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得到提升,生活条件的改善正在被越来越重的精神负担所抵消——现代人并不快乐。

个体生命的健康与整个社会的病态
跟西方理性主义具体的理性与整体的非理性是一致的。

更多的人口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占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制造更多的污染,并引发为争夺生存空间的冲突。

计划生育在今天已非常必要,但堕胎、绝育却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和心理问题,超声波扫描仪技术的普遍应用,已造成人类在和平时期前所未有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其社会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在一个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亲戚的社会,人将变得更孤独、自私、脆弱和心狠,计划生育既是一种违背自然的补救办法,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明智选择。

现代科技,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现代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胜利都遭到了自然的报复,使人类朝生态毁灭的深渊又迈进一步。

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每一项重要发展都是利弊参半,所带来的未知和潜在隐患都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全球变暖、臭氧层消耗、生态多样性消失、酸雨、江河和海洋污染、森林消失、土壤退化、能源和矿藏枯竭以及其它生态变化,都是近几个世纪以来现代化发展的结果。

相对于整个人类的进化史,人的身体根本还来不及适应突然出现的各种环境变化,人的精神也来不及适应各种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变化。

大部分新出现的疾病都是因环境改变导致的,它们通过空气、水和食物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全球约40%的人口死亡都与环境破坏有关。

农药大量使用,增加了自然环境的毒素。

世界上有300万种昆虫,其中只有3000种是有害的,其余的则是无害或有益的,但使用农药(杀虫剂、除草剂)既杀死了害虫,清除了杂草,也杀死了大量其它的生物,包括生物链上各种相关的植物、昆虫、鸟类和鱼类,并将余毒残留在农作物、牲畜和水产品体内,最后通过食物进入人体,造成对人体肝、肾和肠胃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损害。

少数害虫和杂草会因个体变异产生的抗药性而存活下来,使已有的农药失效,然后会成倍生长。

新型农药在发挥一定作用后,又会因存活下来的害虫杂草产生的新的抗药性而失效,如此循环往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今天,我们几乎已经找不到完全不含农药的食物了,整个自然中的农药保有量已越来越高。

也许我们可以指望人也像昆虫和植物一样通过长期、大量吸收残留有毒化学物质产生的“抗毒性”来对抗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据报道,人类的确正在通过获得新的基因和能力加速进化以适应日益恶化的环境,这些能力包括代谢能力和抗病毒能力,但是人的生命周期毕竟比一般生物长,人类进化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环境恶化的速度。

因此,人类唯一能做的只是停止对抗,学会等待,等待更强的免疫功能的出现,等待新基因的出现,等待能够专门吞蚀和分解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的新生物的出现。

人与自然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突出矛盾,人们必须深刻反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和谐发展。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遵守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处理好矛盾关系,使之全面协调,为全人类服务,为子孙后代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