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网络谣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团会
抵制网络谣言 坚守七条底线
谣言的定义
传言、流言、谣言
流言
传言
是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证据,而人们相互传播的一 种特定的信息。
谣言
指在特定环境下, 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 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谣言更倾向于有意识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布的, 更具有人为性。 流言却可能只是一种无意识的以讹传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无意 识传播,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区别
网络谣言定义
网络谣言(插上翅膀的谣言) 定义:网络使用实体运用个人网站、电子
邮件、电子公告(包括电子公告牌、电子论 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网 络工具)传播使人相信的信息,一般与人们 感兴趣的话题相关,在没有确切根据的情 况下通过网络流传。 网络谣言根据传播形式可分为文字谣言、 图片谣言、影视频谣言等。 传统谣言:口耳相传,传播过程受物理上时间和空间影响。 网络谣言:发布和传播过程通过网络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 和反馈更为迅速,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危害更加严重,控制更为困难。
根本原因
① 网络时代的信息不对称 ② 转型时期的复杂环境带来的社会不安
网络谣言的特点
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泛。 匿名性,人们以匿名方式在网上交流,使得传统环境中行之有效的监 管体系无法在虚拟环境中发生效用。 群体思考,使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以下几种变异:平化,锐化,添 加。 拥有重复的力量,网络环境下,转帖和转发十分泛滥。
政府
1 2 3 4 5
信息公 开;
积极 引导 舆论;
完善 法律;
不散 播谣 言;
从根 本上 缓解 社会 矛盾;
三.对待谣言的新思路
媒体
1 2 3
发布权威信 息正确引导舆 论(例:媒体 对于H7N9疫情 报道)
将对网络流 言的证实或证 伪列为己任
不参与谣言 传播
三.对待谣言的新思路
综合上述观点:
谣言的源头 模糊性、反常性、关注性
中介环境(宽松与否)
谣言产生 谣言产生
受众批判能力、接近性
网络谣言的传导动因
发布者角度
1 2 3 4
5
提醒或 变革意 识
报复性 意识
打击竞 争者Biblioteka Baidu
自我表 现意识
无目的 的戏耍 或玩乐
自我表现意识
网络谣言的传导动因
拯救和关爱心理
传播者 角度
体验心理
求证心理
七条底线
一是法律底线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底线 三是国家利益底线 四是公民合法权益底线 五是社会公共秩序底线 六是道德风尚底线 七是信息真实性底线
网络谣言的产生模式
1947年,Allport&Postman给出了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 =(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1953年,克罗斯对上面的公式进行了修正,他认为:谣言=(事件的)重 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 中国学者胡珏则提出:谣言=(事件的)关注度×(事件的)模糊度×(事 件的)反常度;
公众
1 2 3
合理利用自 媒体,避免 散布谣言;
加强对信息 的甄别能力;
谣言当事人及 时参与谣言的 破解;(例:六 小龄童被死亡、 网传微信付费)
网络谣言的应对
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政府、媒体和 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提高鉴别谣言的能力.
同时,弘扬宽容对待多元言论的理性精神,让 网络流言可以发挥出应有的社会功能。
网络谣言的弊端
侵犯事件关联人 的权利;
误导舆论损害公 众利益;
引发社会危机和 道德信仰危机;
网络谣言的社会功能
1
发泄情绪、 表达诉求、 重建社会认 知,寻求问 题解决方法。
2
普通民众的 言论通过谣 言造势受到 重视。
3
民众试图通 过谣言进行 对公职人员 进行“曲线 舆论监督”。
三.对待谣言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