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音乐史》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大一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大一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大一中国音乐历史,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民俗习惯、哲学思想以及故土情怀。

本文将为大一学生总结中国音乐史的关键知识点,以便于大家了解和欣赏我国独特的音乐文化。

一、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开始用骨、石等材料制作乐器。

《太平乐府》中收录的古代音乐记载了多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和曲调,而《风水谱》也是目前为止最早的音乐乐谱记载。

古代音乐的发展受到礼乐观念的影响,并逐渐形成雅乐和俗乐两大类别。

雅乐是宫廷音乐,常见的乐器包括筑、钟、磬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礼记·乐记》中记录的九乐,这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基础。

与雅乐相对应的是俗乐,它是民间音乐和乡村音乐的代表。

民间音乐以山歌、民谣等为主,乐器种类繁多,如二胡、笛子、琵琶等。

二、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中国古代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源远流长,舞蹈是通过身体语言表达情感和意义的艺术形式。

早在商朝时期,武宫舞就已经开始流行,而周朝的饰舞更是起到了娱乐和助兴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舞蹈逐渐分为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

宫廷舞蹈以端庄、优雅为主,常见的代表有《杨贵妃》、《十面埋伏》等。

而民间舞蹈则更加欢快活泼,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葫芦娃》等。

三、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古代中国音乐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五音”和“十二律”。

五音是指古代中国乐器发出的五个音域,即宫、商、角、徵、羽。

而十二律则是指在五音基础上的变化组合。

此外,中国古代音乐还重视模仿自然声音,如鸟鸣、风声等。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化,音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曲调和音色。

此外,古代音乐注重和谐与和声,通过多声部的运用来表达音乐的层次感。

四、古代音乐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音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的唐代音乐家月伶就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他以“乐府”形式来创作音乐,使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

这种方式成为后世各代乐曲的代表。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也依靠于民间,从大江南北的民间艺人中可以找到丰富多样的音乐曲调和表演方式。

简明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3篇)

简明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21世纪)1. 远古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为祭祀仪式和劳动生产中的歌谣。

2.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黄帝时已有乐官,负责音乐创作和演奏。

3. 传说中的乐器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4. 殷商时期,音乐成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六乐”制度。

二、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 先秦时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

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民歌。

3.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其中包含了许多音乐元素。

4. 儒家思想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标准。

5. 墨家主张“非乐”,认为音乐是奢侈的象征,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6.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成为诸侯争霸的工具,各诸侯国纷纷设立音乐机构。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焚书坑儒”,但对音乐文化有所保留。

2. 汉朝音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3. 汉乐府是汉朝政府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民间音乐。

4. 汉代乐器有:琴、瑟、筝、笛、箫、笙等。

5. 汉代音乐理论有:五声音阶、十二律吕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融合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江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2. 南北朝音乐以民歌为主,如《子夜歌》、《读曲歌》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理论有所发展,如“声律学”。

5. 乐器有:琵琶、古筝、古琴、笛、箫、笙等。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1. 隋唐时期,音乐进入鼎盛时期,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2. 隋唐音乐以唐乐为代表,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音乐史笔记一、远古→先秦黄→炎→尧→舜→禹→夏→商→周{东周:春秋,战国}→西周→秦;1.乐器已知现存最早的三件乐器:1)骨笛(河南舞阳贾湖)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龢:一种多管编排乐器,是小笙的前身。

●缶:一种陶制打击乐器,最初用于盛装饮料的工具,西周的著名乐器。

●鼗:古代鼓的一种,类似今天的拨浪鼓,一至四面不等,主要用于祭祀和庙宇。

●柷,敔:一对木制打击乐器,用于宫廷雅乐,是乐曲起止之用。

●曾侯乙编钟:战国初期,曾国侯爵乙的墓出土的编钟,在湖北绥县发现的一套65枚的完整编钟,青铜制造。

特点:有64枚编钟可击出三度的两个音程,有一枚仅一个音。

整个音域有5个八度,中心音区12个半音齐全。

是已知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律较准的一套编钟。

●琴,瑟:春秋战国时期,两者搭配演奏,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记在《诗经》中。

瑟为散音乐器,没有固定音色,已失传。

●筑:击弦乐器,已失传。

●秦筝:流传在秦国的筝,是一个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

●建鼓: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种鼓。

●镈、铎、钲:金属打击乐器。

2.乐舞1)原始乐舞:在《吕氏春秋》记载的《朱襄氏之乐》《阳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2)古歌:①东汉《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是狩猎歌;②《吕氏春秋》中的《八阕》,最早的民歌,包括《载民》(写人类)、《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力》、《依地绕》、《总禽兽之极》。

3)六代乐舞:始于黄帝时期,是颂扬先秦不同时期各创业帝王的文功武德。

西周时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的宴飨活动,是雅乐的先河。

①皇帝时期的《云门大卷》----祭天神的;②唐尧时期的《大咸》或《咸池》----祭地神的;③虞舜时期的《韶》或《韶乐》----最为著名,用排箫伴奏,用来祭四望----日、月、星、海;④夏禹时期的《大夏》----祭祀山川;⑤商汤时期的《大濩》----祭先妣→女娲;⑥周武王时期的《大武》---祭先祖。

3.音乐家1)夔:古代最早的音乐家,舜时的乐官,是氏族社会乐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具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技能。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8788寸),得差数为0.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何承天的这种“新律”,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还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己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乐律史上一大贡献。

中国音乐史笔记 精制整合版

中国音乐史笔记 精制整合版

第一章 远古及夏商的音乐1、劳动起源说—[奥]瓦勒谢克 [德]布赫尔“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站在这种观点基础上的学者则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

2、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英国教育家克维斯特认为,人类从自然的音响中得到了灵感,继而模仿这些音响创作了音乐。

3、异性求爱说——[英生物学家达尔文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在观察鸟类时他看见雄性向雌性求爱时往往发出悦耳的声音,由此联想到人类音乐的起源,即认为其起源为男性向女性求爱时表达的美妙歌声。

4、巫术说——[英]爱德华 泰勒 法国音乐家孔百流,我国学者王国维起源于巫术。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也舞降神。

”5、游戏说——[德]席勒6、信号说——[德]斯顿普夫7、太一说——[中]《吕氏春秋 仲夏记》有载 8、潜意识说—— [瑞士]荣格9、情感表达说——[中]《诗序》 [法]卢梭法国思想家卢梭,英哲学家斯宾塞认为人在兴奋激动时所产生的抑扬语调即为歌曲。

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内容包括:狩猎:一首远古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表现原始人们用竹做弓,发射石弹狩猎的内容。

与自然斗争——部落战争——宗教——《咸池》——尧帝《韶》(箫韶、九歌、九辩)——舜帝《大濩》《桑林》——商代乐舞,歌颂商汤伐桀 《大武》周代乐舞,歌颂武王伐纣,是一部武舞,埙,角,籥,龢,言 贾湖骨笛: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20余支骨笛,用猛禽的翅膀骨制成,其中一支骨笛可测音,有七个音孔,吹出完整七声,碳十四测定,距今8000年,比河姆渡骨笛时间早,但比后者复杂完善。

打击乐器:鼓,磬,钟第二章 周代的音乐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6个据说 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代表性乐舞,是颂扬先秦不同 时期创业首领或帝王的文治武功,用途主要是为了祭祀天 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诗歌舞一体,声调平缓,表 现一种庄严和中庸的情绪,具有严肃静穆之感。

中音史笔记

中音史笔记

分工细(各级主管分工细致 各司其责)(大司乐 乐师 大师 瞽矇 典庸器)
教学严、由易而难 由简而繁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音乐教育对象:王和贵族子弟极少数名族间优秀青年
教学内容:乐德(中 和 礼庸 孝 友)
乐语:兴 道 讽 颂 言 语
乐舞:六代乐舞和小舞
作用:客观上极大提高当时的音乐水平 对于西周社会两百年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构成西周学在官府的文化景象。
《颂》是以祭祀宗庙祖先所创作的音乐,内容都是颂扬统治者的“文德”“武功”强调祭祀的神圣性,语汇简单语义晦涩。
楚辞是南方民间歌曲集。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代表作《九歌》《天问》《离骚》
结构形式:少歌、倡、乱。
少歌:又名小歌,叙述介绍歌曲内容,或是故事情节的咏叹,在小型作品中作结束作用。
2.乐器极为简陋粗糙,乐器一般都用骨 土 石 竹等材料制造。是从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的。
3.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途径。不定型到定型 种类少到种类多 不定音到固定音。个别的单音到有一定高低关系的多音的音阶序列。
二.乐器种类:鼓 磬 钟 陶铃 陶响器 陶角 骨笛 骨哨 埙
夏商时期的概况:
倡:是少歌与乱的过度段落
乱:全曲的结束段落与高潮,总结全曲大意,突出主题思想。
成相篇。作者荀子。
内容:战国时期荀子模拟民间音乐的形式而填词的一首长诗,内容引述大量历史人物事件,一次宣扬礼法治国。
性质:叙事明理,是思想与艺术力度相结合的长诗。
形式:“成相”就是手执相作为伴奏的说唱,是我国说唱音乐的鼻祖,全曲分三章,共五十六段,每章以“请丞相”三字开头,采用三、三、七、十一的句法结构用一个基本调系做上下句的反复歌唱。
三分损益律与五声:一种用增加或减少弦长的三分之一往返交替不断求律的方法,用这种损益律的方法分别求出宫商角徵羽五音。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汇总大一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汇总大一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汇总大一中国音乐史是一门学科,它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情景,包括乐器、音乐形式、音律和音乐家等。

作为大一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史的基本知识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和特点。

下面将对中国音乐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和讨论。

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早的音乐形式可以追溯到巫术和宗教仪式。

这些音乐表现形式主要通过大鼓、铜钟和编钟等乐器传达神秘的氛围和情感。

通过考古学发现的文物,我们可以推测这些古老文明已经具备了咏史和咏唱的能力。

古代的中国音乐可以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个主要方面。

宫廷音乐是皇帝和贵族阶层的专属乐曲,它注重规范和庄重。

《雅乐》是宫廷音乐的代表,它秉承了古代乐律的规则,重视乐器和合奏的平衡。

而民间音乐则更加直接和自由,它代表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音乐在宋、明、清等朝代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革。

在宋朝,宫廷音乐达到了一个高峰,新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重视音乐的审美和技巧,许多经典音乐作品也在这个时期诞生。

到了明代,中国的音乐出现了更大的变化。

明朝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期,音乐界也不例外。

民间音乐和戏曲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民间乐器如琵琶、胡琴和笛子等开始广泛流行。

明代的音乐注重音律和曲调的变化,同时也融入了戏曲的表演要素。

清朝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清朝统治下,音乐受到了更多的官方干预和规范。

宫廷音乐的曲调和演奏方式都经过了大幅度的改变,与此同时,传统的宫廷乐团逐渐形成。

清朝后期,西方音乐和调式的影响也开始渗透到中国音乐领域。

20世纪初,中国音乐经历了一场革命。

早期的音乐改革者像胡思敬和聂耳一样,通过创作新的音乐作品和改革传统的音乐形式,使中国音乐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

同时,传统宫廷音乐和戏曲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总结而言,中国音乐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领域,到目前为止仍然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通过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中国音乐史核心笔记

中国音乐史核心笔记

中国音乐史核心笔记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由于人们对种种自然现象不能给以科学的解释,所以就造成了这种观念的体现。

在无力反抗或反抗失败的情况下,就寄希望于借助某种超自然的法术来推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或能预知他们命运的吉凶。

瞽宗:一个起源于商代的音乐教育场所。

商代的音乐教育不仅教本国的贵族子弟,而且还有别国的学生。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律:1,既有旋律性的乐器(骨哨、骨笛、陶埙等),又有节奏性的乐器(摇响器、铃、鼓),说明旋律和节奏是最早的音乐中的两大要素;2,商代出土的编铙、编磬,虽然大小相近,但可以用不同的厚度调出不同的音高,说明商代人已经掌握了运用不同规格的钟体和磬体产生不同音高的技术;3,夏商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五声音阶的歌曲和乐曲。

《共和国音乐史》笔记

《共和国音乐史》笔记

《共和国音乐史》笔记1986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编写出版一套《当代中国丛书》,有很多卷,时间范围是1949年至1989年,这30年中国各个领域,各省、各直辖市、各个自治区都有一本,如《当代中国的西藏》、《当代中国的钢铁》、《当代中国的音乐》等。

当时由李焕之(中国音协主席)主编,居其宏为编辑部主任。

中共中央在编辑这套大型丛书的时候,以“不虚伪,不掩过”为其精神,实事求是。

对于音乐观念、音乐思潮的看法,众说纷纭。

而有些观念几乎没人探讨过,如1956年音乐界对贺绿汀先生的《论音乐的创作于批评》这个大的事件,在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出版之前,没有人做过探讨,没人公开谈论过这个问题,包括马思聪《曲目演出讨论》、汪立三的《冼星海的交响音乐创作》、李林《资产阶级音乐思想》、钱先生的巴柏奇等在当时比较有影响的著作都没有做过相关探讨。

1989年至1992年,新潮作曲家纷纷出国,如谭盾、叶小刚、瞿小松、陈怡、许舒亚等。

居其宏认为这三年音乐观念突然转变,应该单列为一个时期,为改革开放后的音乐回流时期。

学术背景与体例《共和国音乐史》讲述了60年来的各个历史阶段,我国音乐家的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音乐理论与批评、高等音乐教育等各个主要专业音乐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主要成就和历史经验按照历史递进的顺序把它记录下来。

《新中国音乐史》两个重点:音乐创作与音乐思潮,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比重较小《共和国音乐史》对《新中国音乐史》进行的增删和改写:1、以音乐创作为重心、削减理论及思潮比重2、缩编结构,增加新世纪和台港澳内容3、对过分个人化的评价和观点做不同处理4、删去所有图片,附列74条谱例5、为教师增配多媒体课件6、增设思考题历史分期及其依据现在的教科书的编写一般按照两种历史分期法:风格分期法(西方音乐史),政治分期法(如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49--2000》)居其宏观点:为什么中国的音乐史书多以政治分期法?中国的音乐发展受中国政治因素的因素的影响至深至巨,其发展难以摆脱政治的影响。

中国音乐史笔记1

中国音乐史笔记1

中国音乐史笔记2015.3.1知识要点第八章宋元时期的音乐1.北宋:都城,河南开封.————城市的名称会随着时代变更而变更2.南宋:都城,杭州(临安)3.宋元时期是我国音乐历史的重要转型阶段。

就音乐性质而言,我国音乐的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由贵族转向平民化。

就音乐形式而言,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形式由歌舞转向戏曲。

4.为什么音乐发展位置从宫廷转向民间,是因为市民音乐的兴起。

宋代工商业的发展繁荣(城市的兴盛程度),出现了工商人口市民阶层,音乐形式得以发展。

5.论述:市民音乐蓬勃发展的具体表现。

答:形成了市民音乐活动中心“瓦子勾栏”,在<<东京梦华录>>里描述勾栏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观众群体各式各样,观众群体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因此形成竞争。

勾栏规模之大促进了艺人队伍膨胀,因此形成了专业行会组织。

组织内艺人众多也表现发展程度之高,此外还有民间艺人在街头表演,也体现了市民音乐相当盛兴,并且蓬勃发展。

2015.3.16 知识要点1.唐诗,采诗入乐,齐言诗2.宋词,依声填词,长短句3.减字,偷的改变时在节奏上的加繁和减压。

4.曲子还有令,引,近,慢等不同的类别,标志着长短不一的音乐形式。

5.宋代的词人:苏轼,豪放;柳永,凡有井水,歌柳永词;周邦彦,填词音律,格律;姜夔等。

6.姜夔,号白石道人,世称为姜白石。

是南宋词坛上最为讲究音律。

号称“格律派”的词人和音乐家。

他在中国音乐史上的特殊地位除了他作品本身具有价值外,还在于他相当数量的乐谱完好保存于世,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具有说服力的音响史实和数种宋代使用的记谱法原谱。

7.《白石道人诗集》。

《白石道人歌曲》:祀神歌,琴歌,宋代俗字谱。

代表性作品:《扬州慢》《杏花天影》2015/3/23 知识要点1.说唱音乐,又称为曲艺音乐,是第一个高潮阶段。

2.鼓子词,产生于北宋时期,因以鼓伴奏而得名。

鼓子词有两种形式,起初一种是只唱不说,用同一曲牌以分节歌的形式歌唱多段曲词,如北宋欧阳修《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古代史一.远古时期:1.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节奏),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古歌、古乐舞)。

古歌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蜡辞》——祭歌。

古乐舞④《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2.乐器: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9000年可考的依据距今9000年。

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

③鼓二.夏商时期。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2.乐器:磬—编磬—埙—钟编钟—编铙三.西周。

(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1.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

(可作填空或名词解释,如:判县。

)a.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①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依次递减。

2.乐舞: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小舞:彩绸舞、羽毛舞、牛尾舞、长袖舞。

(娱乐性强,道具与舞的关系)小型乐舞散乐:民间音乐。

颂乐:史诗性乐舞,用于天子祭祖活动房中乐:一种燕飨乐,用于后妃侍寝时演唱,不用钟磬仅是乐器伴奏,只用琴瑟等弹拨乐器四夷之乐:周边部落音乐、歌曲。

3.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4.西周宫廷音乐机构的建立及其职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始于秦)周朝建大司乐,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

职能:①皇室贵族子弟的音乐教育,包括“乐德、乐语、乐舞”。

②音乐表演:宫廷内所有大型饮宴、祭祀。

③行政管理:大司乐1000余人,分工明确,下设各部,各司其职。

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

5.乐律。

①十二律——西周时期,正式有文献记载。

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②五声音阶——西周有了记载,宫商角徵羽。

③旋宫——西周转调理论。

任何一律都可作为宫音排列,形成新调。

中国音乐史笔记、要点

中国音乐史笔记、要点

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县出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乐府三分损益律,春秋时期产生的计算乐律的理论,以弦长为计算基础.鼓吹乐九部乐诸宫调因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伴奏乐器宋时主要用鼓、拍板和笛,代表人物是孔三传。

成相篇破阵乐参军戏礼崩乐坏变文踏歌减字谱文人音乐唱赚散乐琴乐何成天新律荀勖笛律曲子及其创作方式弹歌相传为黄帝时作的古歌,反应狩猎生活的。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八佾是西周时期礼乐制度下产生的一种乐舞演出的形式,一行一列为一佾, 八佾为8行8列共64人,是国君才能使用的编制形式。

六代乐舞简称六舞由最高乐官大司乐亲自掌教。

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韶夏---大夏商---大濩周---大武八音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乐器科学分类法。

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十二律《吕氏春秋?音出篇》中记载在三分损益法生五律的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出,黄钟、大吕、大簇、夹钟、姑冼(xiǎn)、仲吕、蕤(ruí)宾, 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的乐府音乐家,他不但善歌习舞,且长于音乐创作, 为汉武帝作《郊祀歌》19首,把乐府所收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和歌原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统称,有徒歌、但歌、相和歌三种形式,为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商乐前身是相和大曲,随着音乐文化的南移,原来的中原旧曲加上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

百戏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产生于汉代。

只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等,后于散乐同。

歌舞戏南北朝末年兴起了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碣石调*幽兰> 中国古代琴曲,又名《倚兰》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今天唯一所见的保存于文字谱上的乐谱。

中国音乐史读书笔记3000字

中国音乐史读书笔记3000字

中国音乐史读书笔记3000字纵览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发展,从古代到近现代,由于前辈们的不断开垦与探索,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和经验,迄今已发展成为音乐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开端可以说是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其中的《古乐篇》记载了远古至周代先民的音乐活动。

西汉时,司马迁《史记?乐书》建立了官修史书的“乐志”体例,不仅记载了本朝的音乐,也记载了前朝的音乐。

到了唐代,杜佑的《通典?乐》开创了通史性质的音乐史学著作。

同时,私家音乐史学著作不断出现,如南朝陈代释智匠的《古今乐录》,北宋陈肠的《乐书》,北宋朱长文的《琴史》,清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等。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全面记述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著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重要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著作有: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1922),郑瑾文《中国音乐史》(1929),王光祈《中国音乐史》(1931),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1937),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1952),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1956),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史》(1964),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1981),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1983),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1989),刘再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1989),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1994),李纯一《先秦音乐史》(1994)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的成果。

在以往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中所用的教材大多采用通史的体例,这本书也不例外。

此书作者为郑祖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5月出版。

郑祖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1998)《华夏旧乐新证――郑祖襄音乐文集》(2005)《华夏旧乐新探――郑祖襄音乐文论集》(2008)等。

音乐教师资格证《中国音乐史》重点解析.doc

音乐教师资格证《中国音乐史》重点解析.doc

音乐教师资格证《中国音乐史》重点解析2017年音乐教师资格证《中国音乐史》重点解析(一)重点知识:贾湖骨笛;音乐起源:精神需要说、情感说、模仿说、劳动生产说;《弹歌》放映狩猎生活;《八阙》选自《吕氏春秋葛天氏之乐》。

三大乐舞《云门》、《咸池》、《箫韶》。

《大夏》赞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大》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兽面纹铜鼓是现存最早的铜鼓;虎纹石磬是体积最大的商磬;青铜铙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图片中的乐器,能够加以区分;(二)礼乐制度是周代建立的等级制度;春宫--第一个礼乐机构;六代乐舞中的《韶》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尽善尽美;尽善未尽美说的是《大武》;小舞等作为了解;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风、雅、颂;楚辞为第二部诗歌总集。

乐器八音也为重点知识;三分损益法;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记》为我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著作,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

(三)汉代乐府:汉承秦制;相和歌解释以及伴奏乐器。

清商乐:请商三调和清平三调;《声无哀乐论》作者嵇康;何承天的新律已经相当接近十二平均律了。

《碣石调幽兰》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琴谱;(四)隋代的七部乐,唐代的梨园和教坊;音乐形式为歌舞大曲;变文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其他的乐器以及主要的音乐家作为了解即可;(五)宋元音乐中心:瓦子和勾栏;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集》;唱赚曲子的代表形式;由张五牛所创;诸宫调由孔三传所创;宋代曲子的解释要作为重点;元曲六大家;南戏的四大传奇和五大传奇为重点;《海青拿天鹅》为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音乐论著主要了解《乐书》、《梦溪笔谈》等论著地位为重点知识;(六)四大声腔为重点;京剧的三大伴奏乐器;以及汤显祖的四梦;其他知识作为了解内容;(七)民歌中的代表作、京韵大鼓和苏州弹词,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八)学堂乐歌的特点:旧曲填词;沈心工,学堂乐歌之父,《体操-兵操》又称“男儿第一志气高”;李叔同《送别》改编美国的《旅愁》、《春游》我国最早的一首三声部声乐作品;曾志《和声学》最早介绍西方的和声丛书;(九)萧友梅创办的音乐院标志中国专业音乐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29年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赵元任:“中国的舒伯特”《海韵》第一个大型合唱,选自徐志摩的诗集;他是刘天华的哥哥,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化”的音乐发展道路;黎锦晖:中国流行音乐先驱,《麻雀与小孩》是中国第一部儿童歌舞剧;刘天华:“二胡的鼻祖”,是与萧友梅齐名的音乐奠基人;王光祈:“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编写中国第一部《中国音乐史》三大乐系:欧洲乐系(哈萨克族、俄罗斯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等)波斯阿拉伯(维吾尔族等)中国乐系(朝鲜、蒙古、越南、日本等);(十)黄自:四大弟子;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长恨歌》第一部清唱剧,改编白居易的《长恨歌》;《怀旧》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中最早的一部交响性管弦乐曲;贺绿汀《暴动歌》是我国最早一首创作的工农群众歌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在亚历山大齐尔品征集中国风钢琴作品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青主:代表作品《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毕业歌》选自电影《桃李劫》,《开矿歌》出自电影《母亲之光》是我国最早的革命歌曲;《金蛇狂舞》根据广东音乐《倒八板》改写,采用“螺丝结顶”,第一部舞台剧《扬子江风暴雨》,反映工人阶级反帝反斗争的作品《码头工人歌》、《打转歌》、《打桩歌》、《前进歌》;冼星海,四大合唱《黄河》《生产》《九一八》《牺盟》,最后一部作品管弦乐《中国狂想曲》,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由殷承宗(首演)等改编《黄河大合唱》;(十一)马思聪,《思乡曲》选自《绥远组曲》第二乐章;中国近现代音乐主要了解四种唱法以及熟悉不同的音乐作品,能够达到听旋律知道歌曲的要求。

中国音乐史笔记1

中国音乐史笔记1

中国音乐史笔记1第一部分中国远古音乐史第一节音乐的起源一、音乐的起源1、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2、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端的最初萌芽。

3、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

4、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音乐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5、原始艺术的特点(亦即形式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二、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1、劳动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站在这种观点基础上的学者则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

2、语言扬抑说,法国思想家卢梭,英哲学家斯宾塞认为人在兴奋激动时所产生的抑扬语调即为歌曲。

3、模仿自然说: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英国教育家克维斯特认为,人类从自然的音响中得到了灵感,继而模仿这些音响创作了音乐。

4、异性求爱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在观察鸟类时他看见雄性向雌性求爱时往往发出悦耳的声音,由此联想到人类音乐的起源,即认为其起源为男性向女性求爱时表达的美妙歌声。

5、巫术起源说:法国音乐家孔百流,我国学者王国维起源于巫术。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也舞降神。

”三、音乐起源的时间音乐起源何时,众家不一。

1、李纯一在《山东地区音乐考古研究课题》一文中认为,音乐应该发生在旧石器时代。

2、冯文慈在《漫谈音乐的起源》一文中说,到了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歌舞艺术才有可能从无到有。

3、舞阳贾湖古笛1987考古工作者河南舞阳贾湖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一批骨笛。

据炭同位素14测定,其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此笛能吹奏七声音阶的歌曲,据此说明中国的音乐历史相当久远。

第二节原始乐舞的内容从史料记载与出土文物上看,原始乐舞的内容大多与先民的狩猎、农牧业、宗教、婚姻爱情、战争等生活有关。

艺术硕士考研笔记中国音乐史

艺术硕士考研笔记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1.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相传为我国东汉流传的一首着名古琴曲。

其曲谱最早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

从每段的小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情节相符,具有怫郁慷慨、戈矛纵横的斗争精神。

六部分中正声是全曲的主体部分,主题音调充分展现,音乐由低沉忧郁发展到豪迈激昂,采用了拨剌、撮音、泛音等演奏手法,描写聂政由怨恨到愤慨的思想变化过程。

开指、小序、大序诸部分是正声的酝酿准备阶段,在音乐上出现了两个主题音调的雏形,旋律哀婉低叹,表现了对聂政悲惨遭遇的同情。

乱声、后序是正声的发展延续,音乐进一步展开,拨剌等各种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热烈辉煌的效果,表现对聂政不屈精神的歌颂。

2. 阳关三叠:唐代歌曲,又称《阳关曲》或《渭城曲》,歌词选自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

全诗只有四句,但离愁别绪、真挚情意尽在其中。

该曲宋时已失传,目前所传唱的乐谱是根据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整理而成,歌曲共分三大部分,后有尾声。

歌词形式有较大变化,只在每段的段首用王维的原词,后面加入三段不同的歌词。

音乐缓慢优美,凄凉缠绵,运用了八度大跳、转调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听后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3. 海青拿天鹅:琵琶曲,又称《海青拿鹤》等,产生于元代,是现今所知流传最早的琵琶曲。

全曲共有十八段,充分展示了琵琶的各种演奏技巧,其音乐有数次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了海青出现前的欢乐宁静,海青与天鹅的紧张搏斗,海青得胜返回后重新恢复的和平场景。

4. 昆山腔:戏曲声腔,又称昆腔、昆曲,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

它原为流行在昆山一带民间的南戏清唱腔调,因创始人顾坚居于昆山附近而得名。

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历经十年,对昆山腔在曲调、唱法、乐队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使之成为明代戏曲腔调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

5. 临川四梦:明代着名戏曲家汤显祖的四部代表作品,分别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音乐史笔记第一讲:原始社会音乐文化一、原始社会音乐(9000余年前——公元前2070年)四夷之乐:东夷、南蛮、西戎、北狄1、原始乐舞:是指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是我国音乐的最早形态。

1)《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黄帝时期创作,说明古代人们用竹制的弓,发出泥制的弹丸以追打动物。

是反映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狩猎为生的歌曲。

见于《吴越春秋》。

2)《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 译为:三个人拿着牛尾,踏着脚步,唱着八首歌。

见于《吕氏春秋》。

3)《朱襄氏之乐》:用来求雨之乐(天旱)。

见于《吕氏春秋》2、原始社会乐器1、籥(龠yue):一种原始管乐,主要为乐舞《大夏》伴奏,歌颂大禹治水有功。

2、离磬:将几个音高不同的磬编成一组。

3、苇籥(龠):伊耆氏时,用芦苇编排成的吹奏乐器。

4、骨笛:1987年5月,在河南省舞阳县新石器时代遗地出土的骨笛,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距今约有9000年的历史,将我国原有的5、陶埙:是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土的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原始吹奏乐器,是我国特有的民族闭口吹奏乐器,以一空和二空居多。

6、陶响器:是原始乐器中有特使节奏色彩的乐器,以小巧玲珑和多种奇特的形状为其特征。

远古时期的乐器已有:打击乐器——土鼓、钟管乐器——埙、龠二、夏商的音乐文化(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1、六代乐舞《云门大卷quan》黄帝祭天神《咸池》(《大咸》)尧祭地神《韶》《大磬》舜祭四望《大夏》《夏籥》禹祭山川《大濩》商汤祭先妣《大武》周祭祖先2、商代的乐器和乐律1)乐器:①铜铃②虎纹特磬:1950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是商代晚期遗物,该磬通体饰以虎纹,发音略高于﹟C,同墓室还随葬24名乐女,反映统治者的冥界意识和享乐观念。

3、商代的音乐教育机构称为“瞽宗”(gu zong)。

三、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1)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周朝的礼乐制度是以礼仪和音乐等级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礼仪制度包括礼节和仪式。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三、隋唐及五代时期(581—960)1.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城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

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

见于《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

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2.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

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

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俄国萨马尔汉)乐、安国(今俄国布哈拉)乐、天(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

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

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3.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

4.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

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笆是主要乐器之一。

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

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

5.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6.琴曲《离骚》赏析;法曲《霓裳中序·第一》赏析四、宋辽金元时期(960—1368)1.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

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瓦舍”、“勾栏”应运而生。

2.承隋唐曲子词发展,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重点

中国音乐史重点

中国音乐史重点一.名词解释1.勾栏:宋代市民音乐的主要活动场所。

瓦子也称瓦舍、瓦肆,是商品贸易集中地,瓦子中用栏杆和幕布围起来的固定演出场地叫勾栏或乐棚,用于各种民间艺术的演出。

2.曲子:宋代曲子是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宋代曲子来源有两个,一是继承了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创作方法太多是依乐填词,二是首创新曲,称为“自度曲”和“自制曲”,宋代曲子的体裁主要有令、帽、引、近、序、歌头等,根据表演方式,音乐风格、体裁的不同分为“小唱”“吟叫”和“嘌唱”。

3.姜夔: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

作有自度曲多首,存于词曲专集《白石道人歌曲》中,著名作品有《杏花天影》、《扬州慢》、《长亭怨慢》、《鬲溪梅令》、《淡黄柳》等。

4.诸宫调:北宋时期,在勾栏中的民间艺人孔三传创造出一种新的大型说唱音乐形式——诸宫调。

诸宫调,因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

由很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不同套的曲牌则使用不同的宫调。

5.“潇湘水云”:《潇湘水云》南宋琴家郭沔,浙派,借咏水光之影来表达无兵南侵,民族危机之情。

6.蔡元定十八律:蔡元定所创立的十八律理论是宋代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蔡元定,南宋律学家、理学家。

他所创立的十八律理论,是按照传统的三分损益法算出十二律作为正律,再继续算出六律作为变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

每一变律比本律高一个“古代音差”。

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律各种音阶转凋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但由于乐器制造的困难,仍未能应用于音乐实践。

7.朱载育:我国明代伟大的乐律学家、历数学家。

朱载培凭他精深的数学、律学造诣,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的长度,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性,这就是他的有别于三分损益法的“新法”。

“新法密律”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和国音乐史》笔记1986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编写出版一套《当代中国丛书》,有很多卷,时间范围是1949年至1989年,这30年中国各个领域,各省、各直辖市、各个自治区都有一本,如《当代中国的西藏》、《当代中国的钢铁》、《当代中国的音乐》等。

当时由李焕之(中国音协主席)主编,居其宏为编辑部主任。

中共中央在编辑这套大型丛书的时候,以“不虚伪,不掩过”为其精神,实事求是。

对于音乐观念、音乐思潮的看法,众说纷纭。

而有些观念几乎没人探讨过,如1956年音乐界对贺绿汀先生的《论音乐的创作于批评》这个大的事件,在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出版之前,没有人做过探讨,没人公开谈论过这个问题,包括马思聪《曲目演出讨论》、汪立三的《冼星海的交响音乐创作》、李林《资产阶级音乐思想》、钱先生的巴柏奇等在当时比较有影响的著作都没有做过相关探讨。

1989年至1992年,新潮作曲家纷纷出国,如谭盾、叶小刚、瞿小松、陈怡、许舒亚等。

居其宏认为这三年音乐观念突然转变,应该单列为一个时期,为改革开放后的音乐回流时期。

学术背景与体例《共和国音乐史》讲述了60年来的各个历史阶段,我国音乐家的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音乐理论与批评、高等音乐教育等各个主要专业音乐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主要成就和历史经验按照历史递进的顺序把它记录下来。

《新中国音乐史》两个重点:音乐创作与音乐思潮,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比重较小《共和国音乐史》对《新中国音乐史》进行的增删和改写:1、以音乐创作为重心、削减理论及思潮比重2、缩编结构,增加新世纪和台港澳内容3、对过分个人化的评价和观点做不同处理4、删去所有图片,附列74条谱例5、为教师增配多媒体课件6、增设思考题历史分期及其依据现在的教科书的编写一般按照两种历史分期法:风格分期法(西方音乐史),政治分期法(如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49--2000》)居其宏观点:为什么中国的音乐史书多以政治分期法?中国的音乐发展受中国政治因素的因素的影响至深至巨,其发展难以摆脱政治的影响。

而“风格分期法”符合西方音乐史的实际,西方音乐史的发展线条鲜明,风格明确,但套用到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和写作中来,显然是张冠李戴。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的全部历史,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并长期受制于政治因素。

毛泽东说过: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

在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发生过两次真正的风格转型:第一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堂的发展,是传统音乐向现代音乐的转型。

而随后的20年代以后至1978年之间,没有发生过任何的风格转型。

只有中国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种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策之后,西方音乐,西方思潮大量涌入,致使中国发生第二次大的风格转型。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没有“四人帮”的文革折腾,就没有改革开放音乐大的转型。

如果按照风格分期法,那么中国音乐发展只能分为三个时期:传统音乐向现代音乐转型时期、20世纪初至1978年的专业音乐时期、改革开放后新音乐时期(或新观念、多元化音乐时期)。

明言《20世纪新中国音乐史》将中国音乐的发展按照曲式结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结构写成。

可以说是风格分期法。

居其宏认为,这样的分期法有问题的,那样做会使很多对音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略去不提,是不可以的。

所以,风格分期法不适合20世纪的中国音乐史,也不适合共和国音乐史,符合它本身状态的只有政治分期法。

居其宏认为,政治分期法是适合20世纪中国音乐史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和特殊历史过程的特殊方法,但是否适合于21世纪的音乐,我们目前还没有定论。

没有一个历史分期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都必须服从于它所研究对象的本身状态。

居其宏认为过去政治的发展与音乐的关系不健康,而在不健康的环境下,中国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同时也显示出我国作曲家的天才、人格力量坚韧及创造精神。

本书的结构第一遍共和国初期的音乐繁荣(1949—1956)居其宏,在共和国音乐史上,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最为健康的就是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身体健康,偶然有点感冒(对贺绿汀的批判、战时状态到和平时期的战略转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这方面是做了努力的,音乐界没有)第二遍在曲折中前进(1957—1966)政治对音乐的影响、压迫越来越厉害,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批评家是怎样从事他们的音乐工作的,在这一编多有体现,特别是“两个批示”下来以后,音乐发展是怎样的情况等。

第三遍“文革”中的音乐现实(1966—1976)著名学者王元化,全盘否定文革时期的文化作品,包括样板戏。

居其宏认为,我们要以辨析的态度对待在文革期间所产生的文艺作品。

第四遍改革开放中的转型与阵痛(1976—1992)第五遍后新时期的音乐探索(1992—2000)1992年至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政治经济形势和改革开放的大事重新激活,从此也给后时期的音乐发展带来了繁荣第六遍新世纪的新景观与新挑战(2001—2008)重要的是关于“谭卞之争”、关于“第五代作曲家”的论战、关于“新世纪中华乐派”的争鸣。

本书谱例与附列原则作者结合对不同时代作曲家具体作品所做的形态描述和分析附列相应的谱例。

谱例附列原则:成就高、影响大的作品,或被以往史家忽视的音乐戏剧作品。

乐队作品或以钢琴缩谱形式附列,或结合本体分析单列相关声部。

声乐作品、独奏作品,直列其声乐或独奏声部而不列其钢琴或乐队部分,艺术歌曲或作者对此有针对性分析者除外。

大型音乐作品只选取其中某一或某些段落附列谱例。

所有的谱例,除极少数篇幅极短的作品外,绝大多数均为节选。

本书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模型对音乐作品进行分级,单靠国内同行对音乐作品的评价,结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听觉体验和谱面分析,将共和国各体裁的音乐作品,按其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分为5个等级。

第一等为杰出作品,记叙及分析文字最多,并附列谱例。

第二等级为优秀作品,记叙及分析文字次之,也附列谱例。

第三等为重要作品,记叙及分析文字又次之,是否附列谱例视情况而定。

第四等为代表作品,记叙文字及分析最少,不附列谱例。

第五等为较好作品,只提名,无记叙及分析文字,不附列谱例。

针对作品特定部位附列谱例音乐史教材受篇幅限制,即便是大多数小型作品也无法列出全篇谱例,中型和大型作品作品更不待言。

因此,本书只能将作者认为最有分析价值的部位列为谱例。

针对谱例进行简约形态分析和审美效果评价分析模型案例之一:琵琶独奏曲在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

气质佳最著名的是王惠然的《彝族舞曲》(文曲)和吕绍恩的《狼牙山五壮士》(武曲)。

这两首作品对发展琵琶的高难演奏技巧、拓宽其艺术表现力方面均有重要贡献。

《彝族舞曲》以两个对比着的音乐形象构成全曲的骨架。

其一是深情柔美的旋律,描绘出彝族山寨迷人的夜色;其二是粗犷、刚毅的舞蹈性律动,刻画了彝族青年月下欢舞的热烈与狂放情景。

谱例如下:上例便是乐曲的抒情主题。

作曲家在如歌的旋律陈述中,巧妙地运用三度、四度和五度和音,增加了琵琶音响的丰富性和表现力,给人以和谐、宁静、恬适的听觉感觉。

音乐史著作或教材中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作者的审美体验,进入到对于作曲家运用这些技术手段的表现意图的探讨和世纪审美效果的评价,才使音乐史著作的作品分析与作曲课的纯技术分析区别开来。

大型作品分析模型的三要素关于作曲家和作品创作背景、表现主题的交待。

针对所列谱例做必要的形态描述和技术分析。

对作品整体风格面貌、创作特色、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做概括性论述。

分析模型案例之二:《长征交响曲》,创作于50-60年代之交,演出于60年代初期。

通过5个乐章的宏大结构,运用革命群众歌曲主题和长征沿途各个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素材并加以交响化的编制与发展,生动描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伟大历程中所表现出艰苦卓绝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第二乐章是一个大型回旋曲结构,通过色彩斑斓的多个主题对比来描写红军与少数民族的鱼水之情和军民载歌载舞的情景,下例是第三插补描写苗族芦笙舞的欢乐场面。

在这里,作曲家运用对比复调手法,在苗族芦笙舞固定低音音型的衬托下,将红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主题与芦笙舞曲调纵向叠置起来,构成三个音响层次在纵横关系上的和谐共振;此后,作曲家又以乐队全奏形式将这三个主题的结合第二次再现并在配器上加浓加厚,对红军与各族人民共同欢舞的情景作了气势磅礴、热烈欢腾的表现。

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及图文搭配原则图片分类:人物图片、音乐活动或会议图片、各类音乐演出图片、音乐文物图片、音乐院校或机构图片、剧场和音乐厅图片、各种音乐出版物图片图文配备的两种情况:图文同步(即文字叙述与图片彼此映衬,相互补充),图文异步(即文字叙述部分与图片及其说明自成系列、彼此独立,但力求在大的时序上保持一定的内在联系)郑伯农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了给本课程的教学提供鲜活的视听材料,减少任课教师寻找相关音响和图片资料的工作量,本书还特别为任课教师制作了一份多媒体教学课件。

在《共和国音乐史》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配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分别附列了相关图片,并结合某些作品、人物或事件的描述和分析,链接了一部分音响或视频资料。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作为专业共同课“中国音乐通史”之当代部分教材,本书的教学总课时只有一学期共36课时。

建议教师将音乐创作作为教学重点加以突出,本书关于其他领域的记叙则通过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解决。

作为专业共同课及音乐学系本科专业必修课,本书的教学总课时可有一学年共72课时。

建议教师将音乐创作以及与音乐创作紧密相关的音乐创作思潮及音乐批评作为教学重点,音乐学研究及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可以略讲。

任课教师在本书提供的资料之外,还可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兴趣,适当增加其他新鲜资料或设立专题讨论,加强课堂中的教学互动。

《共和国音乐史》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书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重点知识点,而且也能从中体味到前辈们音乐创作的艰辛与欢乐,并为他们的光荣和劳绩感到骄傲,更要从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正反历史经验中汲取养料,将自己锻造成一个历史意识、时代意识和创造意识兼具的优秀音乐家。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作为一部中国当代音乐史,必须以专业音乐创作作为最主要的记叙对象和教学重点。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重点即难点——某些重要作品的乐谱和音响难以寻觅思潮论争如何把握好主流意识形态与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之前的关系研究者和任课教师能否号准时代脉搏、置身时代前列、认清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克服思潮教学难点的建议: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以点带面。

设置互动环节,围绕某一思潮争鸣事件,由学生自愿分成正反两方,彼此诘难、互相辩驳,让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和口才经受锻炼、得到提高,最后由任课教师作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