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史 名词解释一览表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55064b40508763230121264.png)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
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
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
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
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
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
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
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
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
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前后七子“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体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针对理学提出“真诗乃在民间”的“主情说”。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c69d70bc281e53a5802ff4a.png)
名词解释:1、散曲: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乐曲的曲词,元人称为“乐府”或“新乐府”。
是一种新兴诗体。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它是相对剧曲而言的。
旧称有科白、有故事情节、装扮起来演唱的为剧曲,清唱的为散曲。
特点是:趋俗性,好写隐逸,谐谑调笑。
2、“元曲四大家”:指元代文坛上为人推崇的四位元曲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关汉卿的代表作为《窦娥冤》,马致远的代表作为《汉宫秋》,白朴的代表作为《梧桐雨》,郑光祖的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3.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特指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形式,又叫戏文、南词等。
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元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
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体制上较为自由,表演不拘一恪。
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有“四大南戏”、《琵琶记》等优秀作品。
4、“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也是民间长期流传的作品。
又称“四大传奇”。
分别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戏坛上的地位。
5、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情节繁复、内容通俗、语言晓畅、文备众体、模拟说话艺术等。
章回体小说是从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保存了话本的某些特点,如开头的开场诗和结尾的散场诗,但有所发展,艺术上更加成熟。
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6、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7、玉茗堂四梦:汤显祖的四部传奇。
《紫钗记》(由早年所写《紫箫记》改作),《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8a6665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b.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元代名词解释1.关王关汉卿与王实甫的并称, 二人好比诗坛李杜、文苑韩柳, 都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 又都是剧坛的领袖人物, 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语言艺术大师, 他们都来自社会下层, 对百姓的疾苦有真切的体会, 注重写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 同属于元杂剧作家群中的大都作家群。
二者又有所不同, 关汉卿是从元代现实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以一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战斗姿态出现去解决社会问题, 剧作题材广泛, 整体具有阳刚之美, 代表作《窦娥冤》;而王实甫却是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 通过诗情画意的爱情喜剧来提出整个封建社会带普遍意义的问题的, 以爱情为主要题材, 风格尽显阴柔之美, 代表作《西厢记》。
2.话本宋元流行一种民间伎艺“说话”这种讲唱文学的兴盛, 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
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的。
①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撰整理的小说话本, 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
今存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
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
②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 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 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③宋元话本小说在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白话进行演讲)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3.元曲四大家指著名元杂剧作家, 包括前期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后期元杂剧作家郑光祖。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一书中将他们并列,称为"关、郑、白、马”后又称之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品: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4.拷红王实甫《西厢记》中的桥段, 讲述红娘送莺莺到张生的书房幽会, 被崔夫人发现, 唤来红娘进行拷问, 责怪她玷辱了相府的名声。
元明清名解
![元明清名解](https://img.taocdn.com/s3/m/49862a4469eae009581bec8b.png)
散曲:主要指元代散曲,南宋后词创作趋于衰落,元代散曲是继宋词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散曲的每首曲子都有一个曲牌,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杂剧:杂剧之名,早在唐代即出现,但当时所谓杂剧,盖泛指各种技艺,并非纯粹之戏剧。
迄至宋金,杂剧以诙谐调笔为主,杂以歌舞与滑稽之表演,犹不能视为正式之戏剧。
直至元代由于各种条件已趋成熟,杂剧始成为一种固定的比较完备的文学体裁(戏剧)之专称。
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
南戏:1.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用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地方性剧种。
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又叫“永嘉杂剧”,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2.南戏的体制结构灵活自由,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表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歌唱;剧本的开头,有介绍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称为“副本开场”。
早期南戏中男主角,大都是被谴责的负心汉,是对封建社会中由男子特权和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的反映。
楔子:楔子本是木器接榫处为使其牢固而塞入的木片。
元杂剧借用以指四折以外增加的短小的独立段落。
其放置位置是,一般放于第一折之前,作为剧情的开端,起说明剧情、介绍人物,交待背景或埋伏线索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序幕;有的放在折与折之间,多为穿插,以加强折与折之间的联系,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过场戏。
一般一本只用一个楔子,少数用两个,也有不用的。
楔子的组成主要是科白,不用套曲,只用一二支单曲(小令),唱的人可以不是全剧的主角。
旦本:末本:一角独唱的演唱体制,根据主唱角色的不同性别,分为“末本”和“旦本”(由男主角唱者为“末本”,由女主角唱者为“旦本”)。
女主角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如《汉宫秋》、《李逵负荆》,分别由正末扮的汉元帝与李逵主唱,是末本;《窦娥冤》、《救风尘》,分别由正旦扮的窦娥与赵盼儿主唱,是旦本。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256bd856bec0975f465e221.png)
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包括曲词、宾白、科介。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
角色有旦、末、净。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
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
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
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
《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
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
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
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
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
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b7d25d96f90f76c661371a69.png)
1、“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3、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4、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5、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6、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7、铁崖体----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
-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8、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877e7e67c1cfad6195fa7b5.png)
一、填空:1、元曲四大家及主要作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2、南戏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3、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桢、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4、明前期三大诗文家:宋濂、刘基、高启5、元诗四大家:虞集—汉廷老吏、杨载—百战健儿、范梈—唐临晋贴、揭傒斯—美女簪花6、徐渭的《四声猿》:《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7、四大传奇:《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西游记》8、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又称“玉茗堂四梦”9、李玉的“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10、被誉为清代传奇的“双璧”: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齐名11、散曲的体制: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12、《金瓶梅》:又叫《金瓶梅词话》。
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素材的世情小说,也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章回小说。
13、《三国志演义》: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的开山之作;《水浒传》:最早成熟起来的章回小说之一,英雄传奇小说—(《说岳全传》、《杨家将演义》)的开创者与代表作;《西游记》:中国第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是神怪小说—(《封神演义》)的开端。
二、名词解释:1、南戏:是我国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由南方的语言、南方的歌曲所构成的民间戏曲,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在宋光宗时就已出现。
南戏形式的最后定型大约在元末明初,到明代,人们就把它成为传奇戏。
2、台阁体:从成祖到英宗期间,以杨荣、杨士奇、杨溥为代表的作家,因他们都曾入阁,诗文风格近似,政坛地位又高,足以带动一朝文风,故形成流派,号“台阁体”。
3、“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文学主张既纠七子之弊,亦纠公安之失。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62927345901020206409c05.png)
勾栏城市中的游乐场所,能供戏剧演出对棚类似于后来的唱对台戏话本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为“话本”。
公安故事宋元时代,官府昏庸、吏治腐败现象日趋严重,是导致大量公安故事产生的主要原因。
它反映出民众对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高度关注,以及对生存权利、社会治安的严重忧虑。
平话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
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表明“平话”,如《武王伐纣平话》《三国志平话》等。
“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
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宫调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zhi,5)、羽、变宫为七声。
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调”。
周德清《中原音韵》载,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
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诸宫调又称“话儿”或“话本”,如《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以“这本话儿”代指将要说唱的故事。
大都作家群大都作家群以关汉卿为领袖,除去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外,成就较著的还有纪君祥、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等人。
水浒戏在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的元代,东平府是元杂剧中心。
在元杂剧中,北宋宋江等起义的故事传说成为杂剧的重要题材之一。
《水浒传》与元杂剧有着密切的联系。
水浒戏的繁荣,让《水浒传》故事丰富了元杂剧,元杂剧又丰富和促进了《水浒传》,给《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https://img.taocdn.com/s3/m/ef77e90e43323968011c92c4.png)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1、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剧。
北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以及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
2、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
是在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流行的地方戏“温州杂剧”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最早产生于北宋宣和年间到南宋末期。
3、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特征: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4、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特征: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5、苏州派:明末清初,在苏州出现的以李玉为首的平民剧作家,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众疾苦,以当时的社会时事为主要题材,创作了一出出感人肺腑、慷慨激昂的传奇剧目。
戏曲史上称他们为苏州作家群或苏州派。
6、章回小说: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特色: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7、神魔小说: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
8、世情小说:即写世态人情为主的小说。
虽然世态指的是整个社会状况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人情包括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愿望和理想等整个精神世界,但明请时代的世情小说则是以婚姻家庭为主要题材的章回小说。
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一般称之为世情小说。
9、“拟话本”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10、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元明清 名词解释
![元明清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d941406f12d2af90242e676.png)
名词解释2.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特指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形式,又叫戏文、南词等。
【评分标准:与北曲杂剧相对,简称,宋元时期,另名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4、四大奇书是指明代的四部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
其题材范围依次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故事、世态人情,这四部小说的形成次序、成书过程、结构特色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这四书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5.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评分标准:时间,文人模仿、独创,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归类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6、玉茗堂四梦:汤显祖的四部传奇。
《紫钗记》(由早年所写《紫箫记》改作),《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又称为临川四梦,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得名。
7、公安派是晚明出现的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称“公安三袁”的一反拟古主义派别,先锋是袁宗道。
反对拟古和求新主变,他们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纲要,正式提出并阐发了性灵说,“性灵”一词指性情、感受、天性、灵性等传统意义,又接受了心学、庄禅之学的影响,伸发了李贽童心说中推重真心本性、反对理法束缚的思想,要求破除从内容到形式的一切清规戒律,最充分最自由地表现个性和真情实感,向文学自身回归。
9、至情说8、11.“三言”的编著者冯梦龙,“三言”即《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
“三言”每部四十卷,计一百二十卷,一百五十万字。
“三言”是冯梦龙的编纂之作,只有一部分是自己创作;“三言”每篇的篇名为单句,与“二拍”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也开创了拟话本小说的新时期。
“二拍”的编著者凌濛初,“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931441b866fb84ae45c8d54.png)
一、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1、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拟话本:拟话本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现在多用以指明代文人模拟话本而写的短篇小说。
这类作品已不是供艺人演讲之用,而实成为一种供案头阅读的作品。
3、章回体: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分回标目,把复杂的故事情节分为若干段落,每个段落为一回。
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概括本回故事的主要内容,称为回目。
凡是采用这种形式写的长篇小说,就称为章回小说。
4、神韵说:是由康熙诗坛著名诗人王士禛提出了的诗歌理论,主张以“神韵”论诗,其主旨与锺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大体相同,而以“不得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计可求”为最高境界,指出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如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
5、公安派:晚明文学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以袁宏道的影响最为突出。
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此派提倡“性灵说”,提出在诗歌创作上“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拟古蹈袭,着眼于作家自己的创造,注重信手而成、随意而出的写作态度,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
竟陵派:晚明文学领域中,继公安派之后,崛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锺、谭均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
该派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诗情”,重“性灵”,提倡学古要学习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中出现的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81959fd19e8b8f67c1cb9b3.png)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宋濂;浙东学派的理学传人。
主张宗经明道,主张“文所以载道也”,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
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有燉;号诚斋,又号锦窠老人、全阳道人、老狂生、全阳子。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长子。
袭封周王,死后谥宪,世称周宪王。
朱有燉杂剧的曲词,清朗俊爽,是文采与本色的结合。
宾白则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
代表作名士剧,如《踏雪寻梅》等水浒剧《豹子和尚自还俗》等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公安派;明代后期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诗文创作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他们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主张“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唐宋派;明嘉靖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提倡学习唐宋文,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为宣传文学主张,茅坤还编纂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进一步肯定和提倡唐宋文,其书盛行海内,影响深远。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a9d66bc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3.png)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3、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副末开场:副末不但扮演剧中人物,而且充当戏剧“报幕人”和“画外音”的角色。
开演前副末上场介绍剧情大意并且在场与场之间穿插解说词,副末开场是南戏的格式特点。
如《琵琶记》第一出。
6、传奇: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
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
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
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
7.昆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
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魏良辅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
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8.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3、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副末开场:副末不但扮演剧中人物,而且充当戏剧“报幕人”和“画外音”的角色。
开演前副末上场介绍剧情大意并且在场与场之间穿插解说词,副末开场是南戏的格式特点。
如《琵琶记》第一出。
6.传奇: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
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
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
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
7.昆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
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魏良辅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
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8.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也称“玉茗堂派”。
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
因汤显祖的祖籍是临川,时人称他为汤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
汤显祖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言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
他强调“曲意”,主张“意趣说”,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模声”、“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
此派的曲家还有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阮大铖、吴炳、孟称舜等。
9、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
“四剧”皆有梦境,故有“临川四梦”之说。
10.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等。
11.苏州剧派: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着名的有李玉、朱佐朝、朱素臣、叶雉斐等。
他们相互往还密切,有时合作创作剧本,有时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
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
在艺术上,苏州派戏剧家能紧密结合舞台实际,戏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音律,曲辞通俗,演出效果好。
12、南洪北孔:清初,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着名的剧作家。
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为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故两人有“南洪北孔”美誉。
二、小说部1.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2.“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着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作者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作者凌蒙初。
3.章回小说: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
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4.历史演义:“演义”,即据“史实敷衍成义”之义。
历史演义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
“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
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
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
5.神魔小说:源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提法,又称神怪小说。
神魔小说多言“怪力乱神”,而其本意未必再此,多有影射世情之意。
代表作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优秀作品。
其语言风格不拘一格,想象力丰富,背景或为虚幻或为海外某地假托,综合宗教、神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至今广为传颂。
6.世情小说:世情是世态人情的简称,而世情小说则是指那些主要以普通男女的生活琐事、饮食大欲、恋爱婚姻、家庭人伦关系、家庭或家族兴衰以及社会各阶层众生相等为题材,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
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
于是,鲁迅称之为“最有名”的《金瓶梅》常被看作是世情小说的开山制作。
三、诗文部1.铁崖体:元代后期诗人杨维桢,号铁崖。
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
2.元诗四大家:指的是元中叶的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位着名代表诗人,在艺术上,追求词采典雅,对仗工整,但很少创新。
3.台阁体: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其文亦号“台阁体”。
其特点是雍容平易,不矜才气,既无深湛幽眇之思,亦无忧郁不平之鸣,太平宰相之风度,可以想见。
以三杨为首的这派诗文,体现了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
4.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
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
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
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
李东阳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坛,门生众多,其诗论诗风堪称一代之盛,成为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
5.前后七子:明朝中叶的诗文流派。
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而以李、何为首,活跃于弘治、正德间。
后七子指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而以李、王为首,活跃于嘉靖、隆庆间。
他们对于诗文的见解大体一致,即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模拟古人。
对于打击“台阁体”雍容典雅、千篇一律的文风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把诗文写作引上复古道路,产生了许多毫无生气的假古董诗文。
6.唐宋派: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作家,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古文理论,与前后七子相左。
唐宋派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其中归有光最为着名。
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也被誉为“明文第一”。
7.童心说:晚明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篇提出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是个体之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
李贽认为文学必须真实坦率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童心说”具有以下内涵:一、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二、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三、改变了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
8.公安派:明代后期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而得名。
他们所持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大拟古主义针锋相对,他们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
他们的散文以清新活泼之笔,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
9.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
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
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
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
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
10.小品文:散文品种之一。
“小品”一词在中国始於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
後遂以“小品”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
在中国盛行于明清。
11.八股文: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12.江左三大家:中国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3人的合称。
3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着,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
在诗歌创作上,他们都宗唐,对于宋诗及宋、元、明以来的剽窃模拟的萎靡诗风取反对的态度。
顾有孝、赵澐选其诗为《江左三大家诗抄》9卷。
13.梅村体:诗歌体裁,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主要指的是他的七言歌行体诗歌。
吴梅村吸取白居易、元稹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
在题材内容上以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
14.神韵说: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
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