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合集下载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

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

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

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

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

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

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课题名称中华文明的起源课时1周次 1课标要求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命题方向选择题、材料题;简单,考查学生理解记忆。

必备知识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通过了解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的形成,明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关键能力通过让学生模仿良渚古城学习模式,完成陶寺古城遗址学习,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卓越班、长华班);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想一想: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初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卓越班)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知识联系点原始农业在继承远古人类的发展的基础上,为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重点及突破重点:远古的传说突破:教师利用知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相关知识(卓越班、长华班)难点及突破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特点突破:教师教师利用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完成相关知识(卓越班);教师讲解知识,引导学生归纳(长华班)易错易混点及解决良渚、陶寺古城遗址解决: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区分板书设计环节设计导入(3分钟)学生活动预设教师活动预设预设意图学生根据时间轴梳理时间展示时间轴,引导学生建立时空观。

展示学习目标: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培养时空观念让学生明确学习任目标展示(2分钟)新课讲授(30分钟)学生齐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知道本科的重难点根据自学提示阅读教材完成相应问题根据自学提示阅读教材完成相应问题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史料核问题,思考回答问题根据自学提示阅读完成相应问题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展示学习提示“1、早期城市逐渐形成的时间?早期城市出现的原因?早期城市有什么作用/影响?2.早期国家形成的条件有哪些?3.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二、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一)良渚古城遗址教师展示自学提示“1、教材第16页,找一找: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什么地点?哪一个区域?距今多少年?2、良渚古城遗址城市规模在同一时期的怎样?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3、良渚古城遗址墓葬情况反应了什么历史信息?”引导学生自学材料:...........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通过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知道早期国家的产生,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通过了解部落联盟时期的远古传说,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重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考古发现的意义。

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没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传说,其中虽有不少夸张,但有的传说也生动反映了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其中最有名的传说人物是哪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师: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生: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师:阅读课本内容并回答问题: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何处,产生时间是什么时候?生: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

师:良渚古城具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许多高等级建筑和稻谷,这些发现反映了什么。

生: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师:阅读课本内容,为什么说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显著?生:城内贵族墓地随葬品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

师: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此外,还有一个遗址的发现,也表明早期国家的出现,找找答案。

师: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生: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精选3篇)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精选3篇)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精选3篇)《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精选3篇)《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篇1本单元主要讲述我国境内原始居民的生活地域、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原始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的历史遗址、神话传说较多。

教材是以原始居民的生活年代、地域分布以及生产、生活状况为线索来讲述的。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产状况以及华夏文明的起源。

教学难点为:使学生初步认识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讲述时,首先,要抓住本单元的线索,即对原始人类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进行分析讲解,以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其次,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直观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感悟知识,提高能力。

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共3课和一节活动课,每课1课时,共4课时。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领域内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能力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2、过程与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条主线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有哪些”。

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以此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2)学生能够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过程。

(3)学生能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2)学生能够从远古传说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禅让制。

2.教学难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展示炎帝(右)黄帝(左)雕像的图片,提问:“图中雕像塑造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那么,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是怎样的呢?古老的传说中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呢?”2.新课探究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讲解:约五千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提问:“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明确: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良渚古城讲解:良渚古城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 5300 - 4300 年。

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 630 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提问:“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明确:内城中部有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 20 万千克的炭化稻谷,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早期国家与文明起源的标志,知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学生能够了解远古的传说,如炎黄的传说和尧舜禹的传说,理解这些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早期国家的代表——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概况及意义。

(2)炎黄的传说和尧舜禹的传说。

2.教学难点(1)理解考古发现和神话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

(2)体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中华上下五千年” 从何说起?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 5000 多年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提问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故事或传说吗?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黄帝、炎帝、大禹等传说。

(二)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1.讲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提问 2:那么,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呢?明确:随着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并向区域中心集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从而形成了掌握权力的王和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早期国家逐渐形成。

2.展示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的相关图片,介绍牛河梁遗址的情况。

提问 3:从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明确:红山文化时期已有阶级,社会分化;可能存在宗教仪式和祭祀礼仪;有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可能出现了早期国家。

(三)早期国家代表——良渚古城1.介绍良渚古城的时间、地点和概况。

提问 4:良渚古城发现了约 20 万千克碳化稻谷,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良渚农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展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讲解古城的城市建筑和水利系统。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重点难点】重点: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难点:1.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

2.禅让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古都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之间,有一个黄陵县。

据传,黄陵县因华夏族始祖黄帝的陵墓坐落于此而得名。

黄帝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亿万炎黄子孙的崇敬和祭奠。

每逢清明时节,全国各地的群众和海外赤子以及当代的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纷纷前往祭奠和敬拜,表达自己对黄帝的景仰。

孙中山先生曾写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毛泽东在1937年《祭黄帝文》中赞叹这位中华民族的祖先:“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黄帝为什么会受到后人的尊敬?他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杰出的贡献?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来探讨上述问题吧!新课探究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史料研读】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其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而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或阶层的存在,二是强制性的权力系统的设立。

阶级、阶层或等级之类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强制性的公共权力系统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摘编自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问题探究】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答案提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1.良渚古城【史料研读】材料一良渚水利设施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也是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公共工程。

其控制范围达到了大约100平方千米。

早在20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就发现了良渚水利系统的第一条水坝——塘山遗址,位于良渚遗址群西北部,长约6千米,它从西到东分成三段,坝体保持同步转折。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新课讲授1.早期国家初步形成出示文字材料,界定“国家”形成的标志——何为“国家”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提问】在我国早期国家是何时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早期国家中又有什么样的设施呢?【讲授】部分人从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你能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吗?出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阐述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祭坛、女神庙和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请同学据此,并结合课本15页说出什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明晰恩格斯所说的国家形成的标志。

【回答】大约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回答】阶级的存在和公共权力。

【回答】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出示恩格斯关于国家形成标志的叙述,为后来学习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作铺垫。

结合课本,归纳早期国家形成的时间,原因和设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教师讲述,并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通过文物图片发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贰·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包括古代人类的生活、文化、科技等方面。

2.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及文化特点。

(2)奴隶社会:夏商周的更迭,青铜器的出现及影响。

(3)封建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

2. 第二课时:古代科技与艺术(1)科技: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及影响。

(2)艺术: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3. 第三课时:古代思想与文化(1)思想: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文化: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礼仪等。

4. 第四课时:古代社会制度(1)封建制度:皇帝、诸侯、士大夫的等级制度。

(2)农业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

5. 第五课时:古代对外交流(1)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对外交往: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如匈奴、突厥、蒙古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讲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科技发明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古代文化、艺术、制度等。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探讨古代文化、艺术、制度等方面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史》等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鼎立:魏蜀吴的建立与纷争。

(2)两晋南北朝:晋朝的兴衰,南北朝时期的更替与民族融合。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和发展阶段。

3. 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教学内容:1.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简介。

2. 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和发展阶段介绍。

3.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影响力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3. 进行课堂讨论,探讨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和成就。

3. 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简介。

2. 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和成就介绍。

3. 中国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3. 进行课堂讨论,探讨中国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2. 掌握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

3. 理解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简介。

2. 中华文化重要思想和价值观的介绍。

3. 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华文化理解和认识。

3. 进行课堂讨论,探讨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第四章: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过程。

2. 掌握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和演变事件。

3. 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过程简介。

2. 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和演变事件介绍。

3.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对后世的影响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过程。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中华文明的起源及传统文化的精髓。

2.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3.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4.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中华文明的起源1.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特点2.青铜器文化的意义3.《尚书》、《诗经》、《礼记》等文献的重要性2.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1.周代的封建制度2.秦汉的大一统3.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多元化4.唐宋元的文化繁荣5.明清时期的革新与变革3.中华文化的精髓1.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的发展与影响2.中医、太极拳、茶道、书法、绘画等的文化内涵4.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对外交流1.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2.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教学方法1.讲授与解释2.小组讨论3.观摩与体验4.多媒体展示教学资源1.电子教具:投影仪、电脑、U盘等。

2.图书馆资源:中华古籍、文化研究类书籍。

3.网络资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文化网等。

课时安排教学内容课时数中华文明的起源 1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2中华文化的精髓 2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对外交流 1总结与评价 1教学评估1.教师实时评估:在课程中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

2.小组讨论:多组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相互学习。

3.期中期末考试:进行思维题、文化解释等的测试。

扩展阅读1.《尚书》2.《诗经》3.《礼记》4.汉《史记》5.《资治通鉴》以上就是本次教学的教案,希望各位同学在学习中多多研究、多多提问,获得更加深入的认知和体验。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包括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人文初祖、古代文明成就等内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文明的地理环境教学要点:地理位置的特点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2. 第二节:人文初祖教学要点:三皇五帝的传说炎黄战蚩尤的故事华夏民族的形成3. 第三节:古代文明成就教学要点:夏商周的更迭青铜器、甲骨文等重要文明遗迹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起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文明成就,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等方面。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要求学生课后思考,加深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史》2. 课件:中华文明起源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3. 参考书籍:中华文明起源相关研究著作4. 网络资源:中华文明起源相关网站、论坛等六、第四节:夏商周的更迭教学要点:夏朝的建立与灭亡商朝的兴衰周朝的制度与社会结构七、第五节:青铜器、甲骨文等重要文明遗迹教学要点: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与象征意义甲骨文的发现与解读这些文明遗迹对后世的影响八、第六节: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起源教学要点:孔子的思想与教育观念老子的道家和庄子的发展墨家、法家等学派的出现九、教学活动1. 课堂演示:展示青铜器、甲骨文等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明的成就。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对思想流派的理解。

中学历史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深度教案、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深度教案、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深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史实。

2. 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包括夏、商、周三个时期。

3. 能够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2. 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对史实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夏商周时期1. 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

2. 提问:什么是中华文明?它起源于哪个时期?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史实。

2. 教师提问: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什么?3. 课堂讨论1. 小组合作,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第二课时: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朝的崛起1. 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提问: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秦朝是如何崛起的?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史实。

2.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3. 课堂讨论1. 小组合作,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秦朝崛起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明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史料分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相关史料3.学生预习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以“你眼中的中华文明是什么?”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

2.教师提问: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文明遗址?(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城址、宫殿、文字、金属器物等。

2.教师讲解重要文明遗址:良渚、龙山、石家河等。

(四)史料分析1.教师呈现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列举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及其意义。

2.简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

3.收集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一)导入新课1.教师以“你眼中的中华文明是什么?”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

2.教师提问: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文明遗址?(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城址、宫殿、文字、金属器物等。

2.教师讲解重要文明遗址:良渚、龙山、石家河等。

(四)史料分析1.教师呈现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列举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及其意义。

2.简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

3.收集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教师展示图片和地图,指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元谋人、北京人等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2. 原始社会: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变迁,以及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3. 古代文明的开端: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建立与衰落。

4.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

5.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汉朝的兴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迭。

2. 教学难点: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变迁,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现古代文明。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古代社会的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

2. 讲解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迭。

3.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4. 讲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及汉朝的兴衰。

5. 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 作业批改: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4.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学期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题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程新授课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证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素养目标1.阅读教材,绘制示意图,了解早期国家和文明出现的标志。

(唯物史观)2.通过考古发现,理解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分别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早期国家代表的原因。

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和相关考古发现,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理解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原因。

(家国情怀)重点难点重点:早期国家和文明出现的标志,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遗址的基本信息。

难点: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板书设计:学习过程设计课堂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温故知新教师提前进入课堂展示复习任务:河姆渡人、半坡人、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教师走动,观察学生背诵复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提前进入课堂,根据老师提示进行课前背诵,温故知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有问题寻求教师帮助。

二、新课导入【图片+问题】展示图片:位于河南郑州炎帝(右)、黄帝(左)雕像图中巨型雕像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点是怎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学生观看图片,结合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三、解读目标教师展示素养目标,简要解说任务要求,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开始做任务。

四、讲授新课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任务: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阅读课本第15页,将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据此总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时间、地点、主要特点等。

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性,为中华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
中华文明的起源背景。

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和贡献。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背景、主要特点和贡献等基础知识。

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享讨论结果。

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活动法:组织课堂活动,如历史剧表演、辩论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四、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兴趣。

新课讲授:教师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背景、主要特点和贡献等基础知识。

实践活动: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讨论、活动等环节。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课题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时1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的文化遗存,知道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学习目标:1.通过对良渚、陶寺遗址的分析,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文字史料,了解华夏族的形成,概述禅让制的相关内容,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历史解释)3.通过阅读教材和识读图片,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禅让制。

难点: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源成果为导入,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文明起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二、目标引领出示素养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2.知道良渚(zhǔ)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重点)3.了解炎黄时期相关传说;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难点)三、合作探究学习探究(对应学习目标,教师高精点拨的预设及嵌入评价双色笔标注)评价任务一: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是如何产生的?(一)文明之源——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阅读教材,归纳我国早期国家和文明是如何起源的?【问题1】距今约5000年,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依据问题课件出示的问题自主学习)教师指导:何为国家?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教师总结: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成果有了剩余,一些人开始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

于是,出现贫富差别,私有财产开始萌芽。

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阶级社会开始出现,早期国家形成。

国家和文明的印证:牛河梁遗址,阅读“相关史事”师生共同归纳: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

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

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

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

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

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

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中华文明的起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源》在学习本课的时候,我们先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一、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特点一、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呢?(一)原始农耕考古学家依据人类制作、使用工具的质料、方式等差异,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

(图片,时间节点约1万年前)两者划分的标准是前者运用的是打制石器(图片),后者运用的是磨制石器(图片)。

两者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看一下PPT比较一下新旧石器的差别。

请同学们回答一下,它们有什么差别:生:形状不一样。

师:(前者比较粗糙,种类单一;后者相对精密,种类变多)而也就这个时候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次伟大变革—原始农耕的出现。

人们开始改变了以往采集狩猎的生产形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发现谷物的种子在松软的土地里可以生长出粮食,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的耕种,这就是农业的起源。

在农耕之外呢,还将吃不完的野兽圈养起来,畜牧业也逐渐的发展起来,这就是原始农耕的具体内容。

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生产方式)农耕使得食物来源具有稳定性。

那么我国早期的农业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一下。

生:稻作业和旱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

(南稻北粟)。

师: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与中国的自然条件有关,北方的气候土壤,比较适合粟黍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水稻是喜水的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具备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

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我们现在看一下PPT这是北方半坡遗址出土的装粟的陶罐,这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和当时的生产工具。

这些生产工具我们来看一下,骨耜用途像我们现在的铁锹,大家注意一下猪纹钵,这表明当时人们开始驯养猪。

国外的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

而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

距今约12000年,是迄今为止为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谷,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之一。

那么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总结一下。

农业的起源,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而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早期农耕聚落的典型—姜寨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请同学们看一下姜寨遗址的复原图,你能看出什么样的信息?生:有五组房群,每组有一个最大的。

这个聚落整个布局呈圆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下啊,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

师: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形、向心和内聚的格局,边缘用壕沟把整个聚落包围起来,这是一种防卫上的需要。

遗址中央是一个很大的墓地,四周围着五组房屋群,每组都以一个大房屋为主体,周围分布着几十个小房屋,所有房屋都围绕着公共墓地。

五组房屋群组成的大聚落应是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或胞族居地。

在遗址中的大房屋中没有发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而有可睡二三十人的对称的土床,说明大房屋是大家族的公房,供家族集会议事,或未婚男女夜宿使用,小房屋是小家庭使用的。

居住用的房屋虽然大小有别,但从房屋内部的摆设观察,大房子与小房子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房子的大小只取决于人口的多少,人们聚族定居,聚落内的经济设施如窑场、牲畜栏(没有单个的)等均为全体氏族成员所有,成员之间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说明当时姜寨是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处在农业文明起源的最初阶段。

中华文明的曙光开始出现。

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表现的更为明显。

这个我们可以从新时代后期的遗址中求证。

这时候墓葬随葬品也有了差异,大家看一下知识链接上有关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的情况。

1、从墓葬的差异中,可以看出早期社会原始平等关系已经破坏,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已经存在。

(PPT大汶口时期的墓葬)PPT展示良渚文化遗址以及玉质礼器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

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上海一带,距今约5300~4000年左右。

在良渚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玉器。

其中就有玉璧、玉琮、玉钺。

玉璧玉琮玉钺都是礼器,由于玉的质地较软,不宜用作实用武器,故玉质兵器多是礼器。

玉钺象征着军事,玉钺作为某种仪式上使用的礼器,在中国的文字演变中,最早的“钺”字,后来演变成“王”字。

玉钺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

玉琮,外方内圆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因此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

玉琮玉璧作为祭天礼器,表明持有者具有与天交流通话的特权。

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集中神权、军权、超然高居众人之上的“王者”已经出现。

王者的出现,是因为部族间矛盾冲突已经激化,甚至斥之战争,这时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力量来领导。

在这些发现的遗址内,有类似宫殿宗庙的建筑,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遗址,遗址外围都有围墙,中心城址之外都存在一些小聚落的遗址,是普通民众的集居地。

具有政治、文化、宗教中心的城邑的出现,表明具有国家特征的社会组织已经产生。

2、从古城、祭坛遗址以及成套的玉质礼器的出土,表明具有国家特征的社会组织已经出现。

文明起源的标志性特征: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等级已存在,部族冲突已激化,政治实体产生。

这些遗址以及考遗物等窥见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我们都是从考古遗址、以上,优秀教案名师精编古发掘的出土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除了这些考古遗址外我们还能从哪里知道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神话传说而且一些先民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先进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人物,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的状况。

燧人以躲避野兽的侵害;盘古氏用斧子开天辟地、有巢氏在树木上建造巢穴,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用绳索结网,从事渔猎;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民农耕。

通过这些早期先民的创造,我们了解到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

而我们最为熟悉的是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

炎帝一族和黄帝一族联手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

后来炎黄两族却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

黄帝族在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族,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

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

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

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PPT展示炎帝和黄帝的图片。

其中黄帝被人们成为“人文初祖”。

练习与测评2: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传承下来的?⑴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

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

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

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史料价值: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历史的影子,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也可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佐证说了这么多,说了这么多让我们理清一下线索,回到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底有什么关系?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农耕聚落。

人类有了较稳定的食物来源,甚至出现了剩余。

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使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私有制的产生,随着私有财产的逐渐增多,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差异和阶级分化,人类进入阶级社会。

国家也应用而生。

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

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创造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这深远的影响我们举例来说:我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我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都是围绕农业展开的。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又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大家把书翻到第四页,观察“中国早期农业遗址分布图”。

这一系列重要文化遗址分部的主要特点?从这副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也就是相当于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从长城到长江,从黄海之滨到黄土高原文明遗址已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