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安全技术的底图的体系探索

合集下载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摘要:在国土空间的管理体系中,规划理念的驱动既能够依据非建设空间与建设空间规划的特点,确保整个工作的整体性、多样性以及生态建设价值,也能从宏观层面出发,根据地域地区的气候、地质特点,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要求,最终达到理想化的规划效果。

为此,本文从国土空间的概念及意义出发,总结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原则,并探析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方向,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引言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国土空间的规划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文明成为重中之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土空间规划也成为了政府重点事项,各级领导和民众对生态文明都格外的重视,可虽然如此,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时候也难免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所以这就需要大家想出办法,并付出行动,在保证生态资源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构建国土空间。

因此,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放在重要位置上,注重国土资源的空间规划,科学、合理的利用相关资源,确保将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成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

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如今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主动承担碳减排国际义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要不断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本文主要阐述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构建情况和意义,并根据事实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详细规划技术改革思考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详细规划技术改革思考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详细规划技术改革思考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土空间格局发生了变化。

基于这样的背景,为确保国土空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必须积极创新,面向未来充分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切实促进我国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思路.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规划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逐渐显现,不利于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新时期,为确保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必须构建健全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效整合国土空间规划内容。

改革创新管理体制,重视详细规划技术创新,统筹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利用国土资源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1 我国详细规划制度面临问题自“反规划”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学者对非建设用地的概念、内涵及控制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随着环保、林业、海洋等领域开发控制和许可制度的建立,控制要素也从城市建设延伸到农田、林地、草地、滩涂、海域等传统规划不涉及的领域,这些制度不同于“三证一书”的使用控制设定为一级国土开发控制权,非建设用地未纳入城乡规划许可范围,草地、水域等空间的许可证制度没有具体控制。

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划区是城镇、村庄的建成区,是因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虽然这也可以包括生态、农业等非建设用地,但除了土地利用外,非建设用地在土地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和监督工具,配套设施建设、功能管控、允许的项目类型。

因此,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详细规划的研究重点仍然集中在城市建设空间的规划设计、管理体制、公众参与、法制化等方面;对农村的研究也集中在村庄的设计、管理与控制、社会治理等方面而对建筑空间的详细规划和管理则相对薄弱。

在实施全区、全要素国土利用调控体系的背景下,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的规划管理将是改变传统规划体系建设中消极保护模式、加强规划和主动治理的关键。

2详细规划新职能乡村规划作为农村建设规划和管理的一种技术手段,已被广泛接受。

对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展的分析

对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展的分析

对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展的分析摘要:为了推动国民经济更好的发展,实现国土空间的有效利用,解决以往国土规划类型多、内容繁杂等问题,需建立更加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基于此,本文以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特点,从宏观调控、过渡期协同、双评价、公众参与、国土空间信息平台等方面阐述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目标。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自然空间;发展空间引言:为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与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国家发展建设,针对以往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土空间规划方式与审批流程加以改革,2019年5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要建立,规划工作将会更加完善。

1.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特点分析新时代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特点,具体如下:(1)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构建五级三类四体系国土空间规划总体框架。

将土地利用、城乡、海洋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

五级规划具体为全国、省级、市级、县级、乡镇,各级规划有着不同侧重点。

三类主要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

四体系指的是规划编制和审批、实施和监督、法规政策和技术保障。

(2)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具有战略性、协调性特点。

战略性体现在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决策部署,突出国家意志与发展规划。

协调性确定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时空坐标定位,增强具体规划内容的可操作性。

(3)兼顾陆海、地上地下全域,突出国土空间规划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实现区域协调。

综合利用所有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自然保护,将自然岸线保有率当做国土空间报批审查工作的要点[1]。

2.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目标2.1推进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相结合服务的规划体系2019年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正式公布,推动了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法律的发展,并将其列入我国立法规划体系。

修正案(草案)中规定了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自然资源部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内容,突出“多规合一”改革涉及到的条款,做好过渡时期法律的紧密衔接。

自然资源标准体系构建思考

自然资源标准体系构建思考

自然资源标准体系构建思考■ 吴 桐 黄 琛 严竞新 段怡红(自然资源部测绘标准化研究所)摘 要:在党中央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统一的自然资源标准体系的保障支撑,自然资源各相关业务涉及的标准体系、标准内容需要有效整合。

本文通过对自然资源部现有国土、海洋、测绘、地理信息4个标准体系的研究分析,形成对自然资源标准体系构建的有关思考。

关键词:自然资源,标准体系,国土,海洋,测绘,地理信息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1.03.015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Standard System WU Tong HUANG Chen YAN Jing-xin DUAN Yi-hong(Institute of Surveying Standardization, MNR)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 in-depth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fulfills two unified responsibilities including coordinating the management of landscapes, forests, lakes and grasses. To achieve this goal, a unified natural resource standard system needs to provide support, and the standard system and standard content need to b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This paper researches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four standard systems on land, ocean, surveying and mapping, geomatics in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forms the relevant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ndard system on natural resources.Keywords: natural resources, standard system, land, ocean, surveying and mapping, geomatics学术研讨1 引 言根据三定方案,自然资源部统一管理国土、地质、矿产、海洋、测绘地理信息等自然资源相关业务的标准化工作。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1.建设背景“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随着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向深入阶段的推进,如何重构空间规划体系并有效实施监督,将成为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贯彻落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工作要求,自然资源部下发《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各类空间关联数据,着手搭建从国家到市县级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国、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以及《通知》要求,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下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的通知》,再次明确要求: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未完成基础平台和系统建设的市县不得先行报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当前,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在紧张的编制当中,为及时构建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报批条件,急需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建设。

基中: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已经搭建,初步整合了现有数据资源体系,并具备了数据汇聚、数据共享、分析统计等基础支撑能力,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为建立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解决目前国土空间规划管理领域中数据资源统一管理困难、信息资源综合分析利用困难、现状底数不清、业务管理工具欠缺、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机制不足等迫切需求,特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2.现状基础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政务大数据对于建设高效便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政府治理服务能力的重大意义, 在2017年数字工作要点中提出建设市级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和交换平台, 逐步汇聚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等各类数据, 探索运用大数据加强政务服务, 规划建设数据开放平台, 有序开放政务数据, 鼓励公众、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发利用。

国土空间规划学 第3章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学 第3章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国家级专项规划要细化落实国家发展规划对特定领域提出的战略 任务,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其中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报国务 院审批,党中央有明确要求的除外。
国家级区域规划要细化落实国家发展规划对特定区域提出的战略 任务,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审批。
国家级空间规划要细化落实国家发展规划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 护要求,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审批。
报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规划,须事先与国家发展规划进行统
筹衔接。衔接重点是规划目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发展方向、总
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风险防控等,必要时由国务院发
86%
展改革部门会同规划编制部门组织开展审查论证。省级发展规划
须按程序报送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进行衔接。加强国家级专项规
划、区域规划与空间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落地。
(2)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省级行政区在我国的区域范围都比较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都比较完整,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仍然属于政 策性规划的范畴,它的规划内容与全国性规划相近,但它更强 调区域内土地供需总量的平衡,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 的重点地区和项目更加明确,土地利用政策的区域差异性更加 明确具体。
2.不同类型规划的管理
报请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 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后制定编制目录清单或审批计划, 报国务院批准实施。报请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空间规划,由国务 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制定编制目录清单,报国 务院批准实施。国务院各部门自行编制或批准的各类规划,须报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国家级空间规划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 容,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 据Design by ZXSlide

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强制性内容研究初探思考

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强制性内容研究初探思考

国土空间规划 "五级三类体系 "强制性内容研究初探思考摘要:目前,国土空间规划“四梁八柱”体系已基本形成,形成了从管理过程到成果体系、支撑体系的系统框架。

要把规划编制的技术工作和“四梁八柱”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充分发挥“组合拳”的优势,支持绘制“蓝图”和制定规则。

按照部领导指示的“编什么审什么”的要求,要反复学习和掌握各级规划工作的特点,明确各级规划工作的编审内容。

根据政府第一级的要求和五级三类规划的定位,合理确定调控的重点、这一级规划的编制和表达的深度,并做出“适当”的规划:要承担严格的控制内容和指导思想,要明确引导、控制、传导内容,对区域进行层次管理,使空间布局结构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强,发挥五级三类规划组合拳作用。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研究;思考新的空间规划体系,“四梁八柱”,不是简单的另一个名称,比如我们称之为“国土空间规划”,也不是形式的拼凑,而是反映包括生态文明在内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空间要求。

具体而言,《纲要》强调,新规划要更具战略性、科学性、权威性、协调性、可操作性,使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更加优质、高效、公平、可持续。

因此,国家空间规划的“规则”应在原有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基础上,整合各自优势,既注重宏观又注重微观,既关注自然也关注人文,既控制又发展,既关注技术表现又关注政策,我们不仅要研究物理空间,还要关注经济和社会问题。

我们不仅要强调全国的统一,而且要考虑地方特色。

1.国土空间规划分为“五级三类”五级:指中国行政级别所对应的国家、省、市、县、镇。

不同层次的规划反映了不同的空间尺度和管理深度要求。

国家和省级规划以战略为中心,统筹布局国家和省级区域空间格局,对下级规划提出约束性要求和指导内容。

市县规划衔接上下,注重传导;乡级规划注重实施,实现各种控制因素的准确落地。

三类: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国土空间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恢复的总体布局,强调综合性。

从土地利用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探讨

从土地利用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探讨

从土地利用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探讨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凸显,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工作。

所谓国土空间规划,实际上就是通过调控国土空间关键资源,实现地域空间和结构功能的变化,以便更好地贯彻政府治理行为、清晰社会治理逻辑、推动市场治理策略,也就是说,国土空间规划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将政府、社会和市场进行合理的串联,使政府的治理行为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提升经济的发展。

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施行,乡村空间治理的特殊性,迫使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发生转变,以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乡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策略中图分类号:F457文献标识码:A引言国土空间规划主要是针对特定的国土区域进行开发和保护,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作出合理安排,是国家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发展指南,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蓝图,可以为我国各地建设开发项目的落地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支撑。

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具有战略性、综合性以及政策性特点,能够为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力指导,相关部门及单位要加强重视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保护的工作,不断根据我国国土空间的实际情况对相应的基础设施制定建设计划,并且合理安排国土面积的有效使用,确定资金的投入、资源的保护以及实施过程中调度及协同性,有效保护城市的自然风貌;此外,还要有效提升土地的重复利用率,减少交通拥堵状况的发生,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1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保护的必要1.1有利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战略会对社会的经济规划作出正确的指导,根据具体环境发展情况进行管理,建立有效的保护措施,有利于人、资源及环境之间进行协调,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有效节约资源。

此外,相关设计部门要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加强城市资源的有效保护,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风险,进而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为生态的平衡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生态空间发展研究王欢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生态空间发展研究王欢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生态空间发展研究王欢发布时间:2023-06-15T10:06:49.00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3年7期作者:王欢[导读]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土地属于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综合体,集中了全自然要素。

土地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资源,人类以及自然的历史变迁均和土地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密切相关。

本文将简单介绍土地生态利用和生态空间的基本概念,系统论述国土改革背景下的土地生态空间发展前景,并综合探讨土地生态空间问题应对策略。

基于此,对国土空间规划下的生态空间发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伊宁市城市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伊犁州伊宁市 835000摘要: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土地属于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综合体,集中了全自然要素。

土地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资源,人类以及自然的历史变迁均和土地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密切相关。

本文将简单介绍土地生态利用和生态空间的基本概念,系统论述国土改革背景下的土地生态空间发展前景,并综合探讨土地生态空间问题应对策略。

基于此,对国土空间规划下的生态空间发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发展;土地生态环境引言从分层级的视角出发,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特点来考虑管控价值观选择与管控力度的差异性。

战略层面空间管控边界的划定逻辑注重战略性与政策引导,而实施层面则更加侧重地方需求与环境约束的考虑与衡量。

因此在“分层级”这个变量因素的“干扰”下,从战略层面到实施层面,管控价值观选择与管控力度逐步呈现出面向实施的特色化、精准化、差异化的特点。

地方层面的空间管制边界应在强调空间资源约束与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资源的多元性及因地制宜的逻辑关系,未来才能拟定更精准、能协调、可实施的空间管控策略来满足空间管控边界的科学管控要求。

1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意义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有效开展对于资源保护也有着非常显著的成效和价值。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在城市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用地变得越发紧缺,资源紧缺。

(完整版)国土空间规划认识

(完整版)国土空间规划认识
府常务会,尤其是在各种建设项目落地前,问题更集中 “分管建设的副市长协调不了环保,分管环保的副市长协调不了国土” “矛盾最少的一张图”(不能做到最好、但要避免最差):清晰准确的部门利益落
到地上,让部门事权从墙上规章变成地上的“多条空间边界线”,减少交叉,分清权责, 提高效率
29
感想:多规合一和空间规划能干什么
案例一:德清县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县域总体规划蓝图: 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 突出位置、以资源保 护为前提,统筹城乡 空间布局和功能优化, 建立“横向到边、纵 向到底、多规协同” 的全域空间规划“一 张图”,作为实施空 间资源管理的综合平 台。
县域总体规划图(2014-2030年)
案例一:德清县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2019
国土空间规划解读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Donec luctus nibh sit amet sem vulputate venenatis bibendum orci pulvinar.
-
-
01
国土空间规划的历程和探索
2019年1月23日下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 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 通过《关于建立国土 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 实施的若干意见》。
这标志着我国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 系的改革、实现“多规合一”将由 试点阶段进入全面系统的推进阶段。
国土空间规划的目的
现实
空间布局矛盾突出 用地规模不一致 项目落地困难 生态用地蚕食 审批效率低下
(1)建立了一套技术方法:以规土两规合一为基础, 突出县域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纲领性,发挥对全域空间 资源统筹管理的综合平台作用。
•以县域总体规划为统领,构建“1+N”空间规划体 系,采取“同步编制、同步上报、同步审批、同步 实施”的编制方式,全面统一各业务部门的相关规 划。 •从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内容等方面理顺 “多规”关系,形成一本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详细规划技术改革思路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详细规划技术改革思路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详细规划技术改革思路摘要:基于管理逻辑与详细规划技术体系的关系,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详细规划技术改革进行尝试性探索,从规划技术体系、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建立规划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完善规划制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改革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详细规划技术改革进行探索,这对整合各类土地用途管理工作,统一空间性技术管理工作,形成一张图全要素、全域国土空间管制制度非常重要,现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详细规划技术改革进行探讨如下。

一、规划技术体系1.建设空间1.1乡村建设空间乡村规划应从盘活发展资源、建设人口回乡机制、组织乡村社会等方面着手,需要从以往的规划管控转变为规划治理。

就技术上,乡村经济的规模不大,发展具有一定不确定性,要提高空间坐标的灵活性,坚守规划指标的底线,以指标底线作为约束,开展建设空间布局,强化村民自治。

除了刚性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性基本农田以外,强化管理,实现指标化管理,减少约束。

1.2城镇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的规划要从以往的全覆盖转变为精细化管理。

当前很多城市的中心城区已经实现控规全覆盖,国有土地出让管理依据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

这对当前城市更新、规划调整等不断产生的问题,需要优化控规,进行精细化管理,做到有效规划,从而提高管理质量。

这就要求城镇建设空间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及时修编,开展空间设计研究。

1.3非建设空间以往对非建设空间如生态空间等区域,多采取规划保护的模式。

划定基本农田、公益林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并实施刚性管理取得了良好的保护生态资源的作用,但也对这些区域的发展造成的制约。

当前多数乡村以第一产业为主,仍然将经济作物作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支出,在此基础上开展都市农业、近郊现代服务业等。

生态空间、农业等非建设空间承载着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建设美丽乡村也需要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电力、防洪、交通、消防、生产及灌溉等不仅是乡村生产生活的前提,也在景观治理中非常重要。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生态空间规划的实践与思考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生态空间规划的实践与思考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生态空间规划的实践与思考发布时间:2023-03-28T08:04:29.848Z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3年第1期作者:武超[导读] 生态空间规划是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约束条件编制的国土空间武超邢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054000摘要:生态空间规划是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约束条件编制的国土空间,将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现状作为前提条件,展开对各项信息的归纳整理,结合相关研究结果来看,我国生态环保问题在最近几年是日趋严峻的,需要有足够健全科学的保障机制,这样才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正向支持。

本文将会重点分析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生态空间规划的实践策略,以期望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实践策略国土空间规划是维系国家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的重要力量,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生态环保方面的重视力度持续增长,国土空间规划内容拓展开来,包括生态空间范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等都已经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联系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生态空间规划尚且面临着部分问题,此类问题的存在将会严重限制生态文明发展,更会导致国家资源压力显著增加,所以有必要积极地提升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此举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一、科学控制生态功能用地斑块科学合理地做好对山水田林湖草河滩等方面的控制,使得此类生态用地斑块的神态环境可以获得有效优化和改进,从生态转变为非生态用途,以生态-自然-环境为基本约束,持续有效地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战略和政策,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可以发现目前仍然有诸多未利用地,对于未利用地的处理应该作为未来工作的重要着力点,需要尽可能地提升未利用地的收益,争取将可开发利用的未利用地建设成为既具备人文气息也具备自然风尚的斑块,以此来为后续治理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将此类斑块全部划分清晰,对于具备生态系统服务效能的斑块,应该充分提高对其保护和关注力度,为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开展提供全新方向,优化生态空间规划的表现形式。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发布时间:2023-01-31T06:50:15.728Z 来源:《建筑创作》2022年第16期作者:綦连明周伟[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綦连明周伟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垦利分局山东东营257500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后,我国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并致力于提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尽快完成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从而实现自然资源利用、开发、保护、整治等各个环节的提质增效。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土空间规划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方面仍然存在机制不健全、规范性文件较少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优化路径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词: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引言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对国土进行合理开发的重要手段,其风险可以提高我国对国土的综合利用率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国土的科学治理,提升国家对国土的宏观调控效果。

从国土空间规划的应用来分析,在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国家发展规划的风向标,以我国国土空间的划分为基础,在构建规划体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同地区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将具有地区特色的专项规划作为规划体系的支撑内容。

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清晰边界、精准定位、可以实现功能互补等特点,是我国空间发展的重要指南,可以帮助我国构建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1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保证居民宜居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则需要采取有效的改造和整治措施。

而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活动,能够保证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等问题。

通过合理设计国土空间规划能够在实施生态改造的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并对污染现象实施整治。

因此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有利于支撑城市化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高效保护和利用国土空间资源。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景三维融合纳入“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的技术路径与难点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景三维融合纳入“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的技术路径与难点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景三维融合纳入“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的技术路径与难点韩科成(上海上大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72)摘要:“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是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各类应用服务体系的数据基础,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石。

本文探讨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景三维仅是“一张图”的组成部分,但依然有着复杂的数据构成。

实景三维是三维空间构架和底座,国土空间规划是用地管控和实施监督的基础,二者的融合需从数据库最底层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入手,逐步解决数据生产、归集、入库、应用各阶段的诸多难题。

首先,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时空维度的“两级升维”,结合无人机逆向建模技术获取地理实体实景三维数据,通过数据归集,初步建立“协调共享、上下联动、时点追溯”的空间大数据;其次,按照“统筹设计、逻辑集成、物理分散”的原则,结合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技术横向联动城市信息模型搭建“一张图”主数据库,构建“全域时空模型”,开展仿真模拟、态势预测、推演验证等工作;最后,以场景应用为开发导向形成前端管理平台,最终实现城市高质量和精细化治理的目标。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实景三维城市信息模型城市数字孪生数字中国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2)01(b)-0013-041背景概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引领建设数字中国。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1]指出,自然资源数据是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自然资源信息化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支撑,“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是国家自然资源“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平台和三大应用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

回望“一张图”的前世今生,是为解决国土与城规部门数据的互通障碍、打破规划设计与审批监管的隔阂而提出的。

原国土部“土地二调”(2007)和原住建部“城乡规划法”(2008)出台之后,各自启动了基于自身规划事权的“一张图”系统的工作。

自然资源部成立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2019)提出了建设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要求,伴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一张图”实践进入快车道,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根源上破解传统规划弊端的关键[2]。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1.项目背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8号)及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全面开展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和“一张图”建设工作的通知》(川自然资办发〔2019〕25号)、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川自然资函〔2019〕679号)等文件精神,明确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确保峨眉山市国土空间规划如期上报审批。

2.建设目标以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最终目标,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整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所需的各类空间关联数据,叠加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一张图,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支撑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

本次项目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叠加本次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实现各类空间管控要素精准落地,形成覆盖全市、动态更新、权威统一、可层层叠加打开的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核心是建立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含国土空间现状一张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重点构建“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及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应用模块,以满足峨眉山市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及部、省、市数据联通监督需求。

3.建设内容(一)数据标准规范建设(1)《峨眉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规范》编制峨眉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规范,对峨眉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的适用范围、引用文件、术语定义、数据库内容、要素分类编码、数学基础、数据库结构定义、元数据等信息进行定义和描述。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关键技术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关键技术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关键技术引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新时代作出的重大部署,其核心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空间治理现代化。

在“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过程中,随着国土空间研究的对象扩展为全域全要素的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体系也应当覆盖生态、农业、城镇、海洋等全域国土空间自然资源要素。

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重要专项规划,生态修复规划需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全域性的视角出发,对国土空间进行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目前,业界对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研究和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探索,贯彻自然恢复和系统修复的思想,努力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践当中。

本文依据正在开展的珠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相关理念、关键技术和编制方法的探索,构建了系统思维下的“底数评价—格局构建—分区策略—行动计划—实施机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关键技术体系,以支撑国土空间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念转型1.1生态修复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生态修复,即“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在欧美国家提出的“荒野保护”“重新自然化”“景观生态学”“再野化”等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修复”的理解和界定并不统一,普遍被认可的说法是2002年国际生态修复学会提出的概念—“生态修复是协助已退化、被损害或彻底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改善的过程”。

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突出系统修复思维,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全域性的视角出发,关注多尺度整合与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强调对国土空间进行整体化统筹管理。

国际上的生态修复理念起源于20 世纪初欧美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和管理。

随着生态学、环境学、恢复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欧美国家逐渐把研究重点从湖泊、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等专门的生态系统和对象的保护修复工程转向生态修复的机制、管控与路径等方面。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生态空间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生态空间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生态空间发展摘要: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起始于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土规划编制办法》,开启了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长期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部委会议、国务院文件等都提出了构建并全面推行空间规划体系,将“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全国数据一张图”全部落实,全国各地进行科学地裁划“三区三线”,“三区三线”的确定、调整、审核及管控成为建构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核心内容。

因此,生态空间范围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确立、生态安全保护成为今后土地生态利用在功能方面中的重要考量。

基于此,本文将对国土空间规划下的生态空间发展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发展1 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是政府为实现现有国土空间的科学应用,充分发挥规划工作所产生的效果,以更加科学高效利用国土空间,满足国土资源有效科学的管理为目的,通过各种技术合理规划国土空间的工作。

作为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及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是我国不同种类开发保护与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与监督工作的开展,可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继而实现多层次规划的“多规合一”。

2 生态空间的定义生态空间广义上看指生态系统为所有生物物种维持其基本生存、繁殖、进食、排泄的空间及环境条件;生态空间从狭义上看是指生态系统所必需的空间范围和地域容量;依据中国自然资源部2020年9月28日印发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和《省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 (试行)》两部文件,其中市级文件对生态空间的大致定义为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敏感脆弱、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陆地和海洋自然区域,包括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划定的区域,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的陆地和海洋自然区域;其中省级文件对生态空间的大致定义和技术层面的生态系统识别结果,可明晰生态空间范围包括生态廊道(珍稀动植物迁徙廊道、基础设施缓冲廊道、隔离廊道、生态屏障等)、生态斑块(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布局、规模和名录)。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 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研究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 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研究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研究国土空间规划本质上是一种对国土空间的治理手段,目的是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我国各级各类生态保护区域类型多,尽管进行了很大规模的保护,但生态空间仍不断遭受挤占。

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同时也存在着各类保护地空间界线不清,交叉重叠,管理效率低等问题。

标签: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1、生态保护红线的定义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的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生态保护红线具有系统完整性、强制约束性、协同增效性、动态平衡性、操作可达性等特征。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全[1]。

2、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2.1划定原则(1)科学性原则。

以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为目标,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的基础上,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合理、落地准确、边界清晰。

(2)整体性原则。

统筹考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山脉、河流、地貌单元、植被等自然边界以及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合理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应划尽划,避免发生环境破碎化,加强跨区域间生态保护红线的有序衔接。

(3)协调性原则。

建立协调有序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上线结合,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2划定技术流程(1)开展科学评估。

在国土空间范围内,运用适宜的科学技术方法,对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估。

(2)校验划定范围。

根据科学评估的结果,将评估得到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和生态功能敏感区进行重叠合并,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叠加图,确保划定范围涵盖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主要内容。

(3)确定红线边界,将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叠加图,进行边界处理,跨区域协调,现状与规划衔接等步骤,确定红线边界。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视角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视角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视角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研究发布时间:2021-07-22T11:49:51.003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4卷第8期作者:范亚南[导读] 为明确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解决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对象错位、范亚南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广州市 440100摘要:为明确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解决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对象错位、行政部门间管控范围越位、规划落地实施缺位等问题,本研究构建了由指标、分区、地类和控制线等管控方式组成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经验,系统梳理了适合当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土地用途管控理论体系,演绎了管控体系的实践操作逻辑,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用途管制引言所谓国土空间规划,就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安排,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从地理学的角度说,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处理好如下几重关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上下级规划的衔接关系,以及行政区域与地理区域的关系等。

当前虽然全国上下都在推进相关地域内的国土空间规划,但由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研究滞后,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政界和业界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谨从这个角度进行讨论,包括国土空间规划到底是发展性规划还是管控性规划?规划中“以人为本”与“生态优先”的关系怎么处理?其编制过程是自上而下为主还是上下互动为主?规划对象是以行政区域为主还是以地理区域为主?1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是发展性与管控性相结合的规划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目标是:统筹国土保护、开发、利用和整治,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缔造高品质生活,促进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构建形成安全、和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的美丽国土。

统筹对象的4个关键词“保护、开发、利用和整治”中,“保护”和“整治”是“管控”;“开发”和“利用”是“发展”。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发布时间:2021-06-29T14:50:56.560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6期作者:连倩倩[导读] 土地管理制度是近年来提出的土地统一和责任分担的新概念。

推广这一概念需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思维方式,并促进土地利用制度和时代发展的全面一体化。

连倩倩龙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浙江龙泉 323700摘要:土地管理制度是近年来提出的土地统一和责任分担的新概念。

推广这一概念需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思维方式,并促进土地利用制度和时代发展的全面一体化。

目前,建设土地管理制度必须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并为建设国家治理制度奠定基础。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构建途径;前言:建设土地规划系统是我国建设的优先事项之一。

只有空间规划得当,才能最有效地利用资源。

过去,我国的土地规划和建设只以经济发展需要为基础,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因此现在需要在生态环境的背景下规划土地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这一倡议的研究和分析突出了在生态文明范围内建立国家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挑战。

一、生态文明与国土空间规划二者之间的关系1.国土空间开发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表现近年来,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实际上比过去有所改善,自然资源的利用也随着中国在实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良好领导而逐步改善。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探索地球空间的发展基本上是一种空间发展概念,其基础是保护自然资源和适应自然环境、在土地开发和利用中优化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发展和利用中的结构优化因此,土地利用规划是有效管理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

2.生态文明对国土空间开发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自1980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背景下,我国开始探讨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可能性。

然而,由于这项工作进展缓慢,缺乏相关的科学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无法取得非常有效的成果,特别是在协调土地开发和保护自然环境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发育 自然演进
+
人类活动 人为扰动
地理过程
无生命物质 无机环境
地质 水文 气候 。。。
两个部分
有生命物质
生物群落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
生态学(Ecolog)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 研究核心
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条件和生物条件)
题论坛 关系到国家战略、国家复兴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必要基础
以中央统合的体系化管理 垂直管理与法制化管理
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生态安全与国土生态空间的关系
“多规合一” 与空间规划 体系变革专 题论坛
必然的因果关系
生态破损
影响着中国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动力
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秩序稳定与社会 资源配置的有序化
因此,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控制系统或反馈系统
生态系统研究的意义
使我们对生命自然界的认识提高了科学逻辑水平 为我们观察分析复杂的自然界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地理过程+生态系统 无生命物质
两个部分
有生命物质
无机环境
气候 地质 水文 。。。
作为系统能量来源的太阳辐射能 温度、水分、空气、岩石、土壤
和各种营养元素等物理、化学环 境条件; 生物物质代谢的原料如CO2、 H2O、O2、N2和无机盐类等。
生物群落
构成生物生长、发育的能量与物质基础 又称为生命支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无生命物质
两个部分
自养型生物,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 异养型生物,包括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 异养型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土壤原生动物和 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为生
有生命物质 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的核心 三大类群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无生命物质 无机条件
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
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 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技术变化
从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范式经历着从地理学知识描述、 格局与过程耦合,向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转变
地理综合体
自然生态系统
地理综合体
复合生态系统
技术 底图
科学客观依据
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安全空间技术底图的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安全空间技术底图的科学体系
生态系统安全
基于生态优先 先导性空间控制
生态功能安全 生态资源安全
生态人居安全
本底条件
1.生态系统与生态人居安全
地理学 地理过程
生态学 生态系统的概念、分类
生态系统学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实现对生态系统安全空间 保护性的管控
国土生态体系上进行体系化组织
不同生态分区上 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
实现基于不同生态分区 的垂直管控
意义
“多规合一” 与空间规划 体系变革专 题论坛
基于国土生态安全的顶层设计
实现对生态系统安全空间 保护性的管控
生态安全保护对城乡规划发展的 必要性与先决条件上位约束
国土生态安全与人居生态安全是 国计民生与国家战略的一体化保障
2019(第十四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多规合一”与 空间规划体系变 革专题论坛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安全空间技术底图的体系探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饶戎博士 科技部—清华大学 城乡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国家重大科研成果办公室
20190828
目录
0.导言 1.生态系统与生态人居安全 2.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系统 3.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 4.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空间控制的技术体系构成 5.案例解读
相互关系的科学 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成为一门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 立的学科。
生态系统的概念
自然界
任何生物群落总是通过连续的能量—物质交换 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和相 互作用着,共同形成统一的整体
生态功能 单位
生态 系统
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的基本组成单位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性质
气候与人居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活动 生态系统、生态资源 生态系统与人居系统
地理学(geography)
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
它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等相 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地理要素 水 土壤 生物 大气 人类活动
简称水土气生人五大要素
0. 导言 国土生态安全 国土生态安全与国土生态空间的关系 保障国土安全的途径 意义 方法
“多规合一” 与空间规划 体系变革专 题论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如何建立支撑生态优先国家战略的 科学逻辑体系 ? 如何构建保障生态优先国家发展的 科学技术系统 ?
国土生态安全
“多规合一” 与空间规划 体系变革专
国土生态安全的土地空间
生态系统安全土地资源 的保护空间
保障全民福祉和全民健康 的必要资源
属于国家资源、国家权利 和国家责任
公共服务的 重要义务和权利
保障国土安全的途径
“多规合一” 与空间规划 体系变革专 题论坛
生态系统的安全受 到威胁
基础性地 保护国土生态安全
基于国土生态安全的顶层设计
对生态系统 结构与形态的保护
地方、不同专业部位之间的 利益纠葛与权利纠葛
落实 空 间 结
解决 构
不同生态分区上 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
实现基于不同生态分区 的垂直管控
方法
“多规合一” 与空间规划 体系变革专
题论坛 保证 客观落实 先导性 国土空间生态安全
建构 国土空间和城乡建设的生态安全
科学导向 科学规划体系
构建
生态系统规划 生态规划
有生命物质 生物群落
生产者
指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 与生物群落之间和生产者、 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
消费者
分解者
通过营养或食物传递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生态系统最本质的结构特征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性质
开放系统
完全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的一定限度内 具有反馈机能 使它能够自动调节,逐渐修复与调整因外界干扰而受到的损伤 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 保持其相对平衡状态
面积大小悬殊 整个生物圈到一滴水及其中的微生物都可看作是生态系统
整个地球表层就是由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镶嵌而成
生态系统的分类
类型上分类 森林、草原、荒漠、冻原、沼泽、河流、海洋、湖泊、 农田和城市等;
区域上分类
例如分布有森林、灌丛、草地和溪流的一个山地地区 或是包含着农田、人工林、草地、河流、池塘和村落 与城镇的一片平原地区都是生态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