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水文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的水文效应
当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为因素对水文效应的影响尤为突出,其中,城市化的程度的提高,直接改变了城市的水文效应。
城市化的最主要特征:
1.人口集中和建筑密度增大,大力铺装道路,整治河道,兴建排水管网等;
2.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增大,废、污水增多,从而对水的流动,循环等产生了影响;
3.随着人口增加,对水的需求量也就随之增大,产生了一个寻求充足水源这一水文第一重要的问题。
城市化对水文效应及水特性有如下影响:
1. 对水循环的影响
(1)从水循环路径看,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江河湖泊的关系,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赋存环境和补给转化路径。人工侧支水循环的形成和发展,导致城市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相应变化,区域水循环也随之而变。从水循环特性来看,城市土地利用,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地貌与植被分布,使城市地表水的产汇流特性和地下水的补给排泄特性发生相应变化。
城市化的程度的提高,直接改变了城市的暴雨径流形成条件,使其水文情势发生变化:由于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大,蓄水洼地减少,暴雨天气易形成地表径流,导致暴雨径流总量增大,洪峰流量增高,出现时间提前,汇流时间缩短;河道中水流流速加大,径流过程中悬浮固体及污染物浓度提高。另外,地区的入渗量减少,地下水的补给量相应减小,干旱期河流基流量也相应减少。
而地表径流增加,使得径流系数增大,增大了对河道和排水沟渠的压力。
城市化后,夏季降水明显增多,特别是大暴雨的次数、总降水量和平均降雨强度都有所增加。城市污水增多、降雨的径流量变大和流速的增大,使短时间内的大流量径流发生,不可避免地要使洪峰流量增大,从而引起了洪水控制问题。
对地下水收支的影响。城市化的发展加快了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如上、下水道及地铁等工程均对地下水的收支产生很大影响。由于城市人口密集,需水
量大,过量开采地下水,而由于地表的阻隔,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使得其水位降低,水质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水文特性。
(2)由于有热岛效应,城市空气层结不稳定,有利于产生热对流,当城市中水汽充足时,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
(3)城市阻碍效应。城市因有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地面糙度比附近郊区平坦地区大,这不仅引起湍流,而且对稳定滞缓的降水系统如静止锋、静止切变、缓进冷锋等有阻碍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慢,在城市滞留时间加长,因而导致城市的降水强度增大,降水的时间延长。
(4)城市凝结核效应。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比郊区多,一般认为有促进降水增多的作用。
2.对水质的影响:
城市化扩大时,枯水流量减小,城市污水的增加及雨水径流水质恶化,引起水源水质恶化。另外,固态及液态致病污染物的处置对地下水水质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产生了水质污染控制问题。城市径流中污染物组分及浓度随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类型、交通量、人口密度和空气污染程度而变化。
城市径流中污染物的主要来自:
①降水:降雨和降雪对径流污染物的贡献,尤其是工业区降雨中硫的含量很可能是雨洪径流的主要部分;
②土地表面(地表污染物):雨洪径流污染的主要部分。地表污染物的含量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大气沉降、交通量、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季节和风力等;
③下水道系统:沉积池中的沉积物和合流制排水系统漫溢出的污水。
地表污染物包括悬浮固体(SS)、COD、重金属、富营养化物质(N、P、K)、细菌和病毒、油脂类物质、酸类物质等,他们最终被雨滴或径流冲走,带到下水道系统中,再通过管网排入受纳水体。这样就对水体水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工业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如工业废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
其次是农业污染。农业污染首先是由于耕作或开荒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还未稳定时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悬浮物。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城市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厨房、洗涤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
针对城市化造成对水循环过程及水质的种种影响,人们也提出和实施了各种解决方案:
1.建造洼地和渗滤带以及停车场内的多孔路面,可以减小径流流速,增大下渗机率;
2.在公路的中间、停车场边缘以及狭窄的风景区建渗水沟,可避免堵塞,同时将拦蓄的径流渗入地下;
3.建立滞洪池,使其始终蓄有一定的水量,蓄洪池可通过沉淀作用去除悬浮性污染物,通过生化作用去除溶解性污染物。
4.加强城市河流的保护和建设;
5.健全城市水资源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