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及完善途径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 加强网络监管,打击虚假信息和恶意言论的传播。政府应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 管力度,建立和完善信息审核和管理机制,防止恶意信息的传播。其次,提高公 众的网络素养和媒体素养,使公众能够正确理解和看待网络信息。公众应具备辨 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三、中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
针对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对策建议:
1、加强信息审核和管理
为了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应该加强信息审核和管理。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应该 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和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虚假信息,确保信 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引导网民文明上网
为了减少网络暴力问题,应该引导网民文明上网。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 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网民的素质和意识,倡导文明上网行为,促进网络空间的健 康发展。
二、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 题
虽然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以下 是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
互联网上信息来源复杂,虚假信息难以避免。一些不实信息可能误导公众, 导致舆论监督失效。因此,需要加强信息审核和验证,提高信息的真实性。
2、网络暴力问题突出
网络暴力是网络舆论监督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一些网民在表达观点时使用攻 击性言辞或者恶意举报等行为,对其他人的权益造成损害。这种现象应该得到重 视和有效管理,保障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3、网络舆论场管理难度大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多样化,网络舆论场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一些自媒体平 台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一些不良信息得以传播。同时,由于互联网信息的 海量性和复杂性,政府也难以全面有效地管理网络舆论场。

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发展与现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热点、表达意见和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

网络舆论研究也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主要方法、研究成果及不足,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

进入21世纪,随着博客、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的兴起,网络舆论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研究已经涉及网络舆情的生成、传播、引导、监管等多个方面,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然而,面对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和海量性,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

在数据采集方面,研究者多采用网络爬虫、文本挖掘等技术来获取大量的网络舆情数据。

在数据分析方面,则运用词频分析、情感分析、主题模型等文本分析方法对舆情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还有一些研究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引入网络舆论分析,为舆情监管和引导提供了新的手段。

我国网络舆论研究在舆论引导、监管和用户参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舆论引导方面,研究者提出了诸多策略和方法,如设置议题、回应关切、发布权威信息等。

在舆论监管方面,探讨了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的建立等问题。

关于用户参与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旨在了解网民参与网络舆情的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等。

然而,我国网络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网络舆情数据的海量和复杂性,现有研究往往难以全面、深入地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

在研究方法上,我国网络舆论研究仍以传统的方法为主,而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网络舆论分析的研究尚不多见。

在实践应用方面,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较少,亟需加强产学研用的结合。

展望未来,我国网络舆论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引入先进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加强网络舆情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力。

网络舆情治理开题报告

网络舆情治理开题报告

网络舆情治理开题报告网络舆情治理开题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挑战。

网络舆情治理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开题报告旨在探讨网络舆情治理的现状、挑战和对策,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现状1. 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特定事件、问题或个人的观点、情绪和评价。

网络舆情具有广泛性、实时性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能够迅速引发社会关注和影响舆论导向。

2. 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对象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对象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媒体机构和个人等。

政府部门需要应对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的影响;企事业单位需要处理与其相关的网络舆情,维护品牌声誉;媒体机构需要规范网络舆论,传播真实信息;个人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声誉。

3. 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手段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手段包括舆情监测与预警、舆情引导与引导、舆情处置与回应。

舆情监测与预警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舆情引导与引导通过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引导公众正确理性表达观点;舆情处置与回应通过灵活的舆情处置策略和回应机制,应对网络舆情事件。

三、网络舆情治理的挑战1. 舆情传播速度快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可以在瞬间引发全民关注,给治理者带来巨大压力。

信息的快速传播也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2. 舆情真实性难以判断网络舆情中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和谣言,真实性难以判断。

这给舆情治理带来了挑战,需要依靠技术手段和专业人员进行辨别。

3. 舆情情绪波动大网络舆情往往伴随着情绪的波动,有时会引发群体事件和社会动荡。

治理者需要及时有效地应对情绪波动,平息社会矛盾。

四、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1. 加强舆情监测与预警通过建立全面、准确的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时获取网络舆情信息,为治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2. 建立舆论引导机制通过加强舆论引导,引导公众正确理性表达观点,引导网络舆论向正面积极方向发展。

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其完善探析

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其完善探析


舆论监督 自产生 以来 ,就担负起保 障国家公共权
力正当行使 的职责 。随着时代 的发展与科技 的进 步,
舆 论 监 督 发 挥 的 作 用 越 来 越 大 。如 何 更 好 地 引导 、规
范舆论监督 ,保证其发挥有效、科学的监督功能 ,就 成为我们党和 国家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之一。
府 、 媒 体 和 记 者 、受 众 三 方 面共 同 努 力 , 呼 唤 人 文 主 、源自我国舆论监督 的现状分析
经 过 长 期 的 发 展 ,我 国的 舆 论 监 督 已经 有 了很 大
的进 步,但是 ,就 当前 纷繁复杂的社会现 象来说 ,舆 论监督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 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
新闻知识 (0 0 0 ) 2 1 .9
・探 索 与 争 鸣 ・
我国舆论监督 的现状及 其完善探析

舆论监督即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进 行监督, 在现实生活 中通常指公 民通过新 闻媒介对 国家机 关及 其工作人员和公众人物的涉及公共利益 的事件所做 的 批评、建议 。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 的进步 ,新 闻舆论 监督也取得 了不菲的成绩 ,从最初的小心翼翼 ,到今 天的锋芒犀 利,从最初的星星点点 ,到今 日的遍地开 花 ,新 闻舆 论监 督在 社会 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 越 重要 。 舆论监督 逐渐 成为社会 大众 日常生活中的 常见话题 ,在我 国一 社会主义 国家 ,舆 论监 督既是人 民言论 自由的体现 ,也是人 民民主专政 的实现形 式之
的 事业 心 !
义媒体时代的到来 ,加速人文主 义传 媒事业的发展 , 相信 是我们每一个怀有 良知 的新 闻从 业者翘首 以盼的
美好 未 来 !
参考文献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也随之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旨在深入剖析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网络舆情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首先对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概述,明确研究背景与意义。

接着,从网络舆情的生成与传播机制、主要类型、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网络舆情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网络舆情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展望网络舆情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通过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为学术界和实践界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促进网络舆情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舆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现象或话题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的总和。

它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反映了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复杂性和动态性。

网络舆情的定义涉及两个核心要素:一是“网络”,即信息传播的平台和渠道,二是“舆情”,即公众的意见和情绪。

传播速度快:网络舆情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旦某一事件或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便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互动性强: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公众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发表观点、分享信息,形成多元化的舆论表达。

影响力大:网络舆情能够对社会事件和公共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难以控制:由于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加之互联网环境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控制变得异常困难。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对策探讨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机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

由于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自身的局限性,公民在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可以从政府、互联网和公众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标签:网络舆论监督;数字鸿沟;绿色监督环境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

但是由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匿名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1 网络舆论监督的内涵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广泛的内涵,大多数人认为,凡是通过网络监督的行为,都属于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一国公民以互联网为媒介,对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提出看法,进行交流的舆论监督新兴模式。

2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出现的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

是当下群众进行舆论监督的主要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客户端的应用,网络舆论监督在公民参与政治、发表意见、促进民主进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发端于1999年的“黄丝带运动”。

2007年被称为‘网络舆论公元元年’,这一年也是我国网络舆论十分活跃的年度,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即“华南虎事件”。

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得到了媒体的争相报道。

2008年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也被称为“网络舆论监督元年”。

2016年2月28日,李克强同志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广大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这次行动又一次表现出政府对民意的高度重视。

2.2 网络舆论监督发展的现状纵观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发展的历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2.2.1 网络舆论监督的低门槛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3G网络的成熟以及4G网络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用户也越来越多,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监督也越来越方便、快捷,网络的普及使普通群众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开辟了公众与政府对话交流的新途径,大大降低了他们表达和传播个人意见的门槛。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出路第一篇: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出路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出路摘要: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舆论监督发挥了传统媒体无法发挥的作用,在监督中解决了许多问题,但由于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起步晚,普及率低,所以网络监督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本文以“华南虎照”事件为例,探讨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期实现网络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网络舆论监督能得到良性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华南虎照”事件出路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利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网络舆论监督作为新时代的一种监督形式,一方面能促进社会公平、有序、良性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新兴产物,人们对其了解得还不充分,监督机制还不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作用还不能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不足一时还难以克服,所以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研究有利于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但网络舆论监督已成为人们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并在国家的发展机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何谓“华南虎照”事件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宣布陕西发现华南虎,并公布据称为陕西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采村村民周正龙在当年10月拍摄到的华南虎照片,由此推翻了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的观点。

媒体的报道引发了民间和网络的热议,围绕着照片的真假,媒体、专家、公众质疑的声音从网络上汹涌而起,**愈演愈烈。

中国摄影家协会数码影像鉴定中心邀请数码、动物学、植物学等各路专家,就40张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在北京举行鉴定会,认为照片中的华南虎影像是不真实的,但在质疑声中周正龙本人坚持,老虎是真的,陕西省有关部门也对虎照进行了鉴定,认为照片中的老虎是真的。

网友也在网络上就此进行积极讨论,部分网友质疑“老虎颜色为什么这么艳红、眼神与嘴巴为什么这么像布老虎公仔、老虎的耳朵跑哪儿去了、老虎身边的植物没有一棵是倒的、居然有穿头而过的小藤条”。

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公共领域,它已经成为现代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之一。

而网络舆论监督则是一种针对网络上的舆论言论进行的调节和监督的行为。

然而,在实际的监督工作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下面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对策。

第一,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当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完全满足网络舆论监督的需求。

例如,许多网络舆论监督机构使用的监测工具只能识别关键词,不能对句子的语义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解读。

因此,我们需要开发更先进、更智能的技术手段,以更全面、更准确地监测网络舆论。

对策:加强技术研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高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理的自动化水平。

在人工智能支持下,以社交媒体为主的网络舆情表达,能够更好地被分析出其主要情感和态度,荟萃现实舆情态势,拓宽网络舆情监测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存在着信息泄露的风险。

网络舆论监督机构作为舆情信息的收集者、分析者、发布者,其必然涉及大量敏感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而这些信息存在着泄露的风险,一旦泄露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

对策: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提升信息安全能力。

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保护机制,保障信息安全,加强维权手段,引导专业舆情机构合法合规经营,规范行业发展,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泄露问题。

同时加强数据分类、屏蔽敏感信息,加强健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为信息的处理和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舆情处理缺乏人性化。

当前的网络舆情监督机制采取的是全自动化处理方式,导致网络舆情中缺乏个性化的处理元素。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网络舆情监督机制存在着对网络舆情的非人性化处理问题,缺少了舆情背后的人性关怀,这无疑会影响到网络舆情监督机制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对策:加强机构人性化的建设。

加强舆情分析与研究的人文因素,注重分析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对于舆情的影响,实现人性化监测与处理。

同时在舆情处理中融入情感元素,及时响应并关注网民的情绪和需求,做到有情怀、有温度,做到及时回应网民的声音,及时纠正错误的网络舆情,为公众服务。

网络舆论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和完善对策

网络舆论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和完善对策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实现的,是高科技和人民民主相结合的一种成果。

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更方便、更充分地交流、发表意见和建议,对政府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批评和指正,是现代人民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途径。

对现阶段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应当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和途径,进而促进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暴力;监督目录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内容(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二)网络媒体在行政监督中的特点二、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二)网络暴力问题突出(三)网络监督主体虽然广泛但代表性尚不充分三、健全网络监督舆论的对策与建议(一)重视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二)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三)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大力开展网民素质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四、结语“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一切被授予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以法律制约权力;三是以监督制约权力。

舆论监督作为权力监督的重要部分,常常被人们称为“第四权”。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舆论监督成为协调社会结构和化解冲突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是监督公共权力有效运行和实施的有力工具。

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的关系,对于提高公民意识,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从网络舆论监督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入手,对如何健全网络舆论监督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内容(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网络舆论监督是指人发群众(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评价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监督国家相关的各项活动,揭露国家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

我国网络监督的现状以及完善路径

我国网络监督的现状以及完善路径

我国网络监督的现状以及完善路径作者:梅煜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14期【摘要】如今网民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社会,发表言论,提供信息,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推动网络舆论的形成,从而使虚拟的网络变成现实的监督手段。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网络监督仍存在一些缺陷,使网络监督不能很好发挥出它的效果,文章从我国网路监督的作用入手,通过分析我国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网络监督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网络监督民主政务公开网络监督的内涵和作用网络监督指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的经济、政治、行政、法律、文化等活动进行评价。

随着网民的增加和互联网影响力的增大,网络监督正逐渐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制约权力的重要手段。

网络监督有利于促进公民权利的实现。

网络监督是现代政治文明的进步。

政治文明首先体现为广泛地发挥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让人们可以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网络这种方式关注对社会进步有利的想法并利用它们。

但我国目前的公众参与有两个特点:高比例的非制度化参与与低比例的制度化参与。

而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的网络监督正是这种现代科技同现代民主有效的结合,为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未来发展趋势。

网络监督有利于打破公民监督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成员对信息的了解不同,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往往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这种现象在社会政治和法律等领域同样存在。

在公共事务领域,官员和民众的信息如果是完全对称的,他们就会充分了解对方各自的行为及权力执行结果。

这样,因为对公权力执行过程及结果的监督是无成本的,所以民众也会积极参与,官员也知道如果自己运用公权力不当,就会失去受托人资格,因此会谨慎行使公权力。

当信息不对称时,谁对公权力拥有的信息多,谁就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及其执行中拥有潜在的优势。

而由于各种原因官员能掌握有更多的信息,便会通过“寻租”等方式,把这种优势转化成现实利益,产生腐败。

网络舆论监督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网络舆论监督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网络舆论监督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本论文通过分析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根据这些原因想出及时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分析原因;研究对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的威力在不断加强,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个主要力量。

但是现在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发达,网络舆论监督的力度还是不够,存在着很多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找出适当的解决办法。

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力度,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1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1.1网络舆论监督依据的事实不够客观真实网络舆论监督是以网络信息为条件,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电子数据库等多种网络技术形式对社会上的一些事情进行评论。

与传统的舆论监督不同的是,传统舆论一般都是通过记者进行深入地调查,从而得到相关的事实依据,但是网络舆论监督大多是根据网民自己的兴趣来发表感想的。

网络的快速性就造成了网民没有对网络事实进行深入的调查,从而缺少有效的依据。

现在很多的网名不知缘由,故意扭曲事实,使舆论监督起不到该有的作用,这是网络舆论监督中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1.2网络舆论监督情绪化问题突出网络舆论监督情绪化主要就是因为很多网民没有自己的主见,总是一味地转帖、跟帖,别人的评论怎么样,自己的评论就怎么样,人云亦云。

还有的网友不希望与自己相悖的言论出现,一旦发现有这样的言论就会大加批判。

若是遇到与自己想法一致的言论,就会大加赞扬,纷纷跟帖,扰乱了民心,影响了网络气氛的和谐,造成网络舆论功能的正常发挥。

1.3网络舆论监督方式存在侵权倾向网络舆论监督方式存在侵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网络当事人的隐私权主要就是在网上享有的人格支配权,而且不会被他人所侵犯、搜集和复制。

可是现在网络上明星的隐私被曝光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这些行为都是侵犯当事人主权的错位行径,失去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本意。

二是侵犯当事人的名誉权,侵犯名誉权主要就是在网络论坛上发表不当的言论,因为侵权言论散播的范围十分广泛,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

网络舆论监督研究的开题报告

网络舆论监督研究的开题报告

网络舆论监督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

网络舆论有着广泛的表达、传播和影响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稳定、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同时,网络舆论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可操作性也让其成为了一些不法分子煽动、制造混乱和散布谣言的有利条件。

因此,网络舆论监督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正义和法律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网络舆论监督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控和管理,减少不良、虚假、恶意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和影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

另外,通过研究网络舆论监督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提高行政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舆论监督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体系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发展轨迹。

3. 各国网络舆论监督法规和制度的比较研究。

4. 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的研究。

5. 网络舆论监督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的研究。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和实证研究法。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预期成果主要包括:1. 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2. 揭示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 探究网络舆论监督与其他类型监督的联系、融合和互动。

4. 尝试通过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研究,提升我国信息化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创新点主要在于:1. 对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和框架进行重新梳理和理论创新。

2. 对世界各国网络舆论监督体系和制度进行深入比较和案例研究,为我国的建设提供国际化视野和参考经验。

3. 借助新技术和手段,将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监督方式有机结合,实现信息的全时、全面监测和引导。

4. 通过实证分析和调查研究,揭示网络舆论监督的实践效果和问题,为未来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五、进度安排阶段活动安排第一阶段 1. 阅读相关文献,梳理研究现状和问题。

网络舆论监督情况汇报

网络舆论监督情况汇报

网络舆论监督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日益凸显。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通过网络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和评论,促进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正、公开、公平。

在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情况如何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次全面的汇报。

首先,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除了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外,网络上的自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也成为了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

这些新兴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舆论监督的主体更加多样化,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其次,网络舆论监督呈现出立体化的特点。

传统的舆论监督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进行传播,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的舆论监督也逐渐兴起。

这种立体化的舆论监督形式,使得监督更加直观、真实,也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共鸣。

再次,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逐渐显现。

通过网络舆论监督,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得到了及时曝光和舆论引导,一些不法行为也得到了舆论的谴责和制止。

同时,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也开始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积极回应和处理社会关注的问题,使得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

最后,网络舆论监督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网络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给舆论监督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需要加强网络信息真实性的监管和管理;另一方面,一些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着过度炒作、偏激情绪等问题,需要规范和引导舆论监督的方向。

总的来说,网络舆论监督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主体多元化、形式立体化、效果显现等特点值得肯定。

同时,也需要认识到网络舆论监督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引导,推动网络舆论监督健康有序发展。

以上就是对网络舆论监督情况的汇报,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共同促进网络舆论监督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论政府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开题报告

论政府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论文题目:论政府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政府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网民人数已经突破5亿人数,越来越多人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言论,网络成为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

网络舆论是融政治、经济、文化、民众思想等多种意识形态的一种社会力量,已经成为继法律和政治权力之后的一种新型的权力。

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对网络舆情监管不当,就会导致群体性事件,使事态进一步恶化。

群体性事件是一种新的网络危机,为了增强政府对网络舆情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力,提高对网络危机的应对能力,本文通过群体性事件分析政府在网络舆情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已经成为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平台,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对网络舆情的关注与研究。

关于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主要有:李小晖(2011)提出网络舆情是指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的网络参与主体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交流活动有关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它由网络参与主体、网络载体、倾向性言论、扩散和反馈五大基本要素构成,体现了空间的虚拟性、系统的开放性、主体的隐匿性、事件的突发性和传播的交互性五大特点。

贾举(2009)指出网络舆情系统是一个自我结构、自我发展、按自己的规律运行的自组织系统。

天津社会和学院舆情研究所刘毅(2007)对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

(一)网络舆情监管的必要性丁俊杰(2010)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关键期和矛盾突发期,各种问题频发,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社会和谐度和稳定度的,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势在必行。

王新菊(2012)指出在信息时代网络舆情以其突发性、直接性、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性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因此,她提出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网络舆情治理开题报告

网络舆情治理开题报告

网络舆情治理开题报告1. 引言网络舆情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对某一事件、问题或人物的公众意见和舆论倾向的总合,其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舆情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进行网络舆情治理成为了当今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旨在探讨网络舆情的特点、影响及其治理策略,以期为实现有效的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参考和建议。

2. 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 快速性网络舆情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到全国甚至全球。

一条简短的微博或一则网络视频,仅几分钟就可以引起数百万人的关注和参与。

2.2 广泛性网络舆情可以迅速覆盖到各个社会群体,在传统媒体无法触及的地方也能产生影响。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多元化的舆论。

2.3 匿名性在网络舆情中,人们可以隐匿身份,匿名发布舆论,这导致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难以把控。

同时,网络上的恶意言论和谣言也因匿名性而更容易传播。

2.4 情绪化网络舆情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绪表达,人们在互联网上更倾向于宣泄情绪、表达不满和批评。

对于网络舆情治理来说,情绪化是一个需要注意和应对的难题。

3. 网络舆情的影响网络舆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社会稳定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广泛覆盖,可以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一些敏感的舆情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群体事件、社会动荡等不良后果。

3.2 公共秩序网络舆情对公共秩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煽动和引导行为上。

一些网络舆论可能会鼓动非法活动或激化社会矛盾,对公共秩序造成威胁和破坏。

3.3 企业形象网络舆情对企业形象的影响非常大,一则不利的舆情报道或网络负面评论,可能导致企业形象受损,进而影响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信任。

3.4 政府形象政府作为社会管理主体,其形象对社会稳定和公众信任有着重要作用。

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合理性、执行的公正性等方面。

网络舆情监管对策研究报告

网络舆情监管对策研究报告

网络舆情监管对策研究报告
网络舆情监管是当前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任务之一,有效的舆情监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以及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网络舆情监管现状分析
1. 社交媒体的高度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网络舆情形势日益复杂。

2. 不法分子利用虚假信息和散布谣言等手段,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群众恐慌。

3. 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完备,监管手段滞后于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

二、网络舆情监管对策建议
1. 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

2. 加大对网络舆情的舆论引导力度,引导公众理性对待舆情事件,减少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3.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监测和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舆情事件。

4. 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三、推进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前景和挑战
1. 技术的发展将为网络舆情监管提供更多可能,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运用。

2. 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破坏网络舆情监管的难度将逐渐增加,
监管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3. 全社会共同参与网络舆情监管是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需要形成社会共识和多方合作的格局。

结论:
网络舆情监管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任务,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在技术的支持下,有效地引导舆情,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舆情生态环境,实现网络舆情监管的目标。

论网络监督【开题报告】

论网络监督【开题报告】

论网络监督【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行政管理论网络监督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选题依据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已经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作为新兴的媒体工具,网络独特的隐蔽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促使人们开始在网络平台上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揭露社会的黑暗,监督政府权利的行使。

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未来最要的监督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能选择。

网络舆论监督是对传统监督体制的补充,弥补了传统监督体制在监督过程中的缺陷。

网络舆论监督得天独厚的优点,吸引人们对网络参政议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网民通过网络监督政府,政府利用网络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网络监督成为了政府与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

通过分析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发现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网络上的不实报道,蓄意造谣,甚至是网络暴力,导致了民众曲解事实真相,同情心受到蒙骗,政府公信力受到挑战。

这些弊病的发生,主要是网络监督作为新兴的监督形式,还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缺少网民的正确分析看待,公民的素质参差不齐。

本文阐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分析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提出了引导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

二.选题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兴舆论监督方式—网络监督应运而生,并以其开放,快速,廉价,及时等独特的优势,受到许多网民的喜爱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网络舆论监督能够监督政府的公共决策制定,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高效化,加快民主化进程的步伐;网络舆论监督能够有效预防官员腐败现象,一方面从更大范围上监督官员,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有关部门对相关官员进行反腐调查;网络舆论监督能够促使行政权力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网络舆论监督使得监督主体回归人民,促进民主化进程。

网络舆论监督的这些作用表明,网络舆论监督将成为未来最主要的监督方式。

尽管目前网络舆论监督还不够完善,需要政府与个人的共同努力去解决,但是这并不影响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

舆论监督的开题报告

舆论监督的开题报告

舆论监督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舆论空间变得更加开放和自由。

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力量,对维护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舆论监督主要依赖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论坛等渠道自由地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意见和声音,这给舆论监督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舆论监督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措施,以促进舆论监督的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分析当前舆论监督的形式和特点;•研究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探讨舆论监督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提出改进和优化舆论监督的方法和措施。

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3.1 文献综述通过综合分析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相关文献和报道,了解舆论监督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

3.2 实证研究通过对舆论监督的形式、特点和效果进行实证研究,收集和分析现有的舆论监督案例和数据,探讨舆论监督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3 调查问卷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公众对舆论监督的认知和评价。

通过统计和分析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公众的关注点和期望,为改进舆论监督提供参考意见。

3.4 专家访谈选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舆论监督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专家访谈,深入了解舆论监督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4.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4.1 舆论监督的形式和特点通过对舆论监督的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了解舆论监督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并比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和效果。

4.2 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探讨舆论监督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舆论监督对政府决策、社会公正和民主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行政管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及完善途径研究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选题依据网络舆论监督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评价,对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言行进行监督。

其本质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参与党和政府的公共事务,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缺少专业的把关人员,缺少理性的规范,网络舆论的产生更多地呈现出自由随性的特点,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宽容有余而严谨不足,自由有余而规范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网络舆论监督应有的严肃性,使其陷入非正义非道德的伦理困境。

从实践层面看,由于地方行政干预过多,导致网络环境差,丧失监督职能,网络监督无法可依、监督效力不足,因此,改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的意义加强网络舆论监督,让民意得到真实和充分的表达,人民能够间接地广泛参与管理国家政府事务,人民民主专政得到更加好地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网络监督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无疑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

网络监督的特点决定了网民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表达意志,最大限度地实现和保障自己的民主权利。

其次,网络新媒体为人民群众了解国家事务和发表意见建议提供了简单、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推动信息公开和透明,更能激发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能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第三,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可以加快政府机关传统的监管制度改革创新。

通过网络加强对干部作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监督,促进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1. 国内研究动态: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

1998年5月,因印尼排华动乱而引起了网上“黄丝带运动”是网络舆论发端的标志性事件。

随后的我国驻南使馆被炸事件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成就了人民网后来的“强国论坛”,并且促使众多类别的论坛群组初具规模。

第二阶段网络舆论监督的逐步发展。

自2001年开始,随着我国网络新闻事业逐渐走向成熟,网络舆论监督也开始发展并完善起来。

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类报道的比例一直持上升趋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报道手法也越来越完善。

第三阶段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监督,政府给予充分重视。

以“非典”事件和孙志刚事件为代表,各大网站不仅纷纷追踪报道,而且还开辟论坛、设置网上调查等栏目鼓励网民发表意见。

第四阶段是网络舆论监督的迅猛发展和亟待完善。

2005年,互联网上依然热点频频,出现了很多网络舆论监督的案例,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概就是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和哈尔滨的天价医药费事件。

自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以来,在当前中国的语境之下,网络传播与建设“和谐社会”成为一些研究者重点关注的话题。

作为一种天生就带有民主特性的新媒体,网络在表达民意,政务公开,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等多个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民日报》2008年1月4日第5版发表了文章《2007,倾听中国网民》,文章得出一个结论:“网民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生力量。

”这个论断,在2008年的中国互联网得到了应验。

从年头开始的“零税收”,一直到年底的“天价香烟”曝光,以网络为载体的舆论监督,特别是对特殊利益团体的监督,成效非凡。

虽然网络舆论监督在各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狠多问题,在《当前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一文中,作者指出尽管网络舆论监督有着诸多优势, 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很多方面还亟待规范和完善。

当前网络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虽然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迅速, 用户量不断增加, 网民总数跃居世界第一, 互联网络在我国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传播媒介, 但普及率仍然较低;我国网络舆情的代表性尚不能充分反映社会公众的利益表达。

一方面,在我国能够通过网络来实现自己意志和利益表达的人数仍然偏少,另一方面,我国网民结构失衡明显;网络新闻个性缺失导致网络舆论监督难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为了解决网络舆论监督中的问题,以及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效果,还需从法律建设、建立网络舆论监督回应机制多种监督方式的结合使用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例如在《浅谈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及完善对策》中,作者认为要完善网络舆论监督,需要做到1)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2)努力提高网民的素质和加强网络媒体自律。

3)建立网络舆论监督回应机制,推动政务公开4)实现网络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相结合。

2. 国外研究动态:新闻自由是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的斗争中提出的“伟大口号”。

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率先提出“新闻自由”的口号, 他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利”。

由于弥尔顿等人的不懈努力1695 年,英国特许出版制度被废除。

1792年,英国制订了进步的“法克斯诽谤法案”。

1868 年英国国会正式承认记者有报道及批评国会的自由,不构成煽动诽谤罪。

这为英国新闻界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比较有力的法律保护。

西方各国,舆论监督的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公民的知情权和公共权力运作的透明度。

瑞典是世界上首创信息公开立法的国家。

1766年,它就制订了出版自由法,该法后来成为瑞典宪法的一部分。

20世纪以后,世界上已有几十个国家制订了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

芬兰1951 年制订了《官方文件公开法》。

丹麦、挪威于1970 年,法国、荷兰于1978 年制订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

美国国会于1966 年、1974 年和1976 年分别通过了《信息披露法》(又译《信息自由法》)、《联邦隐私权法》和《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赋予全体国民最大限度的知情权和政府官员最小程度的隐私权。

其中,《信息披露法》规定,美国的任何一位公民有权看到除法律特别禁止的所有联邦或州政府的文件,而且实现这种权力无需任何必要的理由和请求。

从总体情况来看,对如何完善网络舆论监督问题,国内外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在进行着,而且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这些研究很多时候都是从大局出来,没有针对性,没有做到实际问题实际分析,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舆论又有了新发展,关系更加复杂化,所以,本文就是针对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对此从多方面进行了了进一步的剖析,以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所突破,对解决该问题提供借鉴。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基本内容1.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特点及现状分析2.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分析3. 完善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建议(二)拟解决主要问题1.网络舆论监督无法可依、监督失实,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制化建设2.政府信息不公开或公开不及时,加强信息公开程度。

3.网络媒体和网民缺乏自律意识,舆论监督环境恶化,加强网络媒体和网民的自律建设。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一)研究步骤本研究论文初步计划从2010年10月开始至2010年2月初结束,历时5个月时间。

1.准备阶段(2010.10—2010.11): 召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等,明确研究的方向、对象和方法。

2.启动阶段(2010.12―2010.1):选题及收集相关资料并撰写开题报告;撰写文献综述;拟订论文研究提纲和研究方案。

3.实践研究阶段(2010.1―2010.2):进行实证研究。

依据论文大纲撰写论文并交老师指导,进行多个轮回的指导研究,完成了最终定稿。

4.答辩阶段(2010.5—2010.6): 准备并参加论文答辩,提交毕业论文和完整资料。

(二)研究方法首先,通过网络、书籍、报刊、图书馆、调查研究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对国内外有关贿选问题进行研究著作进行研读,了解详细情况,对相关问题形成系统看法;其次,把自己对贿选的认识和相关资料相结合,写成论文;再次,积极、主动联系指导老师、听取意见,按照指导老师对论文的点评及要求,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修改等;(三)研究措施以网络资源、图书馆电子图书、各种相关著作以及相关期刊论文作为研究的主要来源,采用观察、经验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以确定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四、参考文献[1]王强华,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13.[2]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4.[3]唐光怀.舆论监督法治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2007:45.[4]周光凡.领导者的媒体驾驭能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22.[5]刘建明.舆论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9.[6]周光凡.领导者的媒体驾驭能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135.[7]马静,胡凯.网络媒体监督——信息时代的双刃剑[J].时代经贸,2008(8):31-32.[8]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M].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88.[9]张昆.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46.[10]陈建华.浅议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J].中国广播,2005(3):9-11.[1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48-50.[12]Vatteri Niemi,Ari Renvall. How to Prevent Buying of Votes in Computer Elections[J].Social Change, 2009(40) : 18.[13]Huntington harris andpau lm.lewis. The Press, Public Behavior,and Public Opin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68) : 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