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城市地域通常认为,广义上的城市地域是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
狭义上的城市地域是指市街地化的地域.城市地域以外的地域就是乡村地域。
2、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3、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核心区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4、世界六大都市带 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2.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3.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4.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5.英格兰大都市带;6.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5、城市首位律一国最大城市人口和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即S=P1/P2P1――最大城市人口数P2――第二位城市人口数6、11城市指数S=2P1/(P2+P3+…+P11), P2、P3、…、P11为城市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S表示11城市指数。
7、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为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8、位序-规模法则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9、基本/非基本比率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比)。
10、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只能用与之有空间关系的其他地理区域来说明.地理位置是自然条件的基础,对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1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
12、郊区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第一种答案)郊区化是指城市人口就业岗位等从城市移出,分散到郊区的过程.它是城市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标志着城市由聚集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第二种答案)13、再城市化通过城市中心区域的改造更新,实现城市产业化,人口发展和复兴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以地理学原理为依据,对城市或城市地域进行研究的学科,涵盖了城市和城市地域的空间分布,行为活动,职能等方面的内容。
2、经济组织:是指生产单元的有机组合以及投入与产出在这些生产单元之间的相互流动。
3、去工业化:是指在一些发达的城市或者是城市中发达的地域出现了制造业相对下降的现象。
4、阳光地带:位于北纬37度以南发展速度最快的多个城市。
5、大都市区:是一个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经济关联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6、空间相互作用:是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交换,把这些交换称为空间相互作用。
7、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或国家中由不同的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城市集合。
8、TOD:公交站点社区,一种以公交导向型发展著称的规划社区模式9、精明增长: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
10、商业脊柱:是CBD的扩展,除高层写字楼以外,它还沿高档和中高档住房延延伸。
二、1、人口变迁理论答:人口变迁的四个阶段: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经济处于工业化前期;2、早期人口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加速增长;3、后期人口扩张阶段出生迅速率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人口增长仍然很快,但是速度有所减缓;4、地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
人口净增长率下降到在零增长间变动的水平。
(教材69页图2.10)人口变迁理论的重要性:在第二个转变阶段,高出生率的农村或半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少,城市人口的比例相应上升。
结果导致一些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来到城市。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城乡人口的移动是整个城市经济和人口现象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重点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温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大多数城市的分布叫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10类:【1】滨海城市【2】三角洲平原城市【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6】平原中腹城市【7】高平原上的城市【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9】中山谷地城市【10】高山谷地城市
(4)城市地形:从建设角度考虑,平原最为有利,丘陵困难较多,山地则需要更大的工程措施和投资。但过于平缓,当坡度低于0.3%时,则往往不利于地面水的汇集和排除;不同坡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人工挖山填土向海、河、湖等一切低洼地和低丘、缓坡等高地要土地所造成的影响;城市建设改变地表,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地表水的下渗,易造成洪水。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多位于河谷,临河是共同特点。当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平原较宽阔时,城市地形较平坦;当河谷平原比较窄小时,城市则有山城特点。当河谷平原成盆地状时,则城市均靠盆地边缘。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相对较差。
(5)城市气候:气候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布局的影响以风最为显著,风主要是指风速和风向。工业生产在目前生产技术条件下,随着生产的扩大,难免产生污染。为了尽量减少工人上下班的旅途消耗,工厂又不能远离城市、远离居住区。为了尽量争取新鲜空气,居住区就应该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对于有害卫生的大型工业联合企业,应根据定额要求,设置卫生防护带。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内容城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另外,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研究与评价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包括几个方面:①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效果与问题,城市化水平预测,以及各国和各地区城市化对比研究等。
②区域城市体系研究:一般侧重从区域角度、整体观点分析一国或一地区城市体系的结构(规模、类型)和空间组织,各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在区域中的集聚与扩散,大都市带或城市连绵区的形成和发展等。
③城市分类研究:包括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和职能分类,通过对一国或一地区城市的考察,拟定分类的依据、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各种类型的城市。
城市分类研究主要侧重职能分类,其方法从定性到用统计方法处理,以后发展到把一定地域内务城市的经济与非经济的变量加以综合,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找出城市之间的异同。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①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主要内容是在城市内部分化为商业、仓储、工业、交通、住宅等功能区域和城市边缘区域的情况下,研究这些区域的特点,它们的兴衰更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地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CBD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是城市经济的中枢。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再城市化1980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
逆城市化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和就业从特大城市向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扩散过程。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P24大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有中心县和外围县两部分组成。
P25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和发展方向。
简答:中心地理论(简述、评析,概念、地位)试用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非基本活动部分: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称为非基本的活动。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影响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因素答:城市B/N比在不同城市之间有很大差异。
(1)是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2)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基本部分的比例较高,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基本部分比例较低;(3)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和健全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体系,非基本部分.比例较高,B/N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B/N可能较大。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2
15、所谓转运功能,美国拉格教授认为可分成三类: (1)实体转运,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2)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3)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 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 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 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 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 模。 16、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 事实上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 弗里德曼作过如下划分: 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等 城市化 城市化Ⅰ 实体的变化过程; Ⅱ: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向乡村地区的入侵,还有 城市化 城市化Ⅱ 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的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城市化含义: ① 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即城市功能的扩散,如技术、经济特征由中心城市向腹地的 扩散 ② 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这是城市特征扩散的过程,如价值观、生 活方式等由 内向外的扩散或沿等级序列的扩散 ③ 人口集中的过程,可能造成集中点(城镇)规模的扩大和集中点数量的增加 ④ 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即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 其中,前两项属于弗里德曼的城市化Ⅱ ,后两项属于城市化Ⅰ 城市化的实质含义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 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 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逐渐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 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17、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这一前提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 —— 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农业生产力创造农产品的能力,除第一产业从业者自 (1) (1)第一前提 第一前提—— ——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己及其家属所需份额之外,剩余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所以,只有 农业发达,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 第二前提 —— 剩余农业劳动力 。农业生产力发展,粮食生产出现剩余,仅凭此一点,还不 (2) (2)第二前提 第二前提—— ——剩余农业劳动力 足以导致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农村还必须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所以,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18、为什么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仍然占主导地位,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这是因为,世界上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仍占少数,而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的欠发达地区要 想全部实现工业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即使在已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工业仍然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手段之一,城市成长的有 力方式仍是工厂企业的发展。所以,现代化工业向城市,特别是小城市集聚的倾向仍在延续。 19、伯格等人从宏观上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提出 “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 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假说从综合因素考虑农 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有较强的说服力。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⑴ 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的倾向更为强烈 。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土地利用更紧张,竞争更 激烈。 。如煤气厂、自来水厂、化工厂、钢铁厂、重型机械 ⑵ 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 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 厂等。这些工厂或因占地面积过大,或因防火防爆,或因有环境保护要求,或因原料产品运 输等原因,常常先于其它工厂在外围市区出现,成为城市化的先锋。 ⑶ 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联合企业。 ⑷ 工厂外迁,最终都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范围 。因为工厂企业需要在社会服务、科学研究、 技术协作、产品推销、市场信息等方面使用城市中的各项设施和服务。
城市地理学重点
(章节分的不是很清楚,按PPT截图顺序呈现,如有需要自己整理标注一下)1—7章1.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2.城市地理学的任务:最总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域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研究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和城市生长2)研究城市内容的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3)城市可持续发展即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4)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5)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数量方法、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联系两者皆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学科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应用到规划实践中去区别:城市规划学:从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理论性强城市规划:探讨合理的空间组织形式,存在价值判断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客观规律,不存在价值判断城市的定义:应作城市的广义理解《城市规划法》:“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把建制镇纳入城市范畴一般作狭义理解与对城市的广义理解完全相同,若在研究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向基层深化,会涉及到一般集镇,这时可对城镇作广义理解城市定义的标准中外的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农业活动非农活动↓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密度指标——景观——物质构成——职能——价值观念城镇与乡村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城镇是以从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更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城市的功能地域1.都市区是国外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市)作为基本单元。
城市地理学重点
5. 城市的集中与扩散机制 ① 增长极理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 ②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城市化、郊区化、逆城 市化、再城市化
六、城市空间结构与组织
1. 都市地区空间结构 ① 基本结构:核心区、边缘区(内缘与外 缘)、城市影子区、乡村腹地
② 单中心与多中心都市区 ③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同心圆结构、扇形结 构、多核心结构
④ • • • • •
符号功能(文化职能 符号功能 文化职能) 文化职能 媒体 出版公司 剧院、 剧院、博物馆 建筑图标、 建筑图标、文化遗产 艺术,标志、偶像、时装的产生与分布, 艺术,标志、偶像、时装的产生与分布, 解译工作
五、城市发展机理
1. 区位理论:地形指向、交通指向、资源指 向、政治指向 2. 集聚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地方化经 济与城市化经济) ① 马歇尔集聚:地方化经济 ② 雅可布:城市化经济
•
•
• • • •
•
• •
工业化前的城市职能 军事:“城”、镇 经济:“市” 社会宗教文化:“肆”、“社” 工业化时期的城市职能 专业化职能(工业、旅游、行政);交通职能;中心地 职能(市场贸易) 后工业时期的城市职能 高级服务职能:高级生产者服务(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专业 商业服务(professional business services) 信息与知识职能:信息城市(informational city)、知识型城 市(knowledge city) 创新(innovation)、创意(creativity)职能:创意城市 (creative city)
七、城市的演变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1、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化研究B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C城市分类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4、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5、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6、什么是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我国的城市大多数都在北半球。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概括地说,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多于低山丘陵地区,中山、高山地区数量极少;除了大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的部位形成发展非常普遍;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以外,丘陵、山地区的城市多趋于河谷,临水也是普遍特点。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的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的基础原理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劳动力,区域又能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地理学重点
复习要点里的位序规模法则里少了一部分内容,这里补充上去:即一个城市的规模与它在国家所有的城市中按人口规模排列所处的位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位序乘以该城市的规模,其乘积为一个常数,它恒等于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数。
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的任务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世界);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改造世界)。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6、城市政策研究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城市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其本质特征是密集性、中心性、系统性、高效性、多元性。
2、城市化: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以及城市因素在地域上不断增大、扩散的过程。
其实质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包含以下含义:人口的转变,二、三产业的集聚发展,城市景观的地域扩展,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
3、郊区化:人口、就业岗位和产业部门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典型标志: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4、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和大都市区向小城市或小的都市区甚至乡村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典型指标:大都市区的人口出现绝对量的减少。
5、城市职能:城市职能指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内涵包括两方面: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指城市对内、对外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
6、空间扩散:指思想、创新、文化特质和行为模式等从其发源地向外扩展和传播。
包括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传染扩散:指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渐进、连续的空间扩散过程。
等级扩散:一种新事物(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中,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
重新区位扩散:是由传播者自身驱动,将新事物传播到其他区位。
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即某些新事物(或现象)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
7、城镇体系: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其基本特征有整体性、等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
8、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各种职能活动在城市地域上的配置及组合状况。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空间组合)9、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各功能活动的分布空间及其相应产生的区域分异。
城市地理学重点整理
城市地理学重点整理城市地理学重点整理第一章1.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系统。
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4.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5.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l 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l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l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l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l 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6.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宏观城市空间:城市间构成的空间,集中在城市体系研究上。
包括空间的形成—城市化、城市规模分析、空间格局、职能结构和网络形式。
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一般以县做单位。
16.大都市带:戈特曼提出的由许多市区首尾连成一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密切联系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其特点:a.多核心b.交通走廊c.密集的交互作用,不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d.规模庞大e.国家的核心区域世界六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波士华;芝匹兹;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西北欧大都市带;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
17.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位,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几个大都市带相互连接,形成有许多大的节点或发展极联结成网络的更大的城市地域空间,称之为世界性大都市带。
第三章2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2.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是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分布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位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要求气温适中、适度的降水。
城市地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1、都市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及和这个核心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社区组合地区。
一般是人口众多且稠密的地区。
2、大都市带:大都市带也称大都市连绵带,指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3、都市连绵区:是若干个都市区沿综合交通走廊连绵分布而形成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是国家的经济核心区。
4、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5、都市圈:又叫城市群,集合城市,拥有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如上海。
6、城镇密集区: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地区的一般称呼。
7、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8、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9、离心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的过程,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10、外延型城市化:在城市的离心扩展中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过程。
11、飞地型城市化:在城市扩展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但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化方式。
12、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也称直接城市化。
13、职能型城市化: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表现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也称间接城市化。
14、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15、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1、研究对象:城市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2、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①城市化研究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③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的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
2、城镇: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3、城镇不同于乡村的几个特点:(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电灯,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寻找城乡差异。
4、城市地域: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
广义上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
狭义上指城市化的地域,也就是市街地化的地域。
包括三种类型:(1)行政地域:按行政管理划定的地域,其边界为辖区边界线;以行政辖区边界划分的、区域,界限明确。
(2)实体地域:按城市景观与职能差异划分,其边界为实体边界;实体边界地区有一个城乡过渡带,因此这个边界是模糊的;辖区边界与实体边界不一定重叠。
(3)功能地域:由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相互紧密关联构成的实体区域;它以城市为主体,包括邻近城市的一些乡村地域。
①都市区:是国外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②大都市带:(戈特曼)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是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
大都市带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l)多核心(2)交通走廊。
(3)密集的交互作用。
(4)规模特别庞大。
(5)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天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形成所需要的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④城市群⑤都市圈⑥城镇密集区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于发展1、城市出现的具体时间:城市形成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
2、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1)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一般来说,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密切的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我国城市类型(10类):滨海城市(青岛、大连);三角洲平原城市(成都);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平原与低山丘陵临街地带;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株洲);平原中腹的城市(郑州、开封);高平原上的城市(昆明、包头);高原山间盆地或谷底的城市(贵阳);中山谷地城市(重庆);高山谷地城市(攀枝花、拉萨)(2)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及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城市的发展与分布。
4、城市地理位置:是指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大、中、小位置(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5、城市类型的形成和发展:①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②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③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主要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范围广,但联系内容较单一;发展历史一般较短,发展速度较快,并可能有较大的起伏性。
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聚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少城市规模。
6、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纬度分布:(1)集中在气温适中,又有适度降水的中纬度地带,主要在南北纬25°~60°;并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度缓慢移动。
(2).在低纬度地区的大城市有两种区位:一是高而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二是低纬度受到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
(3)在高纬度地区的大城市都在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地方。
四、城市腹地概念:指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
其大小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制约。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城市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进程。
城市化至少包含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
2、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3、城市化的三个动力:、(1)农业是城市化的基础①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城市人口所需的粮食必须由城市外部的农业提供。
②第二前提——剩余的农业劳动力:农村还必须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③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新城市产生和小城镇的建设。
(2)工业是推动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表现在:使城市的生产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根本变化,为城市化创造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劲和新方向(4)交通运输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条件,4、城市化的发育和运行机制①“推—拉”假说5、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指社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的分散状态向集中状态发展的一种过程。
离心型城市化:指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自城心向外缘扩散的一种方式。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指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扩散方式:飞地型城市化:指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职能型城市化: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消极型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6、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1)主要指标法人口利用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
土地利用指标:是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来说明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指标。
(2)复合指标法城市用地占可用地的比重·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
7、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特点: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的倾向强烈工厂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联合企业*工厂外迁最终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范围,因为他们需要使用城市的各项设施和服务(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十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1)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研究指出: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
(2)城市化水平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但提高速度又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趋缓。
(3)该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对于发达国家,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因此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的城市化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②对中等收入国家,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③对低收入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4)总之,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当代世界城市化的四个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2、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2、城市经济活动分为:(1)基本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