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学注解整理。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及注解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及注解
"十二经脉"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人体内的十二条
主要经脉。
这些经脉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贯穿全身,与人体的
脏腑、经络、气血密切相关。
关于十二经脉的原文及注解主要来源
于《黄帝内经》和《灵枢》等古代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在《灵枢》中,有关于经脉的记载,其中包括了
十二经脉的循行路径和相关注解。
十二经脉分别是,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
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这些经脉在人体内分布纵横交错,形成
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关于这些经脉的循行路径和注解,古代医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和解释。
他们认为,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贯穿全身,连接脏腑
组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经脉的循行路径是指经脉沿着人体特
定的路径分布,与脏腑经络相互联系,形成了人体的气血循环系统。
注解部分则包括了对经脉特性、功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解释和阐述。
总的来说,关于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及注解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古代医学经典,这些经典包括了对经脉的路径、特性、功能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和解释,这些内容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体经络解读
压减 心
率 , 平 静
性 心 脏 病
防 治 心 脏
灵 道 穴
心, 早
神减 搏
。缓 ,
心慢
便 频 数 。
防 治 五 心
阴 郄 穴
烦
热
,
小
增 强 通 便
治防 疗治 晕老 车年
增 强 胃 动
眠 , 泻 心
安 定 心 神
神 门 穴
。 。痴力 火 ,
呆。 。 增
。
强
睡
增 强 通 便
治防 疗治 晕老 车年
血舌
,生
,夜 休 治 泻 啼 克 疗中 心 , , 中冲 火 舌 昏 暑穴 。炎 迷 ,
,,虚 癔小脱 症儿,
总结
手阙阴心包经主要治疗和预防:
➢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慌、心悸、心绞痛、 心肌炎、调节心率。
➢ 其他:中暑、休克、昏迷、呕吐、小儿惊 风等。
手少阳三焦经
郁调三 。 , 焦三
主 经焦 情 主经 志内 ,分 主泌 气失
督脉
有化 小 治 很 不 儿 疗长 好 良 食 中强 的 , 欲 气穴 疗腹 不 下 效泻 振 陷 。等 , 症
主 管 所 有
孔 最 穴
咽 。 可 ,出 的
喉 急 起 对血 毛
痛 性 到 感, 孔
。 咳 发 冒痔 ,
“ 头 项 寻
古 人 有 句
起 的 头 痛
头 痛 , 外
治 疗 小 儿
列 缺 穴
列 话 。感 遗
缺I
风尿
。I
寒,
”
引偏
脉 曲 张 ,
之治 会疗 穴胸 ,闷
大 补 穴 ,
肺 经 的 原
太 渊 穴
部等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一、基础知识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
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
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
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
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
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
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
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
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
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
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 '循经治疗'。
中医经络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经络学说重点总结1.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起于胸中走向手指端,与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中与手三阴经交会。
《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六阳经均行经头面部,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头面部的分布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是: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和头后部。
(2)四肢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特点是: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
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躯干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特点是: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面。
循行于腹胸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5.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6.奇经八脉的特点(1)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经络图及经络知识全面详解(珍藏版)
人体经络图及经络知识全面详解(珍藏版)人体经络图及经络知识全面详解(珍藏版)人体经络图| 肝经图 | 胆经图 | 心经图 | 脾经图 | 大肠经图| 小肠经图 | 肺经图 十二经络图 | 胃经图 | 心包经图 | 肾经图 | 膀胱经图 | 三焦经图 | 奇经八脉图 | 阳蹻脉图经络知识 | 督脉图 | 任脉图 | 阴维脉图 | 阳维脉图 | 带脉图 | 冲脉图 | 阴蹻脉图人体经络图经络理论是中医最基础的理论,无论是中医的外治疗法,如针灸、推拿还是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中,经络理论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认识中医就从了解人体经络图开始,人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犹如直通的径路,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指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细小分支。
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精髓之一,与脏腑、气血等基础理论一起,对中医各科特别是对针灸的临床辩证和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体经络图,是经络养生、经络保健、经络疗法的先决条件,不明经络,开头动手就错,古往今来的注明中医学家都对人体经络有着很深的研究,比如鼎鼎大名的李时珍除了编写出了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在经络研究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奇经八脉考就是其对经络研究的总结。
人体经络图由十二经络图和奇经八脉图组成,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图、手厥阴心包经图、手少阴心经图)、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图、手少阳三焦经图、手太阳小肠经图)、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图、足少阳胆经图、足太阳膀胱经图)、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图、足厥阴肝经图、足少阴肾经图)。
奇经八脉图片包括督脉图、任脉图、冲脉图、带脉图、阴维脉图、阳维脉图、阴蹻脉图、阳蹻脉图共8条。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
奇经八脉的“奇”有“异”的意思,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中医针灸治疗各种疾病•如何用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针灸治疗近视•针灸治疗儿童脑瘫•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针灸治疗失眠神经衰弱•针灸治疗前列腺炎•奇经八脉与中医病机•针灸治疗面瘫•针灸治疗耳聋•内容仅供参考中医药导航网针灸推拿中国中医中医杂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腰肌劳损。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中医中,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物电传导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气血等生命物质得以在人体内部运行和流通。
下面将对经络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络理论。
一、经络的概念和特点1.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是中医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经络具有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是连接人体各个部位的通路。
2. 经络的特点经络具有沿身体特定方向延伸的特点,分为经和络两个部分。
经络的走向和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这些规律可以推断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二、经络的分类和功用1. 经络的分类经络按其功能和走向的不同,可以分为经、络和腧穴三个部分。
经络包括十二经、奇经八脉和十五络。
腧穴又分为十四经穴和八脉穴。
2. 经络的功用经络的主要功能包括传导气血、调节阴阳、运行营养物质等。
不同的经络在人体内部承担不同的功能,协调着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活动。
三、经络的病理变化1.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的病理变化包括经气郁滞、经血瘀滞、经络寒热、经络虚实等。
这些病理变化常常影响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经络病症的诊断与辨证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脏腑症候和经络病变的特点,可以用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诊断和辨证。
这些方法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经络的调理与治疗1. 经络调理的方法经络的调理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推拿、拔罐、针刺、穴位按摩等多种中医疗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调理和治疗经络的病理变化,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2. 经络治疗的应用经络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风湿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五、现代研究与发展趋势1. 现代研究的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经络的研究逐渐深入,一些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和生物电学技术被用于研究经络的结构和功能。
十二经络详细解说
十二经络详细解说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络通则百病消
十二经络对应的脏腑来讲也就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12经络简便记忆的顺口溜,并结合图示好好学习吧。
疲劳透支找脾经
精力不足找肾经
容易感冒拍肺经
人要无病肠要净
求生必须通胃经
心烦心痛找心经
吸收不好小肠经
颈肩腰背膀胱经
失眠多梦找心包
奇难杂症找三焦
废物积滞找胆经
情志抑郁找肝经
人生关键任督通
三焦通,百脉通
小贴士:
打通任督二脉:
任脉在身体的前面,主管阴经,主血。
督脉在身体的后面,主管阳经,主气。
日常瑜伽练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补气还是养血来练习,杨淇老师还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小诀窍哦,大家可以经常晒晒太阳,晒身体的正面可以养血,晒背面可以补气哦。
本篇文章作为五行经络瑜伽的学习辅助内容,让大家对十二经络有更多的了解,如果不过瘾怎么办?去中国瑜伽在线观看杨淇老师的五行经络瑜伽课程视频哦,相信你会学到更多···
图片 I 百度
整理 I 编辑 I 素心
内容来自网络。
了解人体十二经络走向图教你记住十二条经脉
了解人体十二经络走向图教你记住十二条经脉人体十二经络走向图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人体十二经络走向图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
人体全息经络图
人体全息经络图左手为气脉:2、食指尖节指肚为甲人(胆经)1、中指指肚为乙日(肝经)、3、中食指肌(手横纹右上端,食指与中指之间(未到中指掌肌区域)为丙月-通达肺经。
4、无名指中节指肚为丁时(大肠经)5、小指尖节指肚为戌刻(脾经)6、无名指尖节指肚为己分(胃经)7、无指肌(手横纹上端,四指下掌部肌肉)为庚秒-通达心经。
8、食指中节指肚为辛行(小肠经)9、鱼肌(立掌中线左侧,位于大拇指根部肌肌区域)为壬气--通达膀胱10、掌肌(立掌中线右侧,位于掌边肌肌区域)癸血--通达肾经11、小指肌(手横纹右上端,四指与小指之间肌肌区域)通达为地支--通达心包经。
12、中指中节指肚为正果---通达(三焦经)13、拇指尖节指肚为童子--通达(阴经)、右手为血脉:1、中指尖节指肚为子鼠穴(胆经)2、食指尖节指肚为丑牛(肝经)、3、中食指肌(手横纹右上端,食指与中指之间(未达中指掌肌区域)为寅虎穴-通达肺经。
4、无名指中节指肚为卯兔穴(大肠经)5、小指尖节指肚为辰龙穴(脾经)6、无名指尖节指肚为巳蛇穴(胃经)7、无指肌(手横纹上端,四指下掌部肌肉)为午马穴-通达心经。
8、食指中节指肚为未羊穴(小肠经)9、鱼肌(立掌中线左侧,位于大拇指根部肌肌区域)为申猴穴--通达膀胱10、掌肌(立掌中线右侧,位于掌边肌肌区域)酉鸡穴--通达肾经11、小指肌(手横纹右上端,四指与小指之间肌肌区域)通达为戌狗穴--心包经。
12、中指中节指肚为亥猪穴---(三焦经)13、拇指尖节指肚为童子穴--(阴经)、人体侧面有一条轮廓经,这条经脉是人体中的一条隐形经脉,触之显之,不触即隐之,所以一直未被世人发现。
人体一共有十五条经脉。
分别是:1:手太阴肺经2:手阳明大肠经3:足阳明胃经4:足太阴脾经5:手少阴心经6:手太阳小肠经7:足太阳膀胱经8:足少阴肾经9:手厥阴心包经10:手少阳三焦经11:足少阳胆经12:足厥阴肝经另外还有轮廓经(奇经)与内外经八脉。
十二经络流注注解
十二经络流注注解1、寅时(凌晨3——5点)是肺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输送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有肺病此时表现强烈,如剧咳或哮喘。
肺经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症:呼吸不畅、咽喉异物感、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饮食宜选择:白菜、豆腐、豆浆、牛奶。
水果以梨为佳。
2、卯时(凌晨5——7点)是手阳明大肠经开穴运行的时间卯时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接着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谷精微、排出废物。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小肠经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饮食宜选择:茄子、菠菜、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水果以香蕉为佳。
3、辰时(7_____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有胃痛、胃酸等毛病,这个时间段应养胃,因为这段时间是胃经开穴运行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来吃些养胃的食物效果是最明显的。
此时应吃早餐。
早餐宜食粥,宜淡素,宜饱。
胃经虚症:消化不良实症:易饿、胃弱、口干、口臭、便秘。
4、已时(9——11点)脾经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
“脾主运化,主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
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脾经虚症:胃弱、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消化吸收不好、腹胀、打嗝、头疼、身疲乏力、排便异常等。
5、午时(11——13点)心经旺。
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神。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
养生必知,十二经络的走向图及生理功能,值得收藏
养生必知,十二经络的走向图及生理功能,值得收藏经络畅通全身轻松《黄帝内经》:“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人体有12条正经,外加任督二脉,一共14条经络。
人体的经络必须保持畅通,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换句话说,经络既是人体的总控系统,又是预防疾病的医疗保健系统。
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如阳光,空气,水,电,磁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
当人体加以按摩,温灸,光,电,磁等不同的物理刺激时,这些功能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人体,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调整,使人体达到一种经络畅通,阴平阳秘的核心状态。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不是累了休息,而是有规律休息,大自然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的,如一年的节候规律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而人体的经络运行也是有一定的规律,每天的12个不同时辰,分别对应着12条经络,分别都有不同的运作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经络子午流注。
1、手阳明大肠经(养生时间:早05~07点,最宜排便)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大肠经不通常见症状:牙痛、头痛、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桡侧的中点处,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这个部位,用力按压,缓解头痛。
生理功能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疾病可以帮助人体增加阳气把多余火气祛掉,有很好的通便效果主治疾病主要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痛;头面部疾病的面神经炎、面瘫、耳鸣、耳聋;其他疾病的神经性皮肤炎、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主要穴位及作用商阳:位置食指指甲跟外侧作用便秘合谷:位置拇指、食指掌纹端作用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温溜(牙痛):位置拇指侧,腕横纹上四寸作用骨外旁此为聚阳气穴,可补阳气(如果虚寒体质可多灸,燥热时可刮痧泻火)急起的痘痘曲池:位置肘横纹外端点作用降血压的作用、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秘的效果,脏腑病。
3.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3.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足太阴公孙冲脉
胃、心、胸
手劂阴内关阴维
手少阳外关阳维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
足少阳足临泣带脉
手太阳后溪督脉
目内眦、颈耳、肩胛
足太阳申脉阳蹻
手太阴列缺任脉
胸、肺、膈、喉咙
足少阴照海阴蹻
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
八穴中,列缺、公孙、内关、外关原为络穴,可表里同治;
后溪、临泣原为输穴,可主体重节痛;而申脉、照海又分出阴阳跷脉,
临床应用广泛,被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推举为"针道之要""流注
八穴"和"交经八穴"。
2021.8.13网络下载。
十二经络流注注解
十二经络流注注解十二经络流注,也被称为十二经脉流注,是中医经络学的一种疗法,它通过使用药物、针灸或按摩等手法,按照经络的走向和特点,将药物或疗法注入经络中,以达到调整和治疗人体疾病的目的。
下面是对十二经络流注的一些解释和介绍。
一、十二经络十二经络,简称十二经,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络分为十二个主要的经络,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包括手、足、头、躯干等。
十二经络的流注,即是通过向经络中注入药物或疗法,来调理经络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十二经络流注的作用十二经络流注是一种中医疗法,它通过向经络中注入药物或疗法,来调整和平衡经络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可以疏通经络,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还可以改善经络的通畅性,促进气血的运行。
通过刺激经络,调整经络的功能,使得经络恢复正常状态,加快疾病的康复进程。
三、十二经络流注的适应症十二经络流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内科病、外科病、妇科病等。
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经过准确的诊断和判断,可以选择经络流注作为治疗的方法。
例如,对于一些常见的疼痛症、肌肉骨伤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可以通过经络流注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四、不同经络的流注方式不同的经络有不同的流注方式。
根据经络所在部位的不同和病情的差异,可以选择不同的流注方式。
例如,手太阳经可以选择塞药、采用细针流注或通过配穴来进行流注;足太阴肺经可以选择按摩、拔罐或针刺流注等方式。
这些不同的流注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操作要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五、局部症状的治疗十二经络流注可以针对一些局部症状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等问题,可以通过经络流注来缓解症状和改善病情。
因为经络是与身体各个部位相连的脉络,通过刺激相关经络,可以调整局部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促进组织修复。
六、注意事项在进行十二经络流注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人体十二经络详解
人体十二经络详解提到经络,相信很多的伙伴都看过电视或者武侠小说,像什么任督二脉啊,练功时头顶冒烟啊,气沉丹田啊,什么哭穴和笑穴啊,相信这些大家都不会陌生。
其实很多的武侠小说都给中医和经络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我们揭开后就能发现其中那些很实用、很重要的经络和穴位。
人体内的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有“径”的含义,也就是路,指的是大并且深的直行主干;络,有“网”的意思,指的是分支,小并且浅的横行支脉。
二者合称为经络,就像纵横交错的道路,运行着体内的气血,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
在中医看来,很多人老是头痛、腰腿痛、肩颈痛或者老觉得身体的某个地方发酸、发麻等、运动后手臂酸痛等,通过各种刺激(针法、灸法、推拿)后很快就恢复了,就是因为通过刺激穴位或者沿着经络按揉恢复了经络的畅通,使人身体的气血能正常地流通,从而各种症状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或者减弱,达到了通则不痛的目的。
为了预防我们身体疾病的发生,为了及时知道身体哪儿堵住了,我们就得知道经络到底在哪里。
人体的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经络的定名是联合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脏,有储藏人体内一切营养物质的作用,属阴,共有六个,即心、肝、脾、肺、肾、心包;腑,有消化、输送、排泄的功用,共有六个,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十二经脉的称号包孕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
如手太阴肺经等。
十二经脉的称号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的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的称阳经,属腑。
经脉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具体方向:手之三阴胸走手、手之三阳手走头、足之三阳头走足、足之三阴足走胸。
每一条经络都对应着每个时候: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人体十二经络(图文详解)
人体十二经络(图文详解)人体十二经络详解如下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人体经络之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3点)分类:健康养生 (2011-12-01 11:09:48) 收藏2018-12-30 16:02:30足厥阴肝经(网络整理转载)今天讲肝经。
肝的功能在中医里边,传统中医里边肝的功能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功能就是肝主疏泄,疏泄主要是从情志这方面说的,就是说从心情这方面说的,疏泄是什么意思呢,疏发宣泄,肝主疏泄,就是说如果肝经是通畅的,肝的功能是正常的,人就会感到愉悦、舒服,所以人的情志,主要是由肝来引起的;另一方面就是说,我生气了,郁闷了,就是肝经堵塞了,为什么人说怒伤肝,还有很多人说,你别生气,气大伤肝,主要是肝主疏泄的功能。
第二个功能是肝主藏血,这个藏血就是储藏的意思,肝是一个血囊,肝可以把人体的血液,暂时不用的血液暂时储备在肝脏当中,肝主藏血这个藏的另一个含义呢,就是有收摄、约束的意思,比如说肝脏功能出现问题了,控制血的能力就差了,它会造成人体的出血症,比如说经常鼻子出血,脑溢血,脑出血了,视网膜出血了,还有便血,胃出血,这都跟肝有关系,因为肝主藏血。
第三个功能是跟男人关系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肝主宗筋。
宗筋是什么?宗就是祖宗的宗,传宗接代的宗,筋是人体的大筋,宗筋就是指男性的生殖器。
咱们从肝经的图上就可以看到,肝经的图是绕着阴器,阴器就是宗筋,绕着阴器转一周,所以来讲,男性生殖方面的问题,都跟肝经有密切的关系。
这几点表明肝经在人体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根经,所以咱们一定要把这根经打通了。
怎么去打通它?先得知道它循行的位置,肝经的循行位置起点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它的起点在那儿,起点叫大敦穴。
它的终点在哪里?终点在乳下一点五寸,终点叫期门穴,期就是期望的期。
这整条经是循着大腿内侧,直接上胸,这么一条经络。
人体十四经络详解
人体十四经络详解
人体十四条经络,包括:任脉、督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
任脉:中医认为任脉为“诸阴之海”,按摩任脉可以加强内脏机能和全身的气血循环。
督脉:督脉是“诸阳之海”,常常按摩督脉能改善头部、脊椎、呼吸、消化、背部肌肉僵硬等问题,还能增强抵抗力。
手三阴经络:包括肺经、心包经、心经。
肺经从胸部的中府穴经过手臂内侧,止于手大拇指外侧的少商穴。
因为肺主皮肤,所以肺经不但主呼吸,也包含肌肤毛孔的呼吸开合。
心包经从乳房外侧的天池穴经过手臂内侧,一直到手中指的中冲穴,它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心脏。
心经是从腋窝的极泉穴经过手臂内侧,止于手小指内侧的少冲穴这一条经络。
足三阴经络:包括肝经、脾经、肾经。
这三条经络与我们的皮肤质量联系紧密,同时还与女性泌尿系统关系密切。
肝经从脚拇指外侧的大敦穴沿腿部内侧往上,经腹部一直到乳房下面的期门穴。
肝经主肝,管理神经系统,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血液新陈代谢。
女人每个月的生理期与肝经有极大关联。
按摩这条经络,对解决痛经、心烦气躁、肌肤暗沉、掉头发等问题都有很好的作用。
脾经主脾,从脚拇指内侧的隐白穴沿腿部内侧往上,经腹部一直到胸部的大包穴。
中医认为脾经是“饮食水毂生化之源,人体后天能量之本”,对女性的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方面大有裨益。
肾经主肾,从脚掌心的涌泉穴沿腿部内侧往上,经腹部一直到胸前的俞府穴。
如果你在平时感到腰膝酸软、眼袋浮肿、肌肤粗糙、四肢冰冷,就更应该好好按摩这个穴位了。
全身人体穴位图与注解
主治疾病: 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攒竹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 处)即是。 主治疾病: 攒竹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在学 生的眼保健操中,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按摩此穴,可见其保健效果非同一般。 睛明穴: 取穴方法: 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 睛明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 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 方法,只要简单的按摩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预防近视的穴 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瞳子髎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病征: 瞳子髎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此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皱纹。 承泣穴 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 参看:人体穴位图. 主治疾病: 承泣穴的主治疾病为: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
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维穴 发际穴 阳白穴 印堂穴 攒竹穴 鱼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丝竹空 瞳子髎 承泣穴 球后穴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仓穴 承浆穴 补充:前顶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当阳 五处 曲差 眉冲 素髎 兑端 龈交 上迎香
经络经穴篇十四经络图谱解说
经络经穴篇十四经络图谱解说第一章手太阴肺经 11穴经脉流注灵枢经脉篇曰(括号内笔者注)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中脘),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中府,云门)出,下循臑内(天府,侠白),行少阴(心经)心(心包经)主之前,下肘中(尺泽),循臂内(孔最)上骨下廉(列缺),入寸口(太渊),上鱼(大鱼际),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少商);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知道经脉流注是非常重要。
不明之不入手古法。
十四经发挥记录的经脉流注取自灵枢经脉篇,但多少有不同。
以原典经脉篇为本参考十四经发挥等书进行解说。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上腹部的中焦(任脉中脘的地方),下行到脐上一寸水分的地方络大肠再返回上行任脉外到上脘出沿着胃口(喷门处)穿过横膈膜上肺。
再从肺经肺系统(喉头,气管)横行到前胸的中府和足太阴脾经教诲,经云门出腋下,下行经上臂内侧天府,侠白,出腋窝绕过尺泽下行桡骨内侧经孔最列缺,沿着桡骨动脉到手掌根。
这中间经过寸口部的太渊,经渠。
再经过大鱼际边的鱼际终于大拇指指甲内侧的少商。
2以上是本经,其分支从列缺分开经食指内侧到指端,交手阳明大肠经。
3肺经的起始是中焦(中脘)也是肝经分支的终点。
经脉篇肝,足厥阴脉中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主要穴此经上的主要穴位,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等。
尺泽对喘息,咽喉炎,肺结核有效,孔最对痔疮有效,中府用于喘息,鱼际用于拇指疼。
针列缺对去除胸筋不的压痛有速效。
记载的主要穴位是我日常用的,并且有确实疗效的穴位。
手太阴肺经的经穴各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中府1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
(发挥)中府,肺之募也,一名膺中俞,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动脉应手,仰而取之。
(甲乙经)。
针灸说约中去任脉六寸。
这个寸法是从胸部正中心的任脉到腋下线为8寸。
乳头线到腋下线是四寸。
再分二分之一的中间线上有中府。
在这线上有素问气血篇的膺俞十二穴(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宝?六穴,左右十二穴)、这些穴位都在骨间,不必太拘泥寸法在肋间取穴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经络学(附:人体穴位作用注解图)--摘录整理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
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
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
经脉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
《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
《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
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一、经络系统组成
●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
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
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
二、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
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
三、人体穴位作用注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