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呐喊》的背景。
2.理解《呐喊》自序的内容,分析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呐喊》自序的内容和思想内涵。
2.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鲁迅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刻内涵。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鲁迅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呐喊》自序的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呐喊》吗?它为什么叫《呐喊》呢?”二、课堂讲解1.讲解《呐喊》自序的内容,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呐喊》自序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鲁迅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刻内涵。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段自序中的文字,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二、案例分析1.选取《呐喊》中的经典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分析鲁迅是如何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鲁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第三课时一、课堂小结2.强调鲁迅作品中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人生价值。
二、课后作业1.阅读《呐喊》中的其他作品,分析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第四课时一、课堂分享1.让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交流对《呐喊》自序的理解。
2.选取优秀的读后感进行全班交流,共同探讨鲁迅作品的价值。
二、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观看鲁迅纪录片,深入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2.开展文学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关注社会现实,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2.希望同学们能够以鲁迅为榜样,关注社会现象,思考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呐喊》自序,让学生了解了鲁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分析了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和艺术特色;(3)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运用文本细读、比较阅读等方法,解读文本中的象征和寓意;(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文学追求和民族使命感;(2)认识文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1)概述《呐喊》的创作背景和意义;(2)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特点;(3)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4)探讨鲁迅在自序中所表达的文学理念和民族使命感。
2. 教学重点:(1)理解《呐喊》自序的结构和艺术特色;(2)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感悟鲁迅的文学追求和民族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解读;2. 鲁迅文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呐喊》;(2)阐述《呐喊》自序的重要性。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呐喊》自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文本内容,分享阅读心得;(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组织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4. 文本解析:(1)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特点;(2)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探讨鲁迅在自序中所表达的文学理念和民族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2)强调鲁迅的文学追求和民族使命感。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鲁迅文学理念的理解;3. 推荐一篇关于《呐喊》的评论文章,并进行简要分析。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文学事业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文学观,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
(2)分析鲁迅在自序中的观点和态度。
(3)品味鲁迅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复杂思想。
(2)文本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引导学生关注自序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序,注意理解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问,梳理文本脉络。
5. 案例分析:分析文本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文学事业的热爱。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的文学观和民族精神。
四、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鲁迅文学观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4. 学生对鲁迅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5. 学生对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树立情况。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探讨鲁迅在自序中表现出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动机。
(3)了解《呐喊》小说集的特点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过程。
2. 通过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
3. 引导学生理解《呐喊》自序中表达的思想内涵,感悟鲁迅先生的社会责任。
4.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经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过程。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理解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成书过程和艺术特色。
2. 分析法: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4.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呐喊》自序,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呐喊》自序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的相关介绍。
3. 投影仪:用于展示作品内容和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呐喊》自序。
2. 新课内容展示:讲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成书过程和艺术特色。
3. 作品分析: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讨论交流:让学生谈谈对《呐喊》自序的理解和感悟,引导讨论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鲁迅先生的社会责任和作品的艺术价值。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的阅读,如《彷徨》、《故事新编》等,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
3. 开展写作训练,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察学生在课外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探讨。
(2)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现实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呐喊》自序2. 教学重点:(1)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特点。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3.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作者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人性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阐述《呐喊》自序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作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解析作品的主题思想,阐述作者的民族意识和人性探讨。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幽默讽刺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举例说明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感悟。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阅读更多鲁迅作品,关注现实,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及回答问题的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了解教学效果。
《呐喊》自序的教案
《呐喊》自序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和内容。
3. 探讨《呐喊》自序中的主题和思想。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结构和内容。
2. 《呐喊》自序中的主题和思想。
教学难点:1. 对《呐喊》自序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呐喊》自序的文本。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 引发学生对《呐喊》自序的好奇心。
二、阅读《呐喊》自序(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呐喊》自序。
2. 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和感悟。
三、分析《呐喊》自序结构(15分钟)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
2. 学生向全班分享小组的分析成果。
四、探讨《呐喊》自序主题和思想(15分钟)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呐喊》自序的主题和思想。
2. 学生向全班分享小组的探讨成果。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教案中的学习和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理解其文学思想和风格。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等,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六、深入探讨《呐喊》自序中的文学手法(15分钟)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呐喊》自序中使用的文学手法。
2. 学生向全班分享小组的分析成果,并讨论其作用和效果。
七、对比分析《呐喊》自序与其他作品(15分钟)1. 学生选择一篇鲁迅的其他作品,与《呐喊》自序进行对比分析。
2. 学生向全班分享对比分析的结果,探讨其异同点和意义。
八、创作练习:编写自序(2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呐喊》自序的理解和感悟,编写一篇自己的作品自序。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分析鲁迅在自序中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3)掌握自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自序;(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评论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文学热情和民族责任感;(2)认识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作用;(3)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观念;2. 鲁迅的文学创作动机和自序的文学价值;3. 自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鲁迅文学观念的理解和分析;2. 自序中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评论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呐喊》自序;2. 参考资料:鲁迅生平和创作背景、相关评论文章;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序的内容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自序,了解其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自序中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3)鼓励学生思考自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自序中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4. 课堂讲解(1)讲解自序的背景和作者心情;(2)分析鲁迅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3)阐述自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5. 实践与拓展(2)鼓励学生阅读《呐喊》其他作品,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3)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掌握自序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自序的内涵。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自序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作用,培养关注现实的写作态度。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自序的艺术特色,如讽刺、对比、象征等。
3. 自序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观点和创作理念。
2. 自序中涉及的复杂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的分析。
3. 如何将自序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设计教学活动,准备课堂提问。
(3)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 学生准备:(1)预习《呐喊》自序,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搜集相关资料,增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提问:同学们对《呐喊》自序有什么了解?请大家分享自己的预习心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自序,理解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自序的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自序的背景、主题思想。
(2)分析自序中的讽刺、对比、象征等手法。
5. 实践拓展(1)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运用自序中的手法。
(2)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自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3)掌握自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自序;(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自序进行分析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怀和改革精神;(2)认识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3)树立正确的文学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 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3. 自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在自序中复杂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2. 自序中的象征主义和讽刺手法;3. 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2)引导学生关注自序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序,理解大意;(2)布置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序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在自序中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评价:(1)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自序进行分析评价;(2)教师点评,总结自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2)举例分析其他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鲁迅的爱国情怀和改革精神。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呐喊》自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看法。
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呐喊》自序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鲁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把握。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分析评价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呐喊》自序的发表背景和意义。
2.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发表背景和意义。
2.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四、教学难点1. 《呐喊》自序的深层含义和文学价值。
2. 鲁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呐喊》自序的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呐喊》自序,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 新课内容: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呐喊》自序的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阅读感悟:让学生阅读《呐喊》自序,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呐喊》自序的理解程度。
2. 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对《呐喊》自序的阅读感悟,检查他们的理解深度和思考能力。
3. 知识测试:通过简答题或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和文学价值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彷徨》、《野草》等,以便他们能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文学世界。
2. 比较研究:让学生选取其他代作家的作品与《呐喊》自序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文学贡献。
八、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呐喊》自序的原文文本,鲁迅的其他作品集,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
2. 媒体资源:纪录片、电影改编、网络文章等,用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背景和鲁迅的思想。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背景介绍《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由于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不仅需要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这个时期文化背景,还需要在阅读中领悟作品的内涵,深刻掌握人物形象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鲁迅先生的《呐喊》的自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思想。
正文《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自己作品的序言,从这篇序言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先生作品的想象力和艺术特征,也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与本书创作相关的历史和思想背景。
鲁迅先生在这个自序中,首先谈到了他的创作背景。
他的创作背景与时代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更与鲁迅先生的生命历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在这里写道:“几经波折,随遇而安,事实上是闲居。
”这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作家在文学创作之外,更需要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从每个人的角度出发,更好地感受生命的意义。
其次,鲁迅先生也给读者们提出了本书的主题。
他在这里指出:“我们的主题,都是关于这百年奇葩溃落之因,和因而不能不干涉的民族命运的关系。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写作是要深入探究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规律,通过小说的创作,直面社会的残酷现实,关注中国民族的命运以及社会的变革进程。
在本书的关键思想上,作者鲁迅先生跳脱了当时文人的残破懈怠、洋泼鬼神的陷阱,力求把国民的危难表现得更加生动而具体。
他不仅要关注中国民族的命运,更要关注个体在这个时代的意义。
他通过小说的创作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人们更加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
结论通过对《呐喊》自序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的文化思想和人生观,并通过这部作品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内涵。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呐喊》自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呐喊》自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二、学习过程:1.导入前面我们学了汪曾祺先生写作的《北京胡同》,大家还记得汪曾祺先生是为何写这篇文章的?为摄影艺术节《胡同之末》写作的序。
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学习的课文《〈呐喊〉自序》也是一篇序,与前面所学的文章不同的是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小说集所的,属于自序。
2.出示目标学习本文,主要有三个目标。
出示投影片。
3.学习过程课前已经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大家说说看看,有没有预习。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是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呐喊”是什么意思?大声呼喊的意思。
鲁迅先生是要为谁呼喊呢?课文中有没有答案?请大家快速地找一找。
学生找出并读。
(投影幻灯片)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提问:由这句话可知,作者他是在给一些猛士呐喊助威。
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一下。
提示:同学们初中阶段曾经学过鲁迅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是针对什么而写的,作者针对少数人的一些错误论调,提出了什么样的见解。
明确:(1)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2)(出示幻灯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呐喊》自序教案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呐喊》的创作动机和意义。
3、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变化轨迹及其与创作《呐喊》的关系。
(2)掌握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2、难点(1)深入探究鲁迅的精神世界,理解他“呐喊”的深层内涵。
(2)引导学生思考《呐喊》在当时社会的价值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以其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他就是鲁迅。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他的《呐喊》自序,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解这部伟大作品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2、思考:作者在文中主要讲述了什么?(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作者的人生经历是怎样影响他的思想和创作的?(1)早年的家庭变故,让鲁迅感受到了世态炎凉。
(2)在南京求学期间,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文化,开阔了视野。
(3)在日本留学时,看到国人的麻木和愚昧,决心通过文艺来改变国民精神。
2、《呐喊》的创作动机是什么?(1)“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2)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唤起国民的觉醒。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和挣扎?(1)既对社会现状感到愤怒和悲哀,又对改变现状充满希望和信心。
(2)在寂寞和彷徨中,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
(五)探究语言,品味风格1、鲁迅的语言简洁而犀利,找出文中你认为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加以分析。
《呐喊》自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呐喊》自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呐喊》自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呐喊》自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近些年,我们的教育让很多人忧虑:学生变得越来越笨,文化水平下降,考试成绩不断下降,人们认为,这是学习方式和教育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呢?《呐喊》自序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教育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了解《呐喊》自序,可以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呐喊》这一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和认知教育的重要性。
在这篇作品中,鲁迅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反映了中国人民长期受到压迫和剥削的不幸遭遇。
在文中,鲁迅特别强调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他批判了这一社会风气中对知识和教育的轻视、对学习的懒惰。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过去的封建统治阶级那种反动的腐朽的教育,使广大人民长期处在无知和奴役中。
这样的阅读和分析,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和了解到知识对我们的人生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呐喊》自序中的描述,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鲁迅在自序中特别强调了自己的学习历程,说明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鲁迅认为,学习是需要投资的,投资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掌握知识,优秀的思维和好的文章才会出现。
学生们在阅读和分析中,可以感受到和理解到知识的累积和提升的过程,并且可以掌握到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使得知识可以更好地被掌握和消化,从而开启学生的学习之路。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探究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表现的崇高的品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性格和情感识别。
在这篇自序中,鲁迅表现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捍卫真理、为了奋斗而牺牲的一生的品格。
《呐喊》自序的教案
《呐喊》自序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成书过程。
2. 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4.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 作品背景:本文写于1923年,收入作者短篇小说集《呐喊》,是作者为序言而作的自序。
3. 文本分析:通过对于文本的细读,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1. 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的了解。
2. 文本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对作者思想深度的理解。
2. 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作品背景及文本分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呐喊》自序原文。
2. 参考资料:鲁迅生平介绍、相关研究评论、时代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自序:学生齐读或教师领读《呐喊》自序,感受文本魅力。
3. 讲解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结合教材,详细讲解鲁迅的生平和《呐喊》自序的成书过程。
4. 文本分析: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如语言、人物、情节等。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堂练习1. 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练习题:(1)请简述《呐喊》自序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请分析《呐喊》自序中的一个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请谈谈你对《呐喊》自序中反映的社会问题的看法。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十、课后评价1. 学生互评:分组进行互评,评价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呐喊》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弄清鲁迅为什么要创作《呐喊》和为什么而呐喊2、把握鲁迅生活经历、思想变化和《呐喊》成因三者的关系。
3、学习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
【教学重点】掌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金心异”与鲁迅的一番谈话?2、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现代文坛的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巨匠,《呐喊》是他1918到1922年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
初中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
这些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
(幻灯展示《呐喊》篇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呐喊>自序》就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
二、抓住“梦”,梳理文章内容本篇序言题为《<呐喊>自序》,很明显,是鲁迅先生自己为其第一部小说集写的序,自然我们就很希望从作者这里知道,他这第一部小说集是因何产生的?又为何取名为“呐喊”?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过程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2、理清思路,把握结构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叙述自己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
1层:总写(第1自然段);2层:分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从“S会馆里有三间屋”到结尾):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和他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创作态度。
1层:写自己创作小说的动机;2层: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小说成集时的心情和小说的命名3、鲁迅先生创作《呐喊》的缘由是什么?关于这一点,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我们有所提示,请同学们找一找。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三、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四、教学设想: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讲清“(好)梦”、“寂寞”和“呐喊”,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介绍“序”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呐喊〉自序》,也就是作者鲁迅为《呐喊》一书写的序言。
在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复述鲁迅的生活经历1、在这篇序言中,鲁迅叙述了自己的经历与思想发展过程。
请根据自己的了解说一说,鲁迅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2、通观全文,你认为能同时反映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的关键词有哪些?——“(好)梦”、“寂寞”和“呐喊”(三)鲁迅的好梦1、“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是指什么?为什么称之为梦?——“好梦”在该文中是一种比喻说法,是鲁迅年青时救国救民、追求真理的理想。
因为在当时的理想未能实现,后来回忆起来,就如梦幻一般,所以称之为“梦”。
2、作者有怎样的梦想?他的梦想有怎样的变迁?——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3、在鲁迅年青时的三个“梦”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红线是什么?——在鲁迅年青时的三个“梦”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红线,那就是他“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忧国忧民,追求真理的精神。
鲁迅是怀着一个梦,一个救国梦走上文学道路。
(四)鲁迅的寂寞维新不成,学医不就,治文不遂,三大美梦的无情破灭,使鲁迅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之中。
1、朗读课文“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到“在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篇七)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一、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材料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并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如下能力:1、主动、全面的探究知识的能力。
2、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在网上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网上的有效信息,写一篇有深度的分析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的能力。
5、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和收集的有效信息,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6、有创意地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诠释的能力。
学习指导: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本文是鲁迅先生为自己1918-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共14篇)写的序言,记叙了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
学习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读全文,概括出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概括段意可借助复句分析和句间关系及语法分析等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第一段及倒数第二、三、四段各句关系或复句关系;然后借助表示地点的词语以及承递性的语句,列出全文提纲。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前提下,结合本文的文体,结合重点语段,概括出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并命名为《呐喊》的由来。
3、理解文意时,可结合初中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等,对重点语段要细加揣摩,并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质疑解难。
4、课外阅读《呐喊》中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等,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二、抓住特点,突出重点《〈呐喊〉自序》是一篇很不寻常的序文,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指它的内容十分重要,还指它在写法上很有特色,抓住特色,就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
1、统一笔调下的组合式结构:从全文结构看,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按年代先后叙述他先有志于医学而后又弃医从文的一段经历,是他自传的一个片断;后一部分,写的是《呐喊》集中小说创作的经过,用了散文的形式。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2. 使学生掌握《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3. 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问题,提高思想觉悟。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 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矛盾尖锐,民众疾苦,鲁迅以文学为武器,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呼唤民众觉醒。
3.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阐述创作《呐喊》的动机、经过和目的,表达了对民众觉醒的渴望和对社会改革的追求。
4. 重点句子解析:a. “我在这里要说的,只是在我写作《呐喊》的时期内,我所见到的一些事情。
”b. “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木偶人,被一种力量牵着走,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说话。
”c. “我既然觉得群众是伟大的,我就不能不为了他们而写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文学追求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和重点句子。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呐喊》自序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3. 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 讲解《呐喊》自序的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
3. 分析《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4. 解析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组织学生讨论,探讨《呐喊》自序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后作业:1. 阅读《呐喊》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体会鲁迅的文学风格。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呐喊》自序的理解和感悟。
3.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鲁迅作品的了解程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写作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提高思想觉悟。
《呐喊》自序的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导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学过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不仅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而且交待了作者一段重要的心路历程——弃医从文,之前之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还有哪些重要阶段?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自序》,对鲁迅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呐喊〉自序》是作者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
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二、明确学习重点1、从鲁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入手,梳理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研读,扣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理解呐喊的缘由和目的。
三、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1、序言中交代了作者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的那些重要阶段?2、理解呐喊的缘由和目的要抓住那些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浏览是快速阅读,择其精要,要求大家读完全文用时不超过5分钟)四、梳理脉络1、明确作者人生经历的四个阶段:(请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选择学医——弃医从文——寂寞苦闷——振作呐喊2、抓住重点句子,明确作者选择学医和弃医从文的目的。
3、教师简要概括作者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摸索与探求——反思与抉择——反省与酝酿——超越与升华4、衔接过渡教师提问:作者呐喊的缘由和目的是什么?过渡到下一环节。
五、重点研读一、自主学习,解难质疑1、浏览课文,寻找关键词: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快速阅读本文,从中提取几个你认为能涵盖全文内容的关键词(点:“梦”——“寂寞”——“呐喊”等)。
2、深化或细化阅读,扩充关键词:能结合文章,解说特定的关键词,补充事实依据,使之丰富充实。
3、领悟课文,领略比喻之美:如“寂寞如大毒蛇”、“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铁屋子”、“呐喊”等,使文章含蓄深刻、妙趣横生。
4、精读第22段,正确理解鲁迅的“听将令”?(此时的呐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是遵从革命先驱者的意愿的“呐喊”。
)5、结合提纲,试分析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由于本文既要叙述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变,所以采取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自序.●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2.学习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
3.掌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1.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2.教师指导自读应注意点拨,抓住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初中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
这些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
《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自序》。
此文写于1922年12月。
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阅读感知掌握字词__(zhì)铺__(zú)业久__(wéi)不__(míng)一钱不__(dàn)于前驱愤__(mèn)反__(xǐng)困顿:⑴劳累得不能支持。
⑵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奚落:用尖刻的话讽刺、嘲笑,使人难堪。
小康: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
随喜:佛教用语,原意是随着别人参拜佛殿或做善事,这里是跟随别人一崐起活动的意思。
久违:好久没见。
不名一钱:没有一文钱。
名:占有。
曲笔:这里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三、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过程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1)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2)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3)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4)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5)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6)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四、理清思路,把握结构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叙述自己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
1层.总写(第1自然段);2层.分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从“S会馆里有三间屋”到结尾):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和他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创作态度。
1层.写自己创作小说的动机;2层.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小说成集时的心情和小说的命名第二课时研读课文1.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梦”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叙事线索可列为“好梦”——“寂寞”——“呐喊”。
应着重弄清它们的含义。
“梦”是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生活追求和理想。
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段。
2.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学洋务改变命运攻医学救国救已治文艺改变精神这些梦都基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忱和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反抗。
这就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基本点。
虽然这些梦幻都未能实现,但作者深沉的思索,勇于追求真理的爱国精神却始终贯串于他整个生活经历之中,成为他后来呐喊战斗的强大力量。
3.揣摩鲁迅的“寂寞”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长大的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与我太痛苦。
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由此可见,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悲哀。
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他曾经叫喊过,可最终失败了,是什么事呢?(办《新生》)那么,他办《新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找出根据。
(改变国民的精神)当时国民的精神是怎样的?(愚昧落后麻木)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医的时候看的幻灯片)那么,鲁迅先生又为什么去学医呢?从文中找出。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助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总结起来,他学医的目的就是救民报国。
可见,无论是最初的学医,还是后来的治文学、办《新生》他都为了,实现自己的强国救民的理想,可这理想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在作者看来,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自己主观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国民的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不赞同也不反对。
所以在他看来,国民已经没有了希望,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
而猛士们的奋斗也正如我那里一样,有热情而国民没有反应,所以前驱的猛士是奔驰在寂寞里的。
因此他们需要有人呐喊助威。
4.文中有金心异与鲁迅争论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一段对话。
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
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铁屋子:比喻黑暗浓重的旧社会,极深刻地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比喻贴切,寓意深远的句子——示众的材料看客:比喻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
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比喻叫喊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狐独。
听将令:比喻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
大毒蛇:比喻寂寞如何缠住了灵魂。
5.作者再次从事文学,完全是因为钱玄同的鼓励了吗?“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
”“但我的医学专用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
”作者重新开始治文学,并非仅因钱玄同的请求,更多的倒是在圆他的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梦想。
这正回应了他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年轻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
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6.小说集各为《呐喊》有何含义?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而围绕着《呐喊》的由来作者也讲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奋起的呐喊。
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7.作者在叙述经历中都列举了哪些典型事例(典型材料)来说明白己思想发展的历程?在故乡,选用了父亲患病家境“坠于困顿”,他整日奔波于质铺和药店,但最后仍不免父亡的典型事例。
家庭败落,庸医害人,为他后来抉择学医,埋下了种子。
仙台学医,突出了一次放映时事画片的情景,集中反映了“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新认识,从而打破了他学医救国的美梦,决心弃医从文。
在东京治文,他也只写了“新生”杂志从创始到失败的经过。
这件事给他以深刻的影响,不仅“好梦”破灭,而且还留下无端的寂寞和悲哀。
在北京蛰居,虽有五六年时间,但也只选取了“钞古碑”的一件事。
深刻反映出作者所感受到的“寂寞”太沉重了。
朋友索稿,作者写了一段寓意深刻的对话。
这是作者从寂寞到呐喊的过渡,这些典型事例,对思想的转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8.叙述经历与议论思想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把叙述经历与议论思想观点结合起来,既叙述了重要经历,又阐明了思想发展的进程。
每段叙事之后,都有相应的议论。
的确是叙事具体生动,议论精辟透彻,起到前后照应,互相补充的作用。
叙是议的前提与准备,议又是叙的内容的深化和提高。
既使读者得到了感性认识,又明确了作者思想转变和发展的原因。
其手法异常高妙。
作业:课外阅读《呐喊》。
※资料库一、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1.《呐喊》的篇名和<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