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数学发展史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一、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
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并以空位表示零。
算筹为加、减、乘、除等运算建立起良好的条件。
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
战国时期,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
墨家还给出有穷和无穷的定义。
《庄子》记载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和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提出的论题,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
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但这种重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二、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
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为使不断丰富的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与其同时出土的一本汉简历谱所记乃吕后二年,所以该书的成书年代至晚是公元前186年。
中国数学发展简史
中国数学发展简史(一)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就已刻有表示数字的符号。
到原始公社末期,就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二)春秋战国之际,筹算得到普遍的应用筹算记数法已使用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庄子》记载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和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提出的论题,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例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是我国古书中最早体现微积分思想的一段)等。
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但这种重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和文化均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古代数学体系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它的主要标志是算术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以及《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数学著作的出现。
《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就其数学成就来说,堪称是世界数学名著。
例如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的方法)等,水平都是很高的,其中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数加减法则在世界数学发展上是遥遥领先的。
就其特点来说,它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三)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发展魏、晋时期出现的玄学有利于数学从理论上加以提高。
吴国赵爽注《周髀算经》,汉末魏初徐岳撰《九章算术》注2卷(已失传),魏末晋初刘徽撰《九章算术》注10卷(263)、《九章重差图》1卷(已失传)都是出现在这个时期,赵爽与刘徽的工作为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
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量函数论被国际学术界 称为「华氏定理」.
陈景润,中国现代数学家,世界著名解析数论 学家之一. 1966年,陈景润攻克了世界著名数 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 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 辉煌.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 先地位.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 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 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 Weil曾 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 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1978 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 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 傲
唐朝在数学教育方面有长足的发
展.656年国子监设立算学馆,设有算学
博士和助教,由太史令淳风等人编纂注
释算经十书
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海岛算经、孙子算经
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
缉古
算经、五曹算经
五经算术、缀术,
作为算学馆学生用的课本.对保存古代
数学经典起了重要的作用.
淳风 公元604-672年 唐代岐州雍人今陕西风翔
梅文鼎幼时注意观察天象,27岁起,始治数学、 历法,终身潜心学术.后接触西方书籍.康熙年间进 京,以学识为康熙帝赏识,曾系统考察古今中外历 法,又介绍欧洲数学,研究中西历算.其间,为明史馆 校订历志舛错10余处,撰成明史历志拟稿.近人称 梅文鼎和日本的关孝和、英国的牛顿为当时世界 的三大数学家,著有方田通法、方程论.
近现代数学发展时期
陈省身
数学家,美国国籍 .曾获美国国家科学 奖1975,沃尔夫数学奖1984等.1994年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身是20世纪 的伟大几何学家,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尤 为突出,被世人称为微分几何之父.
中国的数学历史
中国的数学历史中国是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有着光辉的数学历史。
以下是有关中国数学历史的一些重要内容:1.最早的数学发展: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的商代就已开始发展数学。
商代的贡献主要包括单位的建立,长度和重量的标准化以及简单的算数。
2.数学家张丘建的贡献:在东汉末年,张丘建发表的《算经》成为了数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包括594个题目,主要涵盖了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学四个方面的内容。
3.数学家李冶的成就:唐代数学家李冶贡献了许多重要的发现,特别是在解释和应用三角函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发明了多种算术方法,并开发了新的几何工具。
4.算学的发展:在宋代,算学成为了学校的主要课程之一,并且开始出现了关于代数学和几何学的研究。
宋代数学家朱世杰发明了一种新的十进制计数方法,并提出若干关于除法和乘方的原则。
5.《数学九章》的出现:明代数学家秦九韶和杨辉共同编写了《数学九章》这部长篇巨著。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各个方面。
它不仅仍然是数学研究的必读之书,而且还影响了欧洲的数学研究。
6.数学教育的革新:在清朝,数学成为了中国的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清末时期的数学家严复通过翻译数学教材的方式,将西方的数学思想引入到中国。
总的来说,中国的数学历史相当悠久而且丰富,其成就在几何、代数以及计算机等领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虽然现代数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数学所开创的理性、系统、严密的数学思想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数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数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国的数学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数学文化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此时已经有扁鹊算术、卜筮等各种数学科技的应用。
接下来,随着战国时期的发展,数学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如乘法、几何应用等。
汉代是中国数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九章算术》,它包含了“A+B”、“一元二次方程”、“直角三角形”等数学概念。
此外,还有另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它在数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方面都有重大的作用。
这些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数学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唐代是中国数学史上又一个伟大的时期,数学领域的繁荣要归功于宋朝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李冶。
他的著作“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和“数学通轨”为中国数学发展的奠基石。
在中国数学的发展史上,唐朝还出现了用于计算圆周率的平积法、线性同余方程以及大中等肋芝麻算法等重要的数学方法。
宋朝是中国数学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数学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著名的数学家有杨辉、李之仪、祖冲之、秦九韶等,他们的数学著作成为了学术研究成果的代表。
此外,宋朝还出现了加减乘除、高次方程、三角函数以及应用微积分等数学方法。
明朝是中国数学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明朝时期数学家朱载堉的“借芝麻将军之名开设算术课”的做法,引发了全国的数学热潮,使中国数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非常悠久,这个发展过程的关键在于它不仅继承发扬了古代数学遗产,而且还对数学的发展提供了自己的贡献,成为了中华民族数学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如今的中国数学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数学发展简史
中国数学发展简史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之间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自然科学。
它又分为应用数学和理论数学两大类,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出现语言、文字之前,由于谋生的需要,人们的头脑里就已有了数的概念。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因此数学的发展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处于奴隶社会的周朝就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就要教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号称为“六艺”。
数学就是其中一门,可见有关数学知识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据说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
春秋时期,人们能较熟练地运用数学中的几何知识用于城市建筑与土地测量,还有赋役征收等方面。
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制造农具、车辆和兵器等实践中已有了角度的概念。
如:《墨经》中有了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管子·地员》中有了运用九九诀的例句。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时期成书的《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数学著作。
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搜集了264个数学问题的解法,其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还有各种面积、体积的算法和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问题,以及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特别是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载了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
《九章算术》与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对世界数学的影响是一样的。
南北朝时期,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429-500年)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而德国的鄂图在1573年才达到这个水平,比祖冲之晚了1100年。
祖冲之的儿子祖日恒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数学家。
父亲研究“圆周率”,儿子则研究“球”和立体几何。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有一则祖日恒定理:“夹在两个平行平面内的两个几何体,如果所截得的等高截面面积相等,那么两个几何体的体积也就相等。
”由此定理可以推出:圆台和棱台、圆锥体和角锥体的体积完全可以用同一公式来计算,隋唐时期的数学发展是与天文历法的制定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中国传统数学的形成与兴盛: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4世纪。
分成三个阶段:《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刘徽与祖冲之、宋元数学,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三次高峰,简述9位中国科学家的数学工作。
第一次高峰:数学体系的形成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国,1983),秦汉时期形成中国传统数学体系。
我们通过一些古典数学文献说明数学体系的形成。
1983-1984年间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一批西汉初年(即吕后至文帝初年,约为公元前170年前后)的竹简,共千余支。
经初步整理,其中有历谱、日书等多种古代珍贵的文献,还有一部数学著作,据写在一支竹简背面的字迹辨认,这部竹简算书的书名叫《算数书》,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
经研究,它和《九章算术》(公元1世纪)有许多相同之处,体例也是“问题集”形式,大多数题都由问、答、术三部分组成,而且有些概念、术语也与《九章算术》的一样。
《周髀算经》(髀:量日影的标杆)编纂于西汉末年,约公元前100年,它虽是一部天文学著作(“盖天说”-天圆地方;中国古代正统的宇宙观是“浑天说”-大地是悬浮于宇宙空间的圆球,“天体如弹丸,地如卵中黄”),涉及的数学知识有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西周),其中包括两项重要的数学成就:勾股定理的普遍形式(中国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书面记载),数学在天文测量中的应用(测太阳高或远的“陈子测日法”,陈子约公元前6、7世纪人,相似形方法)。
勾股定理的普遍形式: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
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的著作是《九章算术》(东汉,公元100年)。
它不是出自一个人之手,是经过历代多人修订、增补而成,其中的数学内容,有些也可以追溯到周代。
中国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周礼》记载西周贵族子弟必学的六门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有一门是“九数”。
《九章算术》是由“九数”发展而来。
在秦焚书(公元前213年)之前,至少已有原始的本子。
数说中囯数学内容
数说中囯数学内容
中国是世界上数学发展最早、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从先秦时期的《周髀算经》到现代的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概率论等研究,中国数学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时期:
1. 先秦时期:《周髀算经》是中国数学史上最早的著作之一,内容包括算术、几何和代数等方面。
《九章算数》和《数书九章》也是此时期的代表作。
2. 汉唐时期:唐朝数学家《算经六书》、李冶《数书九章》、刘徽《九章算法》、杨辉《详解九章算法》和祖冲之《张丘建算经注》等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
3. 宋元明清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数学逐渐进入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
数学家秦九韶和杨辉等人所著的《数书九章》、《详解九章算法》等著作深刻阐述了像平方差分公式、杨辉三角、数学归纳法等理论,开创了新的数学研究方法。
明代的数学家朱权则把中国数学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
他发明了中国古代数学中最重要的代数学会——方程方法。
4. 现代时期:进入现代以后,中国数学不仅在应用数学也在纯数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中国的高等数学、数学物理、几何学等领域的学术成果也逐渐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总体来说,中国数学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过程,远远超越了许多西方国家。
现代数学的发展中,中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需要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数学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如下:1.起源:- 远古时期的记数意识: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有了记数的意识。
大约7000年以前,人们对数字的认知还非常有限,甚至数到2以上都有困难。
后来人们逐渐把数字和双手联系起来,每只手代表一个“1”,这是最初对数字的直观理解。
为了记录和表达数量,祖先们先是结绳记数,后来发展到“书契”记数。
在五六千年前,已经能够书写1至30的数字,到了春秋时代,能书写3000以上的数字,并且有了加法和乘法的意识。
- 早期的数学知识记载:春秋时期孔子修改过的《周易》中出现了八卦,这是一种具有深刻数学内涵的符号系统,对后世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卦在数学、天文、物理等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战国时期的数学突破:这一时期中国数学取得了显著进展。
算术领域,四则运算得到确立,乘法口诀已经在一些著作中零散出现,分数计算也开始应用于生产生活,比如种植土地、分配粮食等方面;几何领域,出现了勾股定理;代数领域,出现了负数概念的萌芽;并且出现了“对策论”的萌芽,如战国时期孙膑提出的“斗马术”问题,就反映了对策论中争取总体最优的数学思想。
2.发展:- 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在记数和计算方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乘除法算例明显增多,还出现了多步乘除法和趋于完整的九九乘法口诀。
在几何方面,对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体积计算的知识也更加丰富。
同时,算筹和十进位制系统的出现和应用,为数学计算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和有效的计数方法。
算筹是一些直径1分、长6分的小棍儿,质料有竹、木、骨、铁、铜等,其功用与算盘珠相仿。
- 西汉末期至隋朝中叶:这是中国数学理论的第一个高峰期,标志是《九章算术》的诞生。
《九章算术》是中国秦汉时期一二百年的数学知识结晶,全书共分为九章,收录了246道数学应用题,每道题都分为问、答、术(解法,有的一题一术,有的一题多术)三部分,内容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这一时期除了《九章算术》,还出现了刘徽注的《九章算术》以及《海岛算经》《孙子算经》等数学专著。
数学史中国数学历史发展概况
数学史中国数学历史发展概况中国数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数学活动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商代,这是中国数学的起源。
在古代,数学通常被用于实际应用,例如农业、商业和工程等领域。
商代时期的数学主要集中在商业领域,特别是在商品交易和粮食分配方面。
商代的数学主要包含了计算和测量技术的应用,例如计算面积和容积,测量土地和建筑物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的发展逐渐进入了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数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许多学术家和哲学家开始研究数学的本质和规律。
在战国时期,数学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一些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例如《九章算术》就是中国古代数学的经典之一,它包含了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方程、几何等。
汉代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有关数学的研究不断深入。
汉代的数学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十进位制的发明,这是现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十进位制的引入对数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来的数学家提供了更精确的计算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数学在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隋唐时期的数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天文学和几何学等领域。
著名的数学家李冶在这个时期贡献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成果,他的著作《数书九章》包含了五千多个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明清时期的数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代数和概率等领域。
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在这个时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理论和公式。
著名的数学家朱经武在明代提出了代数中的数学计算方法,他的贡献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总结起来,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商代,经历了战国时期、汉代、隋唐时期、宋代和明清时期等不同的阶段。
中国数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数、几何、概率等领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以及数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为今天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数学史话
中国传统数学史话中国的数学史不仅在东亚范围之内,而且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中国古代数学奠定了世界古代数学发展的基础,是古代数学发展史上不朽的一部到。
一、夏商时期1、夏商时代,算术发展十分迅速,用捻筒法来做算术运算,以结构较为完整的“十倍乘计”等方法计算乘法、九宫法计算除法的算法技术,使算术计算更加便捷准确。
2、夏商时代也发明了比例4:3——三角比例,从而实现了圆周率和圆面积的应用实践,并形成了计算几何和解几何的学科体系。
另外在夏商时代,是发现了“六十甲子(公历)历法”,以及“八卦”科学。
二、战国秦汉时期1、在战国时期,发明了由三角比例4:3——三角比例发展而来的圆周率,在秦汉时期得出圆周率π值,它圆周率的估算值已经达到公约的标准水平,也可以说,秦汉时期是中国数学发展史中的重要时期。
2、还有,在战国秦汉时期,发明了叫“交叉算”的算术技术,而且提出了“等比数列递推法”的历史经典,以及多个著名的数学家出现。
三、隋唐五代1、在隋唐五代时期,数学发展很快,发明了多个技术,如立方相等法、金刚石等技术,计算方法:由半径或直径及圆坐标定义圆,最早提出等比相似多边形、正多边形、螺旋线等基本几何概念。
2、同时发明了“九章算法”,一种可以用来进行继数和解几何概算的数学技术。
五代时期数学也开始应用于测量和地图,当时出现了很多的历史名人、定等比数列的定理李世民等。
四、宋元明清时期1、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他们把一些著名的数学理论发展得更深入,还发明了“竹算术”,并将竹木算术应用到等比数列和三角函数上。
2、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发明技术:圆表面积的应用、圆的面积的几何计算、正方形根的计算,以及著名的比例锤破尺、旋转缆轮和双端拱形等。
3、明清时期,数学研究也在不断的进步,发明了拟固线、解微分方程、应用舒尔伯斯定理解圆的方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解析几何公式。
五、新中国建立到现在1、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数学研究也在不断地进行,形成了多个数学体系,如灰色系统理论、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拓扑学、线性空间与非线性分析等。
数学史第十讲中国数学发展简史1
数学史第十讲:中国数学发展简史(上)导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数学发展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重点关注中国数学的早期发展和重要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的起源中国古代数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古人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计算和测量解决问题。
最早的数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农业、商业和建筑等领域。
古代中国人通过实际经验逐渐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
商周时期的数学成就在商、周时期,古代中国的数学活动开始系统化。
当时的古人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计数制度,称为“六十进制”。
这一计数制度是基于六十个基本符号,并且有一定的进位规则。
这种计数制度的特殊性使其对后来的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商、周时期的古代中国人还开始研究几何学和代数学。
他们在实际工程建设中运用几何知识来解决测量计算问题,并发展了一些几何方法。
在代数学方面,他们开始应用方程来解决问题,并发展出了一些基本的代数运算法则。
秦汉时期的数学进步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数学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
这一时期的数学活动主要体现在“史书”和“九章算术”两部著作中。
“史书”是当时最早的数学著作,记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些成就。
其中包括数论、代数学和几何学等方面的内容。
这对后来的数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共有九章。
它包含了古代中国数学的基本概念、运算法则和解题方法。
其中最著名的章节是“方程章”,它主要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繁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数学繁荣达到了顶峰。
当时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数学家是刘徽,他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刘徽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天元术,解决了很多几何和代数问题。
他的著作《九章算术注》被后人广泛传颂,并对后来的中国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很多其他的数学著作,如刘徽的《神农算经》、嵇中散的《数书九章》等,都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中国传统数学的形成与兴盛: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4世纪。
分成三个阶段:《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刘徽与祖冲之、宋元数学,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三次高峰,简述9位中国科学家的数学工作。
第一次高峰:数学体系的形成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国,1983),秦汉时期形成中国传统数学体系。
我们通过一些古典数学文献说明数学体系的形成。
1983-1984年间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一批西汉初年(即吕后至文帝初年,约为公元前170年前后)的竹简,共千余支。
经初步整理,其中有历谱、日书等多种古代珍贵的文献,还有一部数学著作,据写在一支竹简背面的字迹辨认,这部竹简算书的书名叫《算数书》,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
经研究,它和《九章算术》(公元1世纪)有许多相同之处,体例也是“问题集”形式,大多数题都由问、答、术三部分组成,而且有些概念、术语也与《九章算术》的一样。
《周髀算经》(髀:量日影的标杆)编纂于西汉末年,约公元前100年,它虽是一部天文学著作(“盖天说”-天圆地方;中国古代正统的宇宙观是“浑天说”-大地是悬浮于宇宙空间的圆球,“天体如弹丸,地如卵中黄”),涉及的数学知识有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西周),其中包括两项重要的数学成就:勾股定理的普遍形式(中国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书面记载),数学在天文测量中的应用(测太阳高或远的“陈子测日法”,陈子约公元前6、7世纪人,相似形方法)。
勾股定理的普遍形式: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
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的著作是《九章算术》(东汉,公元100年)。
它不是出自一个人之手,是经过历代多人修订、增补而成,其中的数学内容,有些也可以追溯到周代。
中国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周礼》记载西周贵族子弟必学的六门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有一门是“九数”。
《九章算术》是由“九数”发展而来。
在秦焚书(公元前213年)之前,至少已有原始的本子。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3篇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第一篇:中国古代数学发展概述自古以来,我国对数学的研究就十分重视。
我国古代数学以算术、代数、几何和数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初步认知到严谨的定理证明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概述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骨牌文字和甲骨文。
骨牌文字中有许多“上、下相加等于中”的运算式,说明当时我国已经有了基本的算术知识。
到了周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一些有关算法和几何学的书籍也开始出现,如庄子《齐物论》中关于无穷大与无穷小的论述,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一部古代数学的经典著作,其中涉及到了初等代数、方程、余数、幂指数、圆周率和勾股定理等重要概念和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数的数位表示法和算学运算逐渐成熟。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以后,中国古代数学出现了独特的代数学派别,在代数学发展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海峤算经》、《算数书》和《高经》等九部著作。
其中,《海峤算经》是我国古代代数中最早的代数学著作,其中提出了“望高方”、“全量数”、“分配术”等代数运算概念。
这些运算概念对未来代数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几何学方面,中国古代对于几何学的研究主要从事以量求形的实用几何学研究。
数学几何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的宋元时期,宋算学家李冶在《数书九章》中提出了勾股定理。
此外,清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发现了圆周率的取值方法,并将圆周率的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六位,这在当时是令人惊叹的成果。
从上述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数学得以长足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其注重实践应用,并赋予了这些实践意义以及更广阔的文化内涵。
此外,应该指出的是古代数学还蕴含了我国深厚的哲学、文化和历史内涵,这也是我们重视古代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篇:中国古代代数学中国古代代数学发展最为明显、最为独特的特点便是“天元术”和“方程式”的使用。
中国从古到今的数学发展
中国从古到今的数学发展中国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为数学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得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成为世界数学发展的领先者。
具体来看,中国数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 数学的萌芽阶段: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数字的记录,其中蕴含了十进制的规则。
这一时期,人们通过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等方法来认识和使用数的概念。
2. 数学体系的形成阶段: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严格的十进位制筹算记数方法开始出现,并有了关于几何学的记载,如《考工记》中提到的与手工业制作相关的实用几何知识。
传说中,伏羲创造了“规”和“矩”,大禹治水时用这些工具丈量土地和测算山谷。
3. 数学的发展与繁荣阶段:中国古代数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出现了如秦九韶、李冶、杨辉等著名数学家,他们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4. 近现代数学的发展: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数学的引入,中国数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西方数学思想开始交流融合。
尤其是在20世纪,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近代教育的推广,数学教育得到了广泛普及和发展。
5. 当代数学的现状: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数学领域继续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趋势,不仅在纯粹数学的多个分支上有所建树,还在应用数学及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数学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潜力。
综上所述,中国数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起源到繁荣再到现代化的历程,每个时期都有其显著的成就和特点。
古代中国的数学家们在算术、代数、几何等领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近现代以来,中国数学在吸收世界先进成果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世界数学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重新回答||。
简述中国数学的发展史
简述中国数学的发展史中国数学发展史:历史与传统一直保鲜中国数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是基于当时基于当时用数学领域发展出的算法和工具而演变而成。
中国数学 but 研究的深远性及其贡献享誉全球,令它在古代文明的巅峰时期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重点讨论近代中国数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国数学的起源古代中国数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朝以前,一步步演变而来,从简单计数工具到绘制有规律图形。
其中有很多方面的研究,如分形计算、比例、极坐标、等值线、相似概念等,可以追溯到秦朝以前。
《九章算术》是古代中国数学的伟大成就,记载了中国古代研究数学的基础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很多数学领域的算法和工具。
二、唐宋数学的复兴唐宋时期,中国的数学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诸如《郑玄算经》、《裴达森算经》、《支学算经》等著作相继推出,大大推动了中国数学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巫马可以将数学技术应用到天文、地理和医学等领域,把它们作为辅助手段,让中国古代数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
三、明清数学的蓬勃发展明清时期,中国数学技术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得到大幅提升。
榜样最高的是范仲淹,《流沙池记》、《定经》以及集大成的《算学启蒙》让中国数学技术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专业数学著作,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另外,著名数学家周辩和穆蔚在回归分析、拉格朗日法及新型椭圆函数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近代中国数学的发展近代,中国的哲学数学发展遭受中国历史的沉重打击,不得不向西方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推动了中国储存数学知识的转变。
现在,数学大多由实验研究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求解问题。
20世纪,中国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数学家,他们在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实分析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五、结论提及中国数学发展史,我们不得不从古代,从夏朝开始说起,历时上千年,中国数学系统地学习了很多西方数学知识,把它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
中国数学的传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传统一直保留良好,并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财富和影响力。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历程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历程数学是一门神秘而又精妙的学科,它不仅仅是现代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数学的起源古老而传奇,在中国,古代人民也曾经在数字游戏和计算中探索、创新,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数学成果。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期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数学仍处于萌芽状态,这时期的著作主要是《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它们是中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
《周髀算经》是一部经过多次修订而形成的著作,在古代中国数学历史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部书主要讲述了关于九章的数学问题,例如分数运算、勾股定理、解方程等。
在书中,应用算筹、数九形式进行运算,其中“算筹”是指古代中国中用来计算的一种器械,“数九”则是一种数码,在算数学习的过程中被广泛使用。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典籍之一,包含九个章节,主要论述了整数的运算、方程的求解及其应用、几何问题的解决等。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对代数方程的处理方法。
此书在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教育中还被广泛使用。
(二)汉代汉代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武帝时期通过辟谷治病,提高民众的智力、健康和政治素质,也极大地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在汉代,地位不高的算师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大量优秀的数学书籍逐渐形成。
在汉代,数学逐渐成为研究的主题之一。
《数书九章》是古代数学著作中的名著之一,这本书包含36章,主要论述了计算方法,如加减乘除、求无理数、解代数方程、求解几何等问题。
汉代著名数学家刘徽的《九章算法》是我国古代数学最早编写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此书除了收录《九章算术》外,还有其他的九个部分,如平衡法、交错法等。
这些方法在处理分数、代数方程组等问题时,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三)唐宋元时期唐宋元时期,中国数学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期间,我国的文化和科技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海纳百川、开放进取的理念,这也为中国数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唐代数学家贾思勰的《钱数》是一本高度实用的数学著作。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中国的数学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丰富而独特的发展史代表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独特性和深厚的数学学问。
最早的数学发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殷商时期,当时的数学主要应用于贸易、天文和农业。
在中国早期的数学发展中,标有准确的日期的最早数学文献是《九章算术》(公元前202年)和《海峡术》(公元前202年)。
这两部著作首次系统地记录了许多数学原理,并成为后来中国数学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国时期的“张爱玲算术”和隋唐时期的“数学算术”。
《九章算术》中记录了许多代数和几何方面的内容,如线性方程、方程求解、求根、等价转换等。
而《海韵术》则引入了很多基本的几何概念和方法。
唐代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巅峰时期。
数学在这一时期得到很大的推动和发展。
唐代数学家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和杨文韬的《算法宝鉴》都是唐代数学的重要著作,对解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宋代是中国数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数学家秦九韶的《数书乘舆图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数学著作。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应用数学和阿拉伯数字。
此外,数学家李冶的《数书九章》也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文献之一明代是中国数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数学家朱圣府的《数学九章》是明代中国古代数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这本书首次提出了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概念,并与目前所使用的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将近相同。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还可以追溯到元代的李喜和明代的李俊楠等数学家。
李喜的《剑桥大学历数书》是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其中主要研究了代数学、几何学和曲线学等领域的问题。
而李命南的《太学数理概要》是中国古代数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介绍了二次方程、角度和三角函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历史丰富多样,早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原理和方法。
这些数学原理和方法在古代中国的贸易、天文、农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为现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千年左右的商朝和周朝时期。
以下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主要脉络:
1. 公元前14世纪前后,商朝的《甲骨文》中首次出现了简单的数学符号和数学问题的记录,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数学。
2. 公元前3世纪前后,中国古代数学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学者包括《九章算术》的刘徽和《海岛算经》的秦九韶等人。
他们在算术、代数和几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公元5世纪到13世纪,南北朝、隋唐和宋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数书九章》、《张邱建算经》和《算法统宗》等数学著作相继问世,涵盖了代数、几何、天文学和概率等领域。
4. 公元13世纪后,中国古代数学进入了相对衰退的阶段,部分原因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
5. 公元17世纪起,西方数学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数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学者陆象山、杨辉等人翻译了一些西方数学著作,并将其中的一些理论与中国传统数学结合起来。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数学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创新,为后世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在代数、几何和算法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数学史话
中国数学史话数学作为一门抽象而深邃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作为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其数学历史也非常丰富。
本文将带您一起回顾中国的数学发展历程,探寻其中的奥秘。
早期数学:古代记数法与术数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古代中国人民以简单的记数法为基础,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计数系统。
以十进制为基础的计数法被广泛应用,这对数学的后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中国的数学发展中,术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术数是指利用简单的技巧和规则求解数学问题的方法。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古代算盘的使用。
古代算盘是一种基于十进制的计算工具,通过珠子的上下移动,实现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这种简单而高效的计算工具在古代的商业交易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数学家也进行了诸多有意义的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是张邱建,在南北朝时期他创作了《算经》一书,详细阐述了古代数学中的各种术数规则和计算方法。
这部著作不仅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传播到了海外,在数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数学:几何学的崛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国数学开始逐渐从术数向几何学演进。
在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开始研究形状与空间的关系,发展出了独特的几何学理论。
《九章算术》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数学的著作,其中详细介绍了几何学、代数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这部著作涵盖了各个层面的数学问题,对后世的数学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古代中国的数学家还对算术和几何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刘徽是一个在古代中国数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数学家,他整理了大量几何学和代数学的知识,形成了《海岛算经》一书,成为继《九章算术》之后又一重要的数学著作。
近代数学:中国数学的复兴中国的近代数学发展可以追溯到科学传入中国的明朝时期。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中国的数学家在近代数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数学发展史【摘要】数学发展史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
人们的思想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数学中的很多思想也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体现。
该论文就围绕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论述。
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数学思想的特点及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外数学文化的交流影响,总结了从数学发展史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数学;数学发展史;数学思想一、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1.1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据《易·系辞》记载:“伏羲作结绳”,“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这是位值制的最早使用。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这种方法称为筹算。
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
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已有圆、方、平、直的概念。
对几何工具也有深刻认识。
算术四则运算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乘法运算已广为流行。
“九九表”一直流行了约1600年。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
《庄子》中则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
其中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
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1.2 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
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
在这一时期,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
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编纂的《周髀算经》,尽管是谈论盖天说宇宙论的天文学著作,但包含许多数学内容,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1)分数、等差数列、勾股定理于测量术;(2)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为后来重差术(勾股测量法)的先驱。
此外,还有比例知识。
《九章算术》是一部经几代人整理、删减补充和修订而成的古代数学经典著作,约成书于东汉初年。
全书编排方法是:先举出例子,然后给出答案,通过对一类问题解法的考察和研究,最后给出“术”。
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初等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
在代数方面,《方程》章中所引入的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都是世界数学史上最早的记载。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算学著作。
公元五世纪,祖冲之、祖暅父子在数学上主要有三项成就:(1)计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 (2)祖暅在刘徽工作的基础上推导出球体体积的正确公式,并提出“二立体等高处截面积均相等则二体体积相等”的定理。
(3)发展了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
1.3中国数学教育制度的建立隋朝大兴土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唐初王孝通撰《缉古算经》,探讨怎样以几何方式建立三次多项式方程,发展了《九章算术》中的开方理论。
公元600年,隋代刘焯在制订《皇极历》中,提出了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这在数学史上是一项杰出的创造。
1.4中国数学发展的高峰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宋、元两代﹞,是中国古代数学空前繁荣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及数学著作,宋元数学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数学,也是当时世界数学的巅峰。
其中主要的工作有:公元1050年左右,北宋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中创造了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比英国人霍纳早了700多年。
公元1088—1095年间,北宋沈括提出“会圆术”,从中总结出我国古代数学史上第一个求弧长的近似公式。
公在现代计算机出现之前,珠算盘是世界上简便而有效的计算工具。
而在公元十四世纪,我国人民已使用珠算盘。
1.5中西方数学的融合十六世纪末开始,西方传教士开始到中国活动,我国数学研究出现了中西融合贯通的局面。
十六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译了许多西方数学著作。
其中第一部且有重大影响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前6卷﹝1607﹞,其严谨的逻辑体系和演译方法深受徐光启推崇。
入清以后,会通中西数学的杰出代表是梅文鼎,他正确对待西方数学,对清代中期数学研究有着积极影响。
1.6传统数学的整理与复兴乾嘉年间形成一个以考据学为主的干嘉学派,编成《四库全书》,其中数学著作有《算经十书》和宋元时期的著作,为数学典籍的整理和收藏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研究传统数学时,许多数学家还有发明创造。
这些工作较宋元时期的数学进了一步。
阮元、李锐等人编写了一部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传记《畴人传》,开创了数学史研究之先河。
1.7西方数学再次东进1840年鸦战争后,闭关锁国政策被迫中止。
同文馆内添设「算学」,上海江南制造局内添设翻译馆,这引来了第二次书籍翻译的高潮。
在这些译著中,创造了许多数学名词和术语,至今仍在使用。
1.8中国现代数学的建立这一时期是指20世纪初至今,常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标志划分为两个阶段。
中国近现代数学开始于清末民初的留学活动。
留学生中的大多数回国后成为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为我国近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留学人员的陆续回国,各地大学的数学教育有了明显的起色,许多大学相应设立了数学系或数理系。
建国后的数学研究取得明显的进步。
50年代初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
有许多著作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60年代后期,中国的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瘫痪、人员丧失、对外交流中断,后经多方努力状况略有改变。
1978年11月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数学的复苏。
1978年恢复全国数学竞赛。
1986年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加入国际数学联合会。
近十几年来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论文专著的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上升。
二、中国数学思想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2.1中国数学思想的特点(1)以算法为中心,属于应用数学。
中国数学的发展一直联系社会生活与生产的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数学研究也是围绕建立算法与提高计算技术而展开的。
(2)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中国传统数学往往与术数交织在一起,总是被打上中国哲学与古代学术思想的烙印。
同时,数学教育与研究往往被封建政府所控制,处于从属地位,不具有独立性。
唐宋时代的数学教育与科举制度、历代数学家往往是政府的天文官员,这些事例充分反映了这一性质。
(3)寓理于算,理论高度概括。
中国传统数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很注重数学理论的形式化,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仅停留在经验层次。
其实这些算法的理论基础都蕴藏在中国数学的算法中,中国数学家习惯把数学概念与方法建立在少数几个不证自明、形象直观的数学原理之上。
2.2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数学活动有两项基本工作----证明与计算,前者是由于接受了公理化(演绎化)数学文化传统,后者是由于接受了机械化(算法化)数学文化传统。
在世界数学文化传统中,希腊数学是西方演绎数学传统的基础,以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为代表。
而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数学无疑是东方算法化数学传统的基础,它们东西辉映,共同促进了世界数学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数学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印度、阿拉伯地区,后来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
一直影响着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亚洲国家的数学发展。
三、从数学发展史中得到的启示数学这门学科,到底从哪来?著名的数学家冯诺依曼给我们的答案是:“数学的概念来源于经验。
”数学与自然科学与生活世纪的特有联系,是数学的特点之一,数学之源是经验与自然科学,但必须经过数学家严格的加工与推理。
这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思维加工,概念明确,推理严格,整体内容无矛盾才能称得上是数学。
从数学发展史中,我们知道了另一个道理,数学也是一种文化。
美国数学史家克莱因说:“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是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
”实际上,数学不仅仅是对科学家,工程师或经济学家有用的一种技术与工具,它在形成现代思想和文化生活当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美学原则是成果优劣的评判准则之一。
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待它,则发现它具有至高无上的美,这种至善至美的标准,能在诗里得到,也能在数学里得到。
”数学的另一个文化气质是它的语言之极端简洁和绝对准确,而语言是否简洁与准确是体现一种文化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它并不排斥异己,欧氏几何与非欧几里得可以共存,彼此都视对方为科学,这种互相包容的精神是现代文明的特征之一。
一个时代的总的文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及发展密切相关。
相信数学的繁荣发展会令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科学与文化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1. 王树禾著《数学思想史》国防工业出版社2. 王青建著《数学史科学简编》科学出版社3. 斯科特著《数学史》〔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 李文林著《数学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5. 钱宝琼著《中国数学史》科学出版社6. 李继阂著《九章算术》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7. 吴文俊,李迪著《中国数学史大系:第一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