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课件)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后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疼痛。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手术后的恢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为了确保术后镇痛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一套规范的管理流程图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至关重要。
二、1. 患者评估a.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医生和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类型、疼痛持续时间等信息。
b. 术后评估:手术后,医生和护士应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的变化、镇痛效果的评估等。
2. 镇痛治疗方案制定a.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医生应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治疗方案。
b. 医生应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3. 镇痛药物管理a.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应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
b. 药物赋予:医生和护士应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给药途径赋予患者镇痛药物。
c. 药物监测:医生和护士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4. 镇痛效果评估a. 医生和护士应定期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的变化、患者的满意度等。
b.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调整治疗方案,以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
5. 镇痛指导和教育a. 医生和护士应向患者提供关于术后镇痛的指导和教育,包括药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等。
b. 医生和护士还应向患者提供其他镇痛方法的指导,如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
6. 镇痛效果记录和报告a. 医生和护士应及时记录患者的镇痛效果和治疗过程,并将记录保存在患者的医疗记录中。
b.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镇痛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7. 镇痛管理质量控制a. 医疗机构应建立术后镇痛管理的质量控制机制,包括定期的内部审核和外部评估。
b. 医疗机构应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术后镇痛管理的质量。
三、总结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是医疗机构确保术后镇痛安全和有效的重要工具。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引言概述: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镇痛治疗,以减轻术后疼痛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是一种对术后镇痛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术后镇痛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的五个部分,包括术后镇痛的评估、镇痛方案的选择、镇痛药物的应用、镇痛效果的评价和镇痛治疗的调整。
一、术后镇痛的评估:1.1 术后镇痛的评估目的:评估术后疼痛的程度和特点,为后续的镇痛治疗提供依据。
1.2 评估方法:采用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等,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客观评估。
1.3 评估内容:包括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等,以及患者的疼痛耐受能力和相关的并发症。
二、镇痛方案的选择:2.1 根据术后镇痛的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包括药物镇痛、非药物镇痛和综合镇痛等。
2.2 药物镇痛方案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选择适当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物等。
2.3 非药物镇痛方案的选择:包括物理疗法(如冷热敷、按摩等)、心理疗法(如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和神经阻滞等。
三、镇痛药物的应用:3.1 镇痛药物的种类和途径: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给药途径,如口服、皮下注射、静脉输液等。
3.2 镇痛药物的剂量和频次: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频次。
3.3 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对患者进行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四、镇痛效果的评价:4.1 镇痛效果的评价指标: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评价镇痛效果的好坏,如疼痛评分的变化、患者的满意度等。
4.2 镇痛效果的评价时间:根据不同的镇痛方案和药物,确定合适的评价时间,如术后24小时、48小时等。
4.3 镇痛效果的评价方法:采用疼痛评估工具,如VAS、NRS等,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再次评估,以确定镇痛效果的改善情况。
镇痛治疗管理规范培训专题ppt学习课件
XXX人民医院
一 那为什么术后容易发生恶心呕吐呢?
--来源于(2016)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
• (一)患者因素:
• 1.女性发生率高。
• 2.非吸烟比吸烟者发生率高。
• 3.术前有焦虑或胃瘫者发生率高。
• 4.术前禁食水不严格的。(详见禁食水课程)
• 5.有过术后恶心呕吐病史的患者或者晕动症史,再次发生的几率增加。
口头描述法
数字分级 法(NIRS)
视觉模拟分 级法(VAS)
Wong- Baker 面部表情量表
XXX人民医院
XXX人民医院
XXX人民医院
XXX人民医院
XXX人民医院
XXX人民医院
XXX人民医院
联合应用不同镇痛技术或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作用于疼痛传 导通路的不同靶点,发挥镇痛的相加或协同作用,可使每种药物 的剂量减少,副作用相应减轻,此种方法称为多模式镇痛
XXX人民医院
镇痛治疗管理规范培训
部门:XXX
汇报人:XXX
• (以上因素可以相互叠加,增加术后恶心呕吐的风险)
XXX人民医院
(三)手术因素:
• 1.手术时间越长,PONA发生率越高,尤其是持续3小时以上的手术。 • 2.某些手术类型(腹腔镜手术、胃肠道手术、胆囊切除术、神经外科手术、眼科
斜视矫形术、妇产科手术和头面部整形手术)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也可能较高。
哪些原因会造成术后疼痛
疼
引起术后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 切口创伤 肠胀气,肠痉挛 引流管道对伤口和神经的刺激 组织血管损伤导致炎性物质。致痛物质的释放 创伤周围肌肉痉挛 创伤引起的炎症反应使外周神经敏感化
XXX人民医院
XXX人民医院
XXX人民医院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引言概述:术后镇痛是手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术后康复效果。
为了规范术后镇痛管理流程,提高患者镇痛效果,本文将介绍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术后镇痛管理。
一、评估患者疼痛程度1.1 疼痛评估工具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和疼痛特点,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如VAS 评分、NRS评分等,以准确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1.2 疼痛评估时间点在术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疼痛评估,如手术后立即、术后1小时、术后4小时等,以了解患者疼痛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镇痛治疗方案。
1.3 疼痛评估结果记录将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准确记录在病历中,包括疼痛程度、评估时间、评估工具等,以便医务人员进行后续的镇痛管理。
二、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2.1 药物镇痛选择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镇痛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等,同时考虑患者的禁忌症和过敏史。
2.2 镇痛治疗剂量和途径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3 镇痛治疗效果评估在给予镇痛治疗后,及时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观察疼痛程度的改善情况,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和途径,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三、监测镇痛治疗的不良反应3.1 呼吸抑制的监测对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患者,密切监测其呼吸情况,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等,及时发现呼吸抑制的早期征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3.2 恶心呕吐的监测部分镇痛药物可能引起患者恶心呕吐,因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如频率、程度等,及时调整镇痛治疗方案,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3.3 药物过敏的监测在给予镇痛治疗时,需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如对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过敏反应,以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发生。
四、术后镇痛效果评估和改进4.1 镇痛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治疗方案的执行情况,对术后镇痛效果进行评估,如疼痛程度的改善情况、患者满意度等,以判断镇痛管理的有效性。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以减轻或消除手术后的疼痛感。
术后镇痛的规范管理流程图是为了确保患者能够得到适当的镇痛治疗,并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二、流程图概述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包括以下主要步骤:1.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2. 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治疗计划3. 实施镇痛治疗4. 监测疼痛缓解效果5. 调整治疗方案6. 患者教育和出院指导三、流程图详细说明1.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术后镇痛治疗的第一步是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可以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数字评分法(NRS),来评估患者的疼痛强度。
- 护士或医生应询问患者的疼痛描述、疼痛部位、疼痛发作时间和疼痛程度等信息,以便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
2. 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治疗计划:-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治疗计划。
该计划应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手术类型和镇痛药物的适应症等因素。
- 镇痛治疗计划可以包括镇痛药物的选择、给药途径和剂量等信息。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局部麻醉药物等。
3. 实施镇痛治疗:- 根据制定的镇痛治疗计划,实施相应的镇痛治疗。
护士或医生应确保患者按时服用镇痛药物,并注意给药途径和剂量的准确性。
- 对于使用静脉镇痛药物的患者,应注意药物的输注速度和输注方式,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监测疼痛缓解效果:- 在实施镇痛治疗后,护士或医生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
可以使用疼痛评估工具重新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以了解治疗效果。
- 如果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不理想,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增加镇痛药物的剂量或更换其他镇痛药物。
5. 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监测结果,护士或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调整镇痛治疗方案。
调整可能包括增加或减少镇痛药物的剂量、更换其他镇痛药物或调整给药途径等。
- 在调整治疗方案时,应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风险,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引言概述:术后镇痛是手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康复和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确保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流程。
本文将从术后镇痛的必要性、管理流程的设计原则、流程图的构建、术后镇痛药物选择、剂量调整和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六个大点进行阐述。
正文内容:1. 术后镇痛的必要性1.1 减轻疼痛对患者的影响1.2 促进患者早期康复1.3 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 管理流程的设计原则2.1 多学科合作2.2 个体化治疗2.3 指导患者自我管理3. 流程图的构建3.1 术前评估3.1.1 了解患者的疼痛史和药物过敏史3.1.2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影响因素3.2 镇痛方案制定3.2.1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3.2.2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镇痛方案3.3 镇痛药物使用3.3.1 根据镇痛方案选择合适的药物3.3.2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3.4 镇痛效果评估3.4.1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3.4.2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镇痛方案4. 术后镇痛药物选择4.1 非处方药物4.1.1 非甾体抗炎药4.1.2 阿片类镇痛药4.2 处方药物4.2.1 局部麻醉药4.2.2 镇痛泵4.3 镇痛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5. 镇痛剂量调整和监测5.1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调整药物剂量5.2 监测患者的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5.3 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和风险的监测和管理6.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6.1 呼吸抑制和镇静6.2 恶心和呕吐6.3 药物过敏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预防和处理总结:术后镇痛的规范管理流程图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多学科合作、个体化治疗和指导患者自我管理,可以确保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
在流程图的构建中,术前评估、镇痛方案制定、镇痛药物使用和镇痛效果评估是关键环节。
在药物选择、剂量调整和监测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状况和个体差异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后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减轻术后疼痛的一种治疗方式。
术后疼痛是患者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因此,规范的术后镇痛管理流程对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1. 术后镇痛评估a. 术后镇痛评估的时间点:手术结束后的第0小时、第4小时、第8小时、第12小时以及术后24小时内。
b. 术后镇痛评估的内容:包括疼痛程度评分、疼痛类型、疼痛部位、疼痛特点等。
c. 术后镇痛评估的工具: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等。
2. 术后镇痛治疗方案制定a. 根据术后镇痛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
b. 根据患者的病情、术后疼痛程度、术后镇痛药物的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
c. 镇痛治疗方案应经过医生和患者的共同讨论和决定,并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实施。
3. 术后镇痛药物管理a. 镇痛药物的种类: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镇痛贴剂等。
b. 给药途径的选择:可以通过口服、皮下注射、静脉输液等途径给药。
c. 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4. 术后镇痛效果评估a. 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估时间点:术后镇痛治疗开始后的第0小时、第4小时、第8小时、第12小时以及术后24小时内。
b. 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估内容:包括疼痛程度评分、患者的满意度等。
c. 根据术后镇痛效果评估结果,可以适当调整镇痛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5. 术后镇痛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a. 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等。
b. 镇痛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6. 术后镇痛效果的总结与总结a. 对术后镇痛治疗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包括镇痛效果的满意度、镇痛药物的副作用等。
术后镇痛 ppt课件
全身镇痛
全身镇痛分为:静 脉镇痛和皮下镇痛。 主要是通过作用于 中枢的阿片受体产 生强烈的镇痛作用
2020/7/25
解放军第六十中心医院医院麻醉科
9
硬膜外镇痛
优点
•镇痛效果好 •改善肺功能 •促进肠道排气 •减少心肌缺血 •加速术后恢复
适应证
禁忌证
•胸腹部或下肢手 术的病人 •特别适用于心肺 功能不良病人
女性多于男性,其可能原因有吗啡抑制胃肠功能,使胃 排空延迟,胃液生成增多,胃内容物增多,可增强幽门 括约肌收缩,胃肠道逆向蠕动,预防性用药较发生后用 药处理效果好。
2.呼吸抑制:
阿片类药物能降低正常人的呼吸频率和幅度。导致 一过性中枢性的呼吸抑制,呼吸中枢对C02反应性下降 或呼吸模式的改变。
2020/7/25
Company
LOGO
术后镇痛
目录
31
术后疼痛治疗概述
2
疼痛产生机制及影响
3
术后镇痛的作用及意义
4
术后镇痛常用方法
35
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
2020/7/25
解放军第六十中心医院医院麻醉科
2
疼痛传导通路
上行传入 脊髓丘脑束 背根神经节
下行调节 背角
周围神经
伤害感受器
2020/7/25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麻醉科
解放军第六十中心医院医院麻醉科
16
并发症
3.内脏运动障碍 阿片类药能减弱内脏运动,引起便秘和胃潴留。 硬
膜外镇痛的发生率高达70%以上。男性多见主要因排尿 的容量反射收缩功能抑制和膀胱收缩功能抑制和括约肌 松驰障碍引起。硬膜外注射吗啡并不阻断植物神经和运 动神经,因而尿潴留和硬膜穿刺的脊髓节段无明显关系。 4.睡眠障碍 5.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是指对手术患者进行镇痛治疗,以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旨在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管理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镇痛治疗。
二、流程图以下是术后镇痛规范管理的流程图,详细描述了每个步骤和相关的操作。
1.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前,医务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疼痛评估情况。
-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 在手术前,向患者详细解释术后镇痛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2. 术中镇痛- 根据患者的术前镇痛方案,术中进行相应的镇痛措施,如静脉镇痛药物输注、神经阻滞等。
- 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3. 术后镇痛评估- 在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及时进行术后镇痛评估,包括疼痛程度、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等。
-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镇痛方案,确保患者得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4. 镇痛方案调整- 根据术后镇痛评估结果和患者的病情变化,医务人员应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 调整包括改变药物剂量、更换镇痛药物或采用其他镇痛方法等。
5. 镇痛效果监测- 在术后的一段时间内,医务人员应持续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
-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以确保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6. 镇痛效果评估- 在术后一定时间后,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疼痛程度、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等。
- 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调整镇痛方案,以提高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康复速度。
7. 定期随访- 术后镇痛管理不仅仅是术后的短期镇痛,还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管理。
- 定期随访包括电话随访、门诊复查等,以了解患者的镇痛效果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方案。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为了确保术后镇痛规范管理的有效性,需要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以评估管理流程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1. 镇痛效果统计- 统计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包括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等。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结束后,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而进行的治疗措施。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手术恢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下面是术后镇痛规范管理的流程图,详细介绍了术后镇痛的各个环节和措施。
1.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术后镇痛管理的第一步是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可以使用疼痛评分工具,如VAS(可视模拟评分法)或NRS(数字评分法),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制定相应的镇痛治疗计划。
2. 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治疗计划-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治疗计划。
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手术类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和治疗方式。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等。
3. 术前教育和预防性镇痛-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情况,并提前给予预防性镇痛治疗。
预防性镇痛可以减轻术后疼痛的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4. 术中镇痛- 在手术过程中,可以采用术中镇痛技术,如硬膜外镇痛、脊髓镇痛等。
这些技术可以减轻患者的术中和术后疼痛,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
5. 术后镇痛治疗- 手术结束后,根据患者的镇痛需求,及时给予镇痛治疗。
可以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的作用时间,制定规范的镇痛治疗方案。
同时,注意监测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
6. 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在术后镇痛管理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7. 多学科合作- 术后镇痛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包括麻醉科医生、疼痛科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的参与。
他们可以共同制定镇痛治疗方案,提供全方位的术后镇痛管理。
8. 患者教育和康复指导- 在术后镇痛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教育和康复指导。
告知患者术后镇痛的重要性和治疗效果,引导患者积极参与治疗,提高康复效果。
9. 镇痛效果评估- 在术后镇痛管理结束后,需要对镇痛效果进行评估。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家属的宣教工作,帮助他们了解术后镇痛的重要性以及使用PCA泵的正确方法,以便更好地控制疼痛,加速康复。
术后镇痛是术后恢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为了规范化管理和提高镇痛治疗质量,我们制定了本规范。
首先,建立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包括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和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需要建立登记表。
其次,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护士需要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格按流程操作。
第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包括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
第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
最后,做好宣教工作,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重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帮助他们了解术后镇痛的重要性以及使用PCA泵的正确方法。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疼痛,加速病人的康复。
对于提高镇痛治疗的质量,家属的宣教工作至关重要。
在术前,必须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说明镇痛的方式和方法,以及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同时,也要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以解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
如果出现镇痛不全的情况,需要分析原因并妥善处理,以便病人更好地了解术后镇痛并配合治疗。
二、PCA泵的使用需要及时观察,一旦出现故障需要及时发出报警信号,护士应该立即查看异常情况,例如输药导管堵塞、按钮失灵、电源不足、电脑程序设置错误、每小时用药超过预设等。
三、建立交接班制度,定时对登记资料进行汇总和总结,分析病人的疼痛感受,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使得镇痛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四、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包括严格查对制度、严格交接班制度、严密监测病人等方面。
在进行麻醉前,需要对病情进行分级,参考XXX(ASA)病情分级,以便进行相应的麻醉前准备。
术后镇痛ppt课件
对症处理
脉搏率 140 次/min 或 50 消除原因,对症处理 次/min
VAS评分≥4
地塞米松2.5 mg/次,2次/日或氟哌啶1 mg/次, 2次/日或5-HT3受体阻滞剂
抗组胺药或小剂量纳络酮(<0.05 mg)
评分≥1 有 有
评估所用镇痛药物和方法是否恰当
.
15
对症处理
目录
镇痛措施的执行 PACU护士准备药物、设备, 登记和标准化镇痛技术。
镇痛措施的执行 病人主管医师和护士接收病人, 监测和评估镇痛,与APS联系。
.
APS组成人员
麻醉科医师,PACU和 病房护理人员,也可吸 收外科专业医师。
APS的任务
定期巡视镇痛病人,检 查镇痛装置的运行或医 嘱执行情况,评估治疗 效果及副作用,处理相 关问题。
1 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2 疼痛评估 3 急性疼痛管理组织 4 常用镇痛药物 5 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案
.
16
常用镇痛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曲马多 阿片类镇痛药 局部麻醉药
.
17
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s概述
• 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 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合酶(COX)和前列腺素
.
21
术后应用环氧化酶抑制剂的主要指征 与注意事项
主要 指征
• 中小手术后镇痛 • 大手术与阿片药物或曲马多联合或多模式镇痛,有显著
的阿片节俭作用 • 大手术后PCA停用后,残留痛的镇痛 • 术前给药,发挥术前抗炎和抑制超敏作用
注意 事项
• NSAIDs药物均有“封顶”效应,故不应超量给药
• 缓慢静脉滴注不易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应给予负荷量
《术后镇痛管理》课件
术后镇痛管理的PPT课件将帮助您全面了解术后镇痛管理的概念、药物和治疗 方法,以及其在术后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概述
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轻或消除手术后的疼痛。了 解其定义、目的和意义,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
镇痛管理方案
常用的镇痛药物
探索各种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药物类型和关键特点,以及它们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药物治疗的方法
介绍术后镇痛的药物治疗方法, 包括静脉输液、局部麻醉和镇痛 泵等。
镇痛管理的问题及解决
1
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解析常见的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并探讨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不良反应。
2
镇痛科技的问题与解决
探索在术后镇痛管理中可能遇到的科技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镇痛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提供术后镇痛治疗结束后需注意的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结论
术后镇痛管理的意义
总结术后镇痛管理的重要性,包括疼痛控制、术后康复和患者满意度的改善。
镇痛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提供选择和使用镇痛药物的准则,以便医生能做出明智的治疗决策。
术后镇痛管理的发展究方向。
镇痛药物的适应症
了解使用镇痛药物的适应症,以及在不同手术和疼痛类型中的具体应用。
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深入探讨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和患者控制镇痛等。
术后镇痛管理的方法
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
探讨术后镇痛管理的基本原则, 包括个体化治疗和痛苦评估的重 要性。
非药物治疗的方法
发掘术后镇痛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包括物理疗法、心理支持和神经 刺激等。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概述: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疼痛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旨在指导医务人员在术后镇痛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确保患者得到有效的疼痛缓解,提高患者的手术恢复质量和满意度。
流程图:以下是术后镇痛规范管理的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1.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使用标准疼痛评估工具,如VAS(可视摹拟评分法)或者NRS(数值评分法),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 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的疼痛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2. 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手术类型、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 考虑使用多种镇痛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等。
3. 药物管理:- 根据患者的镇痛需求,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 药物选择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和镇痛泵等。
- 根据患者的镇痛反应和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
4.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方法。
- 根据患者的疼痛部位和疼痛类型,选择适当的物理治疗方法。
5. 神经阻滞:- 对于特定手术部位的疼痛,可以考虑使用神经阻滞技术进行镇痛。
- 神经阻滞可以通过局部麻醉药物的注射来阻断疼痛信号传导。
6. 定期评估镇痛效果:- 在术后镇痛过程中,定期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
-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镇痛方案和治疗方法,以提供最佳的镇痛效果。
7. 镇痛效果记录:- 记录患者的镇痛效果,包括疼痛评分、药物剂量、不良反应等。
- 这些记录可以为患者的术后镇痛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后续疼痛管理的依据。
8. 患者教育:- 向患者提供关于术后镇痛的相关知识,包括疼痛评估方法、镇痛药物的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等。
- 告知患者术后镇痛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9. 镇痛效果评估和总结:- 在术后一段时间后,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 根据评估结果,总结镇痛方案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为术后镇痛的改进提供参考。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与程序引言术后镇痛是保证手术患者舒适度和康复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术后镇痛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和遵守规范的治疗程序是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术后镇痛治疗规范和程序,以确保患者获得恰当的疼痛管理和快速康复。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1. 在手术前,医生应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并预测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水平。
2. 根据患者的年龄、疼痛敏感性、手术类型等因素,医生应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和治疗方法。
3. 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术后镇痛治疗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4. 术后镇痛治疗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反应进行调整。
医生和护理人员应定期评估疼痛水平,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5. 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6. 治疗结束后,医生应向患者提供术后镇痛治疗的总结和建议,包括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术后镇痛治疗程序1. 手术患者入院时,医生应主动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并记录相关信息。
2.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特殊情况,医生应制定术后镇痛治疗计划。
治疗计划应包括药物使用、剂量和治疗时机。
3. 术后,医生应及时执行治疗计划,并与护理人员配合,确保患者按时获得镇痛药物。
4. 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如有必要,应及时向医生反馈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
5. 医生和护理人员应及时处理患者可能出现的疼痛加重或不良反应情况。
如需调整治疗计划,应及时与患者沟通并征得其同意。
6. 治疗结束后,医生应与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治疗的总结,包括治疗效果评估和可能的建议。
结论术后镇痛治疗规范和程序是提供良好术后疼痛管理的基础。
医生和护理人员应遵守规范,确保患者获得适度的疼痛控制和舒适度。
此外,治疗过程中应及时观察和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质量。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术后镇痛是指在患者进行手术后,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来减轻或消除术后疼痛的过程。
术后镇痛的规范管理流程图是为了确保术后镇痛的安全、有效和高质量进行而设计的指导性图表。
下面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的内容和步骤。
1. 患者评估- 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部位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的信息。
-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确定合适的镇痛方案和药物选择。
2. 镇痛方案选择-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
- 镇痛方案可以包括药物镇痛、非药物镇痛和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3. 药物选择和给药途径-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手术类型和镇痛方案,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
- 药物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骨髓内注射等途径给予。
- 根据药物的特点和患者的情况,确定给药途径和剂量。
4. 镇痛药物管理- 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使用符合规范的药物。
- 严格按照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量进行给药。
- 监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镇痛方案和药物剂量。
5. 镇痛效果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包括疼痛的程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的信息。
- 根据患者的镇痛效果评估结果,调整镇痛方案和药物剂量。
6. 镇痛相关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预防和处理镇痛相关并发症,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镇痛相关并发症。
7. 宣教和患者自我管理-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术后镇痛的宣教,包括镇痛方案、药物使用和不良反应的认知等。
- 帮助患者建立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和效果。
8. 镇痛效果监测和总结- 监测和总结术后镇痛的效果和质量,包括镇痛方案的合理性和药物的安全性等。
- 根据监测和总结的结果,改进和优化术后镇痛的管理流程和质量。
以上是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的详细内容和步骤。
通过严格按照流程图进行术后镇痛的管理,可以确保术后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术后满意度和恢复质量。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课件)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课件)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ﻫ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指定病区1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
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ﻫ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感谢聆听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 A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ﻫ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感谢聆听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ﻫ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治疗,旨在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速度。
为了规范术后镇痛管理流程,以下是一个标准格式的文本,详细描述了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1. 患者入院前准备- 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后镇痛咨询,了解患者的疼痛史、过敏史和其他相关信息。
- 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方案,并告知患者相关信息,包括镇痛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
- 对于特殊情况的患者,如老年患者、儿童患者和孕妇,应根据其特殊需求制定相应的术后镇痛方案。
2. 术后镇痛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手术类型、术后疼痛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术后镇痛治疗方案。
- 常用的术后镇痛治疗方案包括镇痛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技术和物理疗法等。
- 镇痛药物治疗方案可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非处方药物或处方药物,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 神经阻滞技术可通过局部麻醉药物的注射来阻断术后疼痛信号的传导,减轻疼痛感。
- 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和理疗等,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肌肉紧张来缓解术后疼痛。
3. 术后镇痛治疗执行- 手术结束后,立即开始术后镇痛治疗。
- 镇痛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医嘱准确执行,包括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
- 神经阻滞技术应由专业医务人员操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物理疗法应由专业理疗师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物理疗法方案。
4. 术后镇痛效果评估- 在术后镇痛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
- 评估镇痛效果的方法包括疼痛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估等。
- 疼痛评分可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或数字评分法,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评估疼痛程度。
- 患者满意度评估可通过问卷调查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了解患者对术后镇痛效果的满意程度。
5. 术后镇痛效果调整- 根据术后镇痛效果评估的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
- 如果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有效控制,可以继续维持原有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课件)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ﻫ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ﻫ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指定病区 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
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感谢聆听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感谢聆听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
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ﻫ五、做好宣教工作:......感谢聆听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
术前可让病人了解使用PCA 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副反应、镇痛效果等,并带其访视正在使用PCA 泵的病人,术毕回到病房待病人彻底清醒后重新讲解注意事项。
重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病人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和合作对提高镇痛治疗的质量非常重要,对病人及其家属术前一定要说明镇痛的方式和方法,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对镇痛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要事先对病人及家属说明,解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
对镇痛不全的分析原因,做好解释工作并妥善处理,给病人对术后镇痛以更多的了解,取得病人的配合。
PCA 泵的使用观察及PCA 泵发生故障时能及时发出报警信号,护士应当及时查看报警信号提示的异常情况如输药导管堵塞、按钮失灵、电源不足、电脑程序设置错误、每小时用药超过预设......感谢聆听六、建立资料汇总分析:建立交接班制度,定时对登记资料进行汇总和总结,分析病人的疼痛感受,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使得镇痛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ﻫ七、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①严格查对制度.强化护理人员责任感,护理操作中严格“三查八对”.②严格交接班制度。
加强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责任护士要与麻醉师当面交接,并进行班班床旁交接,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
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在登记表上准确记录.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损伤皮肤。
......感谢聆听③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治疗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生。
使用前详细向病人说明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
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麻醉风险评估指标及麻醉前准备第一节麻醉前病情分级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级:正常健康。
醉风险评估指标Ⅱ级:有轻度系统疾病。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面临生命威胁。
Ⅴ级:不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急症手术在每级前加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的一般性麻醉耐受力良好,Ⅲ级病人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应做好充分麻醉前准备和并发症防治,Ⅳ级病人的危险性较大,应做好积极抢救,围麻醉期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术前必须向手术医师和家属详细交代清楚。
第二节常见伴随疾病的评估与准备一、高血压病1.高血压病人的麻醉风险取决于是否继发重要脏器的损害及损害程度,包括脑、心脏、冠脉供血和肾功能等改变。
2.高血压病病人术中,术后可能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合并糖尿病和肥胖者麻醉手术的危险性更大。
3.术前经内科治疗,应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改善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
4.急症手术前亦应调控好血压及全身状态后,方可施行麻醉。
二、心脏病1.心功能1~2级病人对麻醉耐受性较好,心功能3~4级者对麻醉耐受性差,术前应改善心功能,控制慢性心衰。
控制心率和快速房颤,心室率应控制在100次/min以下。
室性早搏应小于5次/min,除外多源性室性早搏或R on T,应掌握有效控制室性早搏的药物。
2.心电图明显异常者,应经心内科会诊治疗。
3.对缺血性心脏病,应从病史中明确是否存在心绞痛,既往有无心肌梗死史,目前心脏功能代偿情况,心肌梗死后6个月以上才能进行选择性手术麻醉。
4.特殊传导阻滞并有心动过缓,晕厥史,对药物治疗反应差的病人,术前应安置临时起搏器,已安装起搏器的病人术前须经心内科确定起搏器功能正常;术中使用电灼器有一定危险性。
5.按Goldman心血管功能危险指数,可作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性评估(见表1)表 1 心脏危险性指数(Cardiac risk index,CRI)评估评估项目指数1病史⑴年龄>70岁 5⑵最近6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102、体检⑴有主动脉瓣狭窄 3⑵有舒张期奔马律、第三心音或颈静脉充血113、EKG⑴有非窦性心律失常7⑵室性早搏>5次/min 74、血气分析与生化检查⑴Pao2<60mmHg(8.0KPa) 或 3 Paco2>50mmHg(6.6KPa)⑵血钾<3.0mmol/L或HCO3 -<20mmol/L⑶BUN>17.85mmol/L或Cr>265.2mmol/L⑷ALT异常,有慢性肝病5、手术种类⑴腹腔内、胸腔内手术 3⑵急症手术 4 CRI指数点越多,其心脏危险性越大。
三、呼吸系统疾病㈠呼吸困难程度分级0级:平地正常行走无呼吸困难症状。
1级:能按需行走,但易疲劳。
2级:行走距离有限,行走一定距离后需停步休息。
3级:短距离行走即出现呼吸困难。
4级;静息时出现呼吸困难。
㈡术后易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高危指标1.3、4级呼吸困难。
2.肺功能严重减退,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小于预计值60%,第一秒时间肺活量小于0.5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小于60%。
3.血气分析:Pao2低于65mmHg, Paco2高于45mmHg。
㈢麻醉前准备1.急性呼吸系统感染者,术后极易发生肺不张和肺炎,择期手术必须在完全治愈后1~2周安排。
2.术前1~2周禁烟。
3.肺心病病人应用药物改善心功能,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4.术前3~5天用抗生素。
5.麻醉前用药应减量,禁用吗啡类药物。
6.哮喘病人术前用支气管扩张剂及激素治疗。
7.高危病人术后易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术前应与家属说明,术后需使用机械通气。
四、内分泌疾病㈠甲状腺疾病1.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术前应治疗控制。
⑴心率应小于90次/min。
⑵血压和基础代谢(BMR)正常。
⑶蛋白结合碘4小时小于25%,24小时小于60%。
⑷甲亢症状基本控制。
2.甲状腺肿瘤较大者,应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及气管压迫症状;有无气管移位。
应常规做颈部正侧位摄片。
如有气管压迫,移位,应清醒气管插管。
术毕拔管时应注意有无可能发生气管软化,并作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㈡糖尿病1.要求术前基本控制尿糖阴性或弱阳性,尿酮体必须为阴性,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
2.术中监测血糖,根据化验结果给予胰岛素,并注意维持血清钾正常。
3.急症手术,首先应查血糖,血清钾,钠,氯,PH及尿糖,尿酮体。
根据化验结果给予胰岛素治疗。
待尿酮体转为阴性、电解质正常后,方考虑麻醉与手术。
㈢长期使用(6个月以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人,术前及术中应加大激素剂量,术中用氢化可的松100mg~300mg或地塞米松10mg~20mg。
㈣嗜铬细胞瘤术前用α-受体阻滞剂及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及心率,并使血细胞比容低于40%。
五、肾脏疾病㈠肾功能损害估计(见表2)表 2 肾功能损害程度测定项目损伤程度正常值轻度中度重度肌酐(umol/L)176 353 707 53~140 尿素氮(mmol/L) 7.5~14.3 14.3~25 25~35.7 2.5~7.5 ㈡术前准备1.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
2.纠正贫血,必要时行透析治疗。
3.控制感染。
4.避免使用经肾排泄及损害肾功能药物。
5.避免使用缩血管药物,以避免导致肾血流锐减,加重肾损害。
六、肝脏疾病㈠肝功能损害评估(见表3)表 3 肝功能损害程度测定项目损伤程度正常值轻度中度重度血清胆红素(umol/L)18 18~27 >27 0~ 4 血清白蛋白(gl/L) >3.5 3.0~ 3.5 <3.0 3.5~ 5.5 腹水无易控制不易控制无凝血酶原时间(S)延长1~ 4 延长4~ 6 延长4~6以上营养状态好尚可差,消瘦黄疸,腹水,低蛋白血症及凝血障碍者,手术或麻醉风险增加,术后死亡率也升高。
㈡麻醉前准备1.术前高碳水化合物及高蛋白饮食和内科保肝治疗。
2.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输新鲜血及白蛋白),血小板记数<50×109/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应输血小板及其他凝血因子。
3.给予大量维生素C,B和K。
4.控制腹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七、血液病麻醉前准备:1.纠正贫血,血红蛋白达90g/L以上。
2.血小板要求在60×109/L以上低于60×109/L慎用硬膜外阻滞。
3.其他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等应由血液科做特殊术前准备。
八、其他疾病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1.较长时间不能进食及用脱水利尿剂的病人,术前应该依化验检查及体检予以输液纠正,必要时根据中心静脉压补充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