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俗的区别和特点

合集下载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安徽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各种独特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

这些民俗风情既反映了安徽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点,也代表了安徽人民的智慧和美好愿景。

本文将带您一起了解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

一、婚俗习惯安徽的婚俗习惯非常丰富多样。

比较著名的有“三朝五日”、“三顾茅庐”、“闹洞房”等。

“三朝五日”是指婚礼的时间安排。

新娘出嫁前,会先进行一次婚礼前的“出嫁告别仪式”,然后在丈夫家中进行正式婚礼,期间还有几次婚礼相关的仪式和聚会。

整个过程历时五天,热闹非凡。

“三顾茅庐”是指新娘三次拜访婆家。

新娘嫁到丈夫家中后,要拜访丈夫的父母和祖父母,以示尊重和感恩之意。

“闹洞房”是婚礼中最有趣的环节之一。

在安徽,新娘入洞房时,会被一群姐妹和朋友们“闹”得高高兴兴。

他们会蒙新郎的眼睛,玩一些搞笑的游戏和小把戏,希望新娘高高兴兴地过洞房夜。

二、祭祀仪式安徽是中国的传统农业区,人们对土地和自然的崇拜是非常深刻的。

因此,安徽有着丰富的祭祀仪式,其中最有名的是祭祀鬼门关和祭祀土地。

祭祀鬼门关是安徽农村地区的一项传统祭祀仪式。

根据传统习俗,安徽农民相信有一个传说中的“鬼门关”,是连接阴间和阳间的通道。

每年庚子年的午夜时刻,当地农民会为祭祀祖先和鬼神而举行盛大的仪式。

届时,人们会烧纸钱、祭拜祖先,还会举行舞狮和杂技表演。

祭祀土地是另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

在安徽农村,人们相信土地是他们的生计之源,每年天尺节(农历二月初二)会进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人们会制作并供奉香烛、鲜花、水果和食品,以表达对土地之神的敬意和感谢。

三、特色节日安徽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节日,其中最著名的是黄梅戏节和灵璧花灯节。

黄梅戏节是安徽黄梅县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至六月初六,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戏曲演出和表演比赛。

节日期间,黄梅县里的戏台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吸引着众多观众。

灵璧花灯节是安徽灵璧县的一项传统节日,源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安徽的习俗

安徽的习俗

安徽的习俗江淮赏月之俗一般是先祭月再赏月。

祭月又称拜月。

将香案供桌大多摆放在庭院中,或设在院内篱笆旁、天井边。

供桌上摆放的祭品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月饼很水果,如石榴、柿子、梨、苹果、鲜藕、板栗、枣子之类。

所放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

除月饼和水果之外,有些地方还加有特殊的贡品,如休宁,歙县城乡摆上一个大南瓜;长丰放一个大馍;六安供茶水;蒙城供焦馍;天长供鸡头苞、毛豆荚,并有月宫嫦娥象等,祭祀时固执、五河是月出鸣炮敬祭;巢湖市是月出鸣炮染香拜月;休宁蒙城是然组焚香叩拜;屯溪是点上红烛,全家跪拜。

六安,铜陵、寿县、凤台、长丰等则为焚香拜月。

祭过月神,才真正开始赏月。

人们一边欣赏似镜的明月,一边品尝祭品,如涡阳,六安、铜陵、冬至、休宁、屯溪、巢湖、天长、合肥等皆如是。

屯溪人在全家赏月时往往围坐一处,一面吃月饼,水果等,一面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等到月过中天,才回屋就寝。

吃月饼、赏月安徽各地中秋皆喝月饼,且几乎都在晚上祭典过月神之后喝,唯独休宁人完全相同,通常在早上喝。

天长人在恭月之后,分食月饼,例如有人出外,即为领一份或寄给。

涡阳人在烧香祭典月之后,自害月饼和毛豆。

江淮赏月之谓之通常就是先祭典月再赏月。

祭典月又称仁月。

将香案供桌大多摆放庭院中,或设于院内篱笆旁、天井边。

可供桌上放置的祭品存有多存有太少,但通常都存有月饼跟水果,例如石榴、柿子、梨、苹果、鲜藕、板栗、枣子之类。

Scars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的相同而存有差别。

徽州地区:舞草龙在徽州等地皆存有中秋玩草龙习俗。

草龙就是存有稻草叠成的龙。

黟县又称“舞草龙”即为用稻草叠成龙头,又以稻草茶条一束一束,连成龙身,再以一段由细至细稻草束作龙尾,每段之间用绳系则着,每人手擎一段,配上锣鼓,上下翻转,欢度中秋。

休宁又称“歌舞香龙”,其用稻草叠成,周身挂香,长短依舞龙的人数而的定,内要七八尺支木棍一根,龙身上摆满熄灭的篾香。

安徽民俗的区别和特点

安徽民俗的区别和特点

• 宋元时期,安徽文化发展到了精致和成 熟阶段,新安理学是其标志。明清时期, 安徽文化进入了繁荣和鼎盛时期,涌现了 一大批大家,特别是桐城派和徽州文化的 全面繁荣。清末民初时期,产生了许多文 化名人和杰出大家,如胡适、陈独秀、陶 行知等。
胡适
陈独秀
二、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
安徽地处中国中部,地理上具有承接南 北、连接东西的作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 使得安徽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一直受到周边 文化、尤其是北方和南方两大文化系统的影 响,而在这种南北文化交流、冲突的过程中, 安徽文化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又注意兼收并 蓄,形成自己的特色。
安徽民俗的区别和特点
第一节 安徽的三大文化圈。 第二节 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 第四节 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安徽的三大文化圈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和行为方 式等。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 展中,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 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 三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即 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 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 康熙六年(1667年)建立安徽省,淮北、江 淮、皖南才合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划。 由受地 理条件制约和历史的原因,淮河以北地区主要受 中原文化的影响和辐射,皖南地区主要受吴越文 化的影响和辐射,而沿江、江淮地区在同时受到 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辐射条件下,又长期 处于相对独立的发展状态中。
• 在组成安徽文化的三个区域文化之间,不仅在 生活习俗、艺术形式个语言方面各不相同,而且 在社会心理、民众性格和行为方式方面都表现出 很大的不同。

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

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

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刻。

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域有着独特的春节习俗和民俗风情。

安徽省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展示着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安徽省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民俗风情。

一、年画扑灯年画扑灯是安徽省春节期间的一个传统习俗,主要流行于徽州地区。

在徽州的许多乡村里,人们会在除夕之夜点亮灯盏,挂上年画,以此祈求来年平安幸福。

年画是特别设计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常常绘制着福禄寿喜等图案。

扑灯活动使得整个村庄充满了年味和喜庆氛围。

二、守岁贴「福」在安徽的很多地方,守岁贴「福」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习俗。

在除夕夜,家庭成员会聚集在一起守岁,贴上红色的「福」字。

这个习俗代表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寓意着祈求家庭平安和幸福。

贴「福」的红纸通常会被精心制作,上面还会加上一些剪纸装饰,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三、舞龙灯舞龙灯是安徽省春节期间的一项独特的表演活动,尤其流行于合肥市。

在大街小巷里,你常常可以看到由一群人手持着华丽的彩龙,随着鼓乐和欢快的音乐,舞动起来的场景。

这项活动旨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寓意着新的一年将会充满好运和繁荣。

四、吃年夜饭在春节的除夕夜,吃年夜饭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安徽的年夜饭非常丰盛,有着诸多独特的菜肴,代表着好运和吉祥。

比如,“年糕”寓意着连年高升,“鲈鱼”象征着吉祥如意,“汤圆”则寓意着团圆和合家美满。

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顿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农历年的圆满。

五、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传统习俗。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放鞭炮以驱走邪气和厄运,同时也是一种庆祝和欢乐的表达方式。

听着鞭炮声,看着五彩斑斓的烟花,人们迎接新的一年,为来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六、踩高跷踩高跷是安徽省乡村地区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常常在春节期间举行。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2篇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一)安徽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素有“徽州古城”的美誉。

这里有独特而丰富的民俗风情,代代相传,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以下将为您介绍安徽的两个独特民俗风情。

第一个民俗风情是“祭灶”。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安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灶”仪式。

这是农民祈求来年丰收的一种习俗,同时也是对家庭灶神的感恩和祈福。

在当天凌晨四点左右,家家户户都会在家中祭拜灶神,备下丰盛的祭品,如水果、香烛和酒水等。

许多地方还会准备“拜糊糊”,即以面粉糊捏成的小人,祈求家庭和睦、人员安康。

这一天,家庭成员集聚在一起,共同祈福,以增进家庭和睦,也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第二个民俗风情是“舞麒麟”。

安徽许多地方,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或重要的场合,都会有舞麒麟的表演。

麒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吉祥、福气的象征意义,因此在安徽的民间活动中非常受欢迎。

舞麒麟的表演通常需要两个人扮演,一人扮演前腿,一人扮演后腿,两人合作配合,模仿麒麟的优雅动作。

他们身穿华丽的麒麟服,以舞蹈的方式展示出麒麟的神韵。

舞麒麟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祥和未来的向往。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二)接上文,继续为您介绍安徽的另外两个独特民俗风情。

第三个民俗风情是“抬花轿”。

在安徽的农村地区,每逢喜事,如婚礼或新儿出生,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抬花轿”仪式。

花轿是一种装饰华丽且寓意吉祥的交通工具,由几个人抬着在村中游行,以示喜庆。

主角通常是新娘或新生儿,他们被抬在花轿上,头上还插着鲜花或彩带。

整个村庄的居民都会随着花轿游行,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场面热闹异常。

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不仅展示了安徽人民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也传承了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第四个民俗风情是“舞马灯”。

舞马灯是安徽元宵节的传统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安徽各地的村庄和城市广场上都会举行盛大的舞马灯表演。

舞马灯是一种尺寸较大的灯笼,形状像一匹骏马,上面绘有各种绚丽的图案。

安徽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

安徽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

安徽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安徽饮食文化大体分为皖南、沿江、沿淮三类,总体上讲究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同时又各具特色。

下面就不妨跟着一起来看看安徽民俗饮食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安徽民俗饮食文化常识皖中、皖南两个地区隔江相望,在地理环境上颇有相似之处:同有丘陵地带,可大面积种植水稻;同有山区,可产林茶、杂粮等;同有河湖,多产水鲜。

因而两个地区人民的饮食习俗也大体相似。

主食;;皖中皖南人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山区人民还要兼吃一部分杂粮。

徽州地区生产的稻花米,作饭香软,出饭率高,已推广到其他地区食用。

宣州等地区的血红糯米,被视为补品,已成为城市群众争购的粮食。

因糯米性粘,平时不用来作饭,只是留做节日酿甜酒、制年糕,改善家庭饮食等。

每日一日三餐,早餐城镇居民多吃大米稀饭,辅之以各种早点,如大馍、油条、包子(肉包、糖包、豆沙包),糯米粉做的糍糕、烧麦及烤山芋等。

农村群众早餐吃干饭。

中餐和晚餐城镇居民大都吃干饭,在农村农忙时期,一般都在早饭后带上干粮上工,还要顺便带些咸菜和一瓶开水。

中午就不回家吃饭。

农村晚餐有干有稀。

夏天晚上,多在农家的禾场上吃饭。

一张小桌,放上几样小菜,全家人围桌而坐。

到了冬天的晚上,堂屋的火塘里燃着熊熊的炭人,火锅内煮着两三样菜蔬,叫“一锅熟”,火塘边烤着玉米粑或米粉粑。

全家围火塘而坐,边烤火,边吃晚餐。

城乡群众对晚餐都比较重视。

食品多种多样,除用纯米做饭外,还有山芋饭、菜饭(将萝卜或芥菜、白菜等切碎在锅边蒸熟,放入油盐,和饭而食)、豆饭(将豇豆等和饭煮食),用玉米粉和大米煮饭,称为“金玉良缘”。

如有剩饭,可做水泡饭、炒饭(以鸡蛋炒饭为多)。

另外还有大米稀饭、菜稀饭、山芋稀饭、豆子稀饭、玉米稀饭、南瓜稀饭、糯米稀饭等。

皖西太湖县一带,善于加工锅巴。

干饭吃完之后,留下锅巴,将米汤倒入锅中煮之,叫“锅巴粥”。

还可将锅巴焙黄,装入瓷罐,用热肉汤泡食。

也可以把锅巴用油炸一下,充作早点。

安庆一带的重油锅巴,尤为一方风味名食。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安徽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各个地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传统。

以下是一些安徽地区的风土人情:1.合肥市抛头狮:这是一种劳动人民在长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民间活动,以肥西门歌、舞狮、崇祀为内容。

其中,舞狮头者会将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并在举套之间做一个向上抛的动作,因此得名“抛头狮”。

2.亳州市大班会:这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其表演者会身着戏剧服装,脸上画着油彩,上演一出出精彩的戏码。

虽然大班会带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和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

3.宿州市皮影戏:这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会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皮影戏的制作精美,唱腔融入了地方戏曲,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4.蚌埠市花鼓灯:这是一种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于一体的表演形式。

花鼓灯的男角被称为“鼓架子”,女角被称为“兰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广场举行,以庙会和春会最为盛大。

根据区域的不同,花鼓灯主要分为颍上花鼓灯、凤台花鼓灯和蚌埠花鼓灯三个流派。

5.六安市龙腾舞狮:这是一种在街区路旁表演的传统民俗文艺活动,包括舞狮子、跑旱船、花挑子、大头娃娃、莲香舞等。

龙腾舞狮的表演队伍身着五彩艳丽的服装,在表演中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飒爽的英姿,赢得现场群众的掌声和喝彩。

6.芜湖市无为鱼灯:人们常称“鱼灯”为“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

玩“鱼灯”时,第一天叫“开灯”,最后一天叫“收灯”。

从“开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

7.宣城市火狮舞:玩火狮的人在嬉戏时会举着火把并喷撒火焰,故称“火狮”。

火狮以篾片扎制而成,彩纸糊身,内点燃腊烛,通体明亮。

表演时由两人撑柄表演,另一人为玩狮人,手持火把,不时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

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安徽地处中国的中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原因,安徽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安徽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

1.历史悠久:安徽作为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

在古代,安徽是著名的文化中心,曾是汉代的山阳国、晋代的豫章国、唐代的日称国,是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安徽历代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古建筑和文物,如黄山、庐山、岳西南宋化州城、徽州古城等。

2.丰富的徽文化:安徽是中国最重要的古代文化中心之一,代表性的文化是徽文化。

徽文化以徽州文化为代表,是安徽省独有的文化形式,包括徽州牌、徽州民居、徽州建筑等。

徽州人注重礼仪和思想品质,重视廉洁、勤劳、警细、礼守、公正、矩义、饰品、慎言、修身、修家、齐治、修国。

徽州画派与中原和江南画派具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了独特的徽派风格。

3.丰富的民间文化:安徽各地还保留着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如阜阳的河埠民俗、宣城的维瓯剪纸、宣州的乌龙拳、芜湖的豫剧等等。

这些民间文化代表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体现了安徽独特的民间传统和文化形态。

4.神秘的民间信仰:安徽地域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也很丰富多样。

如徽州地区有许多古老的宗教庙宇,如三教合一的合肥古城庙、风水宝地黄山上的道教峰宫等。

此外,安徽还有许多民间信仰,如拜山、踏青、赏花等传统民俗活动。

5.丰富的美食文化:安徽是中国十大菜系之一的徽菜的发源地。

徽菜以其独特口味和精美的制作工艺而闻名,如蹄筋、桂鱼、干贝、腊肉等。

同时,安徽也以其丰富的农副产品而闻名,如徽州毛尖茶、黄山猴魁茶、霸州李果、巢湖大闸蟹等。

总的来说,安徽地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间文化、独特的徽文化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丰富了安徽的文化底蕴,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安徽民风民俗介绍

安徽民风民俗介绍

安徽安徽婚俗徽州方言新安画派徽派建筑节令习俗徽州名人徽州三雕生产习俗徽州文化谐音文化徽州戏曲徽州宅居鬼会肘搁红蜡烛不许灭掉吃新食旱船凌晨四点就“完年”叠罗汉上巳日停门板与下床草豆腐文化节唢呐硬币放进扁食里八碗八七夕乞巧琅琊山庙会八大海、十大海屋套屋过年只吃一顿饭正月十六走太平抛绣球武术安徽婚俗在古徽州,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媒合、订亲、成礼、合亲四个阶段。

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经过以上阶段和程序的,才为“明媒正娶”。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旧时徽州人的婚嫁习俗,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诸多繁文缛节,不少到带有迷信色彩和买卖婚姻的因素。

下面我们就从徽州婚嫁的九道程序,一一来让大家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说媒:旧社会的古礼,男满18岁为“弱冠”,女满15岁为“及”。

儿女到了十三四岁,父母就开始关心其婚事。

联姻讲求门当户对,实际上女方每望高攀,男方却需适当迁就。

故有“嫁女高高求,讨亲低低凑”的说法。

;一般都由乡里的好事婆娘,往来游说,巧言撮合,或由男方选定对象,委托媒婆前往提亲。

女方如同意,媒婆就取得女方年庚八字红单送到男家,男方将八字置灶君座下,以测有无不祥之兆。

若厨房三日内不失盘打碗,不缺瓢少筷,认为初步吉利。

再将男女两方生辰八字送到算命先生处,看看是否相冲相克,全部通过,确认无误才可以正式求亲说合。

行聘:俗称“下定”、“定亲”,双方确定联姻后,选定吉日,由男方备下红贴,称为“鸳鸯礼书”,在内页写上男子的生辰八字,装入一个红封套,附写一篇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备下一支新毛笔和一块新墨放入一个红皮“批书匣”,请一名本房男性亲属带上批书匣,随媒人去女家,俗称“下定书”。

同时还要根据女方要求送去“头节礼”,如衣料、首饰、礼银等。

如民国期间黟县的礼银规矩就是108块银元。

不过这也要看家庭财富多少而不等,但尾数都是八,寓意“若要发,不离八”之意,而且每枚银元上都要用朱红写上双喜字。

安徽旅游文化:民俗文化概述

安徽旅游文化:民俗文化概述

一、民俗的载体和主体是“族群”,而非“民族”
1 不同民族如果长期共同生活于同一地区,
民族习俗差异会逐渐削弱。
2 同一民族若分布广泛,其不同地区的成员
之间在习俗上也可能产生某些差异。
中国广东、福建的“客家”人虽然属于 汉族,但风习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多有不 同。“客家话”一般汉人已经听不懂。
同是苗族,又有白苗、黑 苗、花苗、青苗等分支。
1 如果只是族群内部分成员的行为方式,
便不能称作是该族群的“民俗”。
2 “礼拜”与“礼拜几日法”。
民俗的分类
1 社会经济民俗 2 信仰民俗 3 游艺民俗
社会经济民俗
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因为经济、政治、 军事、地理以及社会等原因而形成的民俗。
1 方言民俗、服饰民俗 2 饮食民俗、居住民俗
3 生产民俗、商贸民俗

述民 徽
俗 文 化
旅 游
概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案例导入
孔明灯
木牛流马
01
02










民俗的概念
民俗又叫民间文化,它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 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 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旅游行业角度
民俗是指某族群自古沿袭至今并得到 族群内各成员认同的文化现象。
课程内容与职业结合
1 开拓眼界、扩大知识面成为当前多数旅游者的主要旅行动机之一,在
这样的风尚中,民俗作为各地特色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自然就凸显出来。
2 学习民俗文化的内涵,结合当地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将有助于

安徽省春节民俗独特

安徽省春节民俗独特

安徽省春节民俗独特安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安徽省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展示了这个省份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本文中,将为您介绍一些安徽省春节民俗的独特之处。

一、年画剪纸年画和剪纸是安徽省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年画是使用独特的绘画技法制作而成,内容一般包括祝福、吉祥图案以及属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

而剪纸则是利用剪刀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

这两种民间艺术形式既充满了浓厚的岁时氛围,又寓意着吉祥如意。

二、花灯游园春节期间,安徽省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游园活动。

人们会在公园内搭建各式各样的花灯,不论是传统的红灯笼还是现代化的造型,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创意。

晚上,这些花灯会点亮,形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景象,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喜庆的氛围。

三、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安徽省春节期间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民间表演。

舞狮通常由两人扮演,一人扮演狮头,另一人扮演狮躯。

他们会穿着特制的狮子服装,通过各种灵活的动作和技巧,模拟狮子的动作表演。

而舞龙则是由多人扭动长长的龙身,形成各种曲线和起伏,象征着祈福和祝福。

这两种表演形式不仅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也拉近了人与动物的距离。

四、腊八粥腊八粥是安徽省春节期间非常重要的传统食品。

腊八一般在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制作和食用。

腊八粥的材料多样,包括糯米、红枣、莲子、花生等。

人们一起动手准备食材,并煮制成一锅暖暖的腊八粥。

腊八粥除了具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外,也寓意着团圆和祈福。

五、舞扇舞蹈在安徽省春节期间,一种名为“舞扇舞蹈”的表演形式备受人们喜爱。

舞蹈演员手持扇子,配合音乐舞动,形成优美的舞姿。

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也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同时也寓意着万物复苏和繁荣。

在安徽省,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被视为家庭团聚、人际交往的重要时刻。

除了上述提到的民俗习惯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如庙会、舞台剧等等,都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安徽独有的当地民俗文化介绍

安徽独有的当地民俗文化介绍

安徽独有的当地民俗文化介绍民俗是来自于民众,传承于民众,规范民众,又深藏于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一种特殊力量。

安徽各类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安徽民俗文化涵盖婚嫁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社交往来习俗、烹调饮食习俗等许多方面,展示了安徽人民追求幸福、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皖南的跳钟馗、叠罗汉,皖北的肘阁、旱船等不仅地域特色鲜明,而且有极强的观赏性。

九华山的“荤年素年”民俗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宗教特色,而且已经逐渐成为广受喜爱的九华山冬游项目之一。

一、阜阳剪纸安徽省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

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巾冒、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

阜阳剪纸善于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纤巧秀丽的风格,形成了刚柔兼备、节奏和谐、朴实优美的地方特色。

阜阳很早即有剪纸出现和应用。

从现存资料看,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祭塔”等,都是清代的阜阳剪纸,作鞋花、袜底花之用。

作品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剪口清晰,想象丰富。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

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

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的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

朴素的审美观,形成了艺人剪纸风格和作品内容。

阜阳剪纸,以传统多样的题材、丰满严谨的构图、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纯朴的艺术特色而享有盛誉。

1978年以来,阜阳剪纸继在合肥、上海、南京、北京以及日本东京等地展出之后,又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

艺术特色剪纸的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单色和彩色两大类,南北剪纸又因风格各异而有所不同。

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

关于安徽地方传统特色民俗活动的调查研究

关于安徽地方传统特色民俗活动的调查研究

关于安徽地方传统特色民俗活动的调查研究引言民俗活动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符号和仪式。

安徽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在其广袤的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本文将对安徽地方传统特色民俗活动进行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安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一、安徽地方传统特色民俗活动的概述1.1 历史背景安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为安徽地方传统特色民俗活动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黄山、徽州建筑、皖剧等都是安徽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1.2 民俗活动的定义和特点民俗活动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人们根据特定的信仰、习俗和规则,进行的一系列有着象征意义的社会行为和仪式。

其特点包括固定性、周期性、集体性和传统性。

安徽的民俗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安徽地方传统特色民俗活动的分类及特点2.1 宗教信仰相关的活动安徽地区有许多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民俗活动,比如清明祭祖、元宵节等。

这些活动在传承中弘扬了安徽的宗教信仰文化,加深了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追求。

2.2 节庆活动安徽地区的节庆活动丰富多样,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庆活动中融入了独特的民俗仪式和传统习俗,反映了安徽人民的喜庆祥和心态。

2.3 婚俗和丧葬习俗安徽地区的婚俗和丧葬习俗是民俗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婚俗活动包括结婚仪式、嫁娶习俗等,丧葬习俗则包括送葬仪式、祭祭祀等。

这些习俗的形成与传统礼制和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2.4 特色表演活动安徽地区有许多特色的艺术表演活动,如皖剧、徽剧等。

这些表演活动通过戏曲形式,传承了安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给人们带来了感受和享受。

三、安徽地方传统特色民俗活动的现状与问题3.1 传承面临困境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安徽地方传统特色民俗活动面临着传承困难的问题。

年轻一代对这些活动的兴趣不高,导致传统文化面临着断层和消失的危险。

3.2 保护与发展不平衡尽管安徽地方传统特色民俗活动在国家层面得到了重视和保护,但在地方层面的保护和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安徽省过年风情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

安徽省过年风情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

安徽省过年风情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春节,即中国的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中国的各个省份,春节的庆祝方式与习俗都有所不同。

而安徽省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有其独特的过年风情与传统习俗。

本文将带您一起了解安徽省过年的风情和传统习俗。

一、年夜饭:团圆与美食的盛宴在安徽省,过年的第一天晚上,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年夜饭上的菜品丰富多样,代表着吉祥与团圆。

常见的菜品包括鱼、腊肉、汤圆等。

其中,鱼在安徽春节的餐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与“余”谐音,寓意着年年有余。

而腊肉的象征着财富和好运。

汤圆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代表着家庭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年夜饭的丰盛不仅让家人们享受美食,更体现了家庭的幸福与团结。

二、祭祖:怀念先祖、祈福吉祥除了年夜饭,安徽省的春节习俗中,祭祖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二,家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烧纸、燃放鞭炮,并向祖先行香祭祀。

祭祀祖先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方式,通过祭祀,安徽人民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同时也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子孙的健康与平安。

这一传统习俗在安徽省历史悠久,流传至今。

三、年俗活动:舞狮、耍猴等年度大戏安徽省的春节期间,各种年俗活动琳琅满目,热闹非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舞狮和耍猴。

舞狮是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舞蹈表演,通过人扮狮子,表演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以象征着狮子神威,驱邪辟祸,祈求来年平安和好运。

而耍猴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表演形式,通过人扮猴子,表演各种滑稽搞笑的动作,给人们带来欢笑和快乐。

四、放鞭炮:辟邪驱鬼、迎接新年在安徽省,放鞭炮也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辞旧迎新之际,人们放鞭炮声声,既有辟邪驱鬼的作用,也象征着驱散病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盛大的鞭炮声犹如一轮太阳升起,照亮了新的一年。

五、灯谜游戏:智慧与乐趣并存安徽省的春节期间,灯谜游戏也是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

大街小巷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每个灯笼上都有一道谜语等待着围观者猜解。

安徽省民俗文化闪耀春节

安徽省民俗文化闪耀春节

基于图像处理的位移测量传感器设计吴蓓;曾祥堉;单新治;苗玉;高秀敏【期刊名称】《光学仪器》【年(卷),期】2018(040)003【摘要】针对光栅尺、容栅尺等位移测量仪器不易于现场安装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位移传感器装置,使其在满足分辨率与响应速度的条件下,最大限度降低安装要求.该传感器基于激光鼠标原理,通过改进光学组件,使得传感器与参照物可以保持比较长的非接触空间.同时根据不同场合的需求,换装不同放大率的光学组件,以得到不同工作距离、分辨率的传感器.实验表明,该传感器易于安装在多数平面运动的待测物上,具有成本低、精度高、线性度好的优点,可广泛用于普通机床的数显改造、机器人的精确定位等场合.【总页数】6页(P84-89)【作者】吴蓓;曾祥堉;单新治;苗玉;高秀敏【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20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35【相关文献】1.基于SOPC图像处理的二维微小位移测量 [J], 项立;张玲;何伟2.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位移测量 [J], 李文炳;冯平;蔡增伸;叶蔚嫦3.基于图像处理的建筑物振动位移测量算法 [J], 陈昌川;李奎;乔飞;姜宏伟;赵曼淇;公茂盛;王海宁;张天骐4.基于MATLAB图像处理的非接触式位移测量系统设计 [J], 李立云;李雷5.基于视频图像处理技术的振动台试验动态位移测量方法 [J], 田国伟;韩晓健;徐秀丽;刘伟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民俗的释义

安徽民俗的释义




安 安 第 传
徽二 民章
承 与 创
俗第 新
徽 民
的一 释节 义
俗 旅



目录
contents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民俗的定义

1 文化遗留物说
民俗的定义
3 传统文化说
2 精神文化说
4 民间文学说
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 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从民俗与人类的关系上看,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 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 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 看,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安徽民俗的定义

安徽民俗指安徽省广大民众所创造、 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安 徽民众群体生活的需要,不断形成、 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1 在生活上,民俗是一种生活相 2 在文化上 ,民俗是一种文化的模式 3 在历史上 ,利用民俗对国家进行管理

徽 传

民 与

俗 新

本节结束

安徽民俗旅游文化的特征

安徽民俗旅游文化的特征
安 安 第 传
徽六 民章
承 与 创
俗第 新
徽 民
旅三 游节 文
俗 旅
化 的

特 征
文 化
陕西 安塞剪纸 抓髻娃娃
安徽 阜阳剪纸 凤戏牡丹
牛耕图 虎镇五毒
安徽民俗旅游文化的特征
1 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并蓄
安徽省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杂居的省份。在长期 的发展过程中,安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了以汉民族 的民俗文化为主体,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支系为点缀的 特征。
安 传 徽 承

旅 创

游 文 化
安徽民俗游文化的特征
4 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互融
时代的发展使人们一方面追求反朴归真, 寻求“原生态”的民俗民风,另一方面 又希冀在传统的民俗文化中融入一些必 需的现代文明元素,使之更贴近现代人 的消费习惯。以现代的方式来推广、演 绎传统的民俗,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才能延续民俗旅游文化的生命力。
本章结束
安徽民俗旅游文化的特征
2 普适性与差异性的共存
就其民俗文化的主体成分与基本属性而 言,安徽境内的民俗旅游文化总体上具 有一致性和共同性,但是各个地区在具 体的民俗文化内容上却有一定差异。
安徽民俗旅游文化的特征
3 传承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民俗是各种社会现象不断叠加、融合、补充、修正和选择 的结果,它之所以沿袭至今,反映出民俗在代代相继的过 程中表现出来的传承性。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空间地域的演变、人口的流动,民俗文化也不断地扬弃、 筛选和补充。

安徽饮食民俗大全1

安徽饮食民俗大全1

安徽饮食民俗大全一、饮食民俗的差异安徽地区饮食民俗大致可分为淮北、皖中皖南两大类地区。

粮食品种的差别,淮北以小麦为主并搭配山芋、玉米、高粱等杂粮,以面食为主食。

皖中皖南以米饭为主食。

在菜蔬饮食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皖南徽菜富于地方风味,为全国八大著名菜系之一。

淮北平原辽阔,土质肥沃,盛产小麦、山芋、玉米、高粱,人民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一般口味重咸辣,汤汁口重色浓,惯用生大蒜、香菜佐味和配色。

喜食牛羊肉,其中白牛肉、焦炸羊肉,苔干羊肉丝,羊肉汤等,地方风味特浓。

符离集烧鸡更是驰名国内外。

江淮丘陵和长江冲积平原区域,这儿有江河湖泊的水利灌溉,滋润着纵横交错的丰饶田畴,岗丘起伏的丘陵地带,盛产大米、棉花、茶叶、水果及其他多种经济作物,还有丰富的水产品和家禽家畜等肉食品,是安徽的鱼米之乡。

群众饮食多以鱼、肉、鸡、鸭、鹅及蛋品等制作菜肴,讲究刀功,注意形色,城市居民口味较淡,而农村及山区群众口味偏咸,并嗜辣味。

还喜熏制肉肴,如有名的长江鲥鱼除清蒸、红烧外。

还用毛峰名茶薰制鲥鱼,芳香可口。

无为薰鸭,先薰后卤,也是传统名菜。

还有干渣肉、腐鱼爆肉、蜈蚣鱼、珍珠鸡、清炖甲鱼等等。

皖南山区群峰叠嶂,江河水流清彻见底,山区适于茶林的发展,盆地与河谷地带适于农业耕作,该地区地少人多,山区物产丰富,出外经商者多。

唐宋以来,出现了不少巨商富贾,因而给饮食文化风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皖南地区菜蔬多取材于当地土特产,善于烹制山珍野味,如徽菜传统风味中的火腿炖甲鱼和红烧果子狸,即是皖南特产马蹄鳖和雪天牛尾狸做主料。

又如黄山炖鸽、清蒸石鸡、问政山笋、清蒸花菇等荤素名菜,都是别具特色的。

烹制水鲜也别有风味,如腌鲜鳜鱼(臭鳜鱼)、烧青鱼等。

一般擅长烧、炖,讲究火功,口味特点是芡大油重,保持原汁原味。

皖南山区还是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奎等名茶的产区,绿茶是群众日常的饮料。

二、日常饮食习俗皖中、皖南城乡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山区群众还兼吃一部分杂粮。

春节安徽的风俗

春节安徽的风俗

春节安徽的风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在中国的各个省份和地区,人们都有着不同的春节风俗。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了解春节安徽的风俗。

一、年夜饭年夜饭可谓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安徽人也不例外。

在安徽,最常见的年夜饭食材有鸡肉、猪肉、鱼肉、蛋糕、饺子、米饭等等。

不同的地区还有着各自的年夜饭特色。

比如,合肥的年夜饭通常会加入磨刀豆腐,芜湖的年夜饭会有糕团和芋头饭。

年夜饭是家庭团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饭桌上享用美食,一家人亲密无间。

二、贴对联春节贴对联是安徽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

贴对联是指在对联纸上写上对仗的词语,如“喜庆春节”和“万象更新”之类,然后将对联贴在门楣、门神、桌椅等地方。

这些对联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是春节中重要的装饰品之一。

在贴对联的时候,家庭成员会一起讨论并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和搭配,增进亲情和友情。

三、放烟火烟火,在每个春节的夜里,让整个天空变成了灿烂的色彩。

在安徽,放烟火是一项受欢迎的春节传统活动。

在放烟火前,家庭成员会挑选最棒的燃放位置,仔细地使用烟火,欣赏非凡的视觉表演,为新年送去一份独特的祝福。

四、打算盘子打算盘子也是安徽春节传统的活动之一。

安徽人在春节期间常常会去东县的灌口镇参加打算盘子的活动。

所谓打算盘子,即用木盘摆放食品、饮料、酒等物品,供游客和村民享用。

整个活动充满了团队合作、互敬互爱和社会互助的氛围。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春节安徽的风俗是多姿多彩的。

食物、文化、活动等各方面都反映出安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在新年之际,家人、朋友和亲人的相聚,使这个时刻变得更加温馨和幸福。

无论在哪里,春节都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徽商以“贾而好儒”的儒商形象雄踞商界300多年, 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派建筑则 为中国建筑史上一绝。徽州文化除了学成派、商成帮外, 还出现了群星闪耀的文化景象,如在理学上就有朱熹、朱 升、郑玉等,徽州朴学上有江永、戴震,新安画派上渐江、 查士标、孙逸、黄宾虹,文学上则有方回、汪道昆,教育 方面则有朱熹、郑玉、汪克宽、陶行知等。
• 淮河文化圈的基本特点:

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
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如淮河流域
人们具有的尚义、淳朴、直爽的粗犷民风,以及重农轻商
的思想观念等,就是一定程度上受北方中原文化和齐鲁文
化的影响形成的。又如在饮食、戏曲、语言等方面也都表
现出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饮食文化方面,习惯接近于
• 淮北地区有习武的传统习俗, • 饮食文化主要以面食为主; • 淮河以南受田“水”的影响非常 • 突出,风俗多与水有关; • “智者乐水”,重视教育。 • 皖南山区的徽州民居风格、 • 徽州饮食、风水观念、 • 宗教信仰与节日习俗都 •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四节 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 一、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主体,但也有 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支系存在。
红 顶 商 人 胡 雪 岩
第二节 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 安徽文化历史悠久,自进入文明社会
以后就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过程中, 其间从未中断过。
安徽文化在夏商时期开始萌芽,形成于 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继续发展,在学术 思想、文学成就尤为突出,涌现了一大批 杰出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哲学、教 育、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就有重大贡 献。
李 白 在 安 徽 泾 县 受 到 汪 伦 的 招 待
(3)戏剧、绘画、书法
皖江人在戏剧方面有池州的。戏、青阳腔、 徽剧、黄梅戏等。
书法方面有清代著名的大书法家怀宁人邓石 如,他创立的碑派书法、皖派篆刻成为书法永久 的流派。
绘画发面,皖江地区有被称为宋画第一人的 李公麟。清代铁工汤鹏创作的芜湖铁画也很有名。
鲁、豫菜系。戏曲方面,中原地区戏曲艺术的代表—豫剧,
在淮北叫淮北梆子;沿淮一带流行的花鼓灯艺术,是独特
的淮河文化氛围孕育出的一株艺术奇葩,融歌、舞、戏于
一炉。
• 符离集烧鸡
淮北梆子戏剧团演出
沿淮一带流行的花鼓灯艺术
• 花鼓灯艺术吸收了 • 南北方艺术的精粹, • 既热烈高亢,又 • 温柔细腻,粗犷时 • 如电闪雷鸣,细腻 • 时如小桥流水, • 春风拂面。

民俗的重要性:它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是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的必要因素。东汉
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国家元气,全在风俗;
风俗之本,实系纲纪”,“为政之要”,在于
“辨风正俗”,在于“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
正”。
安徽民俗的区域划分
民间风俗素以“三里不同风,五里 不同俗”为特色。综观安徽全境,以自 然区域相辨别,大致可划分为皖北、皖 中和皖南三大民俗异同区,其间地理环 物产人文及时代更替各异,或多或少都 影响到文风貌和生活、生产习俗的变异, 分区与源流不同,但总体都以历史悠久, 民风朴实为典型特征。
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庐江郡舒州人, 邓石如(1743-1805),清代 擅长画人物、马。 篆刻家、书法家。
白居易、韩愈、苏轼、王安石、刘禹锡、陆 游、欧阳修等文学巨匠也曾多次旅皖,或呤咏皖 地的奇山秀水、名胜古迹。或与皖地文人相唱和 (4)宗教
佛教圣地九华山,自唐代新罗人金乔觉在此 建庙传播佛教以来,九华山作为佛教的重要传播 基地,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香火旺盛,现有寺 庙近百座,僧尼数百人,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之一。
• 有名的还有全椒人吴敬梓,他的讽刺小 说《儒林外史》家喻户晓。潜山人张恨水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大家,有《金 粉世家》等长篇小说。
(2) 风光。优美的皖江 山水吸引了大批的人文墨客 流连忘返,他们在皖江地区 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如 李白就曾多次到访安徽的池 州、宣州等地,留下了许多 脍炙人口的诗句,并终老于 长江岸边的当涂县,葬于该 县青山,至今马鞍山市、当 涂县等地还存有太白墓、太 白楼、太白衣冠冢等遗迹。
饺子
五香蛋
安徽饮食
饮茶文化
三、继承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 民风民俗相对稳定,不易变革,但如果 这些民风民俗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条件 发生变化,民风民俗也会慢慢地改变。如 改革开放前后的民风民俗就有变化。现在 服饰的式样与风格、饮食的结构与习俗、 住房的结构与式样等等无不被融入现代化 的潮流之中。例如婚姻。
六安寿县安丰塘
• 古今淮河两岸人才辈出,群星闪耀,
• 他们在不同的方面为淮河文化的发展和繁 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杰出的思想家、 哲学家管子、老子、庄子、嵇康、桓谭; 著名的文学家曹操、曹丕、曹植以及悯农 诗人李绅;杰出的画家曹霸、戴逵,以及 音乐家桓伊、医学家华佗、明王朝的朱元 璋等。
华佗像与朱元璋像
• 五、安徽文化具有开拓创新性
• 一部安徽文化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如老、 庄创立了道家文化、曹操父子建立了建安文学等。
曹操 建安文学
第三节 安徽民俗的区域划分

民俗的含义: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
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民俗。
民俗也称风俗。
• 第一、安徽地处中国的中部地区,紧邻 中原大地,历史上属于开发较早的地区。 安徽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汉民俗文化特征, 如相同的岁时节庆、人生礼仪等。
• 第二、安徽的人口结构以汉族为主体, 但是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省份。回族占安徽 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7%。
• 第三,由于汉民族的文化比较发达,因此它的 影响力和融化力都比较大。大凡到安徽的少数民 族都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如汉族崇尚土葬、 厚葬,其他少数民族受到了影响。当然,汉族接 受少数民族的影响也是很多的。如汉族妇女学穿 满族妇女的旗袍,今天仍是一种显示妇女线条的 服饰。
• 康熙六年(1667年)建立安徽省,淮北、江 淮、皖南才合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划。 由于受地 理条件制约和历史的原因,淮河以北地区主要受 中原文化的影响和辐射,皖南地区主要受吴越文 化的影响和辐射,而沿江、江淮地区在同时受到 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辐射条件下,又长期 处于相对独立的发展状态中。
• 在组成安徽文化的三个区域文化之间,不仅在 生活习俗、艺术形式个语言方面各不相同,而且 在社会心理、民众性格和行为方式方面都表现出 很大的不同。
安徽民俗的区别和特点
第一节 安徽的三大文化圈。 第二节 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 第四节 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安徽的三大文化圈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和行为方 式等。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 展中,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 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 三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即 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 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九华山金乔觉 地藏菩萨圣
金乔觉借地
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 的特点
从地貌上看,淮河文 化呈平原文化,徽州文化 呈山水文化特征,皖江文 化则呈现出水文化的特点。 因为水文化的这些特性, 因此皖江地域人们具有较 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崇 尚人文精神,文风兴盛。
• 4.开放创新意识浓
• 皖江人的思想观念比较解放,比较容易 接纳新生事物,常常能得风气之先。如佛 教在皖江地区的传播就是一个例子。新罗 人金乔觉远涉千山万水来到九华山时,这 里尚是一片荒芜之地,正是在当地人的支 持和帮助下,他才能潜心苦修,广泛地传 播佛教。皖江文化的开放性从 桐城文派也 可以看出。桐城文派的人不少是江苏、山东、河
一、淮河文化圈
1、淮河文化圈基本情况
淮河文化圈一般指 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 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 淮河文化圈的形成得 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 的人文环境条件,有 其深厚的底蕴的丰富 的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是淮河文化的一个繁荣 期,产生了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 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和集大成者庄子, 特别是老子和庄子他们长时期的在安徽涡 阳、蒙城以及豫皖边境活动,这些地方留 下了他们活动的足迹,他们创立的道家学 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给中国人以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二、皖江文化圈
皖江文化圈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域, 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 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东部。
特点: 1.源远流长的古文化 皖江地区在远古以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繁昌 县人字洞古人类遗址以及和县猿人、巢县智人的 考古发现证实,皖江地区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古文化遗址、古城墙、古窑址、古矿冶遗址遍布 皖江各地,很多历史传说也都与皖江地区有关。 如安庆张四墩遗址、含山凌家滩。
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 (1)文学
东汉末年产生的、取材于 庐江郡小吏焦仲卿爱情故事 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 最长的一篇叙事诗,对后世 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唐代时期, 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皖江地区的文学也开始兴盛, 先后出现了张籍、杜荀鹤等著名诗人。 桐城文派的兴起,标志着皖江地区在 文学上进入了鼎盛的辉煌时期。
二、在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既有共同性又 有差异性,形成了普适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如春节怎么过,安徽的具体礼俗却千差万别, 各有不同。春节早餐吃什么、怎么吃、何时吃都 有很大不同。淮北普遍吃饺子,大都是素食,意 为素素净净过年;沿江江南多吃面条、五香蛋, 意为长长久久、步步高升、招财进宝之类;江淮 之间比较复杂,既有吃饺子,也有吃面条的,在 皖南还有吃泡饭的。一些地方在饭前还要洗手焚 香、敬奉天地、灶神、祖先之后才可进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