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障碍与情感认知的相互作用

儿童学习障碍与情感认知的相互作用
儿童学习障碍与情感认知的相互作用

儿童学习障碍与情感认知的相互作用

绝大多数的学习障碍儿童在情感和学习上都会存在困难,然而大多数传统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如何诊断和治疗学习障碍,却忽略了情感方面的学习障碍。数据表明:大约4.7%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学习障碍,其中50%被诊断为学习障碍的15岁以下儿童,三年内会出现自杀的现象。

促进儿童的健康,应该有目的的关注教育和情感领域。虽然不能确定哪个因素对于孩子更为重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相互作用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应该确定干预策略。

情感问题和学习障碍的相互作用大概可以分为4种:

1.学习障碍可能导致情绪困扰

2.学习障碍可能引起或加剧现有的情感问题

3.情感问题可能掩盖了孩子的学习障碍

4.心理健康可以减轻儿童学习障碍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4个真实的案例来研究解析情感问题与学习障碍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障碍可能导致情感困扰

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跟同龄人相比会出现较多的情感问题:如抑郁、孤独、自卑、焦虑。

研究发现学习障碍的孩子患有抑郁症的概率是正常人的7倍。同时他们也认为,学习障碍的孩子患有抑郁症的原因大部分来自于压力与挫折。

乔尔的“粗心大意”

乔尔,五年级,经常“粗心大意”。虽然他的阅读能力高于年级平均水平,书写能力却远低于同龄的孩子,数学成绩也很不好,因为他经常误读数字。同时,老师抱怨乔尔上课很不专心,询问时,他抱怨学校无聊乏味,乔尔的父母已经注意到他变得喜怒无常。

分析:到了五年级,乔尔已经注意到自己的粗心大意会导致学习受到负面情绪影响。他被他的同学嘲笑,同时老师也责备他。经过多年接受这样的负面反馈,他开始对学校产生消极心理。他的不安、焦虑、沮丧和注意力不集中可能由于他

经历的困难。如果乔尔还不解决精细运动的困难,他的困扰还会持续并且可能会更加严重。

老师要做的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发挥有益的作用:

1.运用教学策略,例如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使用多种感觉的方法;

2.特定的干预教育解决学习障碍,例如,对于数学,当引入新的知识,建议使用图形表示,帮助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3.教育设施促进任务完成,也可减少一些情感后遗症的学习障碍;

4.简单的心理干预能有积极的效果,教师可以花时间与学生谈论他的挫折和焦虑;

5.教师可以表扬孩子的努力和坚持。

这种情况下的分析显示,教师可以尝试多种策略来解决学生的消极情绪和态度。

学习障碍可能会加剧现有的情感问题

毫无疑问学习障碍减少了社交能力,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例如缺少朋友、经常打架等。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有可能经历更多混乱、悲伤和焦虑。玛格丽特的例子,一个9岁的女孩,说明潜在的学习障碍加剧现有的情感问题。

玛格丽特的“跌倒”

玛格丽特从幼儿园一直存在社交和学习困难。在那个时候,她的老师表示担忧她对口语的理解。当被问及一个问题或要求做点什么,她的回答往往是“什么?”或不合时宜的行为。在一年级时,她很难记住同学的名字。她经常描述一个人,而不是叫他们的名字。玛格丽特经常结结巴巴的说话,她滥用代词和介词,说“他”、“她”和“下”时,她的意思是“结束”。老师也担心她以后如何掌握基本的阅读和拼写能力。二年级,玛格丽特的阅读和拼写发展的很缓慢,受困于基本阅读和减法。四年级时她的拼写仍然是基本的,她很难理解阅读。最重要的是她不喜欢口头或书面表达她的想法。

在学校里,玛格丽特越来越孤单。某种程度上,这似乎是因为她的沟通能力存在问题。玛格丽特的父母发现她缺乏亲密的朋友,玛格丽特从未被邀请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

分析:玛格丽特的语言学习障碍不仅影响了她学新功能的多个领域,也蔓延到她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作为一个孩子,她很沮丧因为无法和父母沟通自己的需求。在学校里她人际关系匮乏,这些持续的社交困难最有可能加剧现有的情感问题。她无法表达她的需求,导致继续被社会孤立。

老师要做的是什么?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介入:

1.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2.开展哑剧或一组艺术活动;

3.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构建社交技巧;

提高社交技巧可以缓解学生社交恶化的情况

情感问题可能掩盖学习障碍

情感问题的突出,会导致学习问题被忽视。老师可能会关注孩子的举止和行为,因此没有意识到学生学习困难。

身体生病,学生经常感觉身体不适,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患病,他只是因为心里暗示,觉得自己不舒服来逃避现实的焦虑。

分散老师的注意力,一些孩子可能会通过破坏性的行为有意或无意地分散老师注意力,爱德华的案例说明情感因素的显著可能掩盖一个孩子的认知困难。

爱德华的“表演”

爱德华家中有三个孩子,他是老二,并且由单亲母亲抚养。他们住在一个破旧的市中心公寓,那里频繁发生毒品活动。在幼儿园,爱德华一切看起来都很好,到了一年级一切都是一场灾难。爱德华讨厌他的老师往往忽略她有时甚至威胁他,觉得学校的一切都是愚蠢的,爱德华经常打架斗殴。因此他经常被老师赶出教室,但这似乎并没有显著影响他的行为。爱德华在读三年时数学能力还停留在幼儿园时期。

分析:在幼儿园爱德华似乎做得很好,但从一年级开始明显困难,人们很容易认为这是情感因素造成的,如分离焦虑。阅读和数学能力表明他有学习障碍,但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老师要做的是什么?虽然很难知道孩子的行为是否因为学习困难还是情感问题,但教师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来区分两个因素:

1.行为分析可以揭示行为的模式,比如数学能力的表现。

2.及时改变常规,进一步识别问题区域。

3.全面的心理教育测试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情绪健康能提高学习障碍学生的学业成绩

情绪和学习障碍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情绪状态良好可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积极情感的影响

布莱恩报告表明积极的“情感状态”可以提高各种任务的成绩。此外,他们的研究表明,诱导积极的感情,促进了学习新信息。积极情绪诱导孩子有显而易见的影响,积极情绪对学习的好处是显著的。

shalema的另一个世界

shalema是二年级的女孩,她几乎没有阅读能力。每天大部分时间,shalema 坐在教室的后面,凝视着教室和捻她的头发。她从来没有搞破坏,但也从来没有参加过课堂活动,没有任何朋友。老师注意到这个情况后经常表扬shalema的努力,并且由衷的高兴shalema能够识别常见字,接下来她更加努力,老师觉得shalema是个聪明的女孩,能够学会阅读。

shalema开始期待她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并越来越渴望读一些单词。shalema也开始读低幼读物,shalema母亲来学校告诉老师,shalema读了第一本书。受此消息鼓舞,老师在课堂上宣布,shalema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学给她雷鸣般的掌声。

分析: 在阅读方面shalema努力赶上她的同学。她改变自我认知,以及从她的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反馈,增加shalema渴望学会阅读的心态。这种自我激励对她克服困难是至关重要的。

老师要做什么?老师们可能会发现,鼓励和真正相信孩子的能力会产生更多的变化。

情感问题和学习障碍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任何情况下发生,而且它可能无法明确地识别不适当行为的原因,清晰的理解的他们相互的作用,可以帮助更好地选择干预策略。

本文系东方启音言语治疗中心独家撰写,

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数认知(2008)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3):491~49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数认知* 刘颂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 100075) 摘要发展性计算障碍作为一种特异性学习障碍,影响儿童的数学成就与数学学习观念,因而引起了多学科研究的关注和重视。文章分析了发展性计算障碍领域在数认知方面的已有研究,揭示了发展性计算障碍的数认知缺陷及内部差异,从一般认知加工障碍与数字加工模块障碍两个角度阐述了发展性计算障碍的可能成因,最后对当前研究进行了小结与展望,认为数认知缺陷的复杂关系、亚类型特征、成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发展性计算障碍,数认知,类型,成因。 分类号 B842;B844 近年来,美国、以色列、德国、瑞士、英国等国的研究发现,3%~6%学龄儿童虽拥有正常的智力、教育机会和社会背景,但数概念理解、计算事实提取及计算程序执行等方面存在严重困难[1],即发展性计算障碍(developmental dyscalculia)。发展性计算障碍将多方面、长远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不仅导致儿童的数学学习遭遇更多困难与挫折,而且更深层次影响儿童的数学思维品质、数学学习态度与情感,因而引起了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已有研究从多角度、多层面探讨了发展性计算障碍的认知特征、影响因素、教育干预等议题,取得了不少极有价值的成果,其中,以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数认知研究最为丰富和深入。本文关注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数认知表现与特征、亚类型、数认知缺陷成因,回顾和分析近期的主要研究进展,探讨该领域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 1 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数认知特征 发展性计算障碍领域的研究范式之一是参照普通儿童数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如Geary 等人依据Siegler提出的加法策略选择机制来分析计算障碍儿童的策略发展特点。在研究内容上,因发展性计算障碍的突出表现是计算事实提取及计算程序执行困难,所以计算正确率、认知策略被作为考察的核心;随着认知心理学与神经心理学对数字加工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数字表征、数 收稿日期:2006-09-13 ?国家攀登项目(95-专-09)、973子项目(2003CB716803)。通讯作者:刘颂,E-mail:songlnliu@https://www.360docs.net/doc/1f11619983.html, 数等其他方面。 1.1 数字理解与生成 数字理解与生成(指数字的言语表征、阿拉伯数字表征、类比表征的加工与相互转换)被认为是高级数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2]。在早期的研究中,数字读写正确率被作为考察指标。结果发现,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数字转换能力与普通儿童没有差异[3,4],并未出现与获得性计算障碍成人患者相类似的数字读写困难。个案研究表明,尽管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多位数读写出现了个别错误,但简单的数字表征和转换能力保持完好[5]。Geary等人的研究显示,部分1年级的计算障碍儿童出现了10以上数字的读写困难,但他们的数字读写困难随年龄增长而改善明显,说明暂时性的数字读写困难不是源自认知缺陷[3]。基于此,大多数研究认为计算障碍儿童具备正常的数字言语表征与阿拉伯数字表征的加工与转换能力,并且基本掌握十进位概念。近来,少数研究发现计算障碍儿童的数字命名速度较慢,Landeral等控制了颜色、物体等一般命名速度的作用后,发现计算障碍儿童1位数及2位数的命名速度仍显著低于普通儿童[4]。 研究表明,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在数量类比表征方面的差异不是正确率而是加工速度。Geary的一项短期追踪研究考察了1、2年级计算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在数字语义判断任务(包括口头呈现、视觉呈现两种方式)中的差异,发现两类儿童的差异不显著,正确率都在72%~100%之间,相邻较近的两数语义判断是常见的错误类型 [3]。侧

听障儿童认知发育特征

35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总第42期听力障碍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听力严重受损或丧失,以致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不能通过自然声音符号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儿童[1]。一般认为听力语言的缺失会影响聋儿的社会交往及认知功能发育。与听力正常儿童相比,听障儿童是否有不同的认知途径和特有的认知特征? 影响听障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是医学、教育、心理等各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 1 认知的概念 认知能力指个体了解与认识世界的一系列心智活动,是人们成功完成社会职能最重要的心理过程,包括记忆、语言、思维、动作、知觉、注意和社会学习能力等多种因子[2], 是构成智力活动的基础。认知的基础是感觉和知觉,核心是抽象思维,是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事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 2 听障儿童认知研究的历史回顾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众多学者对听障儿童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Oleron的研究率先发现,语言并不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3]。Furth报道了他用非语言的方法所做的一系列皮亚杰认知任务的实验,结果显示聋童的认知发展可能滞后于听力正常儿童2年而不是6年[4]。随后Rittenhouse和Spiro探讨了聋童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他们比较了36名听力正常儿童(4~16岁)、 40名听力残疾儿童(7~19岁,其中16名寄宿于特殊学校,24名随班就读)的体积和重量的守衡能力。研究发现,只有16名寄宿听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正常儿童之间有显著的差异,而随班就读的听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与听力正常儿童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别,说明语言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认知的发展。Rittenhouse、Morreau及Iran等人的比较研究也得出了上述结论,证明在高级认知能力方面,聋人与听力正常人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5]。 早期对听力残疾儿童认知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采用的是皮亚杰的实验模式,着重探讨分类、守衡、语言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残联的资助下,由山西医科大学、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22个省市相关单位采用希-内学习能力测验量表对我国1758例3~17岁听障儿童及1684名健听儿童智力水平进行调查,发现3岁时听障儿童较健听儿童智力年龄落后约6个月,7岁时落后约12个月,12岁时差距增加至26个月[6]。进入21世纪,方俊明的“残疾人与正常人的认知过程的比较”课题通过系列实验得出结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感官残疾人与正常人相比,确实存在发展滞后,但这种差异并没有人们通常想象的那么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与训练,认知发展的差距逐渐缩小和消失[7]。 此类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测定儿童认知能力?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使用“执行功能”这一概念,他们从系统的角度,将执行功能看作是一种多 层次或多维度的有结构的高级认知能力。李一员[8]等的研究指出聋童的执行功能发展的时间比正常儿童滞后2年左右,这与Noterdaeme等人的研究结果吻合[9]。 但是Jackson认为正常儿童与聋童的执行功能没有发展上的不一致[10]。 在认知结构方面,鲍永清[11]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与听力正常儿童相比,聋儿手眼协调、知觉辨别、空间和知觉等能力方面发展较好,而记忆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doi:10.3969/j.issn.1672-4933.2010.05.008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聋儿认知规律 与康复技术规范化的研究》(项目编号:2008BA I50B0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残疾预 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9&ZD072)作者单位:1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太原 030001 2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作者简介:杨晓娟 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心理流行 病学 听障儿童认知发育特征*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杨晓娟1 张 芳2 综述 曲成毅1 孙喜斌2 审校 YANG Xiao-juan,ZHANG Fang,QU Cheng-Yi,SUN Xi-bin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33(2010)05-0035-04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简介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发病以后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见:抑郁症;轻躁狂;躁狂。 双相情感障碍- 分类 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双相障碍,根据发作时所处的状态分类如下: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混合发作;其它待分类的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环性心境障碍。 另外,根据躁狂抑郁发作的轻重进行分类,是目前临床经常使用的分类。双相障碍分为: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又有重性抑郁发作; 双相Ⅱ型:躁狂发作一般较轻,其抑郁发作明显而严重; 双相其它型:躁狂或抑郁发作均不严重; 环性情绪人格:具有躁狂抑郁双相情绪波动人格特征,其情绪波动幅度轻。[1] 双相情感障碍- 症状 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双相情感障碍- 发病因素 生物学因素

儿童学习障碍与情感认知的相互作用

儿童学习障碍与情感认知的相互作用 绝大多数的学习障碍儿童在情感和学习上都会存在困难,然而大多数传统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如何诊断和治疗学习障碍,却忽略了情感方面的学习障碍。数据表明:大约4.7%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学习障碍,其中50%被诊断为学习障碍的15岁以下儿童,三年内会出现自杀的现象。 促进儿童的健康,应该有目的的关注教育和情感领域。虽然不能确定哪个因素对于孩子更为重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相互作用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应该确定干预策略。 情感问题和学习障碍的相互作用大概可以分为4种: 1.学习障碍可能导致情绪困扰

2.学习障碍可能引起或加剧现有的情感问题 3.情感问题可能掩盖了孩子的学习障碍 4.心理健康可以减轻儿童学习障碍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4个真实的案例来研究解析情感问题与学习障碍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障碍可能导致情感困扰 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跟同龄人相比会出现较多的情感问题:如抑郁、孤独、自卑、焦虑。 研究发现学习障碍的孩子患有抑郁症的概率是正常人的7倍。同时他们也认为,学习障碍的孩子患有抑郁症的原因大部分来自于压力与挫折。 乔尔的“粗心大意” 乔尔,五年级,经常“粗心大意”。虽然他的阅读能力高于年级平均水平,书写能力却远低于同龄的孩子,数学成绩也很不好,因为他经常误读数字。同时,老师抱怨乔尔上课很不专心,询问时,他抱怨学校无聊乏味,乔尔的父母已经注意到他变得喜怒无常。 分析:到了五年级,乔尔已经注意到自己的粗心大意会导致学习受到负面情绪影响。他被他的同学嘲笑,同时老师也责备他。经过多年接受这样的负面反馈,他开始对学校产生消极心理。他的不安、焦虑、沮丧和注意力不集中可能由于他

认知障碍的康复

认知障碍的康复 认知是理解和认识的技能,是判断和做出决定的能力,是一种全面的认识。 认知是人们运用和处理所获得的讯息进行思考和行动,知觉是通过躯体感觉和大脑反应过程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大脑损害(如脑外伤或中风)后常出现认知障碍。认知功能受损可能是评估和治疗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此外,对于病人和家属要接受和应付这一事实也是非常困难的。许多治疗师在进行评估和治疗时,试图同时了解认知和知觉受损情况。工作人员与病人和家属配合,通过以下的评估可以得到认知受损的情况。认知障碍的主要方面包括: 1.注意力 2.记忆力 3.定向力 4. 创造力 5.计划和组织能力 6.解决问题能力 7. 大脑的灵活性和抽象思维 8.洞察力和冲动性 【评估】 认知功能不仅将知觉和感觉连结起来,而且认知障碍的不同类型也是互相连结的。某一方面的认知问题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认知问题。 例如,一个病人如果有注意力和记忆方面的问题,就会出现解决问题的障碍。特殊认知障碍的识别和评价不是容易的,就像缺陷在孤立的情况下通常是看不见的。治疗师应重点放在评估功能活动上,可是,通过观察和行为识别特殊认知障碍是困难的。下面讨论的每种认知缺陷,包括一些简单的检查有助于问题的识别。其他较特殊的检查由心理学者进行,但是,这些检查是非特异性的,不能真正反应病人的功能执行情况。 【治疗-注意力】 注意力是将精力集中于某特殊刺激的能力,没有精力分散。 注意力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可帮助人决定内外刺激利感觉在某一特殊时间是恰当的。它是一种包括警觉、选择和努力的功能。警觉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反应的一种状态,选择使我们决定刺激对应于我们做的事,努力起将注意力维持一段时间的能力。 在注意力方面,我们用二种方式处理讯息: (1)自动过程:在潜意识水平。 (2)被控制过程:在我们考虑新讯息时用。 一位中风病人需要有意识注意(被控制过程)去完成最简单的任务。 两种障碍与这些过程有关: (1)集中的注意力障碍:当自动反应由受控制反应代替时发生,如一个中风病人在全神贯注如何行走时,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一件事上,他警觉的总体水平就下降。 (2)分开的注意力障碍:当受控制过程的功能不适合于病人处理所有完成某项任务必需的讯息时发生。当同时存在几种改变时,病人处于过度负荷状态。 1 评估 通过临床观察和活动分析是进行评估的最佳办法。各种不同的心理检查和评分需由心理学者完成。治疗师应观察病人在不同的地方和每天不同的时间所进行的功能活动,包括影响注意力的

认识双相情感障碍讲课稿

认识双相障碍 我们都会有自己的跌宕起伏,“在状态”和“不在状态”的日子,但是,如果你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这些波峰和波谷会更严重。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会损害你的工作和在校表现,损害你的人际关系,并打乱你的日常生活。虽然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治疗的,但很多人不能认识到那些警告信号,并且得到他们需要的帮助。由于双相情感障碍未经治疗会趋于恶化,因此知道这个疾病的症状是什么样子就显得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是这个问题得到控制的第一步。 什么是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又称躁郁症)会导致严重的情绪、精力、思维和行为的变化,从一个极端的躁狂高点,到另一个极端的抑郁低点的转变。不仅仅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心情好坏,躁郁症的周期会持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而且不像普通的情绪波动,躁郁症的情绪变化如此激烈,以至于它们会干扰你发挥作用的能力。 在躁狂发作期间,一个人可能会一时冲动辞去工作,刷取巨额信用卡消费,或者只睡两个小时也感到精力充沛。在抑郁发作期间,同一个人可能会觉得太累而不愿起床、自我厌恶感强以及超过失业和负债的绝望。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双相情感障碍的首次躁狂或抑郁发作通常发生在十几岁或成年早期。症状可能是微妙的和混乱的,所以许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被忽视或误诊,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但经过适当的治疗和支持,你可以过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生活。 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误区和事实 误区一: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不能得到更好的或过正常的生活。 事实:许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拥有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生活,和满意的人际关系。带着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生活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是经过治疗,拥有健康的应对技能和稳固的支持系统,你完全可以在处理你的症状的同时,生活美满。 误区二: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在躁狂和抑郁之间来回摆动。 事实:有些患者的极端躁狂和抑郁发作会交替,但大部分人处于抑郁的时间比处于躁狂的时间长。躁狂可能是如此的轻以至于它不被认识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也可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症状。 误区三:双相情感障碍只影响情绪。 事实:双相情感障碍,也影响你的精力水平、判断力、记忆力、注意力、食欲、睡眠模式、性欲和自尊。此外,双相情感障碍与焦虑、物质滥用和健康问题,如糖尿病,心脏病,偏头痛和高血压有关。 误区四:除了服药,你没有什么可以做来控制双相情感障碍。 事实:虽然药物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基础,治疗和自助策略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您可以通过规律的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监测你的情绪、

从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中

从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哪些教育的需要,为第三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认知特点 (一)感知觉特点 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损失,所以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从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视觉的优势地位以及缺陷补偿三个方面来了解听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 一是指我们在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加工信息时,由于缺少听觉的参与而使信息变得不完整,例如,看电影的过程;二是指单独用听觉来加工时,及时佩戴助听设备,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支离破碎的。因此运用其他感官(尤其是视觉)进行补偿就变得迫切和必要了。 2、视觉的优势地位 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聋生的眼睛就成为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观察敏锐,辨别细小物体或远处物体的技能高于听觉健全的同龄幼儿。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聋童在一年级时,视觉反应速度比正常儿童慢,但到了三年级,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与正常儿童的差距缩小了,到了六年级时,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甚至超过正常儿童。 3、缺陷补偿 听觉损伤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而缺陷补偿可以帮助聋童发展语言。例如在早期语言康复训练中,通过眼睛观察说话者发音时口形和舌位的变化,利用触觉和动觉感知发音时是否送气、声带是否振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参与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但是,视觉等其他感官对听觉缺陷的补偿作用还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取代听觉。因此,在缺陷补偿的同时,不能忽视听觉障碍学生听觉技能的培养。 (二)注意的特点 什么是注意,以及注意的分类在上一章中已介绍,本章不再赘述。注意,特别是有意注意是开展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但是在整个学龄期,听力障碍儿童注意的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比正常儿童缓慢,且无意注意占优势。鲜明的颜色、生动

听力障碍儿童康复公开课教案

活动名称:好吃的花生、板栗 授课教师:杨** 授课对象:唐**、吴*、黄**、何**、郑**、周* 活动时间:35分钟 课程类型:语言活动课 活动目标:1、掌握词语:花生、板栗、粗糙、光滑、棕色及其正确读音。 2、掌握花生、板栗的基本特征(颜色\特性) 2、能够听辨指认出花生、板栗。 3、理解问话:“这是什么这是什么颜色你想吃什么你要花生还是板栗” 进行对话练习。 4、知道吃花生、板栗对身体好。 活动重点:掌握花生、板栗的基本特性。 活动难点:理解并回答选择性问话:你想吃什么你要花生还是板栗。 活动准备:花生、板栗、书包、颜色卡片、砂纸、塑料板。 活动过程: 一、兴趣引导新知 1、教师出示书包,让小朋友把手伸进去。摸一摸,猜一猜。 2、教师:啊,小朋友摸到什么了请一位小朋友从书包拿一把(花生、板栗)出来。 二、学习食品名称 1、教师:啊,***拿出来的是什么 2、教师指实物提问:这是什么(花生、板栗) 3、请小朋友数数有几个花生几个板栗 三、学习食品颜色及特性 1、教师给每个小朋友一粒花生\板栗。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小朋友仔细观察之后,教师将花生、板栗收回。 2、教师出示颜色卡片引导学习:这是棕色。请小朋友模仿说“棕色” 3、教师拿起这两种食品提问:

+花生\板栗是什么颜色的(黄色,棕色)。 4、教师出示砂纸,塑料板引导学习:粗糙,光滑。请小朋友模仿说“粗糙”“光滑”。 5、教师拿起食品提问:花生\板栗摸起来怎么样(粗糙,光滑) 6、教师:小朋友说的很好,给你们每人一颗花生\板栗。 四、听辨指认 1、小朋友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杨老师考考大家听的怎么样。 2、听辨指认:黄色的花生,棕色的板栗,粗糙的花生,光滑的板栗。 3、通过听觉描述辨识:它的颜色的是黄色\棕色的,它是什么 它摸起来很粗糙\光滑,它是什么 4、教师:小朋友听的很好,给你们没人一颗花生\板栗 五、练习对话 1、教师:吃花生和板栗对我们的身体很好,小朋友吃了以后啊,会长高,会长的壮壮的,身体棒棒的。这么好的东西,小朋友想不想吃啊(想) 2、教师把花生,板栗放在桌子上,提问:你想吃什么(教师引导:我想吃***) 3、请小朋友上来选择自己想吃的食物,并把句子说完整。 教师:你要花生还是板栗(我要花生,我要板栗) 4、教师:爸爸妈妈有没有买花生,板栗给小朋友吃啊(有)。花生、板栗还吃吗(好吃) 5、在教师的引导下唐诗洁和吴萍互相提问:这是什么(花生\板栗)你想吃什么(花生\板栗) 6、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花生和板栗这两种好吃的食物,吃它们,我们的身体会强壮的!但是杨老师告诉你们要是吃的太多,肚子会痛的哦!所以我们不能吃太多哦。

儿童学习障碍的干预

儿童学习障碍的干预 (参考资料) 儿童学习障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生理、认知、情绪等多个身心领 域。学习障碍儿童也属一个异质性极为突出的群体。对学习障碍的干预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习障碍儿童解决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改善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过程与效果,改变其相关的失调行为等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摸索。不少临床工作者从对学习障碍病因的假设出来,针对学习障碍患者的症状,提出了许多干预方法和具体方案,并在干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这些方法与措施。 一、行为干预方式 行为干预方式既包括直接针对儿童学习困难本身的代币制、行为契约等方法,也包括针对特定学科的一些特别的教学程序。这些是针对学习障碍问题较早形成的较为完善的一类干预方法。 行为干预方式认为,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操纵环境刺激或行为后果而加以改变,操纵环境刺激的意义在于为特定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操纵行为后果则旨在改变某种行为在未来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运用行为干预方式,首先需对行为产生的前提与后果进行仔细分析,而这常常是以直接观察为依据的;其次,要确定那些可能引起或强化我们所要克服的过程中,主试要创造出稳定的、结构化的干预环境;干预的规则要明确一致,尽可能以肯定的形式出现(如“说话前请举手”),而不要以单一的禁止形式出现(如“别说话”);另外,对学习障碍儿童所提的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应少而明确,并保证随时提醒和反馈。 行为干预方式主要包括及时强化、代币制、行为契约、“冷板凳”。反应代价等直接针对学习障碍儿童本身的行为矫正技术。除此之外,这类干预模式中还包括精确教学法、直接指导法和无误过程法等针对教师的特殊教学技术,这些方法均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巨大影响这一事实而设计的。以无误过程法为例,这一方法的基本假设是:如果可以恰当地安排教学进程,避免错误的发生,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迅速而有效。“刺激形成”和“反应形成”是其中的主要技术。刺激形成指教师通过控制刺激的呈现来诱导儿童做出正确反应。例如,用儿童喜欢的颜色写生词,以此引起儿童对生词的兴趣;又如,为了防止儿童混淆生词与以前学过的相似词,可以让生词先出现、离儿童距离近一些,而相似词后出现,离儿童远些,然后再逐步同时同距呈现。“反应形成”则指在教学中使儿童的反应逐步精确化。例如教授“鲸鱼”一词的含义,可以先接受学生类似“在水里游”这样的反应,然后逐步添加要素,渐渐达到对“鲸鱼”完整正确的定义。无误过程法主要适用对学习障碍的识字和阅读训练.该教学法强调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以保证学习障碍儿童在每一步骤做出正确反应。一旦儿童出现错误反应,则教师一方面忽略这些错误,避免指责儿童,另一方面返回前一步骤,对任务做进一步的指导。 二、认知—行为干预方式 认知—行为干预方式强调学习障碍儿童自己形成主动的、自我调控型的学习

儿童听力障碍的问题

儿童听力障碍的问题 儿童听力障碍的问题总是会让很多家长担忧,但是除了束手无策意外,很多家长对此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遵从医嘱的基础上,似乎我们还要为孩子做点什么,比如认真的了解这样的病症,充分从心理上体会孩子的感受,这也是我们做家长的一个必须的为孩子做的事情。请认真读完以下的介绍,会对您有帮助。 听力丧失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约1/800-1/1000的新生儿在出生时有严重和极度的听力丧失,另有2-3倍于此的新生儿有程度略低的听力丧失,包括轻至中度的,双侧性或单侧性听力丧失。在儿童期,另有2/1000-3/1000的儿童,有后天性的中度到重度 的进行性或永久性听力丧失,许多青少年因为过度暴露于噪音或头部损伤,而有发生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的危险。 听力障碍可导致儿童在接受语言和语言表达技能的终身损害.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几个因素决定:发生听力丧失的年龄;听力丧失的性质---它的持续时间,受损的频率,丧失的程度和每个儿童的易感度(包括共同存在的病毒损害,智力发育落后,基本语言缺陷),听力的精确评价---受损的频率,空气和骨传导的丧失

---均可获得,并不受年龄和障碍程度的影响。 对有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的儿童,传导性听力丧失的额外负担可严重降低其对说话的鉴别能力。听力丧失对另有感觉,语言和认知缺陷儿童的影响,比其他健全儿童更严重。 传导性听力丧失大多数听力缺陷是后天传导性的听力丧失,与中耳炎和它的后遗症有关。几乎所有的儿童都经历过由中耳炎引起的轻至中度的,间歇性或持续性的听力丧失。反复发作或严重感染可导致永久性缺陷。最易感染中耳炎的为那些有颅面部异常(如腭裂),免疫缺陷(如婴儿暂时性低γ球蛋白血症)和暴露于环境危险因素(如吸咽,日托场所)的儿童。 听力系统的任何部位疾病都可导致儿童听力丧失。单独发生或为一综合征的部分的外耳道和中耳的畸形(如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可导致传导功能的丧失。单独中耳畸形的儿童,可发生先天性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

导致儿童听力障碍的原因

听力障碍一般都造成语言障碍,根据听力受损程度的不同,语言障碍的程度也不同,严重的听力障碍,一般很难学会说话,轻一些的,由于听不准发音也会不准确,造成发音不准吐字不清的现象,对于那些没及时治疗或者助听的儿童来说,听力语言康复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么聋儿的听力障碍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 引起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遗传 如果听力障碍是先天性的,可能宝宝还伴有其他畸形存在,听力障碍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称为症候群性听力障碍。它也可以单独存在,没有其他畸形的称为非症候群性听力障碍。先天性遗传性听力障碍中大概有80%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8%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为X伴性遗传。 2、非遗传性 (1)胎儿期:如果准妈妈在孕2个月时发生风疹病毒感染,会造成新生儿视力障碍、先天性心脏病和耳聋等综合征。在怀孕后期及没有什么症状的风疹病毒感染也会使新生儿听力出现障碍。孕期有过出疹的准妈妈,要慎重风疹病毒感染。孕期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是造成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另一种原因,准妈妈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大概30-60%的新生儿可能发生听力障碍。孕期母亲弓形虫感染也是较常见原因之一,其中大概有14-26%的患儿可能会发生听力异常。 (2)围生期:围生期有一些严重疾病,使这些患儿存活后遗症中

也包括听力障碍。比如严重窒息、宫内窘迫、碱中毒、长期机械通气、出生体重小于1500g、高胆红素血症等. (3)产后:产后引起新生儿听力损害的因素很多,比如急慢性中耳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应用耳毒性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听觉传导通路肿瘤等等,对新生儿来说前几种为主要因素。 阳光语言矫正学校是一所拥有二十五年语音病理学和语言障碍 矫正科研基础的语言矫正机构,办学也有十三年的历史,如今北京阳光语言康复中心已投入运营,给更多的语言障碍患者,包括大舌头、发音不准、口吃、腭裂语音等提供了更方便的窗口。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面孔识别障碍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2), 179-187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f11619983.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1f11619983.html,/10.12677/ap.2019.92023 The Deficit of Emotional Recognition to Facial Expression in Bipolar Disorder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Intervention Enlightenments Xing Huang The Laboratory for Affect Cognition and Regulation,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Jan. 7th, 2019; accepted: Jan. 22nd, 2019; published: Jan. 30th, 2019 Abstract Numer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BD) have difficulty in recog- nizing facial expression, leading to BD’s social dysfunction. Attention is a basic cognitive processing. Abnormal visual attention to emotional stimuli can often reflect the mechanism be- hind emotional disorder. This review focused on the abnormal attention processing in BD, and summarized the previous findings on the deficit of emotional recognition to facial expression in bipolar disorder group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enlightenment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Affective Disorder, Bipolar Disorder, Facial Expression, Attention, Visual Scanning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面孔识别障碍 ——从注意加工层面进行探讨,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及干预启示 黄杏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收稿日期:2019年1月7日;录用日期:2019年1月22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30日 摘要 已有的许多研究都证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BD)对情绪面孔存在识别障碍,从而影响该群体的正常社会

认知障碍的康复

认知障碍的康复

认知障碍的康复 认知是理解和认识的技能,是判断和做出决定的能力,是一种全面的认识。 认知是人们运用和处理所获得的讯息进行思考和行动,知觉是通过躯体感觉和大脑反应过程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大脑损害(如脑外伤或中风)后常出现认知障碍。认知功能受损可能是评估和治疗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此外,对于病人和家属要接受和应付这一事实也是非常困难的。许多治疗师在进行评估和治疗时,试图同时了解认知和知觉受损情况。工作人员与病人和家属配合,通过以下的评估可以得到认知受损的情况。认知障碍的主要方面包括: 1.注意力 2.记忆力 3.定向力 4. 创造力 5.计划和组织能力 6.解决问题能力 7. 大脑的灵活性和抽象思维 8.洞察力和冲动性 【评估】 认知功能不仅将知觉和感觉连结起来,而且认知障碍的不同类型也是互相连结的。某一方面的认知问题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认知问题。 例如,一个病人如果有注意力和记忆方面的问题,就会出现解决问题的障碍。特殊认知障碍的识别和评价不是容易的,就像缺陷在孤立的情况下通常是看不见的。治疗师应重点放在评估功能活动上,可是,通过观察和行为识别特殊认知障碍是困难的。下面讨论的每种认知缺陷,包括一些简单的检查有助于问题的识别。其他较特殊的检查由心理学者进行,但是,这些检查是非特异性的,不能真正反应病人的功能执行情况。 【治疗-注意力】 注意力是将精力集中于某特殊刺激的能力,没有精力分散。 注意力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可帮助人决定内外刺激利感觉在某一特殊时间是恰当的。它是一种包括警觉、选择和努力的功能。警觉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反应的一种状态,选择使我们决定刺激对应于我们做的事,努力起将注意力维持一段时间的能力。 在注意力方面,我们用二种方式处理讯息: (1)自动过程:在潜意识水平。 (2)被控制过程:在我们考虑新讯息时用。 一位中风病人需要有意识注意(被控制过程)去完成最简单的任务。 两种障碍与这些过程有关: (1)集中的注意力障碍:当自动反应由受控制反应代替时发生,如一个中风病人在全神贯注如何行走时,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一件事上,他警觉的总体水平就下降。 (2)分开的注意力障碍:当受控制过程的功能不适合于病人处理所有完成某项任务必需的讯息时发生。当同时存在几种改变时,病人处于过度负荷状态。 1 评估 通过临床观察和活动分析是进行评估的最佳办法。各种不同的心理检查和评分需由心理学者完成。治疗师应观察病人在不同的地方和每天不同的时间所进行的功能活动,包括影响注意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个案研究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个案研究 摘要 人的言语和智能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只有掌握语言,才能完整地接受相应的社会习俗和态度,塑造自己的人格。如果言语和智力功能不全,个体社会化很难顺利完成,就会导致因社会化不足而出现社会适应困难。 听力障碍不仅会对失聪儿童的言语、智力发展和社会适应造成严重阻碍,同时对其个性、情绪情感的建立和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有资料显示:失聪儿童较正常儿童更多出现自闭、自卑、固执、暴躁、易情绪化等个性、情绪问题。 关键词:社会交往困难;情绪异常;心理需要被忽视;冲动性的行为表现; 学习障碍

前言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遇到棘手的学生时,都会对这个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不同的学生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不相同,因此采取的方法也不同,但始终离不开“积极关注,用心关爱”8个字。本篇是一篇有关听力障碍儿童的个案研究,从这个学生入学开始,作为他的班主任记录下了对他的教育过程。这篇个案重点是学生在教育前,在家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了解及结合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分析后,制定适合学生的个别教学计划,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通过个案研究,在教学方面也可以不断进步,不断寻找总结适合特殊儿童教学的好方法! 一、个案介绍 小晴,男, 14岁,因中耳炎未能及时治疗导致双耳严重失聪。家庭条件很好,父母在东莞开工厂。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因此10岁前一直与年迈的爷爷生活在四川农村老家。2006年爷爷去世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长时间与父母分开,又因听力障碍,父母不知如何与他沟通,与父母感情不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时,处处让父母生气,与父母做对。没有朋友,也从不会顾及他人感受,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好吃的都留给自己,别人不经意碰到他也要与人大吵打架。父母的劝告也不听,父母对他很是头疼。曾在几所特殊学校学习过,但收效甚微。 二、案例分析 通过与小晴的接触,以及与其家人的谈话,发现小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和行为问题。

弱智儿童的认知特点

特殊教育学——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 时间:2009-11-23 14:57来源:未知作者:adminfly 点击:274次 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一、认知特征(一)感知觉弱智儿童感知觉的总体特征是感受性慢、感觉范围狭窄。首先、绝对感受性低于正常儿童。同一强度的刺激可能引起正常儿童的感觉,却不一定能引起弱智儿童的感觉,因此对冷热、疼痛的感觉迟钝,容易受伤。以林仲贤等的关于 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特征 (一)感知觉 弱智儿童感知觉的总体特征是感受性慢、感觉范围狭窄。 首先、绝对感受性低于正常儿童。同一强度的刺激可能引起正常儿童的感觉,却不一定能引起弱智儿童的感觉,因此对冷热、疼痛的感觉迟钝,容易受伤。 以林仲贤等的关于视觉图形辨认的试验来说明弱智儿童的此种特点。 从中可以看出,智力商数高,其辨认的正确率相对高;智力商数低,其辨认的正确率响对低。 其次,弱智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不及正常儿童。以颜色恒常性为例,通过视觉而感知到的国旗颜色在教室和在校园里是不同的,但是对于智力正常儿童来说,国旗的颜色并没有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室中,弱智儿童习得了国旗的颜色,但是在教室外,当国旗颜色被阳光照射而发生改变时,弱智儿童可能就不认得国旗了。 (二)注意 首先、弱智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说明其无意注意占优势。相对于正常儿童,他们过于依赖新奇的刺激和较强的注意对比度。 其次、记忆的容量小,注意范围狭窄。其注意广度仅有正常儿童的一半。因此,弱智儿童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

第三、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在同时处理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时,会涉及到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即把注意力从一项活动转移到另一项活中。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们时常要“一边听一边写”,注意要分配到“听”和“写”的活动中,同时需要在这两种活动之间转移。 (三)记忆 弱智儿童记忆的特点表现为记得慢、记得少、记不牢、记不准。因此弱智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很少,并且要在各种情景下过度学习。 (四)语言 正常儿童出生后1.5~2个月时便能发出某些元音,5~6个月发出组合音,7~8个月能听懂成人的某些语音,1岁左右开始学习讲话,到6岁左右,口头语言能力基本上形成,已能掌握2500~3000个词,能较灵活地使用各种类型的句子。 与正常儿童相比,弱智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弱智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往往与其智力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智力受损的程度愈重,语言发展水平愈低。弱智学校低年级学生的词汇储存量比同年龄的正常儿童要少,他们很少使用形容词、动词和连接词;弱智学校学生对已经掌握的词汇的含义的理解在长时间内是不完整的,这表现为儿童使用这些词汇的含义与这些词汇的实际含义不符;完成从“词-名称”到“词-概念”的过渡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是很困难的,需要很长时间;弱智学校低年级学生言语的语法结构也是极不完善的。他们的句子很简单,很少使用并列从属句,难以选择表达思想细微差别的词汇。 (五)思维 思维是一种概括活动,是对事物的间接认识。例如,早上推开窗子,看见路面是湿的,表明昨天晚上下过雨,这就是对“下雨”这件事的间接认识。由于知觉有缺陷,弱智儿童的表象数量贫乏。鲁宾什坦认为,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是在感性认识不完整、言语发展不良、实践活动有局限的条件中形成的。智力障碍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并且概括能力薄弱。 弱智儿童思维的特点表现如下: 1、弱智儿童多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中寻找事物的共同点,而不能透过现象来寻找事物之间本质的内在联系。 2、弱智儿童思维刻板,不会变通。即使下大雨,负责给草坪上的花草浇水的弱智学生也可能冒雨打伞去履行他的职责,做他平常所做的工作。在教学中,弱智儿童在学校学到的技能不能很快地迁移到家庭的环境中,因此弱智儿童的教育和训练要在各种情景下进行。 3、弱智儿童思维缺乏独立性。人云亦云,没有自己判断思考的参与。

特殊教育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特殊教育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从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哪些教育的需要,为第三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认知特点 (一)感知觉特点 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损失,所以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从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视觉的优势地位以及缺陷补偿三个方面来了解听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一是指我们在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加工信息时,由于缺少听觉的参与而使信息变得不完整,例如,看电影的过程;二是指单独用听觉来加工时,及时佩戴助听设备,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支离破碎的。因此运用其他感官(尤其是视觉)进行补偿就变得迫切和必要了。 2、视觉的优势地位 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聋生的眼睛就成为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观察敏锐,辨别细小物体或远处物体的技能高于听觉健全的同龄幼儿。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聋童在一年级时,视觉反应速度比正常儿童慢,但到了三年级,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与正常儿童的差距缩小了,到了六年级时,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甚至超过正常儿童。 3、缺陷补偿 听觉损伤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而缺陷补偿可以帮助聋童发展语言。例如在早期语言康复训练中,通过眼睛观察说话者发音时口形和舌位的变化,利用触觉和动觉感知发音时是否送气、声带是否振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参与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但是,视觉等其他感官对听觉缺陷的补偿作用还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取代听觉。因此,在缺陷补偿的同时,不能忽视听觉障碍学生听觉技能的培养。 (二)注意的特点 什么是注意,以及注意的分类在上一章中已介绍,本章不再赘述。注意,特别是有意注意是开展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但是在整个学龄期,听力障碍儿童注意的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比正常儿童缓慢,且无意注意占优势。鲜明的颜色、生动

提高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

提高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读后感 我们知道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儿童。他们在认知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智力障碍儿童在感觉的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正常儿童,并且智障的程度越严重感觉发展水平越差。在知觉方面他们的知觉速度缓慢,范围狭窄,感知信息容量少;知觉不够分化,区分能力薄弱;知觉的恒常性差,整体认知性差;知觉的选择功能差,知觉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智障儿童的注意发展水平低、稳定性差,不持久,不容易集中,容易分散;注意转移能力差不够灵活,注意的广度狭窄,范围狭小,注意的分配能力差。第三智力障碍儿童的记忆缓慢,范围狭窄,保持不牢固,再现不准,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差。思维直观具体,缺乏深刻性、灵活性和目的性,缺乏批判性和独立性,整体能力低于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第四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发生晚,发展速度迟缓,言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差,言语发展水平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词汇贫乏、语法简单、句子结构不够完善。言语过程存在构音、声音等障碍。 通过学习,结合自己平常的教学,我是通过以下几点做法来提高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的: (一)、通过实物刺激和直观的教具、图片,提高学生的感知觉能力。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经验缺乏,对抽象的知识掌握起来难度很大。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最大可能的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如我们这两年来的特殊脑力训练课堂中,通常给学生们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场景课堂,让学生们通过有效的刺激提高味觉、触觉、嗅觉等各方面的感知觉能力。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想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中就要有效的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如何找到他们的兴趣点,让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那就需要我们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对于低龄智障儿童来说尤为实用。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在身心的发展中起很大的作用。而情景教学法给了学生们一个生动的场景激发了他们参与的兴趣。只有多种方法的有效利用才能更好的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注意力! (三)、及时的巩固复习,提高智力智障儿童的记忆能力。子曰:“温故而知新。”智力障碍儿童只有通过不断的复习、强化才能够将所学、所知加深记忆。如在生字的教学中,我会的教室的墙壁、黑板上等学生能看到的位置贴上字卡,在平常的课前五分钟、课下休息等时间都会让学生进行温习巩固。久而久之他们的记忆能力就有很大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