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中国古今时刻对照表》
![《中国古今时刻对照表》](https://img.taocdn.com/s3/m/3ddb037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7.png)
《中国古今时刻对照表》古装剧刑场斩首老提到午时三刻你知道“午时三刻”是几点吗?这里有一份《中国古今时刻对照表》请查收↓↓↓【刻】时间单位,一小时的四分之一。
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
今用钟表计时,一刻即为15分钟。
【更】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每更约两小时,大致分为:晚七时至九时为一更,九时至夜十一时为二更,其余类推。
【点】古时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现在约24分钟。
【时辰】古代计时单位。
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一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寅(yín)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
指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卯(mǎo)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
指太阳初升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
中医认为,辰时为胃经当令,此时人体气血将汇聚到胃腑,是吃早餐的最佳时间,因此古人又称辰时为“朝食”之时。
(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巳时】巳(sì)时,隅中,又名日禺。
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
(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
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
(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酉时】酉(yǒu)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
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戌时】戌(xū)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亥时】亥(hài)时,人定,又名定昏。
通常人们在此时已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互动话题:常言道,“不喝卯时酒,不骂酉时妻”现在你知道“卯时”和“酉时”分别指几点了吗?。
小知识:古今时间单位对应表
![小知识:古今时间单位对应表](https://img.taocdn.com/s3/m/ff696b1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c.png)
小知识:古今时间单位对应表
古代计时单位是:时,更,点,刻。
时,也称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古时与现代时对照 23:00 - 01:00 子时; 01:00 - 03:00 丑时;03:00 - 05:00 寅时; 05:00 - 07:00 卯时; 07:00 - 09:00 辰时; 09:00 - 11:00 巳时; 11:00 - 13:00 午时; 13:00 - 15:00 未时; 15:00 - 17:00 申时; 17:00 - 19:00 酉时;19:00 - 21:00 戌时; 21:00 - 23:00 亥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的时间称作更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
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一更: 19:00 - 21:00 ;二更:21:00 - 23:00;三更: 23:00 - 01:00 ;四更: 01:00 - 03:00 五更; 03:00 - 05:00。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又将一更分为五点,一点合现在24分钟,例如古代人说三更两点就是指夜间11点48分。
刻,古人还将一昼夜分为100刻,一刻合现在14分24秒。
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9dc76bd9856a561253d36f14.png)
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
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
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
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如,《西游记》
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
定也就是人静
二、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 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 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 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 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 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
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则西磋;申时哺而日
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其中的“鸡鸣”、“日出”、“食
后”、“挨排”、“西磋”、“哺”、“日落”、“黄昏”、“人
定”等,就是各个时辰的具体说法。再如,白居易的《琵琶
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
往取酒还独倾……”“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
晚上的意思。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
二十四,称“小时”。
古今时间对照表
子时
23:00
–
01:00
子初 子正
23:00 00:00
夜半
又名子夜、中夜,十二 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
中国古代时间计量
![中国古代时间计量](https://img.taocdn.com/s3/m/8182928d9b89680203d82580.png)
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鼓、点。
时:是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尊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子时也(晚上11 时正至凌晨1 时正),鸡鸣者丑也(凌晨1 时正至凌晨3 时正),平旦者寅也(凌晨3 时正至早上5 时正),日出者卯也(早上5 时正至早上7 时正),食时者辰也(早上7 时正至上午9 时正),隅中者巳也(上午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日中者午也(上午11时正至下午1 时正)(中午12点就是午时了),日昳者未也(下午1 时正至下午3 时正),哺时者申也(下午3 时正至下午5 时正),日入者酉也(下午5 时正至晚上7 时正),黄昏者戌也(晚上7 时正至晚上9 时正),人定者亥也(晚上9 时正至晚上11 时正)。
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刻:古代的人们在用陶器取水、储水的时候,因陶器质地疏松,难免出现漏水现象,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时间有一定对应关系,从而制成了专门用于计时的漏水壶。
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曾说:“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
”若据此说,则是产生在黄帝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已普遍使用,然目前尚缺少实物证据。
另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擎壶氏,这说明至迟在距今3000年的时候,已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壶了。
沉箭式漏壶浮箭式漏壶漏壶有沉箭式和浮箭式两种。
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只铜壶盛水,接近壶底部有一个小洞,壶中竖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块船形木块上,使其浮在水面上,当水从小洞滴出后,人们根据水位降低后标杆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
古人计时:白天时间称「钟」,夜晚时间称「更」,怎么来的?
![古人计时:白天时间称「钟」,夜晚时间称「更」,怎么来的?](https://img.taocdn.com/s3/m/6d461c3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1.png)
古人计时:白天时间称「钟」,夜晚时间称「更」,怎么来
的?
在漫长的上古时代,没有“劳力士”,也没有“大笨钟”,更没有手机。
于是看时间成了问题,好在古人和我们一样,也有眼睛,于是就看日头吧。
起初古人粗枝大叶地将一天分为两段:白天、黑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后来可能觉得这样的一天太短,于是又把一夜分为五更,形成了敲梆报时的习惯,由此附带解决了一大批中老年男人的就业问题,更夫成了三百六十行之一。
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还称为“鼓”,所谓的“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
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是源自这里。
除此之外,为了解决白天的报时问题,钟楼和鼓楼相继被建造,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
《红楼梦》在大观园里过元宵节那一章中说:“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三更时,贾母听罢女先生的《凤求鸾》;四更时,凤姐儿的笑话也讲完了,元宵节终于‘聋子放炮仗——散了’。
”这就是“更”“鼓”用得最为明显的例子。
古人的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
三更是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
三更为子时,正是半夜时分,也是夜间最为寒冷的时候,所以贾母这时说“怪道寒浸浸的起来”。
贾府的元宵节闹到“四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凌晨三点左右,可见贾府的元宵节是非常热闹的。
中国古代对十二时辰(时间)的叫法
![中国古代对十二时辰(时间)的叫法](https://img.taocdn.com/s3/m/3c9d59c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64.png)
中国古代对十二时辰(时间)的叫法展开全文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朔:初一望: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
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汉语时间表述 正、过、差、刻
![汉语时间表述 正、过、差、刻](https://img.taocdn.com/s3/m/381cc8f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8.png)
汉语时间表述正、过、差、刻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一、时: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
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如,《西游记》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则西磋;申时哺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
”其中的“鸡鸣”、“日出”、“食后”、“挨排”、“西磋”、“哺”、“日落”、“黄昏”、“人定”等,就是各个时辰的具体说法。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古今时间对照表二、刻:古代使用漏壶计时。
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
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
古代计算时辰的方法
![古代计算时辰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39df5d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4.png)
古代计算时辰的方法古代计算时辰的方法一、各朝代的时辰制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古代形容时间的单位
![古代形容时间的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8533074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2.png)
古代形容时间的单位
我国古代的计时单位有时、刻、更、鼓、点。
1、时:指时辰。
古时,人们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两个小时。
十二个时辰分别用十二个地支做名称,从半夜算起。
子时:夜半,23点至1点;
丑时:鸡鸣,1点至3点;
寅时:平旦,3点至5点;
卯时:日出,5点至7点;
辰时:食时,7点至9点;
巳时:隅中,9点至11点;
午时:日中,11点至13点;
未时:日映,13点至15点;
申时:哺时,13点至15点;
酉时:日入,17点至19点;
戌时:黄昏,19点至21点;
亥时:人定,21点至23点。
2、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一刻合现在14分24秒。
现代生活中,人们习惯把15分钟当作一刻钟。
3、更: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一更天:19点至21点;
二更天:21点至23点;
三更天:23点至1点;
四更天:1点至3点;
五更天:3点至5点。
4、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所以鼓成了更的代称。
5、点:古代用铜壶滴漏(水或沙)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
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点。
一点合现在24分钟。
古代的十二时辰和更点计时
![古代的十二时辰和更点计时](https://img.taocdn.com/s3/m/4eba169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2.png)
古代的十二时辰和更点计时在平时,我们需要掌握好时间。
这就需要用到钟表,按照一天二十四小时制进行计时。
而在我国古代,没有钟表,采用的是十二时辰计时。
这种计时方法,是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用十二地支(即十二辰)加'时'字来记时,所以又叫时辰。
十二时依次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十二时辰对应现在的二十四小时分别是:子时:23时——凌晨1时丑时:1时——3时寅时:3时——5时卯时:5时——7时辰时:7时——9时巳时:9时——11时午时:11时——13时未时:13时——15时申时:15时——17时酉时:17时——19时戌时:19时——21时亥时:21时——23时其实小时这个名称也是由时辰而来,因为它只有时辰的一半,所以称为“小时”。
古人又确把一夜划分为五个时辰,而晚上的这五个时辰,又称之谓'更'。
所以一夜又分为五更。
'更'就成了古代夜里计时的专用单位单位。
夜里的时辰、更及时间的对应关系是:一更,戌时,19时〜21时二更,亥时,21时〜23时三更,子时,23时〜1时四更,丑时,1时〜3时五更,寅时,3时〜5时。
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有云:“罗衾不耐五更寒”,可见说的就是大概凌晨四时前后这个时间段。
更的时间太长,两个小时报一次时间的话,间隔长了点。
于是,古人又把毎'更'划分为五'点'。
'点',也是我国古代夜里计时的常用单位名称。
毎'更'分为五'点','一更'两小时,'一点'算下来合二十四分钟。
古时有一种乐器,形状像小铜钟,中间凸起,两边有孔,可以用绳系在手上敲打,这种乐器也叫“点”。
所以,古时一般是,报 '更'的时候敲钟鼓,报'点'的时候敲击点。
古今时间对照表
![古今时间对照表](https://img.taocdn.com/s3/m/52ffa0e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d.png)
古今时间对照表我国古代计算时间的单位主要有两种:时辰和时段。
时辰把一昼夜平分为12段,每段叫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12个时辰用地支做名称,从半夜起算。
时段则根据一天太阳运行的蔗况,将一昼夜分成12个时段,一时段相当于一个时辰,也从半夜起算。
一、古代五更时间与现代时间对照表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黄昏一更一鼓甲夜 19-21点人定二更二鼓乙夜 21-23点夜半三更三鼓丙夜 23-1点鸡鸣四更四鼓丁夜 1-3点平旦五更五鼓戊夜 3-5点二、古代的时辰和现代时间的对照【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
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
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
中国古代时间计量
![中国古代时间计量](https://img.taocdn.com/s3/m/5adde956b52acfc789ebc974.png)
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鼓、点。
时:是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尊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子时也(晚上11 时正至凌晨1 时正),鸡鸣者丑也(凌晨1 时正至凌晨3 时正),平旦者寅也(凌晨3 时正至早上5 时正),日出者卯也(早上5 时正至早上7 时正),食时者辰也(早上7 时正至上午9 时正),隅中者巳也(上午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日中者午也(上午11时正至下午1 时正)(中午12点就是午时了),日昳者未也(下午1 时正至下午3 时正),哺时者申也(下午3 时正至下午5 时正),日入者酉也(下午5 时正至晚上7 时正),黄昏者戌也(晚上7 时正至晚上9 时正),人定者亥也(晚上9 时正至晚上11 时正)。
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刻:古代的人们在用陶器取水、储水的时候,因陶器质地疏松,难免出现漏水现象,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时间有一定对应关系,从而制成了专门用于计时的漏水壶。
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曾说:“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
”若据此说,则是产生在黄帝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已普遍使用,然目前尚缺少实物证据。
另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擎壶氏,这说明至迟在距今3000年的时候,已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壶了。
沉箭式漏壶浮箭式漏壶漏壶有沉箭式和浮箭式两种。
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只铜壶盛水,接近壶底部有一个小洞,壶中竖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块船形木块上,使其浮在水面上,当水从小洞滴出后,人们根据水位降低后标杆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
古代人是如何计时的
![古代人是如何计时的](https://img.taocdn.com/s3/m/fd65c2ee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9.png)
古代人是如何计时的导语:不同于现代的计时单位,中国古代有一套成熟的计时方法,以“时刻更点”计时。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一、时: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如,《西游记》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则西磋;申时哺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
”其中的“鸡鸣”、“日出”、“食后”、“挨排”、“西磋”、“哺”、“日落”、“黄昏”、“人定”等,就是各个时辰的具体说法。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二、刻:古代使用漏壶计时。
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
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https://img.taocdn.com/s3/m/3bca2bf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d.png)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一、时: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如,《西游记》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则西磋;申时哺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
”其中的“鸡鸣”、“日出”、“食后”、“挨排”、“西磋”、“哺”、“日落”、“黄昏”、“人定”等,就是各个时辰的具体说法。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古今时间对照表子时23:00 - 01:00子初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子正00:00丑时01:00 - 03:00丑初01:00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丑初02:00寅时03:00 - 05:00寅初03:00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寅正04:00卯时05:00 - 07:00卯初05:00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卯正06:0007:00 - 09:00辰初07:00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辰正08:00巳时09:00 - 11:00巳初09:00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巳正10:00午时11:00 - 13:00午初11:00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午正12:00未时13:00 - 15:00未初13:00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4:00申时15:00 - 17:00申初15:00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申正16:00酉时17:00 - 19:00酉初17:0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酉正18:00戌时19:00 - 21:00戌初19:00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古人计时习惯:一夜分五更夜晚时间称更或鼓
![古人计时习惯:一夜分五更夜晚时间称更或鼓](https://img.taocdn.com/s3/m/03c636f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a.png)
古人计时习惯:一夜分五更夜晚时间称更或鼓
古人把深夜称为“三更”和“半夜”,还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
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和称呼都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这一点,我们从现在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
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除夕夜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个意思。
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还称为“鼓”,所谓的“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
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是源自这里。
《红楼梦》在大观园里过元宵节那一章中说:“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三更时,贾母听罢女先生的《凤求鸾》;四更时,凤姐儿的笑话也讲完了,元宵节终于‘聋子放炮仗——散了’。
”这就是“更”“鼓”用得最为明显的例子。
古人的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三更是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
三更为子时,正是半夜时分,也是夜间最为寒冷的时候,所以贾母这时说“怪道寒浸浸的起来”。
贾府的元宵节闹到“四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凌晨三点左右,可见贾府的元宵节是非常热闹的。
中国古代时间计量
![中国古代时间计量](https://img.taocdn.com/s3/m/a21326c32f60ddccdb38a027.png)
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鼓、点。
时:是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尊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子时也(晚上 11 时正至凌晨 1 时正),鸡鸣者丑也(凌晨 1 时正至凌晨 3 时正),平旦者寅也(凌晨 3 时正至早上 5 时正),日出者卯也(早上 5 时正至早上 7 时正),食时者辰也(早上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隅中者巳也(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日中者午也(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中午12点就是午时了),日昳者未也(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哺时者申也(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日入者酉也(下午 5 时正至晚上 7 时正),黄昏者戌也(晚上 7 时正至晚上 9 时正),人定者亥也(晚上 9 时正至晚上 11 时正)。
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刻:古代的人们在用器取水、储水的时候,因器质地疏松,难免出现漏水现象,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时间有一定对应关系,从而制成了专门用于计时的漏水壶。
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曾说:“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
”若据此说,则是产生在黄帝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已普遍使用,然目前尚缺少实物证据。
另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擎壶氏,这说明至迟在距今3000年的时候,已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壶了。
沉箭式漏壶浮箭式漏壶漏壶有沉箭式和浮箭式两种。
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只铜壶盛水,接近壶底部有一个小洞,壶中竖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块船形木块上,使其浮在水面上,当水从小洞滴出后,人们根据水位降低后标杆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
我国古代的计时单位及工具
![我国古代的计时单位及工具](https://img.taocdn.com/s3/m/293eebd54b35eefdc9d333da.png)
我国古代的计时单位及工具我国古代的计时单位及工具导语: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如,《西游记》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那么鸡鸣;寅不通光,而卯那么日出;辰时食后,而巳那么挨排;日午中天,而未那么西磋;申时哺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
”其中的“鸡鸣”、“日出”、“食后”、“挨排”、“西磋”、“哺”、“日落”、“黄昏”、“人定”等,就是各个时辰的具体说法。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局部,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古今时间对照表古代使用漏壶计时。
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
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
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时候?
![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时候?](https://img.taocdn.com/s3/m/00d8ff6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5.png)
⼀更、⼆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时候?⼀更、⼆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时候?五更是将⼀夜时间平均分为五份,每份⼀更。
每更⼜分为五份,每份为⼀点。
整更击⿎,逢点鸣钟。
因为昼夜长短的季节性变化,所以不同季节更点长度也是不同的。
同时,⼀夜定义不⽤⽇出⽇落算,⽽⽤⽇落后⼆刻半到次⽇⽇出前⼆刻半这段时间。
其中100刻=1天,合1刻=14.4分钟。
夜间专⽤的更点计时在我国古代有很长的历史。
清代的《古今纪史统考》中说,更点计时源⾃周公(周公啥都发明过科科):轩辕⽒始⽤漏刻,周公始分更、点,则更点始于周。
⾄于⽤⿎⽤钟则始于唐……更以击⿎为节,点以击钟为节。
这个我们⾃然不必当真,但是唐代开始⽤钟⿎报更点则是⼀个确切的消息。
当然,我们更熟悉的⽅法,是⽤梆⼦和锣。
“笃,笃——咣,咣,天⼲物燥,⼩⼼⽕烛”(在此推荐⼀⾸歌:等到烟⽕清凉-许嵩)只要是聚居地,就有报时需求。
夜间报时,简单说就是弄出点响动让你听到,各个更点依靠声⾳节律区分。
之前我在说过,《古⼈的计时器具更可能是刻漏⽽不是⽇晷》各地治所多设有钟⿎楼,以刻漏守时。
牧(指唐代诗⼈杜牧)尝佐沈吏部江西府,暇⽇公与宾吏环城,见铜壶银箭,律如古法⽈:“此建中时,曹王皋命处⼠王易简为之。
”公⽈:“湖南府亦曹王命处⼠之所为也。
”后⼆年,公移镇宣城,王处⼠尚存,因命⼯就京师受其术,创置于城府。
成书于明代的西游记中有诗描写⿎楼报时:⽟兔⾼升万籁宁,天街寂静断⼈⾏。
银河耿耿星光灿,⿎发谯楼趱换更。
钟⿎楼覆盖范围有限,就需要有⼈⾛街串巷,击打梆⼦报时,是为更夫。
⼜因为更夫夜间⾛街串巷,所以往往兼有治安巡逻防⽕等职责。
明代湛若⽔《初任参赞机务南京兵部尚书告⽰》中有⼀条可体现这点:严更⿎,以⼀警备。
尝观易称「重门击柝,以御暴客」,圣⼈⾃治之严如此。
看得南京更⿎,甚为疏虞,皆由兵马巡捕等官不⾏⽤⼼觉察,设有暴客,何以防御?今后更夫南以钦天监为准,北以⿎楼为准,各门楼更铺,务要依⼆处更点相传⽀打,其钦天监⿎楼必设滴漏为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一、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如,《西游记》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则西磋;申时哺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
”其中的“鸡鸣”、“日出”、“食后”、“挨排”、“西磋”、“哺”、“日落”、“黄昏”、“人定”等,就是各个时辰的具体说法。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
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古今时间对照表子时
23:00 – 01:00
子初
23:00
夜半
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子正
00:00
丑时
01:00 – 03:00
丑初
01:00
鸡鸣
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丑初
02:00
寅时
03:00 – 05:00
寅初
03:00
平旦
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寅正
04:00
卯时
05:00 – 07:00
卯初
05:00
日出
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卯正
06:00
辰时
07:00 – 09:00
辰初
07:00
食时
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辰正
08:00
巳时
09:00 – 11:00
09:00
隅中
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
巳正
10:00
午时
11:00 – 13:00
午初
11:00
日中
又名日正、中午等
午正
12:00
13:00 – 15:00
未初
13:00
日昳
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未正
14:00
申时
15:00 – 17:00
申初
15:00
哺时
又名日铺、夕食等
申正
16:00
酉时
17:00 – 19:00
酉初
17:00
日入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酉正
18:00
戌时
19:00 – 21:00
戌初
19:00
黄昏
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戌正
20:00
亥时
21:00 – 23:00
亥初
21:00
人定
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