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件必修二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及对称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x+3my+2m=0,若 l1∥l2,求实数 m 的值; (2)已知两直线 l1:ax+2y+6=0 和 l2:x+(a-1)y
+(a2-1)=0.若 l1⊥l2,求实数 a 的值.
【解析】(1)方法 1: ①当 m=0 时,l1:x+6=0,l2:x=0,l1∥l2; ②当 m≠0 时,l1:y=-m12x-m62, l2:y=23-mmx-32, 由-m12=23-mm,且-m62≠-23,所以 m=-1. 故所求实数 m 的值为 0 或-1.
掌握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中心 对称和轴对称的概念,能根据直线的 方程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把握 对称的实质,并能应用对称性解题.
诊断例题
例题2. 判断下列各对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 l1: x-y=0,
l2: 3x+3y-10=0;
② l1: 3x-y+4=0, l2: 6x-2y-1=0;
③ l1: 3x+4y-5=0, l2: 6x+8y-10=0.
2
2
a
3
2
b
0
a 2b 2a b
8 1
a b
6 5 17 5
点B的坐标为(6 ,17) 55
例 2、已知点 A(2,3)和直线l :2 x — y =0, 求:(2) l 关于 A 对称的直线l / 的方程;
解一:依题意知l' / /l,故可设l' : 2x y a 0.
kPQ • kl 1 PQ的中点在l上
a b
' '
3. 直线关于点的对称直线问题可转化为点关于点的对称 点问题。(轨迹转移法)
4. 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直线问题可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 对称点问题。
【反馈检测】
1、点 P(2,5)和 Q(4,3)关于直线( D )对称
A.x+y=0
B.x-y=0
C.x+y—1=0
D.x-y+1=0
2、直线 3x—4y—5=0 关于y原x 点 轴对称的直线方程为( BCA )
A.3x+4y-5=0
B.3x-4y+5=0
C.3x+4y+5=0
D.3x-4y-5=0
3. 实数 m 为何值时, l1 :( m +3) x +4 y =5—3 m 和
l2 :2 x +( m +5) y =8:
由所给直线方程可得 a·1+2(a-1)=0⇒a=23. 故所求实数 a 的值为32.
二 对称问题
例 2、已知点 A(2,3)和直线 l :2 x — y =0, 求:(1) A 关于 l 的对称点 B 的坐标;
(2) l 关于 A 对称的直线 l / 的方程; (3)直线 l1 :2 x — y =4 关于 l 对称的直线 l2 的方程。
解:依题意知l2 / /l / /l1, 故可设 l2 : 2x y c 0
Q l到l1的距离 l到l2的距离, | 4 0 | | c 0 | ,
22 (1)2 22 (1)l 2
a=4或-4. (a 4舍去)
故,直线l2的方程为2x y 4 0.
1l1 //l2 _k_1___k_2且b1 b2或 __A_1_B_2___A_2_B_1 0
且A2C1 A1C2 0(或B1C2 B2C1 0).
2l1 l2 _k1_k_2_____1__ 或 _A_1_A_2___B_1_B__2__ .0
方法 2:直线 l1:A1x+B1y+C1=0,l2:A2x+B2y+C2 =0 平行的等价条件是:A1B2-A2B1=0,且 B1C2-B2C1≠0 或 A1C2-A2C1≠0.
由所给直线方程可得: 1·3m-m2·(m-2)=0,且 1·2m-6·(m-2)≠0 ⇒m(m2-2m-3)=0 且 m≠3⇒m=0 或=-1. 故所求实数 m 的值为 0 或-1.
Q A到l的距离 A到l'的距离,
| 22 3|
|
2
2
3
l
a
|
,
22 (1)2
22 (1)2
即|1+a|=1. a=0或-2. (a 0舍去) 故 l'的方程为2x y 2 0
例 2、已知点 A(2,3)和直线l :2 x — y =0, 求:(2) l 关于 A 对称的直线l / 的方程;
P1_(_x_,___y_),_, _P_2_(__x_,___y_)
(ⅱ)P(x,y)关于直线y x,y x对称的点分别
为 _P_3_(_y_,__x_),、__P_4_(___y_,__x. )
(ⅲ)P(x,y)关于直线y x b,y x b对称的 点分别为P5 ( y b,x b),P6 ( y b, x b). (ⅳ)P(x,y)关于直线x a,y b对称的点分别为
解二: 设l'上任一点坐标为D(x, y), Q D(x,y)关于A(2,3)的对称点为E(4 x, 6 y),
且E在直线l上,
2(4 x) (6 y) 0
化简得2x y 2 0 即直线l '的方程.
例 2、已知点 A(2,3)和直线l :2 x — y =0, 求:(2) l 关于 A 对称的直线l / 的方程;
解三:取l上两点0(0,0), P(1,2)
它们关于A(2,3)的对称点 为O '(4, 6),P '(3,4)
直线O ' P '即直线l ' : y 2x 2
例 2、已知点 A(2,3)和直线l :2 x — y =0, 求:(3)直线l1 :2 x — y =4 关于l 对称的直线l2 的方程。
(1)垂直;
m 13 ; 3
(2)平行;
m 7
(3)相交。
m 1且m 7.
4、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所在直线的方程分别是 x+y=1、
3x—y+4=0,且其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 M(3,2),
(1)求点 M 关于 x+y=1 对称的点 M′的坐标M' (1, 2)
解设不:妨 C(B2设DC) 求:: 3AAx这xBD个::yx3y平xa行yby四10边40(1(形)20)其,,解他方两程边组所得 在的xy直线74的34 方程。
故,B的坐标为(6 , 17 ) 55
例 2、已知点 A(2,3)和直线l :2 x — y =0,
求:(1) A 关于 l 的对称点 B 的坐标;
解二:设B(a,b),Q 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kAABB的 k中l 点1在l上
b a
3 2
2
1
2
例 2、已知点 A(2,3)和直线l :2 x — y =0,
求:(1) A 关于 l 的对称点 B 的坐标;
解一:(1)Q kl 2
1 kAB 2
AB : y 3 1 (x 2) 2
即y 1 x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 2
AB与直线l的交点为(8 , 16) 55
变式、已知点 A(2,3)和直线 l :2 x — y =0, 求:(4)直线 l1 : x — y =4 关于 l 对称的直线l2 的方程。
【总结提升】
1.点(x,y)关于点(a,b)的对称点为_(_2_a__-_x_,_2_b__-_y_).
2. 点P(a,b)关于直线l:Ax+By+C=0的对称点Q(a’,b’)可利 用l是PQ的垂直平分线列方程组求得.
2.中心对称与轴对称
1中心对称:P(x0,y0 )关于点M (a,b)对称的点P
的坐标为P 2a x0., 2b y0
特例:当a 0,b 0时,P(x0,y0 )关于原点的对
称点为P (x0,.y0 ).
2轴对称:求已知点P(x0,y0 )关于已知直线l:
3、点 A(2,5)关于点 B(1,1)的对称点 C 的坐标为
(_0_,___3)。
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 (2, 5) ;
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 (2, 5) ;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 (2, 5)
【典例探究】
一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例 1】(1)已知两直线 l1:x+m2y+6=0,l2:(m
(2)方法 1:由直线 l1 的方程知其斜率为-2a. 当 a=1 时,直线 l2 的斜率不存在,l1 与 l2 不垂直; 当 a≠1 时,直线 l2 的斜率为-a-1 1. 由-2a·(-a-1 1)=-1⇒a=23. 故所求实数 a 的值为32.
方法 2:直线 l1:A1x+B1y+C1=0,l2:A2x+B2y+C2 =0 垂直的等价条件是 A1A2+B1B2=0.
y kx b的对称点P(x,y)的基本方法是转化为
求方程组的解,
y y0 k 1;
即由
PP' l 线段PP
'的中点p 0
l
x x0
y y 0 k x
x. 0
b
2
2
特例:当k 0,1或b 0时,分别有以下规律: ⅰ( )P(x,y)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分别为
P7 (2a x,y),P8 x, 2b y.
注意:当k 1, 0时,不具有上述规律.
【预习自测】
1、当 a =__0___时,直线 2 x + ay =2 和 ax +2 y =1 垂直。
2、若直线 3 x +4 y —12=0 和 ax +8 y —1311=0 平行,
则 a =_6____,此直线间的距离为_1_0___。
3l1与l2相交 k_1____k_2__ 或 _A_1_B_2___A_2_B_1___0. 4 l1与l2重合 k_1 __k_2_且__b_1__b2
或 __A_1_B_2 __A_2_B_1___0且. A1C2 A2C1 0(或B1C2 B2C1 0).
练习:若l1: x+my+6=0, l2: (m-2)x+3y+2m=0,则
①当
时,l1与l2平行;
②当
时, l1与l2垂直 ;
③当
时, l1与l2相交;
④当
时, l1与l2重合.
1.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若直线l1:y k1x b1或A1x B1 y C1 0; 直线l2:y k2 x b2或A2 x B2 y C2 0.
Q M 是AC的中点, A( 3 , 7 ), M (3, 2),C( 27 , 9).
把C
(
27
,
9
44
)代入(1)(2)可得
44
44
a 9, b 18.
CD : x y 9 0,
BC : 3x y 18 0.
+(a2-1)=0.若 l1⊥l2,求实数 a 的值.
【解析】(1)方法 1: ①当 m=0 时,l1:x+6=0,l2:x=0,l1∥l2; ②当 m≠0 时,l1:y=-m12x-m62, l2:y=23-mmx-32, 由-m12=23-mm,且-m62≠-23,所以 m=-1. 故所求实数 m 的值为 0 或-1.
掌握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中心 对称和轴对称的概念,能根据直线的 方程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把握 对称的实质,并能应用对称性解题.
诊断例题
例题2. 判断下列各对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 l1: x-y=0,
l2: 3x+3y-10=0;
② l1: 3x-y+4=0, l2: 6x-2y-1=0;
③ l1: 3x+4y-5=0, l2: 6x+8y-10=0.
2
2
a
3
2
b
0
a 2b 2a b
8 1
a b
6 5 17 5
点B的坐标为(6 ,17) 55
例 2、已知点 A(2,3)和直线l :2 x — y =0, 求:(2) l 关于 A 对称的直线l / 的方程;
解一:依题意知l' / /l,故可设l' : 2x y a 0.
kPQ • kl 1 PQ的中点在l上
a b
' '
3. 直线关于点的对称直线问题可转化为点关于点的对称 点问题。(轨迹转移法)
4. 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直线问题可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 对称点问题。
【反馈检测】
1、点 P(2,5)和 Q(4,3)关于直线( D )对称
A.x+y=0
B.x-y=0
C.x+y—1=0
D.x-y+1=0
2、直线 3x—4y—5=0 关于y原x 点 轴对称的直线方程为( BCA )
A.3x+4y-5=0
B.3x-4y+5=0
C.3x+4y+5=0
D.3x-4y-5=0
3. 实数 m 为何值时, l1 :( m +3) x +4 y =5—3 m 和
l2 :2 x +( m +5) y =8:
由所给直线方程可得 a·1+2(a-1)=0⇒a=23. 故所求实数 a 的值为32.
二 对称问题
例 2、已知点 A(2,3)和直线 l :2 x — y =0, 求:(1) A 关于 l 的对称点 B 的坐标;
(2) l 关于 A 对称的直线 l / 的方程; (3)直线 l1 :2 x — y =4 关于 l 对称的直线 l2 的方程。
解:依题意知l2 / /l / /l1, 故可设 l2 : 2x y c 0
Q l到l1的距离 l到l2的距离, | 4 0 | | c 0 | ,
22 (1)2 22 (1)l 2
a=4或-4. (a 4舍去)
故,直线l2的方程为2x y 4 0.
1l1 //l2 _k_1___k_2且b1 b2或 __A_1_B_2___A_2_B_1 0
且A2C1 A1C2 0(或B1C2 B2C1 0).
2l1 l2 _k1_k_2_____1__ 或 _A_1_A_2___B_1_B__2__ .0
方法 2:直线 l1:A1x+B1y+C1=0,l2:A2x+B2y+C2 =0 平行的等价条件是:A1B2-A2B1=0,且 B1C2-B2C1≠0 或 A1C2-A2C1≠0.
由所给直线方程可得: 1·3m-m2·(m-2)=0,且 1·2m-6·(m-2)≠0 ⇒m(m2-2m-3)=0 且 m≠3⇒m=0 或=-1. 故所求实数 m 的值为 0 或-1.
Q A到l的距离 A到l'的距离,
| 22 3|
|
2
2
3
l
a
|
,
22 (1)2
22 (1)2
即|1+a|=1. a=0或-2. (a 0舍去) 故 l'的方程为2x y 2 0
例 2、已知点 A(2,3)和直线l :2 x — y =0, 求:(2) l 关于 A 对称的直线l / 的方程;
P1_(_x_,___y_),_, _P_2_(__x_,___y_)
(ⅱ)P(x,y)关于直线y x,y x对称的点分别
为 _P_3_(_y_,__x_),、__P_4_(___y_,__x. )
(ⅲ)P(x,y)关于直线y x b,y x b对称的 点分别为P5 ( y b,x b),P6 ( y b, x b). (ⅳ)P(x,y)关于直线x a,y b对称的点分别为
解二: 设l'上任一点坐标为D(x, y), Q D(x,y)关于A(2,3)的对称点为E(4 x, 6 y),
且E在直线l上,
2(4 x) (6 y) 0
化简得2x y 2 0 即直线l '的方程.
例 2、已知点 A(2,3)和直线l :2 x — y =0, 求:(2) l 关于 A 对称的直线l / 的方程;
解三:取l上两点0(0,0), P(1,2)
它们关于A(2,3)的对称点 为O '(4, 6),P '(3,4)
直线O ' P '即直线l ' : y 2x 2
例 2、已知点 A(2,3)和直线l :2 x — y =0, 求:(3)直线l1 :2 x — y =4 关于l 对称的直线l2 的方程。
(1)垂直;
m 13 ; 3
(2)平行;
m 7
(3)相交。
m 1且m 7.
4、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所在直线的方程分别是 x+y=1、
3x—y+4=0,且其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 M(3,2),
(1)求点 M 关于 x+y=1 对称的点 M′的坐标M' (1, 2)
解设不:妨 C(B2设DC) 求:: 3AAx这xBD个::yx3y平xa行yby四10边40(1(形)20)其,,解他方两程边组所得 在的xy直线74的34 方程。
故,B的坐标为(6 , 17 ) 55
例 2、已知点 A(2,3)和直线l :2 x — y =0,
求:(1) A 关于 l 的对称点 B 的坐标;
解二:设B(a,b),Q 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kAABB的 k中l 点1在l上
b a
3 2
2
1
2
例 2、已知点 A(2,3)和直线l :2 x — y =0,
求:(1) A 关于 l 的对称点 B 的坐标;
解一:(1)Q kl 2
1 kAB 2
AB : y 3 1 (x 2) 2
即y 1 x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 2
AB与直线l的交点为(8 , 16) 55
变式、已知点 A(2,3)和直线 l :2 x — y =0, 求:(4)直线 l1 : x — y =4 关于 l 对称的直线l2 的方程。
【总结提升】
1.点(x,y)关于点(a,b)的对称点为_(_2_a__-_x_,_2_b__-_y_).
2. 点P(a,b)关于直线l:Ax+By+C=0的对称点Q(a’,b’)可利 用l是PQ的垂直平分线列方程组求得.
2.中心对称与轴对称
1中心对称:P(x0,y0 )关于点M (a,b)对称的点P
的坐标为P 2a x0., 2b y0
特例:当a 0,b 0时,P(x0,y0 )关于原点的对
称点为P (x0,.y0 ).
2轴对称:求已知点P(x0,y0 )关于已知直线l:
3、点 A(2,5)关于点 B(1,1)的对称点 C 的坐标为
(_0_,___3)。
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 (2, 5) ;
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 (2, 5) ;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 (2, 5)
【典例探究】
一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例 1】(1)已知两直线 l1:x+m2y+6=0,l2:(m
(2)方法 1:由直线 l1 的方程知其斜率为-2a. 当 a=1 时,直线 l2 的斜率不存在,l1 与 l2 不垂直; 当 a≠1 时,直线 l2 的斜率为-a-1 1. 由-2a·(-a-1 1)=-1⇒a=23. 故所求实数 a 的值为32.
方法 2:直线 l1:A1x+B1y+C1=0,l2:A2x+B2y+C2 =0 垂直的等价条件是 A1A2+B1B2=0.
y kx b的对称点P(x,y)的基本方法是转化为
求方程组的解,
y y0 k 1;
即由
PP' l 线段PP
'的中点p 0
l
x x0
y y 0 k x
x. 0
b
2
2
特例:当k 0,1或b 0时,分别有以下规律: ⅰ( )P(x,y)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分别为
P7 (2a x,y),P8 x, 2b y.
注意:当k 1, 0时,不具有上述规律.
【预习自测】
1、当 a =__0___时,直线 2 x + ay =2 和 ax +2 y =1 垂直。
2、若直线 3 x +4 y —12=0 和 ax +8 y —1311=0 平行,
则 a =_6____,此直线间的距离为_1_0___。
3l1与l2相交 k_1____k_2__ 或 _A_1_B_2___A_2_B_1___0. 4 l1与l2重合 k_1 __k_2_且__b_1__b2
或 __A_1_B_2 __A_2_B_1___0且. A1C2 A2C1 0(或B1C2 B2C1 0).
练习:若l1: x+my+6=0, l2: (m-2)x+3y+2m=0,则
①当
时,l1与l2平行;
②当
时, l1与l2垂直 ;
③当
时, l1与l2相交;
④当
时, l1与l2重合.
1.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若直线l1:y k1x b1或A1x B1 y C1 0; 直线l2:y k2 x b2或A2 x B2 y C2 0.
Q M 是AC的中点, A( 3 , 7 ), M (3, 2),C( 27 , 9).
把C
(
27
,
9
44
)代入(1)(2)可得
44
44
a 9, b 18.
CD : x y 9 0,
BC : 3x y 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