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ebfce2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8c.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3. 常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4. 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改变二、化学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1. 元素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 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和电子结构3.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4.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律三、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算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与形式2. 物质的量和化学计算3. 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算的应用四、物质的氧化与还原1. 氧化与还原的基本概念2. 元素的氧化性和还原性3. 物质的氧化与还原反应五、物质的结构1. 原子的核和外层电子构造2. 元素键和化合价3. 分子的形状与分子极性4. 浓度概念及浓度计算六、酸碱与盐1. 酸、碱和盐的基本概念2. 酸溶液、碱溶液和盐溶液的鉴别方法3. 酸碱中和反应和酸、碱的性质4. 盐的化学性质和应用七、金属与非金属1. 金属的常见性质与分类2. 金属的常见化合物与应用3. 非金属的常见性质与分类4. 非金属的常见化合物与应用八、高分子化合物1. 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 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分解反应3. 塑料和纤维的应用九、化学能和化学反应速率1.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2. 化学能的利用与化学能的储存3.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4. 化学平衡与动态反应过程十、化学与人类生活、环境保护1. 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 对环境进行保护和污染预防的化学方法3. 化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护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9f7f5bf7f1922791788e856.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微观粒子构成的。
2、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4、微观粒子之间存在间隔;一般气>液>固,间隔慢慢变小。
5、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与原子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相同点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氢除外)1、原子不显电性。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和核外电子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2、原子中有: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右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质子数13,核外总的电子数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最外层)上有3个电子。
原子整体不带电。
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也不带电。
不带电的微粒有:中子、原子、分子。
2、电子电子层的规律:(1)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一层,最多七层。
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类推;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2)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3)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3e22605b0717fd5360cdcc5.png)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概念和规律】一、物质由微粒构成1、无论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5、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稀有气体),有的分子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
6、金属直接由原子构成。
7、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8、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可以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9、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
10、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11、现代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而且它们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12、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13、实验表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空隙和相互作用,并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而且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元素1、把物质中的同一种原子统称为元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3、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名称和符号,符号通常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有重复,增加第二个小写字母。
4、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112种,其中94种为天然元素,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5、元素的分布不均匀①宇宙中氢元素最丰富,其次是氦元素;②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③地核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铁元素、镍元素;④空气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氮元素、氧元素。
678、在非金属元素中He、Ne、Ar、Kr、Xe、Rn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539、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10、单质和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并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
11、由同种单质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36c4ca0faaea998fcc220e40.png)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掌握基本概念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Na+、H+、NH4+…阴离子:Cl–、O2–、OH–、SO42–…(2)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4.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
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
物质结构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质结构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c7b789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4.png)
物质结构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原子结构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是原子的重心。
电子负责形成原子的外部电子云层。
电子云层的电子以不同轨道绕原子核运动,轨道称为能级。
2. 元素和同位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核组成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主量子数决定了它的化学性质。
同位素是指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的存在使某个元素具有多种类型,但其化学性质相同。
3. 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原子序数是元素的质子数。
周期表的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元素的周期和族数决定了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和化学性质。
4. 电子排布规律对于s轨道,最大可容纳2个电子;对于p轨道,最大可容纳6个电子;对于d轨道,最大可容纳10个电子;对于f轨道,最大可容纳14个电子。
电子填充规律遵循能级最低原则和保两性原则。
二、化学键1. 离子键离子键是一种化学键,形成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非金属元素倾向于吸收金属元素的电子形成阴离子,金属元素倾向于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离子键的化合物的性质通常为高熔点和易溶于水。
2. 共价键共价键是一种化学键,形成于非金属元素之间。
当原子核周围的电子能级相互重叠,形成共享电子对,就形成了共价键。
共价键的特点是化合物通常为固体、液体或气体,并且通常不溶于水。
3. 金属键金属键是一种化学键,形成于金属元素之间。
金属锁的原子核和电子云大量重叠形成一个离域电子云,这些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形成金属键。
金属键的特点是导电性高、热导性高,而且具有延展性和韧性。
4. 共价键的性质共价键的性质取决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异,电负性差异越大,成键越容易形成,共价键会变得越极性。
三、晶体结构1. 离子晶体结构离子晶体由正负离子构成。
正负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强大的结晶力,使得其特点是具有高熔点和易溶于水。
河北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2023
![河北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2023](https://img.taocdn.com/s3/m/2bf6f63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5.png)
河北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2023在2023年的河北高考化学考试中,知识点的归纳和复习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对化学知识点的全面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等基本概念。
- 化学计量:摩尔概念、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
- 化学平衡:动态平衡、勒夏特列原理。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原子序数、元素符号。
- 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化学计算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
-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摩尔比、限制性反应物、过量计算。
- 溶液的浓度:质量百分浓度、摩尔浓度、pH值的计算。
化学实验基础- 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称量、溶解、过滤、蒸馏、滴定等。
- 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实验室规则、化学品的安全使用、事故处理。
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碳链、官能团。
- 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重排反应等。
- 有机合成:合成路线的设计、反应条件的选择。
无机化学- 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氧化还原性、酸碱性、溶解性。
-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氧化物、盐、酸、碱。
- 配位化学:配位键的形成、配位化合物的结构。
物理化学- 热化学: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
- 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电解池。
- 胶体化学:胶体的性质、胶体的制备与应用。
化学与生活-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食品添加剂、清洁剂、塑料、药物等。
- 环境化学:污染物质的来源、处理方法、环境保护。
结束语综合以上知识点,可以看出化学是一门既深奥又实用的学科。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学生将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同时,这些知识也将为学生未来的学术或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化学的海洋中遨游,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
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d429fac59eef8c75fbfb3d7.png)
化学知识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1. 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 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2)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3)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中性原子团)3.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特别提醒:1. 离子与基团:2. 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知识规律]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
如金刚石(C) 、晶体Si 都属原子晶体, 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 、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 、P4属分子晶体, 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
具体地:(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 、C60、稀有气体等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 、H2O 、NH3、H2S 等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等④酸类:如HClO4、HClO 、H2SO4、H3PO4、H2SiO3等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⑥其它:如NO 、N2O4、Al2Cl6等(2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3 )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 )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考点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1 )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2 )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3 )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4 )典型实例:物理变化:⑴升华⑵萃取⑶分液⑷蒸馏(分馏)⑸吸附⑹渗析⑺盐析⑻胶体聚沉⑼电泳⑽金属导电(11) 焰色反应(12 )电离等化学变化:⑴风化⑵裂化⑶硫化⑷老化⑸炭化⑹干馏⑺脱水⑻蛋白质变性⑼水解⑽同素异形体互变(11 )电解(12) 熔融盐导电(13) 电解质溶液导电(14) 水泥硬化等。
知识点总结化学物质结构
![知识点总结化学物质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3c7afe69fc4ffe473368ab82.png)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1、原子A ZX中,质子有Z 个,中子有A-Z 个,核外电子有Z 个。
2、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质量数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阳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离子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阴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离子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3、电子层划分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符号K L M N O P Q离核距离近远能量高低低高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一低四不超)(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摆布(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再排M层)。
(2)各电子层再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个(n表示电子层)(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 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 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 个。
5、概念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之间的互称。
例:氕(1 1H)、氘(2 1D )、氚(3 1T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原子组成结构不同的不同单质之间的互称。
例:O2与O3,白磷与红磷,石墨与金刚石等6、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离子的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除稀有气体外)。
例:Na>Mg>Al>Si, Na+>Mg2+>Al3+(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随核电荷数增大而逐渐增大。
例:Li<Na<K, Li+<Na+<K+ (3)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半径(包括阴阳离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
例:O2->F->Na+>Mg2+>Al3+(上一周期元素形成的阴离子与下一周期元素形成的阳离子有此规律)(4)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粒子半径大小为:阳离子<中性原子<阴离子;价态越高的粒子半径越小。
化学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
![化学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18ac04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2.png)
化学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1.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1.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1.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如密度、颜色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1.4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如冰的融化、水的汽化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变化,如铁的生锈、木头的燃烧等。
1.5 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设备包括试管、锥形瓶、烧杯、天平、磁力搅拌器等。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的发现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原子的发现是由多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如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模型等。
2.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在核外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电子绕着核运动。
2.3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将元素排列起来的一张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将元素排列在周期表的横行中,使得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排在同一列。
2.4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类,金属元素主要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下侧,非金属元素则主要位于周期表的右上侧。
第三章:化学键和离子3.1 化学键的类型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所形成的一种结合力,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种类型。
3.2 离子与离子键离子是具有正负电荷的粒子,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静力所形成的一种化学结合力。
3.3 共价键和分子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共享电子所形成的一种化学键,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结合而成的。
沪教版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化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9671c9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0.png)
沪教版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1.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构成、变化规律以及能量的释放和吸收等方面的科学。
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包括物质的组成、分子结构、化学键、反应机理等方面的内容。
2. 物质的组成一般来说,物质都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观粒子,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离子是指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分子,它们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吸引或排斥。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物质。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的可观察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4.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5.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结构或形态的改变,但物质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如物质的相变、溶解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氧化、还原等。
第二章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基本的微粒。
元素又可以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具有光泽、导电、导热等性质,如铁、铜、铝等;非金属元素则具有不同种程度的不同,如氢、氧、氮等。
2.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和性质进行排列的一张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列,相邻元素之间的性质有规律地变化。
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元素的特性和行为。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
高考化学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及同分异构体知识点总结及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及同分异构体知识点总结及专项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f6693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7.png)
高考化学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及同分异构体知识点总结及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知识点总结1.四种常见有机物基本结构单元2.判断同分异构体数目技巧(1)一取代产物种数的判断①等效氢法:连在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等效;连在同一碳原子上的甲基上的氢原子等效;处于轴对称或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等效。
②基元法:由烃基的数目判断只含一种官能团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
烷基有几种,一取代产物就有几种。
—CH3、—C2H5各有一种,—C3H7有两种、—C4H9有四种。
例如:丁基有4种,丁醇、戊醛都有4种。
③替代法:如二氯苯C6H4Cl2有3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也有3种同分异构体(将H替代Cl)。
(2)二取代或多取代产物种数的判断定一(二)移一法:对于二(三)元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可固定一(二)个取代基的位置,再移动另一取代基的位置以确定同分异构体数目。
注意防重复和防遗漏。
二、专题练习题1.(2016·江苏化学,11)化合物X是一种医药中间体,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化合物X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中两个苯环一定处于同一平面B.不能与饱和Na2CO3 溶液反应C.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水解产物只有一种D.1 mol化合物X最多能与2 mol NaOH反应解析由于单键可以旋转,两个苯环不一定处于同一平面,A错误;结构中含有—COOH,能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B错误;X结构中只有酯基能水解,水解产物只有一种,C正确;X结构中的—COOH和酚酯基能与NaOH反应,1 mol X最多能与3 mol NaOH反应(—COOH反应1 mol,酚酯基反应2 mol),D错误。
答案 C2.(2016·上海化学,1)轴烯是一类独特的星形环烃。
三元轴烯()与苯( ) A.均为芳香烃B.互为同素异形体C.互为同系物D.互为同分异构体解析轴烯与苯分子式都是C6H6,二者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故选项D正确。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287a99ed83c4bb4cf6ecd1b6.png)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知识结构2.重点概念的含义与应用(1)分子从微观上研究物质时引入的一个概念。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分子专门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分子在永恒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物质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性质不同。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和非金属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氢化物、含氧酸、大多数有机物等。
(2)原子也是从微观上研究物质时引入的一个概念。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它不能再分。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极少数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
(3)离子从微观上研究化合物时引入的一个概念。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带正电荷的离子叫阳离子,如H+、Mg2+、NH4+等;带负电荷的离子叫阴离子,如Cl-、S2-、OH-、SO42-等。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碱类和大多数的盐。
(4)元素从宏观上认识物质时,分析是由哪些差不多物质形成的,引出来的一个宏观上的概念。
元素的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此概念应用于物质的宏观组成。
(5)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了不带电。
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按能量分层(离核远近区域)排布的,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一定的,第一层为2个,第二层为8个,第三层为18个┅┅,然而,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明显的特点: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样少于4个,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样多于或等于4个,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差不多上8个(氦只有一层电子,因此是2个)。
通常认为这种最外层有8个电子(最外层是一层时为2个)的结构叫做稳固结构,那个地点所说的稳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化学手抄报物质的基本构成
![化学手抄报物质的基本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ad4d828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0.png)
化学手抄报物质的基本构成
物质的基本构成是指物质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征。
根据化学的
角度,物质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个方面。
首先,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
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基本粒子,每种元素都有特定数
量的质子,决定了其化学性质。
元素可以根据其原子序数和周期表
中的位置进行分类,例如氢、氧、铁等元素。
其次,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以一定的化学方式结
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其成分比例是固定的。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分解,分解后得到的仍然是同种物质。
例如水(H2O)是由氢和氧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最后,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以物理方式混合而成
的物质。
混合物的组成比例可以变化,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例如空气就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除了以上提到的基本构成,物质的性质也是其基本构成的重要
组成部分。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包括颜
色、形状、密度等,而化学性质则包括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
应的能力等。
总的来说,物质的基本构成是由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组成的,而物质的性质则是由其基本构成和结构特征决定的。
希望这些信息
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
物质构成的表示式知识点总结
![物质构成的表示式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cbca51b04a1b0717ed5dd33.png)
物质构成的表示式知识点总结1.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以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 3)原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原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等到的比。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元素(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或核内电子数。
)(2)元素可以组成物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叫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符号①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②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金属元素符号、稀有气体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5)元素周期表①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②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18个纵行,7个周期,16个簇。
3、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离子团,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核外电子的排布。
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失去电子,从而带正电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电子,从而带正电形成阴离子;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具有8个(He为2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化学式与化合价(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③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④表示该物质一个分子的组成。
(2)化学上用化合价表示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3)应用化合价推求物质化学式的根据是: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B、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相等C、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可以相同D、原子里有相对较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2、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ag,某原子的质量为bg,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12a/bB、a/12bC、12b/aD、b/12a3、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份是双氧水,下列关于双氧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双氧水由氧气和氢气组成B、双氧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C、双氧水分子由氧分子和氢分子组成D、双氧水分子由二个氢元素和二个氧元素组成4、国际互联网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我国政府即将启动“酱油补铁工程”,这里的铁是指()A、铁元素B、铁单质C、四氧化三铁D、氧化铁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有时显正价,有时显负价B、在各种原子团中,各原子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一定不等于0C、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D、在H2O和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6、有X、Y、Z三种元素,它们的化合价分别为+1、+5、-2,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A、X2YZ3B、XYZ3C、X3YZ4D、X2YZ47、N2表示氮气,还可以表示()①氮元素②1个氮分子③2个氮原子④氮气由氮元素组成⑤1个氮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⑥2个氮分子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8、1991年,我国化学家测得了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它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中子数为()A、115B、 49C、66D、1649、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和一种单质的是()A、MgB、HeC、H2D、O10、等质量的下列金属含原子数目最多的是()A、锌B、铁C、铝D、镁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由它们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12、Fe、Fe2+、Fe3+三种粒子具有相同的(核内质子数),因而属于同种元素,但它们的化学性质,这是因为它们的不同。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4829113b7360b4c2e3f6486.png)
2、气体的溶解性:
①极易溶于水的气体:HX、NH3
②能溶于水,但溶解度不大的气体:O2(微溶)、CO2(1:1)、Cl2(1:2)、
H2S(1:2.6)、SO2(1:40)
③常见的难溶于水的气体:H2、N2、NO、CO、CH4、C2H4、C2H2
④氯气难溶于饱和NaCl溶液,因此可用排饱和NaCl溶液收集氯气,也可用饱和NaCl溶液吸收氯气中的氯化氢杂质。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固体的溶解度: (单位为克)
4、物质的量计算公式(万能恒等式): (注意单位)
5、求物质摩尔质量的计算公式:
①由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求气体的摩尔质量:M=ρ×22.4L/mol
②由气体的相对密度求气体的摩尔质量:M(A)=D×M(B)
4、几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现象及引起污染的物质:
①煤气中毒—— 一氧化碳(CO的氧化物
③酸雨——主要由SO2引起
④温室效应——主要是二氧化碳,另外甲烷、氟氯烃、N2O也是温室效应气体。
⑤臭氧层破坏——氟利昂(氟氯代烃的总称)、氮的氧化物(NO和NO2)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常见分子(或物质)的形状及键角
(1)形状:V型:H2O、H2S 直线型:CO2、CS2 、C2H2 平面三角型:BF3、SO3 三角锥型:NH3 正四面体型:CH4、CCl4、白磷、NH4+
平面结构:C2H4、C6H6
⑥水的富养化(绿藻、蓝藻、赤潮、水华等)——有机磷化合物、氮化合物等。
⑦白色污染——塑料。
八、常见的漂白剂:
1、强氧化型漂白剂:利用自身的强氧化性破坏有色物质使它们变为无色物质,这种漂白一般是不可逆的、彻底的。
九年级化学第2节第2课时物质的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
![九年级化学第2节第2课时物质的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https://img.taocdn.com/s3/m/574266bd8762caaedc33d403.png)
第2课时 物质的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
核心一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例1 2017·邵阳改编 图1-2-3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
置,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 ( )
A.用过量的红磷进行实验
B.红磷点燃后,缓慢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C.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
D.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图1-2-3
第2课时 物质的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
[归纳提升]
葡萄糖、砂糖、面粉灼烧后都得到了黑色的碳,说明三种 物质都含有碳元素。
[课堂速记]
第2课时 物质的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
[情景展示2]
第2课时 物质的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
[问题探究]
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组成,但其性质差异很大,观察 上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交流]
第2课时 物质的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
第2课时 物质的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
[归纳提升]
纯净物和混合物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 就属于纯净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具 体区分时不要被表面的一些字眼所迷惑,如洁净的空气、纯净 的食盐水等均属于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则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的纯净物。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红磷点燃后,应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以防气体受热膨胀逸 出,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红磷熄灭后,不能立即打开止水夹,因为此时 瓶中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会偏 小,导致测定结果偏小;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容器内压 强几乎没有减小,无法测定氧气含量。
初中一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
![初中一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https://img.taocdn.com/s3/m/8b8b16a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7.png)
初中一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在初中一年级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将初步了解到物质的组成。
本文将介绍初中一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主要从元素和化合物两个方面展开。
一、元素的组成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础单位。
在自然界中,已知的元素有118种。
这些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1. 金属元素金属元素通常具有金属特性,如良导电性、良导热性、延展性和延展性等。
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铁、铜、铝、锌等。
他们以固态存在,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用于制造各种物品和设备。
2. 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通常不具备金属特性,大部分是在自然界中以气态或者固态存在,如氧气、氮气、碳等。
非金属元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如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气体,碳可以形成无数种有机化合物,而氮气在农业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化合物的组成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组成方式有两种常见的形式。
1. 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金属与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学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
在离子化合物中,金属原子将其电子转移给非金属原子,形成离子。
离子之间通过正负电荷相互吸引而结合在一起。
例如氯化钠(NaCl)就是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其中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电荷吸引力形成晶体。
2. 分子化合物分子化合物是由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学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
在分子化合物中,非金属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相互结合。
例如水(H2O)就是典型的分子化合物,其中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而成。
化合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还有氧化物、酸、碱等。
不同种类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初中一年级化学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包括元素和化合物两个方面。
通过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组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这不仅对于化学学科的深入学习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有着积极的影响。
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85458f67eefdc8d376ee32b7.png)
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D(氯分子)(A、Cl B、Cl- C、2Cl D、Cl2)。
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共价化合物、一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磷、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D(氯分子)(A、Cl B、Cl- C、2Cl D、Cl2)。
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
1/12。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
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共价化合物、一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磷、硫等。
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共价化合物是由非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组成,如CO2、H2O、SO3、HCl、H2SO4。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
如NaCl、CaCl2、MgS、NaF、ZnSO4。
构成氯酸钾的微粒是
K+、ClO3-。
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
已知RO32-有32个电子,则R的质子数为:
R+8×3+2=32。