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 文言文二
2019-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试题汇编之文言文二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1分)游京师郭南废园记(清)汪琬①出宣武门,横径菜市,穿尾巷而南,得废地数亩,有胜国时民家故园在焉。
予居京师十年,游其地者屡矣,最后偕二三子会饮于此,箕踞偃松之下,相羊杂花之间。
予与二三子皆乐之,日中而往,及晡而后返。
②予乃告二三子曰:“昔孔子乐以忘忧,子渊氏箪瓢陋巷,不改其乐,此皆至人。
惟道德之适而性命之安,是以无所往而不乐也。
至于吾党则不然,学焉而不足,养焉而不充,纷纷然劫之以忧患,而济之以私欲,斯二者日相寻而未已,则其所不乐者不既多乎?苟非有所寄焉,亦何以逌然①而笑,洒然而歌,悠然而有会心也哉!”③然则吾与二三子取酒以为欢,撷芳以为玩,盖亦出于无聊之思,不得已而寄诸斯园以相乐也,非所谓乐其乐者也。
夫必能乐其乐,然后命之曰“至人”。
[注]①逌然:闲适自得的样子。
21.赏析第②自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逌然而笑”“洒然而歌”“悠然而有会心”构成排比,突出游园时闲适自得的情态,“笑”“歌”“会心”表现快乐的心情渐次朗然,有层进意味。
全句以反问语气,慨叹有所寄托才能快乐,发人深思。
得分明细:(1)排比1分,若没有“排比”这个修辞术语,则需要在语意上表达出排比的意思,如“三句话结构相似”。
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不给分。
(2)反问(感叹)1分。
(3)感情内涵,比如,有所寄托、闲适、豁达,1分。
要有具体文本内容,如果太过空,不得分。
如果将意思理解为与原文相反的“无所寄托而快乐”不得分。
(4)情感的三层递进,1分,基本无人写出。
22.以下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BA.作者借游园经历记叙在京师期间的闲适生活。
B.叙事、议论衔接自然,情趣与理趣融为一炉。
C.作者以游园为契机,向友人讲授求学之道。
D.语言简洁明朗,句式参差多变,富有气势。
23.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关于“乐”的两重境界的认识。
(5分)作者区分了“有所寄”之乐和“至人”之乐两重境界,世俗之人因为学养不足,忧患欲望太多,容易引起诸多不快乐,需要通过寄托于物获得快乐。
2018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二)
2018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二【徐汇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梁仲用默斋说王守仁[注]①仲用识高而气豪,既举进士,锐然有志天下之务。
一旦责其志曰:“于呼!予乃太早。
乌有己之弗治而能治人□!”于是专心为己之学,深思其气质之偏,而病其言之易也,以“默”名庵,过予而请其方。
予亦天下之多言人也,岂足以知默之道!然予尝自验之,气浮则多言,志轻则多言。
气浮者耀于外,志轻者放其中。
予请诵古之训而仲用自取之。
②夫默有四伪:疑而不知问,蔽而不知辩,冥然以自罔,谓之默之愚;以不言餂人者,谓之默之狡;虑人之觇其长短也,掩覆以为默,谓之默之诬;深为之情,厚为之貌,渊毒阱狠,自托于默以售其奸者,谓之默之贼。
夫是之谓四伪。
③又有八诚焉。
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故诚知耻,而后知默。
又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夫诚敏于行,而后欲默矣。
仁者言也讱,非以为默而默存焉。
又曰:“默而识之”,是故必有所识也,终日不违如愚者也。
“默而成之”,是故必有所成也,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者也。
故善默者莫如颜子。
“暗然而日章”,默之积也。
“不言而信”,而默之道成矣。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而默之道至矣。
非圣人其孰能与于此哉!夫是之谓八诚。
仲用盍亦知所以自取之?【注】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朝著名思想家。
其学说“阳明心学”是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所发展创立,是明朝中晚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1分)A.也B.者C.乎D.矣22.对第②段中“四伪”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无知而又自我欺骗,是默之愚。
B. 用不言来讨好他人,是默之狡。
C. 借沉默来窥视他人,是默之诬。
D. 外表沉默内心狠毒,是默之贼。
2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2分)A. 仁者言语迟缓,这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沉默。
B. 仁者言语中肯,不是自认为沉默就拥有沉默了。
2017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学生版)(精校Word版)
2017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学生版)(精校Word版)2017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文二宝山(青浦、长宁、金山)区(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3分)散书后记(清)袁枚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
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
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
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
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①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②持筹,必取证于质剂③契约之纷繁,而圭撮④毫厘所必争也。
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
二者相较,著作胜矣。
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
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
郑、马⑤笺注业已回冗。
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⑥,弥弥滋甚。
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
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
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注释】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22.填入第①段方框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A.也B.尔C.矣D.焉23.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24.赏析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2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之所以藏书散去,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若有助于著作,书越多越好,若备于参考,书越少越好。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
2020高三二模:文言文(二)2020二模·长宁区吾庐记(清)魏禧①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
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
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
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②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
”或曰:“其少衰□?其将怀安也?”③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
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
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
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
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
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④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
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
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
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耍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
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之使守其家。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
’夫若是者,吾所不能也。
吾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⑤庐既成,余为之记。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注]①季子礼:魏禧之弟,名礼,自号季子。
②垩以蜃灰:涂刷蚌壳粉。
垩,涂刷。
蜃灰,蚌壳烧成的灰。
③选耍趑趄:怯懦不前。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乎B.然C.之D.矣22.对第④段“余笑曰”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季子冒险危而游与饰其庐都要借债,所以性质相同。
2019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含答案分析及译文)(精校Word版)
2019年高三二模文言文二汇编宝山区(五)阅读下文。
完成第21—25题。
(13分)《锦帆集》序 (明)江盈科①锦帆泾者,吴王当日所载楼船箫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也。
阅今数千年,霸业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
姑苏吴治,实踞其上,此水抱邑治如环。
乙未之岁,余友中郎袁君①来宰吴,殚力图民,昕夕②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
逾明年,君以过劳成疾,上书乞归,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②君性超悟,深于名理,才敏妙,娴于词赋。
第一行作吏,都成废阁③。
间或触景起兴,感事摅④辞,有所题咏撰著,越二年,亦遂成帙。
其行也,友人方子公稍稍裒次,付诸梓⑤,问题于君,君自标曰《锦帆集》。
盖不佞尝诣吴署谒君,君指此水骄余曰:“是锦帆泾也,吴王霸业之馀,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而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
余因叹曰:同一锦帆泾耳,当吴王之时,满船箫鼓,及吴令之身,两部鞭箠⑥;吴王用之,红妹绿娥,左歌右弦:吴令御之,疲民瘵黎,朝拊暮煦。
昔何以乐,今何以苦?丈夫七尺相肖,胡所遭之苦乐顿异乃尔!虽然,人生有涯,苦乐有穷,惟山水为无尽。
操有穷之具,游无尽之间,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 ]?③君诗词暨杂著载在兹编者,[1]大端机自己出,思从底抽,摭景眼前,运精象外。
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
[2]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 [3]夫君齿最少,获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儒愿学堂”,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
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诶。
[4]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倘亦吴王有知,乞灵中郎之笔,不靳西施为君捧砚,而令掞藻⑦见奇有如是耶?④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则百花洲之遭,不逮兹泾远矣。
假使西施有灵,问江郎梦中之笔安在,不佞无辞置对矣。
(选自《江盈科集》) [注释]①中部袁君:袁宏道,字中郎。
②昕夕:朝暮。
③一行作吏:一旦做了官。
2017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学生版)(精校Word版)
2017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文二宝山(青浦、长宁、金山)区(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3分)散书后记(清)袁枚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
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
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
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
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①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②持筹,必取证于质剂③契约之纷繁,而圭撮④毫厘所必争也。
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
二者相较,著作胜矣。
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
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
郑、马⑤笺注业已回冗。
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⑥,弥弥滋甚。
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
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
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注释】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22.填入第①段方框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A.也B.尔C.矣D.焉23.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24.赏析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2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之所以藏书散去,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若有助于著作,书越多越好,若备于参考,书越少越好。
D.作者散书的原因是: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苦于当时考据太盛。
上海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精选汇编2(18页)
上海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精选汇编2试题精选汇编奉贤区(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
(11分)通蔽(清)方苞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心术之公患也;同乎己,则以为是,异乎己,则以为非者,学术之公患也。
君子则不然。
誉乎己,则惧焉:惧无其实而掠美也;毁乎己,则幸焉:幸吾得知而改之也,同乎己,则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坚也;异乎己,则思焉:去其所私以观异术,然后与道大适也。
②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非然,则彼未尝知吾之深也。
吾行之所由,吾心之所安,吾自知之而已。
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
与吾言如响,必中无定识者也;非然,则所见之偶同也。
若辨吾之惑,则不当者鲜矣。
理之③吾友刘君古塘,行直而清。
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心所不可,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
夫古人之说,不能强吾以苟同,而欲人之同乎己,非心术之蔽乎?知君者,犹以为自信之过也;不知者,将以为有争气也[18]。
君与吾离群而素居久矣,会有所闻,书以质之。
21.下列说法,作者全都认同的一组是()。
(2分)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②盖称吾之善者,或佞之虚言也③誉乎己,则惧焉;毁乎己,则幸焉④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⑤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⑥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⑥D.②⑤⑥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2分)A.焉B.矣C.耳D.哉23.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3分)24.本文以“通蔽”为题,第②段中却并未出现“蔽”字。
结合全文,分析第②段和“通蔽”的联系。
(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
(11分)21.(2分)c22.(2分)B23.(3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正面强调了面对毁誉异同的正确态度,君子应当惧誉、幸毁、疑同、思异。
句式整齐,条理分明,语势强烈。
2020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
2020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宝山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2分)永州龙兴寺西轩记(唐)柳宗元①永贞年,余名在党人,不容于尚书省。
出为邵州,道贬永州司马。
至则无以为居,居龙兴寺西序①之下。
余知释氏②之道且久, 所愿也。
然余所庇之屋甚隐蔽,其户北向,居昧昧也。
寺之居,于是州为高。
西序之西,属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
于是凿西墉③以为户,户之外为轩,以临群木之杪④,无不瞩焉。
不徙席,不运几,而得大观。
②夫室,向者之室也;席与几,向者之处也。
向也昧而今也显,岂异物耶?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⑤,舍大暗为光明。
夫性岂异物耶?孰能为余凿大昏之墉,辟灵照⑥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与为徒。
遂书为二:其一志诸户外,其一以贻巽上人⑦焉。
[注]①西序:西厢房。
②释氏:释迦牟尼,这里指佛教。
③墉:墙。
④杪:树梢。
⑤正觉:佛教中指大觉悟。
⑥灵照:谓神灵光辉照耀。
⑦巽上人:指龙兴寺僧人重巽。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固B.岂C.以D.亦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叙述了作者贬官到永州的不幸遭遇。
B.没有居住之地,就住在寺庙西厢房。
C.居所隐蔽不为人知,适合隐居生活。
D.寺庙居永州高处,西面有大江山谷。
23.分析第②段两处画线句的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第①段记叙,第②段议论,分析这两段文字如何做到叙议结合。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
2020 高三二模:文言文(二)2020 二模·长宁区吾庐记(清)魏禧①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 ,名曰“吾庐” 。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
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
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
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②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
”或曰:“其少衰□?其将怀安也?”③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
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
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
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
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
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④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
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
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
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耍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
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之使守其家。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
'夫若是者,吾所不能也。
吾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⑤庐既成,余为之记。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注]①季子礼:魏禧之弟,名礼,自号季子。
②垩以蜃灰:涂刷蚌壳粉。
垩,涂刷。
蜃灰,蚌壳烧成的灰。
③选耍趑趄:怯懦不前。
21.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 乎B. 然C. 之D. 矣22. 对第④段“余笑曰”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季子冒险危而游与饰其庐都要借债,所以性质相同。
2021届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二
2021高三二模专题:文言文二(21二模·静安区)炙背轩记(明)贝琼①①陇右邾君仲义,主华亭之邵氏义塾,题所居之南荣曰“炙背轩”②,以书抵琼曰:“袭③狐貉者不知有炙背之快,有炙背之快者不知狐貉之至美。
当穷阴苦寒,吾身犹蛇之纠而不得伸也,吾口犹蝉之喑而不得鸣也。
海日自东方出,乃席而坐其隅,光气所及,倏焉外融而内畅,不啻醪之沃,火之铄,温风之嘘,耳聪目明,百体潜苏,欣然高歌,作金石声,莫知其所以然者,则天下有快于此☐?然大明无私,吾恶④得而私哉!天下固同此快也。
彼袭狐貉者,惴惴不敢出闱闼,假之醪而饮焉,假之火而附焉,曰‘是美至足矣’,又恶知炙背之为快。
由是宋人欲献至尊而希其赏,嵇康乃云:‘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⑤迨未之知也。
惟先生记之,以成吾懒。
”②余乃为之叹曰:“溺于物者,有无穷之欲;得于己者,有无穷之乐。
方海内兵争,智勇之士各欲自炫,以徼⑥取一时之贵富,朝暮奔走于形势之途,触风埃,覆冰雪,而未暇炙背如田夫野老者也。
仲义独超然高蹈,虽王公子尊,不能屈而致之,且与田夫野老以炙背自适,则其不溺于物而有得于己,可知矣。
昔杜少陵在夔州西阁曝日,见之于诗者,可谓极其形容矣。
今仲义之居,亦少陵之西阁,则炙背之快,无适而不在焉,余亦将从之相与坐谈兹轩之下,而与天地间万物同被爱日之光,岂非幸欤?”③是为记。
④仲义通经术,善持论,有司尝荐之春官⑦。
赋诗清丽有法,世多传诵云。
至正二十有四年,岁在甲辰,春二月既望,檇奔贝琼记。
[注]①贝琼(1314—1378),元明之际诗人,浙江崇德(今桐乡)人。
本文写于元末动乱之季。
②南荣:房子南楼。
炙背:太阳晒背部。
③袭:穿。
④恶:何,怎么。
⑤“宋人”语出《列子·杨朱》,宋国农夫献负暄(晒太阳)之乐与君,以期厚赏。
嵇康句语出《与山巨源绝交书》,意思是“虽有赤诚之意,但未免不切合实际”。
⑥徼:谋求。
⑦春官:指礼部。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1分)A.乎B.哉C.也D.焉22.对本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0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精校Word版)(教师版)
2020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宝山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2分)永州龙兴寺西轩记(唐)柳宗元①永贞年,余名在党人,不容于尚书省。
出为邵州,道贬永州司马。
至则无以为居,居龙兴寺西序①之下。
余知释氏②之道且久, 所愿也。
然余所庇之屋甚隐蔽,其户北向,居昧昧也。
寺之居,于是州为高。
西序之西,属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
于是凿西墉③以为户,户之外为轩,以临群木之杪④,无不瞩焉。
不徙席,不运几,而得大观。
②夫室,向者之室也;席与几,向者之处也。
向也昧而今也显,岂异物耶?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⑤,舍大暗为光明。
夫性岂异物耶?孰能为余凿大昏之墉,辟灵照⑥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与为徒。
遂书为二:其一志诸户外,其一以贻巽上人⑦焉。
[注]①西序:西厢房。
②释氏:释迦牟尼,这里指佛教。
③墉:墙。
④杪:树梢。
⑤正觉:佛教中指大觉悟。
⑥灵照:谓神灵光辉照耀。
⑦巽上人:指龙兴寺僧人重巽。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固B.岂C.以D.亦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叙述了作者贬官到永州的不幸遭遇。
B.没有居住之地,就住在寺庙西厢房。
C.居所隐蔽不为人知,适合隐居生活。
D.寺庙居永州高处,西面有大江山谷。
23.分析第②段两处画线句的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第①段记叙,第②段议论,分析这两段文字如何做到叙议结合。
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
2 0 1 8 年上海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文二静安区( 五 ) 阅读下文 , 达成第 21-25 题。
(13 分)送秦中诸人引(金)元好问①关中风土完厚, 人质直而尚义 , 风声习惯 , 歌谣大方 , 且有秦汉之旧。
至于山川之 , 游观之富 , 天下莫与为比。
故有四方之志者, 多乐居。
②予年二十许时 , 侍祖先官略阳 , 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
时纨绮气未除 , 沉涵酒间 , 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
长大来 , 与秦人游益多 , 知秦中事益熟 , 每闻谈周汉都邑 , 及蓝田、鄂、杜①间风光 , 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
二三君多秦人 , 与余游 , 道相合而意相得也。
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 , 营五亩之宅 , 如举子结夏课。
时 ,聚书深读 , 不时酿酒为具 , 从来宾游 , 仲眉高谈 , 脱屣世事 , 览山川之胜概 , 考前生之古迹 , 庶几乎不负先人者。
然予以家在嵩前 , 署途千里 , 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
清秋扬鞭 , 先我就道 , 矫首西望 , 长吁青云③今夫世俗舒适事, 如美食大官 , 高赀华屋 , 皆大家所必争 , 而造物者之所甚靳, 有不行得者。
若夫闲居之乐 , 淡乎其无味 , 漠乎其无所得 , 盖自放于方以外者之所贪 , 人何所争 , 而造物者亦何靳耶 ?行矣诸君 , 明年春风 , 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①蓝田、鄂 (hu) 、杜 : 均为地名 , 在今西安邻近。
②结夏课 : 参加科考的文人在夏季会合念书习文称“结夏课”。
③靳 : 怜惜。
④辋川 : 关中地名 , 王维暮年隐居于辋川别墅。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分A. 也B.矣C.乎D.焉22. 对本文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3分)A. “引”是近于“序”的文体, 本文是为送友人归秦中作的赠序。
B. 首段描绘秦中山川壮丽、人情朴素, 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C.从原文显然可见 , 作者神往田园生活主若是因为当时政局杂乱。
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来护儿)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A.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答案】 D【解析】【分析】句子“所住”是所字结构,不要断开;“护儿”作后句主语,前面断开。
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附参考译文】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
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就回了乡里。
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
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贺若弼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财物一千段。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
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
勤苦厉精,以夜继日。
年十二,便能属文。
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即引于宣猷堂论难,为儒者所称。
及简文嗣位,尤加礼接。
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
2020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精校Word版)(学生版)
2020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宝山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2分)永州龙兴寺西轩记(唐)柳宗元①永贞年,余名在党人,不容于尚书省。
出为邵州,道贬永州司马。
至则无以为居,居龙兴寺西序①之下。
余知释氏②之道且久, 所愿也。
然余所庇之屋甚隐蔽,其户北向,居昧昧也。
寺之居,于是州为高。
西序之西,属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
于是凿西墉③以为户,户之外为轩,以临群木之杪④,无不瞩焉。
不徙席,不运几,而得大观。
②夫室,向者之室也;席与几,向者之处也。
向也昧而今也显,岂异物耶?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⑤,舍大暗为光明。
夫性岂异物耶?孰能为余凿大昏之墉,辟灵照⑥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与为徒。
遂书为二:其一志诸户外,其一以贻巽上人⑦焉。
[注]①西序:西厢房。
②释氏:释迦牟尼,这里指佛教。
③墉:墙。
④杪:树梢。
⑤正觉:佛教中指大觉悟。
⑥灵照:谓神灵光辉照耀。
⑦巽上人:指龙兴寺僧人重巽。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固B.岂C.以D.亦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叙述了作者贬官到永州的不幸遭遇。
B.没有居住之地,就住在寺庙西厢房。
C.居所隐蔽不为人知,适合隐居生活。
D.寺庙居永州高处,西面有大江山谷。
23.分析第②段两处画线句的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第①段记叙,第②段议论,分析这两段文字如何做到叙议结合。
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汇编一 文言文阅读二(精校版版含答案)
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二(一)2019年宝山区高三二模(五)阅读下文。
完成第21- 25题。
(13分)《锦帆集》序 (明)江盈科①锦帆泾者,吴王当日所载楼船箫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也。
阅今数千年,霸业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
姑苏吴治,实踞其上,此水抱邑治如环。
乙未之岁,余友中郎袁君○1来宰吴,殚力图民,昕夕○2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
逾明年,君以过劳成疾,上书乞归,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②君性超悟,深于名理,才敏妙,娴于词赋。
第一行作吏,都成废阁○3。
间或触景起兴,感事摅○4辞,有所题咏撰著,越二年,亦遂成帙。
其行也,友人方子公稍稍裒次,付诸梓○5,问题于君,君自标曰《锦帆集》。
盖不佞尝诣吴署谒君,君指此水骄余曰:“是锦帆泾也,吴王霸业之馀,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而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
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语文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 2]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3 ]夫君齿最少,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涘。
[4 ]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倘亦吴王有知,乞灵中郎之笔,不靳西施为君捧砚,而令挟藻○7见奇有如是耶?④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则百花洲之遭,不逮兹泾远矣。
假使西施有灵,问江郎梦中之笔安在,不佞无辞置对矣。
(选自《江盈科集》) [注释]○1中部袁君,袁宏道,字中郎夕。
○2昕夕:朝暮。
○3一行作吏:一旦做了官。
废阁:废弃物置。
④摅:抒发。
○5裒次:搜集编排。
梓:刊印。
○6两部鞭箠:喻上级部门的责令督促。
○7挟藻:铺张辞藻。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分)A矣 B.乎 C焉 D.耳22下列对“锦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文章以锦帆历史起笔,寄寓物是人非,引出下文。
B、锦帆是袁君任职之所,袁君因此而充满自豪之情。
2017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6:文言文二
2017年高三二模汇编6:文言文二宝山(青浦、长宁、金山)区(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3分)散书后记(清)袁枚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
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
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
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
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①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②持筹,必取证于质剂③契约之纷繁,而圭撮④毫厘所必争也。
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
二者相较,著作胜矣。
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
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
郑、马⑤笺注业已回冗。
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⑥,弥弥滋甚。
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
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
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注释】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22.填入第①段方框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A.也B.尔C.矣D.焉23.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24.赏析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2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之所以藏书散去,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若有助于著作,书越多越好,若备于参考,书越少越好。
D.作者散书的原因是: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苦于当时考据太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文二静安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送秦中诸人引 (金)元好问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
至于山川之,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
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
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
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
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鄂、杜①间风物,则喜气津津然动于颜间。
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
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
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仲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
然予以家在嵩前,署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
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
若夫闲居之乐,淡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①蓝田、鄂(hu)、杜:均为地名,在今西安附近。
②结夏课:参加科考的文人在夏日会集读书习文称“结夏课”。
③靳:吝惜。
④辋川:关中地名,王维晚年隐居于辋川别墅。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分A.也B.矣C.乎D.焉22.对本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引”是近于“序”的文体,本文是为送友人归秦中作的赠序。
B.首段描写秦中山川壮丽、人情质朴,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从原文明显可见,作者向往田园生活主要是因为当时政局混乱。
D.本文笔触含蓄委婉,描述了恬淡闲适、清高自守者的生活情趣。
23.第②段是怎样抒写作者对秦中的向往之情的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24.第③段议论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5.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3分)(五)(13分)21.(1分)D 22.(3分)C23.(4分)【评分说明】概述四冬意思2分,分析各展之间的关系2分【答紊示例】先写追悔,记少时入长安秋武,因“纨绮气”未脱,“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的情形;次写态度转变,“长大来”对秦中人物风情的重新认识;再写涡望之情,与诸友相约游居秦中;最后回到现实,别高在即,自己不能同行的遗憾。
由追悔到新认识再到渴慕,最后陡然跌落现实,屡屡推进表现了作者对秦中的向往之情24.(2分)表示对当今众人所争的“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等“世俗惬意事”的轻视;(1分)突显“闲居”的乐趣。
(1分)25.(3分)【评分说明】及指出语言(句式)或手法特点,1分。
赏析效果,2分。
【答案示例一】句式整齐、音的怪错,佘的悠然。
(语言特点,1分)以明春在辋川相会叮嘱友人,点出送别之意;(分析,1分)显示了诗人和友人对明春相会的期盼之情。
(情感态度:1分)【答案示例二】暗用王维想辋川别墅的典故,(手法,1分), 辋川是王维隐居之地,与朋友分别时叮嘱朋友在辋川相聚,(分析,1分)表现了作者对悠闲平淡生活的无限向往(情感态度,1分)宝山区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惜时[南北朝之北齐]刘昼①夫停灯于缸,先焰非后焰,而明者不能见;藏山于泽,今形非昨形,而智者不能知。
何者火则时时灭,山亦时时移矣,天回日转,其谢如矢,騕褭①迅足,弗能追也。
人之短生,犹如石火②,炯然以过,唯立德贻爱,为不朽也。
②昔之君子,欲行仁义于天下,□与时竞驰,不吝盈尺之璧,而珍分寸之阴。
故大禹之趋时,挂冦而不顾;南荣之访道,踵趼③而不休;仲尼栖栖,突不暇黔④;墨翟遑遑,席不及暖。
皆行其德义,拯世危溺,立功垂模,延芳百世。
③今人退不知臭腐荣华,划绝嗜欲,被丽弦歌,取媚泉石;进不能被策树勋,毗赞明时,空蝗粱黍,枉没岁华。
生为无闻之人,殁成一棺之土,亦何殊草木自生自死者哉!④岁之秋也,凉风鸣条,清露变叶,则寒蝉抱树而长叫,吟烈悲酸,萧瑟于落日之际,何也哀其时命,迫于严霜而寄悲于菀柳。
今日向西峰,道业未就,郁声于穷岫之阴,无闻于休明之世。
已矣夫!亦奚能不沾衿于将来,染意于松烟者哉!《刘子·五十三章》【注释】①騕褭:神马名。
②石火:古人凿石取火,击石时发出的火花霎时而灭。
③踵趼:脚生胼胝。
④突:烟囱。
黔:黑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以B.则C.盖D.其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万物变动消亡,刻刻不已,人生更短暂,所以要珍惜生命。
B.时光飞逝,过往不能再见也不可知,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
C.人与万物一样转瞬即逝,只有树立美德留下大爱才能不朽。
D.人生虽短,但瞬间也能放射光辉,只要树立美德丢弃私爱。
23.根据第③段,“今人”生前死后都埋没无闻的原因是()。
(2分)A.退隐分不清腐臭和荣华,出仕不能被委以重任、被赞赏。
B.退隐则沉溺于弦歌和林泉,出仕却空怀理想、虚度年华。
C.退隐不能弃绝荣华欲望,出仕不能尽职建功、辅佐明时。
D.出仕退隐、活着死去,都如同草木碌碌无为、自生自灭。
24.你认为第②段能证明中心论点“惜时”吗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5.第④段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请对此加以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1分)B22.(2分)C23.(2分)C24.(4分)答案示例我认为能证明。
本段先是概括性事例,指出古代君子爱惜光阴的根本原因在于要在天下施行仁义,随后列举大禹、南荣(趎chú)、仲尼、墨翟等珍惜光阴的原因是行德义拯救世界,正是仁爱的行为使他们流芳百世。
因为第①段就已论证了立德贻爱才是珍惜时间的根本所在,所以第②段举立德贻爱的例子是能证明论点的。
大禹南荣等短暂的人生得以不朽,正是因为他们化有限的生命时间为无限久远得大德大爱,从而阐明了珍惜时间的本质、正道和要义,论证论点更有力。
评分说明:论证内容的概括2分;论证内容与观点间的关系分析2分25.(4分)答案示例第④段描写蝉在秋寒日落中悲鸣的惨状,又描写道业未成、无闻于世的人忧郁苦闷的心理,蝉与人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本段更用“夫”、“哉”等语气词叹词,直接抒情,这些描写抒情形象地说明了不珍惜时间只会留下悲哀、人生必定凄惨的观点,这样使议论巧妙地融入描写抒情之中,不仅使惜时的论点得以形象地论证,更能以情动人,实现劝人惜时的写作目的。
评分说明描写、抒情、议论如何融合的分析2分;表达的情感和表明的观点1分;这样写的好处1分崇明区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3分)日喻苏轼①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④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①龠: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22.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A.乎B.耳C.焉D.矣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即其所见而名之”表现人们对事物观察粗心。
B.“莫之见而意之”表明受客观限制难把握实质。
C.概括惑于所见、主观臆度两类求道的错误现象。
D.表明当今之人谈论道时都受到不同的局限约束24.第③段运用了引用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4分)25.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以南方“没人”掌握“没水”譬喻,形象论证学以致道的道理。
B.“日与水居”“生不识水”的差异是学没水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
C.采用对比论证方法,以南方没人与北方勇者作对比,突出观点。
D.“七岁”“十岁”“十五”的连续叙述凸显长期实践的积累过程。
2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4分)【答案】24.引用孙武、子夏的话阐释观点“道可致而不可求”中关键词“致”的内涵,善战者之所以用兵如神,因久经沙场,熟识了战争规律;百工之所以能成其事,因日居其肆,熟悉技艺。
这与“君子学以至其道”形成类比,使抽象的“致”形象具体地表达出来,道只能在亲自实践中领会和把握。
评分说明:“阐释‘致’的内涵”、“善战者”分析、“百工”分析、形成类比、抽象道理形象化。
答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26.作者首先以“眇人”设喻,引出求“道”之过:没有直接体验、认识,难以认识客观事物。
进而提出“道可致不可求”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学以致其道”的道理。
评分说明:“以‘眇人’设喻”“求道之过:没有直接体验、认识,难以认识客观事物”“提出‘道可致不可求’”“论证‘学以致其道’”1点1分。
奉贤区阅读下文,完成 25—29 题。
(12 分)《胡宗元诗集》序【北宋】黄庭坚①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①林皋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
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
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已不见其人。
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
②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庆荣而吊衰,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
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