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塑造的看客形象
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
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看客”面面观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
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
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看客”。
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另一小类是《药》中的“看客”,他们“赏鉴”的对象不再是受外国人宰割的同胞,而是中国的刽子手杀害中国的革命者,终因是不失国格的,于是乎饶有兴味,踮足伸颈,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论文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1]一卷P163)于是,“看客”便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鲁迅先生以革新、创造的大师风范,既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个体人物形象,也创造了“看客”这一典型群体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个人的经历、真实的现实生活和民族的历史积习是看客这一群体形象艺术建构的重要素材来源,看客促使鲁迅先生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早在仙台求学时,课间放影“几片时事的片子……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作间谍,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1]二卷P306 )民族的忧患与个人的责任感的强烈碰撞使他毅然弃医从文,去探索国民病根的源头,站在“立人”的启蒙文学立场上,医治国民劣根性的灵魂,而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便是鲁迅先生笔伐的对象,凝聚成鲁迅先生巨大的艺术结晶,这一形象是他在不同创作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鲁迅先生使“看客”这一群体形象显出同等地位,把他们都作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艺术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具有巨大的时空延展性和鲜活的力的美。
看客这个生活中的丑角经过艺术的典型化创造,变成了艺术美,这与作品中所熔铸的文化积淀、民俗传统和艺术特色是密不可分的。
一鲁迅先生善于把社会现实过程艺术化,他的作品中具有一种“看客”效应,它表现为一些冷漠的旁观者把理应引起怜悯的伦理情感的反映转化为一种审美的反映,也就是游戏人生,在现实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中寻求幸灾乐祸的价值取向。
而这又反映在一个民族的民俗传统中,民俗是一个特定的民众群体乃至一个民族在心理、行为、语言上世代相习、文化传承的生活方式。
鲁迅先生自小就生长在浙东文化浓重的民俗环境中,长妈妈、祖母等人的传授,个人的游历,民间文艺的表演、竞技、搏习等民俗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鲁迅,使他对当地的民俗耳熟能详,为他以后具有民族和地方乡土特色的艺术创作注入了生命力。
论《祝福》中的看客
柳妈及听故事的女人都和祥林嫂 一 样 ,生活在社会 的最底层 ,她们似 乎善 良而富有同情 心 ,当祥林嫂重复 着阿毛的故事的时候 “男人没趣 的走 了开去 ;女 人们 却不 独宽 恕 了她 似 的,脸上立刻改换 了鄙薄 的神气 ,还 要陪 出许多IIIi lN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 在街头听到的话 ,便 特意来 寻来 …… 直到她说到呜咽 ,她们也就一齐流下 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叹息一番 ,满 足 的走 了 ,一 面还纷 纷地 评论 着 。” 她们 的同情心的背后 ,隐藏着的是对 他人 不幸遭 遇的好奇 。柳妈——“她 是个 善女人 ,吃素 ,不杀生 的”。当 祥林嫂 继续重复 自己的故事 的时候 , 柳妈便从不耐烦转而嘲笑祥林嫂 的伤 疤 ,而 “伤疤 ”就变为茶余饭后 的谈 资而传扬出去 。她对 自己的不幸无知 无觉 ,却把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作为慰 藉 自己的娱乐 ,由于 自身 的麻木 ,对 于弱者 ,她没有基本 的同情 ,更不用 说爱 。而当她 自认 为 “捐 门槛”可 以 帮祥林 嫂 “赎罪 ”的 时候 ,她 “真 诚”的关心却把祥林嫂推 向了死亡 的 境地 。
邓远 凌 ,教 师 ,现 居福 建清 流。
059
教 材 解 析煮囊_iI
鲁迅在 《哪拉走后怎样》 的演讲 中说 过 :群众 ,——尤其 是中 国的 , — — 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中国人不但 自己做戏,演 给别人看 ,而且把别人 的所作所 为都当作 戏来 看 。 《祝 福》 正隐喻了这样的一种状态 :鲁镇的人 看祥 林嫂 与 祥林嫂 的 被看 (不 幸遭 遇)。鲁迅意识 到 “改变 国民的精神” 重要 ,也因为这个 理想 ,在 《祝 福》 里 ,鲁迅塑造 了三种看客的形象 :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愚昧无知的心态。
三虚伪的看客简便地说,虚伪是指不真实,不实在,做假的行为。
虚伪的看客也就是指对被看的人有虚假的成分。
换句话说,他们想帮助被看的人的言行是不真实的,不实在的,并不是真心真意想帮助他们,而是从中想方设法捞取一点点好处。
“社会是需要改造的,但自我也并非【4】出于社会之外。
”可以说,看的人和被看的人都需要进行一点精神上的改造,尤其是这些所谓的看客们。
祥林嫂是《祝福》中一个十分的悲惨人物,她两次丧夫,一次丧子,可谓历经了人生的磨难,周围的人起初对她是有一点同情的,后来渐渐就鄙视她了。
像鲁四老爷、四婶子、卫老婆子和“我”等,可是在祥林嫂捐过门槛,人不能做乡里祝福的仪式后,就对她冷淡了。
卫老婆子从祥林嫂的改嫁中得到了一小笔钱,四婶只是想让祥林嫂多为她家做一些活。
单四嫂子是《明天》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和她的儿子孤苦无助,儿子有病无钱医治,那些看客在看她母子俩的处境无动于衷。
可是在她儿子死的时候,周围的群众好像热心起来,王九妈像个司仪,指挥人忙这忙那,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也跑前跑后,大家忙得不可开交。
其实这些人是虚伪的看客,他们之所以帮忙,是因为他们能吃到一顿饭而已。
魏连殳是《孤独者》中一个比较的可悲人物,他祖母去世,他们的村子里的人都过来帮忙,当然包括他的族人,其实是想让魏连殳按照老规矩给他祖母下葬,如果他改变形式,就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在魏连殳死的时候,他的远方的亲戚和帮忙的人还想从中得到一两个小钱用用。
魏连殳后来有病去世,他的尸体任由他们村子里的人摆弄,在衣冠不整之中入殓,我看出这位青年的可悲之处,更显现出看客的虚伪。
这些虚伪的看客,他们的内心不是真的想帮助他人,而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扭捏作态,装作好似很关心他人的样子,殊不知,他们的心里是虚假的、做作的,不会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的,他们的精神是缺乏一种温情的。
总之,这些看客都是精神上有欠缺的人,需要疗救。
“杀人犯:【5】杀害人肉体的人;讥讽者:杀害他人心灵的人。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引言《孔乙己》是中国作家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在酒馆中以卖力相声为生的孔乙己被看客们当作娱乐对象的故事。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引发人们对看客这一角色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进行剖析,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看客对于孔乙己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
看客的定义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看客的定义。
看客是指那些只观看,不直接参与活动的人群。
这种现象在社会中随处可见,比如观看比赛的球迷、欣赏音乐会的观众等等,他们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存在。
看客在社会中的出现来源于人们对于娱乐、文化、艺术等活动的需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阶层和道德观念。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孔乙己与看客的互动,揭示了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孔乙己是一个相声演员,他为了生活而在酒馆中卖力地表演,而看客们则是他的观众。
孔乙己的表演通过吸引看客们的注意力,满足了他们的娱乐需求。
然而,这种互动背后却存在着看客对孔乙己的嘲笑和嘲弄。
看客对孔乙己的嘲笑与嘲弄在小说中,看客们常常以孔乙己为娱乐对象,对他进行嘲笑和嘲弄。
他们并不关心孔乙己的真实感受和背景,更多的是将他当作娱乐的对象。
例如,在孔乙己表演时,看客们常常会声称自己听得不明白,随意地打断他的表演,并互相取笑。
这种嘲笑和嘲弄的行为表明了看客对孔乙己的不尊重和漠视。
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对《孔乙己》中看客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鲁迅通过描述看客们的嘲笑和嘲弄,展示了看客对于孔乙己的负面影响。
看客作为旁观者,他们对于孔乙己的评判和态度往往会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命运。
反思与思考通过对《孔乙己》中看客形象的描绘,我们不禁要反思看客的行为和态度。
看客作为旁观者,他们是否应该更加尊重和理解表演者的努力和付出呢?看客是否应该更加关注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和背后的故事呢?此外,我们还可以用看客与孔乙己的关系来思考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和歧视现象。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看客在鲁迅作品中的地位
看客在鲁迅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鲁 迅批判社会弊病和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切 入点。
通过描绘看客的形象,鲁迅揭示了当时社会 的冷漠、愚昧和无知,呼吁人们摆脱麻木不
仁的状态,追求真理和正义。
03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分类
冷漠的看客
总结词
这类看客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弱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并努力克服这些弱点,培养更加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对社会的反思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这种社会风气在现代社会中也有所体现。
通过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类似现象,我们可以思考如何 改善社会环境,营造更加温暖、友善的社会氛围。
对文化的思考
独特的文学风格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著称,他运用 讽刺、幽默、夸张等手法,生动地刻画出看客形象的丑恶面貌。
对后世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启发了许 多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
THANKS FOR WATCHING
看客们往往出于好奇心,对被围观的事物或 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围观、议论。
冷漠无情
看客们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对被围观者的痛苦和 困境漠不关心,甚至加以嘲笑和讽刺。
盲从跟风
看客们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往往盲目 跟从他人,随波逐流,缺乏自我意识。
看客的社会背景分析
封建社会制度
在封建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和疏离的,看客现象 是这种社会制度的产物。
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底层人民生活困苦,看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底层人民对权贵阶层的仇视和不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极富思想性和文学性,其中涉及的看客形象更是多种多样。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呈现出中国现代社会中各种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困境。
首先,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在《狂人日记》中,主角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敏感,他看到的是一个个繁忙而又冷漠的人们,那些躲在角落里的看客们,以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高傲态度看待他。
在这里,看客的姿态不再是对别人的关注和助力,而是对别人的忽视和抛弃,甚至还成为了主角疯狂的根源。
其次,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客心态。
在《阿Q正传》中,阿Q中的“包龙星”一角就是一种典型的看客形象。
包龙星脑袋里满是各种侮辱和蔑视阿Q的想法,而实际上却并不愿意为其付出什么,他只是以辱骂阿Q为乐,看戏人一般地看待阿Q的所作所为。
这种情形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许多人在别人遭受困难时,也只是旁观者一样站在一旁,冷嘲热讽,等待着别人的倒下。
第三,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呈现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在《义勇军进行曲》中,鲁迅描述的“乌鸦”是一种既冷漠又舞弊的看客形象。
他们不仅远离了战争前线,而且还假扮自己积极参与战争,并从中牟取自己的利益。
但是最终,这些狼狈为奸的乌鸦们也被暴露出来,他们的行为成为了人们普遍讨厌和排斥的对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作品中揭示出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无奈和被动,还可以成为一种颠覆和反抗的力量,它可以引领社会进步,反对社会逆流。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表现出隐晦的反思。
在《故乡》中,鲁迅创造了一种充满着幻想的空气氛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实中充斥着的看客心态。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无望,而却又无法抵达和实现的状态。
这种呼声虽然有些隐晦,但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思考力,它引起了读者对自己内心状态的反思和启示。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人物形象,更是鲁迅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祝福》中的看客
论《祝福》中的看客作者:邓远凌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03期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中国人不但自己做戏,演给别人看,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作戏来看。
《祝福》正隐喻了这样的一种状态:鲁镇的人看祥林嫂与祥林嫂的被看(不幸遭遇)。
鲁迅意识到“改变国民的精神”重要,也因为这个理想,在《祝福》里,鲁迅塑造了三种看客的形象:一.柳妈、鲁镇上听故事的女人是自私、冷漠、愚昧、麻木、冷酷的看客,这也是鲁迅最为关注,着力批判的一种“看客”柳妈及听故事的女人都和祥林嫂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似乎善良而富有同情心,当祥林嫂重复着阿毛的故事的时候“男人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的话,便特意来寻来……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走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她们的同情心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对他人不幸遭遇的好奇。
柳妈——“她是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
当祥林嫂继续重复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柳妈便从不耐烦转而嘲笑祥林嫂的伤疤,而“伤疤”就变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传扬出去。
她对自己的不幸无知无觉,却把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作为慰藉自己的娱乐,由于自身的麻木,对于弱者,她没有基本的同情,更不用说爱。
而当她自认为“捐门槛”可以帮祥林嫂“赎罪”的时候,她“真诚”的关心却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的境地。
柳妈和鲁镇上的人们并没有恶意,他们只是因为自身的痛苦对他人也变得麻木而冷漠,祥林嫂丧子的不幸只是成为了他们自己“有幸”的证实,并通过不幸的反复展示和咀嚼,来加强和增大自己存在的幸福感。
当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赏鉴”殆尽,成为“渣滓”以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
他们的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实际是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这些看客们无处不在,遍布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以自身以外的任何不幸和痛苦作为欣赏对象,他们构成“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消磨着、吞噬着“被看”对象,也成为“被看”者最严酷的环境因素。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鲁迅写小说时常常有浓重的寂寞和悲哀感。
通过看客的行为轨迹,透视他们病态的灵魂,以此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好几篇入选。
陈建忠先生将《药》《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中的“看客”们集中到一起,旁征博引,条分缕析,精辟论及,异彩纷呈,成一家之言。
基于此,我向读者朋友推荐这篇文章。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中,看客形象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鲁迅收入《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勾勒、描绘了看客形象,其描写的看客人物众多,层次繁杂,组成了一个看客群体,具有深广的揭示意义。
他们是一群病态而特殊的国民:一面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自觉不自觉地甚至很有兴致地从精神上摧残那些受害更深的底层弱民,他们是“吃人”和“被吃”两面性的复合体,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
鲁迅通过揭示这类人的精神病态,来揭露出社会的病态,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封建社会不仅对人的肉体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咀嚼”。
因此鲁迅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采取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灵魂病态无止境的开掘,达到对中国人灵魂拷问的目的,使鲁迅小说具有—种内在的震撼力和灵魂揭示的深刻性,显示了他小说的现代性。
下面通过看客的行为轨迹,透视他们病态的灵魂,以此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
一.透视看客的行为表现,解读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所谓看客,重点就一个“看”字。
这些人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以观看“无事”为人生乐事。
“看”是他们给人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外部行为特征。
然而他们一面看别人,一面又被别人看。
“看与被看”构成了无聊看客们的生活本质。
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发生在以下两个方面:(1)发生在看客与底层弱民之间。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们倾诉痛苦的时候,鲁迅写到人们的反应:“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解读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解读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以伟大思想家高度的敏锐感知和探索精神 ,在塑造阿 Q、祥林嫂等典型形象的同时 ,也以极为经济的笔墨细致地写出了严酷的社会环境,刻画出了一批麻木愚昧的看客和闲人。
“看客”成为鲁迅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一.《呐喊》、《彷徨》中的“看客”与“闲人”二十世纪最初的二十五年是一个充满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结束封建势力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统治。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正展示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
鲁迅看客和闲人,写出严酷的现实,揭示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国民劣根性。
《药》中看杀头的人们,看客们的脖子象鸭子一般伸长;《祝福》中,祥林嫂向人们哭诉儿子阿毛的不幸,而“鲁镇的人们”终于听得生厌,“甚至拿她的不幸遭遇来取乐,拿她的伤疤调笑;《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儿子病危,无人关心,埋葬宝儿后,“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饭” ,“吃过饭的人终于都回了家” ,没有一个人留下来安慰一下这个丧夫丧子的女人;《风波》中撑船的七斤,因为剪了辫子,在张勋复辟的风波中,一家人遭到赵七爷的威胁和恐吓,村里群众对赵七爷的复辟气焰没有丝毫反抗,除八一嫂外,很少有人对七斤表示同情,反而幸灾乐祸;《狂人日记》中的看客们“他们中有的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给债主逼死的” ,这些不觉悟的人和统治者有着尖锐的矛盾,更是在自觉不自觉中吃人和被人吃。
《示众》也是一篇集中描写看客的作品,写群众前呼后拥观看杀人的场面,如同过节,更形象地描写了看客们“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
对他们来说,人道、同情等丧失殆尽,已经丧失了正常人的思想感情,他们已经变成了一群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
鲁迅先生用传神之笔将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凝聚成巨大的艺术结晶,并使其具有了巨大的时空延展性。
从对看客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和“五四”前后许多前驱者不同,他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深入的体察和思考。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笔下的看客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种人,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点: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百无聊赖,麻木冷漠,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没有姓名,没有具体的相貌,只有一个动作——“看”。
在这“看”的共性中,鲁迅主要刻画了两类看客的形象。
一,麻木的群众,戏剧的看客。
二,冷酷的民众,无情的鉴赏家。
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终身难忘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一直在鲁迅的心中隐隐作痛,永远挥之不去,他把自己这一生活的真实体验,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切入点,写入了他的许多作品中去。
小说《药》,写革命者夏瑜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救民于水火,宁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当他被捕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时,民众对他的牺牲没有悲伤,没有愤怒,甚至连起码的同情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们把杀头看作一场好戏,无情的充当了戏剧的看客。
《药》中“看客”形象的突出,有其特别的文本背景。
可怕的刑场,恐怖的杀人事件,凶残的刽子手,无助的被杀者,以及肃杀的天气都构成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和吸力,《药》所描写的社会历史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看到,“看客”作为一种人物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阿Q正传》也从一个侧面描写这类麻木的看客。
阿Q为生计所迫,从未庄来到城里,他认为城里看到的最精彩,最好看,最热闹的事情便是杀头,于是,在回到未庄之后,他把革命党人被杀的故事津津乐道地讲给未庄的人们:“你们见过杀头吗?”“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众人都伸长脖子听的出神,他的讲述直使“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
鲁迅在描写阿Q讲述时的得意形态时,尤其突出了未庄的看客,王胡等众人好奇的眼光和麻木的神情。
《药》和《阿Q正传》两篇小说中,鲁迅不仅写出了夏瑜等革命党人被杀的表面的悲剧,而且还揭示了看客们冷血的观看革命者被杀的更深层次的悲剧。
这悲剧使鲁迅产生了愤慨:“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们倾述痛苦的时候,鲁迅写到人们的反应:“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鲁迅小说的“看客”形象简析
鲁迅小说的“看客”形象简析摘要:“看客”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刻画的一类重要群体,这类人的精神往往是病态的,他们麻木冷漠,对别人的悲惨遭际冷眼旁观。
很多现代文学作品都对“看客”形象与心理进行了刻画,其中鲁迅的小说对“看客”的描写尤为细致生动,甚至可以以几个典型的“看客”形象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状态。
对鲁迅小说中的“看客”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国民性集体无意识一、精神愚弱与集体无意识看客,即旁观者。
鲁迅首次发表的关于“看客”的见解可见于《呐喊》的自序部分,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也由此可见一斑。
他于自序中说:“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1由此观之,鲁迅对“看客”的定义为体格健壮而精神愚弱的人,这一类精神愚弱的群体亟需精神而非身体上的拯救,所以鲁迅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文章拯救国民精神。
这类“看客”群体在中国历史各个时期都普遍存在且数量庞大,正是由于这一精神病态的群体数量庞大,鲁迅才会在其作品中对“看客”进行不厌其烦地刻画和描写,其中以《示众》《祝福》和《孔乙己》为典型。
《示众》中主要塑造了18个不同的看客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本该在路边叫卖包子,却在听说有热闹看时迫不及待地离开包子铺去围观行刑;抱小孩的老妈子挤进了围观行刑的人群,对着白背心念叨着“好看”;秃子一边念着白背心上的文字,一边直起背提防别人占了他的好位置;唯一提出质疑的工人却引发所有围观者的不满,只能偷偷溜出人群……在鲁迅众多短篇小说中,《示众》对看客群像的塑造尤为典型。
这些看客的个性并不十分鲜明,共性特点却十分突出,不管是儿童、妇女还是成年男子,都是麻木不仁、冷漠呆滞、缺乏同情心的观望者。
他们是“看”这一动词的施动者,也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中,看客形象多次出现,究竟为何在鲁迅的作品中如此重要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解读。
一、看客的定义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形象,那么看客的定义是什么呢?看客是一种特殊的观察者,他们站在更高的位置,从远处观察事物,甚至不动声色地对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
看客不直接参与事件的发展,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的进展进行观察。
看客与生俱来的冷静和客观性,使得他们可以以更加独立的方式观察和评价事物。
二、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冷静客观看客在鲁迅的作品中,往往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姿态观察事物。
如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以一个疯狂的医生的身份观察和评价社会,展现了看客的冷静和客观。
2.旁观者鲁迅的作品中的看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一般比较疏远,他们只是旁观者,不直接参与事件的发展。
正如在《阿Q正传》中,阿Q不断受到歧视和排斥,而看客却能深刻地洞察阿Q内心的种种复杂情感,包括自卑、愤怒、嫉妒等。
3.对社会的批判鲁迅的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往往是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看客看到了社会中的阴暗面,不管是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何方面的黑暗,看客都有权力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药》中,看客揭示了官僚主义在医疗系统中的腐败现象。
4.思考未来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利用所观察的事物,进行了未来的思考和建构。
面对现实中的残酷和可怕,看客并没有绝望和退缩,而是在痛苦中寻找未来的希望。
如在《在水一方》中,看客认为只有抛弃现在的邪恶、重新建立伦理道德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
三、看客形象的意义鲁迅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审视,也是对于人类价值的探寻。
如果说主人公的形象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那么看客的形象则代表了如何在这种黑暗面中寻找希望和进步的方向。
作业2: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 (按:指《呐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 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 明显,有大家风度。
• 材料三
《药》脱稿于五四运动,前及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发表于同年五月《新青年》六卷 五号,从作品所处理的题材来看,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是在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前后期 间,也就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先驱者之一秋瑾烈士一九零七年就义那个时候,秋瑾烈士就义 后四年即一九一一年,爆发了辛亥革命。
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看客”的思考。 • 2、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你见到过的“看客”形象,200字左右。
作业 :
• 请以《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鲁 鲁迅作品里的看客
有深刻含义,指旁观者。
迅 他们是一群看热闹的人。
现在有句时髦的话,叫 做看热闹不嫌事大。这
些人做看客,欣赏、嘲 讽、怂恿别人,但常常
笔
也被别人当作看客。
看 下的 看客就是观众,比如 客 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人,
舞台下看演出的人等。
学习目标
• 1、梳理相关语段,分析“看客”形象; • 2、结合相关资料,探究鲁迅先生塑造“看客”形象的意义; • 3、谈谈这个时代的“看客”;
• 1、各行各业、大多是底层人民; • 2、喜欢围观,取笑,单纯凑热闹; • 3、无聊、麻木、冷漠、自私、愚昧; • ……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类人?
活动二 探究塑造“看客”形象的意义
•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 只能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读了小说《药》之后,任何一位读者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对“看客”人物的描写和揭露。
“看客”这一角色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永久性的共鸣,关键在鲁迅先生对其进行了精深的艺术加工和创造。
《药》中对“看客”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刑场”一节。
华老栓去买药,临近刑场,看客便飘然而至。
一、看客的个像“哼,老头子。
”(看客之一)“倒高兴……。
”(看客之二)无形无影,但如影附形。
先声夺人,但神秘莫测。
一上来就揪住了人们的心。
“哼”,似乎是由气生愤而故作鄙弃语,心理趋向颇为隐晦曲折。
“倒高兴”三字则应是赤裸裸地抒发其妒嫉之情了。
在这里,不用描绘形象,那样显得太呆板;也不用添加动作,任何举止行动都是累赘。
仅仅用语言,简短的六七个字,就足以让人明白:人人都想得到这付药,却孰料被华老栓占了先;人人都是看客,其实华老栓也不例外。
在这里,我们看到小说艺术要遵循“优化组合”原则的一个典范,即尽可能地用最少的字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如上所述,这两个短语虽然不多,但却很有穿透力和讽刺性。
是对华老栓迷信愚昧的有力延伸和拓展。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
”前面已至少有两个看客出现,所以此处用一“又”字。
老栓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杀人(或者来取人血馒头)。
所以他感到吃惊。
有人认为,“又吃一惊”表现了华老栓胆小怯懦的性格,笔者不敢苟同。
“几”,指不定多数。
据情形推测,应该至少三个。
与前两个相比,这三个形诸视觉而非诉诸听觉,侧重肖像与行动,而且注意以点带面。
“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这种变化,从作家方面分析,是尽量追求小说的艺术性。
从文本世界分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已经有所推移,人物心理也进一步加强。
“样子不甚分明”,客观因素在于天未大亮,主观因素在于为去看杀人而着急赶路,这是关键。
尤其“食物”之比喻,形容见神,入木三分,非画师般的描摹术而不能。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摘要:鲁迅文章素以犀利深刻见长,这种深刻同样表现在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
生活在鲁迅那个时代,便有了各种典型人物,而鲁迅并没有只看到一种表面现象,他对国民性中的愚昧落后、麻木软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笔下的看客是众多人物中表现尤为突出的。
鲁迅先生以喜来审悲的艺术匠心使这种具有劣根性的民俗生活群像变得无比刺眼和厚重,其笔下的艺术世界可谓灵肉皆备,入木三分,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他关注的主流是民族存亡、国民性再造等深广博大的命题。
同时,他也以“中国文化守夜人”(王富仁语)的自觉使命感,时时观察着中国文化界乃至世界文坛的动向。
关键词:鲁迅看客以喜审悲一“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于是,“看客”便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鲁迅先生以革新、创造的大师风范,既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个体人物形象,也创造了“看客”这一典型群体人物形象。
看客,鲁迅笔下一种特殊的人物类型,在很多作品中都曾出现过。
他们并非是某单一的社会阶层,其范围包括了三教九流,既有闲散的下层市民,也有留洋求学的学生。
譬如,《藤野先生》中,围观中国人被日军杀害的是中国人,在看到这一录像高呼“万岁”的也不乏中国人。
在《药》中,鲁迅对看客的丑陋嘴脸,有着更深入地描绘:“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般,眼里现出一种攫取的光”,到了行刑时,“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经历一回,似乎有点声音,便有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其实在鲁迅的作品中,还有许多看客的形象,他们未必是在看,也有的在“听”或“交谈”,但那阴暗的心理状态却与看客如出一辙。
像咀嚼鉴赏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乐的人们,在茶馆中冷血的谈论夏瑜的人们,如果不死扣字眼的话,皆可将其归入看客行列之中。
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因而更有其普遍性,更能反映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 《孔已己》中,作者多次写到酒店里的酒客 戏弄嘲笑孔已己,而每一次都是建立在孔已 己的难堪、羞辱和心理痛苦之上.这些看客 不但不同情,还残忍地嘲笑讽刺他的“新伤 疤”或讥笑他没能捞到个秀才,总是拿他的 落魄不幸取乐.这笑声带来的快乐的空气实 在是令人心酸.
《祝福》里,人么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 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 情,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 生活中寻求刺激,而在这些人听厌了之后, 有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之以又冷又尖的笑, 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
鲁迅的看客有两层意思:围观者即 看的人;被看的对象.
鲁迅笔下的人物很多,除了阿Q, 祥林嫂,闰土和孔已己等能反映当 时中国人民普遍形象以外,还有不 少配角,让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些 看客.
• 鲁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 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 一条死鲈鱼.乍一看,这句话似乎很滑稽,接着 遍是陷入一片沉思之中.所谓看客,重点自然 在于一个“看”字,这些人在鲁迅的世界里 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 看.这可能就是最爱看热闹的中国人最突出 的形象吧.
• 《药》里,小说真正的英雄夏瑜怀着“这大 清是我们大家的”信念,英勇地献出了自己 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忙忙地赶着去 “看” 他被杀,茶馆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 的谈资.先驱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流血牺牲 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
• 不难看出,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看”,他的 小说正是对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中国人民由 于长期沉浸在这个无情的残害人性的社会中, 不知不觉成了《示众》中麻木的看客,成了戕 害他人尊严和生命的罪人. 当年鲁迅弃医从文,在他的笔下,自始至终 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疗救看客.但不幸的是, 鲁迅的这一愿望至今依然没能实现,疗救看客 的教化依旧在继续,“看客”一词又总是和勇 士联系在一起,面对逮徒行凶,就是当勇士见义 勇为还是做看客默然视之〉这绝是一个类似 “活着还是死去?的两难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张珍藏在美国国家博物馆(史密森尼博物院)的老照片,记载了 八国联军1900年8月14日攻入北京城的历史瞬间。地点在广渠门一带,是 北京外城城墙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此地属于市郊。联军正在顺外城的下 水道攻入城内,2个小时解决战斗——可以肯定,爬下水道绝对有人带路。 让人惊讶的是,当他们爬上岸时,京城百姓居然齐齐站在河沿,作围观状。
特点 :冷漠,不自觉。这些话语句句带刺, 冷嘲热讽,把他人的不幸拿来当笑料,足见 “看客”们的冷漠。
• 《药》中的“看客”,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 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 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 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 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一堆人的后背;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 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 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 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按照今天教科书上的解释,八国联军打进京城,应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才
是,京城百姓起码应该和慈禧太后一样四散逃亡躲避战火。然而我们从照 片中,却没有看到百姓表现出怕的样子,而是袖着手,抻着脖,平静地围 观,摆出一副与己无关的看热闹神态。
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家天下
的思想,让中国的百姓深受其
害,历次朝代更替,百姓都始
民主、自由对他们来说更是奢望;极度自私,从他人的不幸中
获取审美价值,却从没有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些“看客”
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 失殆尽。他们看、听、议、嘲而不自醒。
思考:身边有“看客”吗?你该怎么做?
事件一 2010年12月7日上午,武汉一名六旬老人突然昏倒街头,众商 户及行人不敢贸然施救,当民警和急救人员赶到时,老人已经身 亡。
特点:无聊、冷漠。笑影又冷又尖。是同情,是感 叹,是讥刺,不说大家心里也明白。
批判病态社会,揭示国民劣根,引起疗救的注意。
看客是被统治被奴役被愚弄的下层民众,这是一个复杂的群
体,有老者,有中青年、有小孩。他们当中有的自命不凡,但
往往是被人揉拧的对象。喜欢看别人的热闹也是被别人当做笑
料。看客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对公平正义的漠不关心,
终处于被奴役的地位,所以谁
来统治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样 的,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让他们 变得麻木、愚昧、旁观。
加强政府监督,重建社信任
检测:
课后阅读:《示众》、《阿Q正传》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皇城,皇帝的子民们竞相扶 逃命。当时的清兵和义和团兵不下20万,大清和八国联军比例约 10:1。装备上清兵一样不缺,而八国联军的重武器还不如守城的清 兵多。然而清兵逃了个精光!留下了穿布衣长衫的百姓,也留下 了这张真实的民众竞相扶梯相助八国联军的照片。
阅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我们在课内学过鲁迅的文章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博学质朴的寿镜吾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故乡》 善良淳朴的长妈妈 (性格)的 (人物名称) 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藤 野先生 憨厚麻木的闰土 辛苦恣睢的杨二嫂 聪明的小伙伴 热情的六一公公 贫困迂腐的......孔乙己
看客形象 《孔乙己》 《药》 《祝福》 文中描写 特点
他们都从别人的 不幸 中获得自我满足,鉴赏别人的 悲哀 ,咀嚼 别人的 痛苦 。 任务二:“看客”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思想根源是什么? 任务三:鲁迅描写“看客”的目的何在?
• 《孔乙己》中,咸享酒店里,描写“看客” 们伴随着或幸灾乐祸的笑,或附和着的笑, 或随便的哄笑,或前或后地对着孔乙己嚷: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疤了!”“你一 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你当真认识字 么?”“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特点:愚庸、麻木、落后。 他们不仅不理解不支持革命者所做的一切,不仅不 对刽子手投以怨愤的目光,而且以观赏为乐事,一个个 看得津津有味,实在是可怜、可恨!如果说刽子手给予 革命者的是肉体上的枪杀,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看 客”给予革命者的则是精神上的虐杀!
《祝福》中描写对阿毛的故事久已厌烦的闲人,他 们又开始对祥林嫂发生了新的趣味,究其由来是祥 林嫂额上的伤疤象磁铁一样吸住了他们,于是便寻 “来历”来了。“祥林嫂,你那时怎么竞肯 了?”“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 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 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看客”
任务一:找出《孔乙己》、《药》、《祝福》里面的看客形象,说 说他们做了什么,有什么性格特点。
《社戏》
《孔乙己》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鲁迅的小说呢?说说 大概故事情节。
我还读过鲁迅的 述的是 故事。
,小说讲 的
《白光》、《祝福》、《药》 《伤逝》等 。
你认为这些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命运是怎样的?是什么造成的 呢?
“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
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对人热情一点,智慧一点
事件二 2010年12月29日,福州六一北路与湖东路交叉路口附近,一 位8旬老依伯摔倒在人行道上。围观的五六人,没人出手。就在两 名女子试图将其搀扶起来时,旁人的一句“善意提醒”,又让她 们缩回了手。老人孤独地躺在冰冷的马路上,直到生命的终结。
待人宽容一点,说话温暖一点
事件三 现代快报2011年9月24日报道 “我的命是那个司机救的,真要 谢谢他!”昨天上午,74岁的魏老太躺在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病 房内,激动不已。原来22日上午,她在网板路过马路时被一辆轿 车撞倒,10多辆过往车辆都不肯送她到医院,最后72路车驾驶员 杨洋将她送到了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